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竇堌堆遺址

竇堌堆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5 18:50:43

❶ 漢文帝劉恆的陵墓在哪裡竇皇後是與他合葬的嗎

漢文帝劉恆的陵抄墓稱為「霸陵」襲,在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里處。霸陵因「因山為陵,不復起墳」,即依山鑿挖墓室,無封土可尋,並且史料文獻對霸陵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只能根據僅有的記載來推測霸陵的具體位置和內部結構。西漢一般是帝後合葬不合陵,即皇後與皇帝葬在同一陵園,但各立陵冢。因為漢文帝陵地面不起墳,地面上的兩個可見的陵冢是母薄太後和妻竇皇後的陵寢,竇皇後陵在霸陵東北1公里左右。

❷ 信宜古城遺址的歷史沿革

鎮隆處於發源於東鎮庄垌虎豹坑的東江河和發源於金垌大人山的西江河的匯合處,此河往南流至高州曹江口稱竇江,往下流稱鑒江。據《清一統志》記載:「信宜縣南,二川合流處羅竇洞,水中石簡聳起,形如水舸。」因此稱「圳隆」,後因之諧音演化成「鎮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析懷德縣地置信義縣,治所設鎮隆。並在信義縣(今鎮隆鎮)設南扶州管轄懷德、特亮三個縣。後因僚人造反,高州總管馮盎率兵攻打羅竇洞,平定叛亂,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南扶州因為有羅竇洞、竇江而改為「竇州」,為唐朝岑南節度使流轄下的十七州之一。從公元634始至1071年廢,歷時437年。
鎮隆古縣城,迄今已有1370多年歷史,古城的建築多建於元明清代,具體位置在今鎮隆鎮八坊村,東江、西江交匯處。大應嶺聳峙其前,登高山屹立其後,左鳳崗,右榜嶺,遠挹山光,近吞水色。
宋元時,城牆是用土夯築的,周圍185步。明正統五年(440年)始築磚城,周圍255丈(當時度計,下同)。高1丈8尺,鑿濠池,周圍414丈6尺(今城東、西、南三面俱環竇江,無濠塹)天順三年(1459年)創串樓548個。正德五年(1510年)築子城。嘉靖十三年(1534年)設敵樓13所,四十五年增窩鋪、包腮牆。明末清初,戰爭頻繁,城垣被毀。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修復,砌以磚石,周圍525丈,高2丈6尺。厚2丈3尺;設東、西、南、北4個城門,上建四角樓;又建窩鋪43間,雉堞526個,城的規模定型下來。嘉慶十八年(1813年)移建南門於學官前正南位,改稱文明門,同時將舊南門封閉。光緒十二年(1886年)添建四門炮台。民國時期改建文明門,仿宮殿樓台式,兩層,底層為瓮城;中開拱門,高4.73米,寬4.4米,深10.55米,建築體寬24米,深14米,高30多米;裝修式樣屬「庶殿頂」的樓台結構;大屋頂,高台基;鼓磴式柱礎,抬梁式屋架,屋檐下有蓮花托拱頭,襯以紅牆綠瓦,群眾稱為「紅樓」,為茂名市重點保護文物。
民國28年(1939年)城牆全部拆除,只保留北門和文明門,城基改建為環城公路;東北角的校場曾辟為運動場,現為東江中學;城外的東岳廟、金花廟等均已拆除;城內原有八座牌坊(故稱八坊村)也早已拆掉,惟文明門(紅樓)、學宮(部分)清代初期建的起鳳書院、黎照書院等保存較完整,多數街道及古民居仍具古城風貌。

❸ 山東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跨地區
大澤山 :在膠東半島西部,主峰在平度、萊州間。
磨箕山 :在莒南縣、莒縣交界處。
龜蒙頂 :在蒙陰、平邑兩縣交界處。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沂南兩縣交界的沂蒙山區。
昆嵛山 :橫亘於文登、牟平兩縣市交界處。
德州市
蘇祿王墓* :在德州市北郊北營村中。
樂陵市
文廟 :在樂陵市區內。
五里冢 :在樂陵市城關鎮。
惠王冢龍山文化遺址; 在樂陵市楊安鎮。
「魏王城」遺址: 在樂陵市大顧家村北。
「萃賢亭」遺址:在樂陵市舊樂陵村。
理元寺遺址 :在樂陵市奎台鄉。
漢三女冢: 在樂陵市。
禹城市
雙槐冢 :在禹城市禹城鎮。
元孫郁墓 :在禹城市梁家鄉。
邢寨汪龍山文化遺址; 在禹城市梁家鄉。古高唐城遺址 :在禹城市袁營鄉。
禹王亭遺址: 在禹城市。
八棱經幢: 在禹城市。
金代鐵鍾:在禹城市。
陵縣
東方朔墓: 在陵縣神頭鎮西南。
東方朔畫贊碑: 在陵縣城文化館內。
漢神頭墓群: 在陵縣神頭鎮。
侯家古墓: 在陵縣邊臨鎮。
秦厭次古城遺址: 在陵縣神頭鎮。
寧津縣
明建清真寺: 在寧津縣長官鎮東街回民區。
齊河縣
尹屯龍山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商周文化遺址 :在齊河縣。
晏嬰冢 :在齊河縣。
武城縣
竇建德點將台: 在武城縣。
慶雲縣
唐棗 :在慶雲縣周尹村東北。
無棣故城遺址: 在慶雲縣。
大丁廟古墓群:在慶雲縣。
平原縣
千佛塔: 在平原縣崔家廟。
龍門: 在平原縣平原鎮。
明建文昌閣: 在平原縣恩城。
夏津縣
大成殿: 在夏津縣。
明植古棗樹: 在夏津縣三十里鋪村東。
臨邑縣
龍泉寺: 在臨邑縣。
明監宗御史邢侗「來禽館」遺址: 在臨邑縣臨邑鎮。
漢白玉丈八佛: 在臨邑縣德平鎮。
漢末文人彌衡故里遺址: 在臨邑縣德平鎮。
彌衡井: 在臨邑縣德平鎮。
清涼禪院遺址: 在臨邑縣清涼店村北角。
東營市
南宋大殿: 在東營市。
營子遺址: 在東營市。
冢頭墓群: 在東營市。
孤島溫泉: 在東營市河口區。
墾利縣
勝利引黃閘: 在墾利縣勝利鄉。
廣饒縣
孫武園: 在廣饒縣城。
南宋大殿: 在廣饒縣城內西北隅。
冢頭墓群: 在廣饒縣。
傅家遺址: 在廣饒縣廣饒鎮。
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廣饒縣傅家。
馬鳴寺碑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呂古墓: 在廣饒縣大王鎮。
東水磨遺址: 在廣饒縣稻庄鎮。
營子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寨村遺址 :在廣饒縣石村鎮。
馬跑泉 :在廣饒縣丁庄鎮。
唐頭營遺址: 在廣饒縣丁庄鎮。
永寧寺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百冊石造像 :在廣饒縣李鵲鄉。
西辛張遺址 :在廣饒縣李鵲鄉。
張郭遺址: 在廣饒縣小張鄉。
小張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南趙石造像: 在廣饒縣小張鄉。
草橋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柏寢台: 在廣饒縣花官鄉。
南口遺址: 在廣饒縣花官鄉。
利津縣
鐵門關遺址: 在利津縣前關村。
望參戰國遺址: 在利津縣。
元王升墓: 在利津縣。
荷澤市
牡丹區
菏澤牡丹之鄉: 在牡丹區。
曹州牡丹園: 在牡丹區。
鄄城縣
堯王墓: 在鄄城縣。
萬全庄石獅: 在鄄城縣。
杏花崗陳王台: 在鄄城縣。
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劉忠墓: 在鄄城縣劉垓村。
單縣
百獅坊-百壽坊: 在單縣城內。
鄆城縣
肖堌堆商代文化遺址: 在鄆城縣。
五代唐塔: 在鄆城縣。
萬人堌堆: 在鄆城縣武安鎮。
明柏林寺: 在鄆城縣漢石橋鄉。
曹縣
安陵堌堌堆: 在曹縣韓集鎮。
郗堌堆: 在曹縣。
梁堌堆: 在曹縣。
郜堌堆:在曹縣。
商、漢古遺址: 在曹縣普連集鎮。
定陶縣
官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定陶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仿山: 在定陶縣。
戚姬寺: 在定陶縣杜堂鄉。
梁王台: 在定陶縣。
項梁墓: 在定陶縣。
巨野縣
五代唐永豐塔: 在巨野縣巨野鎮。
明建文廟 :在巨野縣巨野鎮。
西漢御史大夫卜式石碑: 在巨野縣營里鄉。
「巨野教案」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鄉。
麒麟台古遺址: 在巨野縣夏官屯。
東明縣
竇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荊台集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明縣。
唐單雄信墓: 在東明縣城關鎮。
清大成殿: 在東明縣城關鎮。
黃河渡口: 在東明縣高村集北。
成武縣
大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成武縣。(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唐開元石塔: 在成武縣。
壽峰: 在成武縣。
文亭山: 在成武縣成武鎮城西。
春秋防城遺址: 在成武縣孫廟鄉。
濟南市
七十二泉 多分布於濟南市舊城區。
趵突泉: 在濟南市西門橋南。
李清照紀念堂: 在濟南市趵突泉公園內漱玉泉北。
珍珠泉: 在濟南市泉城路北。
黑虎泉: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 。
五龍潭: 在濟南市舊城西門外,南距趵突泉約0.5公里。
大明湖: 在濟南市舊城北部。
小滄浪: 在大明湖西北岸亭園。
厲下亭: 在大明湖中小島上。
北極閣: 在大明湖東北岸。
遐園: 在大明湖南岸、南門西側。
辛稼軒紀念祠: 在大明湖南岸原李公 (鴻章) 祠內。
解放閣: 在濟南市黑虎泉西路,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
萬竹園: 在濟南市西青龍街與花牆子街的轉角處。
廣智院舊址: 在濟南市廣智院街 (今文化西路103號)。
濟南道院: 在濟南市上新街南首。
南大寺: 在濟南市禮拜寺街。
千佛山: 在濟南市南郊。
興國禪寺:* 在千佛山之陰半山坳中。
黃石崖造像: 在濟南市東南螺絲頂山主峰西側黃石崖。
大佛頭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佛慧山北。
大佛寺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南青銅山南壁懸崖上。
玉函山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玉函山上。
龍洞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東南。
四門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青龍山麓神通寺遺址東側。
龍虎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
千佛崖造像: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龍虎塔西白虎山崖壁上。
九頂塔: 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村靈鷲山九塔寺內。
華不注山: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部。
張養浩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北園張庄村東。
房彥謙墓: 在濟南市歷城區西採石村東北。
章丘市
城子崖遺址:* 在章丘市龍山鎮東北。
李開先墓: 在章丘市埠村鎮東稻庄村南。
百脈泉: 在章丘市明水鎮。
舊軍: 在章丘市明水北19公里刁鎮。
赫胥氏陵: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代酈食其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終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馬融墓: 在章丘市臨濟村。
漢平陵王墓: 在章丘市山後寨。
董東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章丘市。(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齊長城遺址: 在章丘市。
東平陵故城遺址: 在章丘市。
趙八洞石刻造像: 在章丘市。
長清區
五峰山: 在長清區城東南,為泰山支脈。
洞真觀: 在五峰山東側志仙峰下。
蓮花洞石刻造像: 在五峰山西峭壁上。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在長清區孝堂山上。
靈岩寺*: 在長清區東南方山下、泰山西北麓。
千佛殿 :在靈岩寺內。
辟支塔 :在靈岩寺內。
墓塔林: 在靈岩寺西。
積翠證明龕 在長清區靈岩寺後方山之巔。
濟陽縣
商周時期鄺 冢遺址: 在濟陽縣。
小李遺址: 在濟陽縣。
劉台遺址: 在濟陽縣。
玉皇冢遺址: 在濟陽縣。
龍山文化遺址: 在濟陽縣鄺家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平陰縣
洪範池: 在平陰縣洪範池鄉。
多寶佛塔: 在平陰縣翠屏山 (水山) 頂的玉皇閣院內。
書院泉: 在平陰縣。
石門邑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有關大汶口文化,請見山東泰安市名勝古跡中的介紹。)
斗祭台商周文化遺址: 在平陰縣。
項王墓 :在平陰縣。
明文學家於慎行墓: 在平陰縣。
北安故城遺址: 在平陰縣安城。
商河縣
商蘆坊遺址: 在商河縣。
漢小宮庄墓群: 在商河縣。
濟寧市
太白樓: 在濟寧市南部舊城牆之上。
浣筆泉: 在濟寧市浣筆泉路西。
崇覺寺鐵塔*: 在濟寧市鐵塔寺內。
漢碑群: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市教育局院內東北隅。
聲遠樓: 在濟寧市鐵塔寺街。
東大寺: 在濟寧市小閘口古運河西岸。
曲阜市
魯國故城:* 在曲阜市舊城區。
仰聖門: 即曲阜市舊城正南門,正對孔廟。
闕里坊: 在曲阜市孔廟東牆外闕里街。
孔廟*: 在曲阜市舊城內。
欞星門 :即孔廟大門。
奎文閣: 在孔廟同文門與十三御碑亭之間。
十三御碑亭: 在孔廟大成門前。
杏壇: 在孔廟大成殿前甬道正中。
大城殿: 孔廟內宮殿式主體建築。
寢殿: 在大成殿之後,為孔廟三大殿之一。
聖跡殿: 在孔廟寢殿之後。
漢魏六朝碑刻陳列館: 在孔廟東廡。
玉虹樓法帖石刻: 嵌於孔廟東西廡北端。
孔子故宅: 在孔廟東路承聖門內。
詩禮堂: 在孔廟故宅井前。
魯壁: 在孔廟故宅井之後。
孔府*: 在曲阜市城內,西與孔廟毗鄰。
孔府大門: 在曲阜孔府。
重光門: 在孔府大堂前。
六廳: 在孔府大堂東西兩廂。
大堂: 在孔府二門內。
二堂: 在孔府大堂之後。
三堂: 在孔府二堂之後。
內宅門: 在孔府三堂之後。
前上房: 孔府內宅第一進院落的正廳。
堂樓: 在孔府前上房之後。
鐵山園: 即孔府後花園
孔府西學院: 在孔府西路。
慕恩堂: 在孔府東路。
孔林*: 在曲阜市城北1.5公里。
享殿: 在孔林洙水橋北。
萬古長春坊: 在曲阜城北通向孔林的神道中。
孔子墓: 在孔林內東享殿後。
孔尚任墓: 在孔林東北隅、環林路外側。
孔令貽墓: 在孔林東偏北、環林公路東側。
尼山孔子廟: 在曲阜市東南30公里尼山東麓。
洙泗書院: 在山東曲阜市舊城東北4公里,面洙 (水) 背泗 (水)。
顏廟: 在曲阜市舊城北部陋巷街。
梁公林: 在曲阜市舊城東13公里防山之北。
孟母林: 在曲阜市小雪鄉鳧村東、馬鞍山麓。
周公廟: 在曲阜市舊城東北1公里周、漢宮殿舊址上。
少昊陵: 在曲阜市區東4公里舊縣村東北。
石門山: 在曲阜市區東北25公里處。
九龍山崖墓: 在曲阜市九龍山南坡。
兗州市
興隆塔: 在兗州市城東北隅原興隆寺中。
西吳寺新石器遺址:在兗州市小孟鄉。
北辛文化遺址: 在兗州市小孟村北。
屯頭大汶口-龍山遺址: 在兗州市。
新嶧商周文化遺址:在兗州市。
春秋瑕邱故城址: 在兗州市。
春秋、秦漢遺址 :在兗州市二十里鋪。
古乘丘城遺址 :在兗州市故縣村北。
舊石器人類墓葬群: 在兗州市王因。
漢樊城遺址: 在兗州市黃屯。
元高唐州判薛瑞墓碑: 在兗州市薛家廟村東南。
鄒城市
孟廟*: 在鄒城市區南關。
孟府*: 在鄒城市區南關,東與孟廟毗鄰。
孟林: 在鄒城市區東北四基山西麓。
朱檀墓: 在鄒城市區北九龍山南麓。
鐵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西北鐵山之陽。
崗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區北崗山北麓,分布在名叫「狼溝」的山谷中。
葛山摩崖石刻: 在鄒城市東北葛爐山西麓花崗岩石坪上。
嶧山 :在鄒城市東南。
魚台縣
武景亭遺址 :在魚台縣。
孔廟大殿: 在魚台縣。
魚台舊城遺址: 在魚台縣。
棲霞堌堆新石器遺址: 在魚台縣李閣鄉。
武棠序遺址: 在魚台縣武台鄉。
金鄉縣
文峰塔: 在金鄉縣。
魚山堌堆商文化: 在金鄉縣。
白垞集: 在金鄉縣。
嘉祥縣
青山寺: 在嘉祥縣城西南7.5公里。
武氏祠: 在嘉祥縣武翟山 (一作武宅山)下。
武氏墓群石刻 :在武氏祠內。
劉賀廢壙: 在嘉祥縣金山之陽山腰處。
曾廟: 在嘉祥縣城南20公里南武山南麓。
微山縣
微山島: 在微山縣南、微山湖中。
仲子廟: 在微山縣魯橋鎮仲淺村。
伏羲廟: 在微山縣兩城鄉劉庄西。
汶上縣
寶相寺塔: 在汶上縣城西北隅。
分水龍王廟: 在汶上縣南旺鎮北。
關帝廟: 在汶上縣汶上鎮。
唐故城遺址: 在汶上縣汶上鎮。
古闞城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魯桓公墓遺址: 在汶上縣南旺鎮。
明建宋公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白英祠: 在汶上縣南旺鎮。
古桃城遺址 :在汶上縣軍屯鄉南桃村。
軍屯漢墓葬群:在汶上縣軍屯鄉。
任庄金代石刻: 在汶上縣軍屯鄉。
古陽城遺址: 在汶上縣郭樓鄉。
文殊般若碑: 在汶上縣白石。
唐鄭王城遺址: 在汶上縣白石鄉鄭城村。
北齊水牛山摩崖石刻: 在汶上縣白石。
明代郭林石刻群: 在汶上縣白石。
界牌周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苑庄。
唐陽城故址: 在汶上縣義橋。
周馬神廟遺址: 在汶上縣義橋。
大徐龍山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徐海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康驛鄉。
中店漢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東周文化遺址: 在汶上縣次丘鄉。
泗水縣
卞橋: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卞橋村東,橫跨泗河上游支流上。
泗水泉林: 在泗水縣城東25公里陪尾山下。
小黃溝大汶口遺址: 在泗水縣。
下蘆城遺址: 在泗水縣。
古卞城遺址: 在泗水縣。
仲廟遺址: 在泗水縣泗水鎮。
北魏漢陽縣故城遺址: 在泗水縣故縣村北0.5公里。
安山寺: 在泗水縣泗張鄉。
梁山縣
馬刨泉: 在梁山縣北崑山上。
梁山: 在梁山縣南,北瀕東平湖。
梁孝王墓: 在梁山縣。
十里杏花村: 在梁山縣。
聊城市
光岳樓: 在聊城市舊城中心。
傅家塋: 在聊城市舊城城南1.5公里。
山陝會館:* 在聊城市東關古運河西岸。
隆興寺鐵塔: 在聊城市東關原隆興寺內。
臨清市
舍利寶塔; 在臨清市西北運河東岸。
清真寺: 在臨清市西、衛運河東岸先鋒橋畔。
螯頭磯: 在臨清市汶河分汊處。
高唐縣
梁村塔: 在高唐縣城北梁村。
戰國齊盼子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東漢華歆墓: 在高唐縣涸河西南。
高唐文廟: 在高唐縣高唐鎮。
大觀八行碑: 在高唐縣高唐鎮。
唐代大覺寺遺址: 在高唐縣梁村鎮。
清平縣迎旭門遺址: 在高唐縣清平鎮。
金代信武將軍虞寅墓: 在高唐縣谷官屯村。
陽谷縣
古阿井: 在陽谷縣東北阿城鎮。
景陽崗: 在陽谷縣城東南17.5公里。
茬平縣
三十里鋪龍山-戰國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孟嘗君練兵場遺址: 在茬平縣。
魯連仲祠堂: 在茬平縣王老鄉。
尚庄遺址: 在茬平縣。
檯子高遺址: 在茬平縣孫橋鄉。
教場鋪龍山文化遺址: 在茬平縣。
莘縣
馬陵道古戰場遺址: 在莘縣西南大張村附近。
東魯店遺址: 在莘縣。
齊桓公會盟台遺址: 在莘縣朝城鎮。
鄭板橋縣衙舊址: 在莘縣古城鎮。
韓國昌墓: 在莘縣董杜庄鄉。
東阿縣
曹子建墓碑: 在東阿縣城南20公里魚山西麓曹植墓北側。
青冢子龍山文化遺址 :在東阿縣楊柳鄉。(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冠縣
黑旗軍起義紀念地: 在冠縣。
蕭城遺址: 在冠縣北館陶鎮。
武訓大殿: 在冠縣。
臨沂市
羅炳輝墓: 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內。
洗硯池: 在臨沂市區考棚路西側北段。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
漢竹簡墓: 在臨沂市內。
王羲之故居: 在臨沂市內蘭山區洗硯池街。
寶泉寺遺址: 在臨沂市羅庄區。
湯頭溫泉: 在臨沂市河東區湯頭鎮。
東周-漢代墓葬群: 在臨沂市黑墩鄉鳳凰嶺一帶有墓葬88座。
沂南縣
漢畫像石墓: 在沂南縣城西北寨村。
陽都故城遺址: 在沂南縣磚埠鎮沂河西岸。
郯城縣
郯國故城: 在郯城縣郯城鎮北。
觀竹寺遺址: 在郯城縣新村北。
黑龍潭遺址: 在郯城縣。
郯子林: 在郯城縣。
沂水縣
穆陵關齊長城遺址: 在沂水縣城北50公里。
漢東安故城: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南。
西漢皇冢子漢墓群 :在沂水縣後朱雀村北。
北代莊周、漢遺址: 在沂水縣北代庄村東。
崮子頂大汶口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
薛王台龍山文化遺址: 在沂水縣高庄鄉馬蘭村。(
蒼山縣
荀子墓 :在蒼山縣蘭陵東南1.5公里。
蘭陵古墓: 在蒼山縣。
南朝梁詩人何遜墓 :在蒼山縣長城村內。
費縣
費縣故城遺址: 在費縣。
玉環山仙人洞: 在費縣。
上冶玉泉觀: 在費縣上冶村。
西蔣龍山文化遺址: 在費縣新橋鄉石橋村。(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玉泉書院 :在費縣上冶村
戰國防城遺址: 在費縣方城村。
苑上商代遺址: 在費縣朱田鄉。
漢墓群: 在費縣朱田鄉。
唐銀杏樹: 在費縣朱田鄉。
春秋古台遺址: 在費縣劉庄鄉。
魯郎城故址: 在費縣劉庄鄉。
平邑縣
功曹闕 :在平邑縣城。
天寶山: 在平邑縣天寶鄉境內。
左寶貴衣冠冢 :在平邑縣地方鎮地方村西,北依紅石嶺。
曾點基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澹臺滅明墓: 在平邑縣南武城。
「康成石室」: 在平邑縣南武城山。
莒南縣
向國故城遺址: 在營南縣。
舊石器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龍山文化遺址: 在莒南縣朱蘆
蒙陰縣
蒙山三關:白馬關、九女關、紫荊關 在蒙陰縣。
「中山晚照」 在蒙陰縣坦埠鎮中山之陽。
西漢盧縣故城遺址 :在蒙陰縣故縣村。
「堂阜遺址」: 在蒙陰縣常路村北。
岱崮保衛戰遺址: 在蒙陰縣岱崮鎮。
孟良崮戰役遺址: 在蒙陰縣垛庄鎮泉橋村東。
清建清真寺大殿: 在蒙陰縣南芙蓉村。
臨沭縣
郭家山遺址: 在臨沭縣。
北構頭古墓群: 在臨沭縣鄭山鄉。
新石器龍山、岳石山遺址: 在臨沭縣北溝頭村東北50米。
徐賀城古遺址: 在臨沭縣醋庄鄉。
卡麻科古遺址: 在臨沭縣店頭鄉。
案子古遺址: 在臨沭縣周庄鄉。
冠山仙人洞: 在臨沭縣山裡村。
長春寺銀杏樹: 在臨沭縣山裡村。
後利城遺址: 在臨沭縣蛟龍鎮。
馬庄古遺址: 在臨沭縣曹庄鎮。
西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曹庄鎮。
明建清真寺; 在臨沭縣張賀城村北。
陳官莊古墓群遺址: 在臨沭縣石門鎮。
青雲山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坊口北嶺古墓群: 在臨沭縣青雲鄉。
黃家屯古槐: 在臨沭縣青雲鄉。
青島市
前海棧橋: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
八大關: 在青島市東部。
匯泉: 在青島市東南。
小青島: 在青島市南青島灣中,與前海棧橋隔海相望。
湛山寺: 在青島市東部湛山西南、太平山東麓。
康有為墓: 在青島市浮山南麓,大麥島村北山。
小魚山: 在青島市市南區福山支路西端。
觀象台: 在青島市市南區觀象二路15號。
嶗山: 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
太清宮: 在嶗山東南蟠桃峰下、嶗山灣畔。
上清宮: 在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
華嚴寺: 在嶗山東部那羅延山 (亦稱華嚴山) 麓。
太平宮: 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
明霞洞:在嶗山南部昆侖山 (亦稱玄武峰) 腰。
華樓宮: 在嶗山北部華樓山。
九水: 在嶗山白沙河上游。
龍潭瀑: 在嶗山南部八水河上游,北距上清宮約1公里。
膠南市
琅琊台 在膠南市夏河城東南5公里。
東皂戶遺址 在膠南市。
向陽村遺址 在膠南市寶山鄉。
齊長城遺址 在膠南市市美鄉徐家前夼。
龍山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西南部。(有關龍山文化,見山東省章丘市的主頁。)
西漢祝茲城遺址 在膠南市膠河鄉柏鄉。
膠州市
三里河文化遺址 在膠南市。
西庵遺址 在膠南市張家屯鎮。
秦柏欄將軍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元武義將軍盧琮墓 在膠南市柏蘭村。
牧馬城 在膠南市。
漢祓國古城 在膠南市。
三官廟 在膠州市雙京村。

❹ 陸圈鎮的介紹

陸圈鎮位於山東菏澤東明縣東部。是東明縣的東大門,與牡丹區呂陵鎮接壤專。全鎮轄39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屬轄區面積13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8萬畝,總人口7.5萬人。鎮政府駐陸圈集村,距縣城11.5千米。胡庄村距縣城17千米。萬福河、漁沃河、天爺廟河流經境內,水利條件較好。新兗鐵路、S346菏(澤)東(明)公路從鎮中穿過。楊樓村有龍山文化的竇堌堆遺址。

❺ 近年對西安市未央區漢城遺址有什麼規劃

西安漢長安城遺址被選為國際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以來,這里沒有任何的工作及商業開發。 在這里,幾乎見不到超過3層以上的建築,通往市內的公交車少之又少!店子村、張道口村、南玉豐村、北玉豐村、樊寨村、惠西村、席王村、樓閣台村、唐家村、閆家村、六村堡村、施家寨村、何家寨村、竇寨村、相家巷村,垃圾堆和廢品收購站隨處可見!!!這些村子還停留在60年代!西安(漢長安城文物遺址)被國家遺忘了!

❻ 明天東明陸圈有沒有公交車

東明陸圈鎮暫時沒有公交運行!
陸圈鎮位於山東菏澤東明縣東部。是東版明縣的東大門,與牡丹區呂陵權鎮接壤。鎮政府駐陸圈集村,距縣城11.5千米。胡庄村距縣城17千米。萬福河、漁沃河、天爺廟河流經境內,水利條件較好。新兗鐵路、S346菏(澤)東(明)公路從鎮中穿過。楊樓村有龍山文化的竇堌堆遺址。

❼ 梁山的建制沿革

《水滸》故事的淵源所在,以此名揚海內、久負盛譽。原有大水泊。梁山縣即因境內名山而得。1949年8月25日,中共崑山縣委、縣政府在商老莊召開縣、區幹部會議,宣布改建崑山縣為梁山縣。縣委、縣政府分別遷至閻庄村和西小吳村(今屬黑虎廟鄉)。1950年2月,梁山縣委、縣政府遷至鄭垓村(今屬梁山縣風景區管理委員會)。1952年春,縣委、縣政府遷至後集村(今屬梁山縣風景區管理委員會)隸屬於平原省菏澤專區。1952年年11月,平原省撤銷,梁山縣隨菏澤專區劃歸山東省.1958年10月, 撤銷菏澤專區,梁山縣改屬濟寧專區。1959年6月, 梁山縣復屬菏澤專區。1990年1月,梁山縣劃歸濟寧市所轄。 梁山的古文化遺址有兩個:青堌堆遺址、賈堌堆遺址
青堌堆遺址簡介
青堌堆遺址位於梁山縣城東北方向20公里,小安山鎮董庄村西約500米處。這里原是一個高大的堌堆,東西800米,南北400米。多年來,由於雨水的沖刷和人為的破壞,面積大大縮小,現僅存地面以上東西61米,南北40米,高約3米的緩坡土堆,且其上大部分已被當地農民種上了莊稼。堌堆上曾建有一座廟宇,如今已毀。
有關單位對青堌堆遺址的調查發掘:
第一次:1959年3月至5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青堌堆進行了發掘。
第二次:1976年3月至4月,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其進行了調查性試掘。此次發掘探得遺址共分七層,一至三層為商中期文化層,四至六層為商早期文化層,七層為原始社會晚期文化層。
在第七層中,獲得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既有生產工具,又有生活工具。生產工具包括石鏟、石斧、石錛、石鑿、骨錐、骨針、骨箭鏃、骨鏢、陶網墜、紡輪、蚌刀、蚌鋸等。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結論
從生產生活器物的紋飾、造型、色澤分析,青堌堆遺址是我原始社會後期的一處遺存,距今4500年左右。就其歸屬來講,它既具有典型山東龍山文化的因素,又具有典型河南龍山文化的某些特徵,但是,它又有明顯不同於上述兩種文化的因素。總之,它既不屬於山東龍山文化,也不屬於河南龍山文化,自身的風格很獨特。
·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的結論是:青堌堆遺址是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徵的龍山時期的文化遺址。
·中國科學院的結論是:青堌堆遺址的性質是龍山時期青堌堆類型的文化遺址。
·考古界稱之為「青堌堆類型」龍山文化。
賈堌堆遺址簡介
·賈堌堆遺址位於梁山縣城西北方向11公里,大路口鄉呂那裡村東100米處,東西26米,南北30米,高出地面約3米。
·1976年4月,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在此進行了調查性試掘。從獲得的大量遺物分析,該處遺址系原始社會末期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時期的居住遺址,就器物的型制、紋飾、顏色而論,屬青堌堆類型的文化遺址。
幾點認識:
1、青堌堆遺址、賈堌堆遺址屬於我國原始社會後期的文化遺址,距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這說明,早在4500年前,梁山一帶就有古人類漁獵耕種、繁衍生息,開始創造燦爛的先古文明,梁山境域可謂歷史悠久。
2、青堌堆文化兼具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的一般特徵,而自身又具有明顯的獨特風格,被史學界和考古界界定為青堌堆類型文化,這令每一個梁山人感到自豪。
3、關於先民壽命的推測。
據研究,當時流行一種奇怪的風俗——拔牙,這是一種人為損傷自身生理組織的行為。拔牙通常限定在拔除一對上頜側門齒,施術年齡一般在14歲左右,方法是採用某種器具水平方向敲打折斷牙齒。這種風俗可能與審美有關。
有關人骨鑒定材料表明,在梁山境域周圍發現的古代遺址中,原始居民的拔牙人數比例較高,山東茌平尚庄遺址為80%,兗州王因鎮遺址為76.8%,寧陽大汶口遺址為73.7%,曲阜西夏侯遺址為55%,江蘇邳縣大墩子遺址為64.6%,據此推斷梁山一帶先民的比例也不會低。
另外,由於營養貧乏,加上疾病流行等因素,導致死亡率很高,有專家研究,當時的幼童平均死亡率高達30%以上。
關於人的平均壽命,有關資料顯示,北京猿人(距今70萬——20萬年)平均壽命為17.7歲,山頂洞人(距今1萬年)平均壽命為26.4歲,原始社會後期(距今約5000年)平均壽命為32.1歲,據此推斷,當時梁山古先民平均壽命當在30歲左右。 須句故城
西周建立後,為了維護和鞏固在全國的統治,採取了分封諸侯的辦法,即史書上記載的「分土封侯制」。周天子把國都附近的地區劃為王畿,由王室直接統轄。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分封給許多諸侯,各建邦國。
周代所封諸侯國數目不詳,《荀子、儒效篇》曰:「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呂氏春秋、觀世》則曰:「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在如此眾多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小國就在今天的梁山東平一帶,其國治恰在梁山境內,它就是須句國。據考證,須句國的國治須句城就在今梁山縣小安山鎮東張庄村。《東平縣志、古跡》載:「須句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其故地也」。安民山,就是今天的小安山。濟水是古時一條著名的大河(在我國古代,與長江、黃河、淮河並稱「四瀆」),據《梁山縣水利志》載,濟水當時的流經路線是:西南出大野澤後,向東北至梁山東南(距山六里),又東北至安民亭南(此亭北距安民山三里),汶水從東北來注之,又北流經須句故城西、微鄉(今東平戴廟)東、須昌故城(今東平湖內的埠子)西,至東阿魚山,又東北流經今平陰、歷城、章丘、鄒平、博興等地,於廣饒北入渤海。須句城就坐落在濟水之濱,靠近濟水和汶水的交匯處。
對於須句城的具體位置,清代的蔣作錦也做過一番詳細的考證。蔣作錦(1817——1864年),今梁山縣館驛鎮大營村人,於清朝咸豐年間42歲時中取進士,被清廷委派治理黃河,功績顯著,民眾贊佩。他的代表作《東原考古錄》,對古城鎮、河流的考證提出了不少合理確切的見解。
在《東原考古錄》中他寫道:「須句,‥‥‥城在安民山東濟水上」。「今安民山東六里張家莊其故地也。庄西楊家堤口(今小安山鎮楊堤口村)即濟水古道」。「村人掘地時見瓦礫及城址雲」。從這里可看出,在蔣作錦生活的清代中後期,東張庄的老百姓在掘地挖土時,仍然不時地可以挖到須句故城遺留下來的殘磚碎瓦,可以看到須句故城的舊址遺跡。須句國的國治後來向北遷徙,仍叫須句,秦朝時改名為須昌,並設須昌縣。《東平縣志、古跡》載:「須昌城在金山東南、土山東、埠子頭西」。考以地理位置,就是今天東平縣老湖鎮的前後埠子。 梁孝王與梁山之名的由來
梁山本名「良山」,可見於漢代以前的典籍。《史記·梁孝王世家》有孝王「北獵良山」的記載。這里的「良山」,即今天的「梁山」。「良山」改稱「梁山」始於漢代,說法有二。
其一,因梁孝王游獵而賜。梁孝王劉武是西漢文帝之子(劉邦之孫,漢景帝之弟),封為梁王。劉武游獵良山,暴病而亡,葬於良山,遂易名「梁山」,漢景帝為之樹碑。《大清一統志》載:「梁山本名良山,以梁孝王游獵於此而名。」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亦雲:「梁山,本名良山,漢梁孝王嘗游獵於此,因改為梁山。」
其二,因光武帝避叔諱而易。西漢設壽良縣,東漢光武帝劉秀叔父名劉良,為避其諱,光武帝改壽良縣為壽張縣,良山亦易名「梁山」。《山東通志·山川》記述:「梁山考縣本名壽良,因光武帝避叔諱改名壽張,則山(良山)之改良為梁以此。」「梁山」易名的兩種說法,各有道理。
梁孝王(?——公元前144)漢文帝嫡二子,漢景帝同母弟,母竇太後。前178年被封為代王,前176年改封淮陽王。前168年,改為梁王,都睢陽(今河南商丘)。七國之亂期間,曾率兵抵禦吳王劉濞,保衛了國都長安,功勞極大,後仗竇太後疼寵和梁國地大兵強欲繼景帝之帝位,未果,前144年病逝,謚號孝王,葬於永城芒碭山,一說葬於梁山。《史記》關於梁孝王的記載: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後也。
★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後亦然。★(梁國)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梁山乃皇家狩獵之園林)★孝王,竇太後少子也,愛之,賞賜不可勝道。
★上(漢景帝)廢太子,竇太後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以事秘,世莫知。★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逐其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賊,果梁使之。乃遣使冠蓋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匿王後宮。梁相軒丘豹及內史韓安國進諫王,王乃令勝、詭皆自殺,。上由此怨望於梁王。★三十五(前145)年冬,復朝。上疏欲留,上弗許。歸國,意忽忽不樂。北獵良山,有獻牛,足出背上,孝王惡之。六月中,病熱,六日卒,謚曰孝王。 位於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 縣城在東南與西北和西南與東北方向的對稱中心處,距濟寧市65千米,距省會濟南市148千米。東北至泰安市130千米,東南至兗州市83千米,西南至菏澤市92千米,西北過黃河至台前縣城36千米。 梁山縣北、東面與東平、汶上縣毗鄰,南、西面與嘉祥、鄆城縣接壤,西北隔黃河與河南省台前縣相望。從梁山縣城,西至鄆城縣界20千米(徑距,下同),以黑虎廟鄉馬庄村為界;西南至鄆城縣界8.5千米,以馬營鎮鮑垓村為界;南至嘉祥縣界19千米,以拳鋪鎮琉璃井村為界;東南至汶上縣界31千米,以韓垓鎮五里堡村為界;東至東平縣界18.5千米, 以館驛鎮靳口村為界;東北至東平縣界16千米, 以小安山鎮張官屯村為界;北至東平縣界11千米,以小安山鎮殷那裡村為界,西北至河南省台前縣界23千米,以趙固堆鄉蔡樓村為界。
臨縣界村莊,從館驛鎮的王仲口村,依次有王仲口、王思口、戚村、尚庄、靳口、劉庄(上述村莊屬館驛鎮)、韓堂村、趙樓、張庄、鄭庄、蔣庄、朱庄、東袁口、南袁口、孟庄(上述村莊屬韓崗鎮)、劉口、辛庄、後關庄、「前關庄、孫庄、開河、五里堡馬垓(上述村莊屬韓垓鎮)、林辛庄、陸庄、戴庄、前楊樓、前申庄、高廟、潘庄、琉璃井、萬花張庄、方廟、甄庄、褚庄、劉庄、後楊樓、李鄉、徐庄、古路溝、前楊樓、高廟、方庄、路垓、西楊集(上述村莊屬拳鋪鎮)、鮑垓、李屯、普屯、倪樓( 上述村莊屬馬營鎮),五里廟、東丁庄、侯道溝、楊庄、野豬淖(上述村莊屬楊營鎮)、西張庄、東王全、西李庄、馬庄、 尚那裡、高堂、大營、陳垓、程那裡、劉堂( 上述村莊屬黑虎廟鄉)、孫孝溪、王老君、鍾那裡、姚庄、范那裡、艾那裡、蔡樓、西劉、賈庄、李樓(上述村莊屬趙固堆鄉)、沙沃劉、葛集、馬樓、丁樓、劉燦東、榮岔河、馬岔河、後菜園、雷口、路那裡、國那裡、孫樓、楊盤、白廟、大王(上述村莊屬小路口鎮)、周樓、劉堂、殷那裡、干魚頭村、北張庄、范庄、鵝鴨廠、鄧庄、張官屯、馮庄、李官屯、譚庄、解庄、郭庄、青固堆村、彭村、李樓村(上述村莊屬小安山鎮)大路口、彭那裡、陶那裡、西張博、東張博、孔那裡、喬辛庄、李那裡、胡那裡、大喬、西喬、祁辛庄、呂那裡、北劉庄、王朝剛、西馮、東馮、東戚、孫老包、袁那裡、清堂李、沙窩李、賈固堆、大張、油坊、劉舉樓、東姜、徐橋、翟樓、戚賈、鹼水李、王垓、文那裡、西姜、西楊、西戚、劉庄、雙廟、張文一、王大稱、東許、西許、任樓、王芝茂(上述村莊屬大路口鄉)。

❽ 菏澤有什麼山川、河流、物產、建築、風土人情

菏澤,古稱曹州,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帶。地處北緯34°39′~35°52′,東經114°45′~116°25′之間。南北長157公里,東西寬140公里,總面積12238.62平方公里。
1-山川
菏澤市地處黃河下游,境內除巨野縣有10平方公里的低山殘丘外,其餘均為黃河沖擊平原,地勢平坦。
2-河流
黃河自河南省蘭考縣入境,流經轄區內的東明、牡丹區、鄄城、鄆城四縣區,境內全長157公里。南境沿曹縣、單縣邊界有黃河故道,菏澤市地處古今黃河之間的三角地帶內。
3-物產
菏澤礦產資源種類較多,主要有能源礦產(煤、石油、天然氣、地熱)、金屬礦產(鐵、砂金)、非金屬礦產(水泥用灰岩、制灰用灰岩、建築石料用灰岩、磚瓦用粘土、水泥配料用粘土、水泥配料用頁岩、白雲岩、方解石)、水氣礦產(地下水、礦泉水)四類十六種。
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鳥類200餘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一、二級鳥20餘種,對人類有益的食蟲益鳥100餘種,經濟鳥類20餘種;從居留狀況分,留鳥有30餘種,夏侯鳥50餘種,冬候鳥20餘種,其餘為旅鳥;獸類19種,分屬於5個目,兩棲類有9種,爬行類10種。
葯材動物有30科,32種。
境內林果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以薔薇科為主,其次為鼠李棵、葡萄棵、柿科、石榴科、胡桃科芸香科等共16屬,25種,252個品種。有樹木51科,106屬,228種,其中被子植物46科,92屬,205種;裸子植物5科,14屬,23種。葯材植物有81科,265種。
4-風土人情
斗羊,斗雞,皮影,曹州燈會,書畫之鄉等。

❾ 劉徹的祖母竇太後陵墓在哪

竇太後死於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與文帝合葬。 灞陵,在灞河西岸,「就其水回名,因以為答陵號。」灞陵在漢長陵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里,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隅,即今溺橋區毛西鄉楊家圪塔村,群眾稱為「鳳凰嘴」。灞陵「因其山,不起墳,」地面上沒有封土。在白鹿原原頭的斷崖上鑿洞為玄宮,其中以石砌築,堅固異常。
其墳修在長安附近的灞水旁邊,稱做灞陵。就是現在西安的灞陵。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