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新密密國城遺址

新密密國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5 15:50:34

『壹』 新密市歷史簡介

新密市簡介 新密市位於河南省會鄭州西南40公里處,中嶽嵩山東麓,轄3鎮12鄉,總面積1001平萬公里,72.8萬人。 新密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莪溝裴李崗文化遺址的發掘,證實8000年前,我們祖先就在此耕織狩獵,休養生息。炎帝時,新密名補國;西周時,稱鄶國;春秋戰國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漢高祖始置密縣。1994年4日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密縣,建立新密市。 新密市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東漢大司徒候霸、明代工部尚書靳於中、清代著名詩人錢九韶、當代著名地質學家谷德振、著吝數學家侯振庭、著名醫學家馬德水、民間文學理論家張振犁等都因其貢獻卓著聞各於世,載入史冊。 新密市寶藏富蘊,地沃物阜。主要礦藏有煤炭、石灰石、鋁釩土、天然油石、磷礦石、硅石、玉石等25種。其中以煤炭、鋁釩土、石灰石、硅石為最多。煤炭地質儲量達50億噸,素有"烏金之鄉"美譽。密煤以低硫和高發熟量著稱。鋁釩土儲量10億噸,工業硅儲量10億噸,石灰石儲量50億噸,都極富工業價值。新密市丘陵緩起,平原間布,農業生產條件較好。農業物產品種豐富,盛產小麥、玉米。特產金銀花、大蒜、蘿卜等均為國內同類之珍,聞名遐邇。 新密市是河南省改革開放發展特別試點市。特別是進入八十年代後,新密人順應改革開放之天時,憑借衢通九州之地利,發揮人聰物豐之優勢,堅持「強工興農,以工建農,經科教文,四位一體,穩中求快,協調發展」的方針,按照「實乾乾實,實業興密,奮戰五年,實現百億」的發展思路,干方百針進行基礎設施建殷,投資環境愈加優宜,更具吸引刀;傾盡全力大上項目,上大項目,經濟建設一路高歌,突飛猛進。全市工業形成了以煤炭、建材、耐火材料、造紙為主導的四大支柱產業和以電力、化工、機械、冶煉、輕工為主體的良好格局。全市農業圍繞「一優雙高」開發,促使種養加、農工貿結合,使農業跳出了傳統農業的小天地,開始走向現代農業的大舞台。全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快速發展,已成為整個經濟的主力軍。1998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突破59.7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達到145.1億元,綜合經濟指標在河南省市 縣排名中位居前列。目前,新密人民正以興市富民為宗旨,以實現百億為目標,以實乾乾實為途徑,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

『貳』 新密市原來是叫密縣嗎

是的 以前是個縣 現在是個縣級市 都歸鄭州市管轄

『叄』 新密的人文環境

新密市位於河南省中部的嵩山東麓,隸屬省會鄭州,距省會鄭州市40公里,中原名剎少林寺55公里,鄭州新鄭國際機場45公里。轄4個街道、11個鎮、2個鄉,1個風景區管委會:青屏街街道、新華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關鎮、牛店鎮、平陌鎮、超化鎮、苟堂鎮、大隗鎮、劉寨鎮、白寨鎮、岳村鎮、來集鎮、米村鎮、袁庄鄉、曲梁鄉;礦區街道、尖山風景區。總面積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餘萬人。
地名由來
【新密 以山為名】
鄭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滅商之後是密國和鄶國所在地。密國是以密山為名,密山以「密」為名,是因為這里山的形狀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稱為「密」。
後來鄭國滅掉了鄶國,並將原來的密國故城更名為新密邑。韓國滅鄭後,擁有此地。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滅亡,一直沿用「新密」這個地名。
西漢在縣城東南置密縣。此後東漢、曹魏等歷代王朝均設密縣建制。
【新密歷史沿革】

新密市的歷史沿革

新密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溱洧二水世世代代孕育著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時的黃帝、祝融、鄶國,西周時的密國及春秋早期鄭國均在此立國建都。以後歷朝歷代雖隸屬屢有變更,縣治兩次搬遷,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皇之世初為伏羲女媧之故里,後為炎帝所伐之補遂。
河南大學教授、全國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張振犁先生對「浮戲山」和新密歷史文化的調查考證後認為:「大部分位於新密的浮戲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說:「新密市遠古伏羲時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區。新密市不僅有補國城的遺存,而且伏羲還曾將女媧封國於汝水之陽。」河南省農牧局幹部陳志忠通過對蠶絲文化和尖山鄉「浮戲山」的數年研究認為:《山海經》中的浮戲山,主體在今河南密縣。分支於登封、鞏縣、滎陽等縣。密縣的「密」字,原始為「宓」,後為「密」。「伏羲與河洛文明有顯著的關系。他的子孫後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發源的汜水流域,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帶、汜水之間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補國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跡鼠總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縣應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羅泌撰的地理書籍《路史》中也記曰:「(補)為三皇之世封國,炎帝伐補遂。」清嘉慶版《密縣志》亦記:「補城在今補子廟西南。」《五帝本紀噌6世家》中史伯答(鄭)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鄶),鄢、蔽、補、丹、依、嘿、歷、莘,君之土也。」說明於春秋之時「補國」仍舊存在。

『肆』 密須國當時最大的面積有多大

密須國(前?——前1057年)
黃帝的後裔姞姓密須氏,遷徙至甘肅靈台繁衍內生息,後遷徙至容河南新密。
遠在唐虞夏三代時,在今甘肅靈台縣有叫密須古地,至殷商時商武丁王時期,正式封賜密須國。
商末時,聯合崇國,侵佔鄰邦阮部落。公元前1057年,密須國為周文王所滅。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同姓諸候,密須氏建立密國,經歷了周成王、周康工、周昭王、周穆王四朝後,被周恭王派兵所滅。
後密須氏遷至河南新密境內,重建密國,古城邑在大隗鎮,
春秋時,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的附庸。

『伍』 新密哪個景點最值得去

1、伏羲山飛龍峽 AAAA
鄭州伏羲山飛龍峽景區成立於2003年7日,總投資250萬元,現有職工人數12人,景區門票價格30元/人,飛龍峽景區位於鄭州市西南58公里伏羲山山區,北接滎陽,西鄰鞏義,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飛龍峽景區總規劃面積為5.3平方公里融山水與人文一體。整條線路以「龍為主線,以伏羲文化和紅石大峽谷體驗為特色,景色優美,文化深厚。
2、新密超化寺
超化寺位於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建於隋開皇元年(581),寺門匾額書「超化古寺,名剎十五」,時為全國著名佛教寺院之一。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在隋朝全國寺院中,該寺名列十五。唐武則天和唐中宗時,寺內僧侶達2000餘人。
3、新密神仙洞
神仙洞森林公園位於鄭少高速新密西出入口(楊崗北5公里),與環翠峪風景名勝區毗鄰(相距2公里),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是浮戲山三大旅遊景區之一。景區由神仙洞、杏花村、桃花園、紅石林等組成,總面積21平方公里,是省會鄭州的「後花園」。
4、黃帝宮
黃帝宮,又名雲岩宮,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35公里處,新密東南劉寨鄉境內。曾是軒轅黃帝建宮築殿、練兵講武、研創八陣圖的地方。相傳黃帝初戰蚩尤失利後,退居此地,潛心養志。
5、新砦遺址
新砦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新密市東23公里劉寨鎮新砦村西部,南臨洧水,東部是洧水故道,西部和北部為開闊的平原,面積約100萬平方米,主要遺存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
6、新密鄭氏祠堂
鄭氏祠堂位於新密市曲粱鄉鄭伯嶺上,具茨、大隗二山屏其前,梅、泰二山環其後,溱、洧水圍繞左右,港台及新加坡鄭氏後裔為紀念鄭庄公多次到新密拜祖。
7、尖山風景名勝區
尖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鄭州西南35公里的新密市西北尖山鄉境內,溱洧流域古老而神秘,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景區由神仙洞森林公園、鳳凰山、飛龍峽、桃花源等組成。
8、軒轅黃帝講武樓
軒轅黃帝講武樓風景區位於新密市南苟堂鎮范堂溝村南的具茨山上,海拔735米,東接大隗山,西鄰大鴻山。該山是由山石組成象「樓狀」的山峰。
9、香峪寺
香峪寺天然景區位於尖山下寺溝,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山嶽形風景區。景內一條長達8.6公里的大峽谷(又稱情人谷),橫空出世、壯觀無比,上游至下游依次有唐宋時期修建的上、中、下三個香峪寺廟。據傳,當時香火裊裊,香客遊人鼎盛。
10、摘星樓
摘星樓又名七敏山、敏山。位於苟堂鄉孫家莊南具茨山中西部一峰,山南與禹州市萇庄鄉交界。《水經注》載:「敏水出山其下」,因稱敏山。石壁行文山體東西向,東連刁嘴山,西北接火煤山(火門山、安口山)長約3公里,寬約2.4公里,總面積7.2平方公里。

『陸』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的介紹

古城寨龍山時代城址建於溱水東岸的河旁台地上,為東西長方形,現存三面城牆和版南北相對兩座城門缺權口。城址規模宏大,牆高溝深,氣勢雄偉,城址面積17650平方米,最高處達十六米,最寬處達四十餘米。周圍環繞護城河南河,寬34至90米不等。在古城寨城址的東南部,還發現了大面積的龍山時代夯築建築群,此處原為低窪地帶,築城時為擴大面積,不惜調用大批人力物力、墊土夯牆基,最深處達10米,牆基寬度多在60米至100米之間,再加大地面之上的高大城牆,其工程之大,在中國早期築城史上極為罕見,其中已清出一座大型宮殿基址和大型廊廡式建築,且與城牆的方向一致,為南北長方形,長28.4米、寬13米,面闊7間,南、北、東三面有迴廊。

『柒』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的考古發現

新密古城寨古城寨龍山文化城址,迄今仍較好地保存著南、北、東三面城垣和南北相對的兩個城門缺口。北垣長460米,南垣長345米,東垣長345米,西垣被溱水沖毀,復原長度為370米;存高約7-16米,牆基寬約42-102米。南城門缺口因西側城牆被起土破壞,寬18.7米,北城門缺口寬10.7米,城址面積17.65萬平方米。城外南、北、東三面有壕溝環繞,壕溝寬34-90米,深約4.5米多。城西是溱水,水寬而溝深,成為自然屏障。城內發掘面積近千平方米,發現龍山、二里頭、二里崗、殷墟文化和戰國時期的灰坑153座、陶窯4座、水井8眼,房址4座,墓葬5座。
一號房址(F1)位於城內中部略偏東北處,坐西朝東,南、北、東三面有迴廊,為夯築高台建築,方向281度,南北長284米,東西寬13米,面積369.2平方米。
四號房址(F4)位於一號房址以北7.4米處,是一座廊廡式建築,由三道牆基槽、門道、門衛房和眾多的柱洞組成。房址方向281度,現已發現長60餘米,基寬4米,三道牆基槽南北並列,每道寬30-50厘米不等。
根據城垣和遺跡的地層關系及出土文物判斷,古城寨城址為一座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從其年代和地望來看,均與古史傳說中的祝融時期相近或大體一致。今本《竹書紀年》載:「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於郊,祝融之神降於崇山。」《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鄭,祝融之虛也。」杜預註:「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此「鄭」系指今河南新鄭、新密一帶而言。清嘉慶七年(1802)黑峪溝白衣觀《創建火神廟碑記》雲:「密本古鄶地,高辛氏之火正祝融舊墟也。」清道光九年(1829)原密縣老城南關《重修火神廟碑記》謂:「密,故祝融墟也。」由此看來,古城寨城址似與祝融之間存在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從城內宮殿建築遺跡的規模來看,其規格甚高,很有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
登封王城崗王城崗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西北約500米的崗地上。北距嵩山主峰之一的太室山約10公里,南去箕山北峰約7公里,西有王嶺尖,東為盧醫廟坡,四周群山與丘陵環抱。潁河流經南側,五渡河從其東南注入潁河,形成一處小型的河谷盆地,王城崗就處在這個盆地的中央。其東南因被五渡河常年沖刷,已成為北高南低的斷崖,而崗的西面地勢卻比較平坦開闊。
王城崗城址分內城與外城,內城位於外城的東北部,由東西並列的兩座小城組成,兩城隔一牆而連屬,東城西垣就是西城東垣。東城城垣大都遭到破壞,現存南垣西段殘長約30米,西垣南段殘長約65米,南垣與西垣的交角為88度,近乎直角。由於古代五渡河道的西移,將東城大部分城垣沖毀。西城除東垣與東城共用外,南垣殘長82.4米,其東端有一段長9.5米的缺口似為城門設施;西垣長92米;北垣西段殘長29米。西垣與南垣的交角為90度,直角相接。兩座小城的面積約1萬余平方米。西城內的中西部較高處和東北部一帶,曾發掘出多處龍山文化夯土基址遺存。其中分布在中西部較大的兩處:一為長方形,面積約150平方米左右;一為方形,面積約70平方米左右。在夯土建築基址范圍內發掘出10多個奠基坑,坑內填埋有數量不等的人骨架和零散人骨。
外城亦稱大城,其北垣殘長370米,殘高0.5-1.2米。城外有城壕,北城壕長約630米,寬約10米,殘深3-4米,向東通往五渡河;西城壕殘長130米,寬約10米,殘深1.4-2米,向南似通往潁河。其東面和南面的城垣與城壕已被毀壞。大城將小城包括在內,面積約30萬平方米左右。城內發現有龍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
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存共分五期,根據內城灰坑和奠基坑中出土骨頭測定的年代數據,擬合後的日歷年代:一期為公元前2190-前2110年,或公元前2190-前2105年;二期為公元前2132-前2082年,或公元前2128-前2084年;三期為公元前2090-前2030年。一期是內城的始建期,二期是內城的使用期。外城的始建年代與內城相當或略晚。據夏商周斷代工程公布,夏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則王城崗城址始建年代應早於夏代,在五帝時代的積年以內。
王城崗城址位於嵩山南麓,同歷史上夏部族之間存在著比較密切的關系。《國語·周語上》載:「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註:「崇,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又《太平御覽》卷39引韋昭註:「崇、嵩古字通。夏都陽城,嵩山在焉。」傳說中鯀是夏部族的首領。《國語·周語下》雲:「其在有虞,有崇伯鯀。」《太平御覽》卷115引《帝王世紀》說:「夏鯀封崇伯。故《春秋傳》曰,謂之有崇伯鯀。」伯即一方之長,在此指部族首領或古國的國王,因其活動在嵩山一帶,嵩即崇字,故曰崇伯鯀。《山海經·中山次經》雲:「萯山之首……南望蟬渚,禹父之所化。」「禹父」指的就是鯀。鯀之子禹,既是夏部族的首領,也是夏王朝的創始人,他的早期居地和政治中心都在陽城。古本《竹書紀年》載:「夏後氏禹居陽城。」《世本》謂:「禹都陽城。」從其方位判斷,禹所都的陽城應為登封王城崗古城。王城崗城址的始建年代稍早於禹,可能就是禹父夏鯀之城,後來成為禹都陽城。
綜上所述,中原地區發現的鄭州西山、濮陽高城、襄汾陶寺、輝縣孟庄、新密古城寨和登封王城崗諸城址,均屬於五帝或與五帝時代關系密切的古城,為我們探索中原早期文明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關於文明的形成及其文化載體,歷來就有多種說法。摩爾根認為,文明時代「始於標音字母的發明及文字的使用」;恩格斯主張,「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英國著名考古學家柴爾德認為,人類文明的出現是城市革命的結果,城市的出現是文明時代的開始;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認為,不論任何文化,只要具備下列三項中的兩項,就是一個古代文明,這三項標準是:1.有高牆圍繞的城市,2.文字,3.復雜的禮儀中心;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張光直認為,初期文明的一般標志是:青銅冶金術、文字、城市、國家組織、宮殿建築、廟宇文化以及巨型建築;夏鼐先生認為,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銅三個要素」;安志敏先生說:「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屬器和禮儀性建築等要素的出現,作為文明的具體標志。」從考古發現來看,城址是文明形成最重要的標志。劉慶柱先生指出:「『國家』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概括』,從考古學研究講,最早『國家』的物化形式或載體學術界有多種多樣的說法,如『城市』、『文字』、『金屬器』、『禮器』、『王陵』等等。上述種種物化形式或載體,如『文字』、『金屬器』、『禮器』、『王陵』等很難界定,而最早國家機器的物化形式與載體以『城』最具代表性」,「它是國家政治統治中心,軍事指揮中心、社會與經濟管理中心。它們遺留下來的物質載體是宮殿、宗廟、官署及其相關遺物等」。考察中原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應以五帝時代的城址為切入點。

『捌』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的考古價值

這座古城址是目前發抄現的龍山文化時期面積最大、結構最復雜的宮殿式建築,同時也是中原地區規模最大、也是全中國城牆保存最好的龍山時代晚期城址。專家認為該城的建造是事先經過統一規劃和精心設計的,不僅反映出當時城建規劃、夯築技術和土木建築技術的進步,也體現了使用者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龍山時期的晚期遺存是探討夏文化的重要對象,河南古城寨城址的發現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新的線索,也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與國家形成增添了重要資料。

『玖』 百里鄉密須國國王墓在那裡

百里抄鄉密須國國王墓在甘肅省襲靈台縣百里鄉一帶。
密須國(前?——前1057年)。
黃帝的後裔姞姓密須氏,遷徙至甘肅靈台繁衍生息,後遷徙至河南新密。
遠在唐虞夏三代時,在今甘肅靈台縣有叫密須古地,至殷商時商武丁王時期,正式封賜密須國。
商末時,聯合崇國,侵佔鄰邦阮部落。公元前1057年,密須國為周文王所敗。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同姓諸侯,經歷了周成王、周康工、周昭王、周穆王四朝後,被周恭王派兵所滅,建立姬姓密國。
後密須氏遷至河南新密境內,重建密國,古城邑在大隗鎮,春秋時,密國被鄭國所滅,成為鄭的附庸。

『拾』 密縣的伏羲女媧故里

三皇之世初為伏羲女媧之故里,後為炎帝所伐之補遂。
河南大學教授、全國民俗文化研究會理事張振犁先生對「浮戲山」和新密歷史文化的調查考證後認為:「大部分位於新密的浮戲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戲」本是「伏羲山」,華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說:「新密市遠古伏羲時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區。新密市不僅有補國城的遺存,而且伏羲還曾將女媧封國於汝水之陽。」河南省農牧局幹部陳志忠通過對蠶絲文化和尖山鄉「浮戲山」的數年研究認為:《山海經》中的浮戲山,主體在今河南密縣。分支於登封、鞏縣、滎陽等縣。密縣的「密」字,原始為「宓」,後為「密」。「伏羲與河洛文明有顯著的關系。他的子孫後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發源的汜水流域,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帶、汜水之間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補國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跡鼠總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縣應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羅泌撰的地理書籍《路史》中也記曰:「(補)為三皇之世封國,炎帝伐補遂。」清嘉慶版《密縣志》亦記:「補城在今補子廟西南。」《五帝本紀噌6世家》中史伯答(鄭)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鄶),鄢、蔽、補、丹、依、嘿、歷、莘,君之土也。」說明於春秋之時「補國」仍舊存在。
綜上所述,諸書和專家、學者均言:大部分位於新密的浮戲山是伏羲時代的故里。後世所建立「羲國」和「補國」現在在密仍有遺存。故新密之地是三皇之世初伏羲的故里,到炎帝曾被討伐,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位於縣西的伏羲山和補國,都是羲皇及其後裔重要活動之地。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