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海鹽彭城橋遺址

海鹽彭城橋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6 11:27:01

⑴ 峰峰礦區彭城陶瓷古鎮作文500字

窯灣古鎮位於江蘇省新沂市西南邊緣,京杭大運河及駱馬湖交匯處;與宿遷、睢寧、邳州三市縣相連,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聞名全國的水鄉古鎮。素有「東望於海,西顧彭城,南瞰淮泗,北瞻泰岱」之說,號稱「黃金水道金三角」、「蘇北水域勝江南」之美譽及「小上海」之稱,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窯灣集古鎮景觀、水泊景觀、名勝古跡、神話仙境於一體,具有很高的觀賞、游覽和歷史研究價值。千年古鎮窯灣歷史文化悠久而燦爛。據典籍記載,這里,東周時屬鍾吾國轄地。秦漢時,作為軍需品燒窯處。唐時,位於邳州、海州交界處,因周邊窯多,故稱窯灣。千年運河百道灣,黃金分割在窯灣;千年古槐,見證了古鎮窯灣的興衰;後院醬缸,雕琢著歲月久遠的痕跡;老式建築,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她像蘇南的周庄有湖有水,水網相連;她又像山西的平遙,有著古老的街巷,文化相襲數千年。窯灣古鎮人文歷史景觀厚重。古鎮始建於唐朝初期,隨著明清漕運和鹽業的興盛,昔日店鋪櫛比,商賈雲集,街上行人如織,水上舟楫連綿。古鎮中,城門、樓、店、院、宮、寺、廟、殿,自宋至清,代有營建。古老的街巷、宅院、會館、作坊、商行、貨棧、典當、碼頭等古鎮昔日風貌仍基本猶存。窯灣古鎮由新沂駱馬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開發建設。[1]窯灣古鎮景區規劃建設面積為85.62公頃。三年多來,古鎮景區投入保護和開發資金5.2億元,修建房屋800多間,疏通後河及護城河500多米,架設景觀橋5座,新建停車場10萬平方米;完成了吳家大院、趙信隆醬園店、東當典、西當典、中國典當博物館、窯灣民俗博物館、大清窯灣郵局等10個景點的建設。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16平方公里,鎮區面積3.6平方公里,轄21個行政村,總人口近7萬人。2012年,全鎮財政總收入13041.97萬元,人均收入11551元,旅遊綜合收入突破4億元。

⑵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哪裡

馬家浜文化村落遺址在嘉興市南湖鄉天帶橋村馬家浜。
馬家浜遺址是一個三河交叉的平原,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100米。1959年3月開始發掘。遺址文化層分為上下兩層,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類為主,鼎形器極少,以牛鼻式器型為陶器特徵,陶色有一定數量的紅衣陶。同時,還發掘出大量獸骨、魚骨和菱等。從出土文物分析,馬家浜遺址距今6000多年,屬新石器時代(中期)。學術界稱之為馬家浜文化。.

⑶ 彭城的文學作品

彭城賦
文/張思橋
鴻蒙暨開,九州序列。唐堯畫地,是為大彭[1]。歷風霜兮始為固,斫荊莽兮聿而興。洎乎偃王決起,四方攻伐。天子畏葸,分鼎與寧。而後遽然見禍,無端加兵。東方鴻鵠,自此不鳴[2]。春秋失義,王命不聽。小國授地,大邦稱雄。惜我彭城,淪於宋域,流於楚疆[3]。福祚小靳,曾若牛羊。
蒼黃挾令,下揆秦王。刀鋒所指,戡平八荒。於是聚鋒鏑,築長城,造阿房,修秦陵,生民塗炭,忠良伶仃。然後陳王揭竿,豪傑景從,項氏建幡於吳會之地,沛公發軔於古彭之膺[4]。於是英才如曜,良俊競游。有舞陽、絳侯為之弼,平陽、酇侯為之籌[5]。策馬揚轡,直走嶕嶢;廣攬奇士,磅礴郁繚。然後子嬰系組,納璽出降,沛公布告,約法三章。若乃項羽入關,裂地誓盟。引師東向,定都彭城[6]。戶山戲馬,九里鏖兵[7]。至今猶在,慷慨悲聲。
至於高祖平寰,白馬剖符[8]。彭城歸楚,子嗣其居。[9]故有諸王陵遺至今,楚漢風化之孥[10]。而後韋孟橫爌,長諷特書[11]。天師仙降,道出名區[12]。有子劉伶善美酒[13],有作《世說》若清芙[14]。此乃樂天、蘇子之故地[15],重光、夢得之舊廬[16]。
壯哉彭城!中華齊壽之地,千秋交要之衢。文明自茲發緒,鼙鼓於此高喧;英雄迭出未斷,文豪層起不闌。
爾乃湖山壯闊,風物錦綉。雲龍騰氣[17],子房尋舊[18]。黃河如帶,運河奔走。城南葳蕤,山間空卧東坡石[19];林蔭幽闃,湖邊靜立燕子樓[20]。放鶴亭荒[21],誰覓仙人之跡?興化寺在[22],堪悟佛法之由。至若惠風和暢,顯紅島上成追憶[23];天朗氣清,蘇公塔下思緒稠[24]。大風起兮豪情寄,楚歌動兮壯志游。
嗟夫!天地茫茫,古郡滄桑,江河共衍,日月同光。風雲過往,代有曠世之豪傑;古今流變,長存道義之光芒。惟吾同儕,略修其身,稍善嘉行,但問心而無愧,雖世事不我通達,我自浩然宴然也。
注釋:
[1]原始社會末期,堯封彭祖於今徐州市區所在地,為大彭氏國,徐州稱彭城自始起。
[2]徐偃王是西周徐國國君,建都泗水,生活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趁周穆王赴瑤池會西王母之際,率軍西進,緊迫黃河。周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
[3]春秋戰國時期 ,徐州曾先後被列入宋國和楚國的疆域。
[4]沛公:劉邦,沛豐邑中陽里人,後成為漢朝開國皇帝。
[5]舞陽侯,樊噲;絳侯,周勃;平陽侯,曹參;酇侯,蕭何。
[6] 項羽進入咸陽後,在全國范圍封了十八個諸侯王,自封西楚霸王,建都彭城。
[7]戶山,戶部山;九里,九里山。
[8]指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
[9]西漢時,徐州一帶被封為楚國。
[10]徐州有漢文化三絕,分別指「漢墓,漢畫像石,漢兵馬俑」。
[11]韋孟,西漢初詩人,彭城人。
[12]天師,張道陵 ,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
[13]劉伶,字伯倫,中國西晉沛國(今安徽宿縣,當時應屬徐州)人,「竹林七賢」之一。
[14]世說,此指世說新語,劉義慶撰。劉義慶,漢族,彭城人。字季伯,南朝宋文學家。
[15]樂天,此指白居易。白曾於徐州任職,並留下了相當數量的作品;蘇子,此指蘇軾。
[16]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漢族,彭城人;劉禹錫,字夢得,漢族,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
[17]雲龍,指雲龍湖。原名「簸箕窪」又名「石狗湖」。
[18]子房,指子房山。與雲龍山、九里山、戶部山並稱徐州四大名山。子房山原名雞鳴山,傳說楚漢相爭中張良曾命士兵在此吹簫散楚兵,遂更名為子房山。
[19]東坡石,指東坡石床。
[20]燕子樓,唐貞元年間,朝廷重臣武寧軍節度使張愔(張建封之子)鎮守徐州時,在其府第中為愛妾關盼盼特建的一座小樓,因其飛檐挑角,形如飛燕,且年年春天南來燕子多棲息於此,故名燕子樓。
[21]放鶴亭,為彭城隱士張天驥所建。元豐元年秋,蘇軾寫了《放鶴亭記》。
[22]興化寺,原名石佛寺,徐州八大古寺之一,緣北魏大石佛而建。
[23]位於百步洪南的顯紅島,原為故泗水中的一處由激流沖刷起的泥沙沉積而成的沙洲,北宋蘇軾知徐州時名為中洲,後因民間傳說熙寧十年黃河決口入泗,蘇軾帶領州民抗洪時,蘇姑為救滿城百姓獻身黃河,徐州百姓在沙洲上撈得蘇姑紅袍,因此後人將此沙洲命名為顯紅島。
[24]蘇公塔,位於徐州蘇公塔影景區,是為紀念原任徐州知事的蘇軾而建。

⑷ 海鹽的橋介紹

【一方勝跡——沈盪大橋】
嘉興至海鹽,有一古老塘河,古稱官塘,現版叫海鹽塘,為歷代權漕運之通道。橫跨在古塘上有一座三孔拱形古石橋巍然屹立,凝重壯觀,這就是遐邇聞名的沈盪大橋,在古代叫永慶塘橋,是縣內僅存的一座石拱橋。原坐落在沈盪鎮東首,跨鹽嘉塘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建,雍正三年(1725)重建。由於受南排二期彭城港工程的建設影響,1998年按原貌遷移到距老橋3公里處——鎮南陳家港眾墳漾。橋為三孔拱形石橋,橋長48米、寬4.9米,中孔凈跨14.4米,梁底標高11.32米,兩側各有石級43級,整座橋用花崗岩條石砌成。3個拱形橋內壁,用弧形條石砌成,合縫嚴密。千年古橋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海鹽古老歷史的見證。

⑸ 彭城的簡介

彭城,又名彭城邑、彭城縣,曾為古都涿鹿(即今江蘇徐州) 的舊稱。彭城邑歷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是帝王之都,據先秦典籍《世本》記載,「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改彭城邑為彭城縣。從此,歷經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直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綿延長達一千九百五十四年的時間里,或為彭城藩國國都,或為彭城郡郡治,或為徐州州治,彭城始終是今日徐州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徐州升格為府,因府治彭城縣境內有銅山島,彭城縣始更名銅山縣 。日偽時由銅山縣縣城所在地析置徐州市,從此市縣同城。
今日彭城——是江蘇省第二大城市,淮海經濟區第一大城市,東隴海線第一大城市,蘇北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國第二大鐵路樞紐。徐州是國家重要的交通要道、軍事戰略要地,享有較高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地位。作為華東地區的門戶城市,現為華東重要的教育、科技、文化、交通、旅遊、醫療、會展中心,同時也是省內重要的工商業、金融和對外貿易中心。徐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是國務院確定的擁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是江蘇省重點規劃建設的三大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也是新亞歐大陸橋中國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徐州歷史上曾為蚩尤本據,黃帝初都,彭國國都、徐國國都、宋國國都,楚國國都。徐州是漢高祖劉邦、南唐烈祖李昪、南朝宋武帝劉裕、後梁太祖朱溫的故里,有「九朝帝王徐州籍」美譽。徐州「東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素有「五省通衢」之稱。京滬鐵路、隴海鐵路、京滬高鐵、徐蘭客運專線在此交匯,京杭大運河傍城而過貫穿徐州南北,北濱北方第一大湖微山湖。公路四通八達,北通京津,南達滬寧,西接蘭新,東抵海濱,為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東西、南北經濟聯系的重要「十字路口」,有「徐州通,則全國通」的稱譽。作家王茂飛這樣評價自己的家鄉:一州,兩漢,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訪,八百壽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長街淮海路。清代詩人邵大業稱徐州是「龍吟虎嘯帝王州,舊是東南最上游。「

⑹ 馬家浜文化的簡介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區,南達浙江的錢塘江北岸,西北到江蘇常州一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及其後續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表明太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源遠流長、自成系統,並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農用工具有穿孔斧、骨耜、木鏟、陶杵等。還飼養狗、豬、水牛等家畜。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在吳縣草鞋山出土了葛麻纖維織造的緯線起花羅紋編織物,遠比普通平紋麻布進步。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 (或稱 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死者埋入公共墓地,各墓隨葬品不甚豐富也不很懸殊。在常州圩墩和吳縣草鞋山發現用陶器覆蓋人頭骨或把人頭骨置於陶器中的特殊葬俗 ;還發現幾座死者年齡相近的同性合葬墓,屬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馬家浜文化的後繼者是崧澤文化。
1、更早發現和面積更大的——邱城遺址
1957年發掘的浙江湖州市邱城遺址,邱城的東、南和西南部,有新石器時代遺址,故稱邱城遺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分上、中、下3個文化層。
下層,距今約6000多年。此層為較大的建築遺跡。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以背面弧突的錛和斜背舌表刃的穿孔斧最具特徵。還有較多的鏃鑿、碓、針等骨質工具。生活器皿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器形有腰沿釜、釜形鼎、喇叭形圈足豆和腹部有一對牛鼻式器耳的陶罐等,還有牛、鹿、豬、魚類等動物遺骸。
中層,距今約5000多年,屬松澤文化。石器以扁平穿孔萬斧和長條形石鎊為主。生活器皿多為黑陶,包括鼎、豆、(上禾下皿)、罐、杯、解、筒形器等,形狀規整,有些施有圓形和三角形的鏤孔圖案。
上層,即城牆部分,1957年發現夯土中伴有印紋陶、原始青瓷、紅陶、黑陶和石器、銅鏃、玉王夫、玉璜等,最晚的是印紋陶和原始陶。邱城山東南文化堆積的上層,出土有夾砂繩紋陶鼎、三角形斜把石破土器、弧背有段石錛等遺物。
2、稍晚後發現,面積僅一半的嘉興馬家浜遺址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1959年3月間,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省博物館、杭州大學歷史系、杭州師范學院歷史系等6個單位組成考古隊進行了發掘。
,發現有與邱城下層同類的遺物並有房基、墓葬等遺跡。馬家浜遺址位於嘉興西南7.5公里,面積約1萬5千平方米,發掘區在遺址的中部,共布探方5個,計213平方米。表土層下文化層分上下兩層;上層以灰黑色黏土為主,並有紅燒土層和淤泥層,厚達12—80厘米,包含物有獸骨、石錛、礰石、骨鏃和各種質地的陶片,還有建築遺跡;下層為含有大量腐爛的獸骨碎片的黑色黏土,厚達15—75厘米,包含的獸骨比上一層更多,還有骨管、骨錐、骨針、骨鏃以及石斧、礰石和陶片等。在上下層交接處的淤泥中發現了墓葬,出土30具人骨架,其中6具身旁有隨葬品,生產工具置於腰部,裝飾品置於頭部,陶器位置不一。出土的器物有穿孔石斧1件、陶豆2件、罐4件、盆1件、紡輪1件、玉珠2件。還發現長方形房屋遺跡,南北7米,東西3米,門朝東,周邊一圈柱洞,尚有殘存的木柱,有的木柱洞底墊放木板。室內是經過加工的黃綠色土面,還有帶樹枝和蘆葦痕跡的紅燒土塊堆積的牆壁殘跡。在下文化層中還發現了碳化圓角菱,與南湖菱相仿。
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5月,新華社發了消息,並記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聞錄》。
最終命名過程
在馬家浜文化正式命名的1977年之前,由於馬家浜文化的遺址發現並不多,資料相對較少,其中以首個發掘的邱城下層和草鞋山第八至第十層的資料比較豐富,所以考古界曾有「按照當時確定考古學文化的標准及其命名習慣,應該將這類遺存命名為『邱城文化』」的說法,也有人提議命名為「草鞋山文化」,甚至有人將之歸入「江南青蓮崗文化」。這樣的爭論整整持續了16年。
中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吳汝祚(浙江省嘉興市人) ,在1975年第5期的《考古》上發文,率先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在1977年11月南京召開的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學術討論會上,由於夏鼐(吳汝祚的浙江大學導師) 等考古學家的堅持,並確認嘉興馬家浜遺址為代表的馬家浜文化,是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至此,馬家浜文化才得以正式定名。
1981年12月在杭州召開的全國第三屆考古學會年會上,到會專家學者聽取了羅家角遺址發掘報告後,加深了對馬家浜文化的認識。1984年11月在嘉興召開的太湖流域古文化討論會上,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對馬家浜文化的發生和發展,給予很高的評價。馬家浜文化已載入《大不列顛網路全書》和1990年出版的《中國大網路全書?考古卷》,確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隨後進行的桐鄉羅家角遺址、餘杭吳家埠遺址、常州圩墩遺址等地的考古發掘成果,有力地證實了馬家浜文化作為長江中下游、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代表的觀點。尤其是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碳-14測定距今7100餘年,在稻穀栽種、紡織、制陶、製造手工藝品等方面的領先創造,對於當時流行的馬家浜文化是從河姆渡文化發展而來的觀點,無疑是一個有力的糾正。
3、同期發現的吳江梅堰遺址
同年,江蘇省文物工作隊發掘的吳江梅堰遺址中,也含有這一類遺存。60年代,有人把它歸屬青蓮崗文化。後來,有人進一步定為青蓮崗文化江南類型的馬家浜期。70年代起,有人把它與青蓮崗文化相區分,提出了馬家浜文化的命名,現已普遍得到承認。
4、 羅家角遺址
位於浙江桐鄉縣石門鎮東北2公里處。1956年,當地農民在水田中挖出大批獸骨、陶片和鐫刻精美的豬獠牙飾品。省文物部門派員調查,發現這是浙江迄今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12萬平方米。1963年3月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9年11月至1980年1月,由省文物考古所與嘉興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考古隊,配合農田基本建設對羅家角遺址進行了發掘。發掘總面積為1338平方米,清理灰坑 53個。發現4個文化層,各文化層的包含物十分豐富,獲得小件編號器物794件,有陶片5萬多斤,獸骨2千多斤,還發現了帶榫卯的建築木構件和稻穀等植物遺存。出土稻穀156粒,其中粳谷55粒,秈谷101粒。羅家角遺址的4個文化層都屬馬家浜文化,代表了馬家浜文化的若干個不同發展階段,豐富了馬家浜文化的內涵,找到了馬家浜文化的早期類型,是我國考古工作又一重大成績。羅家角第4文化層出土的蘆葦經碳14 測定,為距今7040±150年,第4文化層出土的陶片熱釋光測定為7170±l0%年,兩種測定結果基本一致。馬家浜文化的年代為公元前4000——5000年。
羅家角遺址的發掘,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1987年日本農耕史代表團專程到羅家角遺址考察馬家浜文化,1989年日本東亞稻作文化起源考古代表團到羅家角遺址考察時說:「羅家角遺址發掘出土稻穀,證明這里是日本栽培水稻的發源地之一。」代表團成員日本廣播大學教授、農學家渡部忠世說:「日本出版的有關馬家浜文化的書刊都把羅家角寫成羅家谷,這是因為它是水稻的發源地的緣故。」
5、嘉興市的分布處
馬家浜文化類型在嘉興市境內的重要遺址有嘉興的馬家浜、吳家浜、幹家埭、鍾家港;桐鄉的羅家角、譚家灣、張家埭、新橋、吳家牆門;海寧的郭家石橋、墳橋港; 海鹽的彭城,平湖的大墳塘,嘉善的小橫港、大往遺址等。
6、 太湖流域的蘇、錫、常、滬、杭、湖地區分布處
有湖州邱城、杭州吳家埠、蘇州越城、吳縣草鞋山、吳江梅埝、袁家埭、上海青浦崧澤下層和常州圩墩、武進潘家塘的下層。

⑺ 西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 國家級保護 2 阿房宮遺址 秦代 國家級保護 3 漢長安城遺址 西漢 國家級保護 4 大明宮遺址 唐 國家級保護 5 豐鎬京遺址 西周 國家級保護 6 藍田猿人遺址 舊石器時代 國家級保護 7 米家崖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8 魚化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9 太液池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0 建章宮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1 興慶宮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2 天壇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3 青龍寺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4 斡爾垛遺址 元 省級保護 15 閻庄和楊家圍牆遺址 西漢 省級保護 16 華清池遺址 唐 省級保護 17 黃堆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18 真守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19 小豐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0 魯家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1 宋村遺址 周 省級保護 22 文王靈台遺址 新石器時代 省級保護 23 唐明德門遺址 唐 市級保護 24 唐長安城遺址 唐 市級保護 25 姜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 市級保護 26 秦櫟陽遺址 戰國 縣級保護 27 澇池河溝遺址 舊石器時代 縣級保護 28 泄湖遺址 新石器時代 縣級保護 29 秦始皇帝陵 秦 國家級保護 30 庄襄王墓 秦 省級保護 31 胡亥墓 秦 省級保護 32 董仲舒墓 西漢 省級保護 33 霸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4 杜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5 薄姬墓 西漢 省級保護 36 周穆王陵 西漢 省級保護 37 蔡文姬墓 東漢 省級保護 38 王季陵 周 省級保護 39 陳平墓 西漢 省級保護 40 王太史九思慕 明 省級保護 41 老子墓 東周 省級保護 42 許後少陵 西漢 縣級保護 43 張勇墓 清 縣級保護 44 扁鵲墓 周 縣級保護 45 奉天皇帝齊陵 唐 縣級保護 46 段秀石墓 唐 縣級保護 47 蕭何墓 西漢 縣級保護 48 昭王冢 戰國 縣級保護 49 柳公權墓 唐 縣級保護 50 呂氏四賢墓 宋 縣級保護 51 大雁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2 小雁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3 興教寺塔 唐 國家級保護 54 西安城牆 明 國家級保護 55 興善寺 唐 省級保護 56 八仙庵 宋 省級保護 57 鍾樓 明 省級保護 58 鼓樓 明 省級保護 59 化覺巷清真寺 明 省級保護 60 大學習巷清真寺 明 省級保護 61 寶慶寺塔 明 省級保護 62 城隍廟 明 省級保護 63 東岳廟 明 省級保護 64 香積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5 華嚴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6 靈感寺塔 唐 省級保護 67 法幢寺 唐 省級保護 68 杜公祠 清 省級保護 69 西安碑林 宋 國家級保護 70 石佛 南北朝 省級保護 71 牛郎織女 西漢 省級保護 72 石造像 唐 省級保護 73 石刻畫像及鐵鍾 宋 省級保護 74 大福和尚碑 唐 省級保護 75 輞川圖石刻 明 省級保護 76 李晟碑 唐 省級保護 77 魏造像石碑 北魏 省級保護 78 祖庵石刻 元 省級保護 79 雁字迴文碑 清 省級保護 80 青華山卧佛石刻 清 省級保護 其他還有:華胥新街遺址,房家村遺址,侯家村遺址,巨東村遺址,麻坡村遺址,東關遺址,懷真坊遺址,馬營遺址,甘河遺址,禮賢庄遺址,長陽宮遺址,東渭橋遺址,彭城閘遺址,九女冢,焦贊墓,楊礪墓,李淳風墓,水陸庵,草堂寺,寶林寺塔,化羊廟,公輸堂,空翠堂,樓觀台,周至古塔,樓觀鎮塔寺村古塔,三清殿,樓觀台古塔,周至城隍廟,高陵塔,西五台,罔極寺,關中書院,小皮院清真寺,萬壽寺塔,廣仁寺,聖壽寺塔,凈業寺塔,豐德寺,溫國寺,普賢寺,牛頭寺,天池寺塔,西林寺,漢露台,古瓮寺,上悟真寺,藍田文廟,戶縣鍾樓,戶縣城隍廟,戶縣文廟,戶縣東岳廟,靈山寺,仙游寺,七寶塔,羅漢寺,周至木牌坊,趙公明廟,周至玉皇廟,天台寺前後殿,萬壽宮正殿,唐龍躍宮石井圈,周至戒官碑,仙翁石刻造像,石經幢,石造像,西安事變舊址,易俗社劇場,八路軍辦事處舊址,革命亭,西京招待所,楊虎城止園舊居,新城黃樓,楊虎城將軍陵等等。

⑻ 浙江平湖林埭鎮群豐村莊橋墳遺址還為開發建造公園嗎

跨湖橋文化與馬家浜文化,皆是長江下游地區重要的文化,具有很多類似。
馬家浜文化年代約始於公元前5000年,到前4000年左右發展為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居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多處遺址中出土了稻穀、米粒和稻草實物,經鑒定,已普遍種植秈、粳兩種稻。
馬家浜文化,漁獵經濟也占重要地位,常發現骨鏃、石鏃、骨魚鏢、陶網墜等漁獵工具,以及陸生、水生動物的遺骸。
馬家浜文化,發現多處房屋殘跡。當時已有榫卯結構的木柱,在木柱間編扎蘆葦後塗泥為牆;用蘆葦、竹席和草束鋪蓋屋頂;居住面經過夯實,內拌有砂石和螺殼;有的房屋室外還挖有排水溝。
馬家浜文化,多紅色陶器,腰檐陶釜和長方形橫條陶燒火架 (或稱 爐箅)是該文化獨特的炊具。
馬家浜文化,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跡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
羅家角遺址第四層的碳-14測定距今7100餘年,在稻穀栽種、紡織、制陶、製造手工藝品等方面的領先創造,
馬家浜文化類型在嘉興市境內的重要遺址有嘉興的馬家浜、吳家浜、幹家埭、鍾家港;桐鄉的羅家角、譚家灣、張家埭、新橋、吳家牆門;海寧的郭家石橋、墳橋港; 海鹽的彭城,平湖的大墳塘,嘉善的小橫港、大往遺址等。
結論是,馬家浜文化是距今7000年的,太湖地區分布廣泛的定居的文化,此文化屬於早期的稻穀農業為主,同時具有漁獵文化為重要的補充,沒有發現獨木舟,因此馬家浜文化不是海洋類型的文化。
---------------------------------
跨湖橋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是發現了獨木舟,在距今8000年的時期,就是類似現今宇宙飛船的偉大超強的科技,說明跨湖橋文化是一種已經征服了海洋的文化,是一種海洋類型文化。
跨湖橋文化主要是一種漁獵文化,稻穀種植也作為了重要補充。
特別是彩陶與黑陶的發現,證明跨湖橋文化的科技水準超越了馬家浜文化1000年以上,就如同現代社會早期歐洲文化遠遠超越東亞文化,印度文化的科技水準。
跨湖橋彩陶紋飾主要為太陽紋,也是目前發現較早的太陽崇拜遺跡。太陽崇拜,是早期人類比較超強的信仰方式。19世紀西方宗教研究領域自然神話學派的代表人物麥克斯·繆勒(Max Muller)提出,人類所塑造出的最早的神是太陽神,最早的崇拜形式是太陽崇拜。世界上的太陽崇拜有五大發源地:中國、印度、埃及、希臘和南美的瑪雅文化。
從出土文物及民俗看,整條珠江流域大多有太陽崇拜文化,特別是古駱越地為最,民間有祭天習俗,以及最近在大明山發現的古祭壇。還有花山岩畫中的太陽輪和出土的銅鼓太陽浮雕為實物代表。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卡累利亞岩畫(發現於俄羅斯奧涅加湖和白海地區)已知逾千幅,畫面所繪大多為飛禽走獸,「此外,尚有種種圖形——圓和半圓,並繪有輻射之光束」。一些研究者認為,繪有光束的圓和半圓,是日月的象徵。
三星堆二號坑出土有一種青銅「輪形器」(共6件),呈圓形。已修復的兩件直徑約為84厘米;中心似輪轂的大圓泡的直徑約28厘米,有5根似輪輻的放射狀直條與外徑相連。這應是三星堆先民太陽崇拜的遺物。
1974年和1977年青海民和出土有「卐」形紋彩陶壺。其中「+」字紋與印第安人象徵太陽的「+」字完全相同。此外,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三期文化遺存中出土了繪有太陽紋和月亮紋的彩陶片。這些應是我國原始社會對太陽崇拜的延續。
我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許多關於「賓日」、「出日」、「入日」的記載,反映了殷人在日出、日落時都加以禮拜。

⑼ 徐州彭城路寬段南門橋綜合樓二樓在哪

位於彭城路2號
公交車從雨潤新城公交站,坐77路77W路或者8路做到段庄公交站,然後換乘1路做到供銷大廈公交站下車步行556米


線公交路好多我找了只換乘一次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