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容城縣南陽遺址調查
㈠ 雄安建設 最早什麼時候提出來的
雄安建設是在2014年提出的。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做了重要指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逐漸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4月2日和4月30日,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了《關於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有關情況的匯報》。2017年2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專程到河北省安新縣進行實地考察,主持召開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工作座談會。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2018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復了《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
(1)河北容城縣南陽遺址調查擴展閱讀
雄安新區所轄三縣歷史沿革:
1、雄縣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雄縣改屬保定專區。1958年10月,雄縣、新城、涿縣和淶水縣東部地區合並,稱涿縣。1960年5月,專區與市合並,改屬保定市。1961年4月,析置雄縣,屬保定專區。1970年4月,專區改為地區,雄縣屬保定地區。1994年,保定地市合並,雄縣屬保定市至今。
2、容城
容城自秦置縣,屬上谷郡,初名「桑丘」或「宜家」,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設容城侯國,被省政府認定為「千年古縣」。一九八二年,容城上坡遺址(磁山文化)、南陽遺址(春秋戰國)、晾馬台遺址(商周),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容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上坡新石器時期「磁山文化」、「龍山文化」遺址,可推斷出7000年以前,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古村落。
3、安新縣
民國3年(1914年),安縣(安州)與新安各取其名之首字合並為安新縣,屬直隸省保定道;1928年屬河北省。1949年8月,安新屬河北省保定專區。
1950年4月,安新縣駐地由安州遷至新安。1970年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安新縣屬之。1994年12月23日,保定地區和保定市合並為保定市,安新縣隸之。
㈡ 誰能提供河北省保定市容城縣的歷史
容城縣歷史
(一)、名勝古跡
容城歷史悠久,保存在境內的革命歷史文物非常豐富,這些文物是容城歷史發展的見證。
早在一九八二年,容城上坡遺址(磁山文化)、南陽遺址(春秋戰國)、晾馬台遺址(商周),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於一九八七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將午方遺址、東牛北庄遺址、白龍遺址、東牛遺址、黑龍口燕長城遺址、陳陽庄城堡遺址、北後台烈士陵園,城內烈土塔,革命紀念館,共九處公布為容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現分別介紹如下:
一、現代文物三處:
1、北後台烈士陵園。1946年修建,1974年重建。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三十二團與敵浴血奮戰。不幸有497名指戰員英勇犧牲,遺體埋葬於此。位於賈光鄉北後台村西。
2、城內烈士塔。始建於1946年,後被敵人破壞,1966年重建。,為紀念全縣在抗日戰爭及以前犧牲的烈士嵌刻的碑記。塔由八通碑組成,園內松柏環繞,位於城內北大街路東。
3、容城縣革命紀念館,1986年建於城關鎮上坡村西側,總面積2664平方米,館內有大廳兩座,並有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五壯士容城籍烈士)等紀念碑亭三座。
二、古文化遺址
1、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距今最早文化層約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上坡遺址的發現把我縣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三千年,位於上坡村南。
2、南陽遺址:系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要遺存,據出土遺物看,有燕國易都跡象。距今約兩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位於晾馬台鄉南陽村東南200米,保護范圍5萬平方米。
3.晾馬台遺址:此遺址為商周遺存,距今約四千年左右,遺址有重建明月禪寺一座,古寺巍峨,寺院內千年古柏遮天蔽日,位於晾馬台村西北隅。
4.午方遺址:經省文物研究所發掘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位於城關鎮午方西庄村西側。
5.北庄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北庄村東「陰頂子」處,保護范圍6萬平方米。
6.白龍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白龍村西500米。
7.東牛遺址:此遺址為仰韶文化遺存,距今約五、六千年。位於東牛村南100米。
8.黑龍口燕長城:當地人稱「界堤」。據考查,是戰國時燕國南境長城,西起易縣,東至渤海,我縣殘存1000米,高0.5至2米,位於小里鄉黑龍口村東至萍河橋堤。
9.陳陽庄城堡:此城堡傳說是保衛宋八王趙德芳墳墓駐兵之地。也是宋代北境邊防城堡,位於八於鄉西陳陽庄。
(二)、歷史人物
劉因(1249—1293)字夢吉,元初理學家、詩人。容城縣溝市村人,幼年天資卓絕。初習經學,後研究程頤、朱熹的理學。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曾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後託病辭官回鄉。理學上成就突出,一生著有《四書精要》、《易系辭說》等,後清廷收入《四庫全書》。廣泛行世的《靜修集》是詩文選集,其中收入各體詩詞800餘首。詩名冠元初詩壇。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容城縣北河照村人。發奮苦讀詩書,明朝嘉靖年間中進士,後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化鸞(大將軍,奸相嚴嵩的死黨)被貶為狄道典史。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曾開辦書院,興修水利,開發煤山,受到人民的擁戴。化鸞事敗,又被提升為兵部武選員外郎。因上書列舉奸相嚴嵩十大罪狀,被嚴嵩所害。一生以直諫,氣節著名。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鍾元,世人稱夏峰先生,容城縣北城村人。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舉,因不滿明未政治腐敗,營救東林黨人,受世人贊揚。自明至清,被多次徵召做官,均辭而不就,志於教授著述,為清初「三大儒」之一。著有《書經近旨》、《讀易大旨》、《理學宗傳》等,收入《四庫全書》。著詩文集《夏峰先生》及《田 幾輔中州人物考》、《兩大難錄》等行世。
作者: 219.148.140.* 2007-6-18 13:30 回復此發言
--------------------------------------------------------------------------------
2 容城縣歷史
(三)、容城縣現代革命史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從此,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開展起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容城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比較早。1921年,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范學校進步學生王孟雄等,秘密攜帶進步書刊回鄉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的真理開始在容城縣傳播。
在國共兩黨實行合作的高潮中,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知識分子紛紛到容城進行革命活動。1925年,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直隸省黨部負責人於方舟和共產黨員翟少痴先後到容城開展革命工作,在發展國民黨員的同時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創建了國民黨容城縣黨部和中共容城特別支部,使容城的革命斗爭有了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是年秋,進步教師劉通庸在白龍村敬業兩級小學利用教師身份,宣傳革命道理,開展革命活動。此後容城縣的革命斗爭逐步活躍起來。1925年6月,為聲援上海「五卅」工人運動,容城縣成立了「滬案後援會」,全縣師生千餘人上街遊行示威,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1925年夏到1926年,容城縣成立了反封建的群眾組織「天足會」,號召廣大婦女抵制纏足。不少村莊拆拉了神廟,興辦學校。1926年底,又接連爆發了反對「八厘公債」和「文書貼印花」的群眾斗爭。通過這些斗爭,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宣傳,逐步為人民大眾接受,許多青年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6年3月,容城縣青年楊子英、李學珍、馬學儒到廣州參加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學習;同年5月,容城縣青年高朴、孫洪恩、庄士榮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8月,高朴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以後,中共北方區委員會遭到嚴重破壞。同年7月,汪精衛又背叛革命,大革命失敗。在全國形勢惡劣的情況下,中共容城特別支部保存了組織,堅持革命斗爭。
1930年4月,容城縣「革命文藝研究會」建立;1931年4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容城縣委員會和中國共產黨容城縣委員會相繼誕生。隨後,又成立了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員的「容城縣反帝大同盟」和由貧苦農民組成的進步團體「容城縣赤衛隊」。
1932年1月,中共容城縣委領導進行了一場震動全省的農民運動。3000多名農民憤怒砸毀了搜刮農民的縣官產局。同年7至8月間,又發動組織縣東農民砸毀了坑害人民的白溝河官商鹽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縣委員會即中共容(城)安(新)雄(縣)定(興)新(城)中心委員會成立,陰一剛任書記。1933年初,容城縣的共產黨員發展到140多名,黨支部共有18個。後由於叛徒出賣,縣委和團縣委癱瘓,容城革命斗爭處於低潮,直到抗日戰爭初期。
抗日戰爭初期的1937年9月15日,日本飛機分兩處轟炸容城。9月19日,國民黨軍隊第五十三軍南退路過容城,容城縣國民黨當局隨軍南撤,當地的一些地主、土匪遊民紛紛拉起武裝,局面異常混亂。
10月,中共保屬省委派共產黨員李大昭到容城開展工作。12月,共產黨領導的河北游擊軍派賈桂榮到容城,將當地大股武裝改編為河北游擊軍第八路軍第二師,並擊潰了拒不接受改編,危害百姓的小股土匪武裝,使混亂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1938年1至7月,中共冀中省委、中共冀中區四特委先後派大批幹部到容城開辟工作,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9年,容城縣抗日根據地在農村的大部分地區形成。1940年,縣、區、村的黨、政、群、武裝組織普遍建立,開展了憲政運動,實行了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廣大婦女、兒童站崗放哨,青壯年紛紛參軍參戰。抗日洪流滾滾向前。
1941年4月,華北日軍推行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6月,開始對平、津、
作者: 219.148.140.* 2007-6-18 13:30 回復此發言
--------------------------------------------------------------------------------
3 容城縣歷史
保三角地帶瘋狂「掃盪」,在容城境內和臨界,先後製造了一系列慘案。容城縣軍民在中共冀中十地委和中共容城縣委的領導下,進行了頑強的反「掃盪」斗爭,積極開辟「堡壘戶」、「堡壘村」,創造性地開展「挑簾戰」、「地道戰」;打入敵偽內部,開展偽軍工作,掌握兩面政權,同時進行整風學習,開展大生產運動。從而使容城人民的抗日斗爭烈火越燒越旺。
隨著抗日戰爭全面反攻的開展,容城縣軍民在容白公路設伏,全殲白溝警備二大隊;在段庄村北的津保公路活捉了偽縣長王朝新和日本顧問奧金尚彥;平毀了縣境內的全部封鎖溝;端掉和迫退了縣城以外的所有日偽據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27日,容城縣人民抗日武裝配合八路軍收復容城縣城,贏得了八年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投降以後,國民黨妄圖以武力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在冀中及相臨地區,國民黨軍隊先後搶佔了平、津、保等城市及平漢鐵路沿線的城鎮。1945年9月初,原新城縣漢奸武裝王風崗部被國民黨收編為「河北省保安第七總隊」,其他漢奸武裝也同時被收編。
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後,容城縣進行了精兵簡政。
1946年1月,國共《停戰協定》簽定不久,國民黨軍隊就開始了對容城邊緣地區的軍事進犯,從而涌現出「野橋八次保衛戰」,擊退了敵人的進犯。6月,國民黨發動了全面內戰。7月,根據斗爭需要,設立容定縣。9月,駐保定、徐水的國民黨軍隊2000多人,長途奔襲並攻佔容城縣城。10月,冀中十分區七十五團在容城軍民配合下,全殲國民黨容城保安大隊,解放了容城。年底,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犯,容城縣1100多名青壯年踴躍參軍,編入冀中十軍區七十六團。
1947年8月,北平國民黨第十六軍及「還鄉團」武裝大規模進攻容城,到處扶植地主政權和地主武裝。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野戰軍一部和冀中軍區、十軍分區部隊發起大清河北戰役,國民黨第十六軍退出容城。容定獨立營和區、村民兵武裝摧毀了國民黨軍隊扶持的各地主政權及「自衛團」組織。11月,容城全境解放,成為鞏固的解放區,全縣工作重點由軍事斗爭轉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各項事業,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年底,根據中共中央10月公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1948年8月,恢復容城縣建制。中共容城縣委、容城縣民主政府建立並進駐容城縣城。隨後,開展了平津支前運動。
1949年10月1日,中化人民共和國成立。容城人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進程。
(四)、現代革命人物
1、陰一剛
陰一剛(1908.2—1994.6.17),容城縣東牛鄉東牛村人。
1925年1月,在容城縣白龍村敬業兩級小學任教。是年四、五月間,中共順直省委負責人之一於方舟同志到容城進行革命活動期間,陰一剛受其引導,開始接受進步思想。此時,在國共合作的推動下,南方革命運動高漲,北方革命正蓬勃興起,經於方舟同志介紹,他加入了國民黨。
1927年1月,陰一剛到容城縣午方村北校任教。1929年春,共產黨員劉通庸(原名劉傳中)到白龍村敬業兩級小學任校長,陰一剛等進步青年主動與之接近。在劉的影響下,陰一剛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認識到國民黨1927年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勾結北洋軍閥,更加殘酷地壓榨人民群眾,只有參加共產黨進行革命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盡管當時環境極端殘酷,他仍然於1929年夏毅然退出國民黨,並於1931年由陸治國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1930年四、五月間,由陰一剛牽頭和容城縣東關小學教員張紹棠、東牛村小學教師劉吉昌等人發起並組織了「革命文藝研究會」。其政治主張是:反對國民黨,擁護共產黨。它的一系列活動,大大激發了一批青年的革命熱情,促使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宣傳並團結了周圍的農民群眾,為容城縣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1931年4月,保定共青團特委負責人陸治國到容城縣進行革命活動。在陸的直接領導下,陰一剛等以「革命文藝研究會」為基礎,發展了容城縣第一批共青團員,成立了中共青年團縣委。後受中共保定特委書記賈振峰委派,在容城縣發展組織開展工作。1931年農歷4月下旬,在東牛村陰一剛家裡召開了容城縣第一次黨員大會,成立了中共容城縣委,陰一剛被選為中共容城縣委第一任書記。
1931年7月,中共容城縣委、縣團委發動並領導了教師、學生反對反動教育局長和兩校校長的青年運動。
1932年1月,中共容城縣委縣團委領導3000名農民砸毀了搜刮農民的縣官產局。同年7至8月間,又發動組織縣東農民砸毀了坑害人民的白溝河官商鹽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縣委員會即中共容(城)安(新)雄(縣)定(興)新(城)中心委員會成立,陰一剛任書記。1933年初,容城縣在陰一剛領導下,黨員發展到140多名,黨支部18個。後由於叛徒出賣,縣委和團縣委癱瘓,容城革命斗爭處於低潮。此時,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組織上調他到保定特委,途中不幸與上級失去聯系,開始了政治流亡生活,一直到1937年11月成為陝北公學的第一期學員。
陰一剛同志在容城建黨初期開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堅定地樹立了共產黨在容城縣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威信,鍛煉了群眾,培養了一批黨的基層幹部,為容城縣以後的抗日救亡運動奠定了基礎。
2、胡德林 胡福才
胡福才,1913年出生於容城縣平王鄉郭村,原名胡小禿。
胡德林,1917年出生於容城縣平王鄉郭村,原名胡小尚,生父胡老亂。幼年隨母改嫁到平王鄉李郎村,隨繼父安印成改名安小尚,參軍後恢復原姓,並改名為胡德林。
1938年8月,晉察冀軍區紅一團,從日偽佔領下解放容城縣城時,二人參加該部為戰士。1941年9月在著名的狼牙山戰斗中壯烈犧牲,系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兩位烈士。
1985年9月,容城烈士紀念館建成,內立有「胡德林、胡福才烈士紀念碑」,他們將千秋萬代活在故鄉人民心中!
㈢ 河北雄安為何要設立文保考古工作站
根據報道,5月28日,河北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迎來非同尋常的一刻,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現場推進會在位於該村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陽遺址舉行,這標志著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出席推進會並講話,為河北雄安新區文物保護與考古工作站揭牌,並向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授旗。
雄安新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顯示,雄縣、容城、安新三縣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189處。該區域文物遺存具有遺址類遺存數量多、遺存埋藏較深、時代跨度大(從新石器時代中期到金、元時期遺存廣泛分布)、以往專業考古較少等特點。其中,容城南陽遺址面積達42萬平方米,有專家學者認為南陽遺址可能是燕中都所在地。
㈣ 雄安新區南陽遺址考古工作有什麼最新進展
據報道,9月7日雄安新區聯合考古隊負責人表示,經過數月的緊張勘探,位於雄安新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容城南陽遺址考古工作獲得重要成果。
南陽遺址位於容城縣晾馬台鄉南陽村,遺址面積達42萬平方米,是雄安新區三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南陽遺址確定是戰漢時期一座中型城址,其級別與功能尚待進一步考證,接下來,考古工作將繼續推進,尋求探索該城址完整的功能布局。
希望南陽遺址可以得到有效的發掘和保護!
㈤ 河南南陽哪裡有個古謝國遺址
在南陽市宛城區金華鄉謝營村,我就是這附近的人,公路邊立了一個石碑,碑上刻版著古謝國遺址,曾經是權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家,這里是中華謝氏故里。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南陽汽車站坐到油田的汽車(必須問清楚乘務員是否走金華,因為到油田的車有兩條路線)到謝營下車即可。
㈥ 雄安新區新發現文化遺存達44處
8月8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雄安新區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考古調查工作已全面完成,共發現和確認各類文化遺存79處,其中新發現44處。
今年6月,河北省文物局委託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派員前往雄安新區容城、安新、雄縣三縣,開展燕長城前期考古調查,探尋燕南長城分布。封面新聞了解到,燕南長城在此三縣境內保存狀況堪憂,大部分地區地表無遺存,有的段落被現代道路建設硬化處理,有的深埋於白洋淀大堤之下,部分長城段落周邊環境垃圾成堆,污水橫行,長城遺址保存環境較為惡劣。
目前三縣范圍內戰國燕南長城全線踏查工作完成,採集坐標點31處,核校燕南長城走向,復查長城保存現狀。此次還在雄縣境內發現了幾處戰國遺跡,採集大量陶片標本。
下一步雄安新區文物保護應重點推進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考古勘察、南陽遺址考古、白洋淀區域環境考古、燕南長城黑龍口段保護展示、雄縣宋遼邊關地道展示提升等工作。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保護好遺跡,因為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
㈦ 雄安新區考古有哪些新發現
近日,媒體從河北省文物部門獲悉,河北雄安新區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最新調查發現雄安新區存在約18平方公里的東周、漢代遺址群。
據了解,雄安新區文物保護下一步將重點推進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考古勘察、南陽遺址考古、白洋淀區域環境考古、燕南長城黑龍口段保護展示、雄縣宋遼邊關地道展示提升等工作,全面掌握雄安新區中期發展區200平方公里文物保存現狀。
新的考古發現,也使雄安新區在即將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歷史資源。
㈧ 名勝古跡的調查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
1985年由中國旅遊報社發起並組織全國人民評選出中國10處最佳風景名勝區。
它們是:
編輯本段一、萬里長城
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山海關,嘉峪關,虎山長城,九門口長城等。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昌平的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這里是重要關口居庸關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登上這里的長城,可以居高臨下,盡覽崇山峻嶺的壯麗景色。迄今為止,已有包括尼克松、撒切爾夫人在內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覽。
慕田峪長城:位於北京懷柔縣內,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共有敵台22座。這里自然風景優美,綠樹成蔭,四季景色怡人。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密雲縣內,由戚繼光督建,是我國唯一一處保留明代原貌的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共有敵台20座,至今保存完好。
山海關:位於秦皇島的山海關是長城東端起點,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81年),有「天下第一關」的美稱。城高14米,厚7米,防禦體系相當完整。登上城樓,可以看到碧波萬頃的大海和蜿蜒的長城,景色雄偉。
嘉峪關:明代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關,河西第一隘口,有天下第一雄關的美名,也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城關則是由內城、外城和城壕組成的完整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看到的城關以內城為主,由黃土夯築而成,外麵包以城磚,堅固雄偉。城關兩端的城牆橫穿戈壁,在這里可以體會到大漠孤城的蒼涼。
以雄峙中國北方大地的萬里長城為中介的南北廣大地域所構成的長城帶,橫貫今遼寧、內蒙古、寧夏、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東和吉林、黑龍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區)的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包括歷史時期處於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朝鮮半島的若乾地區。其范圍南北寬約數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東西長約數千公里。長城帶自遠古至今居住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關系的發展,是觀察和理解長城帶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長城帶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們都與當今分布在長城帶的20多個民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無論已經消失的還是至今繼續發展的各民族,都對中國的歷史發展做出過重要的貢獻。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的產物,但目前對於長城南北民族關系內在發展規律的研究尚不充分。總結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寬研究領域,揭示長城與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內在聯系,對於長城學、民族學及中國民族關系史等學科研究的發展,對於促進民族團結都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
編輯本段二、桂林山水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她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東經109°45''-104°40'',北緯24°18''-25°41''。
市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十二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780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565平方公里。
桂林市地處南嶺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被世人美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點有:象鼻山、伏波山、南溪山、堯山、獨秀峰、七星岩、蘆笛岩、甑皮岩、冠岩、明代王城、榕湖、杉湖等。而我們所說的灕江山水最精彩的一段則在陽朔境內,桂林其他縣區也有數不勝數的美景等著我們前去瀏覽,龍脊梯田、興安靈渠、資江漂流都會為你帶來更多的驚喜。
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思想國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贊美。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城,眾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里,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
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寶地。現在,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這里有浩瀚蒼翠的原始森林,雄奇險峻的峰巒幽谷,激流奔騰的溪泉瀑布,天下奇絕的高山梯田......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著壯、瑤、苗、侗、仫佬、毛難等十多個少數民族。大桂林的自然風光、民族風情、歷史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中外遊客以及國家元首紛至沓來,流連忘返。
最佳旅遊時間
桂林的緯度比較低,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總體上來說,桂林的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氣候條件十分優越。年平均氣溫為19.3℃,有「三冬少雪,四季常花」之說。到桂林旅遊,最佳季節是在每年4-10月份,在這個期間會有「五一」和「十一」兩個黃金周,也是旅遊的高峰期,氣候適宜的桂林會有很多的遊客,房間的預訂和交通也進入高潮,價格比平時有所上漲,所以最好避開這個時間,選擇一個淡季出遊,細細體味這天下美景。
編輯本段三、杭州西湖
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淺處不到1米,最濘處有5米多。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原為古海灣,錢塘江泥沙淤阻後形成。
西湖多數水域處於富營養狀態,小南湖和三潭內湖已接近富營養下限,主要污染物是生活污染,N、P過正常值6~4倍;年平均水溫17.6℃,最高10月28.6℃,最低3月4.0℃,無湖冰;80年代初魚類有51種,分屬10目16科43屬,魚類來源有:(1)固有野雜魚;(2)錢塘江帶入魚類;(3)人工引進馴化的養殖魚種,養殖魚類成為優勢西湖最主要的放養魚種是鰱和鱅,兩者占總放養量的75%~80%;其次是鯽、河內鯽,其他養殖魚類還有團頭魴、細鱗鯝、圓吻鯝、以及鰻鱺等,為保護大型水生植物,停止放養草魚和青魚,西湖還有少量。
中國古代以西湖命名的湖有36個之多,其中以杭州西湖最著名,如單稱西湖通常指的就是杭州西湖。西湖是一個歷史悠久、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古跡遍布,山水秀麗,景色宜人。
西湖處處有勝景,歷史上除有"錢塘十景"、"西湖十八景"之外,最著名的是南宋定名的"西湖十景"和1985年評出的"新西湖十景"。在以西湖為中心的60平方公理的園林風景區內,分布著主在風景名勝40多處,重點文物古跡30多處。概括起來西湖風景主要以一湖、二峰、三泉、四寺、五山、六園、七洞、八墓、九溪、十景為勝。1982年西湖被確定為國家風景名勝區,198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2007年5月8日,杭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新西湖十景是一九八五年經過杭州市民及各地群眾積極參與評選,並由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斟酌後確定的。
○玉皇飛雲
○吳山天風
○阮墩環碧
○滿隴桂雨
○龍井問茶
○九溪煙樹
○黃龍吐翠
○虎跑夢泉
○寶石流霞
○雲棲竹徑
編輯本段四、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興,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後即為姘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今天人們稱她為故宮,意為過去的皇宮。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故宮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檯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故宮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故宮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故宮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欞柩停在此殿。
故宮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故宮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重修。
故宮儲秀宮
儲秀宮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剛進宮被封為蘭貴人時,曾在這里居住。咸豐六年三月升為懿嬪的慈禧,在這里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已居長春宮的慈禧太後,為慶祝五十歲生日,移居此宮,並重修宮室,耗費白銀六十三萬兩。
故宮養心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
故宮御花園
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今俗稱御花園,佔地一萬二千平方米,有建築二十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築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後在此登高。
編輯本段五、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編輯本段六、安徽黃山
黃山風景區(HuangshanMountain)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峰蓮花峰,海拔16米。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黃山四絕著稱於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黃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下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蜚聲中外,令世人難忘。古今有很多黃山詩詞流傳於世。2007年5月8日,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編輯本段七、長江三峽
中國長江上游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簡稱三峽。西起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省宜昌縣南津關,長204公里。自白帝城至黛溪稱瞿塘峽,巫山至巴東官渡口稱巫峽,秭歸的香溪至南津關稱西陵峽。兩岸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緊束,最窄處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險灘,舟行峽中,有「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的境界。三峽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有修築高壩的地質地貌條件。峽谷東口建有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編輯本段八、台灣日月潭
日月潭是台灣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閑」;陳書游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300年來,日月潭就憑著這「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編輯本段九、承德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河北省承德市。曾是中國清朝皇帝的夏宮。距離北京230公里。是由皇帝宮室、皇家園林和宏偉壯觀的寺廟群所組成。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9年建成。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內有康熙乾隆欽定的72景。擁有殿、堂、樓、館、亭、榭、閣、軒、齋、寺、等建築100餘處。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
編輯本段十、秦陵兵馬俑
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就是震動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陵兵馬俑。
㈨ 容城縣的歷史
容城縣歷史
(一)、名勝古跡
容城歷史悠久,保存在境內的革命歷史文物非常豐富,這些文物是容城歷史發展的見證。
早在一九八二年,容城上坡遺址(磁山文化)、南陽遺址(春秋戰國)、晾馬台遺址(商周),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於一九八七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將午方遺址、東牛北庄遺址、白龍遺址、東牛遺址、黑龍口燕長城遺址、陳陽庄城堡遺址、北後台烈士陵園,城內烈土塔,革命紀念館,共九處公布為容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現分別介紹如下:
一、現代文物三處:
1、北後台烈士陵園。1946年修建,1974年重建。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三十二團與敵浴血奮戰。不幸有497名指戰員英勇犧牲,遺體埋葬於此。位於賈光鄉北後台村西。
2、城內烈士塔。始建於1946年,後被敵人破壞,1966年重建。,為紀念全縣在抗日戰爭及以前犧牲的烈士嵌刻的碑記。塔由八通碑組成,園內松柏環繞,位於城內北大街路東。
3、容城縣革命紀念館,1986年建於城關鎮上坡村西側,總面積2664平方米,館內有大廳兩座,並有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五壯士容城籍烈士)等紀念碑亭三座。
二、古文化遺址
1、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距今最早文化層約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上坡遺址的發現把我縣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三千年,位於上坡村南。
2、南陽遺址:系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要遺存,據出土遺物看,有燕國易都跡象。距今約兩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位於晾馬台鄉南陽村東南200米,保護范圍5萬平方米。
3.晾馬台遺址:此遺址為商周遺存,距今約四千年左右,遺址有重建明月禪寺一座,古寺巍峨,寺院內千年古柏遮天蔽日,位於晾馬台村西北隅。
4.午方遺址:經省文物研究所發掘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位於城關鎮午方西庄村西側。
5.北庄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北庄村東「陰頂子」處,保護范圍6萬平方米。
6.白龍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白龍村西500米。
7.東牛遺址:此遺址為仰韶文化遺存,距今約五、六千年。位於東牛村南100米。
8.黑龍口燕長城:當地人稱「界堤」。據考查,是戰國時燕國南境長城,西起易縣,東至渤海,我縣殘存1000米,高0.5至2米,位於小里鄉黑龍口村東至萍河橋堤。
9.陳陽庄城堡:此城堡傳說是保衛宋八王趙德芳墳墓駐兵之地。也是宋代北境邊防城堡,位於八於鄉西陳陽庄。
(二)、歷史人物
劉因(1249—1293)字夢吉,元初理學家、詩人。容城縣溝市村人,幼年天資卓絕。初習經學,後研究程頤、朱熹的理學。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曾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後託病辭官回鄉。理學上成就突出,一生著有《四書精要》、《易系辭說》等,後清廷收入《四庫全書》。廣泛行世的《靜修集》是詩文選集,其中收入各體詩詞800餘首。詩名冠元初詩壇。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容城縣北河照村人。發奮苦讀詩書,明朝嘉靖年間中進士,後官至兵部員外郎,因彈劾化鸞(大將軍,奸相嚴嵩的死黨)被貶為狄道典史。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曾開辦書院,興修水利,開發煤山,受到人民的擁戴。化鸞事敗,又被提升為兵部武選員外郎。因上書列舉奸相嚴嵩十大罪狀,被嚴嵩所害。一生以直諫,氣節著名。
孫奇逢(1584—1675)字啟泰,號鍾元,世人稱夏峰先生,容城縣北城村人。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中舉,因不滿明未政治腐敗,營救東林黨人,受世人贊揚。自明至清,被多次徵召做官,均辭而不就,志於教授著述,為清初「三大儒」之一。著有《書經近旨》、《讀易大旨》、《理學宗傳》等,收入《四庫全書》。著詩文集《夏峰先生》及《田 幾輔中州人物考》、《兩大難錄》等行世。
作者: 219.148.140.* 2007-6-18 13:30 回復此發言
--------------------------------------------------------------------------------
2 容城縣歷史
(三)、容城縣現代革命史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後,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從此,在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開展起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容城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比較早。1921年,保定直隸省立第二師范學校進步學生王孟雄等,秘密攜帶進步書刊回鄉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的真理開始在容城縣傳播。
在國共兩黨實行合作的高潮中,許多共產黨員和革命知識分子紛紛到容城進行革命活動。1925年,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國民黨直隸省黨部負責人於方舟和共產黨員翟少痴先後到容城開展革命工作,在發展國民黨員的同時秘密發展共產黨員,創建了國民黨容城縣黨部和中共容城特別支部,使容城的革命斗爭有了共產黨的組織和領導。是年秋,進步教師劉通庸在白龍村敬業兩級小學利用教師身份,宣傳革命道理,開展革命活動。此後容城縣的革命斗爭逐步活躍起來。1925年6月,為聲援上海「五卅」工人運動,容城縣成立了「滬案後援會」,全縣師生千餘人上街遊行示威,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群眾運動。1925年夏到1926年,容城縣成立了反封建的群眾組織「天足會」,號召廣大婦女抵制纏足。不少村莊拆拉了神廟,興辦學校。1926年底,又接連爆發了反對「八厘公債」和「文書貼印花」的群眾斗爭。通過這些斗爭,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得到了更加廣泛的宣傳,逐步為人民大眾接受,許多青年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6年3月,容城縣青年楊子英、李學珍、馬學儒到廣州參加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學習;同年5月,容城縣青年高朴、孫洪恩、庄士榮參加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8月,高朴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以後,中共北方區委員會遭到嚴重破壞。同年7月,汪精衛又背叛革命,大革命失敗。在全國形勢惡劣的情況下,中共容城特別支部保存了組織,堅持革命斗爭。
1930年4月,容城縣「革命文藝研究會」建立;1931年4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容城縣委員會和中國共產黨容城縣委員會相繼誕生。隨後,又成立了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員的「容城縣反帝大同盟」和由貧苦農民組成的進步團體「容城縣赤衛隊」。
1932年1月,中共容城縣委領導進行了一場震動全省的農民運動。3000多名農民憤怒砸毀了搜刮農民的縣官產局。同年7至8月間,又發動組織縣東農民砸毀了坑害人民的白溝河官商鹽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縣委員會即中共容(城)安(新)雄(縣)定(興)新(城)中心委員會成立,陰一剛任書記。1933年初,容城縣的共產黨員發展到140多名,黨支部共有18個。後由於叛徒出賣,縣委和團縣委癱瘓,容城革命斗爭處於低潮,直到抗日戰爭初期。
抗日戰爭初期的1937年9月15日,日本飛機分兩處轟炸容城。9月19日,國民黨軍隊第五十三軍南退路過容城,容城縣國民黨當局隨軍南撤,當地的一些地主、土匪遊民紛紛拉起武裝,局面異常混亂。
10月,中共保屬省委派共產黨員李大昭到容城開展工作。12月,共產黨領導的河北游擊軍派賈桂榮到容城,將當地大股武裝改編為河北游擊軍第八路軍第二師,並擊潰了拒不接受改編,危害百姓的小股土匪武裝,使混亂的局面得到了控制。
1938年1至7月,中共冀中省委、中共冀中區四特委先後派大批幹部到容城開辟工作,恢復和發展黨的組織,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9年,容城縣抗日根據地在農村的大部分地區形成。1940年,縣、區、村的黨、政、群、武裝組織普遍建立,開展了憲政運動,實行了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廣大婦女、兒童站崗放哨,青壯年紛紛參軍參戰。抗日洪流滾滾向前。
1941年4月,華北日軍推行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6月,開始對平、津、
作者: 219.148.140.* 2007-6-18 13:30 回復此發言
--------------------------------------------------------------------------------
3 容城縣歷史
保三角地帶瘋狂「掃盪」,在容城境內和臨界,先後製造了一系列慘案。容城縣軍民在中共冀中十地委和中共容城縣委的領導下,進行了頑強的反「掃盪」斗爭,積極開辟「堡壘戶」、「堡壘村」,創造性地開展「挑簾戰」、「地道戰」;打入敵偽內部,開展偽軍工作,掌握兩面政權,同時進行整風學習,開展大生產運動。從而使容城人民的抗日斗爭烈火越燒越旺。
隨著抗日戰爭全面反攻的開展,容城縣軍民在容白公路設伏,全殲白溝警備二大隊;在段庄村北的津保公路活捉了偽縣長王朝新和日本顧問奧金尚彥;平毀了縣境內的全部封鎖溝;端掉和迫退了縣城以外的所有日偽據點。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27日,容城縣人民抗日武裝配合八路軍收復容城縣城,贏得了八年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
日本投降以後,國民黨妄圖以武力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在冀中及相臨地區,國民黨軍隊先後搶佔了平、津、保等城市及平漢鐵路沿線的城鎮。1945年9月初,原新城縣漢奸武裝王風崗部被國民黨收編為「河北省保安第七總隊」,其他漢奸武裝也同時被收編。
國共兩黨簽訂《雙十協定》後,容城縣進行了精兵簡政。
1946年1月,國共《停戰協定》簽定不久,國民黨軍隊就開始了對容城邊緣地區的軍事進犯,從而涌現出「野橋八次保衛戰」,擊退了敵人的進犯。6月,國民黨發動了全面內戰。7月,根據斗爭需要,設立容定縣。9月,駐保定、徐水的國民黨軍隊2000多人,長途奔襲並攻佔容城縣城。10月,冀中十分區七十五團在容城軍民配合下,全殲國民黨容城保安大隊,解放了容城。年底,為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大舉進犯,容城縣1100多名青壯年踴躍參軍,編入冀中十軍區七十六團。
1947年8月,北平國民黨第十六軍及「還鄉團」武裝大規模進攻容城,到處扶植地主政權和地主武裝。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察冀野戰軍一部和冀中軍區、十軍分區部隊發起大清河北戰役,國民黨第十六軍退出容城。容定獨立營和區、村民兵武裝摧毀了國民黨軍隊扶持的各地主政權及「自衛團」組織。11月,容城全境解放,成為鞏固的解放區,全縣工作重點由軍事斗爭轉為經濟恢復和發展各項事業,支援全國解放戰爭。年底,根據中共中央10月公布的《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了全面的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
1948年8月,恢復容城縣建制。中共容城縣委、容城縣民主政府建立並進駐容城縣城。隨後,開展了平津支前運動。
1949年10月1日,中化人民共和國成立。容城人民從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開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進程。
(四)、現代革命人物
1、陰一剛
陰一剛(1908.2—1994.6.17),容城縣東牛鄉東牛村人。
1925年1月,在容城縣白龍村敬業兩級小學任教。是年四、五月間,中共順直省委負責人之一於方舟同志到容城進行革命活動期間,陰一剛受其引導,開始接受進步思想。此時,在國共合作的推動下,南方革命運動高漲,北方革命正蓬勃興起,經於方舟同志介紹,他加入了國民黨。
1927年1月,陰一剛到容城縣午方村北校任教。1929年春,共產黨員劉通庸(原名劉傳中)到白龍村敬業兩級小學任校長,陰一剛等進步青年主動與之接近。在劉的影響下,陰一剛的思想發生了深刻變化,認識到國民黨1927年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勾結北洋軍閥,更加殘酷地壓榨人民群眾,只有參加共產黨進行革命才是唯一正確的道路。盡管當時環境極端殘酷,他仍然於1929年夏毅然退出國民黨,並於1931年由陸治國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1930年四、五月間,由陰一剛牽頭和容城縣東關小學教員張紹棠、東牛村小學教師劉吉昌等人發起並組織了「革命文藝研究會」。其政治主張是:反對國民黨,擁護共產黨。它的一系列活動,大大激發了一批青年的革命熱情,促使他們走上革命道路,宣傳並團結了周圍的農民群眾,為容城縣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1931年4月,保定共青團特委負責人陸治國到容城縣進行革命活動。在陸的直接領導下,陰一剛等以「革命文藝研究會」為基礎,發展了容城縣第一批共青團員,成立了中共青年團縣委。後受中共保定特委書記賈振峰委派,在容城縣發展組織開展工作。1931年農歷4月下旬,在東牛村陰一剛家裡召開了容城縣第一次黨員大會,成立了中共容城縣委,陰一剛被選為中共容城縣委第一任書記。
1931年7月,中共容城縣委、縣團委發動並領導了教師、學生反對反動教育局長和兩校校長的青年運動。
1932年1月,中共容城縣委縣團委領導3000名農民砸毀了搜刮農民的縣官產局。同年7至8月間,又發動組織縣東農民砸毀了坑害人民的白溝河官商鹽店。
1932年9月,中共容城中心縣委員會即中共容(城)安(新)雄(縣)定(興)新(城)中心委員會成立,陰一剛任書記。1933年初,容城縣在陰一剛領導下,黨員發展到140多名,黨支部18個。後由於叛徒出賣,縣委和團縣委癱瘓,容城革命斗爭處於低潮。此時,為了保存革命力量,組織上調他到保定特委,途中不幸與上級失去聯系,開始了政治流亡生活,一直到1937年11月成為陝北公學的第一期學員。
陰一剛同志在容城建黨初期開展的一系列革命活動,堅定地樹立了共產黨在容城縣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威信,鍛煉了群眾,培養了一批黨的基層幹部,為容城縣以後的抗日救亡運動奠定了基礎。
2、胡德林 胡福才
胡福才,1913年出生於容城縣平王鄉郭村,原名胡小禿。
胡德林,1917年出生於容城縣平王鄉郭村,原名胡小尚,生父胡老亂。幼年隨母改嫁到平王鄉李郎村,隨繼父安印成改名安小尚,參軍後恢復原姓,並改名為胡德林。
1938年8月,晉察冀軍區紅一團,從日偽佔領下解放容城縣城時,二人參加該部為戰士。1941年9月在著名的狼牙山戰斗中壯烈犧牲,系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兩位烈士。
1985年9月,容城烈士紀念館建成,內立有「胡德林、胡福才烈士紀念碑」,他們將千秋萬代活在故鄉人民心中!
㈩ 保定市蓉城縣北後台烈士紀念碑戰役故事哪裡有
容城歷史悠久,保存在境內的革命歷史文物非常豐富,這些文物是容城歷史發展的見證。
早在一九八二年,容城上坡遺址(磁山文化)、南陽遺址(春秋戰國)、晾馬台遺址(商周),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於一九八七年,容城縣人民政府將午方遺址、東牛北庄遺址、白龍遺址、東牛遺址、黑龍口燕長城遺址、陳陽庄城堡遺址、北後台烈士陵園,城內烈土塔,革命紀念館,共九處公布為容城縣文物保護單位。
現分別介紹如下:
一、現代文物三處:
1、北後台烈士陵園。1946年修建,1974年重建。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八路軍三十二團與敵浴血奮戰。不幸有497名指戰員英勇犧牲,遺體埋葬於此。位於賈光鄉北後台村西。
2、城內烈士塔。始建於1946年,後被敵人破壞,1966年重建。,為紀念全縣在抗日戰爭及以前犧牲的烈士嵌刻的碑記。塔由八通碑組成,園內松柏環繞,位於城內北大街路東。
3、容城縣革命紀念館,1986年建於城關鎮上坡村西側,總面積2664平方米,館內有大廳兩座,並有胡德林、胡福才(狼牙山五壯士容城籍烈士)等紀念碑亭三座。
二、古文化遺址
1、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距今最早文化層約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上坡遺址的發現把我縣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三千年,位於上坡村南。
2、南陽遺址:系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重要遺存,據出土遺物看,有燕國易都跡象。距今約兩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位於晾馬台鄉南陽村東南200米,保護范圍5萬平方米。
3.晾馬台遺址:此遺址為商周遺存,距今約四千年左右,遺址有重建明月禪寺一座,古寺巍峨,寺院內千年古柏遮天蔽日,位於晾馬台村西北隅。
4.午方遺址:經省文物研究所發掘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址,距今約四、五千年,位於城關鎮午方西庄村西側。
5.北庄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北庄村東「陰頂子」處,保護范圍6萬平方米。
6.白龍遺址:此遺址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遺存。位於東牛鄉白龍村西500米。
7.東牛遺址:此遺址為仰韶文化遺存,距今約五、六千年。位於東牛村南100米。
8.黑龍口燕長城:當地人稱「界堤」。據考查,是戰國時燕國南境長城,西起易縣,東至渤海,我縣殘存1000米,高0.5至2米,位於小里鄉黑龍口村東至萍河橋堤。
9.陳陽庄城堡:此城堡傳說是保衛宋八王趙德芳墳墓駐兵之地。也是宋代北境邊防城堡,位於八於鄉西陳陽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