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橋遺址
1. 浙江西塘有哪些著名景點
倪宅:位於燒香港南來,是已故上海自市副市長倪天增的祖居。
西塘西園:西塘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內,1990年3月,在鎮西善興建了總面積16.6畝的公園,為紀念柳亞子來西園,名為「西園」。
廊棚:西塘臨河而建的沿街廊棚是一種連接河道與店鋪又可遮陽避雨的水鄉特有建築,西塘至今保存著1300多米長的廊棚。
石皮弄:石皮弄在西塘鎮下西街,"種福堂"西首,是夾在兩幢住宅之間的露天弄堂,建於明末清初。
種福堂:種福堂位於古鎮西塘石皮弄的東側,是王家的宅第。
環秀橋:環秀橋建於1581年(明代萬曆九年),跨當年的小桐、北翠兩圩,是西塘鎮上最早的高橋。
2. 安徽 海岸新城的進程
1 項目背景
嘉興是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重鎮、浙江省接軌上海的前沿城市、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也是江南水鄉、文化名城。杭州灣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圍繞錢塘江入海口附近的區域,是浙江省北部重要的經濟區。
海鹽是嘉興市東南部的一個縣,緊鄰杭州灣北岸,是著名的「錢江潮」起源區域,歷史文化內涵豐富。海鹽歷有「五源」之說,作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交匯地的海鹽也是多種文化發展的源頭:國企改革之源;大陸核電之源——秦山核電;錢江潮之源;戲曲海鹽腔之源;中韓友誼之源——金九先生舊居,另商務印書館創始人之一:張元濟和三毛之父「張樂平」也在海鹽生活過。
海鹽區內規劃即將建成的兩座杭州灣跨海大橋,一南一北坐落於海鹽縣兩端,其交通重要性陡然顯現。海鹽濱海新城位於海鹽縣城區的東北部,交通和景觀優勢明顯。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嘉紹跨江大橋的貫通,海鹽從傳統長三角南翼「之」字型交通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成為「滬杭、蘇甬、同三」三線交匯的交通樞紐,以海鹽為中心,將形成至滬、杭、蘇、甬四城市100公里左右、1小時即達的立體交通網路。由交通 「末梢」為交通「節點」或交通「樞紐」的轉變,極大提升濱海新城的區域可達性。隨著海鹽人口及產業的發展,原有的老城區亦不堪負重。因此我們需要新的發展空間和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新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濱海新城建設為城市提供了新的可能,需要藉助跨海大橋優勢,提高知名度,擴大影響力,以開放的格局,積極融入區域城市發展,吸納各種積極要素,促進城市快速健康的發展。
2 發展定位
2.1 區域位置層面
從長江三角洲層面,跨海大橋的建設為海鹽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一小時通勤圈的建立極大的提升了海鹽的區域可達性。一方面極大的提升了海鹽的知名度,擴大區域影響,促進信息流、資金流、物流、人流等向濱海新城加速流動,從而增強海鹽與周邊縣市的有效聯系與交流。另一方面交通的通達度增強,周邊地區的磁力作用也會增強,現在相對弱勢的海鹽中心城區的集聚力將受到削弱,海鹽的各類要素可能會加速外流,很可能會使海鹽成為環杭州灣地區的一個過境通道和經濟發展邊緣地帶。
而在嘉興市域,杭州灣地區交通格局的改變加大了跨海大橋方向的磁力,使海鹽向東北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濱海新城的建設將成為重點。
嘉興都市區以沿路、沿海發展為重點,形成「一心三片」的都市區結構。「一心」即嘉興市區, 「三片」包括嘉善——平湖片、桐鄉——海寧片及濱海片區。其中濱海片區:杭州灣跨海雙橋的建設使嘉興市域,尤其是嘉興濱海地區成為上海大都市區的延伸,可能成為中國最活躍、高素質的浙江資本與國際大資本交匯的地區,也是浙江接軌上海的最前沿地區。海鹽作為市域唯一的濱海城市,將充分利用其優越的區位條件和自然資源優勢,融入市域一體化的進程中,並利用大橋的交通優勢,發展加工製造業、物流業和旅遊業,成為上海南翼重要的新興產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
2.2 濱海層面
跨海大橋的建成給大橋產業區和臨港工業區的發展帶來了直接的影響,進而輻射周邊區域.海鹽濱海新城與嘉興濱海新區以其為軸分列兩翼,形成了「一體兩翼」的濱海城市發展體系。其兩翼分別為以濱海臨港產業、先進製造業為主的嘉興濱海新城和以發展輕工業、濱海旅遊業為主的海鹽濱海新城。
作為與嘉興對應的濱海區域,將和海鹽老城中心區一起,形成西部片區城市生活與服務的核心,在滿足城市自身發展需求的同時,承載部分區域功能。
「一體兩翼」的濱海結構 「一城三地」的發展戰略
2.3 縣域層面
在海鹽市2004年總體規劃中提出了「一城三地」的發展戰略,即打造集臨港產業基地、文化休閑勝地、開放和諧福地為一體的濱海新城。
海鹽沿海的城鎮集中了85%的人口,是今後海鹽發展的重要地區,同時也將帶動形成海鹽濱海帶狀城市的雛形。北部西塘橋鎮融入大橋新區,成為城市產業發展組團的一部分。中心城區位於濱海新城西部,為其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支持,便於新城的快速啟動和基礎設施接駁。秦山核電站在為城市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客觀上制約了城市進一步往南部擴張。以南北湖為特點將充分利用山海湖景觀特色,發展旅遊休閑度假產業,建成城市的後花園。
隨著海鹽的經濟發展,縣域中心區用地日益緊張並不斷向外擴展,規劃區納入了城市主體建設中,將成為城市經濟南北聯系的轉折點。
2.4 城東新區層面
規劃定位為以居住為主,兼具體育文教、休閑娛樂、商業辦公等綜合功能的城市新區;體現地方特色的現代化濱海生態城市新區。其規劃布局結構為「兩帶五廊聯兩片、兩軸八團串三心」。
2.5 發展策略
對於海鹽濱海新城區位及交通、景觀方面的優勢,可以從幾個方面提出其發展策略。①優勢引導策略——充分發揮跨海大橋帶來的交通優勢,推動濱海新城快速發展。②臨港助推策略——確立一體兩翼的濱海新格局,以大橋為體,東西兩新城為翼,依託臨港產業優勢,促進新城建設。③城市拓張策略——作為城市發展的主方向,利用與老城區比鄰優勢,承載城市擴張新需求。④人文生態策略——發揮特有的人文和生態優勢,挖掘城市文化內涵,展示豐富自然資源。
2.5 規劃定位
綜合之前的論述,對海鹽新城的規劃定位可分為三個層次:長三角層面,為具有區域影響,有機聚合高效的典範之城;濱海層面,為濱水宜居宜業,城海交融共生的活力之都;縣域層面,為承載歷史文化,匯集多元功能的魅力之地。
3 現狀特徵及規劃思路
濱海新城面積約12.4平方公里,包括9.20平方公里的陸域與3.2平方公里的圍墾區域,基地東南臨海,岸線長6公里左右,東北臨港產業區、西北部為高新技術產業區、西南部靠城市中心區,東西大道、海興路和環城東路作為進入城市的主要道路,上層次規劃形成「三縱三橫」主幹道路體系。老滬杭路與周邊幹道關系尷尬,等級、功能定位模糊,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規劃區內有已批項目三處,西南部古城牆遺址和魚鱗塘遺址需加以保護利用,東北部海鹽港區泊位占據規劃區岸線達1/4之多,考慮規劃數量遠大於遠景需求的狀況,(規劃30個泊位,遠景需求8個泊位)建議取消部分碼頭,增大生活岸線,以便進一步體現新城濱海特徵。規劃區內的兩道海塘造成的高差,也是規劃設計的重點問題。
針對這樣的現狀特徵,提出以下規劃思路:①針對新城區濱海界面長的特點,延續水系,將濱海景觀向內湖延展,打開城市與海面的空間界面,形成城市綠肺。②由於原有滬杭老路線型不暢,且周邊路網密度不合理,優化舊滬杭公路與周邊幹道關系,留出一定距離,形成內外兩大環路組織內部交通。③通過整合現狀河網,形成環城水系,伸展放射的河道以將內湖與水環相互聯系,沿線控制生態廊道,形成統一延續的濱水空間。④根據北產業、西城區、東港口的周邊條件,將基地劃分為西部城市拓展區,中部城市核心區和東部臨港服務區,明確城市功能區塊。⑤為體現濱海特色,將觀光休閑、商業休閑、臨港服務三大特徵功能沿海展開,內湖主要承載城市生活服務功能,河道周邊則布置社區服務中心。實現濱水空間向市民開放的目的。⑥沿城市對外交通幹道東西大道和內港河道分別布置商貿市場和港區產業配套,便於展示城市形象和物資快速流通。⑦西部城市拓展區和東部臨港服務區內布置生活居住區,實現與舊城功能的對接。
4 規劃主題及分析
方案主要體現「建城之本」和「鑄城之魂」這兩個主題,分別從解決實際問題和提升精神層次兩方面進行解析。
4.1 建城之本
所謂建城之本,即對基礎條件的改造與完善,其內容包括功能、交通、堤防等。功能大體分為協同發展的三大片區,即城市拓展區、城市核心區、臨港服務區。海鹽老城區目前快速向西部擴張,而沿河風景優美,容易營造尺度宜人的親水空間,因此設片區公共服務中心,並依託主要入城道路東西大道,促進沿線貿易、專業市場等功能快速發展,沿線周邊輻射居住功能組團。在城市核心區依託復合的城市核心功能帶,充分利用濱海優勢,布置最能體現城市形象特徵的商務金融功能,並依託歷史文化遺存發展旅遊觀光功能,內湖則主要承載城市生活的文化娛樂、商業休閑等功能。臨港服務區藉助臨港產業區、海鹽產業區的發展推動東部科研、商貿、辦公、倉儲物流、生活配套及居住功能的逐步成型。
以上各功能片分工明確,各具特色,盡量展現多樣化的城市風貌。
在城市交通方面,採取優化滬杭老路與周邊幹道關系、雙環體系高效運轉的方式。在保證與周邊道路介面對位的前提下,將原濱海大道北移,環城東路西移以緩解其與舊滬杭公路距離過近的尷尬情況,北部路網走向與內港河道取得平行的良好關系,並形成分別聯系三大片區的外部環路和城市核心區內部的內外兩條環路,舊滬杭公路作為濱海觀光性道路,聯系歷史文化、商業休閑、港口服務三大最能體現城市特徵的功能區域。
對於公交體系,方案沿城市環路設公交線,加強各個片區之間的聯系,使市民出行更加便利,能快速的到達濱水的核心地段,沿濱海堤頂路設置專門的花車觀光線,將濱水的功能區串聯起來,延伸市民活動范圍。
海鹽作為濱海城市,堤防是城市發展的屏障,城市安全乃發展之本,堤防安全是城海共生的基本前提。本案在原有大堤的基礎上,結合防洪工程,沿海岸線再築堤防一線。採取固堤厚堤、美化岸線的手段強化城市防洪功能,按100年一遇標准設防,修築起一道綠色的安全屏障。
4.2 鑄城之魂
鑄城之魂,講究城市特色的挖掘與發揚,提出「塑造海鹽『園』城市」的口號,響應「海鹽五源」的內涵,以獨具特色的「新城五園」為表徵實現城市形象的升華。
4.2.1 濱水樂園——新城臨海資源豐富,由此做好 「水文章」是濱湖新城建設的亮點。
方案依託自然水體營造「三重水景」,分別以外海、內湖、河流為主線,塑造多樣水岸風貌,創造生動濱水空間。分別從海、河、湖三方面進行規劃:
「海」——「大氣、活力」,新城氣象
外海作為城市門戶的一重水景,著眼於濱海岸線的建設,力求突顯經濟與旅遊的主題,最能體現城市形象特徵、產業特徵和文化特徵的功能沿岸展開,實現了「城海共生」的理想模式。將國際化的高層建築於湖濱迤邐,以文化公園為背景,以商務碼頭為綴飾,營造層次豐富,雄偉壯麗的景象。
在城市交通方面,採取優化滬杭老路與周邊幹道關系、雙環體系高效運轉的方式。在保證與周邊道路介面對位的前提下,將原濱海大道北移,環城東路西移以緩解其與舊滬杭公路距離過近的尷尬情況,北部路網走向與內港河道取得平行的良好關系,並形成分別聯系三大片區的外部環路和城市核心區內部的內外兩條環路,舊滬杭公路作為濱海觀光性道路,聯系歷史文化、商業休閑、港口服務三大最能體現城市特徵的功能區域。
對於公交體系,方案沿城市環路設公交線,加強各個片區之間的聯系,使市民出行更加便利,能快速的到達濱水的核心地段,沿濱海堤頂路設置專門的花車觀光線,將濱水的功能區串聯起來,延伸市民活動范圍。
海鹽作為濱海城市,堤防是城市發展的屏障,城市安全乃發展之本,堤防安全是城海共生的基本前提。本案在原有大堤的基礎上,結合防洪工程,沿海岸線再築堤防一線。採取固堤厚堤、美化岸線的手段強化城市防洪功能,按100年一遇標准設防,修築起一道綠色的安全屏障。
「湖」——「熱鬧、休閑」,生活風景
第二重水景寓為水城客廳,以內湖的形式承載商業休閑、文化展示等功能。以水上會所、演藝中心、高級酒店、以及各式各樣的國際酒吧街、風情街、娛樂城展示濱湖新城的生機與魅力;奧體公園、綠島冒險園則為人們提供運動休憩之所。
「河」——「親切、恬靜」,水鄉情調
第三重水景為水城後苑,以三產和人居為題,以內部的河網、湖面相映襯,形成與外海、內湖為一體的環城生態網路,各類居住社區沿水而建,再配以沿河道展開,尺度宜人的條條商街,展現樂業安居的祥和景象。
在堤岸處理上,針對兩道海塘與場地高差特徵,通過幾種方式改造以緩和水、堤、城的關系。外部海塘內側直接與後方建築二層連接,消化堤頂高差;外側部分區域處理為平台直接挑出,觀賞外海景觀;內部海塘則採用自然式,兩側預留50米左右綠化帶,以緩坡和綠丘的形式過度堤頂高差。
4.2.2 文化觀園——「塘、牆、鎮」城的文化魂
傳承歷史人文內涵是方案探求的重點之一,對原有文物古跡加以保護及發展以此成為必然。區內古城牆和魚鱗塘兩處文化遺存,通過引水造園的方式對其行經保護性開發,古城牆區域建設遺跡公園展示歷史風采,魚鱗塘周邊引水造河,再現古海塘風采,並形成文化公園,將名人堂、海鹽腔演藝中心、民俗村等展現海鹽文化的設施置入其中,再結合地產項目,開發風情驛鎮,復甦傳統生活空間。
老滬杭公路作為串聯城市發展文化的紐帶,串聯古城牆、魚鱗塘公園、博物館、展覽館、現代藝術中心、奧體公園等景點,直至商業核心、臨港服務中心,將海鹽從古至今、自然人文相互聯系在一起,形成體驗城市特質、閱讀城市精神的文化風景線。
4.2.3 生態景園——「水、城、林」綠的山水情
生態體系塑造以湖為心,引入海景;以河為帶,曲水連城;以綠為契,橫縱延伸,形成海湖交融、碧水環繞、綠林掩城的生態格局。
景觀體系呈現一心三軸的結構。
一個綠島核心:以內湖及綠島為核心,形成核心景觀區。該區域是海鹽濱海新城景觀的集中展示區。是海鹽面向杭州灣的水上門戶。核心區的景觀通過引湖入城,做到自然要素與人工環境的完美結合。
三條景觀軸線:城東五道與城東七路將海景縱向引進新城區,乍秦公路西段聯系城市橫向景觀。
五條水之通廊:規劃通過對水的梳理、整合及拓展,形成聯系內湖與環城河道的五條濱水綠化帶。
九大景觀節點:分別在城市入口、核心景觀、通廊交匯處設置景觀節點,包含傳統園林水鎮及現代廣場花園,體現豐富的都市景觀。
4.2.4 休閑名園——「街、巷、島」人的逍遙趣
構築滿足市民休閑娛樂、遊客觀光旅遊需求的開放空間格局:街市——熱鬧城市體驗、水巷——傳統生活情趣、綠島——揮灑運動豪情。
所有開放空間主要沿海、湖、河流等水系展開,與綠化公園、城市廣場、休閑街道一起,形成既具有自然情趣、運動活力,又具有商業魅力、文化感染力的多樣休閑體驗。觀光線沿外海、內湖和環城水系展開,並沿水景組織公園、廣場等景點。分別以古城牆公園、魚鱗塘公園、奧體公園為節點設置三大城市公園,並在城市的主要節點位置設置城市廣場,作為區域標志空間。
4.2.5 安居家園——「橋、舍、溪」住的江南韻
作為市民新的生活居所,針對各種目標人群建設各句有特色的居住片區,風情驛鎮,亦商亦住古風古韻,湖緣雅舍,小橋流水江岸人家,花園住區,海景湖景高尚居所。
風情驛鎮採取以水建鎮,沿河並行為街,作商業用地,與河垂直為巷,是居住街坊之間的分隔,與熱鬧的街市迥然相異,形成寧靜的居住環境。鎮內臨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築屋,風格各異的石拱橋將水,路,橋融為一體,並以此營造人本的水鄉公共開放空間。
濱水雅舍以水貫穿整個社區空間,以水組織整體空間形態和秩序以及景觀走廊,可由視線通廊觀望中央綠島。由聯排別墅及單棟別墅組成,以簡潔的現代風格為主。
花園住區建築布局以多層住宅為主,高層沿城市幹道布置。分為觀海社區、臨港服務社區、城市花園社區三種類型。觀海社區環境優美,配套齊全,距老城區近,是新城的門戶社區。城市花園社區完成城市拓展功能,是標準的城市居住社區。臨港服務社區為港口產業配套社區,解決港口服務人員的生活及休閑需求。
5 結語
在全國濱水城市興建的浪潮里,海鹽需要因地制宜,彰顯特色。面對具有傳承文化和開拓進取的海鹽人民,我們採取延續海鹽歷史文化脈絡、發展濱海特色旅遊景點、拓展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完善特色居住生活社區等手段實現濱湖新城的崛起。完善的城市功能、大氣的城市形象、優美的海河風光、深遠的文化底蘊也展示了海鹽的城市建設的國際化水準。
3. 嘉興西塘古鎮旅遊攻略
西塘簡介:
古鎮西塘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距嘉善縣城11公里,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從上海乘火車到嘉善下車後,乘中巴到西塘3.5元。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到元代初步形成市集。西塘與其它水鄉古鎮最大的不同在於古鎮中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總長近千米,就像頤和園的長廊一樣。在西塘旅遊,雨天不淋雨,晴天太陽也曬不到。
西塘主要景點
西塘以「橋多、弄多、廊棚多」的三大特色而贏得廣大遊人們的青睞,其中西塘旅遊公司開發的景點有11個, 從逆時針方向走:由古鎮中部的葉家弄進入,入西街右轉,經「根雕館、瓦當館、薛宅鈕扣館」;---到雙橋處,直走過安境橋右轉,在燒香港,游「倪居、聖廟、木雕館」;---延西塘港東邊古街北上,過獅子橋,可見「黃酒館」;---沿細長的煙雨長廊,經送子來鳳橋,一直往西,來到「醉園、七老爺廟」;---返回環秀橋,右轉進「種福堂」;沿西街往東,最終游覽「西園」。
西園
西塘西園舊址在西街計家弄內,系明代朱氏別業,後出讓給孫氏。園內有樹木、花草、假山、亭池等,風景優美。東側假山上有「聽濤軒」茶室,因假山上有白皮鬆1株,高數丈,風來稷稷有聲,故名。1920年冬天詩人柳亞子來西塘,曾住西園並與西塘南社社友在西園攝影留念,題名為「西園雅集第二圖」。1990年3月,在鎮西善興建了總面積16.6畝的公園,為紀念柳亞子來西園,名為「西園」。入園處小橋流水,石獅門廳,園內環繞磚砌花格游廊、水榭、曲橋、假山、涼亭、人工瀑布。有好幾家建在該景點旁邊的客棧也以此而命名,如:西園雅居、西園客棧、西園驛站等等。
醉園
初建於明,現在庭院房屋保存完好。園設三進,廳堂迴廊,碧池青石,迴廊翠竹,秀色醉人。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子里那座僅容一身過的磚制袖珍小橋,玲瓏剔透,具觀賞性又有實用性。王氏世代詩書傳家,祖父精於書法,父子痴迷版畫藝術創作。園內書廳「藝香齋」 設有王氏「水鄉風韻」版畫系列陳列。
廊棚
西塘古鎮中最著名的風景線是一道長達近千米、造型古樸的廊棚,所謂廊棚,其實就是帶屋頂的街。西塘的廊棚有的瀕河,有的居中,沿河一側有的還設有靠背長凳,供人歇息。廊棚以磚木結構為主,一色的墨瓦蓋頂,沿河而建,連為一體,俗稱「一落水」。既可遮陽避雨,又可駐足觀景,沿途還有別致的小販賣各種物品,漫步其中,一種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陸墳銀杏
陸墳銀杏在西塘鎮郵電路墳浜弄口,共兩棵,雌雄一對。種植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銀杏老乾婆娑,枝葉茂盛。雄銀杏高13.5米,圍抱3.92米;雌銀杏高9.35米,圍繞3.08米。墓主人陸邦出身西塘,做過都堂,為官清正,知識淵博,曾做過明朝通政御使趙文華的老師。傳說陸邦的住宅是趙文華用監造嘉善城牆時所多餘的城磚建造的,遺址即是現在西塘南棚下的俞家弄。墓現已無跡可尋,只留下了墓周圍的石人石馬與這兩棵老銀杏樹,依舊屹立於此印證著這段歷史。
石皮弄
古鎮在明代以前大戶人家有唐、王、趙、陸四姓,明以後又有倪、蔣、朱、卜、陸等大戶,故多建有深宅大院。宅深形成長長的弄,鎮上現仍長短不一的弄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弄名叫石皮弄。
石皮弄在西塘鎮下西街,"種福堂"西首,是夾在兩幢住宅之間的露天弄堂,建於明末清處。在西塘鎮122條長短不一的弄中,石皮弄最窄,寬僅1米,弄口最窄處僅0.8米,全長68米,由166快石鋪成,弄面平整,下為下水道。石皮弄左右兩壁梯級狀山牆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著古老而又獨特的風姿。
種福堂
種福堂系清代王氏私邸,王氏源起宋御營司都統制王淵,王淵護駕宋高宗趙構南渡後遭明受之變,其子孫隱沒於杭嘉湖一帶。清順康年間,其中一脈子孫移居西塘,興此宅第,前後七進加一後花園,為典型的明清民居風格。其第三進為正廳,廳堂正中央懸掛有康熙年間翰林侍讀學士海寧陳邦彥題名為「種福堂」的匾額,以告誡後人「平日多行善積德,日後定能使子孫得福」。
民間瓦當陳列館
瓦當是一種材質簡陋的建築裝飾配件,由於它不易保存,年代久遠,具有一定歷史價值。該館內有花邊滴水、筷籠、步雞、磚雕、古磚、陶俑六大類300多個品種,其中有及富美好願望的傳統瓦當;有帶宗教色彩的寺廟瓦當,有表明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圖案瓦當。
中國酒文化博物館
古鎮西塘在歷史上就是個酒鎮,「酌好酒,吟好詩」,一直是古代很多文人學士的兩大追求。明代初年,大詩人高啟乘舟過西塘,特地停下來尋問酒家。在清代,鎮上名酒「梅花三白」聞香百里,民國初年的柳亞子多次醉飲鎮上,西塘的酒文化,可以說與古鎮同步,與古鎮齊名。西部的釀酒世家劉西明先生看中了酒鎮西塘,將他幾輩人收藏的酒文化實物在這里陳列展示,在原有黃酒陳列館的基礎上新開了「中國酒文化博物館」,從一個酒文化的側面,用數百件實物對中國酒文化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融知識性、趣味性、學術性於一體,在追本溯源中,提示了中國酒文化的清晰背景及其深刻內涵,涉及到民俗學、史學、經濟學、文學、藝術、醫學等多種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尊聞堂
尊聞堂建於元末明初,其中堂內的百壽廳堪稱一絕。廳內的樑柱、廊窗都有圖案,形態逼真,刀法細膩,雕刻精湛。
鈕扣博物館
西塘是中國紐扣之鄉,紐扣博物館館位於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紐扣展示區、近代紐扣展示區、現代紐扣展示區、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紐扣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
嘉興西塘古鎮旅遊攻略:特色小吃
黃酒、荷葉粉蒸肉、八珍糕、臭豆腐、汾湖蟹、粽子、麥芽塌餅、鮮肉燒賣、薰青豆、蜜汁大頭菜、白水魚、蟬衣包肉均為西塘的特產。
嘉興西塘古鎮旅遊攻略:飯店
除了小吃,西塘的飯店也是多種多樣,從高檔到低檔應有盡有,作為4A級的旅遊區來說,西塘的餐飲價格是便宜的,但是便宜不代表實惠,因為多數飯店的味道實在是不敢恭維,這里我給大家盤點一下現在西塘仍在營業的,比較靠譜的飯店:
1.錢塘人家:
錢塘人家是西塘最著名的飯店,位於永寧橋下,店面在西塘算比較大的,生意非常火爆,由於是老房改建而成,衛生條件比較一般,不過他有一圈沿河的陽台,風景非常優美。價格也不是很高,文章的最後會有他們的菜單貼出,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可能是人氣實在太高,他們家的菜都是事先做好的,上菜速度超級快,從點菜到上菜不會超過3分鍾,而且晚上7點半以後就不點單了,這里要提醒大家一下,錢塘人家的服務態度是非常非常差的,點菜慢,點菜少都會遭到服務員的白眼。菜的味道在西塘整體水平之上,還是可以接受的,從環境,菜價,服務綜合來看,錢塘的性價比還是挺高的,只是沒什麼菜能讓我印象深刻。比較適合那些只為風景,其他都是浮雲的朋友。
2.送子得月樓:
送子得月樓,位置非常顯眼,就在酒吧街的中心區域,鬧中取靜,在當地很有名,壞境好,價格很實在,味道好,也不缺斤少兩,如果在酒吧街附近,到這家用餐是非常好的選擇,就在安境橋下。這家店的其他西塘特色菜餚都令我印象深刻,我認為是我西塘吃的最滿意的一家飯店了。
3.鄉影坊
聽到這個名字,有些朋友可能比較陌生,其他這就是開在船上的那家大飯店,位於環秀橋西面,是較大的那艘船。既然飯店都開到船上去了,那麼風景肯定是一流的,上次去西塘的時候有幸去品嘗過一次,由於服務員就站在我旁邊,沒有臉皮去拍照,不過菜價相對於錢塘人家來說還是非常高的,舉個例子來說,清蒸白水魚這個菜,錢塘人家賣28元,這里是68元。不過這家店的味道還是比較好的,菜品相對而言也比較精緻,有個茶樹菇做的非常好吃。這家店比較適合不在乎菜價,只在乎情調,特色的朋友。
4.老品芳
西塘人氣不錯的飯店,位於北柵街。但是我去的那個星期,他們家休息,沒有營業,非常遺憾,爭取下次去的時候品嘗一下。
嘉興西塘古鎮旅遊攻略:穿衣
1、記得提前查好氣溫,客棧裡面倒是都有空調的,春天早晚外面會冷些,記得適當添減衣服。
2、西塘有很多賣民族服飾的,有人建議不要買,但是我覺得吧,最近幾年反正是流行民族風,有的衣服還是挺有特色的,而且長裙什麼的,賣的也是不算貴的。注意砍價的時候就對半砍差不多,好一點的全身長裙什麼的大概能砍到6、70吧,帽子好一點的20+也差不多了,普通的十幾塊錢就能搞定。
4. 西塘古鎮附近還有什麼旅遊景點
1,吳鎮紀念館
吳鎮紀念館位於嘉善縣魏塘鎮,佔地面積2987平方米,建築面積1658平方米,是江南著名的文化旅遊地,主要古跡和景點有:梅花庵、吳鎮墓、梅花亭、八竹碑、草書心經碑以及吳鎮陳列室等。
2,歌斐頌巧克力小鎮
歌斐頌巧克力小鎮位於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巧克力大道1號,是4A級景區。由斯麥樂集團投資打造的省級重點項目、是國內首家集巧克力生產、研發、展示、體驗、休閑度假於一體的巧克力工業旅遊與主題樂園相結合的特色旅遊產品。
3,石皮弄
石皮弄在西塘西街的盡頭,全長68米,由216塊厚度僅三厘米的石板鋪就而成,是王家尊聞堂與種福堂之間的過道。
4,五福橋
五福橋位於燒香港,倪天增祖居陳列館以東,是一座單孔石板橋,橋長14米,橋孔跨度7.5米,是西塘現存最古老的橋之一。
5,中國紐扣博物館
紐扣館位於西街上,共有六個展廳:古代紐扣展示區、近代紐扣展示區、現代紐扣展示區、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展示區、紐扣應用區、中國結展示區,館內有師傅現場演繹貝殼紐扣生產工藝流程。
5. 西塘有哪些景點
景點很多,在西塘裡面可以買到一份地圖,上面基本都有標注,除了地圖上回標注的外,還有答2個景點(其實也就是一些古宅)是地圖上沒有標注的,地圖上標注的通過聯票是可以全部遊玩的,不過另外的2個景點是需要另外付錢的,地圖上標注的景點為:
1,五姑娘主題公園。
2.護國隨糧王廟。
3,醉園。
4,王宅。
5,西園。
6,紐扣博物館。
7,張正根雕藝術館。
8,民間瓦當陳列館。
9,明清木雕館。
10,聖堂。
11,倪宅。
12陸墳銀杏。
13酒文化博物館。
祝你玩的開心!
6.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一面
國民黨抗日陣亡將士名錄(被教科書遺忘的人)
抗戰國民黨犧牲的將軍(包括追晉)
1.張自忠 陸軍二級上將,5戰區右翼兵團指揮兼33集團軍司令。行伍出身。
山東臨清唐園村人 ,1891年生,字藎忱。
1940.5.16 棗宜會戰中犧牲於湖北南瓜店。
2.李家鈺 陸軍二級上將,36集團軍司令。南京軍官預備學校,四川陸軍軍官學堂3期
四川蒲江人,1890年生,字其相。
1944.5.21 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陝西陝縣秦家坡。
3.郝夢齡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9軍軍長。保定6期
山東無棣人 ,1898年生。
1937.10.16 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忻口南懷化。
4.陳安寶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9軍軍長。湖北陸軍預備學堂,保定3期
浙江黃岩橫街鄉馬院村人,1891年生,字善夫。
1939.5.6南昌會戰犧牲於江西南昌去龍里張豐路。
5.唐惟源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3軍軍長。雲南講武堂
雲南江川人,1884年生,字佛川。
1941.5.12中條山會戰自戕於山西縣山山頂。
6.吳克仁 陸軍中將,67軍軍長。保定軍校.
1894年生,字靜山
1937.11.8淞滬會戰犧牲於上海松江。
7.馮安邦 陸軍中將,42軍軍長。行伍出身。
山東無棣人,字化民,1884年生.
1938.11.3犧牲於湖北襄陽(按二級上將陣亡撫恤)。
8.武士敏 陸軍中將,98軍軍長。行伍出身。中央軍校高教班,韶關講武堂.
河北柴安懷溝堡人,1892年生,字勉之。
1941.9.29犧牲於山西沁水馬頭山。
9.王甲本 陸軍中將,79軍軍長。雲南講武堂14(15?)期。
雲南富源人,1901年生,字立基。
1944.9.9豫桂湘會戰中犧牲於湖南山口鋪。
10.王銘章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41軍副軍長兼122師師長。四川陸軍軍官學校3期
四川新都縣泰興場人,1893年生,字之鍾。
1938.3.17魯南會戰中犧牲於山東滕縣西門。
11.鄭作民 陸軍中將,2軍副軍長兼9師師長。黃埔1期。
湖南新陽人,1902年生。
1940.2.3昆侖關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昆侖關。
12.佟麟閣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9軍副軍長。行伍出身。陸軍巡閱使高級教導團.
河北高陽邊家塢村人,1892年生,原名凌閣,字捷三。
1937.7.28南苑之戰中犧牲於北平南苑大紅門
13.饒國華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1軍145師師長。行伍出身。合川軍官傳習所
四川資陽東鄉張家壩人,1894年生,字弼臣。
1937.11.30廣德之戰中自戕於安徽廣德十字鋪。
14.趙登禹 陸軍中將追晉二級上將,29軍132師師長。行伍出身。
山東荷澤趙樓村人,1898年生,字舜誠。
1937.7.28南苑之戰中犧牲於北平南苑。
15.方叔洪 陸軍中將,51軍114師師長。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山東歷城人,1906年生。
1938.6犧牲於山東馮家場
16.鍾毅 陸軍中將,84軍173師師長。韶關講武堂,陸大特2期。
廣西扶南縣長沙村人,1901年生,字天任。
1940.5.9棗宜會戰中自戕於河南蒼台。
17.戴安瀾 陸軍中將,5軍200師師長。黃埔3期。
安徽無為縣仁皋鄉風和村人,1904年生,幼名衍功,學名炳陽,號海鷗。
1942.5.26緬甸之戰中犧牲於緬甸朗科密林。
18.劉家騏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9軍54師師長。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軍校。
湖北武昌人,1894年生,字錚磊,又字錫侯。
1937.10.16忻口之戰中犧牲於山西忻口南懷化。
19.李必蕃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2軍23師師長。保定1期。
湖南嘉禾人,字子琪。
1938.5.14徐州會戰中犧牲於山東菏澤城南王莊。
20.王竣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80軍新27師師長。黃埔3期。
陝西蒲城縣東鄉繞堡人,1898(1902?)年生,原名王俊,字傑三。
1941.5.9(7?)中條山會戰中犧牲於山西中條山台岩。
21.寸性奇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3軍12師師長。雲南講武堂。
雲南騰沖人,1895年生,字念潔。
1941.5.13中條山會戰自戕於山西縣山以北毛家溝。
22.石作衡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9軍70師師長。北方軍校
山西渾源縣泉頭村人,1905年生,別號子玉。
1941.9 犧牲於山西絳縣溝東凹。
23.朱世勤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山東11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暫30師師長。
山東單縣人,1904年生,字儉堂。
1942.5.4犧牲於山東單縣王寨。
24.彭士量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3軍暫5師師長。黃埔4期,陸大11期。
湖南瀏陽人,1905年生,號秋湖。
1943.11.15常德會戰中犧牲於湖南石門新關以南岩門口。
25.許國璋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44軍150師師長。行伍出身。
四川成都人,1897年生,字憲廷。
1943.11.22常德會戰中自戕於湖南桃源縣陬市沅江南岸。
26.孫明瑾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0軍預10師師長。黃埔6期,陸大14期。
江蘇宿遷人,1905年生,號玉軒。
1943.12.1常德會戰中犧牲於湖南常德太平橋。
27.闞維雍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31軍131師師長。廣西陸軍講武堂。
廣西柳州人,1900年生,號伯涵。
1944.10.9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
28.朱耀華 陸軍少將,8軍18師師長。
1937.10.26淞滬會戰中自戕於大常
29.王鳳山 陸軍少將,34軍暫45師師長。山西太原軍官學校1期。
山西五台人,1904年生,字鳴歧。
1939.5.18(1942.6.28?)犧牲於山西萬泉縣張翁村。
30.呂公良 陸軍少將,暫15軍新29師師長。
1944.5.1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河南許昌。
31.洪行 陸軍少將,6軍新39師師長。
1944.6.10滇西反攻中出車禍犧牲於雲南龍陵。
32.劉桂五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騎6師師長。行伍出身。
遼寧凌南縣八家子村人,1903年生。
1938.3.27犧牲於綏遠黃油乾子。
33.盧廣偉 陸軍少將,騎8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東北講武堂5期。
遼寧鳳城縣人,1903年生,字濟吾。
1944犧牲於安徽潁上。
34.夏國璋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48軍174師副師長。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保定9期。
廣西容縣沙田村人,1894年生,字超然。
1937.11.21淞滬會戰中犧牲於江蘇吳興。
35.賴傳湘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0軍190師副師長。黃埔4期,高教班4期.
江西南康人,1903年生。字鎮之.
1941.9.24第2次長沙會戰中犧牲於湖南梁家塅。
36.齊學啟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6軍新38師副師長。美國西點軍校。
湖南寧鄉縣楊林鄉鏈羅村人,1900年生,字敦鏞,別號夢賚。
1945.3.7(5.9?)被日軍殺害於緬甸。
37.羅策群 陸軍少將,66軍159師副師長
1937.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紫金山
38.周元 陸軍少將,48軍171(173?)師副師長。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教班畢業。
雲南人(廣西明江人?)。字凱之
1938.5.23(9?)徐州會戰中犧牲於安徽蒙城。
39.林英燦 陸軍少將,152師副師長。保定6期。
湖北武岡人,1898年生,字子文。
1939.1犧牲於廣東清遠龍山市。
40.梁希賢 陸軍少將,80軍新27師副師長。黃埔5期。
陝西同官縣人,1898年生,字哲生。
1941.6中條山會戰中投黃河。
41.郭子斌 陸軍少將,暫30師副師長。
1942.5.4犧牲於單縣王寨。
42.胡義賓 陸軍少將,5軍96師副師長。黃埔3期。
江西興國縣人,1906年生,字履冰。
1942緬甸之戰中犧牲於緬甸埋通。
43.王劍岳 陸軍少將,57軍8師副師長。黃埔5期。
湖南澧縣人,原名王師。
1944.6.10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河南虢靈畢家寨。
44.餘子偉 陸軍少將,62軍151師副師長。
1944.8.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湖南衡陽雨母山。
45.胡厚基 陸軍少將,7軍170師副師長。
1944.11.1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兩路口猴兒隘。
46.李翰卿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4軍57師步兵指揮官,福建隨營軍校。
河南范縣人,1895年生,字墨林。
1941.9.25第2次長沙會戰中犧牲於湖南瀏陽春華山。
47.陳紹堂 陸軍少將,36集團軍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5.21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陝西陝縣秦家坡。
48.姜玉貞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9軍196旅旅長。
山西陸軍第一混成旅幹部學校,中央軍校高教班。
山東荷澤人,1894年生,字連璧。
1937.10.10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原平縣西南。
49.鄭廷珍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獨立5旅旅長。行伍出身。
河南柘城縣北鄭樓村人,1893年生。
1937.10.16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忻口南懷化。
50.秦霖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48軍171師511旅旅長。
廣西講武堂畢業、黃埔軍校6分校高教班畢業。
廣西桂林丁字村人,1899年生,字松濤,原名同觀。
1937.10.25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灣宅。
51.龐漢禎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軍170師510旅旅長。
廣西陸軍講武堂(南寧講武堂2期??),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
廣西靖西縣果樂鄉人,1899年生,字胤宗。
1937.10.23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陳家行。
52.高致嵩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72軍88師264旅旅長。黃埔3期。
廣西嶺(岑?)溪縣謝鄉謝村人,1899年生,別號子晉。
1937.12.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中華門。
53.趙錫章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9軍70師215旅旅長。清河陸軍預備學校,保定9期。
河北河間三十里堡人,1901年生,字榮三。
1938.2.21犧牲於山西隰縣川口鎮楊村堡。
54.黃梅興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88師264旅旅長。黃埔1期。
廣東平遠(梅縣?)人,1903(4?)年生。
1937.8.13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虹口錢塘。
55.蔡炳炎 陸軍少將追晉中將,18軍67師110旅旅長。黃埔1(4?)期,陸大特別班。
安徽合肥人,1900年生,字摯(潔?)宜。
1937.8.26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陸家莊。
56梁鏡齋 陸軍少將,34軍69師203旅旅長。清河陸軍預備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5(13?)期。
河北蠡縣人,1897年生,字鑒堂。
1937.9.28(29?)大同會戰中犧牲於山西雁門關茹越口。
57.宮惠民 陸軍少將,4軍90師207旅旅長。黃埔4期,陸大。
廣東曲江縣馬壩圩人,1906年生,字劍豪。
1937.10.28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嘉定清水顯。
58.劉啟文 陸軍少將,67軍108師?旅旅長。
1937.11.8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石湖盪。
59.吳繼光 陸軍少將,74軍58師174旅旅長。黃埔2期。
江蘇盱眙人,1903年生。
1937.11.9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白鶴港。
60.易安華 陸軍少將,71軍87師259旅旅長。黃埔3期,南京中央軍官學校。
江西宜春西鄉澤溪人,1899年生,字福如,號濟沈。
1937.12.10南京保衛戰犧牲於南京中華門。
61.朱赤 陸軍少將,72軍88師262旅旅長。黃埔3期。
江西修水縣人,1904年生,號新民。
1937.12.12南京保衛戰犧牲於南京雨花台。
62.徐積璋 陸軍少將,19軍70師205旅旅長。西北軍官學校(北方陸軍軍校?),陸大。
山西襄陵(汾?)縣人,1905年生。字耀堂
1938.2(12.4?)犧牲於山西聞喜縣將門台。
63.扈先梅 陸軍少將,51軍114師341旅旅長。東北講武堂。
河南安陽人,1896年生,字仲卿。
1938.4台兒庄會戰中犧牲於山東台兒庄。
64.馬威龍 陸軍少將,27軍46師?旅旅長。
1938.5豫東會戰中犧牲於河南蘭封。
65.陳德馨 陸軍少將,55軍?旅旅長。
1938.8武漢會戰中犧牲於湖北東界嶺。
66.馬秉忠 陸軍少將,騎兵?旅旅長。
青海人。
1939.8.9犧牲於河南淮陽。
67.楊傑 陸軍少將,1軍1師1旅副旅長。黃埔4期。
河北容城人,1895年生,字子英。
1937.10.11淞滬會戰中犧牲於上海西塘橋。
68.尉遲鳳崗 陸軍少將,3軍7師21旅副旅長兼41團團長。步兵專門學校。
山西朔縣人,1903年生,字敏鳴。
1937.11平漢路作戰中犧牲於河北保定董村。
69.李蘭池 陸軍少將,57軍112師?旅副旅長。東北講武堂7期。
遼寧錦西縣人,1898年生,字錦卿。
1937.12.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太平門。
70.呂旃蒙 陸軍少將,31軍參謀長。黃埔5期,陸大13期。
湖南人。
1944.11.1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兩路口猴兒隘。
71.陳濟垣 陸軍中將,桂林城防參謀長。南京中央軍校南寧分校高級班。
廣西岑溪人,1890(3?)年生。號崑山
1944.11.13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廣西桂林兩路口猴兒隘。(自戕?)
72.司徒非 陸軍少將,66軍160師參謀長。保定軍校。
廣東平遠縣人。
1937.12.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江蘇句容。
73.姚中英 陸軍少將,83軍156師參謀長。黃埔2期,陸大8期。
廣西平遠縣人,1896年生,字若珠。
1937.12南京保衛戰中犧牲於南京太平門。
74.鄒慕陶 陸軍少將,41軍122師參謀長。
1938.3.17魯南會戰中犧牲於山東滕縣西門。
75.趙渭濱 陸軍少將,41軍124師參謀長。
1938.3.17魯南會戰中犧牲於山東滕縣西門。
76.黃啟東 陸軍少將,12軍23師參謀長。保定軍校1期
湖南平江人,1891年生,字霞鶴。
1938.5.14徐州會戰中自戕於山東荷澤。
77.陳文杞 陸軍少將,80軍新27師參謀長。黃埔5期。
福建莆田縣人,1904年生。
1941.5.7中條山會戰中犧牲於山西岩砦。
78.張少舫 陸軍少將,51軍113師參謀長。
1943.2.21犧牲於山東張家溜西南城頂山。
79.江春炎 陸軍少將,51軍114師參謀長。
1943.7.4犧牲於山東鄒縣。
80.王禹九 陸軍少將,79軍參謀處長。浙江幹部學校,中央軍校高教班。
浙江黃岩縣人。
1939.3.27南昌會戰中犧牲於江西虯嶺。
81.張慶澎 陸軍少將,蘇魯戰區高參。
1942.8犧牲在山東唐王山。
82.陳范 陸軍少將,遠征軍司令部。
1944.1.31犧牲。
83.張劍虹 陸軍少將,5軍軍部。
1944.1.31犧牲。
84.周鼎銘 陸軍少將,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5.21 豫湘桂會戰中犧牲於陝西陝縣秦家坡
85.柴意新 陸軍少將,74軍57師169團團長。
1943.12.4常德會戰中犧牲於湖南常德府坪街春申墓。
86.王潤波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25師75旅149團團長。黃埔3期。
四川開縣人,1905年生,字啟大。
1933.3.9長城抗戰中犧牲於河北古北口。
87.張樹楨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72師208旅416團團長。行伍出身。
河北人,1898年生。
1937.8.22平綏路之戰中犧牲於河北懷來鎮邊城850高地。
88.劉眉生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14軍85師253旅510團團長。黃埔5期,步兵專門學校校官研究班。
貴州遵義人,1904年生,字天嘏。
1937.10.8忻口戰役中犧牲於山西洪山。
89.毛岱鈞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70軍預備9師35團團長。中央軍校長沙分校,中央軍校高級班5期。
湖南湘潭人,1902年生,號重威。
1938.8武漢會戰中犧牲於江西廬山。
90.楊家騮 陸軍上校追晉少將,18軍60師360團團長。黃埔5期。
貴州荔波縣人,1905年生,字季良。
1938.10武漢會戰中中毒氣犧牲於江西麒麟峰。
7. 西塘哪些景點
推薦景點: 卧龍橋、五福橋、送子來鳳橋、安境橋;石皮弄;煙雨長廊
西塘古內鎮河流縱橫,橋梁眾多,其容中著名的有卧龍橋、五福橋、送子來鳳橋、安境橋等。西塘古橋的建造也是從宋代開始的;明代,隨著商業繁榮,商旅雲集,石橋也就越造越多。目前,小小的西塘鎮竟有各式各樣的橋近百座之多。西塘古橋工藝精湛,至今保存完整,有很強的觀賞價值,石橋見證了西塘古鎮的歷史,也為這座江南水鎮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和雋永的文化意味。
石皮弄:石皮弄在西塘鎮下西街,"種福堂"西首,是夾在兩幢住宅之間的露天弄堂,建於明末清初。
煙雨長廊:大多為臨河而建,總長有1000米,其實是帶頂的街,是江南水鄉中獨一無二的建築,古鎮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外出旅行做好攻略是很重要的,不知道什麼地方好玩,不知道當地特色美食特產你可以試試袋鹿旅行,這些信息都可以查到。
8. 寧波永台庫文化歷史
立雪書院的歷史故事
立雪書院又稱游嘉瑞藝術館。立雪書院的「立雪」出於宋游酢與楊時尊師的「程門立雪」典故。2002年創辦由著名書法藝術家、收藏家、壽山石《案頭摩崖石刻》創始人游嘉瑞先生在福州永泰創建的立雪書院,位於福州大樟溪畔,龍峰山上,疊立山崖,青石為牆,琉璃為瓦,卵石鋪道,曲徑通幽,仿古格局,錯落有致,竹林成蔭,空氣清新,流碧溢翠,枯木逢春。院中設有山川藝術館,尺一樓,百硯齋,千石印室,耕讀亭,道南軒等,極具文化品味。
10年間,立雪書院開展收藏交流、藝術培訓、國學講座、德育教育、旅遊觀光、健康休閑活動數百場,引起了社會共鳴,得到了普遍共識。收藏近萬件古今展品,跨越歷史數千年。一方巨硯;一部巨著《榴花夢》;十多位中央領導題刻;數百方古硯;數百方字畫;千石印室壽山石微雕案頭摩崖石刻。萬卷古籍線裝書。立雪岩、立雪碑林鐫刻200多件名人名家書法作品。立雪堂演繹程朱理學淵源。永陽館展示永泰的歷史發展和民族風情。展品之豐之美。被評為福州市和永泰縣德育基地、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福州文明網站、福州優秀旅遊景區、紅色文化旅遊景點、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立雪書院現象」。】
閩台兩岸共同的信仰--張聖君
史載,張聖君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農歷七月廿三生於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成長及修煉於盤谷方壺岩,是宋代閩中地區平民社會中產生的民間信仰神祗,已有900多年歷史,宮廟遍布八閩大地。從明代開始,張聖君信仰及其傳說故事就與各地的地方風物傳說密切結合,明末張聖君信仰隨移民傳入台灣地區。在台灣張聖君多稱為張公法主,其大中型宮廟達60多座,信眾一千多萬人,是台灣地區頗具影響的民間信仰。近十多年來,台灣信眾多次組團來我縣方壺岩張聖君母殿尋祖進香。
來自全省各地的張聖君信仰者近千人,齊聚永泰縣盤谷鄉方壺岩,共同慶祝張聖君誕辰868周年。張聖君,至今在福建各地、台灣和東南亞地區流傳了八百多年,是閩台兩省民間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在閩台道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近年,我省各地及台灣張聖君信仰者和文化研究人員紛紛到永泰縣方壺岩尋訪、考證,進一步探討、研究張聖君信仰文化。 明清兩朝及至建國前夕,在這里經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賈,抱著祈願「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以此為「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不斷雲集在上下杭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他們都把張真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外頗有影響。並把福州「商會」、「金融公會」和「商事研究所」的會址設在殿內,以此為中心再輻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區,分別成立各商業同業公會的分支機構。
永泰革命遺址
中共太原小學支部、赤色農會舊址民國18年(1929年)9月,中共福州市委派任達為特派員回本縣活動,宣傳革命道理,發展黨員。翌年,在太原小學成立中共太原黨支部,支部書記任可桐,黨員有魏聖愛、任可模等。同時組織太原鄉赤色農會,也以太原小學為活動據點。(太原小學校址設在原元帥廟)。
清溪小學黨支部舊址任達於民國19年(1930年)又在清溪小學組織成立中共清溪小學黨支部,支部書記王樵(後脫黨),黨員有陳孝禮、蔣心亭、黃世刊等(清溪小學校址即現在清涼鄉政府)。
中共永泰工委和閩中特委機關舊址在嶺路鄉鳳落村饒厝。民國24年(1935年)閩中特委派陳雲飛為中共永泰縣工委書記,擴大游擊據點。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機關也設於此,現饒厝已修繕一新。
閩中游擊隊整訓舊址民國25年(1936年)閩中游擊隊在劉突軍政委率領下,到嶺路鄉寨下村旗插安旗頭塢整訓。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又在旗插安墩炳地方舉辦形勢學習班,有三四十位地、縣、區級幹部參加學習。
紅軍洞在嶺路鄉寨下村。民國24年(1935年)閩中游擊隊30人(劉突軍為政委),曾長期駐扎在此訓練和學習,此洞至今完好。
旗插安秘密交通站在嶺路鄉寨下村。系中共地下黨於民國24年(1935年)建立的。該站由地下交通員楊啟負責傳遞革命信息,省委、特委、縣領導和地下交通員經常出入於該站。一直堅持到1949年民主革命勝利。
永泰塔閣亭
聯奎塔在城關對面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本縣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蟬聯三狀元而建。塔系全石結構,八角形,七層空心的樓閣式建築,塔內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頂,塔門有石雕文官把門,各層都有石雕佛像龕並欄桿,具有清中葉建築的風格。塔座周長16.4米,高21米。1959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省、市文化部門撥款加固。
麟瑞閣在大洋鄉麟陽村頭,系五層全木結構。閣頂葫蘆六角形,高27米,座周長39米,六角形各邊長6.5米,清代建,年久失修,已傾斜。
水尾閣在盤谷鄉水尾村,為清代建築物,閣3層,佔地面積135平方米。
蓮峰閣在長慶鄉蓮峰村頭,清代建,土木結構。閣5層,六角形,下大上小似塔,前有1座大殿與閣相接。
雙龍閣在霞拔鄉福長村,清代建,為古人讀書處。閣3層,土木結構,佔地面積210平方米,現尚完好。
奎光閣在大洋鄉蒼霞村橋頭,明末建,民國重修,是古人讀書處。
觀音亭在塘前鄉赤里村路邊,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土木結構。
方廣石亭(第二亭)在葛嶺鄉方廣山下,清嘉慶四年(1799年)建,全用石條砌蓋,亭內約有10平方米。
前湖橋亭在蓋洋鄉前湖村,明朝建。幾經修葺,民國27年(1938年)重新用杉木建成,5株天杉為橋梁,共用木材9.5立方米。
西塘橋亭在東洋鄉西塘村。清初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亭高4.6米,寬6米,長24米,是閩(清)永(泰)莆(田)仙(游)過客休息的涼亭,總面積144平方米。
獅子岩觀音亭在嵩口鎮東3公里,清末建。土木結構,面積110平方米,內供觀音佛像。亭下有清潭,潭岩間有一穴,深不可測,岩四周不見桂樹,但可聞桂花香。
三島觀音亭在葛嶺鄉九老村西。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冬,民國時期傾倒。1987年正座重建,祀觀音大士像,面積100平方米。
七仙亭在大洋棋桿村院里。東漢時為紀念徐登七兄妹飛升而建。後幾度重修,木瓦結構,面積20平方米,現仍完好。
小石塔在白雲鄉陳家村山頂。明代建築,全石結構,五層,高10米,直徑3.1米,佔地面積7.45平方米,年久失修,現僅余兩層。
永泰厝祠-人文歷史
世科里在縣城登高路,是明代建築物,舉架高,屋頂斜急,斗拱比例小,全木結構,現正房木料有些腐爛。
狀元厝在嶺路鄉七斗村,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蕭國梁厝,土木結構,佔地600多平方米,年久倒塌,現剩下宅基地。
洋中山厝在白雲鄉白雲村,為晚清時(19世紀)建。總面積591平方米,土木結構,房22間,現前廳倒塌,只剩上廳堂。
旗山厝在清涼鄉旗山村,為清代建。土木結構,門前雙斗旗桿,系武進士林建元及林建鰲兄弟故第,內有房屋28間,總面積1500平方米,現有殘損。
文行厝在清涼鄉北斗村,系清代建。土木結構,總面積1186.7平方米,現尚完好。
鄢厝在大洋鄉大展村,為清乾隆時(1736~1795年)建。約佔地2000平方米,內有房子100餘間,系土木結構,單層高5米,現尚完好。
鄭汝器厝在蓋洋鄉蓋洋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系土木結構,大門橫楣刻有人物,總面積300平方米,屋樑上懸掛著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福建巡撫魏元烺為鄭汝器中進士題的匾額。
元坦厝(下坂厝)在嵩口鎮下坂村,清乾隆(1736~1795年)時陳元坦建,系土木結構,200多個房間,大廳有木雕古人物4幅,一色鎦金,人物體態多姿,維妙維肖。還有石柱、石聯,刻有字、畫、花、草,工藝精緻,現尚完好。
三落厝在城關新安路,為清代建築物,計70多間,佔地1200多平方米,土木石結構,現尚完好。
裕源厝在城關較場路,清道光時(1821~1850年)建,木石結構。門上木雕刻《三國演義》人物故事,手工精細,至今絕大部分完好。房屋60多間,佔地1250多平方米。
鄭厝在縣城北門路,明朝建,清道光年間擴建,均為土木結構。全厝4廳74房,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厝內有4口水井。
林家祖祠在大洋鄉溪墘村,始建於南宋。祀宋鄉賢林學□、林學覆等林氏祖宗,土木結構,後代屢有修葺。正門上有朱熹手跡「學萃一門」匾額,匾寬1米,長2.5米。祠總面積400平方米,現尚完好。
三元祠在縣城對面塔山公園內,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南宋乾道(1166~1172年)時,本縣7年連中三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與聯奎塔同時興建的。後祠毀。1985年縣政府重視,社會人士熱心,集資10萬多元,在舊址按原式重新修建,現已落成。
龍山草堂在塘前鄉莒口村,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元年(1786年)築「尺五樓」。道光時(1821~1850年)江景陽等重修。全木結構,為名士教徒講學之所。正堂上橫額行書「龍山堂」3字,牆壁上原有林則徐手書條幅:
撰句書應
常持清節居官儉
共賞奇文說士甘
心葵四兄指正少穆五弟林則徐
現此手書已失落,但留有拓本可信。考林則徐與江景陽曾結拜兄弟,江為四、林為五,故稱。龍山堂總面積450平方米,現尚完好。
9. 寧波永台庫的歷史文化
故事
立雪書院又稱游嘉瑞藝術館。立雪書院的「立雪」出於宋游酢與楊時尊師的「程門立雪」典故。2002年創辦由著名書法藝術家、收藏家、壽山石《案頭摩崖石刻》創始人游嘉瑞先生在福州永泰創建的立雪書院,位於福州大樟溪畔,龍峰山上,疊立山崖,青石為牆,琉璃為瓦,卵石鋪道,曲徑通幽,仿古格局,錯落有致,竹林成蔭,空氣清新,流碧溢翠,枯木逢春。院中設有山川藝術館,尺一樓,百硯齋,千石印室,耕讀亭,道南軒等,極具文化品味。
10年間,立雪書院開展收藏交流、藝術培訓、國學講座、德育教育、旅遊觀光、健康休閑活動數百場,引起了社會共鳴,得到了普遍共識。收藏近萬件古今展品,跨越歷史數千年。一方巨硯;一部巨著《榴花夢》;十多位中央領導題刻;數百方古硯;數百方字畫;千石印室壽山石微雕案頭摩崖石刻。萬卷古籍線裝書。立雪岩、立雪碑林鐫刻200多件名人名家書法作品。立雪堂演繹程朱理學淵源。永陽館展示永泰的歷史發展和民族風情。展品之豐之美。被評為福州市和永泰縣德育基地、福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福州文明網站、福州優秀旅遊景區、紅色文化旅遊景點、福建省最佳旅遊目的地,產生了獨具特色的「立雪書院現象」。】
閩台兩岸共同的信仰--張聖君
史載,張聖君於南宋紹興九年(1139年)農歷七月廿三生於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成長及修煉於盤谷方壺岩,是宋代閩中地區平民社會中產生的民間信仰神祗,已有900多年歷史,宮廟遍布八閩大地。從明代開始,張聖君信仰及其傳說故事就與各地的地方風物傳說密切結合,明末張聖君信仰隨移民傳入台灣地區。在台灣張聖君多稱為張公法主,其大中型宮廟達60多座,信眾一千多萬人,是台灣地區頗具影響的民間信仰。近十多年來,台灣信眾多次組團來我縣方壺岩張聖君母殿尋祖進香。
來自全省各地的張聖君信仰者近千人,齊聚永泰縣盤谷鄉方壺岩,共同慶祝張聖君誕辰868周年。張聖君,至今在福建各地、台灣和東南亞地區流傳了八百多年,是閩台兩省民間重要的道教信仰人物之一,在閩台道教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近年,我省各地及台灣張聖君信仰者和文化研究人員紛紛到永泰縣方壺岩尋訪、考證,進一步探討、研究張聖君信仰文化。 明清兩朝及至建國前夕,在這里經商的福州及其他各地的商賈,抱著祈願「財源不盡滾滾隨潮來」的心態,以此為「福地」和發財的「聚寶盆」,不斷雲集在上下杭地區,組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商幫」,進行頻繁的商貿經營活動。他們都把張真君奉為「祖師爺」,稱之為「商神」,頂禮膜拜,虔誠至極,在海內外頗有影響。並把福州「商會」、「金融公會」和「商事研究所」的會址設在殿內,以此為中心再輻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區,分別成立各商業同業公會的分支機構。
永泰革命遺址
中共太原小學支部、赤色農會舊址民國18年(1929年)9月,中共福州市委派任達為特派員回本縣活動,宣傳革命道理,發展黨員。翌年,在太原小學成立中共太原黨支部,支部書記任可桐,黨員有魏聖愛、任可模等。同時組織太原鄉赤色農會,也以太原小學為活動據點。(太原小學校址設在原元帥廟)。
清溪小學黨支部舊址任達於民國19年(1930年)又在清溪小學組織成立中共清溪小學黨支部,支部書記王樵(後脫黨),黨員有陳孝禮、蔣心亭、黃世刊等(清溪小學校址即現在清涼鄉政府)。
中共永泰工委和閩中特委機關舊址在嶺路鄉鳳落村饒厝。民國24年(1935年)閩中特委派陳雲飛為中共永泰縣工委書記,擴大游擊據點。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機關也設於此,現饒厝已修繕一新。
閩中游擊隊整訓舊址民國25年(1936年)閩中游擊隊在劉突軍政委率領下,到嶺路鄉寨下村旗插安旗頭塢整訓。民國29年,中共閩中特委又在旗插安墩炳地方舉辦形勢學習班,有三四十位地、縣、區級幹部參加學習。
紅軍洞在嶺路鄉寨下村。民國24年(1935年)閩中游擊隊30人(劉突軍為政委),曾長期駐扎在此訓練和學習,此洞至今完好。
旗插安秘密交通站在嶺路鄉寨下村。系中共地下黨於民國24年(1935年)建立的。該站由地下交通員楊啟負責傳遞革命信息,省委、特委、縣領導和地下交通員經常出入於該站。一直堅持到1949年民主革命勝利。
永泰塔閣亭
聯奎塔在城關對面溪山上。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本縣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蟬聯三狀元而建。塔系全石結構,八角形,七層空心的樓閣式建築,塔內有螺旋式石梯直通塔頂,塔門有石雕文官把門,各層都有石雕佛像龕並欄桿,具有清中葉建築的風格。塔座周長16.4米,高21米。1959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省、市文化部門撥款加固。
麟瑞閣在大洋鄉麟陽村頭,系五層全木結構。閣頂葫蘆六角形,高27米,座周長39米,六角形各邊長6.5米,清代建,年久失修,已傾斜。
水尾閣在盤谷鄉水尾村,為清代建築物,閣3層,佔地面積135平方米。
蓮峰閣在長慶鄉蓮峰村頭,清代建,土木結構。閣5層,六角形,下大上小似塔,前有1座大殿與閣相接。
雙龍閣在霞拔鄉福長村,清代建,為古人讀書處。閣3層,土木結構,佔地面積210平方米,現尚完好。
奎光閣在大洋鄉蒼霞村橋頭,明末建,民國重修,是古人讀書處。
觀音亭在塘前鄉赤里村路邊,清乾隆元年(1736年)建,土木結構。
方廣石亭(第二亭)在葛嶺鄉方廣山下,清嘉慶四年(1799年)建,全用石條砌蓋,亭內約有10平方米。
前湖橋亭在蓋洋鄉前湖村,明朝建。幾經修葺,民國27年(1938年)重新用杉木建成,5株天杉為橋梁,共用木材9.5立方米。
西塘橋亭在東洋鄉西塘村。清初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亭高4.6米,寬6米,長24米,是閩(清)永(泰)莆(田)仙(游)過客休息的涼亭,總面積144平方米。
獅子岩觀音亭在嵩口鎮東3公里,清末建。土木結構,面積110平方米,內供觀音佛像。亭下有清潭,潭岩間有一穴,深不可測,岩四周不見桂樹,但可聞桂花香。
三島觀音亭在葛嶺鄉九老村西。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冬,民國時期傾倒。1987年正座重建,祀觀音大士像,面積100平方米。
七仙亭在大洋棋桿村院里。東漢時為紀念徐登七兄妹飛升而建。後幾度重修,木瓦結構,面積20平方米,現仍完好。
小石塔在白雲鄉陳家村山頂。明代建築,全石結構,五層,高10米,直徑3.1米,佔地面積7.45平方米,年久失修,現僅余兩層。
永泰厝祠-人文歷史
世科里在縣城登高路,是明代建築物,舉架高,屋頂斜急,斗拱比例小,全木結構,現正房木料有些腐爛。
狀元厝在嶺路鄉七斗村,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狀元蕭國梁厝,土木結構,佔地600多平方米,年久倒塌,現剩下宅基地。
洋中山厝在白雲鄉白雲村,為晚清時(19世紀)建。總面積591平方米,土木結構,房22間,現前廳倒塌,只剩上廳堂。
旗山厝在清涼鄉旗山村,為清代建。土木結構,門前雙斗旗桿,系武進士林建元及林建鰲兄弟故第,內有房屋28間,總面積1500平方米,現有殘損。
文行厝在清涼鄉北斗村,系清代建。土木結構,總面積1186.7平方米,現尚完好。
鄢厝在大洋鄉大展村,為清乾隆時(1736~1795年)建。約佔地2000平方米,內有房子100餘間,系土木結構,單層高5米,現尚完好。
鄭汝器厝在蓋洋鄉蓋洋村,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建。系土木結構,大門橫楣刻有人物,總面積300平方米,屋樑上懸掛著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福建巡撫魏元烺為鄭汝器中進士題的匾額。
元坦厝(下坂厝)在嵩口鎮下坂村,清乾隆(1736~1795年)時陳元坦建,系土木結構,200多個房間,大廳有木雕古人物4幅,一色鎦金,人物體態多姿,維妙維肖。還有石柱、石聯,刻有字、畫、花、草,工藝精緻,現尚完好。
三落厝在城關新安路,為清代建築物,計70多間,佔地1200多平方米,土木石結構,現尚完好。
裕源厝在城關較場路,清道光時(1821~1850年)建,木石結構。門上木雕刻《三國演義》人物故事,手工精細,至今絕大部分完好。房屋60多間,佔地1250多平方米。
鄭厝在縣城北門路,明朝建,清道光年間擴建,均為土木結構。全厝4廳74房,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厝內有4口水井。
林家祖祠在大洋鄉溪墘村,始建於南宋。祀宋鄉賢林學□、林學覆等林氏祖宗,土木結構,後代屢有修葺。正門上有朱熹手跡「學萃一門」匾額,匾寬1米,長2.5米。祠總面積400平方米,現尚完好。
三元祠在縣城對面塔山公園內,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為紀念南宋乾道(1166~1172年)時,本縣7年連中三狀元(蕭國梁、鄭僑、黃定)與聯奎塔同時興建的。後祠毀。1985年縣政府重視,社會人士熱心,集資10萬多元,在舊址按原式重新修建,現已落成。
龍山草堂在塘前鄉莒口村,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慶元年(1786年)築「尺五樓」。道光時(1821~1850年)江景陽等重修。全木結構,為名士教徒講學之所。正堂上橫額行書「龍山堂」3字,牆壁上原有林則徐手書條幅:
撰句書應
常持清節居官儉
共賞奇文說士甘
心葵四兄指正少穆五弟林則徐
現此手書已失落,但留有拓本可信。考林則徐與江景陽曾結拜兄弟,江為四、林為五,故稱。龍山堂總面積450平方米,現尚完好。
10. 西塘好玩嗎值得去一次嘛
西塘非常的好玩,來值得去喲自!
西塘歷史悠久,是古代吳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為吳地方文化的千年水鄉古鎮。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吳越兩國的交壤之境,素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
古老的江南水鄉風貌形成了西塘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街衢依河而建,民居臨水而築,1.01平方公里的老鎮區內有27座石橋、122條古弄和千餘米長的廊棚,擁有西園、種福堂、石皮弄、根雕館、紐扣博物館、聖堂、七老爺廟、倪天增祖居等景點近2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