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

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5 23:38:57

① 浙江有什麼文化遺址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內器時代遺址,位於容浙江省餘姚市。遺址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干欄式建築、獨特的制陶技術為文化特徵,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

其發現和發掘動搖了中華遠古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1)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 ,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②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在浙江沒有考古發掘的是什麼

馬家濱已經發掘了 啊
那就是另一個沒有發掘了

③ 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填補嶺南地區60萬年至8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跡的空白;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嵩山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夏代前期的城址,為研究夏族興起區域及西遷洛陽的路線提供了證據;
——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彌補了西周到戰國時期曾國歷史的缺環,出土了精美漆器及樂器乃至最早的墨的實物;
——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讓我們看到了曾經在戰國到西漢時期作為雲南地區最強大地方政權「昆明國」的面貌;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讓我們找到了中國古代青瓷製作的源頭;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我們由此看到鮮為人知的2000多年前藏北地區一個強國「象雄國」的文化面貌,以及和中原王朝及周圍地區的文化交流;
——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再現了北魏王朝時期東西南北的文化交匯盛況;
——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全面揭示了我國古代特大型國家糧倉的面貌以及糧食儲存的技術水準;
——北京延慶大庄科遼代礦冶遺址群:是研究遼代冶鐵工藝技術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成為熱點之一的土司遺存考古再次入選,也是我們首次發掘的保存完好的土司墓葬,鳳冠、金盞、銀壺等精美文物的出土讓我們看到明代土司的奢華生活以及與中原王朝關系的密切。

④ 襄陽太平店曾國諸侯國遺址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9日下午揭曉,邊疆地區考古和古代少數民族考古發現相當引人注目。

曲踏墓地出土遺物

楊氏土司墓地出土的螭首金杯

伊和淖爾墓群出土的金蹀躞帶

水泉溝遺址煉鐵爐全景

大波那墓地出土的銅仗
文化遺物平面分布

回洛倉的一個倉窖

商代二里崗期建築基址剖面

曾國墓地出土的鳳跗

首禁山早期越窯遺址出土的雞首壺

點擊圖像瀏覽高清圖
據新華社電 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9日下午揭曉,邊疆地區考古和古代少數民族考古發現相當引人注目。
記者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對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分別作一句話點評,或可作為大家繼續深入了解的導引。
——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填補嶺南地區60萬年至8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跡的空白;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嵩山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夏代前期的城址,為研究夏族興起區域及西遷洛陽的路線提供了證據;
——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彌補了西周到戰國時期曾國歷史的缺環,出土了精美漆器及樂器乃至最早的墨的實物;
——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讓我們看到了曾經在戰國到西漢時期作為雲南地區最強大地方政權「昆明國」的面貌;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讓我們找到了中國古代青瓷製作的源頭;
——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我們由此看到鮮為人知的2000多年前藏北地區一個強國「象雄國」的文化面貌,以及和中原王朝及周圍地區的文化交流;
——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再現了北魏王朝時期東西南北的文化交匯盛況;
——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全面揭示了我國古代特大型國家糧倉的面貌以及糧食儲存的技術水準;
——北京延慶大庄科遼代礦冶遺址群:是研究遼代冶鐵工藝技術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近年成為熱點之一的土司遺存考古再次入選,也是我們首次發掘的保存完好的土司墓葬,鳳冠、金盞、銀壺等精美文物的出土讓我們看到明代土司的奢華生活以及與中原王朝關系的密切。
據了解,此次評出的十項考古新發現,是從去年全國經審批的688項考古發掘中,經過審查獲得初選資格、入圍25項進入終評,再經過現場演示和評委會投票後脫穎而出。本次終評評委21人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陝西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成都博物院等單位。

⑤ 十大考古發現中和陶瓷考古相關的有哪些

201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1、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華南早期人類活動的記錄。
這一發現填補了嶺南地區60萬年至8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跡的空白,將本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 。
考古人員在磨刀山及南江盆地發現60多處舊石器地點,出土數百件年代最早至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手鎬、手斧等石製品。鬱南磨刀山遺址第一地點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
2、河南鄭州東趙遺址:三座城「疊羅漢「。
處於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區域,累計發掘面積已近6000平方米。發掘的三座城址中,兩座是夏代的,一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中、小三座古城址「疊套」在一起。在東趙遺址「中城」南牆基槽內,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具孩童骸骨,或與祭祀活動相關 。
3、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最早的鍾、磬、瑟、鼓等樂器 。
墓地距今約2500年,出土的鍾、磬、瑟、鼓等樂器以及彩漆木雕編鍾等,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較好的實物遺存,還出土了迄今為止最早實物形態的人工墨,呈黑色、塊狀,經檢測為能書寫的墨。
考古人員已發掘29座墓葬,判斷其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曾國「公墓」,出土800餘件套青銅器以及大量玉器。
4、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填補洱海區域考古文化空白。
墓地距今2000多年,已經發掘6座大型的高規格墓葬,木質棺槨墓中多人二次合葬。出土陶、銅、石、木器等290餘件(套),分為銅、鐵、錫、陶、石、木器等。是滇西地區戰國至西漢時期規模和分布范圍最大的墓地 。
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揭開青瓷發展史 。
位於浙江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村。2013年的一場洪水讓久藏在禁山南麓地下的一處窯址暴露出來,由此揭開了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的面紗,這里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 。
發掘的瓷器數量數以噸計,其中三國、西晉時期的瓷器產品種類達30多種。瓷器產品瓷形豐富,單單一個罐就有網格紋、神獸等多種造型,胎釉質量高、紋飾華麗,製作與裝燒工藝成熟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揭開「象雄國」之謎。
墓地距今約1800年,已發掘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出土絲織物、黃金面具、鎏金銅器、銀器、鐵器、料珠等。首次考古發現了天珠。出土的黃金面具最初被考古人員以為是一張糖紙,而實際上很可能是象雄部落首領和高級貴族所用,主要為了美化逝者。西藏西部在被吐蕃征服前為象雄王國。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象雄文明提供了重要實證。
隨葬的大量青稞種子和牛、羊、馬等動物反映了當時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繁榮景象。考古學家推斷,1800年前的象雄人梳著密密麻麻的辮子,穿著氈裘,住窯洞式房屋,飼養牛、羊、馬,吃的是青稞,甚至已有喝茶的習慣。象雄人的宗教、文字等深刻影響了吐蕃以及後來西藏社會各個方面。
7、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古代草原絲綢之路暢通的見證。
墓群印證了當時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草原絲綢之路是古絲綢之路之一,由內蒙古陰山長城沿線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岸的歐洲地區。
距今1500年的6座貴族墓葬,在中國北方草原較罕見。出土了具有地中海沿岸及古波斯地區文化特色的金項圈、玻璃碗、銀碗等。
8、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古代大型「國有糧倉」。
回洛倉遺址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戰略儲備和最終消費功能的大型官倉的儲糧規模和倉窖形制特徵。倉窖大而深,倉窖總計約700座,是國內考古發現倉窖數量最多的古代糧食倉儲遺址。黎陽倉顯示出依託大運河而具有中轉性質的大型官倉特徵,倉窖口大而較淺,便於糧食的儲備和轉運,已探明儲糧倉窖90多座。
遺址為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提供了隋代運河開鑿和利用的珍貴實物證據,展示了中國古代先進的儲糧技術。
9、北京延慶大庄科遼代礦冶遺址群:保存完好的公元10世紀冶鐵場所 。
遺址群有礦山、冶鐵遺址、居住和作坊遺址等構成。發現煉鐵爐10座,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出土器物有礦石、煉鐵塊、爐渣、鐵刀等,生活用品有瓷碗、陶罐等。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有重大意義。
10、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同期同類器中之精品。
考古人員已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組,除楊烈墓外,楊鏗墓和楊價墓均系新發現。其中新發現的第14世「土司」楊價及其夫人的墓葬,保存完好、規格豪華,棺材有用黃金和白銀製作的抓釘,出土螭首金杯、金盤、金柄環首劍、象紐銀執壺等金銀器近百件,堪稱同期同類器中之精品 。
這一發現對中國土司文化研究意義重大。新蒲楊氏土司墓地是經全面揭露的播州楊氏的唯一墓地,墓園格局清晰、墓主明確、墓葬類型多樣、年代跨度大、出土遺物完整而豐富,進一步深化了對播州楊氏土司喪葬制度、世系傳承和文化交流的認知。

⑥ 浙江有什麼先秦時期的遺跡嗎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75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⑦ 浙江省有什麼古遺址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⑧ 2014中國考古學新發現有哪些

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河口鎮和都村。2014年4月至8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對鬱南磨刀山遺址第1地點進行搶救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米。本次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在第四階地原生網紋紅土堆積中發現上、下兩個包含石製品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層,出土各類石製品近400件,揭露出較大面積的古人類活動區域。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圖為磨刀山遺址手鎬出土現場

中新網4月9日電 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今日揭曉。

消息稱,在進行為期一天半的匯報演示後,4月9日下午,經評委會評議和投票,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揭曉。

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河南鄭州東趙遺址、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北京延慶大庄科遼代礦冶遺址群、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十個項目當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文章指出,此次評出的十項考古新發現,是從去年全國經審批的688項考古發掘中,經過審查獲得初選資格、入圍25項進入終評,再經過現場演示和評委會投票後脫穎而出。它們既是2014年度我國考古工作成果的集中體現,也充分展示了當今考古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文章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終評會開幕式上對過去一年考古工作的總結:城市考古的基礎不斷鞏固、主動性考古工作取得快速發展、技術水平和整體工作面貌煥然一新,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成果展示普及。這些特點在入圍的項目中均得以充分體現:堅持課題思路進行學術探索,全站儀、RTK、激光測距儀等測繪設備與技術的廣泛使用,數字考古的全方位信息採集,激光三維掃描與建模技術記錄和復原發掘對象以及遺址整體已經成為考古工作的重要內容。

通過十大考古評選這個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在互相學習、借鑒和合作中不斷進步,呈現全面發展之勢,使得重要考古發現的地域更加均衡、種類更加豐富、學術性更強。

童明康對今後的考古事業也提出了幾點希望和要求:一是要加強管理、嚴格依法合規開展工作;二是要提高服務意識,拓展服務社會的廣度和深度;三是要延伸考古工作的內涵,促進考古學科轉型。

河南鄭州東趙遺址:自2012年至今,為探討「中原腹心地區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考古隊,持續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田野工作,旨在建立該遺址夏商時期更為詳細的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大致釐清不同時期的聚落結構並判斷聚落性質,進而探討夏商時期重大學術問題。為此,考古隊對東趙遺址進行了 「遺址全覆蓋式鑽探」「聚落結構調查」,以及對重要遺跡和重點區域的「針對性發掘」。圖為東周時期城址(東趙大城)城牆城壕剖面。

湖北棗陽市郭家廟曾國墓地:郭家廟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地處漢水支流滾河北岸、隨棗走廊的入口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南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郭家廟墓區於2002年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墓葬20餘座。圖為1號馬坑(K1全景)

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祥雲縣位於雲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東南部。縣境處於金沙江水系與元江水系的分水嶺上,海拔高於相鄰各縣。大波那墓地在祥雲縣雲南驛壩的東北部的劉廠鎮大波那村東。大波那墓地填補了這一區域距今2500年至距今2000年時段的考古學文化空白,使我們對洱海區域戰國至西漢這一時段考古學文化的認識逐漸清晰起來。圖為M20棺內人骨和隨葬器物。

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禁山早期越窯遺址位於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村。新發現窯址60多處,時代基本集中在東漢時期,這樣本區域內調查確認窯址近200餘處,其中東漢時期窯址近100處,三國西晉時期窯址60餘處,為建立成熟青瓷起源過程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圖為豐富的作坊遺跡。

西藏阿里地區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位於阿里地區噶爾縣象泉河上游北岸,共發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是阿里地區所見的最大規模的墓葬群。根據碳14年代測定,故如甲木墓地8座墓葬的年代為距今1700-1800年,即公元2-3世紀,這一時期正是文獻記載的西藏西部象雄王國強盛時期。從墓葬形制、規模、出土遺物等判斷,故如甲木墓地很有可能是一處象雄部族貴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2013M2墓室。

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伊和淖爾墓群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伊和淖爾蘇木寶日陶勒蓋嘎查東北5公里處,海拔1260米。墓群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的一處丘陵谷地中,周邊為典型的草原地貌環境。2010-2013年間,當地文物管理部門曾搶救性發掘過3座北魏時期墓葬(M1-3),其中M3出土了保存完整的木棺,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於2014年3月組織文保專家進行了開棺及實驗室考古工作,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

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回洛倉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城北1200米,地處邙山南麓的緩坡帶。2004年曾對回洛倉遺址進行過小規模考古工作。2012年初以來,經過較大規模的考古勘探和考古發掘確認:回洛倉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140米,南北寬355米;倉城城牆寬3米;倉城中部為管理區,東西兩側為倉窖區;倉窖成組分布,整齊排列,間距8-10米;整個倉城倉窖數量在700座左右,遠超文獻記載中的數量,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倉窖數量最多的古代糧食倉儲遺址。圖為回洛倉C47倉窖壁木板灰痕跡。

北京延慶大庄科遼代礦冶遺址群: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對延慶大庄科礦冶遺址群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工作。延慶大庄科礦冶遺址群主要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分布區域主要位於水泉溝、鐵爐村、漢家川、慈母川等地。考古調查、勘探及發掘取得了重要成果,發現了從采礦到冶煉的遺跡,並且找到了冶鐵工匠工作、生活、居住的地方,遺址類型比較系統、豐富。圖為大庄科礦冶遺址群居住遺址發掘現場1。

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新蒲村官堰組,地處烏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稱洪江)西岸,其中楊烈墓(第29世)發現較早,1982年即被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在楊烈墓東南側約200米處新發現一大型石室墓(當時稱挨河古墓,後清理證實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楊鏗夫婦墓)和其他相關遺跡。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對遵義新蒲楊氏土司墓地進行了近兩年的大規模發掘,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楊烈墓)外,M2(楊鏗墓)和M3(楊價墓)均系新發現,尤其M3系未遭盜掘的雙室並列之土坑木槨墓,屬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級大墓,墓內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銀器及相關隨葬品,是貴州土司考古繼海龍屯遺址之後的重大突破。圖為楊烈墓航拍。

圖片: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新蒲村官堰組,地處烏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稱洪江)西岸,其中楊烈墓(第29世)發現較早,1982年即被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在楊烈墓東南側約200米處新發現一大型石室墓(當時稱挨河古墓,後清理證實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楊鏗夫婦墓)和其他相關遺跡。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對遵義新蒲楊氏土司墓地進行了近兩年的大規模發掘,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楊烈墓)外,M2(楊鏗墓)和M3(楊價墓)均系新發現,尤其M3系未遭盜掘的雙室並列之土坑木槨墓,屬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級大墓,墓內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銀器及相關隨葬品,是貴州土司考古繼海龍屯遺址之後的重大突破。圖為楊烈墓航拍。

圖片: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新蒲楊氏土司墓地位於遵義市東北側約20公里的新蒲新區新蒲村官堰組,地處烏江支流湘江上游的仁江(亦稱洪江)西岸,其中楊烈墓(第29世)發現較早,1982年即被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在楊烈墓東南側約200米處新發現一大型石室墓(當時稱挨河古墓,後清理證實系明代第一代土司楊鏗夫婦墓)和其他相關遺跡。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對遵義新蒲楊氏土司墓地進行了近兩年的大規模發掘,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座,除M1(楊烈墓)外,M2(楊鏗墓)和M3(楊價墓)均系新發現,尤其M3系未遭盜掘的雙室並列之土坑木槨墓,屬形制特殊且保存完整的大型高等級大墓,墓內出土大量造型精美的金銀器及相關隨葬品,是貴州土司考古繼海龍屯遺址之後的重大突破。圖為楊烈墓航拍。

圖片:

(以上資料來自中國新聞網)

⑨ 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2014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

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評選出的201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是:
1、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華南早期人類活動的記錄 。
這一發現填補了嶺南地區60萬年至8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跡的空白,將本地區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 。
考古人員在磨刀山及南江盆地發現60多處舊石器地點,出土數百件年代最早至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手鎬、手斧等石製品。鬱南磨刀山遺址第一地點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 。
2、河南鄭州東趙遺址:三座城「疊羅漢」 。
處於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區域,累計發掘面積已近6000平方米。發掘的三座城址中,兩座是夏代的,一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中、小三座古城址「疊套」在一起。在東趙遺址「中城」南牆基槽內,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具孩童骸骨,或與祭祀活動相關 。
3、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最早的鍾、磬、瑟、鼓等樂器 。
墓地距今約2500年,出土的鍾、磬、瑟、鼓等樂器以及彩漆木雕編鍾等,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較好的實物遺存,還出土了迄今為止最早實物形態的人工墨,呈黑色、塊狀,經檢測為能書寫的墨 。
考古人員已發掘29座墓葬,判斷其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曾國「公墓」,出土800餘件套青銅器以及大量玉器 。
4、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填補洱海區域考古文化空白 。
墓地距今2000多年,已經發掘6座大型的高規格墓葬,木質棺槨墓中多人二次合葬。出土陶、銅、石、木器等290餘件(套),分為銅、鐵、錫、陶、石、木器等。是滇西地區戰國至西漢時期規模和分布范圍最大的墓地 。
5、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揭開青瓷發展史 。
位於浙江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村。2013年的一場洪水讓久藏在禁山南麓地下的一處窯址暴露出來,由此揭開了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的面紗,這里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 。
發掘的瓷器數量數以噸計,其中三國、西晉時期的瓷器產品種類達30多種。瓷器產品瓷形豐富,單單一個罐就有網格紋、神獸等多種造型,胎釉質量高、紋飾華麗,製作與裝燒工藝成熟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
6、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揭開「象雄國」之謎 。
墓地距今約1800年,已發掘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出土絲織物、黃金面具、鎏金銅器、銀器、鐵器、料珠等。首次考古發現了天珠。出土的黃金面具最初被考古人員以為是一張糖紙,而實際上很可能是象雄部落首領和高級貴族所用,主要為了美化逝者。西藏西部在被吐蕃征服前為象雄王國。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象雄文明提供了重要實證 。
隨葬的大量青稞種子和牛、羊、馬等動物反映了當時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繁榮景象。考古學家推斷,1800年前的象雄人梳著密密麻麻的辮子,穿著氈裘,住窯洞式房屋,飼養牛、羊、馬,吃的是青稞,甚至已有喝茶的習慣。象雄人的宗教、文字等深刻影響了吐蕃以及後來西藏社會各個方面 。
7、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古代草原絲綢之路暢通的見證 。
墓群印證了當時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草原絲綢之路是古絲綢之路之一,由內蒙古陰山長城沿線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岸的歐洲地區 。
距今1500年的6座貴族墓葬,在中國北方草原較罕見。出土了具有地中海沿岸及古波斯地區文化特色的金項圈、玻璃碗、銀碗等 。
8、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古代大型「國有糧倉」 。
回洛倉遺址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戰略儲備和最終消費功能的大型官倉的儲糧規模和倉窖形制特徵。倉窖大而深,倉窖總計約700座,是國內考古發現倉窖數量最多的古代糧食倉儲遺址。黎陽倉顯示出依託大運河而具有中轉性質的大型官倉特徵,倉窖口大而較淺,便於糧食的儲備和轉運,已探明儲糧倉窖90多座 。
遺址為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提供了隋代運河開鑿和利用的珍貴實物證據,展示了中國古代先進的儲糧技術 。
9、北京延慶大庄科遼代礦冶遺址群:保存完好的公元10世紀冶鐵場所 。
遺址群有礦山、冶鐵遺址、居住和作坊遺址等構成。發現煉鐵爐10座,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出土器物有礦石、煉鐵塊、爐渣、鐵刀等,生活用品有瓷碗、陶罐等。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有重大意義 。
10、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同期同類器中之精品 。
考古人員已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組,除楊烈墓外,楊鏗墓和楊價墓均系新發現。其中新發現的第14世「土司」楊價及其夫人的墓葬,保存完好、規格豪華,棺材有用黃金和白銀製作的抓釘,出土螭首金杯、金盤、金柄環首劍、象紐銀執壺等金銀器近百件,堪稱同期同類器中之精品 。
這一發現對中國土司文化研究意義重大。新蒲楊氏土司墓地是經全面揭露的播州楊氏的唯一墓地,墓園格局清晰、墓主明確、墓葬類型多樣、年代跨度大、出土遺物完整而豐富,進一步深化了對播州楊氏土司喪葬制度、世系傳承和文化交流的認知 。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