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祠游記
⑴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資料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資料:
范成大(1126年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 ,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還朝後除中書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靜江府。
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參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的說法。著有《石湖集》、《攬轡錄》、《吳船錄》、《吳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1)范成大祠游記擴展閱讀:
1、主要成就:
范成大數次出任地方官員,從州守至制置使。他在職責范圍內,興利除弊,不遺餘力。
知處州(今浙江麗水)時,范成大創義役、復堤堰、興水利、建橋梁。出知靜江府(廣西桂林)時,范成大厘鹽政、獎士類修古跡。出任四川制置使(後改管內制置使)時,范成大減酒稅、罷科糴、練將士、修堡寨、蠲租賦、薦人才。
知明州(今浙江寧波)時,范成大蠲積欠、罷進奉。知建康(今江蘇南京)時,范成大舉荒政、賑飢民、捐稅斂、開軍倉以濟貧乏,移余財以代秋租。
他的這些為政舉措,對減輕地方負擔、改善百姓生活、促進農業生產、安定社會秩序,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2、人物評價: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楊萬里之流,亦錚錚表見,則抑文雅雍容,足以緣飾治平而止。
紀昀等:蓋追溯蘇黃遺法,而約以婉峭,自為一家。自為一家,伯仲於楊、陸之間,固亦宜也。
石蘊玉:達於政體,使不辱命。晚歸石湖,怡神養性。
蔡東藩:范成大、趙雄一再至金,祈請陵寢,及改受書禮,終無成效,反滋敵笑。
崔敦禮:包羅百氏,磅礴九流。以輝煌汗漫之作而執耳文盟,以博大高明之資而盱衡士類。
葉茵:千古湖山人物,萬年翰墨文章。
張鎡:事業文章兩足尊,南北東西曾遍歷。
龔明之:范公文章政事,震耀一世。
黃震:公喜佛老,善文章。蹤跡遍天下,審知四方風俗,所至登覽嘯詠,為世歆羨,往往似東坡(蘇軾)。
脫脫:成大致書北庭,幾於見殺,卒不辱命。俱有古大臣風烈,孔子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者歟?
⑵ 范成大的詳細資料資料快!!!!!!!!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專。他父母早亡,家屬境貧寒。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戶曹,又任監和劑局、處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慷慨抗節,不畏強暴,幾近被殺,不辱使命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後歷任靜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卒謚范成大文穆。他與尤袤、楊萬里、陸游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
⑶ 范成大的祠堂是怎樣的
范成大是吳郡,即江蘇省蘇州人。他的父親范雩1123年中進士,後任秘書省正字和秘書郎等職;他的母親蔡氏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的孫女。因此,范成大自幼年時期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閱經史,善為文章。
范成大17歲時,曾應詔赴禮部獻賦頌。次年,父親病故,家境日益貧寒,由於為衣食奔走和撫養弟妹,直到妹妹出嫁後,他才重操學業,專意科舉。所以他後來有「若有一廛供閉戶,肯將篾舫換柴扉」之嘆。
此後,范成大在崑山薦嚴寺隨樂備學習,並加入了他們的詩社。當時,還是少年的范成大便寫出了「莫把江山誇北客,冷煙寒水更荒涼」的名句,對於南宋統治者向金朝使節炫耀半壁江山的無恥行為,他給予了尖銳的批評。
范成大早年所作文、賦《館娃宮賦》、《論日力國力人力疏》和《論邦本疏》等代表作大都篇章短小,語言平實,很少用典,在當時都享有盛名。如《館娃宮賦》借吳王夫差信用奸佞、殘害忠良、沉溺聲色之事暗諷時事,一時傳誦。
1154年,范成大中進士後,先任徽州司戶參軍,後被召入京,任監太平惠民和劑局,歷任館職,仕途上比較順利。
1166年,范成大升吏部員外郎,因諫官上書指責他被越級提升,他被免職還鄉。1169年,范成大被召入朝,任禮部員外郎,年底升起居舍人。
1170年,宋孝宗趙昚令范成大為特使,赴金國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事。在金主面前,他「詞氣慷慨」,「全節而歸」,維護了宋廷的威信,為朝野所稱道。
後來,金世宗復書允許宋孝宗奉遷陵寢,同意歸還宋欽宗梓宮。同年9月,范成大歸來,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和著名的72首紀事詩。
范成大興趣廣泛,他的《攬轡錄》記述出使金國時的所見所聞,具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如《胭脂井》和《合江亭》等,都是借描寫山川形勝,抒發愛國情懷的佳作。
范成大在當時屬於主戰派人物,因此,他在出使金國時所寫的72首七絕詩,更是集中地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如:
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女僮流汗逐氈並,雲在淮鄉有父兄。
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面罰猶輕。
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侵。
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這些詩篇通過題詠淪陷區的山川古跡,譴責了宋朝統治者的昏庸誤國,為中原父老傳達了盼望收復失地的心聲,有的詩篇還記載了金國貴族統治下的人民的悲慘遭遇。
范成大回朝後,深得孝宗的器重和信任。此後,他由中書舍人,官至四川制置使、參知政事,他在南宋詩人中最為顯達。
范成大赴任桂林和離蜀歸鄉時所作的《驂鸞錄》、《吳船錄》,記述山川形勝,風土人情,考訂傳聞,轉述異事,不僅可資考證,游記色彩也很濃厚,其詩境界開闊、詩藻華贍,以清峻瑰麗為特色,五言詩尤為突出。
《桂海虞衡志》所記載的桂林岩洞、器具、飲食、物產和民俗史料,對研究廣西地方史和西南民族史尤為珍貴。
其中,關於鳥獸、花果、草木、蟲魚的記載,和他晚年所作的《菊譜》、《梅譜》一樣,也是自然科學史研究的重要資料。
所著《吳郡志》,是我國最早的具有正式規模的地方誌之一,歷來都為歷史學家所重視。
范成大在地方為官時,或盡力鏟除弊端、整頓軍備,或救災賑濟、興修水利,為減輕農民負擔、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與此相應,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183年,范成大58歲時因病辭歸,此後10年,他隱居故鄉蘇州石湖,建有石湖別墅,自號「石湖居士」。他與南宋著名詩人尤袤、楊萬里和陸游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
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張籍等詩人和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
范成大的詩,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1186年,范成大在石湖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他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
著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
此外,范成大在書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詣,南宋文學家岳珂在《寶真齋法書贊》中稱范成大的書法:
筆勁體遒,可廣可狹。
明代文壇領袖王世貞也稱贊范成大的書法:
書法出入眉山、豫章間,有米顛筆,圓熟遒麗,生意郁然。
范成大與南宋著名書法家張孝祥並稱為南宋前期的兩大書法名家。
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時期就有顯著影響,到了清初則影響更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之說。「劍南」代指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而「石湖」則代指范成大。
1193年,范成大病逝於石湖。
范成大的石湖別墅歷年久遠,早已湮沒。據文獻《橫溪錄》記載,盧師邵先生曾在此建範文穆公祠,祠堂三間面陽,其眉揭崑山舊額「石湖書院」。另據文獻《石湖志》記載:
公後見東宮曰石湖已拜宸翰,有『壽櫟堂』願得寶書,太子書三大字賜之。
「壽櫟堂」系1518年監察御史盧雍為紀念范成大而建,此時范成大已去世325年。內有御碑亭,置御碑「石湖」兩字石刻,中有「賜成大」3個小字。碑的下方為范成大自敘,共471字。
1520年,明代御史盧雍在石湖茶磨山北、行春橋南重建並更名為「範文穆公祠」。次年,他將范成大手書《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摹刻石碑,嵌於祠壁。
1612年,明代參議范允臨重建了範文穆公祠。1639年,明崇禎時的巡撫張國對祠廟進行了修繕。
到了清乾隆年間,宮廷畫家、蘇州人徐楊所作《盛世滋長圖》對當時的範文穆公祠全貌進行了描繪,依山臨湖,規模宏大。
1798年,清翰林院編修范來宗對範文穆公祠做了修繕。廊上有范來宗記,清代文學家吳錫麒書「重修石湖範文穆公祠記」石刻4通。廊間另有「天鏡閣記」石碑2通,由清代官員任兆炯撰,清代書法家王文治書。
後來,同治年間對範文穆公祠進行了重修。修復一新的范成大祠背山面湖,東向,有祠門、享堂兩進,左右以廊相連,中為庭院。
祠門額「範文穆公祠」,面闊三間,硬山頂。享堂面闊三間,硬山頂。堂內懸「壽櫟堂」匾,有范成大塑像。兩旁有對聯:
萬里記吳船蜀山巴水經過處;
千秋崇廟祀行春串月感懷時。
在殿堂的正中塑有范成大坐像,身穿宋服,手執書卷,神態凝思。祠壁嵌7通石碑,為范成大所書的《四時田園雜詠六十首》。左右壁間嵌明代石刻田園詩碑7通,詩、書、刻俱佳,堪稱珍品。
⑷ 范成大的資料誰知道
范成大網路名片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郡(郡治在今江蘇吳縣)人。南宋詩人。謚文穆。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目錄[隱藏]
人物生平
人物評價
作品一覽
相關事件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初授戶曹,又任監和劑局、處州知府,以起居,假資政殿大學士出使金朝,為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地事,慷慨抗節,不畏強暴,幾近被殺,不辱使命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後歷任靜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長官。淳熙時,官至參知政事,因與孝宗意見相左,兩個月即去職。晚年隱居故鄉石湖。卒謚范成大文穆。他與尤袤、楊萬里、陸游齊名,號稱「中興四大詩人」。他從江西派入手,後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於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寫的七十二首絕句,如《青遠店》、《州橋》、《雙廟》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們的民族感情。愛國情感激昂悲壯。其《催租行》、《後催租行》、《繅絲行》、《勞畲耕》等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表現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描繪了農村景物、風俗人情和農民生活,風格清新明快,優美流暢,富有韻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這類詩在南宋末期產生極大影響。他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詞作情長意深,前期作品與秦觀相近,後期作品則近於蘇軾。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到清初影響更大,當時流傳著「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游《劍南詩稿》)的說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寫農民一家辛勤勞動的情景,親切、淳樸,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他也寫了一些應酬唱和、山川行旅、嘆老嗟悲以至講論佛典禪里之作。楊萬里《石湖居士詩集序》說:「(范成大詩)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僒。清新嫵媚,奄有鮑謝;奔逸雋偉,窮追太白。求其支字之陳陳,一唱之嗚嗚,不可得世。」生平詳見《宋史》卷三八六。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等。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范成大的作品在當時即有顯著影響,到清初則影響尤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游《劍南詩稿》)之說。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其代表作,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謂之「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他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或許還可說是一位地理學家。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轡錄》、《驂鷺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
⑸ 范成大的簡介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父范雩,宣和五年進士,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為秘書省正字,終秘書郎;母蔡氏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的孫女。
生平范成大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遍閱經史,善為文章。17歲時,曾應詔赴禮部獻賦頌。次年,父親病故,他撫養弟妹,直到妹嫁,才重操學業,專意科舉。後在崑山薦嚴寺隨樂備學習,並加入他們的詩社。紹興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紹興二十六年起,任徽州司戶參軍,後得洪適的薦舉,被召入杭,監太平惠民和劑局,歷任館職。孝宗乾道二年(1166)升吏部員外郎,因言者論其越級提升,被免職還鄉。
乾道四年,起知處州。次年,被召入朝,任禮部員外郎,年底升起居舍人。乾道六年,孝宗令范成大為特使,赴金國改變接納金國詔書禮儀和索取河南「陵寢」事。范成大相機折沖,維護了宋廷的威信,全節而歸,並寫成使金日記《攬轡錄》和著名的72首紀事詩,深得孝宗的器重和信任,回朝後即升任中書舍人。乾道七年,孝宗欲用佞臣張說,范成大拒不草制,曾使孝宗為之變色。成大乃請領閑職返回蘇州。
乾道九年,前往靜江任廣西經略安撫使。淳熙元年(1174)改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淳熙四年,權禮部尚書,五年正月知貢舉兼直學士院,四月參知政事,兩月後被諫官以私憾彈劾,罷職歸里。淳熙七年起知明州兼沿海制置使;八年,改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淳熙十年因病辭歸,時年58歲。此後10年隱居石湖。
詩歌成就範成大是一個關心國事、勤於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基本政治理想是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認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要想富國強兵,必先安民,「省徭役、薄賦斂、蠲其疾苦」(《論邦本疏》)。在一些奏札中,他力勸孝宗要節省人力、國力,珍惜時間,整頓軍紀,訓練士卒,慎用刑罰,打擊貪吏,以強兵復國為大志。在為地方官時,或盡力鏟除弊端、整頓軍備,或救災賑濟、興修水利,為減輕農民負擔、解除士兵疾苦作了努力。與此相應,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園詩概括地描繪了封建社會農村的廣闊生活,把《詩經·七月》以來的農事詩、陶潛以來的贊頌農村生活恬靜閑適的詩和唐代詩人的一些反映階級壓迫的農家詞、山農謠一類作品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范成大涉世甚早,對農村生活的艱辛有較深的了解,20多歲就寫下了一些描繪農村生活景象的詩,如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一詩里,他便表現了「遙憐老農苦」的情感;在《樂神曲》中,寫的是農民為豐年有糧交租、免受鞭笞而感到僥幸;《繰絲行》寫姑嫂煮繭、繰絲、賣絲的繁忙勞動;《催租行》則描述了農民輸租完畢後,吏胥上門勒索的情景。在徽州為官時,他又寫下了著名的《後催租行》,詩作對南宋賦斂之重、官吏煎逼之酷和百姓受難之深作了形象的描繪。後來在杭州、桂林、成都等地及家鄉,他又寫下了大量的農村題材的詩,如《刈麥》、《插秧》、《曬繭》、《采菱戶》、《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圍田嘆》等。其中如《黃羆嶺》寫巢居山農的非人處境,發出「安得拔汝出」的呼聲;《勞畲耕》由「峽農」刀耕火種,勉強果腹,寫到「吳農」因官租私債相逼而「逃屋無炊煙」;《夔州竹枝歌》9首繼承《竹枝詞》專詠風土人情的傳統而又注入新的內容:有燒畲種豆的農夫,有背著孩子採桑茶的農婦,還有著綉衣羅裳的富商大賈;而富者自飽,農家自貧:「東屯平田□米軟,不到貧人飯□中」;揭示貧富懸殊,抨擊官吏兇殘,同情人民苦難的思想,自始至終貫串在范成大的詩中,直到晚年退居石湖時,他還在《冬舂行》、《秋雷嘆》、《詠河市歌者》等作品裡,對下層貧民的悲慘生活予以深切的同情。在《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中,詩人宣稱:「汝不能詩替汝吟!」真實地說出他為民生疾苦而呼叫的創作意圖。
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這60首七言絕句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園情景,凡農家生活環境、季節氣候、風土民俗、耕織、收獲及苦難與歡樂等,都得到了真切生動的展現。「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作者用平易如話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幅農家耕織圖。然而這些圖畫並非歷代隱居者所嚮往的世外桃源,而是充滿痛苦和辛酸的現實社會的生動寫照。「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這些詩,同樣對農民的苦難傾注了深厚的同情。詩人在畫圖中還忠實地再現了貧家的「歡樂」:「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村巷冬年見俗情,鄰翁講禮拜柴荊。長衫布縷如霜雪,雲是家機自織成。」觀察之細密,筆力之深刻,高出以前寫同類題材的詩人。這一組詩對南宋以後的田園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范成大在當時屬主戰派人物,他的詩中也充滿了愛國思想。早在未官時,他就寫過「莫把江山誇北客,冷雲寒水更荒涼」(《秋日二絕》)的名句,對南宋小朝廷向金國使者誇耀殘山剩水的昏聵行徑予以批評。此後的許多作品,如《胭脂井》、《合江亭》等,都是借描寫山川形勝,抒發愛國情懷的佳作。出使金國時寫的72首七絕,更是集中地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唐張巡、許遠)猶解障妖□。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雙廟》)「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州橋》)這些詩篇通過題詠淪陷區的山川古跡,譴責了宋朝統治者的昏庸誤國,為中原父老傳達了盼望收復失地的心聲,有的詩篇還記載了金國貴族統治下的人民的悲慘遭遇。為官桂林時,作者在《癸水亭落成》詩中寫道:「願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槍。」更體現了他對祖國統一、收復失地的信心和遠大志向。晚年重病之中,他還在《題張戡蕃馬射獵圖》詩里抒發了他對金人的痛恨;《題夫差廟》一詩,則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耽於享樂、殘害忠良表示不滿,表現了他關心國運、盼望統一的心情。
范成大詩歌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他廣泛學習前代的大詩人,受蘇軾的影響最大。他的詩風,因創作背景不同而幾經變化:早年未中舉時和為官初期還沒有脫離模仿階段,他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詩多效張籍、王建等人,一些成功的作品大都有切直勁峭的特點,這在以後出使金國途中寫的72首絕句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徽州後期的寫景詩如《番陽湖》、《回黃坦》等描寫細密、語言工緻,已露出清麗精雅詩風的端倪。為官桂林和成都時期,由於飽覽山川之神秀壯美,其詩境界開闊、詩藻華贍,以清峻瑰麗為特色,五言詩尤為突出。晚年隱居石湖時期詩風漸趨溫麗秀婉、圓潤優美,以七言詩尤其是七言絕句最為擅長。范成大學習蘇軾,於其清曠、雄偉等方面均有所得,但由於藝術修養不及,他在豪邁、飄逸方面距蘇稍遠,一些詩作顯得氣韻不足,略欠渾成。他在蘇軾未甚著意的五言詩上下了功夫,並吸收了他所擅長的辭賦的一些特點,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同時也發展了蘇軾詩中愛用典、逞才學、押險韻等缺點,晚年多病時用僻典佛典寫病態的詩作和一些禪偈似的六言詩尤不足取。和陸游與楊萬里相比,范成大受江西詩派的影響較小,但其詩仍不免有南宋時期注重鍛造、務奇逞怪的習氣。范成大墨跡
文賦及詞的創作范成大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早年所作《館娃宮賦》借吳王夫差信用□佞、殘害忠良、沉溺聲色之事暗諷時事,一時傳誦。《桂林中秋賦》對月抒懷,境界清曠。他的政論、奏章皆能切中時弊,據理力陳,不為空言,不邀虛名,侃侃而談,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韻。如《論日力國力人力疏》、《論邦本疏》等都是代表作。這些政論文大都篇章短小,語言平實,很少用典,在宋代奏疏中很有特色。他的記敘文字成就也很高,中年時寫的《三高祠記》為紀念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位隱逸之士而作,文章開頭盛贊三人的高風亮節,中間卻掉轉筆鋒,對世人多希冀歸隱,不問國事表示了沉痛的感嘆,被周密稱為「天下奇筆」,流傳甚廣,獲譽很高。他的山水游記長於隨物賦形,善傳動態,深得柳宗元筆法,其兩篇故意效仿蘇軾《赤壁賦》而作的《泛石湖記》,更是以柳之筆,寫蘇之意,獨造清麗秀雅之境,屬宋代山水游記中的佳作。另外,他的幾篇祭文如《祭亡兄工部(范成象)文》等,也寫得真摯感人。
范成大也擅長詞作,今存詞近百首。其詞早年多寫柔情相思,如〔南柯子〕《七夕》、《霜天曉角》等,情長意濃,逼近秦觀;〔醉落魄〕凄清幽冷,宛如晏□道。中、後期作品更近於蘇軾,如〔水調歌頭〕《燕山九日作》豪宕激越,〔水調歌頭〕「萬里籌邊處」氣韻沉雄;〔念奴嬌〕「雙峰疊嶂」放達塵外。其清曠之處,尤與張孝祥類似,如〔滿江紅〕「柳外輕雷」、〔念奴嬌〕「吳波浮動」幾乎可與《於湖詞》中佳作相混。至於〔浣溪沙〕寫「茅店竹籬開席市,絳裙青袂□□田」,〔蝶戀花〕「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則清新明快,可與他的田園詩媲美。
范成大興趣廣泛,他的《攬轡錄》記述出使金國時的所見所聞,具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赴任桂林和離蜀歸鄉時所作的《驂鸞錄》、《吳船錄》,記述山川形勝,風土人情,考訂傳聞,轉述異事,不僅可資考證,游記色彩也很濃厚
⑹ 范成大有哪些作品
范成大(1126~1193)
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父范雩,宣和五年進士,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為秘書省正字,終秘書郎;母蔡氏是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的孫女。
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他的田園詩概括地描繪了封建社會農村的廣闊生活,把《詩經七月》以來的農事詩、陶潛以來的贊頌農村生活恬靜閑適的詩和唐代詩人的一些反映階級壓迫的農家詞、山農謠一類作品結合在一起,成為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者。
范成大涉世甚早,對農村生活的艱辛有較深的了解,20多歲就寫下了一些描繪農村生活景象的詩,如在《大暑舟行含山道中》一詩里,他便表現了「遙憐老農苦」的情感;在《樂神曲》中,寫的是農民為豐年有糧交租、免受鞭笞而感到僥幸;《繰絲行》寫姑嫂煮繭、繰絲、賣絲的繁忙勞動;《催租行》則描述了農民輸租完畢後,吏胥上門勒索的情景。在徽州為官時,他又寫下了著名的《後催租行》,詩作對南宋賦斂之重、官吏煎逼之酷和百姓受難之深作了形象的描繪。後來在杭州、桂林、成都等地及家鄉,他又寫下了大量的農村題材的詩,如《刈麥》、《插秧》、《曬繭》、《采菱戶》、《芒種後積雨驟冷三絕》、《圍田嘆》等。其中如《黃羆嶺》寫巢居山農的非人處境,發出「安得拔汝出」的呼聲;《勞畲耕》由「峽農」刀耕火種,勉強果腹,寫到「吳農」因官租私債相逼而「逃屋無炊煙」;《夔州竹枝歌》9首繼承《竹枝詞》專詠風土人情的傳統而又注入新的內容:有燒畲種豆的農夫,有背著孩子採桑茶的農婦,還有著綉衣羅裳的富商大賈;而富者自飽,農家自貧:「東屯平田□米軟,不到貧人飯□中」;揭示貧富懸殊,抨擊官吏兇殘,同情人民苦難的思想,自始至終貫串在范成大的詩中,直到晚年退居石湖時,他還在《冬舂行》、《秋雷嘆》、《詠河市歌者》等作品裡,對下層貧民的悲慘生活予以深切的同情。在《雪中聞牆外鬻魚菜者求售之聲甚苦有感三絕》中,詩人宣稱:「汝不能詩替汝吟!」真實地說出他為民生疾苦而呼叫的創作意圖。
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這60首七言絕句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田園情景,凡農家生活環境、季節氣候、風土民俗、耕織、收獲及苦難與歡樂等,都得到了真切生動的展現。「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買茶。」「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作者用平易如話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幅農家耕織圖。然而這些圖畫並非歷代隱居者所嚮往的世外桃源,而是充滿痛苦和辛酸的現實社會的生動寫照。「垂成穡事苦艱難,忌雨嫌風更怯寒。箋訴天公休掠剩,半償私債半輸官。」「采菱辛苦廢犁鋤,血指流丹鬼質枯。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這些詩,同樣對農民的苦難傾注了深厚的同情。詩人在畫圖中還忠實地再現了貧家的「歡樂」:「小婦連宵上絹機,大耆催稅急於飛。今年幸甚蠶桑熟,留得黃絲織夏衣」;「村巷冬年見俗情,鄰翁講禮拜柴荊。長衫布縷如霜雪,雲是家機自織成。」觀察之細密,筆力之深刻,高出以前寫同類題材的詩人。這一組詩對南宋以後的田園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范成大在當時屬主戰派人物,他的詩中也充滿了愛國思想。早在未官時,他就寫過「莫把江山誇北客,冷雲寒水更荒涼」(《秋日二絕》)的名句,對南宋小朝廷向金國使者誇耀殘山剩水的昏聵行徑予以批評。此後的許多作品,如《胭脂井》、《合江亭》等,都是借描寫山川形勝,抒發愛國情懷的佳作。出使金國時寫的72首七絕,更是集中地表現了他的愛國思想。「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唐張巡、許遠)猶解障妖□。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雙廟》)「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州橋》)這些詩篇通過題詠淪陷區的山川古跡,譴責了宋朝統治者的昏庸誤國,為中原父老傳達了盼望收復失地的心聲,有的詩篇還記載了金國貴族統治下的人民的悲慘遭遇。為官桂林時,作者在《癸水亭落成》詩中寫道:「願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槍。」更體現了他對祖國統一、收復失地的信心和遠大志向。晚年重病之中,他還在《題張戡蕃馬射獵圖》詩里抒發了他對金人的痛恨;《題夫差廟》一詩,則對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耽於享樂、殘害忠良表示不滿,表現了他關心國運、盼望統一的心情。
范成大詩歌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他廣泛學習前代的大詩人,受蘇軾的影響最大。他的詩風,因創作背景不同而幾經變化:早年未中舉時和為官初期還沒有脫離模仿階段,他的反映民生疾苦的詩多效張籍、王建等人,一些成功的作品大都有切直勁峭的特點,這在以後出使金國途中寫的72首絕句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徽州後期的寫景詩如《番陽湖》、《回黃坦》等描寫細密、語言工緻,已露出清麗精雅詩風的端倪。為官桂林和成都時期,由於飽覽山川之神秀壯美,其詩境界開闊、詩藻華贍,以清峻瑰麗為特色,五言詩尤為突出。晚年隱居石湖時期詩風漸趨溫麗秀婉、圓潤優美,以七言詩尤其是七言絕句最為擅長。范成大學習蘇軾,於其清曠、雄偉等方面均有所得,但由於藝術修養不及,他在豪邁、飄逸方面距蘇稍遠,一些詩作顯得氣韻不足,略欠渾成。他在蘇軾未甚著意的五言詩上下了功夫,並吸收了他所擅長的辭賦的一些特點,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同時也發展了蘇軾詩中愛用典、逞才學、押險韻等缺點,晚年多病時用僻典佛典寫病態的詩作和一些禪偈似的六言詩尤不足取。和陸游與楊萬里相比,范成大受江西詩派的影響較小,但其詩仍不免有南宋時期注重鍛造、務奇逞怪的習氣。范成大墨跡
文賦及詞的創作范成大的文、賦在當時也享有盛名。早年所作《館娃宮賦》借吳王夫差信用□佞、殘害忠良、沉溺聲色之事暗諷時事,一時傳誦。《桂林中秋賦》對月抒懷,境界清曠。他的政論、奏章皆能切中時弊,據理力陳,不為空言,不邀虛名,侃侃而談,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氣韻。如《論日力國力人力疏》、《論邦本疏》等都是代表作。這些政論文大都篇章短小,語言平實,很少用典,在宋代奏疏中很有特色。他的記敘文字成就也很高,中年時寫的《三高祠記》為紀念范蠡、張翰、陸龜蒙三位隱逸之士而作,文章開頭盛贊三人的高風亮節,中間卻掉轉筆鋒,對世人多希冀歸隱,不問國事表示了沉痛的感嘆,被周密稱為「天下奇筆」,流傳甚廣,獲譽很高。他的山水游記長於隨物賦形,善傳動態,深得柳宗元筆法,其兩篇故意效仿蘇軾《赤壁賦》而作的《泛石湖記》,更是以柳之筆,寫蘇之意,獨造清麗秀雅之境,屬宋代山水游記中的佳作。另外,他的幾篇祭文如《祭亡兄工部(范成象)文》等,也寫得真摯感人。
范成大也擅長詞作,今存詞近百首。其詞早年多寫柔情相思,如〔南柯子〕《七夕》、《霜天曉角》等,情長意濃,逼近秦觀;〔醉落魄〕凄清幽冷,宛如晏□道。中、後期作品更近於蘇軾,如〔水調歌頭〕《燕山九日作》豪宕激越,〔水調歌頭〕「萬里籌邊處」氣韻沉雄;〔念奴嬌〕「雙峰疊嶂」放達塵外。其清曠之處,尤與張孝祥類似,如〔滿江紅〕「柳外輕雷」、〔念奴嬌〕「吳波浮動」幾乎可與《於湖詞》中佳作相混。至於〔浣溪沙〕寫「茅店竹籬開席市,絳裙青袂□□田」,〔蝶戀花〕「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則清新明快,可與他的田園詩媲美。
⑺ 范成大的生平簡介和主要作品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還朝後除中書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靜江府。
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參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
范成大著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卷,今已佚失部分。另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
(7)范成大祠游記擴展閱讀:
大宋乾道八年,即公元1172年,湖州迎來了一位十分熱愛旅遊的客人,他叫范成大。這一年的12月,他接到朝廷命令,要求他到廣西去上任,於是匆匆整理行囊,從蘇州踏上行程。
17日,舟行至湖州,當時的碧瀾堂作為湖州府最高級的館驛,接待了這位馳名海內的官員。
次日,湖州知府薛季宣設宴款待。這一天正好趕上祈雪,所以薛知府請他吃素食,不動葷,以示虔誠。在素宴的觥籌交錯中,薛季宣和范成大相約第二天一起去游覽湖州名勝——石林。
石林在今太湖南岸卞山山麓,原是葉夢得(1077~1148)故居。葉夢得字少蘊,先世是蘇州人,其曾祖葉元輔已徙居湖州,至夢得已四世。葉夢得身歷北宋、南宋五代帝王,出仕哲、徽、欽、高宗四朝。他藏書尤多,著述多達55種402卷,於今尚存19種118卷。
在當時後世,他都是頗有影響的學者型官員,且其人格魅力卓越,很早就避居林下,在卞山山腰上修房蓋屋,營造園林,名曰「石林」,並以此自號,安度晚年。所以范成大一到湖州,立刻想到的,就是去拜謁先賢葉石林故居。
19日一早,范成大和薛季宣一行乘船駛往太湖北山,乘舟走約十餘里,舍舟登岸,在牛氏歲寒堂休息片刻,隨後前行。初冬之松桂深幽,絕無塵事。翻過大嶺,終於抵達石林舊居處。
⑻ 范成大的資料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號此山居士,晚號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府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名臣、文學家。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進士第,累官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乾道三年(1167年),知處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不畏強暴,不辱使命,還朝後除中書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靜江府。
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閣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參知政事。晚年退居石湖,加資政殿大學士。紹熙四年(1193年)逝世,年六十八。累贈少師、崇國公,謚號「文穆」,後世遂稱其為「範文穆」。
(8)范成大祠游記擴展閱讀:
一、書法成就
范成大善書。其書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潤,只可惜他為詩名所掩,書名不彰。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謂范成大「字宗黃庭堅、米芾,雖韻勝不逮,而遒勁可觀」。范成大的書法曾受他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蔡夫人,是北宋四大書家之一蔡襄的孫女。
范成大傳世墨跡,以尺牘簡札居多。他在成都與陸游飲酒賦詩,落紙墨尚未燥,士女已萬人傳誦,被之樂府弦歌,題寫素屏團扇,可惜這些墨跡都未傳下來。現今所能見到的范成大手跡,以他54歲所書《明州贈佛照禪師詩碑》為第一,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於日本東福寺。
范成大現存的手跡還有《茲荷紀念札》、《垂海札》、《荔酥沙魚札》等,他的行書《田園雜興卷》也常為人們所樂道。 明代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說:范成大「歸隱石湖時作即詩。無論竹枝、鷓鴣、家言,已曲盡吳中農囿故事矣!
書法出入眉山(蘇軾)、豫章(黃庭堅),間有米顛(米芾)筆,圓熟遒麗,生意郁然,真是二絕。」董史在《皇宋書錄》稱其:「(范成大)近世以能書稱」、「字宗山谷、米老,韻勝不逮而遒勁可觀。」
二、個人作品
范成大著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卷,今已佚失部分。另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轡錄》、《驂鸞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清沈欽韓有《范石湖詩集注》。《全宋詩》亦錄有其詩。
⑼ 過小孤山大孤山 原文及翻譯
原文:
《過小孤山大孤山》
宋代:陸游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又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秋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 小孤屬舒州宿松縣,有戍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
自數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雲霄,已非它山可擬,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於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佔一山之勝。
舟過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彭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
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歸。方立廟門,有俊鶻摶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雲,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雲騰涌,急系纜。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鏡」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縣,即唐之潯陽縣,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軍節度,今為定江軍。
岸土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謂「舟人指點岸如赬」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間一日阻風不行,實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雲。
翻譯:
八月一日,(船)經過烽火磯。南朝以來,從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設置了很多(報警的)烽火台,這座山應該是其中之一。
從船上看山,只是見到高聳的山峰罷了。等到拋錨停船後,(我)走過山下,(看到)裂縫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狀,色彩光亮潤澤,也和別的石頭不大一樣。
又有一塊巨石,與烽火磯不相連。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約一百多尺,有紅藤綠蔓蒙絡在它上面,像寶石鑲嵌的屏風。
這一天,風平浪靜,船走得很慢,又因為深秋,江水較淺,所以能看到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說的「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
經過澎浪磯、小孤山,(這)兩座山東西相望。小孤山屬於舒州宿松縣,山上有兵戍守著。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類,都是名聞天下的,但從峭拔秀麗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從幾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綠的山峰高高聳立著,直插雲霄,已經不是別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麗,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態變化萬千,確實是自然界風景最優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廟宇太荒涼殘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樓台亭榭,與山光水色互相輝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廟在西邊山腳下,匾額上寫著「惠濟」二字,(裡面供奉的)神叫「安濟夫人」。
紹興初年,魏國公張浚從湖南回來,曾經修繕過,有座碑記載了這件事。又有另一座廟在澎浪磯,在江州彭澤縣境內,三面臨著長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處名山勝景。
船過澎浪磯,即使無風,浪也很大,澎浪磯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詩:「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傳說的人說小孤山的廟里有彭郎像,澎浪磯廟里有小姑像,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夾,距小孤山大約一里遠。
天下著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廟中瀏覽。向南遠望,彭澤、都昌一帶山巒,煙雨迷茫,沙鷗和白鷺隱沒了蹤跡。
登山臨水瀏覽名勝可算登峰造極了,徘徊了很長時間才回去。剛到廟門口站著,(就看到)有一隻健美的老鷹正在追逐水鳥,掠過江面東南方向飛去,非常壯觀。守廟的人說,山上棲息著很多老鷹。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風起雲涌,(於是)急忙繫上纜繩。不一會兒,天又轉晴,(船又)繼續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沒有邊際,這時我才領會李白「開帆入天鏡」這句詩的妙處。這時才看到廬山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樣子像西梁山,雖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麗,但是小孤山的旁邊,很有幾塊沙洲和初生的蘆葦;大孤山的四周卻是茫茫無際的江水,遠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樣,也是一種奇觀呀!長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
(這一段)長江的水很渾濁,每逢要汲用江水時,都需用杏仁來澄清,過一個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卻很清,兩江的水合流處像用繩尺劃分過一樣,不相混淆。
晚上到達江州,州府設在德化縣,就是唐代的潯陽縣。柴桑、栗里,都屬於江州地面;南唐時由奉化軍管轄,現在是定江軍。
岸上的土是紅色的,像牆一樣起直立著,東坡先生所說的「舟人指點岸如赬」,說的就是這個。(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從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後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為風阻(船)不能行,實際用了四天半的時間,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9)范成大祠游記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這篇散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得盡所歷妙』也」,是寫烽火磯的奇異景色。「八月一日,過烽火礬」,是按日記的形式,著就對烽火礬略作考釋,是南朝的時候,「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而形成的一處報警設施。
然後對烽火礬的景象,極力加以描繪。從舟中遠望,只是「突兀而已」的江邊岩石。而近觀則是「嵌岩竇穴,怪奇萬狀,色澤瑩潤,亦與它石迥異」。
對於「迥異」的特點,作者選取其中一磯石,著意加以特寫:「有一石,不附山,傑然特起,高百餘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這幾句話,把磯石超凡出眾之狀,都鮮明地描繪出來了。
它的樣子挺拔突出,上面纏繞希「丹藤翠蔓」,形狀象是精裝的屏風。至此已從總體概貌和具體描摩兩方面,寫出了烽火磯的奇異景色,但作者仍嫌不足,又巧借杜詩,進一步補充描繪形象。那天是風平浪靜,「舟行頗遲」,可以仔細觀賞沿岸風光。
主景是寫小孤山與大孤山,對於烽火磯寥寥數筆帶過,恰似拉開畫展的序幕,讓人們去「回帆覬賞延,佳處領其要」。
第二段,從「過澎浪磯」至「山有棲鶻甚多」,是寫小孤山的峭拔秀麗。「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是沿著作者的船行游蹤,繼續往前寫,自然地過渡到描寫小孤山。
小孤山在江西彭澤縣北的大江中,因為語言訛轉,以「孤」為「姑」,山上有神女祠,祠廟對彭郎磯,故有小姑嫁彭郎的傳說。小孤山在宋時屬於舒州宿松縣。陸游對於小孤山的描寫,開筆就說:「小孤山屬舒州宿松縣」。
當時江防要塞都是戒備森嚴,在小孤山也有駐守的軍隊。首先用類比法,將「皆名天下」的江中獨山,如鎮江的金山、焦山,南京的落星山進行比較,「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山比」,這就更襯托出小孤山勝過一般的名山,突出其「峭拔秀麗」的特點。
進而由遠及近,作具體的描述。從數十里之外向小孤山望去,只見它是「碧峰峰然孤起,上千雲霄」。這幾句是說山的峭拔。
然後又由遠及近,「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這幾句是說山的秀麗。正因為山勢的峭拔秀麗,所以作者說它是「信造化之尤物也」。極盡愛悅贊賞之詞,反映了行舟時觀景的實感。作者舍舟登山觀賞,「但祠宇極於荒殘」。
祠宇荒殘的原因,正與上文「有戍兵」相呼應。兵荒馬亂的年月,沒有人再去修廟建祠。山上不但有祠宇,並且有廟堂,「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
說了祠與廟,又對其有關諸事,略加說明考釋,那就是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從湖湘回來時途經小孤山,「嘗加營葺」,還「有碑載其事」。寫完了小孤山之勝,又將筆鋒一轉,再寫澎浪磯之景。澎浪磯在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靠近長江南岸,與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
澎浪磯,為江邊一巨型石磯,因為「無風亦浪涌」,磯便由此而得名。澎浪磯,又因小姑山之故,轉名為彭郎礬。彭郎與小姑,宛然是伉儷一對,前人便將二者之間賦予愛情故事,讓現實的勝境更充滿神話色彩,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優秀詩文。
他是以小孤山為立足點,大鏡頭地選取了江山曠境:「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瀠,鷗鷺滅沒。」這幾句宛若潑墨畫,藝術地再現了江上廣闊景象的朦朧美。這種朦朧美,首先使作者本人陶醉了,他認為是「極登臨之勝」,因而流連忘返,「徙依久之而歸」。
最後還捕捉了一個「俊鶻搏水禽」的鏡頭,說它「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此段撤寫,是回應前文「冬夏晴雨,姿態萬變」,補寫傍晚雨中小孤山景色,使得前面的概述文字更為具體形象化。
前面重在寫「秀」,後面重在寫「壯」,二者相映成趣,讀之可以從中領略江山勝概,激發人們對祖國壯美多嬌的江山秀色,產生無比熱愛的感情。結旬還用廟祝之言,說「山有棲鶻甚多」,以驗證作者的目睹壯觀。由景及人,文字充滿了生機。
第三段,從「二日早」至結尾,是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仍是從時間開始,但對於地點,則是從動中來表現的。
在離開小孤山,舟行未到二十里的地方,「忽風雲騰涌」,顯然的,天氣發生了急劇變化,一場暴風雨很可能即將降臨,作者只好命船家「急系纜」。經過風雲變幻,天又「俄復開霽」,恢復正常的狀況,於是便解纜更行。
這是一個小的插曲,給人一種驚心動魄之感,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性。接著從天氣寫到湖面,船行至鄱陽湖口的時候,首先便是「四望無際」的空曠景象。
對大孤山的描寫,是用陪襯的方式,更顯示了它的雄偉壯奇。先說它「狀類西梁」,即是將大孤山與西梁山合說。西梁山在安徽和縣境內,山勢極為雄偉壯奇,與當塗縣的東梁山隔江對峙,二山合稱天門。
再與小孤山比較,說大孤山「雖不擬小姑之秀麗」,但相形之下,亦各有千秋。小孤山之旁,「頗有沙洲葭葦」,顯得特別秀麗,大孤山「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顯得格外壯奇。秀麗與壯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真是氣概非凡,堪稱山河勝跡。
大孤山景色,只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了一個輪廓。對予大孤山下的水情,文章進行了一番描述。長江至湖口分一支為南江,長江水濁,南江水清,合處不亂,亦可謂大孤山下之一奇景。
此段作者還說出了一個生活小常識,即長江水濁,汲用之時,要「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至此大孤山之景已全部寫完,下面又以一段行程,作為段落的小結。他的行程是「晚抵江州」,對江州情況略作介紹。特別是江「岸土赤而壁立」的特點,亦可謂一勝景。
又再「泊湓浦」,此處「水亦甚清,不與江水亂」,是湓浦有南江特點,雖是輕輕點上一筆,與全文十分諧調,渾然形成一體。作者是七月二十六日離開池州,歷經舒州境內,江西水域,八月二日晚抵達江州,共六日行程七百里,至此結束本段,使全文告一段落。
這篇散文文筆雅潔,優美動人,在藝術上亦頗有特色,堪與歷代山水記游文字媲美。
這篇散文的寫景記游完全遵循旅遊的時間順序和舟行蹤跡來寫的,先寫烽火磯,著重描寫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後以行程段落為小結,線索分明,條理清楚,有著「散而不亂」的藝術效果,讀者可按其所寫,進行一次引人入勝的壯游。
寫景,作者很成功地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方法。寫小孤山,先寫「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繼而陡轉,說其他山的「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這就更能突現小孤山的秀美。
寫大孤山的雄偉壯奇,則是以小孤山之秀麗對比映襯,這樣兩山的奇異風姿,就清楚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
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遊日記,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聞所見隨意書寫,沒有一絲一毫雕章縷句的痕跡。
因為不加修飾的信手寫來,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結尾,純是行程日期的記述,文字並不典雅。正因為他是無意求工,全文就顯得異常的質朴,讀之有著特殊的親切感,使人從中領略到一種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