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衛所遺址
『壹』 呼倫貝爾市名勝古跡有多少
呼倫貝爾市
海拉爾區
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 在海拉爾區境內。
呼倫縣署 在海拉爾區境內。
海公樓遺址 在海拉爾區境內。
滿洲里市
鮮卑人墓葬群 在滿洲里市扎賚諾爾礦區內。曾為「扎賚諾爾人」頭骨化石、松花江猛馬象化石、披毛犀牛化石遺存地。
牙克石市
清真寺 在牙克石市勝利西街。
扎蘭屯市
扎蘭屯 包括扎蘭屯市及西北一帶大興安嶺山地。山上松樺茂密;山谷中溪泉眾多;溪水匯集流入雅魯河和綽爾河,河旁草木茂盛,河中又有許多叢林綠洲。其中最有名的景點為秀水和吊橋公園。秀水位於市區北面,為內蒙古夏季避暑旅遊的第一勝地。1961年我國一批文化名人來此游覽後,共同商定將這段河流取名為「秀水」。吊橋公園位於市區北部,秀水環繞公園四周。
根河市
阿烏尼村岩畫 在根河市北部河岸。
大可魯大雅鳥獸保護區 在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境北部。
額爾古納市
哈撤兒斡耳朵古城 在額爾古納市黑山頭鎮。為成吉思汗大弟弟拙赤·合撒兒家族居住遺址。
元古可敦城堡遺址 在額爾古納市奇乾村。
明代衛所遺址 在額爾古納市上庫力村。
遼長城遺址 在額爾古納市境。
『貳』 有關明朝的衛所制
衛所是明代的軍隊管理體制和駐軍機構。
明代初期,朱元璋應該是採納了劉基的意見,在南北重要地段建立衛所作為駐軍機構。明代的「軍」專門指衛所軍,他們沒有普通的民籍,而都是軍籍。管理不歸六部,直接歸都指揮使司管理,而都指揮使司上有五軍都督府。
大概一個衛有駐軍5600多人。衛下設五個所,約1200人左右,長官就是千戶。所下面是總旗,長官百戶,總旗下面設有小旗。
衛所軍自己屯田,當軍糧和工資用。這是仿漢代趙充國的屯田法。平時大部分人訓練,另一小部分種田。正是因為這個,明初的大戰役雖然很多,卻沒怎麼花中央的錢。但這衛所個制度在正統時期就暴露出大問題了,比如說衛所軍的屯田被有的長官或者親貴侵佔,軍人被壓榨或者做了長官私人傭工,再加上戰亂啥的, 導致糧食軍費不夠。
正統時期國家就開始補貼衛所軍的軍費了。而且這種補貼越來越多,但衛所軍的戰鬥力卻越發下降。以至於到了明朝中期嘉靖年間,南方抗擊倭寇得動用地方的民壯、快手啥的。後來戚繼光開始請求用國家經費募「兵」,於是明朝除了衛所軍之外又出現了直接歸國家掌控的「募兵」。後來這種募兵也越來越多,衛所軍也就更加不行了。
衰落原因:第一我覺得,衛所軍其從極強的軍事作用,發展到後來的不適應時代,這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第二,軍官親貴對衛所軍的剝削和對衛所屯田的侵佔導致中央對衛所的補貼軍費越來越多i。再加上弘治年間的鹽法改革,衛所的糧就更少了。第三,軍隊的廢弛。第四,末期軍人吃空餉。 這些都是衛所衰落的原因。
這是我自己打出來的,沒有復制哦。有問題再交流。
『叄』 古時候的衛所的用處是什麼
古時候的「衛所」是按照明朝政治制度設置的地方軍事行政機構,它和內地有所不同的是除了軍事職能外,還要管理地方行政事務,所謂「撫綏屬部」,「看守地方」
。
『肆』 德州市的古遺址古建築都在哪裡
德州根本就沒有什麼古遺址了,城市建設早就拆沒了!
德州到明朝才有個城,靴子城的衛所。
『伍』 中國十大遺跡
1、秦始皇兵馬俑 2、北京紫禁城 3、 西藏 拉薩布達拉宮 4、中國長城 5、 西安碑林 6、 四川都江堰 7、 山東 曲阜三孔 8、 西安華清池 9、 西安古城牆 10、 四川三星堆
『陸』 古代的衛所和xx衛衙門是不是一個概念一般人們說話語時都是說我要回一趟x衛所,還是我要回趟xx衛衙門
正好相反,衛所都是在邊疆地區設置的軍隊駐屯機構,而衙門則是相應的政府和強力權利機構,不能混為一談。
『柒』 明代在哪些地方設有衛所
明代的衛所制度並不是單純的一種軍事制度,大部分衛所還是一個地理單位,即它們還內管轄著類似於布容政司、府、州、縣管轄的地區,也就是說,明朝對帝國疆土實行兩套管理系統,行政系統為六部----布政使司(直隸府、州)---府(直隸布政司的州)-----縣(府屬縣),軍事系統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行都指揮使司、直隸都府的衛)------衛(直隸都司的守御千戶所)-------千戶所。特別是在從東北、華北,到西北、西南的廣大邊疆地區,如整個東北、蒙古、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川西等是沒有行政機構的,這些地區設立了大量的軍事衛所機構,來實施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這些衛所除一部分是由當地的少數民族擔任防守職責外,大部分官軍均由內地調入的。數百萬的漢軍官軍及其家屬遷徙並定居邊疆,促進了民族地區的開發和融合,也增強了我國各民族的凝聚力。與此同時,失去統治地位的蒙古族貴族官軍或由於戰敗,或為逃避長期戰火的侵襲,或由於蒙古草原生活環境的惡化,或主動、或被動地被明政府安置於全國各地衛所內。他們隨遇而安,落地生根,構成了明代民族融合的一大顯著特點。
『捌』 長城的衛所是用來做什麼的
明朝在長城區域實行的都司衛所制軍事制度。都司衛所制度是以都司為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它率領所屬衛所隸於中央的五軍都督府,並聽命於兵部。全國設16個都司,5個行都司。除13個省各設都司外,為了加強對邊疆、沿海、少數民族地區等戰略要地的軍事控制,明朝還在遼東(今遼寧遼陽)、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萬全(今河北宣化)設都司,而在山西,陝西、四川、湖廣、福建5省置行都司。都司、行都司下設衛指揮使司,干戶所、百戶所等。
明代的衛所可分成沿邊衛所、沿海衛所、內地衛所、在內衛所4種類型。長城沿線衛所屬沿邊衛所,也有少數屬沿海衛所。明代的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迄嘉峪關,沿線分布著大大小小具有統屬關系的屯兵城,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分屬於遼東、大寧、萬全、陝西等都司和山西、陝西行都司。由於長城沿線許多地區不設府;州、縣,所以都司衛所自成區域,兼理民政,成為地方行政制度的一部分。這與內地衛所作為單純的軍事機構有所不同,屬於有實土衛所。遼東都司管轄的今遼寧省大部分地區全為實土,萬全都司管轄的今張家口地區大部分為實土,大寧都司管轄的遼西地區全為實土(永樂內遷後無實土),陝西行都司管轄的今甘肅省大部分地區及其他民族地區全為實土,陝西行都司管轄的寧夏五衛等處也為實土衛所,山西行都司管轄的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南部部分地區在正統年間以前也全為實土。
明朝在長城沿線採取駐兵重鎮、分地守御之策。長城沿線設立了9個防守區,即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薊州、偏關、固原九鎮,也稱九邊。以九鎮為重心,形成縱橫交錯、互相聯絡的龐大防禦系統。每鎮建立不同級別、上下統屬的屯兵城。邊防鎮守軍的編組、屯守制度與內地衛所軍相同。每衛5 600人,分前、後、左、右、中5個干戶所,每干戶所1 120人;干戶所下轄10個百戶所,每百戶所112人。每百戶所下轄兩總旗,總旗下轄5個小旗。衛所兵:亡立軍籍,軍戶世襲,父死子承。各衛所負責戍守任務,並實行屯田,以屯養軍。
為保證長城防禦體系行之有效,明朝對駐守長城的將士的職責作了明確規定。以總兵官總鎮軍為正兵,副總兵分領3 000人為奇兵,游擊分領3 000人往來防禦為游兵,參將分守各路東西策應為援兵。遇有敵軍大舉進犯,九鎮邊軍須往來策應。正德六年 (1511),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軍調操京師,以鎮壓河北農民起義,號稱「外四家」。此後,邊鎮軍頻繁調入京師內地,成為明軍主力。
鎮守制度的推行,逐漸形成有別於都司系統的另一套地方軍事領導體系,總兵官逐漸取代都指揮使原來的地位,成為地方上名符其實的軍事統帥。正德四年(1509),朝廷批准固原總兵官曹雄的建議,令地方布政司、按察司的公文須直接報送鎮守總兵官,不再經都司轉呈,表明鎮守總兵官的地位實際已凌駕於地方三司之上。
明朝還在長城以外的東北、漠南、甘肅、青海等少數民族地區相繼建立了數十個羈縻衛所,作為左右兩翼防禦或進攻蒙古封建主的根據地。最著名的是東北的福余、泰寧、朵顏等兀良哈三衛和關西七衛,即安定、阿端、曲先、赤斤蒙古、罕東、沙州和哈密等衛。這些羈縻衛所的長官如都督、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均由當地少數民族頭人擔任,允許世襲,朝廷每年給以定額賞金,並與之通貢、互市。這些地區一般不派遣漢族軍隊,不任命漢族官員。
『玖』 天津市在古代時設置的左中右三個衛所具體指的分別是現在哪個地區
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清順治九年(1652年),三衛合一,歸並於天津衛。
《大明一統志》記載:天津三衛「俱在靜海縣北90里小直沽」
小直沽在今天津市內獅子林橋西端舊三汊口
我查了一些資料,但沒有說明這三個衛具體的地點,只籠統的說都在小直沽(張自忠路北端),天津衛是永樂2年11月設;左衛是同年設的,直屬於後軍都督府;右衛是永樂4年設,也屬於後軍都督府
『拾』 明朝的開原和鐵嶺所屬哪些衛所城堡
gaolei56565您好
是屬於遼東(古稱),明末時孫承宗與袁崇煥修建了關寧防線,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