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遺址圖
A. 酒泉漢唐歷史文化遺址景區簡介
酒泉地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東連甘肅省張掖地區,西鄰新疆,南望祁連,北與內蒙古自治區接壤,並與蒙古國交界。北有北山山地南有祁連山,中部有河西走廊疏勒河谷地;北山山地風高沙大,形成典型的戈壁景觀;中部河西走廊北勢平坦、光熱充足;南部祁連山,終年積雪形成特有的冰川地帶,北山山區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氣溫5-8℃無霜期140-160天,年日照時數為 2800 -3300小時,年降水量50-200毫米。疏勒河下游,安西和敦煌一帶,年平均氣溫為8-10 ℃, 無霜期為15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為3200小時,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
酒泉地區轄敦煌市、玉門市、酒泉市三市和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安西縣和金塔縣4個縣、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總面積的42.5%,有漢、回、蒙、 哈薩克等24個民族,1996年全區人口88.9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3.55萬人,該地區是全國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區之一。行政公暑駐地在酒泉市。
酒泉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分布廣。現有5個較大的成礦帶, 分布於河西走廊南北兩山中,共有礦點572處,其中經國家儲委認可的礦床92處,有礦種48種。金屬礦藏主要有金、 銀、銅、鐵、鉻、鎢、礬、鉛、鋅等。其中,塔爾溝鎢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大道爾吉鉻鐵礦儲量為全國第三。非金屬礦藏主要有石油、石棉、煤炭、菱鎂、螢石、芒硝、石英、石灰石、大理石、磷、原鹽等。
其中石棉儲量全國第三。菱鎂儲量為全省第一,已探明酒泉盆地石油儲量2.05-2.34 億噸, 泥炭儲量108.7萬噸,粘土儲量1000萬噸。據所探明礦種儲量分析,全區優勢礦藏有鉻、釩、鎢、金、 菱鎂礦、石棉和水泥灰岩8個礦種,具有潛在優勢的礦種有石膏、芒硝、大理石板材及其它建材等。 煤炭資源較豐富,總儲量為5億噸,集中分布在北部驥山、駝馬灘,金屆溝一帶。
酒泉地區河流屬內陸河,有疏勒河、黑河、哈爾騰河三大水系,主要河流有15條,水資源總量為53億立方米,年徑流量為32億立方米,地下水綜合量為23億立方米。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利用程度中等,河川徑流引用率為59.1%,開發潛力大。全區水能資源蘊藏量為66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8.8萬千瓦。區內熱量豐富,日照充足,太陽年輻射總量為每平方厘米145-154千卡,年日照時數為3033- 3317小時,溫差大,光質好,光能資源豐富。同時,風能是該地區的重要能源之一,安西、驥山、玉門鎮一帶風速大於3米/秒,日數在200天以上,風能利用價值大。
酒泉地區土地總面積為1912.27萬公頃,人均22.2公頃。土地資源豐富,但開發利用率很低。 已利用的耕地、園地、林地、草地559.67萬公頃,占總面積29.3%。全區有耕地面積11.13萬公頃, 果園面積1.23萬公頃,林地面積4.86萬公頃,草地面積463.6萬公頃。在末利用的土地中,宜林荒地13.5 3萬公頃,宜農荒地18.6萬公頃,宜牧條件較好,有著巨大的土地可開發資源。
酒泉境內遺留著大量古絲綢之路上獨具一格的西部文化古跡,已查明的文物點有1153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點11個,省級208個。主要有酒泉市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西漢酒泉勝跡, 魏晉地下墓壁畫,明長城與烽火遂,鍾鼓樓、酒泉公園;花海的干海子候鳥自然保區;安西的榆林窟、漢長城;特別是敦煌市的莫高窟以其燦爛的藝術光華舉世聞名,加之該地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一系列景點使她成為全省旅遊事業的龍頭。1996年,酒泉地區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4.5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3.9 萬人次,旅遊收入5368萬元,比往年增長6%。
B. 二十四史中記載的漢唐元明清每個朝代版圖有何差別
1、《漢書》
在我國古代,班固在《漢書》中首創了《地理志》,將歷朝的地理沿革記入了正史之中,而正是這一點對後人研究古代各王朝的疆域提供了便利。
但《漢書》的地理志中主要記載的是行政區劃,對於疆域范圍並不十分明確,比如對於秦漢兩朝是這樣記載的:秦遂並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盪滅前聖之苗裔,靡有孓遺者矣。漢興,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簡易,以撫海內。至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並夏、周之制,改雍曰涼,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
2、《舊唐書》
至唐朝,開始對歷朝疆域的沿革進行梳理,比如《舊唐書》卷四十二的記載:昔秦並天下,裂地為四十九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監之。其地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際海濱。漢興,以秦郡稍大,析置郡國。武帝斥越攘胡,土宇彌廣。哀、平之季,凡郡國百有三,縣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而諸郡置十三部刺史分統之。謂司隸、並、荊、兗、豫、揚、冀、青、徐、益、交、涼、幽等十三州。漢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里。後漢郡國,百有五,縣道侯國千一百八十六。亦如西京之制,置十三州刺史以充郡守。其地廣袤,亦如前制。曹魏之時,三分鼎峙,淮、漢之間,鞠為斗壤。洎太康混一,尋陷胡戎。
南北分爭,何暇疆理?三百年間,廢置不一。及隋氏平陳,寰區一統。大業三年,改州為郡,亦如漢制,置司隸、刺史,以糾郡守。大凡隋簿,郡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其地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東、南皆際大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隋氏之極盛也。及大業季年,群盜蜂起,郡縣淪陷,戶口減耗。高祖受命之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稱刺史。其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軍戎。至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自隋季喪亂,群盜初附,權置州郡,倍於開皇、大業之間,貞觀元年,悉令並省。始於山河形便,分為十道:一曰關內道,二曰河南道,三曰河東道,四曰河北道,五曰山南道,六曰隴右道,七曰淮南道,八曰江南道,九曰劍南道,十曰嶺南道。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至十四年平高昌,又增二州六縣。自北殄突厥頡利,西平高昌,北逾陰山,西抵大漠。
其地東極海,西至焉耆,南盡林州南境,北接薛延陀界。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高宗時,平高麗、百濟,遼海已東,皆為州,俄而復叛,不入提封。
也就是說,秦朝“西臨洮,而北沙漠,東縈南帶,皆際海濱”。臨洮,今甘肅定西市。
C. 從漢唐時期到元明清時期,中國版圖發生了什麼變化
一、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結束了自春秋起500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秦王朝只存活了15年,在中國歷史上,秦朝雖然算不上盛世,但是,秦朝短暫的皇朝史卻首次實現了中國的大一統,將四分五裂的國土糅合在一起,使得中國的版圖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帶。僅此一項業績,就足以流芳百世,足以讓我們牢記萬萬年。當時秦帝國的版圖疆域,東至海,西至隴西,南至嶺南,北至河套、陰山、遼東,堪稱當時世界上版圖面積最大的帝國。我們應該記住的是,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大陸,除西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的邊疆地區尚未開發外,其版圖基本沿用至今。
版圖面積:約400多萬平方公里
二、漢
大漢盛世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偉大盛世,起於公元前206年,終於公元220年。大漢朝在其400多年的歷史上,第一次形成了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雖然西漢初年的疆域,比起秦朝減縮了南越、東越和河套地區。但經過漢武帝的開疆拓土,到武帝末期疆土超過前朝秦朝一倍之多,版圖達到極盛,其領土除了今天的西藏和東北部分區域外,幾乎包括現在中國領土的絕大部分:東北設置樂浪等朝鮮四郡,與三韓接壤於朝鮮半島中部;北以陰山、長城與匈奴烏桓接壤;西北設置河西四郡,有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西南設西南夷七郡西抵四川盆地邊緣,南有怒江哀牢山之東北雲貴高原;南邊設置南越九郡,有今兩廣、海南島及越南北部中部地。漢武帝末年與昭宣之際,東北及西南邊版圖稍有減縮,至元帝初元三年棄珠崖即今海南島,這之後就再也沒有變動。
版圖面積:約600多萬平方公里
三、唐
大唐王朝中國疆土空前擴大,最西曾經到達過鹹海之濱,最北曾包括西伯利亞,最東一度擁有薩哈林島(庫頁島)和朝鮮半島的大部分,最南覆蓋今越南中部、北部。其版圖超過了西漢鼎盛時期,以至盛唐威名傳遍世界。周邊國家如日本、新羅、暹羅、真臘、越南、波斯等,其政治經濟文化無不受惠於大唐。至今有些國家仍稱中國為唐山,稱中國人為唐人,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可惜的是,當盛唐版圖面積在開元時期達到極致後,就開始萎縮。因為隨之而來的「安史之亂」,徹底改變了大唐盛世,也改變了大唐的版圖。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在范陽反叛,天下大亂。為了平息安史之亂,大唐朝廷不得不向吐蕃、回紇等國借兵,大量起用胡兵胡將,同時提供優厚條件,招降安史部將。結果,吐蕃、回紇、南詔等國乘機入侵,西域從此完全喪失,盛唐時的開疆拓土自此前功盡棄。大唐帝國的極盛版圖,隨著盛唐的崩潰而隨風消逝。
版圖面積:唐高宗時約有1251.19萬平方公里;宣宗時約有889.59 萬平方公里;極盛時約達到2307萬平方公里。
四、兩宋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 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至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了靖康之恥,北宋覆滅。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位,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 ,後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版圖面積:280萬km2(1111年),200萬km2(1208年)
五、元
以今中國地域為主的元朝帝國,其版圖面積在中國歷史上堪稱第一,有2100多萬平方公里,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之內。蒙古人開創的中國一級行政區行省的建制被沿用至今;蒙古人使中國政治勢力真正進入西藏,並使西藏首次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蒙古人一舉消滅大理政權,置雲南行省,結束了南北朝以來雲南地區近千年割據於中央政權的局面。元朝帝國開疆拓土所創造的輝煌,令世界羨慕,令現代中國人引以自豪。
雖然元世祖忽必烈創建的元朝帝國,經過70多年短暫的演變,很快便進入了它的衰亡時期。但是,它短暫的輝煌,卻讓我們目睹了馬背民族帶來的鋒芒,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帝國最為遼闊的疆域,讓我們記住了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最大版圖。
版圖面積:約2100多萬平方公里
六、明
大明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爭議頗多的朝代,更是一個飽受抨擊和嘲笑的朝代,但它存活了將近300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這個王朝不是一個脆弱不堪的肥皂泡。帝國時期,恢復了漢唐時代的中國本土,而且置奴兒干都司、大寧都司、東勝衛、哈密衛,將黑龍江流域、內蒙中部、內蒙中部、新疆東端納入勢力范圍,並數次出征北方大漠。帝國極盛時,北控內蒙古,西到新疆東部,東北控制了女真地區,西南方管轄雲南、貴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首次將台灣納入中國版圖。版圖面積約1233.38萬平方公里。
版圖面積:約1233.38萬平方公里
七、清
從1644年清人入主中原算起,壽命長達296年的大清帝國,占據了中國皇朝歷史的1/7,在2000多年的中國皇朝史上有著突出的地位。到了康乾時期,帝國更是達到了極盛,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50多個民族共存於同一個政權之下。當時的帝國版圖,南起曾母暗沙,就是現在南沙群島還往南一點;北跨外興安嶺,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東起大海,西到蔥嶺,東北到庫頁島,西北到巴爾喀什湖。那個時候的帝國版圖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比我們今天的960萬平方公里多出大約多1/3。若論疆域之廣,統一之擴大,居漢唐之上者,除元朝外,只有康乾盛世可比。比起漢唐,清朝的版圖是真正完全控制在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進行了有效的管理和統治。可以說,康乾盛世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
版圖面積:約1284.65萬平方公里
D. 考古學通論期末考試題:漢唐長安城平面布局的演變。
班長飈,……你上這里求助了……你這個名字被使用太頻繁了……哈哈哈你猜不到我是誰……
E. 論述漢唐都城遺址平面布局的變化及其意義
漢唐都城遺址平面布局的變化及其意義
參考答案
西漢長安城遺址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西漢長安城興建始於漢初,漢武 帝時建桂宮、明光宮、北宮、建章宮,並擴充上林苑、開昆明池,漢長安城初具規模。城 平面不甚規整,大體接近方形;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築,城北西兩面環河,四面城牆各有城 門三個;宮殿為城內建築主體,長樂宮、未央宮位於城的南部,明光宮在城的東北部,中 部偏西為北宮和桂宮,居民區和東市西市位於城的北部,禮制建築如明堂辟雍以及皇家苑 林上林苑、昆明池均在城南郊。考古調查發掘證明,西漢長安城的建築布局基本上與《周禮。考工記》的規制相符。 處於西漢與隋唐都城之間的過渡形態,可以東漢洛陽城和北魏洛陽城為例。東漢洛陽城 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城牆用土夯築,僅存東西北三面城牆,各牆 均發現城門遺跡,城內街道與城門相通,或為文獻所載「洛陽二十四街」。城中主體為南 宮北宮,二宮一南一北,相距不遠,中間有復道相連;太倉和武庫位於城的東北部,文獻 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位於城南郊和東郊,又有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北魏洛陽 城,亦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利用了漢魏晉以來的舊城址。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 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 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為全城的重心所在。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築牆, 銅駝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宗調、社稷及高級官署分布在銅駝街的兩側,工商業區設在宮城 以南,明堂辟雍及靈台、太學等禮制建築則設在城外南郊。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曾為隋大興城。唐建國後,以大興城為都城 ,改名為長安城,並作了局部修整和擴充。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為繁榮的國際城市之一 。唐長安城是由外郭城,宮城、皇城、里坊和市構成。宮城和皇城位於外郭城北部的中央 ,各坊分布在宮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東西兩市分別在皇城的東南和西南,城東北有 大明宮與城相連。整個都城規劃整齊,,布局嚴密,是中國里坊制封閉式城市的典型。希望對你有幫助
F. 比較圖9、圖10,提取兩項有關漢唐間歷史變遷的信息,並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拜託,題目要完整一點好吧
G. 北京遺留的是明清文化遺跡,西安遺留的是漢唐文化遺跡
失去了就失去了,感嘆有什麼用,保護好還在的,創造新的是正理
H. 中國有那些著名遺址
史前時期的小南海洞穴遺址、下川遺址、裴李崗遺址、北首嶺遺址、半坡遺址、廟底溝遺址、柳灣遺址、屈家嶺遺址、青龍泉遺址、興隆窪遺址、王因遺址、西朱封遺址、三里河遺址、北陽平遺址、頂獅山遺址等;對探索中國文明起源和夏文化問題有重要意義的陶寺遺址、二里頭遺址、東下馮遺址等;商周時期的偃師商城、安陽殷墟、豐鎬遺址、周原遺址、琉璃河遺址、洛陽東周城遺址和銅綠山遺址、大甸子遺址、前掌大墓地等;漢唐及其以後時期的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曹魏北朝鄴城遺址、隋大興城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隋唐揚州城遺址、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北庭高昌回鶻佛寺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中都遺址、元大都遺址,以及漢杜陵陵園遺址、滿城漢墓、馬王堆漢墓、大葆台漢墓、廣州南越王墓和南越王宮城遺址、磁縣北朝大墓、明定陵和龍泉窯遺址、南宋官窯遺址、靈武窯遺址、福建建窯遺址等
I. 中國歷史朝代表,最好是圖
列表(朝代名/起止時間):
1、
2、漢朝
漢朝(前202—公元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前202年高祖劉邦建國,定都長安。
文景之治後,漢武帝劉徹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在「昭宣中興」時達到極盛。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萬國來朝。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濟較為強盛。
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朝共歷400多年。220年禪位於魏王曹丕,東漢結束。
3、唐朝
唐朝(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
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一度遷都洛陽15年以周代唐(690-705年),史稱武周,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還都長安。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唐朝共歷289年,20位皇帝。
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4、明朝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
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鄭結束。
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5、清朝
清朝(公元1636年~1911年,一說1616年建立,1644年起為全國性政權),又稱大清,簡稱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並統治全國的封建王朝。
清朝共歷經十二帝,統治全國268年,入關後的十位皇帝分別為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作為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頁,在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清朝既為中華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貢獻,也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敗與屈辱的辛酸記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J. 漢唐都城遺址平面布局的變化及意義
http://www.tanzhulm.com/view.php?id=253868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