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幣遺址
1. 澄縣鑄錢遺址還存在嗎
有的
1979年9月24日,業善公社東白龍大隊坡頭村生產隊社員馬冬春等人在村東北土壕取土時,發現西漢五銖錢銅范41件。10月6日省文管會和縣文化館對銅范出土地進行勘測。1980年10月14日到11月3日進行發掘和清理,確定為西漢鑄錢遺址。《考古》雜志1982年第1期發表了該遺址的發掘簡報。該遺址位於坡頭村東北200多米處。西北據縣城35公里,東南距大荔縣雙泉鄉1公里,南北長220米,東西寬147米。從斷崖中暴露出的堆積物看,文化層厚度30—80厘米。發掘過程中,除在銅范出土地點周圍,採集到大量的薄厚不等的西漢粗、細繩紋板瓦殘片、粗繩紋殘磚塊、灰陶罐殘口沿、指甲紋陶片和粗繩紋殘筒瓦外,還清理發掘出四座陶窯(編號一二三四號),一二號陶窯嚴重破壞,三四號陶窯基本完好。
一號窯在土壤的斷面上,座南面北,以窯室的東壁為准,方位零度,窯室約有1/3的地方受到破壞,僅留工作室、火門、火膛和窯床部分。工作室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25米。火門南北長32厘米,東西寬60厘米。火膛南北長90厘米,東西寬1.25米。窯床東西寬1.25米,南北殘長5.5厘米,高17厘米。由火膛底至地表1.40米。窯室內壁是厚5厘米的青色硬燒土,外為厚10厘米的紅燒土。在火膛內發現銅范、陶范和鐵器。在工作室的東北角發現了煉銅用的鐵鍋。在火門兩壁有火燒過的痕跡,底部有大量的木炭灰、紅燒土塊及零星的木炭塊。證明當年在這個窯內進行過生產。因為窯室不大,窯床面積有限,不可能燒制大量的陶范,可能為烘烤陶范上面的錢模用,擬屬烘范窯。
二號窯在烘范窯西北55米處。窯址上部被村民取土時挖掉,下部保存完好,該陶窖座西面東,以西壁為准,方位10度,火門、工作室和窯室相連。窯室內前部為火膛,後部為窯床、煙囪。窯址南北2.7米,東西7米。工作室為長方形,南北2.8米,東西1.7米。進火門的通道,南北45厘米,東西1.2厘米。火門寬75厘米,殘面隔火牆磚4層。火膛平面似梯形,前接火門,後接窯床。上底即火門,南北長75厘米,下底即窯床前端,南北長2.7米,兩條斜面長1.7米,上下兩底間相距54厘米,由底部至窯床面高55厘米。在火膛內發現大量草木灰,證明是以草木為燃料。窯室內火膛、窯床和煙囪的周壁,均為青色的硬燒土面。
三號窯位於烘范窯下北38米處,座北面南,以窯室東壁為准,方位9度,形制結構分窯室、火膛、煙囪、火道和火門五部分。窯室為方形。頂為磚砌穹廬形,殘高1.94米,復原高度2.82米,窯壁塗有草泥一層,頂殘留1—7層,窯床南北長2.85米,東西寬2.72米。火膛橫深1.88米,弧頂,下低於窯床40厘米,上高於窯床1.08米。近火門處呈圓口狀。煙囪在窯室北壁有三個,中間一個為主囪,高1.6米,寬42厘米,深57厘米,兩下角的煙囪高41厘米,寬28厘米,深30厘米。火道在火膛中間,兩端分別與主煙囪和火膛相連。火道口寬10厘米。火門口寬67厘米,用磚圈底,復原高度為94厘米。
四號窯位於三號窯西南2米處,座西面東,以北壁為准,方位276度。通長6.53米。形制結構與三號窯基本相同。
該遺址共出土文物220件,計有五銖錢銅范41件,鐵鍋1口,鐵卡鉗3件,鐵拐脖鼓風管1件,鐵鉗1件,鐵鏟1件,銅五銖錢2枚,砂磨石2個,陶錢范100多件,坩泥坯圓筒56件,陶窯墊4個,小陶罐1個,陶甑1個,條磚兩塊。五銖錢銅范分大小兩種,均為明文范母,形狀均為長方鏟形,底角剁角,錢模上「五株」二字反刻。大銅范39件,每件重5.5公斤,小銅范每件重3.25公斤。帶柄長41.5厘米,口寬3.5厘米,厚0.8厘米,正面中部有凹槽,槽上寬下窄,長38厘米,口寬3.5厘米,深0.5厘米,各錢模之間均有分槽,兩邊有排氣道,錢模四行,以主槽為中軸對稱排列,靠主槽兩側各排11枚。兩邊各排十枚,每范共42枚;小銅范2件,每件重3.25公斤,造型與大銅范基本相同(附大小銅范拓片)。鐵鍋用於煉銅,沿寬9厘米,口徑52厘米,口沿有一喇叭形流槽,流槽長9厘米,寬8—10厘米,鍋厚一厘米,高20厘米,鍋內塗一層0.5厘米厚的細加沙紅膠泥耐火材料,背面上部鑄有兩個圓形對稱的短足,短足長9厘米,直徑4.5厘米,流槽兩旁偏下處有鐵環一對,直徑為5厘米。
此外,在烘范窯附近,還發現了大量的木炭灰和小木炭塊,說明當時煉銅鑄錢時用木炭作燃料。
坡頭西漢鑄錢遺址出土的錢范數量之多,居全國第一位。西漢坡頭鑄錢廠,史書並無記載。這一發現彌補了歷史上的空白,給中國貨幣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幾座陶窯較為完整,設施齊備,工具齊全,給我們研究西漢鑄錢工藝及具體生產流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銅范製作精美,造型大方,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高度的智慧和才能。它對我們研究漢五銖錢的鑄造歷史和祖國貨幣史的發展過程,有著十分重要的史學價值。
2. ,錢字的起源和演變
「錢」是我國對貨幣的俗稱。是在特定國家或經濟體內的物資與服務交換中充當等價物,或是償還債務的特殊商品。為什麼稱貨幣為「錢」呢?「錢」字又有怎樣的由來呢?
由來
原來,在漫長的商品交換發展中,起一般等價物作用的商品,不是一開始就用黃金,而是先用牲畜。但是牲畜大小、肥瘦、雌雄、健病有不同,加上它不能分割,不易攜帶、保管,就被谷帛代替。
可是以谷帛充當一般等價物也會出現「溫谷以要利,作薄絹為市」的投機現象,又因它們品質不一,作價勢必要引起麻煩。
這樣久而久之,人們就以武器和生產工具等實物作為一般等價物,進行商品交易。而我國古代有一種農具,當時稱為「錢」,「錢」最初是農田耕作的一種用青銅鑄造生產工具的名稱。
因為農家必須依賴這種工具從事生產勞動,而且「錢」又比土地和其它物品易於交換,由於它較長時間地被當作交換媒介物,後來便逐漸演變成為貨幣,「錢」這個名稱也就被沿用了下來。
到了漢代,封建迷信的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又改稱為「泉」,「泉」便成了「錢」的借用。用「泉」來稱呼貨幣更加形象,難怪有人形象地比喻: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因此直到現代,「泉」這個借用詞還在用,比如:集幣迷們總是以「泉友」相稱。
我們現在在博物館等處,見到的「布幣」比農具「錢」要小得多,但保持了「錢」的原形。1980年版第四套人民幣伍元鈔票,對著光照一照,它的水印圖案就是「布幣」~
3. 沈陽造幣博物館有啥
沈陽造幣博物館為內部開放的博物館,暫時不對外開放,沈陽造幣博物館坐落在沈陽造幣廠奉天機器局舊址內。內部展廳有奉天機器局時期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造幣設備、工具、廠志、金幣、銀幣、銅幣、流通硬幣、普通流通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紙幣、紀念章等等等等。門票;免費。開放時間;10:00——16:00(內部開放時間)。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不久的將來有可能對外預約開放。
沈陽造幣博物館地址;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大東路138號。所屬地區;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大東路。地理位置;遼寧省沈陽市中東部地區。建議遊玩時間;約一小時三十分鍾至二小時左右。奉天機器局舊址文物級別;沈陽市首批不可移動文物(二零零四年公布),沈陽市歷史建築(二零一五年公布)。奉天機器局舊址別名;滿洲·中·央·銀·行造幣廠辦公樓舊址。
沈陽造幣博物館周邊二公里部分景點概況;奉天府右翼官學舊址、奉天大亨鐵工廠辦公樓及水塔舊址、萬泉公園、趙爾巽公館舊址、萬泉給水塔舊址、思源紀念碑、夏芳園、翠園、百柳園、樹木園、萬柳塘公園、南中園、濱河園、滂江園、春曉園、東塔園、東塔護國永光寺、新光建築群、黎明建築群、大東公園、旭園、堂子廟傳統民居、培育巷3號建築舊址、沈陽江浙會館舊址、老龍口酒博物館、龍之夢亞太成、辛巴達城堡、龍之夢黃龍府博物館、龍之夢青花瓷博物館、龍之夢植物園、龍之夢動物園、瀋海園、德勝公園、黎明游園、和睦公園、花鳥園、黎明公園、新光公園、東·北·陸·軍·講武堂舊址陳列館、沈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等等等等。
4. 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宏大的漢代「國家鑄幣廠」——鍾官城遺址位於陝西省什麼地方
距西安約25公里,隸屬於戶縣大王鎮轄區
鍾官城遺址簡介
「鍾官」最初主管鑄造鍾鼎之類,版其後雖以鑄錢為主,權但其名不改。漢時成為主鑄錢幣之機構,已發展為城。鍾官城遺址東距西安約25公里,隸屬於戶縣大王鎮轄區,遺址總面積90萬平方米,分為陶范分布區、陶窯分布區和重要建築區三部分。這處漢代鑄錢遺址,規模宏大、內涵豐富,延續時間也較長,是一處在中國貨幣史上具有承前啟後里程碑式的鑄錢遺址。當時這里有一套完整的生產機構,對其進行深入地發掘和研究將有可能徹底弄清西漢時代完整的鑄幣工藝,對研究我國古代鑄幣歷史、鑄造技術和科學技術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5. 高都鑄幣處遺址又稱高都遺址
高都遺址,又稱垂都遺址,因高都古稱垂都而得名,地址位於晉城市澤版州縣東北21公里的高都鎮保伏權村北寨上附近。
曾出土新石器時期的陶片、瓦片、骨針等物品。斷面上可看到灰坑5座及文化層。文化層距地表深50厘米左右,厚度約2米。從採集的陶片看,時代單純,均屬龍山文化遺存。
據古籍記載《澤州府志》載:「夏桀居天門,始遷於垂」。天門,即晉城市澤州縣南的天井關。垂,指的就是垂棘山。垂棘山下一古洞口有前人所刻的「夏桀王遷都處」。這里早期被稱為「垂都」,又因為這個地方位於丹河岸邊,地勢較高,所以後來改稱作「高都」。
6. 誰發明了錢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 我承認,這是我從網上復制來的,但卻是真實的
7. 錢的起源和演變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貨幣。一般來說游牧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豬頭和下顎骨,表明豬和陶器在原始社會後期曾起過貨幣財富的職能。但眾所周知,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因為充當實物貨幣,牛、羊、豬等牲畜不能分割,五穀會腐爛,珠玉太少,刀鏟笨重,故最後集中到海貝這一實物貨幣。海貝可作頸飾,有使用價值,便於攜帶與計數,因此在長期商品交換中被選為主要貨幣。在考古發掘中,夏代、商代遺址出土過大量天然貝,貝作為實物貨幣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因此中國漢字中和財富、價值有關的字大多與「貝」字有關。如:貴、資、貪、貧、財、購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隨著商品交換的迅速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貝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二、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貝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逐漸形成了以諸侯稱雄割據為特色的四大體系,即:鏟幣、刀幣、環錢、楚幣(爰金、蟻鼻錢)。
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
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的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三、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劉邦建漢後,允民私鑄錢幣,豪紳富商和地方勢力乘機大鑄惡錢而牟利。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
元鼎四年(前115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四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五、由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六、由手工鑄幣向機制紙幣的演變
清朝後期,隨著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逐漸傳入,光緒年間已開始在國外購買造幣機器,用於製造銀元、銅元。後來,廣東開始用機器製造無孔當十銅元。因製造者獲利豐厚,各省紛紛仿效。
清末機制貨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手工鑄幣向機制貨幣的重大演變。
從此,不但鑄造貨幣的工藝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圓形方孔錢壽終正寢。
8. 在北京曾經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從中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鑄幣3876枚。遼寧、吉林和
答案A
此題是2011年北京市文綜12題的改編題,屬材料解析型。根據常識,戰國時期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是北方游牧地區,故從材料「遼寧、吉林和內蒙古等地也有燕國貨幣出土」,可知①說法正確;結合所學,戰國時期燕國都城薊即北京地區,故材料「在北京曾經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從中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鑄幣3876枚」,可知戰國時期燕國都城薊商品交換頻繁,故②「燕國都城是北方的商業重鎮」說法正確;從材料「在北京曾經發現一處戰國時期的遺址,從中出土了燕韓趙魏等國鑄幣3876枚」,可知在燕國出現其他諸侯國的貨幣,故③「各諸侯國的貨幣可以相互流通」說法正確;從材料中出現眾多的諸侯國貨幣,可知當時經濟交流中起碼面臨幣種混亂的交流障礙,故判定④說法錯誤。
9. 春秋時期的鑄幣如何發行
春秋時期的鑄幣的發行主要靠各個國家自行發行本國金屬鑄幣。
金屬鑄幣在中國產生於春秋時期。1977年河南新鄭「鄭韓故城」春秋中期鄭國祭祀遺址一長方形井中出土一件特大型平肩弧足空首布的鑄范;山西曲沃天馬遺址一窖穴內出土兩枚平肩弧足空首布,其時代不晚於春秋中期晚段;河北張家口、灤平、北京延慶等地的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有尖首刀幣。這些資料證明,中國古代金屬鑄幣的出現應早於春秋晚期。
春秋晚期,中原地區的周、鄭、衛等國開始鑄造大、中型平肩弧足空首布;山西汾河流域的晉國鑄行的圓襠、弧襠聳肩尖足空首布;河北桑乾河流域、太行山一帶的鑄行的尖首刀;齊國可能已經開始鑄造「齊刀」;秦、楚地區是否已有金屬鑄幣還難以確定。
諸候國之間貨幣的兌換與結算:
諸侯國之間貨幣的兌換與結算關於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貨幣的兌換,傳世文獻與考古發掘資料均很少涉及,但依據現有資料分析,可能存在兩種方式:
1、以黃金作為其它鑄幣的一般等價物,各國貨幣以黃金做最終結算
戰國時期的黃金貨幣主要是金版和金餅。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大宗的金版和金餅主要出土於江蘇、安徽壽縣、阜南、河南扶溝、鄢陵、襄城、陝西咸陽、河北易縣、滿城,湖北江陵、河南信陽、湖南長沙、安徽壽縣等地還出土有大量冥幣,其中,江蘇地區出土的楚國金版地點最多且主要是較小的切塊;安徽出土楚國金幣的地點雖少於江蘇地區,但重量卻比江蘇大得多,而河南扶溝古城村和襄城北宋庄兩處戰國金幣窖藏的特點是金版特別多,金餅中出現馬蹄金。
另外,湖南、湖北、安徽等地還出土有成套的戰國天平及環狀銅砝碼,其中比較完整的有1933年壽縣朱家集出土的一套6枚和1945年長沙楚墓出土的「鈞益」9枚。由此可見戰國時期楚國曾經普遍使用黃金貨幣,黃金價值高,使用時需根據需要切割成小塊然後用天平準確稱量。
目前發現的鑄幣中,楚國的銅錢牌上鑄有「良金一朱」、「良金二朱」、「良金四朱」等字樣。1998年公布的郭店楚墓竹簡的整理者在考證簡本《老子》時發現,簡文中上從「目」、「下部為立人」的字是「視」字。
依據現有出土資料,黃錫全對戰國時期楚國貨幣的兌換關系作出如下推斷:
但實際上並非所有的諸侯國皆盛產黃金,如中原周、鄭、韓等國,故還應存在另一種方式,即:
2、仿鑄別國貨幣
目前的考古發現,在異國都城和邊境地區皆發現有並不屬於該國流通的鑄幣模範。
(1)韓、中山等國仿趙圓足布幣
1992年8月,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遺址內大吳樓鑄銅遺址南部邊緣地帶出土有「藺」字大圓足布面、背范32件,此外還有「離石」大圓足布面范1件,同時還有許多鑄銅爐殘片、爐磚、銅渣等。1993年5月,在城內小高庄村西遺址又發現「藺」、「離石」布面、背范110餘件,其中夾有一件石質大圓足石范,同時還有大量熔爐殘片出土。
1986年秋,中山國靈壽故城鑄幣作坊遺址出土有「藺」字石范、陶范和一枚「藺」布幣,陶范和石范大多是廢棄的碎范塊,仿「藺」字布幣與該處出土的模範完全相同,為本地所鑄無疑。
「藺」、「離石」在戰國時期為趙國兩處重要邊城,雖屢遭秦和魏的進攻,甚至被佔領,但大部分時間屬趙,幣上文字又為三晉風格,其模範在韓和中山國都城鑄幣作坊遺址出土,可見,韓和中山曾仿鑄趙圓足布幣。
(2)齊、趙、中山等國仿燕「明」刀
2000年有學者在臨淄故城附近採集到數十塊燕明刀范,出土地在齊故城北500米處,伴出的還有筒瓦、陶器、燒土遺跡及木炭,錢范有明顯的使用痕跡,幣型是《燕國貨幣的發展和研究》中的甲類V式。
河北滄縣肖家樓曾出土大批齊明刀,滄縣戰國時處於燕、齊、中山交接地帶,此地發現大批齊明刀,當是受燕明刀的影響,目的是為了方便與燕國的貿易。
中山國靈壽城內鑄銅作坊遺址五號遺址西南部窖內及城內各處經常出有燕明刀甲乙二型,而且多與中山國「成白」刀伴出的陶范也是燕明刀乙型。
(3)東方六國仿秦圓錢
一般認為,三晉中的魏國首先鑄造了圓穿圓錢,秦受魏影響也鑄圓穿圓錢,秦國後來又鑄造方穿圓錢,並影響了東方的燕、齊等國。楚國雖然沒有鑄造圓錢,但出現了一種「視金一朱」的錢牌,錢牌中的圓錢圖案也為方穿形式,可以看作受秦國的影響。
(4)燕仿三晉鑄方足布
燕國於戰國時主要鑄行「明」刀,戰國中晚期開始鑄方足布。燕國在燕下都鑄造一些有趙國鄰近城市名稱的布幣,如「右易新治」、「安陽」或「陽安」方足布,而後又在遼東一帶鑄造襄平等方足布,鑄行布幣的主要目的,可能就是為了方便與三晉的交往,尤其是趙國。
(5)韓仿魏大型平襠銳角布鑄小型尖襠銳角布
銳角布在鄭州、新鄭、鶴壁、林縣、淇縣戰國墓葬、洛陽東周王城等地均有發現。根據其不同形制和大小,可分為大型平襠布和小型尖襠布兩種。通過對其形制特徵及背文的比較研究,黃錫全先生以為:大型平襠銳角布是韓國鑄幣,小型尖襠銳角布是魏(衛)國鑄幣。而「鄭韓故城」出土的陶范可能就是韓仿鑄魏幣。
各諸侯國大量仿鑄他國鑄幣的結果是刀布及圓錢並行。刀布並行流通現象,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各諸侯國之間貨幣流通領域中的一個較普遍而且較復雜的貨幣流通現象。其中,春秋晚期為鮮虞、晉國刀布並行流通時期,戰國中期為燕、趙、中山刀布並行流通時期,戰國晚期為燕、趙刀布並行流通時期,而到了戰國末期則出現了秦、三晉、齊、燕圓錢並行流通的現象。
總之,依據目前材料分析,以黃金作為其它鑄幣的一般等價物各國貨幣以黃金做最終結算和仿鑄別國貨幣,兩種方式互為補充,並行與戰國中晚期。當然,各諸侯國之間貨幣的流通與結算也有可能存在其他方式,但由於材料有限,各國之間貨幣到底如何結算,尚待進一步考證。
10. 世界文化遺產紀念幣是哪家造幣廠鑄造
發行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鑄造單位:沈陽造幣廠
紀念幣面值:5元
紀念幣規格:直徑內30mm,厚度2.5mm,可放容入30mm內徑小圓盒
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及兵馬俑、明清故宮、曲阜孔廟孔林孔府、蘇州古典園林、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青城山與都江堰、麗江古城、日月潭、鵝鑾鼻、朝天宮、赤嵌樓、敬字亭、頤和園、龍門石窟共15枚銅質流通紀念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