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鼓浪嶼工部局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6 09:12:29

㈠ 廈門鼓浪嶼這個小島為何能夠成為世界遺產

繼7月7日可可西里申遺成功之後,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

除了上述遺產核心要素,島上現存900餘棟歷史風貌建築,不僅完整見證了百年間本土建築在外來文化影響下變化、創新的過程,也展現出更為多元的風格、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此外,整個島嶼作為歷史背景,仍然在整體上保持了優美的海島景觀特徵和不同片區的城市肌理特徵。

世界遺產中心的決議認為,鼓浪嶼的突出普遍價值在於,通過當地華人、還鄉華僑以及來自多個國家的外國居民的共同努力,鼓浪嶼發展成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現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也成為活躍於東亞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精英的理想定居地,體現了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的現代人居理念。

㈡ 誰知道廈門鼓浪嶼的景點

日光岩

俗話說「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日光岩是鼓浪嶼的龍頭景點,包括日光岩和琴園兩部分。龍頭山,聳峙於鼓浪嶼中南部,與廈門的虎頭山隔鷺江相望,史稱「龍虎守江」。龍頭山又稱日光岩,海拔92.7米,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成為廈門的象徵。景區奇石疊磊,洞壑天成,海浪拍岸,樹木蔥蘢,繁花似錦,富有亞熱帶浪漫氣息。擁有「一片瓦」、「鷺江龍窟」、「古避暑洞」、「龍頭山寨」、「水操台」、「百米高台」勝景。歷代文人石刻題詠甚多,為名岩增添古風異彩。與日光岩自然景觀形成動與靜、今與古的有機結合。山間蹬道盤旋,迂迴曲折。隨處有詩聯題刻,以明萬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題「鼓浪洞天」為最早,距今已有400多年了。 日光岩頂就是天風台,是鼓浪嶼的最佳觀景點。放眼四顧,廈門市區、鼓浪嶼全島、環鼓的大海,廈門大學、海滄大橋,九龍江入海口、南太武嶼仔尾漳州港,海滄投資區、湖裡集美東渡港,或遠或近,盡入眼底。游廈門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曾屯兵於此,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日光岩上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水師的「龍頭山寨」。寨門、搭架軍帳的梁洞和指揮水師操練的水操台遺址,今均完好。還有「鄭成功紀念館」,藏有鄭成功及其水師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眾多珍貴文物。

日光岩上的摩崖石刻有八十多處,有張瑞圖、何紹基、鄭成功、丁一中、許世英、蔡元培、蔡廷鍇、蔣鼎文等人的詩文題刻,其中以「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天風海濤」、「閩海雄風」、「腳力盡時山更好」等,或筆力雄健,或意蘊精深,是日光岩上的一大文化景觀。

[夢琴島溫馨提示]日光岩門票60元/人(含百鳥園),當天有效。聯票80元/人(包括日光岩60元、菽庄花園30元、皓月園15元、風琴博物館20元、刻字館10元,共五個景點)也是當天有效,建議要進景點的朋友從早晨就應該出發,因為大概要花一天的時間(喜歡走馬觀花者除外,)先參觀日光岩---百鳥園---菽庄花園---刻字館(就在菽庄花園的大門口處不遠的地方)---皓月園---風琴博物館。

菽庄花園:

菽庄花園原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50年代氣辟為公園,近年又建了許多設施,面積也擴 大了3000多平方米,是頗有特色的海濱公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可台灣軍民拒絕割台,總兵劉永福等帶領「黑旗軍」進行抵抗,腐敗的清政府又下令駐台官兵回大陸。時任台灣墾撫兼團防大臣的林維源不敢逆旨,於1895年全家內渡,定居於鼓浪嶼。林維源,原籍龍溪,其先祖於乾隆年間赴台灣淡水墾殖發家,在台北建有「板橋別墅」即林家花園。其子林爾嘉從小就生活在那裡,別墅的一切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1905年林維源去世,林爾嘉繼承父業。1913年,他為懷念台北板橋故居,選定鼓浪嶼金帶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仿造台北板橋別墅,參照江南名園修建花園,取名「菽庄」,乃主人「叔臧」的諧音,也是「稻菽主人庄園」寓意,因為林爾嘉的祖先是以墾殖發家而富甲台灣的。他花1萬銀元的「潤筆」費,請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題寫「菽庄」園匾。

林爾嘉對花園的結構布局精心設計,力求再現台北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致。他利用一塊不到十畝的坡地,創造出寬闊的空間,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納入花園的懷抱。花園內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聽浪閣、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十景,小巧別致,自成一格。 菽庄花園集世界園林藝術十大特點中的三個最有藝術個性的特點於一園,是很難得的。
第一個特點是「藏海」:就是人走在路上見不到海,到了花園門口甚至進了門仍見不到海,一堵黃牆擋住了視線,待到轉出月洞門,繞過竹林,突然「海闊天空」,取得突然見海的驚奇效果。
先把海「藏」起來,而後大海奔騰聚至,引人踏海而行,來到海中的「觀潮樓」,觀賞海景,真是豪情滿懷,可惜觀潮樓被台風吹倒後一直未能恢復。瑞士園林專家參觀菽庄花園後說:「我 們只有藏湖,而廈門有藏海,十分難得。」菽庄花園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借」:是林爾嘉把臨海的坡面,海灣里的礁石,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使原本十分狹窄的一個小海灣,借四周自然美景為鋪墊,變成涵納大海,頗有層次,視野寬廣的海上花園。這在中國的任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公園都無法領略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和情趣,這是菽庄花園最秀人的地方。在這里可以看到洶涌激越的海浪,澎湃往返;遠處的南太武,近處的擔嶼、青嶼、浯嶼,煙波浩渺、風姿綽約;前方的日光岩,英雄山乃至海滄的嵩嶼角都成了花園的外景,構成一幅動感的立體畫,十分秀美。菽庄花園的第三個特點是:「動靜結合」:林爾嘉對動與靜的處理也頗為獨到,坡面建一片假山,按地支分裂為「十二洞天」,洞洞相聯,讓孩子們去追玩,顯出跳動出沒的動景;坡邊建有小亭小閣,休息觀景,表現靜雅的環境。海潮的流動,長橋的安卧,岸上花團錦簇,海中百舸爭流,都體現了動與靜的交融與和諧,匠心獨具!還有林爾嘉把台北板橋別墅的小板橋也搬了進來,把眉壽堂,壬秋閣等建得小巧玲瓏,採用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琉璃粉牆,小橋流水,淡雅高潔,與海色、山色、天色渾然一體。組成了風格統一的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群體,使整座花園既有江南園林的秀美,又兼閩南園林的亮麗。真是:片片帆影日邊來,成群鷗鷺乘風去;「世外桃源君小隱,袖中東海我來游」!近幾年菽庄花園的後山新建了「聽濤軒」,設鋼琴博物館,展出世界古鋼琴30台,最名貴的是1810年出品的。他們是鼓浪嶼華僑收藏家胡友義的稀世珍藏。「蛇嶺花苑」展出盆景增添了菽庄的內涵。最後告訴大家林爾嘉的情況吧。林爾嘉,1874年生於廈門,1905年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廈門總商會總理,發起建設廈門的電話、電燈,自來水等公共事業。清末捐巨款晉升為侍郎。1941年任廈門市政會會長,對廈門的城市建設多有貢獻。曾連任鼓浪嶼工部局「華董」14年。抗戰時從廬山出了香港,抗戰勝利後回台灣定居,1951年去世,終年77歲。

鋼琴博物館 :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庄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無論是普通的遊客還是音樂家、藝術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帶給他們的藝術熏陶和音樂的啟迪都是無盡的。澳大利亞著名鋼琴演奏家傑佛利·托薩是胡友義先生的莫逆之交,他說,"我以我的朋友為榮,他把一份最特殊的禮物獻給了中國。"為慶祝開館,傑佛利·托薩還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專場演奏會。法國鋼琴大師米歇爾·布爾敦克勒參觀了博物館後說: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此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鋼琴藝術節。"我國著名指揮家韓中傑、鄭小瑛,旅美鋼琴家殷承宗等也深深被鋼琴博物館音樂魅力所折服。

風琴博物館 :

2005年1月28日晚,受矚目的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台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150多名市民獲得第一批觀賞百年古風琴的美妙琴聲的機會,來自澳大利亞的管風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爾克.莫里夫婦給鷺島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音樂享受。風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西北部的八卦樓,是目前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與在東南部菽庄花園的鋼琴博物館交相輝映,讓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都能懷著朝聖的心情來到這座有著無以倫比的美麗的音樂之島。館內收藏有多種款式的風琴 ……

還有很多很多……,你進那個「夢琴島」看看,裡面吃喝住行玩還有像這種景點的具體介紹都有。本想要發幾張圖片給你看看。可是發現我不會傳圖片哈。不好意思。。。夢琴島裡面有個網站,你點進去看下吧。裡面很多資料。對你有幫助。在這里我不能放網址,會被刪的哈。

㈢ 為什麼鼓浪嶼申報文化遺產

鼓浪嶼憑什麼「申遺」呢?鄭惠生說:「鼓浪嶼建築風格多種多樣,主要分為純西洋建築風格和南洋建築風格,而鼓浪嶼『申遺』立足點就在『萬國建築博物館』。不僅如此,在中國歷史上,鼓浪嶼和上海是僅有的兩處公共租界。當年的鼓浪嶼設有工部局、電報局、路燈所、學校、醫院、教堂等公共設施。很多史料表明,在當時,鼓浪嶼公共租界的城市管理水平就已經相當先進,可以說在城市公共管理方面開了中國城市管理的先河。這些都是鼓浪嶼『申遺』的『資本』。」

㈣ 鼓浪嶼具有歷史變遷的路名

1.8 平方公里的鼓浪嶼,歷經唐宋元明清王朝、公共租界、日偽統治、國民政府、人民政府各個時代,至今的30條道路地名,起了滄桑變化,究其由來,問津有門。

鼓浪嶼——地形橢圓,周圍沙灘,「在河之洲」(水中可居者曰洲),因此,唐朝叫「圓沙洲」,俗稱「圓洲仔」,行政建制也就命名「沙洲都」。宋末元初,嵩嶼李氏漁民前來開墾這小島的西南隅,發現一個海蝕洞,風浪沖擊時發出擂鼓聲,俗稱「鼓浪石」;明朝,日光岩山麓也發現一塊山石,敲之類似鼓聲;萬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題有石刻「鼓浪洞天」,鼓浪嶼之名就定稱了。 「鼓浪洞天」成為廈門「大八景」之一。鼓浪嶼還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琴島」、「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

鼓聲路——橫介泉州路、康泰路。海濱有 「鼓浪石」,海潮擊石音若鼓聲而名。其路段有俗稱的「五個牌」,據說早時有一墓群,五個並列墓碑(方言「牌」);又據說清末,方、黃兩家為爭奪墓地而訴訟。因此,「道光十四年十二月欽加知州海防總捕駐鎮廈門分府任,為方氏祖墳山界事」,而判決立告示牌,先後立五個牌,故名。鼓聲路附近於 1988 年開通一岩洞,仍以路名為名「鼓聲洞」。

鼓新路——交叉於內厝澳路、三明路與福州路,原有英商和記洋行建棧房於此,取行名為地名,叫「和記路」,海濱有洋行專用碼頭叫 「和記路頭」,附近有斜坡,俗稱「和記崎」。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鼓浪嶼的1943年8月,日偽政權成立地名改正委員會,廢除一切具有英美及其行業字樣的地名,也把和記路改為「維新路」,寓有「明治維新」之意。解放後更改今名。路的中段有「八卦樓」(今博物館)。還有一條斜坡通往英華書院(今二中)的路段,舊稱「書院路」。

內厝澳路——交叉於康泰路、公平路。元末明初,嵩嶼李氏漁民避風來此停泊漁船,逐漸開拓半漁半農的村落,故名「李厝澳」 (厝為方言的住宅,並有村的含義;澳為海船可停泊之處)。後來,雜姓共居,以李、里同音,里、內同義,轉化為「內厝澳」。建村時築一座供奉吳夲的小庵(後遷四 鬆起名「種德宮」,與晃岩路的「大宮」區別,俗稱「內厝澳大宮」),庵前一河也就叫「舊庵河」,並成為內厝澳舊路段的俗稱。另有以集美鎮為名的「集美路」,以99級石階直上筆架山宛如塔形的「九層塔」、以水井為名的「大井腳」、以18個水泥洗衣槽為名的「十八腳桶」,也都是舊路段的俗稱。

康泰路——交叉於興化路、鼓聲路。內厝澳漁民在海灣淺灘撈取「公逮」(一種海塗貝類)喂鴨,故俗稱「公逮灣」。後以方言近音雅化為「康泰垵」(垵是方言,有平緩坡地的意思。另有「康泰鞍」的俗稱,取義地形似馬鞍。其舊路段的「嵩嶼路」,是以開拓者祖籍地為名。

龍頭路——交叉於中華路、鼓輪渡。因首端位於龍頭山(日光岩舊稱)下得名。舊路段有:以鼓浪嶼首創電燈廠所在地為名的「電燈巷」;由黃奕住開辟,以黃氏在廈開設「日興行」為名的「日興街」;以麻將牌 (方言麻雀牌)作坊為名的「麻雀街」;由黃仲訓改造「通商碼頭」和福記米行專用的「福記碼頭」,以族氏為名的「黃家渡」。

晃岩路——交叉於福建路、港後路。明朝池顯方在日光岩下結廬叫「竹林」,號「晃園」,可見日光岩早有晃岩的稱呼,起自岩下的道路就叫晃岩路,其始端也就俗稱「岩仔腳」(今屬永春路)。舊路段有「洋墓口」(俗稱番仔墓口)因路旁原有洋人(方言番仔)墓園;番仔球埔(昔為洋人球場,今為人民體育場);大宮口(路旁原有「興賢宮」)。

港後路——縱橫於晃岩路、田尾路。因在港仔後海灘附近,故名。其路段舊稱「山谷路」,海墘路,都以地處山海附近而名。

鼓山路——橫介安海路、筆山路。以福州鼓山為名,也有「鼓浪嶼之山」的意思,並與鼓聲路、鼓新路,三足鼎立,都以鼓字冠頭,都屬內厝澳范疇。

鹿礁路——多頭多向交叉於龍頭路、福建路、漳州路、鼓輪渡。以附近海濱有鹿耳形的礁石為名。鹿礁路原分上下兩段:上段叫「頂鹿耳礁」,下段叫「下鹿耳礁」(後來劃歸福建路)。其路段舊稱有:「博愛路」 (昔日本博愛醫院所在地);「教堂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加坡路」(取外國名)。

福建路——交叉於鹿礁路、晃岩路與復興路。由呂宋路、岷里拉路、雪霧路(均取自菲律賓地名),以及同安路合成,以福建省為名。

福州路——交叉於龍頭路、錦祥路、三明路。舊俗稱「垵海角」。解放後由「香港路」、「廣東路」、「汕頭路」、「南靖巷」合成,以福建省會為名。

漳州路——交叉於晃岩路、中華路、復興路。1907—1925 年潯源中學設此,學生多系漳州人,故名。「馬君路」(倫敦公會馬約翰牧師曾居此,以其人氏為名)、「大德記」(19世紀中葉英商德記洋行「大寫」住此,以其行號、職稱為名)、「李家莊」、「廖厝」(均以私人住宅為名),均為其路段舊稱或俗稱。

永春路——多頭多向交叉於內厝澳、晃岩路。以永春縣為名。早年種有芒果俗稱檨仔的「檨仔腳」,是其路段舊俗稱。

安海路——交叉於鼓新路、永春路。以晉江的安海為名。「龍坑井」(有一井水甘如「龍液」)「禾山路」(以廈門郊區為名)、「荔枝宅」、「時鍾樓」(均為私人住宅,或宅內種有荔枝或樓頂有時鍾造型,取以為名),均其路段舊俗稱。

三明路——縱橫交叉於鼓新路、福州路。以三明市為名。舊稱三和路(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在此修建「三和宮」故名)。「三丘田」(早時有三丘田畝)為其路段俗稱。

海壇路——交叉於龍頭路、永春路。以福建海壇縣為名。由龍頭河填成,所以俗稱「河仔墘」。「竹林」(原有竹樹)為其路段舊稱。

興化路——縱橫於康泰路、燕尾山(形似燕子尾巴)。臨海有屠宰場,設有興化地區運來的毛豬專用的「豬壟」碼頭,故名興化路。

雞山路——交叉於康泰路、泉州路。因附近雞母山而得名。又因在雞母山口而俗稱「雞母咀口」。「公山路」(公共山地)為其路段舊稱。

田尾路——位於海灘岸上,據說早年馬巷洪氏家族在此墾田直至海邊盡尾,故名。又據說當時種田,水土流失,沖下海灘,積久成溝,形似五條龍狀,所以老一輩叫鼓浪嶼為「五龍嶼」。

公平路——橫介內厝澳、永春路。因德商寶順洋行高級職員曾住此而原名「寶順巷」。日偽時期改為公平路。其中有一段路因昔日種有樹蘭花而俗稱「樹蘭花腳」。

中華路——交叉於安海路、田尾路。因位於島中,早期稱為「中路」。後與「草埔仔」 (花草地)合並,因花通華,遂稱中華路。「褚家園」、「雷厝」(均為私人住宅),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烏埭路——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原稱「烏埭角」(因取用原有的「土地公河」污泥填築成路,並因「壅水為堰曰埭」,故名。「金魚埕」( 舊有私人養金魚出售的池地)為其路段舊稱。

市場路——交叉於海壇路、晃岩路。1927年王某向「工部局」申請專利建築市場,故名。 「石碼巷」(以石碼鎮為名)、「蘆竹腳」(原種有蘆竹)、「講古腳」(原有說書場;說書方言講古)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復興路——橫介鹿礁路、漳州路。「梨仔園」 (原種有梨樹)、東山頂、同安路(以省內地名為名)等均其路段舊稱或俗稱。辛亥革命、中華復興,取其美詞為名。

錦祥路——交叉於龍頭路、福州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尼舊僑郭春秧在此建店屋出租,以其在廈所開的茶行「錦祥」為路名。

旗山路——橫介復興路、升旗山麓(1877 年廈門海關把設在白鹿洞作為引港停輪、預報大風、升旗為號的「升旗台」遷來原叫「彌勒山」後稱「石窟山」,故名)。

旗尾路——交叉於鼓聲路、晃岩路、港後路。因附近有「旗尾山」 (今英雄山),故名。

虎巷——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海壇路。1916年,一虎從南太武山泅水來鼓浪嶼,被槍殺於此,故名。俗稱「虎行路」。

筆山路——交叉於內厝澳路,鼓山路。路在形似筆架的「筆架山腳」(即俗稱),故名。

「後厝路」(以山後居民住宅為名)為其路段舊稱。其中界於內厝澳與龍頭兩大地區之間,穿透筆架山的一個平戰結合的防空隧道,於1975年改造建成地下通道,也就命名「筆山洞」。

環島路——1987年新辟,起自鼓輪渡,經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庄花園、延平公園、港仔後海灘、鼓聲洞、亞熱帶植物引種場、美華海灘、三丘田旅遊碼頭、航海俱樂部、鼓浪公園等名勝游覽點,回歸鼓輪渡,繞島一環,故名。

㈤ 鼓浪嶼著名建築

1、八卦樓
八卦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位於鼓新路43號,是鼓浪嶼建築的傑出代表,鼓浪嶼標志建築之一。八卦樓原主人為台灣板橋林家三房林鶴壽,與菽庄花園主人林爾嘉是堂兄弟。八卦樓為救世醫院院長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1907年動工。1920年因工程資金超支,林家資產被大樓拖垮,林鶴壽遠走海外,飄零台島,並終生未再回鼓浪嶼。1924年,日本領事館出面設計加蓋窘窿頂,草加修整,於八卦樓內辦「旭贏書院分院」。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以「日偽財產」接管。八卦樓圓頂直接模仿世界最古老的伊斯蘭建築巴勒斯坦阿克薩清真寺的石頭圓房頂。82根大圓柱參照公元5世紀古希臘海拉女神廟的大石柱,柱間平托的石樑和線條,可從希臘雅典廣場的赫夫依斯神廟看到。十字形通道源於希臘,後用於羅馬教堂。建築外圍為古羅馬塔什干柱式外廊。八卦樓建築整體雄渾剛勁,散發著一種理性的美感,但對於林鶴壽,卻是一個凄美的悲劇。2、番婆樓
番婆樓是福建晉江菲律賓華僑許經權建造的,落成於1927年。該樓色彩鮮麗,造型別致,某些洛可可的特點與中國的傳統工藝結合得非常和諧巧妙,這在鼓浪嶼別墅群里是不多見的。它至今仍風姿綽約,風采不減當年

3、黃睗敏別墅(金瓜樓)
黃睗敏別墅位於鼓浪嶼泉州路99號,又稱金瓜樓,建於1922年,系鼓浪嶼重點歷史風貌建築。黃賜敏,龍海縣石美村人,少時赴菲律賓經商致富後,1922年鼓浪嶼金瓜樓建成後即以4萬銀元將它買下,並舉家從龍海石美遷來,稱為黃睗敏別墅。金瓜樓樓頂分立兩個橙黃泛金的「金瓜」,八條瓜棱十分突出,棱端飛出的水藻卷草,在藍天下顯得嫵媚靈秀。樓體裝飾也細膩而富有個性,全部樑柱檐板角楣都雕飾花鳥蟲魚,十分有生氣,透出洛可可元素,它與中國傳統建築理念結合以後,歐風與鄉土文化融合得更加美觀。加上那頗有特點的門樓,門穹內藍天高遠,與兩金瓜搭配得和諧、幽靜。

4、海天堂構
海天堂構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8號,始建於1921年,2002年4月被廈門市政府列為重點歷史風貌建築。目前修復後開放的「海天堂構」老別墅是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範之作。

5、黃榮遠堂
位於鼓浪嶼福建路32號,建於1920年,建築為西洋風格。建築通體設有多處廊柱,用整條花崗岩雕石,具有古羅馬風韻,柱頭多為古希臘陶立克柱式,建築正立面由大圓柱和拱券烘托,周邊由小圓柱支撐。窗樓設計各不相同,有半月形,平直形,彎弧形等,平台鉤欄有水泥透雕、鋼花紋飾,建築屋頂設葡萄架,女兒牆做法具有中國近代建築風格。建築較為整體,周邊環境優美幽雅。這幢別墅是西洋的、中國的、古典的、現代的風格相結合的典範。

6、鼓浪嶼大夫第和四落大厝
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的二落大厝和四落大厝都被列入重點歷史風貌建築,大夫第與四落大厝在眾多的西洋建築樓群中,顯得十分突出,不失為鼓浪嶼建築的瑰寶。鴉片戰爭中,英軍曾為據作為指揮營地,如今在大夫第的石頭上尚有英軍刻的三角旗標志。主房為四合院,兩側有護厝,左右拼接。建築立面處理豐富,用實心磚或空斗磚砌成圖案,朴實無華,建築屋背為燕尾式,內部透雕花飾秀美,絢麗多彩,充分體現閩南民居建築的傳統藝術。而如今大夫第經過整修,掃去了老宅的百年浮塵,讓它梅開二度,成了春風撲面的「圓洲茶莊」。地址:海壇路58號 【黃旭斎小故事】黃旭齋在水仙路小吃店吃蚝仔粥時,巧遇海上武裝集團首領蔡牽,蔡牽吃了點心後才發現沒有帶錢,便懇請店主允許他下次來時一並付清,然而店主不肯善罷甘休,兩人最終爭吵起來。黃旭齋雖與蔡牽素不相識,卻慷慨為其付款,並拿些銀兩給他作路費,使得蔡牽感銘肺腑。後來黃旭齋行駛南北的貨船被海匪搶劫並押至某一小島上,駐島首領蔡牽認出黃旭齋,連忙為他松綁,還設筵為他壓驚,同時贈送一面黃色令旗,囑其插在船上便可免受干擾。從此,黃旭齋的船隻暢通無阻,因此發了大財。於是又投巨資在今海壇路58號處建造了一座二落五開間雙護厝的古屋,後因人丁繁多不夠居住,又斥資在二落的南面建造一座四落大厝和一座燕尾雙翹角的住宅(現編中華路23號、25號),據說當時二落的厝前全是田園,站在門口可以遠眺鷺江景色。這些位於道路兩側的建築現今保存完好,看上去依然氣派,。

黃旭齋生有三子,長子琨石出仕,官至戶部監印,誥封中憲大夫,故過去在二落大厝懸掛「大夫第」匾額,顯赫一時。後人中還出了廣東補用巡檢黃贊襄、舉人黃贊夏、管業訓導黃贊周等。黃贊周還當過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首任華人董事。

7、亦足山莊
亦足山莊建於20世紀20年代,為同安籍越南華僑許澗所建。門樓由許多大小盾形浮雕、繁枝花卉、希臘柱組合而成,極為漂亮。從門樓進入主樓,可以看到一個歐式照壁,踏著雕花裝飾的石階作為過渡,短牆纏枝浮雕,彷彿在講一個欲說還休的故事。

山莊由四根通天圓柱支撐正面,與突起的雙拱窗套、轉角的凹槽牆柱,組成富有韻律的外形美。主屋右側設計為玲瓏的中國傳統庭院,按地勢落差,築有蜿蜒曲折的小徑,徑端有一個重檐兒八角涼亭,作休閑觀景用的。院內有口深井,井上有井房,井旁有盥洗池,取水設備一應俱全。

據聞,許澗的子女眾多,後來的亦足山莊被作為嫁妝送給了他的第十六個女兒。七十多年過去,物是人非。也有飛來榕,牢牢紮根在歐式大門樓上。直到2004年的時候被租出去了,才修葺一新,而原本的門,只得連同榕樹一起鋸掉了。高牆之上是現代的攝像頭,配以塑鋼護窗,方便了主人,可惜了看客。

㈥ 廈門鼓浪嶼歷史

在歷史上,鼓浪嶼曾長期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稱,明時始用「鼓浪嶼」名稱。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多是十分簡陋的民房。閩南三角區的原始民居形式,自然影響鼓浪嶼的民房形式。因而,在外國人進入鼓浪嶼以前,島上的房屋與大陸本土——閩南沿海金三角(廈門、漳州、泉州)的房屋形式沒有差別。這種形式,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即使在現代化的鼓浪嶼島上,也還有二進、四進的古老民居建築群存在。
1843-1902年西方建築的涌現

明末清初直至鴉片戰爭,鼓浪嶼的建築開始發生變化。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或暫居。鼓浪嶼成了他們擇地發展的首選地點。鼓浪嶼有優越的地理、氣候和風景條件,非常適宜居住,因而,直至目前為止,鼓浪嶼建築的90%都是居住建築。外國人染指鼓浪嶼,先是租用民房,行使管理教堂、學校、醫院等權力,至實力發展、能站穩腳跟以後,才陸續建造教會學校、教會醫院、教堂、聖教書局、領事館。當然,最大量建造的還是公館、別墅等居住建築。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在事業有成之後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了鼓浪嶼為最佳的落腳點,紛紛投資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有很多建築的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超出了外國人,耗資也是十分昂貴的,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在鼓浪嶼島上,這些規模宏大的離宮別館目前許多已由政府改作公共性建築使用。

本世紀二三十年代
在鼓浪嶼島上,密密麻麻遍布著各類建築。這中間有70%左右是本世紀初至二三十年代建造的。除外國人及華僑建築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有些本地的名人、富戶,往往請外國的設計師設計圖紙,或者套用現成的圖紙,或者模仿周圍的房屋形式,建造的住宅往往規模宏大,裝修艷麗,做工亦很講究。除居住建築外,一些華僑也投資興建了很多公用事業類建築,創辦了建築公司,組建了一些施工隊伍,開發建設了很多道路街區和店面。比較著名的華僑實業家黃奕住、李清泉、黃仲訓等人,在鼓浪嶼投以巨款,發展房地產業,建設開發出售住宅,創辦電話、電報公司及自來水廠、碼頭等公共事業。抗戰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時期與解放戰爭時期,一些建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嶼區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築,經過改造、裝修,部分公共性場所。例如,原來巨大無比的「白宮式」建築——林鶴壽的「八卦樓」改為鼓浪嶼風琴博物館。很多較大型公館、別墅的不經意創造出來的造型經過幾次經意的裝修、改造,已經改作合其造型、功能的建築物並且成為鼓浪嶼上有意義、有標志性的建築。

㈦ 介紹鼓浪嶼--萬曆山的景觀和特色鼓浪嶼濤聲如何產生的

鼓浪嶼
鼓浪嶼(Gulangyu Islet)

鼓浪嶼位於廈門島西南面,與廈門島只隔一條寬600米的鷺江,輪渡5分鍾可達。

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乃因島西南方有一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屯兵於此,日光岩上尚存水操台、石寨門故址。1842年,鴉片戰爭後,英、美、法、日、德、西、葡、荷等13個國家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同時,商人、傳教士、人販子紛紛踏上鼓浪嶼,建公館、設教堂、辦洋行、建醫院、辦學校,炒地皮、販勞工,成立"領事團",設"工部局"和"會審公堂",把鼓浪嶼變為"公共租界"。一些華僑富商也相繼來興建住宅、別墅,辦電話、自來水事業。1942年12月,日本獨占鼓浪嶼;抗日戰爭勝利後,鼓浪嶼才結束一百多年殖民統治的歷史。

鼓浪嶼與廈門市區相隔,,是廈門最大的一個衛星島,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嶼上龍頭山、升旗山和雞母山並列,岡巒起伏,碧波、白雲、綠樹交相輝映,處處給人以整潔幽靜的感覺。小島完好地保留著許多具有中外各種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嶼上人口約2萬,居民喜愛音樂,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前茅,被贊為琴島。現在,鼓浪嶼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主要旅遊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港仔後海濱浴場、鄭成功紀念館等。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中外遊人來此觀光游覽。

日光岩又名晃岩,為鼓浪嶼最高點。山上巨石嵯峨,疊成洞壑。樹木蔥郁,亭台掩映。拾級而登,先至蓮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鐫刻「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庵後有「鷺江龍窟」、「古避暑洞」諸勝,中間即鄭成功龍頭山寨和水操台遺址,有蔡廷鍇、蔡元培贊鄭題詠。登臨絕頂,山海奇觀,風光無限,廈門、鼓浪嶼、大擔、二擔諸島盡收眼底。

菽庄花園在日光岩南麓海濱。台灣富商林爾嘉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攜眷內渡,寓居鼓浪嶼,1913年始建此園,以寄託對台北板橋故園的懷念,並以其號「叔臧」諧音為園名。園主銅像,現屹立園中。全園借山藏海,巧為布局,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令人流連忘返。有壬秋閣、四十四橋、疊石、假山、談瀛軒、頑石山房諸景,為廈門名園之最。左側港仔後海濱浴場,沙清水凈,可容數千人游泳。附近有延平公園,為紀念鄭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凈泉,俗稱「國姓井」,相傳是鄭氏屯軍時開設的水井。

㈧ 鼓浪嶼被哪13個國家殖民過

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挪威、奧地利葡萄牙、瑞典。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佔領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尋求「國際保護」,請列強「兼護廈門」。

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等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3],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8)鼓浪嶼工部局遺址擴展閱讀:

鼓浪嶼的近現代歷史:

1840年~1860年,外國列強勢力對廈門和鼓浪嶼的侵略已全面展開,且迅速地擴展和深化。

1844年,倫敦差會在鼓浪嶼成立教會。

1850年,大英長老會也於在鼓浪嶼扎住腳跟。

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的「中華第一聖堂」建造在廈門新街仔。15年後,英 國教會也在鼓浪嶼建造了專供外國人祈禱的「協和禮拜堂」(在今第一醫院內)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惟鼓浪嶼保已淪為「公共租界「。

1915年,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

1933年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 ,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

1935年4月,國民政府福建政府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復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

1941年12月7日,日軍獨占鼓浪嶼,直至我國抗戰勝利。

1949年9月初,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後改隸於廈門市至今。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9月攻入廈門,後金門戰役、金門炮戰,參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等相關文章和詞條。

1949年10月17日,鼓浪嶼地區解放。

1958年,金門炮戰爆發。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劃上了句號。

㈨ 鼓浪嶼怎麼樣,鼓浪嶼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日光岩

俗話說「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日光岩是鼓浪嶼的龍頭景點,包括日光岩和琴園兩部分。龍頭山,聳峙於鼓浪嶼中南部,與廈門的虎頭山隔鷺江相望,史稱「龍虎守江」。龍頭山又稱日光岩,海拔92.7米,是鼓浪嶼的最高峰,成為廈門的象徵。景區奇石疊磊,洞壑天成,海浪拍岸,樹木蔥蘢,繁花似錦,富有亞熱帶浪漫氣息。擁有「一片瓦」、「鷺江龍窟」、「古避暑洞」、「龍頭山寨」、「水操台」、「百米高台」勝景。歷代文人石刻題詠甚多,為名岩增添古風異彩。與日光岩自然景觀形成動與靜、今與古的有機結合。山間蹬道盤旋,迂迴曲折。隨處有詩聯題刻,以明萬曆元年(1573年)丁一中所題「鼓浪洞天」為最早,距今已有400多年了。 日光岩頂就是天風台,是鼓浪嶼的最佳觀景點。放眼四顧,廈門市區、鼓浪嶼全島、環鼓的大海,廈門大學、海滄大橋,九龍江入海口、南太武嶼仔尾漳州港,海滄投資區、湖裡集美東渡港,或遠或近,盡入眼底。游廈門不登日光岩,不算到廈門!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曾屯兵於此,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日光岩上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水師的「龍頭山寨」。寨門、搭架軍帳的梁洞和指揮水師操練的水操台遺址,今均完好。還有「鄭成功紀念館」,藏有鄭成功及其水師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的眾多珍貴文物。

日光岩上的摩崖石刻有八十多處,有張瑞圖、何紹基、鄭成功、丁一中、許世英、蔡元培、蔡廷鍇、蔣鼎文等人的詩文題刻,其中以「鼓浪洞天」、「鷺江第一」、「天風海濤」、「閩海雄風」、「腳力盡時山更好」等,或筆力雄健,或意蘊精深,是日光岩上的一大文化景觀。

[夢琴島溫馨提示]日光岩門票60元/人(含百鳥園),當天有效。聯票80元/人(包括日光岩60元、菽庄花園30元、皓月園15元、風琴博物館20元、刻字館10元,共五個景點)也是當天有效,建議要進景點的朋友從早晨就應該出發,因為大概要花一天的時間(喜歡走馬觀花者除外,)先參觀日光岩---百鳥園---菽庄花園---刻字館(就在菽庄花園的大門口處不遠的地方)---皓月園---風琴博物館。

菽庄花園:

菽庄花園原是台灣富紳林爾嘉的私家花園,50年代氣辟為公園,近年又建了許多設施,面積也擴 大了3000多平方米,是頗有特色的海濱公園。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後,被迫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可台灣軍民拒絕割台,總兵劉永福等帶領「黑旗軍」進行抵抗,腐敗的清政府又下令駐台官兵回大陸。時任台灣墾撫兼團防大臣的林維源不敢逆旨,於1895年全家內渡,定居於鼓浪嶼。林維源,原籍龍溪,其先祖於乾隆年間赴台灣淡水墾殖發家,在台北建有「板橋別墅」即林家花園。其子林爾嘉從小就生活在那裡,別墅的一切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1905年林維源去世,林爾嘉繼承父業。1913年,他為懷念台北板橋故居,選定鼓浪嶼金帶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仿造台北板橋別墅,參照江南名園修建花園,取名「菽庄」,乃主人「叔臧」的諧音,也是「稻菽主人庄園」寓意,因為林爾嘉的祖先是以墾殖發家而富甲台灣的。他花1萬銀元的「潤筆」費,請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題寫「菽庄」園匾。

林爾嘉對花園的結構布局精心設計,力求再現台北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致。他利用一塊不到十畝的坡地,創造出寬闊的空間,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納入花園的懷抱。花園內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聽浪閣、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十景,小巧別致,自成一格。 菽庄花園集世界園林藝術十大特點中的三個最有藝術個性的特點於一園,是很難得的。
第一個特點是「藏海」:就是人走在路上見不到海,到了花園門口甚至進了門仍見不到海,一堵黃牆擋住了視線,待到轉出月洞門,繞過竹林,突然「海闊天空」,取得突然見海的驚奇效果。
先把海「藏」起來,而後大海奔騰聚至,引人踏海而行,來到海中的「觀潮樓」,觀賞海景,真是豪情滿懷,可惜觀潮樓被台風吹倒後一直未能恢復。瑞士園林專家參觀菽庄花園後說:「我 們只有藏湖,而廈門有藏海,十分難得。」菽庄花園的第二個特點是「巧借」:是林爾嘉把臨海的坡面,海灣里的礁石,漲落的海水全部利用起來,圍地砌階,造橋建亭,使原本十分狹窄的一個小海灣,借四周自然美景為鋪墊,變成涵納大海,頗有層次,視野寬廣的海上花園。這在中國的任一個城市,任何一個公園都無法領略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和情趣,這是菽庄花園最秀人的地方。在這里可以看到洶涌激越的海浪,澎湃往返;遠處的南太武,近處的擔嶼、青嶼、浯嶼,煙波浩渺、風姿綽約;前方的日光岩,英雄山乃至海滄的嵩嶼角都成了花園的外景,構成一幅動感的立體畫,十分秀美。菽庄花園的第三個特點是:「動靜結合」:林爾嘉對動與靜的處理也頗為獨到,坡面建一片假山,按地支分裂為「十二洞天」,洞洞相聯,讓孩子們去追玩,顯出跳動出沒的動景;坡邊建有小亭小閣,休息觀景,表現靜雅的環境。海潮的流動,長橋的安卧,岸上花團錦簇,海中百舸爭流,都體現了動與靜的交融與和諧,匠心獨具!還有林爾嘉把台北板橋別墅的小板橋也搬了進來,把眉壽堂,壬秋閣等建得小巧玲瓏,採用重檐歇山頂,飛檐翹角,琉璃粉牆,小橋流水,淡雅高潔,與海色、山色、天色渾然一體。組成了風格統一的中國傳統園林建築群體,使整座花園既有江南園林的秀美,又兼閩南園林的亮麗。真是:片片帆影日邊來,成群鷗鷺乘風去;「世外桃源君小隱,袖中東海我來游」!近幾年菽庄花園的後山新建了「聽濤軒」,設鋼琴博物館,展出世界古鋼琴30台,最名貴的是1810年出品的。他們是鼓浪嶼華僑收藏家胡友義的稀世珍藏。「蛇嶺花苑」展出盆景增添了菽庄的內涵。最後告訴大家林爾嘉的情況吧。林爾嘉,1874年生於廈門,1905年任廈門保商局總辦,廈門總商會總理,發起建設廈門的電話、電燈,自來水等公共事業。清末捐巨款晉升為侍郎。1941年任廈門市政會會長,對廈門的城市建設多有貢獻。曾連任鼓浪嶼工部局「華董」14年。抗戰時從廬山出了香港,抗戰勝利後回台灣定居,1951年去世,終年77歲。

鋼琴博物館 :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菽庄花園的"聽濤軒",佔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博物館里陳列了愛國華僑胡友義收藏的40多架古鋼琴,其中有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鋼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鋼琴,有古老的手搖鋼琴、有產自一百年前的腳踏自動演奏鋼琴和八個腳踏的古鋼琴等。

無論是普通的遊客還是音樂家、藝術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帶給他們的藝術熏陶和音樂的啟迪都是無盡的。澳大利亞著名鋼琴演奏家傑佛利·托薩是胡友義先生的莫逆之交,他說,"我以我的朋友為榮,他把一份最特殊的禮物獻給了中國。"為慶祝開館,傑佛利·托薩還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辦了專場演奏會。法國鋼琴大師米歇爾·布爾敦克勒參觀了博物館後說: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在此舉辦一個國際性的鋼琴藝術節。"我國著名指揮家韓中傑、鄭小瑛,旅美鋼琴家殷承宗等也深深被鋼琴博物館音樂魅力所折服。

風琴博物館 :

2005年1月28日晚,受矚目的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鼓浪嶼風琴博物館開始向市民開放,並舉行一場管風琴音樂會。風琴博物館的第一台大型管風琴「諾蔓比爾」「初試啼聲」正式向遊客和市民「亮相」。150多名市民獲得第一批觀賞百年古風琴的美妙琴聲的機會,來自澳大利亞的管風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爾克.莫里夫婦給鷺島市民帶來了全新的音樂享受。風琴博物館位於鼓浪嶼西北部的八卦樓,是目前國內惟一、世界最大的風琴博物館。與在東南部菽庄花園的鋼琴博物館交相輝映,讓全世界的音樂愛好者都能懷著朝聖的心情來到這座有著無以倫比的美麗的音樂之島。館內收藏有多種款式的風琴 …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