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鍾家港遺址

鍾家港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6 01:45:37

A. 誰發現了良渚遺址誰命名了良渚文化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遺址特點:

1、良渚遺址空間布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分布於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圍內則分布著外圍水利系統。

2、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

研究價值:

1、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

2、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1)鍾家港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良渚文化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的紋飾和成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畫符號所反映的文化形態,對後來中國社會意識和思維的發展影響深遠。

2、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認識,標志5000年前的良渚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3、良渚文化規模農業和大型營建工程顯示當時社會剩餘勞動空前增多。社會財富的非平均分配導致社會分化日益加劇並成為普遍現象,使顯貴者階層、准國家制度形成,露出後來中國宗法政治之端倪。

參考資料

網路-良渚遺址

網路-良渚文化

B.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哪裡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
馬家浜遺址是一個三河交叉的平原,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1959年3月開始發掘。遺址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類為主,鼎形器極少,以牛鼻式器型為陶器特徵,陶色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同時,還發掘出大量獸骨、魚骨和菱等。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學術界稱之為馬家浜文化。.

C. 良渚古城是城市還是漁村還是鄉村

良渚古城是城市。復制
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位居三山之中。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並將城址劃分出若干不同的功能區塊。
良渚遺址空間布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分布於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圍內則分布著外圍水利系統。與此同時,城址內外分布著大量各種類型的同期遺存,與城址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城郊分野」的空間形態。

D. 嘉興所有文化遺址

編號 級別 分類 名稱 時代 地址 公布日期
1 國家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 1921年 市區南湖 2001.6.25
2 國家 古文化遺址 馬家浜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南湖鄉馬家浜村 2001.6.25
3 省級 古建築 王店曝書亭 清 秀洲區王店鎮廣平路1號 1981.4.13重新公布
4 省級 古建築 長虹橋 明清 秀洲區王江涇鎮一里街東南京杭運河上 1997.8.29
5 省級 名人史跡 沈鈞儒故居 清 市區環城南路南幫岸3號 1997.8.29
6 市級 古文化遺址 吳家浜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新塍鎮吳家浜村 1981.10.12
7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雙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王江涇鎮雙橋村 1981.10.12
8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雀墓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東柵鄉雀墓橋村 1981.10.12
9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陶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大橋鄉陶墩村 1981.10.12
10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陸家墳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新豐鎮北湯村 1981.10.12
11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支家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新篁鎮支家橋村 1981.10.12
12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曹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余新鎮金星村 1981.10.12
13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步雲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步雲鄉步雲小學 1981.10.12
14 市級 古墓葬 皇墳山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嘉北鄉木橋港村 1981.10.12
15 市級 名人墓葬 沈曾植墓 近代 秀洲區王店鎮太平橋村 1981.10.12
16 市級 古建築 國界橋 清 秀洲區洪合鎮洪合村 1981.10.12
17 市級 古建築 秀城橋 明 市區缸甏匯 1981.10.12
18 市級 古建築 秋涇橋 明 市區閘前街 1981.10.21
19 市級 古建築 雙魁巷 民國 市區光明街 1981.10.21
20 市級 古建築 金明寺西施妝台 清 市區環城南路198號 1981.10.21
21 市級 古建築 冷仙亭 清 市區秀州路 1981.10.21
22 市級 古建築 落帆亭 明清 市區杉青閘 1981.10.21
23 市級 古建築 倉聖祠 清 市區南湖小瀛州 1981.10.21
24 市級 古建築 瓶山、項家祠堂井 宋、明 市區中山路69號 1981.10.21
25 市級 古建築 清真寺 明清 市區大年堂前13號 1981.10.21
26 市級 古建築 覺海寺 明清 市區斜西街363號 1981.10.21
27 市級 古建築 血印寺 明清 市區三塔路越秀橋東 1981.10.21
28 市級 古建築 子城 清 市區府前街4號 1981.10.21
29 市級 名人史跡 沈曾植故居 清末 市區新興街道姚家埭11號 1992.10.20
30 市級 名人史跡 朱生豪故居 近代 市區南大街東米棚下 1992.10.20
31 市級 古建築 北溪橋 清 秀洲區虹陽鄉東南村 1992.10.20
32 市級 古建築 魚池匯橋 清 秀洲區塘匯鄉魚池匯村 1992.10.20
33 市級 古建築 文星橋 清 秀城區南湖鄉南湖村 1992.10.20
34 市級 古建築 三步兩爿橋 明 秀城區鳳橋鎮北石佛寺 1992.10.20
35 市級 古建築 塔塘橋 清 秀城區余新鎮西南1里 1992.10.20
36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鍾家港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王店鎮四聯村 1992.10.20
37 市級 古文化遺址 姚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 秀城區新豐鎮繁榮村姚家村 1992.10.20
38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高地遺址 春秋時期 秀城區大橋鄉衛國村 1992.10.20
39 市級 古墓葬 嚴助墓 漢 市區少年路北端 1992.10.20
40 市級 古文化遺址 白墳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鳳橋鎮永紅村 2000.5.30
41 市級 石刻 攬秀園 元至清 市區鴛湖路 2000.5.30
42 市級 古建築 明倫堂 清 市區少年路72號 2000.5.30
43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文生修道院 1902年 市區光明街159號 2000.5.30
44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秀州中學行政樓、校史樓 1900年 市區秀州路443號 2000.5.30
45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高家洋房 近代 市區紫陽街159號 2000.5.30
46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宏文館 1928年 市區道前街13號 2000.5.30
47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天主教堂 1917年 市區紫陽街51號 2000.5.30
48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金九避難處 1932-1934年 市區梅灣街76號 2000.5.30
49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韓國臨時政府要員住所 1932-1934年 市區日暉橋17號 2000.5.30
50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侵華日軍炮樓 1937-1938年 市區火車站 2000.5.30
51 市級 名人史跡 汪胡楨故居 1928年 市區帆落浜39號 2000.5.30
52 市級 名人史跡 唐蘭故居 近代 市區秀水兜67號 2000.5.30

E. 關於嘉興

嘉興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東接上海,南瀕杭州灣,西連杭州,北鄰蘇州,是馬家洪文化(距今7000年)的發祥地之一,唐宋以來一直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被譽為「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如今的嘉興是國務院批準的第一批沿海經濟開放區和浙江省重要的工貿城市,現轄南湖區、秀洲區、嘉善縣、平湖市、海鹽縣、海寧市、桐鄉市,全市陸地面積3915平方公里,總人口360萬。 改革開放以來,嘉興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所轄五個縣(市)已連續三次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所有縣(市、區)均被命名為「浙江省小康縣」。 嘉興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投資環境,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鐵路、公路、水路、港口齊全,成為浙北的交通樞紐。農業資源豐富,現代工業體系基本完備,市場網路格局已經形成。電力充沛,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開放型經濟發展迅速,全市擁有1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商投資企業(2104)家,累計合同利用外資(2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1.71)億美元。嘉興擁有眾多的文化名勝,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30處,旅遊資源豐富,潮、湖、河、海自然風光極為優美,榮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稱號。經過20餘年的改革開放,嘉興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日漸成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重鎮、上海南翼的港口新市、江南水鄉的文化名城。

F. 馬家浜文化的簡介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鏟、陶杵等。還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在吳縣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纖維織造的緯線起花羅紋編織物,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 (或稱 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隨葬品不甚豐富也不很懸殊。在常州圩墩和吳縣草鞋山發現用陶器覆蓋人頭骨或把人頭骨置於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還發現幾座死者年齡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屬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馬家浜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
1、更早發現和面積更大的——邱城遺址
1957年發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遺址,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個文化層。
下層,距今約6000多年。此層為較大的建築遺跡。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表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徵。還有較多的鏃鑿、碓、針等骨質工具。生活器皿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腰沿釜、釜形鼎、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對牛鼻式器耳的陶罐等,還有牛、鹿、豬、魚類等動物遺骸。
中層,距今約5000多年,屬松澤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萬斧和長條形石鎊為主。生活器皿多為黑陶,包括鼎、豆、(上禾下皿)、罐、杯、解、筒形器等,形狀規整,有些施有圓形和三角形的鏤孔圖案。
上層,即城牆部分,1957年發現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王夫、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邱城山東南文化堆積的上層,出土有夾砂繩紋陶鼎、三角形斜把石破土器、弧背有段石錛等遺物。
2、稍晚後發現,面積僅一半的嘉興馬家浜遺址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1959年3月間,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州師范學院歷史系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
,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西南7.5公里,面積約1萬5千平方米,發掘區在遺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個,計213平方米。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礰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達15—75厘米,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紡輪1件、玉珠2件。還發現長方形房屋遺跡,南北7米,東西3米,門朝東,周邊一圈柱洞,尚有殘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墊放木板。室內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面,還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的牆壁殘跡。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圓角菱,與南湖菱相仿。
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5月,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最終命名過程
在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的1977年之前,由於馬家浜文化的遺址發現並不多,資料相對較少,其中以首個發掘的邱城下層和草鞋山第八至第十層的資料比較豐富,所以考古界曾有「按照當時確定考古學文化的標准及其命名習慣,應該將這類遺存命名為『邱城文化』」的說法,也有人提議命名為「草鞋山文化」,甚至有人將之歸入「江南青蓮崗文化」。這樣的爭論整整持續了16年。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吳汝祚(浙江省嘉興市人) ,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發文,率先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1977年11月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由於夏鼐(吳汝祚的浙江大學導師) 等考古學家的堅持,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1981年12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第三屆考古學會年會上,到會專家學者聽取了羅家角遺址發掘報告後,加深了對馬家浜文化的認識。1984年11月在嘉興召開的太湖流域古文化討論會上,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對馬家浜文化的發生和發展,給予很高的評價。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隨後進行的桐鄉羅家角遺址、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的考古發掘成果,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作為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的觀點。尤其是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碳-14測定距今7100餘年,在稻穀栽種、紡織、制陶、製造手工藝品等方面的領先創造,對於當時流行的馬家浜文化是從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的觀點,無疑是一個有力的糾正。
3、同期發現的吳江梅堰遺址
同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發掘的吳江梅堰遺址中,也含有這一類遺存。60年代,有人把它歸屬青蓮崗文化。後來,有人進一步定為青蓮崗文化江南類型的馬家浜期。70年代起,有人把它與青蓮崗文化相區分,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現已普遍得到承認。
4、 羅家角遺址
位於浙江桐鄉縣石門鎮東北2公里處。1956年,當地農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獸骨、陶片和鐫刻精美的豬獠牙飾品。省文物部門派員調查,發現這是浙江迄今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12萬平方米。1963年3月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由省文物考古所與嘉興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考古隊,配合農田基本建設對羅家角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為1338平方米,清理灰坑 53個。發現4個文化層,各文化層的包含物十分豐富,獲得小件編號器物794件,有陶片5萬多斤,獸骨2千多斤,還發現了帶榫卯的建築木構件和稻穀等植物遺存。出土稻穀156粒,其中粳谷55粒,秈谷101粒。羅家角遺址的4個文化層都屬馬家浜文化,代表了馬家浜文化的若干個不同發展階段,豐富了馬家浜文化的內涵,找到了馬家浜文化的早期類型,是我國考古工作又一重大成績。羅家角第4文化層出土的蘆葦經碳14 測定,為距今7040±150年,第4文化層出土的陶片熱釋光測定為7170±l0%年,兩種測定結果基本一致。馬家浜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4000——5000年。
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1987年日本農耕史代表團專程到羅家角遺址考察馬家浜文化,1989年日本東亞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團到羅家角遺址考察時說:「羅家角遺址發掘出土稻穀,證明這里是日本栽培水稻的發源地之一。」代表團成員日本廣播大學教授、農學家渡部忠世說:「日本出版的有關馬家浜文化的書刊都把羅家角寫成羅家谷,這是因為它是水稻的發源地的緣故。」
5、嘉興市的分布處
馬家浜文化類型在嘉興市境內的重要遺址有嘉興的馬家浜、吳家浜、幹家埭、鍾家港;桐鄉的羅家角、譚家灣、張家埭、新橋、吳家牆門;海寧的郭家石橋、墳橋港; 海鹽的彭城,平湖的大墳塘,嘉善的小橫港、大往遺址等。
6、 太湖流域的蘇、錫、常、滬、杭、湖地區分布處
有湖州邱城、杭州吳家埠、蘇州越城、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埝、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澤下層和常州圩墩、武進潘家塘的下層。

G. 嘉興有哪些重要的文物古跡

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

編號 級別 分類 名稱 時代 地址 公布日期
1 國家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 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 1921年 市區南湖 2001.6.25
2 國家 古文化遺址 馬家浜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南湖鄉馬家浜村 2001.6.25
3 省級 古建築 王店曝書亭 清 秀洲區王店鎮廣平路1號 1981.4.13重新公布
4 省級 古建築 長虹橋 明清 秀洲區王江涇鎮一里街東南京杭運河上 1997.8.29
5 省級 名人史跡 沈鈞儒故居 清 市區環城南路南幫岸3號 1997.8.29
6 市級 古文化遺址 吳家浜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新塍鎮吳家浜村 1981.10.12
7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雙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王江涇鎮雙橋村 1981.10.12
8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雀墓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東柵鄉雀墓橋村 1981.10.12
9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陶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大橋鄉陶墩村 1981.10.12
10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陸家墳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新豐鎮北湯村 1981.10.12
11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支家橋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新篁鎮支家橋村 1981.10.12
12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曹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余新鎮金星村 1981.10.12
13 市級 古文化遺址 步雲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步雲鄉步雲小學 1981.10.12
14 市級 古墓葬 皇墳山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嘉北鄉木橋港村 1981.10.12
15 市級 名人墓葬 沈曾植墓 近代 秀洲區王店鎮太平橋村 1981.10.12
16 市級 古建築 國界橋 清 秀洲區洪合鎮洪合村 1981.10.12
17 市級 古建築 秀城橋 明 市區缸甏匯 1981.10.12
18 市級 古建築 秋涇橋 明 市區閘前街 1981.10.21
19 市級 古建築 雙魁巷 民國 市區光明街 1981.10.21
20 市級 古建築 金明寺西施妝台 清 市區環城南路198號 1981.10.21
21 市級 古建築 冷仙亭 清 市區秀州路 1981.10.21
22 市級 古建築 落帆亭 明清 市區杉青閘 1981.10.21
23 市級 古建築 倉聖祠 清 市區南湖小瀛州 1981.10.21
24 市級 古建築 瓶山、項家祠堂井 宋、明 市區中山路69號 1981.10.21
25 市級 古建築 清真寺 明清 市區大年堂前13號 1981.10.21
26 市級 古建築 覺海寺 明清 市區斜西街363號 1981.10.21
27 市級 古建築 血印寺 明清 市區三塔路越秀橋東 1981.10.21
28 市級 古建築 子城 清 市區府前街4號 1981.10.21
29 市級 名人史跡 沈曾植故居 清末 市區新興街道姚家埭11號 1992.10.20
30 市級 名人史跡 朱生豪故居 近代 市區南大街東米棚下 1992.10.20
31 市級 古建築 北溪橋 清 秀洲區虹陽鄉東南村 1992.10.20
32 市級 古建築 魚池匯橋 清 秀洲區塘匯鄉魚池匯村 1992.10.20
33 市級 古建築 文星橋 清 秀城區南湖鄉南湖村 1992.10.20
34 市級 古建築 三步兩爿橋 明 秀城區鳳橋鎮北石佛寺 1992.10.20
35 市級 古建築 塔塘橋 清 秀城區余新鎮西南1里 1992.10.20
36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鍾家港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洲區王店鎮四聯村 1992.10.20
37 市級 古文化遺址 姚家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至春秋時期 秀城區新豐鎮繁榮村姚家村 1992.10.20
38 市級 古文化遺址 高地遺址 春秋時期 秀城區大橋鄉衛國村 1992.10.20
39 市級 古墓葬 嚴助墓 漢 市區少年路北端 1992.10.20
40 市級 古文化遺址 白墳墩遺址 新石器時代 秀城區鳳橋鎮永紅村 2000.5.30
41 市級 石刻 攬秀園 元至清 市區鴛湖路 2000.5.30
42 市級 古建築 明倫堂 清 市區少年路72號 2000.5.30
43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文生修道院 1902年 市區光明街159號 2000.5.30
44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秀州中學行政樓、校史樓 1900年 市區秀州路443號 2000.5.30
45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高家洋房 近代 市區紫陽街159號 2000.5.30
46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宏文館 1928年 市區道前街13號 2000.5.30
47 市級 近代優秀建築 天主教堂 1917年 市區紫陽街51號 2000.5.30
48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金九避難處 1932-1934年 市區梅灣街76號 2000.5.30
49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韓國臨時政府要員住所 1932-1934年 市區日暉橋17號 2000.5.30
50 市級 現代重要史跡 侵華日軍炮樓 1937-1938年 市區火車站 2000.5.30
51 市級 名人史跡 汪胡楨故居 1928年 市區帆落浜39號 2000.5.30
52 市級 名人史跡 唐蘭故居 近代 市區秀水兜67號 2000.5.30
為了保護那些歷盡風雨滄桑的古代建築和遺址,嘉興市專門出台了《嘉興市文物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一些文化積淀深厚的古跡不斷掀起「蓋頭」。羅家角遺址等歷史遺跡得到拯救性保護;沈鈞儒故居全面修復,成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曾植故居已經整修,其他一大批名人故居也已被列入整修計劃……

城市在不斷提升著品位,市民的文明素質也在不斷提高。2000年,嘉興市組織了青年志願者做「城市管理一日誌願者」,報名非常踴躍,甚至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也參加到「青年志願者」的隊伍中來,現在,這支志願者隊伍已更加壯大。
嘉興市還把北京、延安、井岡山、遵義、南湖等24個全國影響較大的革命聖地連接在一起,開辟了一條兼及旅遊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紅色長廊」。因此,去年嘉興市接待的中外遊客大幅度增加,達到714萬人次,旅遊收入達到47億元,比上一年分別增長80%和71%,增幅均名列全省第一。

H. 浙江平湖林埭鎮群豐村莊橋墳遺址還為開發建造公園嗎

跨湖橋文化與馬家浜文化,皆是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文化,具有很多類似。
馬家浜文化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
馬家浜文化,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
馬家浜文化,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 (或稱 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
馬家浜文化,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碳-14測定距今7100餘年,在稻穀栽種、紡織、制陶、製造手工藝品等方面的領先創造,
馬家浜文化類型在嘉興市境內的重要遺址有嘉興的馬家浜、吳家浜、幹家埭、鍾家港;桐鄉的羅家角、譚家灣、張家埭、新橋、吳家牆門;海寧的郭家石橋、墳橋港; 海鹽的彭城,平湖的大墳塘,嘉善的小橫港、大往遺址等。
結論是,馬家浜文化是距今7000年的,太湖地區分布廣泛的定居的文化,此文化屬於早期的稻穀農業為主,同時具有漁獵文化為重要的補充,沒有發現獨木舟,因此馬家浜文化不是海洋類型的文化。
---------------------------------
跨湖橋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發現了獨木舟,在距今8000年的時期,就是類似現今宇宙飛船的偉大超強的科技,說明跨湖橋文化是一種已經征服了海洋的文化,是一種海洋類型文化。
跨湖橋文化主要是一種漁獵文化,稻穀種植也作為了重要補充。
特別是彩陶與黑陶的發現,證明跨湖橋文化的科技水準超越了馬家浜文化1000年以上,就如同現代社會早期歐洲文化遠遠超越東亞文化,印度文化的科技水準。
跨湖橋彩陶紋飾主要為太陽紋,也是目前發現較早的太陽崇拜遺跡。太陽崇拜,是早期人類比較超強的信仰方式。19世紀西方宗教研究領域自然神話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提出,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世界上的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的瑪雅文化。
從出土文物及民俗看,整條珠江流域大多有太陽崇拜文化,特別是古駱越地為最,民間有祭天習俗,以及最近在大明山發現的古祭壇。還有花山岩畫中的太陽輪和出土的銅鼓太陽浮雕為實物代表。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卡累利亞岩畫(發現於俄羅斯奧涅加湖和白海地區)已知逾千幅,畫面所繪大多為飛禽走獸,「此外,尚有種種圖形——圓和半圓,並繪有輻射之光束」。一些研究者認為,繪有光束的圓和半圓,是日月的象徵。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有一種青銅「輪形器」(共6件),呈圓形。已修復的兩件直徑約為84厘米;中心似輪轂的大圓泡的直徑約28厘米,有5根似輪輻的放射狀直條與外徑相連。這應是三星堆先民太陽崇拜的遺物。
1974年和1977年青海民和出土有「卐」形紋彩陶壺。其中「+」字紋與印第安人象徵太陽的「+」字完全相同。此外,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三期文化遺存中出土了繪有太陽紋和月亮紋的彩陶片。這些應是我國原始社會對太陽崇拜的延續。
我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許多關於「賓日」、「出日」、「入日」的記載,反映了殷人在日出、日落時都加以禮拜。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