洛川村遺址
A. 西周遺址洛川哪裡有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屬狁部落活動地區。
東周(前770~前256年)、春秋時期為白狄(狁分支)活動地區。戰國前期屬趙、魏(從馬長壽、譚其驤說),後期屬秦上郡所轄。
B. 洛川有什麼名勝古跡
萬鳳塔:位於土基鎮鄜城村興國寺遺址內,十三級,八角八邊,密檐式,中空,可達塔頂,惜回木梯無存,高約答40餘米。以建築風格和遺物判斷,當建於宋代,明宣德九年修葺。現塔頂有裂縫,底層部分磚塊剝落,塔距溝沿僅70餘米,岌岌可危。曾收入《陝西名勝古跡》。
比丘遼空寶塔:位於永鄉當川村寺院遺址內。塔身三級,實心,密檐式,高5.7米,據碑記及建築風格判斷,當為明清所建,為比丘遼空的舍利塔。
劉琦祠堂:又名三聖廟,位於舊縣鎮銅堤村小學內,面闊三間,進深10米,高3.5米,寬約10米,硬山琉璃頂。清順治丙戍年(1646)劉琦之孫劉創建,康熙五十四年(1715)、乾隆九年(1744)皆重修。1964年修復前檐。明間兩廂有磚雕牆壁,雕刻精美,兩山抱斗及後背牆均有磚雕。
仁里府戲樓:位於百益鄉仁里府村。清嘉慶(1796)年間重修。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硬山灰瓦頂。兩側八字形護牆磚雕圖案精美,內牆上有清代戲班題記及戲文名稱。
此外,縣境內倖存清代戲樓十餘座,惜年久失修,瀕於倒塌。
C. 洛川會議舊址四個石像分別是誰
四個人的你是說紀念館入口全民抗戰走向勝利那個雕塑吧,面對雕塑左起朱德、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
D. 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的歷史概況
位於中國陝西省中部。延安市南部。(東經109°13′14〞-109°45′47〞,北緯35°26′29〞-36°04′12〞。總面積1886平方千米。總人口20萬人,1990年人口 17.61萬,漢族為主。秦、漢置鄜縣,魏、晉匈奴入據,後秦姚萇建初八年(393)劃鄜縣北部置洛川縣,因境內洛水得名。後幾經遷治,縣名沿用至今。礦產貧乏。農產有小麥、玉米、糜谷、高粱、烤煙、油菜籽等,還有油松、側柏、櫟等林木。烤煙、簸箕、蘋果為特產。有洛川會議舊址。
縣人民政府駐鳳棲鎮,郵政編碼:727400。代碼:610629。電話區號:0911。拼音:Luochuan Xian。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洛川縣轄7個鎮、9個鄉:鳳棲鎮、舊縣鎮、交口河鎮、老廟鎮、土基鎮、石頭鎮、槐柏鎮、菩堤鄉、黃章鄉、永鄉鄉、京兆鄉、楊舒鄉、石泉鄉、秦關鄉、百益鄉、朱牛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漢高祖元年(公元206年)始置鹿縣。後秦姚萇建初八年(公元388年)分鹿縣北部設洛川縣,因洛河水穿境而過故名。
洛川縣轄5個鎮、14個鄉:鳳棲鎮、舊縣鎮、交口河鎮、老廟鎮、土基鎮、菩堤鄉、黃章鄉、洪福梁鄉、永鄉鄉、後子頭鄉、京兆鄉、楊舒鄉、槐柏鄉、石泉鄉、武石鄉、秦關鄉、百益鄉、石頭鄉、朱牛鄉。
2000年,洛川縣轄6個鎮、13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0057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鳳棲鎮 21060 舊縣鎮 13148 老廟鎮 13422 土基鎮 9537 交口河鎮 10083 石頭鎮 11717 菩堤鄉 6050 洪福粱鄉 2231 黃章鄉 8524 永鄉鄉 13257 後子頭鄉 21115 京兆鄉 6158 楊舒鄉 14824 槐柏鄉 12141 石泉鄉 5494 武石鄉 4476 秦關鄉 9731 百益鄉 7739 朱牛鄉 9866。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洛川縣屬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海拔1072米;年均氣溫9.2度,年降水量622毫米,無霜期167天,是黃土高原面積最大,土層最厚的塬區,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原地貌之一.塬面平坦,土地寬廣,質地優良,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自然條件優越,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素有「陝北糧倉」和「蘋果之鄉」的譽稱,先後被確定為全國蘋果外銷基地縣和陝西省蘋果生產甲級基地縣、糧油生產基地縣。烤煙生產基地縣。洛川縣是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和中國蘋果優生區的核心地帶,迄今已有50多年的蘋果栽培歷史,為陝西蘋果的發源地。洛川蘋果以其「個大、色艷、細脆香甜,耐貯藏,無污染」六大特點享譽中外。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全縣經濟一直保持了協調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2000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3942萬元,比上年增長9、1%;財政收入6800萬元,比上年增長5、7%;農民人均純收入2131元,較上年增長6.3%,鄉鎮企業總產值233288萬元,比上年增長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700萬元。比上年增長5.7%;人口自增率3.8‰,較上午下降一個十分點。蘋果產業獲得新發展 2000年提出了建設蘋果專業大縣,經濟強縣的發展目標,新建果園1.57萬畝,苗圃804.2畝,蘋果面積累計達到32萬畝,總產20萬噸,農民蘋果人均1600占農民人均純收入服務公司,開辟蘋果直銷窗口28令,蘋果出口歐共體東南亞一帶;蘋萊特產稅收入2543萬元,占財政收入的35%,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2001年靳廷閩36萬畝果實套袋完成3、7億個,修建各類果庫2ll座。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啟動 突出抓了「一線點」綠化美化工作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完成道路綠化352,8公里,工程造林5.92萬畝,封育林5、9萬畝飛播造林5.7萬畝,縣城42個單位、19個鄉鎮政府所在地,78個行政村完成了綠化任務.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63平方公里 2001年春季造林4。4137萬畝,一次性完成了全年任務、其中個體承包造林1.773萬畝。
[編輯本段]城市經濟
出台了《關於扶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暨鼓勵農民進城經商辦企業的若干規定》。《關於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的若干規定》和《洛川縣城鎮人口擴容暨戶籍管理辦法》,積極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新增個體私營企業23家, 發展工商個體戶481戶,分別比上年增長40%和32%。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2000年全縣基本建設投資完成6539萬元,堅持推行「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的雙民政策,多方籌資720萬元完成了舊土路改造鋪油任務,京兆塬供水二期工程和拓家河楊舒自流灌區、兩水河 提灌改造工程全面完成;投資520萬元的安生溝庫壩工程開工建設;建成人飲工程28處,解決了l萬多口人飲水困難,政府承諾為群眾辦理的十件市政實事基本完成,中心街南拓工程通過市上驗收並投入使用,步行一條街主體工程完成,新安廣場一、二期工程提前建成向群眾開放。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 全面推行了教育『四制」改革,吸納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了曙光民辦中學及一所民辦幼兒園;強化碘缺乏病防治工作通過衛生部階段性評估;開發建設了谷咀村蘋果旅遊閑暇度假村。
[編輯本段]特色產業
圍繞建設蘋果專業強縣目標,努力實現以蘋果為主的特色產業優化升級,一是建立全面科學的質量體系,到2005年,全縣早、中;晚熟蘋果的比例由現在的1:9:90調整為5:20:75,建成5萬畝天然綠色優質蘋果基地,2010年見趁建成10萬畝無公害綠色優質蘋果基地,加大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推廣力度,使全縣優質果率提高到70%以上。 二是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形成以縣蘋果生產辦公室和果樹研究所為中 心;鄉鎮果站為骨幹、村級果協為基礎,農口、業務部門為補充的蘋果技術推廣服務網路,提高果農的務果水平,促進果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三是建立適應市場需要的營銷服務體系,積極實施名牌帶動戰備,通過內引外聯,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大力促進專業要素市場的發展。四是建立以精深加工為重點的加工貯藏體系,到2005年果品加工轉化能力達到總產量的10%,貯藏能力達到15萬噸,五是建立蘋果產開發支持保障體系,縣財政列支蘋果產業發展基金,支農專項資金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向蘋果產業傾斜,金融機構每年按蘋果產值20%左右的規模提供信貸支持。
[編輯本段]水利資源
推進水利產業化大力建設骨幹水源工程,到2010年達到鄉鄉有集中供水工程。積極發展節水灌溉,到2005年全縣節水灌溉面積發展到20萬畝,2010年發展到30萬畝,基本實現果園節水灌溉。積極解決人畜飲水困難,爭取在2003年消滅缺水村,2005年實現人畜飲水自采水化和水質達標化,同時加快水利改革,建立新的水利籌資機制和發展機制。
[編輯本段]基礎設施
推進城鄉一體化。加大縣城公用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完善縣城的城市功能,把洛川建成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 高塬特色與現代文明相輝映的園林城市。公路建設堅持建設與養護並舉,到2005年實現縣際道路黑色化、鄉村道路砂石化、公路兩綠色化。實現縣級電網調度和變電運行自動化基本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到2005年行政村通話率達到90%。
[編輯本段]山川秀美
工程,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以提高森林覆蓋率和發展經濟林木為主要目標,集中抓好一線三點綠化,大力推進退耕還林政策落實,到2010年,封山綠化面積達到85.3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4%提高到了1.5%,種草面積達到30萬畝,全縣綜合治理面積達到1583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科教興縣
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鞏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行·四制Qt改革,實行規模辦學,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辦學,實施高中階段教育計劃和職業教育計劃:大力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設立科技發展基金,組建洛川縣科技信息技術網路培訓中心,加大農業科學技術的開發、引進,推廣力度,創速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好人才引進開發工作,形成梯次配備,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實施高中階段教育計劃和職業教育計劃:大力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設立科技發展基金,組建洛川縣科技信息技術網路培訓中心,加大農業科學技術的開發、引進,推廣力度,創速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好人才引進開發工作,形成梯次配備,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和人才隊伍。
[編輯本段]非公有制經濟
推進經濟多元化堅持「先發展、後規范」的原則,突出發展以農剮產品為主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大戶,實現農業產業化推進工業化,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支持鼓勵私營企業和經營大戶積極參與現有小企業的資產重組,實現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i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投融資體制,科技創新機制和人才漱勵機制。完善投資、引資,信貸,土地、稅收等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黨政幹部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E. 陝西紅色革命遺址都有哪些
延安革命遺址 延安市 西安事變舊址 西安市 洛川會議舊址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米脂縣 渭華起義舊址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志丹縣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西安
F. 關於洛川明勝古跡的作文洛Ill會議舊址
站在萬里長城腳下,遙望先輩們用血肉築起的巨龍,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會為祖國有如此壯麗的大好河山而自豪。是啊,萬里長城伴著炎黃子孫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度過了多少難望的歲月。望著長城傲立在蒼山中的身軀,我不禁思緒萬千。
記得在那抗日戰爭的八年裡,在那中國人民被受屈辱的年代裡,堅強不屈的中國人民用鮮血扞衛了一個民族的威嚴,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國家不屈的力量!使我們,現在每天都沐浴著和平的陽光。可是在2008年,災難又降臨在這個美麗的國家。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南方的50年不遇雪災、四川的特大地震、山東的火車出軌;中國、加油!龍的傳人不會屈服的!中國向世界露出了飽經滄桑的堅毅笑容。我們要感謝這些所有的磨難與挫折——是它們給了龍的傳人的國度以重生的力量!
災難沒有埋沒理想,當29個腳印堅定的走到中國,當聖火在鳥巢上空點燃,,勇敢和堅強洗刷了恥辱、自信的笑容淹沒了眼淚。中華兒女用堅定頑強的精神築起了一道」永不風蝕的萬里長城」!
我也是炎黃子孫,黃皮膚、黑頭發、滿腔的熱血,這是我所有的宣言。
任憑歲月蹉跎,飽經風吹雨打,而今,卻依然矗立在崇山峻嶺中的長城啊,撫摸你的一磚一瓦,彷彿都能聽到我們的心聲:我愛你,長城!我愛你,中國!
「不到長城非好漢」,我攀上了長城,心頭忽然有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我看到了,看到了城市裡高樓林立,道路上車輛川流不息。麥田裡麥浪翻湧,山林間鳥語花香。這迷人的景色比過桃園,賽過仙境。如今,這長城依然躍動在這群山之巔,長城內外,仍然飄盪著和平的芬芳,沁人心脾!
我相信千百年之後,世人再來仰望長城還會浮想聯翩,更會贊美中華民族之不屈精神和輝煌成就!
G. 洛川楊舒古墓遺址
楊舒,中國內地女演員,出生於江蘇鎮江,工作單位南京政治部前線文工團。
H. 遠足觀洛川會議舊址的作文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有如此博大的胸襟,豪邁的氣概和艱苦奮斗的拼搏精神.千辛萬苦,千難萬險,算什麼,我們走過來了,我們勝利了,我們更有光輝燦爛的明天、、、
翻開中國當代史,追溯到90年以前,那裡有一個亮點:1927年7月1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誕生啦!從此以後,沉睡千載的中國人民,耳畔,終於有了自己清亮的聲音;眼前,終於有了自己鮮亮的旗幟. 那時候,泱泱大國,浩浩神州,卻是四處風雨飄搖;列強入侵,戰爭頻仍,四萬萬同胞生活於水深火熱當中,中國共產黨,這支年輕的隊伍,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作為中國各族人民利益忠實代表,硬是為苦難中的中撐起一方藍天.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戰鬥力、凝聚力,硬是從最初的幾十人的共產主義小組發展成為今天5800萬黨員、領導13億人口的大國的執政黨,使勝利的陽光遍灑神州大地.中國共產黨建黨90年來的風風雨雨,我們每一位同志將銘記,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將銘記,歷史將銘記!、
90年的征程是一部奮斗史.作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誰都不可能不知道我們黨的出生是在一個血雨腥風的的年代,他堅持抗戰八年多,他一心救中國,他以堅韌的品質頂住了國內外的各種壓力及壓迫,撐起了共和國的一片天空.
從1921建黨到1949新中國成立到1997香港回歸到2001申奧成功中國再到2008 2010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勇敢頑強的中國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用自己的行動展示出一個蓬勃發展、充滿活力的強國.中國也用自己的實力向世界證明了一個文明古國的魅力與氣魄.
在九十年的奮斗歷程中,有多少光輝篇章值得我們去追憶,有多少優秀人物值得我們去懷想啊!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無數的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豪情滿懷地建立了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數的熱血青年懷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激情澎湃地建設著新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共產黨人肩負著富國強民的歷史使命,帶領著人民邁向新的歷程.
1840年鴉片戰爭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的屈辱和困惑,進行了艱苦的求索與抗爭.中國必須有一個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才能實現民族的解放和復興,這是近代中國歷史得出的結論.而中國共產黨就是人民和歷史選擇的唯一正確的政黨.
I. 陝西歷史遺跡
大明宮遺址,大雁塔,青龍寺
重點文物
陝西境內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延安革命遺址 1937-1947年 延安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漢至宋 漢中市
大雁塔 唐 西安市
小雁塔 唐 西安市
興教寺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牆 明 西安市
西安碑林 漢至近代 西安市
葯王山石刻 隋至明 銅川市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豐鎬遺址 周 西安市長安區
阿房宮遺址 秦 西安市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西安市
大明宮遺址 唐 西安市
黃帝陵 黃陵縣
秦始皇陵 秦 西安市臨潼區
茂陵(漢武帝劉徹墓) 西漢 興平市
霍去病墓 西漢 興平市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墓) 唐 禮泉縣
乾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合葬墓) 唐 乾縣
順陵(武則天之母楊氏墓) 唐 咸陽市
陝西境內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西安事變舊址 1936年 西安市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藍田縣
周原遺址 西周 扶風縣、岐山縣
司馬遷墓和祠 西漢至宋 韓城市
陝西境內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子長縣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大佛寺石窟 唐 彬縣
鍾山石窟 北宋 子長縣
昭仁寺大殿 唐 長武縣
西嶽廟 明至清 華陰市
西安清真寺 明至清 西安市
秦雍城遺址 東周 鳳翔縣
秦咸陽城遺址 戰國至秦 咸陽市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唐至元 銅川市
長陵 西漢 咸陽市
杜陵 西漢 西安市長安區
橋陵 唐 蒲城縣
扶托村 商周 西安市戶縣
陝西境內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臨潼區
鄭國渠首遺址 戰國 涇陽縣
魏長城遺址 戰國 華陰市、大荔縣 、韓城市
統萬城遺址 十六國 陝西省靖邊縣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包括青龍寺遺址) 隋、唐 西安市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隋、唐 麟游縣
灞橋遺址 隋-元 西安市
華清宮遺址 唐 西安市臨潼區
武侯墓 三國 勉縣
泰陵 隋 咸陽市
永陵 西魏 富平縣
仙游寺法王塔 隋 周至縣
府州城 五代-清 府谷縣
西安鍾樓、鼓樓 明 西安市
水陸庵 明 藍田縣
延一井舊址 清 延長縣
陝西境內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甜水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大荔縣
花石浪遺址 舊石器時代 洛南縣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縣
康家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安市
老牛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商 西安市
櫟陽城遺址 戰國至漢 西安市
京師倉遺址 西漢 華陰市
良周遺址 秦、漢 澄城縣
東渭橋遺址 唐 高陵縣
玉華宮遺址 唐 銅川市
西漢帝陵 西漢 咸陽市、西安市
唐代帝陵 唐 富平縣、蒲城縣、三原縣、涇陽縣、禮泉縣、乾縣
三原城隍廟 明 三原縣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 戶縣
公輸堂 明 戶縣
倉頡墓與廟 明、清 白水縣
泰塔 北宋 旬邑縣
香積寺善導塔 唐 西安市長安區
西安城隍廟 明、清 西安市
白雲山廟 明、清 佳縣
八雲塔 唐 周至縣
涇陽崇文塔 明 涇陽縣
彬縣開元寺塔 北宋 彬縣
韓城普照寺 元 韓城市
韓城文廟 明 韓城市
韓城城隍廟 明 韓城市
黨家村古建築群 明、清 韓城市
耀縣文廟 明 銅川市耀州區
澄城城隍廟神樓 明 澄城縣
鎮北台 明 榆林市
重陽宮祖庵碑林 元至清 戶縣
慈善寺石窟 隋、唐 麟游縣
洛川會議舊址 1937年 洛川縣
楊家溝革命舊址 1947~1948年 米脂縣
陝西境內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龍崗寺遺址 舊石器時代至漢 南鄭縣
石峁遺址 新石器時代 神木縣
石摞摞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 佳縣
李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西鄉縣
北首嶺遺址 新石器時代 寶雞市
東龍山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漢 商洛市
橫陣遺址 新石器時代 華陰市
李家崖城址 商至周 清澗縣
梁帶村遺址 周 韓城市
楊家村遺址 周 眉縣
法門寺遺址 南北朝至清 扶風縣
麟州故城 唐至明 神木縣
秦東陵 秦 西安市
張騫墓 漢 城固縣
明秦王墓 明 西安市
蔡倫墓和祠 清 洋縣
精進寺塔 唐至宋 澄城縣
長安聖壽寺塔 唐 西安市
長安華嚴寺塔 唐 西安市
百良壽聖寺塔 唐 合陽縣
昭慧塔 唐 高陵縣
開明寺塔 唐 洋縣
大秦寺塔 宋 周至縣
太平寺塔 宋 岐山縣
武陵寺塔 宋 永壽縣
神德寺塔 宋 銅川市
法王廟 宋至清 韓城市
北營廟 元 韓城市
五門堰 元 城固縣
吳堡石城 明至清 吳堡縣
周公廟 明至清 岐山縣
榆林衛城 明至清 榆林市
張良廟 明至清 留壩縣
扶風城隍廟 明至清 扶風縣
玉皇後土廟 明至清 韓城市
玄武廟青石殿 明 合陽縣
慶安寺塔 明 渭南市
咸陽文廟 明 咸陽市
盤龍山古建築群 明 米脂縣
姜氏庄園 清 米脂縣
豐圖義倉 清 大荔縣
靈岩寺摩崖 漢至民國 略陽縣
石泓寺石窟 隋至明 富縣
楊珣碑 唐 扶風縣
萬安禪院石窟 宋 黃陵縣
易俗社劇場 民國 西安市
渭華起義舊址 1927年 華縣
吳旗革命舊址 1935年 吳起縣
保安革命舊址 1936年~1937年 志丹縣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西安、延安、韓城、榆林、漢中、咸陽。
J. 參觀洛川縣會議舊址的感受100字
7月10-11日,我們從贛州出發驅車近4小時來到龍岩市上杭縣古田鎮赴革命聖地古田會議會址和古田會議紀念館,進行參觀和瞻仰。通過聽取講解,大家對古田會議召開的時代背景、對會議決議的歷史作用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古田會議紀念館是一所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田會議會址為依託建立起來的專題革命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在紀念館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是多樣,除固定陳列外,每年還能在舉辦重大活動時參觀臨時展覽和製作的流動版面,紀念館是廣大部隊官兵和中小學生等的第二課堂。在古田會議紀念館,閩西蘇區地圖、毛澤東同志起草古田會議決議案的雕塑、寫著紅軍「六項注意"」的包袱布、刻在石頭上的紅軍留款信等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深深感受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當年開展革命工作的艱難困苦,先輩們堅韌不拔的革命信念,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的英勇無畏的革命氣概讓我們這些後人所敬仰,他們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貢獻,使我們對新時期如何發揚古田會議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古田會議址始建於1848年,古田會議是建黨建軍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古田會議決議》是我黨我軍建設的綱領性文獻,開辟出一條著重從思想上建黨、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成功之路。而古田會議精神則體現了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它同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我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古田會議光芒映照下的革命聖地之旅,已成為閩西旅遊的重要特色。
通過「紅色之旅」活動,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課,不僅瞻仰了革命聖地,了解了一段恢弘的革命歷史,還深刻學習了「古田會議」精神的內涵,對增強大家的愛國情懷具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通過參觀學習活動,大家對黨的歷史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大家紛紛表示,我們要繼承弘揚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繼承弘揚古田會議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獻身教育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
以上摘自蘇紅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