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冶力關游記

冶力關游記

發布時間: 2021-02-26 13:25:22

A. 兵馬俑游記

西安,中華文明的主要根脈之一,曾做為十三個朝代的都會。無論是建都年數還是代數,在中國的六大古都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從藍田遺跡,半坡文化,驪山熢火戲諸侯,到漢唐時期的世界文化中心。八百里秦川大地,數千年來曾上演過多少轟轟烈烈的大事件,又給後人留下了多少嘆息呢? 我們是在早晨七點踏上西安的土地的,出了火車站,就乘車直奔臨潼。臨潼已經劃為西安的一個區,西臨高速早在十數年前就已通車。很快的,前方出現一收費站,灞橋到了。"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就是古人的送別所在,橋下也就是八水繞長安之一的灞河了。這里也不知道見證過多少兒女情長,留下了多少千古佳句。導游開玩笑說:"大家把這兩個字倒過來念,橋霸,要從此處過,就要交買路錢了。"笑聲中,我們交了買路錢,很快,臨潼到了。 吃過早餐,我們的第一站就是聞名天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進了大門,迎面就是一高大的拱形建築,門上幾個大大的篆書:秦兵馬俑博物館一號展廳,頓覺古意盎然,撲面而來。大門內先是一個小廳,陳列著秦陵的地形模擬沙盤,待我們進入大廳,面對著兩千多年前的地下軍陣,雖然我以前也來看過,但是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一號坑內肅立著六千多尊真人大小的陶俑,組成一個車兵混合方陣。前三排是前鋒,不著鎧甲,當是敢死隊員,左。右。後方各有一排俑士背對方陣而立,是為左右翼與後衛,可以防止敵人的偷襲。中間則是以戰車為主,前後左右環以重裝步兵的方陣主體了。車兵與步兵可以相互配合,掩護,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戰斗能力。細看這些俑士,有的在沉思,好象已經勝算在握;有的神情專著,在注視著前方;有的面露微笑,彷彿心懷憧憬;有的面容堅毅,有若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一瞬間,我恍惚了,看著牆上的四個大字:夢回秦朝,我彷彿置身於兩千多年前的古戰場,天上彤雲密步,旌旗列列,地上戰馬蕭蕭,車輪滾滾,千軍競發,耳旁鼓聲隆隆,腳步蹋蹋。待得鼓聲稍停,天崩地裂一陣吶喊,勇士們排山倒海般沖向敵陣,大軍到處,所向披靡,如千鈞之重,擊於鳥卵。"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有這樣一支軍隊,六國如何不臣服,有這樣一支軍隊,天下怎能不歸秦?! 我們環繞俑坑一周,細細觀察,不停贊嘆著。坑的最後是一平地,那是考古工作者修復殘俑的所在,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還未修復完整的陶俑和陶馬立在那裡,好象在訴說著兩千多年間的世事變化,人間滄桑。 我們從一號坑出來,走進三號坑,這里的面積小的多,有一乘馬車居中,南北廂房分居左右。陶俑也多兩兩相對,呈夾道式排列,而且兵器也多為以殳為主的儀仗兵器。所以可以判斷這就是大軍的指揮部。"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帷幄就是指這里了。在南北廂房中分別發現了鹿角和動物朽骨,可推斷是在這舉行過占卜或軍祭所留下的。
二號坑的面積不到一號坑的一半,但兵種卻比一號坑復雜,是由車兵。騎兵。駑兵和混編兵種四個小陣組成的一個大陣。四個小陣即可以獨立作戰,又能在很短時間內集結成一個大陣,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一旦與敵人交鋒,弩兵又可分為跪射和立射兩個梯隊,輪番射擊,遠距離打擊敵人,能給予敵人很大的殺傷。車兵和騎兵可以沖散敵陣,再輔以步兵掩護,沖鋒陷陣,當如反掌也。由此來看,二號坑應該是秦王的一支快速反應部隊了。在二號坑出土的一些俑身上,還能看到殘留的色澤,一號坑和三號坑出土的時候,俑身上也有顏色的,只是現在已經脫落了,只留下陶的本色。從二號坑俑身殘留的顏色可以看出,秦兵的衣服並不都是黑色,這對史記中的記載:"秦。。。。。。。衣服節旗皆尚黑"提出了疑問。二號坑現在還屬於邊挖掘,別修復,邊展出的階段,等全部陶俑抖落歷史的塵埃,重見天日的時候,不知道又要帶給我們多少驚奇呢? 其實除了一二三號坑外,還有一個四號坑,只是四號坑裡沒有一件陶俑,是一個空坑。據專家推測,四號坑未及建成,秦已滅亡了,所以只留下一個空坑,也給後人留下了無窮的遐想。 參觀秦俑,當然不能錯過被譽為"青銅之冠"的銅車馬。我們拾級而下,進入秦俑文物展廳,廳內人頭攢動,圍繞著兩輛二分之一實物大小的銅車馬,驚嘆聲,快門閃動聲不絕於耳。是啊,當兩千多年前皇帝的架車再現你的眼前,你除了贊嘆,還能說出什麼呢?大到車蓋,架俑,小到酒壺,箭,弩,乃至車上的紋飾,都纖毫畢現,每輛車的右驂馬頭上都有纛,表明這是皇家專用,車上的一面龍紋盾,更是首次發現的秦盾實物。一號立車上的傘蓋支撐也是暗藏子母連環扣,可以根據太陽的方位不同而加以調節傘蓋的方位,便於遮陽擋雨。二號安車內可供坐卧,門在車的後部,左右都有車窗,車窗裝有擋板,可以從里向外觀察,而外面則很難看到車內的情景。 整個銅車馬由數千個零件構成,不僅有青銅,還有金。銀製件,真是古代冶金鑄造上的奇跡。有些工藝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完成的?至今還不得而知。 從兵馬俑出來,我們路過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堆經過兩千多年風雨的侵蝕和人為的破壞,已經降低了不少。秦人最傑出的智慧之果就埋藏於封土之下的地下宮殿中,在那裡,可能藏著很多謎底。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6-14 18:40
是秦兵馬俑可能是被項羽率領的軍隊焚毀的。據《漢鋤、《史記》、《水經注》等史籍記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但上述史書中並沒有一個字明確記述項羽軍隊焚毀秦兵馬俑之事,甚至連秦兵馬俑的字樣都沒提到。因而,把燒兵馬俑的罪過加在項羽的頭上,只能是後人的猜測罷了。三是兵馬俑坑中的火是因為坑內的陪葬物等有機物腐敗產生沼氣,自燃而造成的。但是,同樣的俑坑,同樣的環境條件為什麼只燒了一、二號坑而三號坑卻沒有起火呢?這也沒有科學的根據。

B. 滿井游記原文及翻譯快!!!!!!!!!!!!

原文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jiā)堤(dī),土膏(gāo)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hú)。於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lín)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xiá) 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 (liè) 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jìng),然徒步則汗出浹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liè) 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墮 (huī) 事,而瀟(xiāo)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己亥(hài)之二月也。
譯文
舊燕國一帶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後,殘留的寒冷仍然很厲害。冷風時常颳起,一刮風就飛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間屋子裡,想要出去卻不行。每次頂著風雪快步,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來。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去了東直門,到了滿井。河堤兩岸生長著高大的柳樹,肥沃的土地微微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曠開闊的景象,我(感覺到自己)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在這時河上的冰面開始融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像魚鱗似的浪紋,河水清澈透明,水面亮晶晶好像剛剛打開的鏡匣,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里射出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美麗得如同剛剛擦過一般,嬌艷明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似的。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低矮的麥苗像獸頸上的短毛,高約一寸左右,遊人雖然還不算很多,汲泉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能見到。風力雖然還很強勁,但是走起路來,但也會汗流浹背。凡是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戲水的魚,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一切動物身上都散發著喜悅的氣息。(我這)才知道郊外未嘗沒到春天,只是居住在城裡的人不知道罷了 。
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公事,瀟灑的遊玩在山石草木之間的,就只有我這個官啊。而滿井這地方正好離我的居所近,我的出遊將從現在開始,怎能沒有記錄呢!這時已是己亥年二月了。

C. 從言之有文,言之有體角度,對,滿井游記,展開評論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誇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遊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3)冶力關游記擴展閱讀:

這篇游記寫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還寒、萬物復甦的特點。如「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一句,寫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韻。熟讀課文,試找出幾處這樣的景物描寫,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滲透了怎樣的感情。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本文寫景的特點。

文中這樣的景物描寫還有幾處,如「土膏微潤」,寫冬去春來大地解凍復甦的情景,簡練而傳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寫天氣轉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麥田淺鬣寸許」,寫麥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確而生動,作者在這樣的描寫中,無不滲透了對春回大地的喜悅之情,對自然界重新煥發生機的欣賞和贊美。

D. 冶父山游記550字

春暖花開的四月,是踏青郊遊的好時節。我們來到了有著「江北小九華」之稱的冶父山。雖然說是徒步走過去的,但每經過一個路口總會有一陣的狂奔。於是,大家說著,鬧著,笑著,很快就到了冶父山腳下。
站在山腳下,仰頭望著一片片翠綠的山巒。早已將心中那份城市的喧囂拋到九霄雲外,只剩下感受屬於這片山林的靜謐。雖然後山很陡,很難爬,但因為與身旁的朋友手牽手並相互鼓勵,安慰,山頂依舊很快就到了。站在山頂上,張開雙臂,任憑風兒向自己「肆虐」,心中油然而生一種自豪。不顧額前的發絲被風兒吹亂,閉上眼睛,享受這種與世隔絕的美好,突然有一種想一個人隱居於這山林的沖動。抬頭是藍藍的天,低頭發現腳下踩著蔥綠而高大的群山,心中第一次覺得自己竟是如此高大。唉!自由而美好的時間總是很短暫的,還需要去集合呢,大家在一起休息了一會兒,照了幾張合影,便就准備下山了。
下山的時候,雖然有石階,卻依舊很陡,好幾次險些都滑倒了,幸好被身旁的朋友都扶住了。站在石階上,想抬頭看看那蔚藍的天,卻發現天已被兩旁高大的樹木給遮住了,只能看見大片大片顯得有些蒼茫的綠色,和幾片隨風飛舞的落葉,心中便湧起一股莫名的惆悵。不是說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嗎,不是說只有秋天才會有落葉嗎,為什麼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走在山間的小路上,卻不知怎麼能感受到一種秋天才會有的唯美與浪漫?
走到笑聲泉邊,將手放進冰涼的泉水裡,享受著只屬於這山林之間的恬靜感,享受著這一刻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幸福……該下山了。
到了山腳下,回頭望望那一抹熟悉而又陌生的綠,心中早已全無那屬於城市的喧囂,只剩下屬於這山林的靜謐!

E. 五年級冶仙塔游記400字400不行三百也可以

冶仙塔游記

周末閑來無事,想去散散心。聽說離縣城4公里遠的冶仙塔風景區開發的不錯,而且五一之前免費對遊人開放。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我正好趁機先去游覽一遭。季春三月,碧水藍天,清風拂面,楊柳依依,正是郊遊踏青的大好時光。

一大早我就出發了。按說出遊應約伴同行才有趣,但獨自行走我也能找到樂趣。天馬座的個性,就是愛旅行愛自由,不受任何約束背上行囊即可啟程。從康居坐10路車到終點火車站下車,再向東步行二十多分鍾即到。事後我才知道,其實坐6路車能直接到景區門口,怎奈沒有提前做足功課,所以多走了幾里冤枉路。最要命的是步行的那段路本身就是比較窄的沙土馬路,又正在施工擴修,而周末開車去冶仙塔遊玩的人還多,一輛輛小轎車從我身邊絕塵而去,留下我在隨風揚起的一片塵海中迷亂掙扎,任憑如何掩鼻停息也無濟於事,我真恨不能趕上前把車上的司機一個個拖下來暴打一頓。臨近景區還有2里地時開始擁堵,大小車輛把道路圍得水泄不通,司機們個個憋在車里使勁摁喇叭,發泄著內心的焦躁與不滿。這種路況也只有像我這樣的行者可以穿行無阻了。於是,我滿意地從一輛輛車前昂揚而過,微翹的嘴角宣示著我滿心的不屑,「小樣,叫你飛,難道不知道周末出遊會堵車嗎,O(∩_∩)O哈哈哈哈~~」

遠遠地就望見了那座巨型觀音金身,金身前數十米高的噴泉沖天而起,帶給人一種心靈的震撼。景區入口的門樓上寫著「冶仙塔旅遊風景區」幾個字,兩側門柱上則是一副對聯:善緣普蔭三千界,金身常現四洲天。進了大門,正對面就是佛像和噴泉。一聲佛號一聲經,那動聽的佛樂回盪周天,噴泉踏樂而舞,讓人浮躁的心靈瞬間就清新安靜下來了。駐足泉池前,我入神良久,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看,耳目口鼻身,萬物皆空。一直以來我就懷疑自己有佛緣慧根,適合參禪悟道,卻不知為何至今還在紅塵留戀。再上一層道台,就是一片曠地,正中間立著一塊巨石影碑,影碑正面概述了佛教的緣起和精義,背面則是一位當代書法名家給冶仙塔景區題的序跋。影碑後面是座高大的牌樓,牌樓兩側修建了整齊的商鋪。可能是尚未修建完畢的原因,商鋪還都是空盪盪的,無人經營。

穿過牌樓繼續往裡走,首先看見的是一座大香爐,香爐背後的台基上,就是萬佛殿,而殿頂正是巨型的觀音金身。萬佛殿左右門柱上有副對聯:恆沙世界極樂最易往,久觀天宇諸佛彌稱尊。原來大殿供的主佛是來世開心彌勒佛。花1元錢買兩個塑料袋套住腳底,就可以進大殿參觀祈願了。邁進大殿,給人的感覺很震撼,金碧輝煌,富麗堂皇,我不得不這樣連連稱嘆,所有色彩都是金黃色的,雖是鍍金,但稱金殿也是當之無愧了。金殿內堂正中央是背靠著面向四方的四座巨型佛像,正對大門的是彌勒佛,憨態可掬,想起了那副經典的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懷一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然後按順時針依次為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和文殊菩薩,再加上殿頂的觀音菩薩,大行、大願、大智、大悲四位脅侍菩薩都齊了。每尊佛像前都有神台、香爐和蒲團,供善男信女跪拜祈願。殿堂四周牆壁上密密麻麻的櫥閣中,擺滿了一座座金身佛尊,至於有多少,那隻能說就像盧溝橋的獅子,數也數不清,但我猜應該是正好一萬尊吧。殿堂中還有一處特別引人注目之處就是背靠彌勒佛的地藏王菩薩面前那座浮雕,雕塑著諸多佛教人物。基於以往對佛教經卷的粗淺解讀,我有幸能看懂十之六七。每個人物背後都有一串故事,每個故事都詮釋著一套佛家義理。這些理論教化,有些我很認同,但有些又讓人覺得牽強矯情。正好之前在影碑上看到對佛教緣起的這樣一段闡述「世人常把佛跟神混為一談,其實神又怎能與佛相比呢?佛教是應運而生的,滿足了世人的現實需要,有著堅實的心理基礎和現實需要,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佛堂廟宇善男信女,熙熙囔囔迎來送往。我想,每天那麼多燒香拜佛的人,他們並不一定相信佛陀菩薩真能應驗自己的祈求,但年年叩拜如舊,尋求的只不過就是心理的安慰罷了。出了萬佛殿,從兩側的扶梯能登上殿頂道台來到觀音像跟前。仰望佛身,我肅然起敬,南無阿彌陀佛!

游完這幾處景點,就該攀登冶塔仙燈了。從東山石道蜿蜒而上,每走一段就有休息台,可逐級遠眺。山腰有座小亭子,可供遊人歇息座談。用了四十分鍾,終於登上山頂,頂峰有點像八達嶺長城險峻處的城牆碉樓。過了關門,就是普濟寺,現在稱普照寺,廟堂很小,但裡面卻擁擠著三座大佛。此外還有四大天王和一些神佛畫像,兩個倦怠的和尚懶懶地歪坐在廟門前,用那撲朔迷離的雙眼打量著來往的遊人。出世入俗,如今佛門也難有清凈地了。普照寺後面就是冶仙塔,也叫「冶塔仙燈」。相傳是因高僧季小唐在塔內修煉之時夜晚塔頂處常有串串紅燈照耀而得名。原塔始建於遼代重熙八年(公元1039年),塔前有廟,名曰普照寺;明嘉靖時被胡虜人焚毀,重修後改為普濟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並建南海大士佛殿之楹;光緒十五年(1889年),塔頂被雷擊去,後又重修。此塔雖經多次重修,但其結構一直保持遼代建築風格,塔高12米,直徑6米,平面呈八角形,三檐空心,塔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有拱形券門,可以出入,門洞朝南,周圍有磚雕假窗和各種磚雕花飾,塔基、塔身、塔頂全部為磚雕仿木結構,下層券門兩側有清代人書刻的一副對聯曰:「高插雲漢文人筆,重領檀營武士冠」,橫批三個大字是「普濟寺」。1967年,這座珍貴的遼塔以「破四舊」為名被炸毀。

冶仙塔還有個遙遠的傳說。相傳上古時期,共工與祝融爭斗,共工戰敗,流落到一個四面環山且臨河的谷地,為了生存共工修建了共工城,這就是最早的漁陽(現在的密雲)。後來共工升為上仙,而他的手下那條巨型鯰魚精就留在了貫穿漁陽的漁水(白河)中繼續修煉。鯰魚精體型碩大,深居河底,法力高深。千百年來施雲布雨,操縱著白河水系。為了生計平安,免遭洪水泛濫,密雲百姓每年都要給它燒香上供,這個習俗沿襲了幾千年。遼代重熙八年(1039年),常年的戰爭加上氣候乾燥,密雲百姓民不聊生,紛紛在白河燒香上供,祈求鯰魚精施雲布雨解救百姓。鯰魚精卻一反常態提出每年上供要一對童男童女,據說吃了童男童女的肉可以早日成仙。人們拒絕了鯰魚精的無理要求,鯰魚精惱羞成怒便在白河沿岸興風作浪,大發淫威,吞食來往百姓及牲畜,弄得老百姓不敢出門或遠走他鄉,一時間怨聲載道。如來佛祖得知此事後,便下佛旨令高僧季小唐鎮服鯰魚精。季小唐大師用九顆佛珠制服鯰魚精,把鯰魚精用鐵鏈子鎖住,鎮在密雲縣北山(今冶山)上的鎖妖洞里。為了使百姓永樂泰康和鯰魚精改惡從善,高僧季小唐在鎖妖洞前建了一座普照寺(後稱普濟寺),寺院佛塔稱「冶仙塔」。季小唐從此就在塔內修煉,夜晚九顆制服鯰魚精的佛珠常在塔頂處閃耀,所以人們稱「冶仙塔」為「冶塔仙燈」


1988年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協同密雲縣文物管理所開始對該塔基進行發掘。塔基地面部分已經一無所存,地宮亦是傷痕累累。在地宮內清理發掘出比較完整的陶瓷器物40餘件,古錢幣(多為宋錢)70餘枚,其中綠釉瓔珞凈瓶最佳,瓶身有銘文「杜家」二字。這些文物為研究北京地區遼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冶仙塔是密雲城區一帶的制高點,從這遠眺,整個密雲風光盡收眼底,當真是一覽眾山小。塔頂是有纜車上下的,50元錢坐一個來回。今天正好碰上有十分鍾纜車停電,很多人就被吊掛在了半空中,後來聽好幾個人說當時差點嚇暈了,太刺激了!我欣賞她們的勇氣和樂觀
。我是沿著西路山道下來的,一路狂奔,兩腿輕飄飄像踩水車似得,難怪人家說上山容易下山難,還真是。下山後我是一路瘸著拐到10路車總站的。為什麼我這回還是沒有坐6路車呢?那是因為6路車被堵死在那段土路上了,O(∩_∩)O吼吼吼~

據知冶仙塔景區的建設已經不是一兩年了,2001年3月開始重修冶山塔,至今已是十餘載。雖然有幾處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就目前的現狀來看顯然還開發得不夠成熟。道路不暢通,停車場建設不足,餐飲服務市場混亂,景色單一缺乏活力,娛樂場還遠未竣工,景區里到處可見亂墳崗等等,這些都將會成為妨礙冶仙塔旅遊發展的重大因素。希望在今後的開發中能有所改觀。

但無論如何,我還是願意有這樣一個去處,可以聽聽佛樂爬爬山。如今冶仙塔旅遊景區即將對外開放,聊作此文以記游!

F. 西安兵馬俑游記2500字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一說為宣太後)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有差異。
統一六國之後秦國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
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門票·開放時間: 旺季(3月1日至當年11月底)90元,學生憑證45元;淡季(12月1日至次年2月底)65元,學生憑證35元。目前二號坑因維修保養關閉,遊客可參觀一號坑、三號坑及銅車馬。 建議聽導游講解。館內中文導游60元/次,聽講人數不限;省錢的話也可以跟在其他遊客請的導游後面聽,但因館內不允許使用擴音器,所以聽講人數過多的話效果不好。英語、日語導游90元/次。3月16日—11月14日: 8:30—17:30 11月15日—3月15日: 8:30—17:00 交通概況: 由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游5(306)路公交至終點站「兵馬俑」,全程票價7元。此外,東廣場還有914、915路公交開往兵馬俑,單程7元。車程1-1.5小時。 由臨潼區前往,可乘坐101專線、914、915路公車,車程15分鍾左右。

G. 什麼什麼什麼及的成語

望塵莫及、愚不可及、始料不及、力所能及、過猶不及、措手不及、噬臍莫及、觸手可及、追悔莫及、鞭長莫及、後悔莫及、劍及履及、不可企及、力所不及;

管見所及、無所不及、力不能及、劍及屨及、後悔無及、馬塵不及、屨及劍及、噬臍何及、望塵不及、後悔不及、噬臍無及、悔之不及、詐奸不及、鞭長不及、悔之無及、嗟悔無及。

1、愚不可及

[yú bù kě jí]

原指人為了應付不利局面假裝愚痴,以免禍患,為常人所不及(見於《論語·公冶長》)。後用來形容人極端愚蠢。

2、始料不及

[shǐ liào bù jí]

事情發展的結果,不是當初所預料的。

3、力所能及

[lì suǒ néng jí]

自己的能力所能辦到的:讓學生參加一些~的勞動。

4、措手不及

[cuò shǒu bù jí]

臨時來不及應付:必須做好防洪准備工作,以免雨季到來時~。

5、觸手可及

[chù shǒu kě jí]

近在手邊,一伸手就可以接觸到。

6、後悔莫及

[hòu huǐ mò jí]

後悔:事後的懊悔。指事後的懊悔也來不及了。

7、劍及履及

[jiàn jí lǚ jí]

形容行動堅決迅速。同「劍及屨及」。

8、不可企及

[bù kě qǐ jí]

企:希望;及:達到。沒有希望達到。形容遠遠趕不上。

9、管見所及

[guǎn jiàn suǒ jí]

管見:從管子里看東西,指見識淺陋。謙虛的說法,表示自己見識不廣,意見未必正確。

10、無所不及

[wú suǒ bù jí]

沒有地方不能達到。

H. 《西湖游記·晚游六橋待月記》譯文!

釋義:

西湖最美的時候,是春天,是月夜。一天中最美的時候,是煙霧彌漫的早晨,是山嵐繚繞的傍晚。今年春雪很大,梅花被寒雪抑制住,(梅花)後來才和桃花、杏花次第開放,這還是難得一見的奇觀。

我的朋友陶望齡多次告訴我:「傅金吾園中的梅花,是宋代張功甫玉照堂中原有的舊物,應該要馬上去欣賞啊!」我當時被桃花迷住了,(我)竟然捨不得離開湖上.從斷橋到蘇堤這一帶,綠柳如煙、紅花似霧,綿延著有二十多里呢!

美妙的音樂隨風飄揚,帶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羅衫、著紈褲,遊客之多,多過堤畔上的柳枝。真是艷麗極了!

然而杭州人游覽西湖,卻僅僅在午、未、申三個時辰(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五時);其實翠綠染著湖光的神秘,山中霧氣染上彩色的神秘,都在朝日初升、夕陽未下的時候才最濃麗!

有月的夜景之美更是難以用語言形容。那花的姿態、柳的情調,山的容顏、水的意境,更是別有一番情趣韻味。這種樂趣,(只能)留給山中的僧人和識趣的遊客享用,怎能夠和凡夫俗子去說呢?

原文:

《西湖游記二則之晚游六橋待月記》明代:袁宏道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

石簣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艷冶極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時。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簡介:

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1579),作者辭去知縣,首次漫遊西湖,並寫下了系列游記,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8)冶力關游記擴展閱讀:

明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職的哥哥袁宗道的信,來到北京,被授予順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為國子監助教。本文就寫於這一年的春天。

作者始先詳寫春日之景,並沒有著力去刻畫、描繪那種盛景,而只是用一個詞語「竟不忍去」,由此就足見那種景色的迷人。

湖水便拍岸作響,湖波灰白色,捲起層層細浪,湖上是無邊無際的雨絲,湖中卻一架船兒也沒有,開曠空闊。這並不是「畫船盡入西拎,閑卻半湖春色」(宋人詞句),而是畫船盡系岸柳,避讓滿湖春雨也。

舉頭展望,只見湖水東南北三面,群山隱隱,南高峰、北高峰全是灰濛蒙的。「山耶雲耶遠不知」,但是又深深淺淺,富於層次。

最深的近於墨色,最淺的類如銀粉。天水沾連,山雲融合,又像是正在洗滌中的碩大無比的大理石屏風從幾方面圍繞著。啊!原來是活生生的粉墨山水、粉黛西子呈現在我們眼前!

最後作者提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見解,即認為西湖的美景最適宜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時欣賞,這與一般人游湖選擇在「午、未、申」三時不一樣,表現作者與一般俗士迥異其趣,流露出作者寄情於山水的愉悅心境。

I. 滿井游記翻譯

滿井游記》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過了花朝節,冬寒還沒有褪盡,經常颳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裡,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天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後,是那樣美好、光潔,呈現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遊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情態,毛羽、鱗鰭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啊。
能夠不因為遊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遊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賞析
本文作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飛泉噴礴,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渠水,錯落的亭台,景色優美,是當時京郊探勝的好地方。
開首點出時地節令。燕地,指現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屬燕國。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一說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百花還沒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下接幾句承上文「餘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遊與不能出遊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如今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遊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於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一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很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也顯得優美熨貼;同時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晨妝對鏡的美人,從而具有表裡相關的兩層意蘊。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以相互生發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後,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徵。「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和暖的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徵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明朗而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遊人。余寒剛過,盛春未到,遊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遊者也跟著來了。作者寫了遊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閑;「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遊人雖未盛」一句,說明游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遊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盡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遊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遊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真是體察入微,化身為魚鳥的代言人了。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於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裡的人還不知道。辜負春光,豈不可惜!這幾句與開頭「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郁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遊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於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於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很有幾分感慨。辛棄疾《鷓鴣天》詞中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頗有共同之處,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嚮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後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於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於因為遊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閑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遊,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
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這里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游,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麼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這篇游記的前一年(萬曆二十六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里卻說「余之游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開端吧。最後點明寫這篇游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曆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記時,是古代游記的一種常見格式。
這篇游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並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後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於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摘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文鑒賞辭典》,作者:吳戰壘)

J. 求一篇關於桂林的游記

素聞「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佳話,便懷著對美麗的桂林長久的傾慕和心儀,終於踏上了前往桂林的旅途。
第一日:初到山水甲天下美麗桂林。
7個小時的車程,也不算遠。一路上下著小雨,但這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致。恰恰相反,車只進入桂林地帶,便先領略了桂林山的奇異與秀美。在江南雨絲的薄霧里,桂林的山顯得神奇而美妙,猶如羞澀的少女,披一件半透明的輕紗,半露著臉龐,盡顯一種南方美女的嫵媚。心中便已經生出了無以名狀的感嘆!一座座山,婷婷玉立,石崖篷里,長出青蔥翠綠的花草樹木,每座山都有不同的形狀,奇異變幻,形態萬千。這究竟是誰製造了如此神奇的美景啊? 日月雙塔座落在美麗的杉湖中,是桂林市中心的代表。車進入市內,吃過中飯,我們首先便游杉湖,觀日月雙塔。乍一眼望見這杉湖,便感覺眼前鋪開的是一幅清新明凈的山水畫。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鳴山更幽」,那麼,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湖水泛著細細的漣漪,水色晶瑩剔透,加之青蔥般嫩綠的杉樹亭亭玉立,日月雙塔渾雄貯立於湖中與湖畔,塔影微瀾,綠樹碧水,相互影映,讓雨後的杉湖更顯得清麗而脫俗。怎麼看都是一幅讓人久看不厭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聽說,日塔為銅塔,月塔為琉璃塔,雙塔在水下有一水底隧道相通,隧道兩側是一個真實美麗的水簇世界,夜間雙塔在燈光下更美得讓人嘆為觀止,銅塔為金黃色,顯得雄偉;月塔為銀白色,更顯莊重;雙塔與湖水相映成趣,更顯得金壁輝煌。遺憾的是,這次匆忙之中,只看到雙塔雄偉的雙影,卻未能細細品那塔內的文化,觀那夜間塔的輝煌。也許,正好為下次再游桂林留下一個很好的懸念和理由吧。 第二日便游覽了世外桃源、圖騰古道、灕江。 世外桃源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啊?難道,真有陶淵明筆下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有良田美池桑竹,如在仙境?難道那裡的人們真過著男耕女織怡然自樂的桃源仙境的生活?在導游阿妹的帶領下,我們乘坐一艘小船,聽阿妹娓娓解說,船在燕子湖裡蒎起圈圈漣漪,湖畔垂柳依依,輕風薄浪,細煙相繞,在這個安靜的湖裡,心中的煩惱和塵俗傾刻間便被滌盪得乾乾凈凈。水上阡陌,桃花繽紛,歌樓阿妹甜美清亮的歌聲,裙裾婆娑,載歌載舞;古老的水車緩緩地轉動,吱吱呀呀的聲音,搖轉了古老的歲月,掬一捧水,清涼,再掬一捧水,感覺自己也成了那安祥而悠然的水車。遠古的氣息,被點撥得完美而生動。看他們的鼓樓,那一串串玉米,稻穗,懸掛著的是他們的希望和吉祥。那股濃郁的民族風味,便在這安靜的湖裡,在這安靜的廊橋,在這水車的轉動中,演繹得淋漓盡致。朋友發信息來,說我此刻已入仙境。我不禁心中感嘆,是啊!我正陶醉在仙境里,樂不思蜀呀! 圖騰古道向我們真實地展示了甑皮岩人原始落後的生活。他們野性而原始的美,也同樣展示在我們面前。當我們聽著解說介紹了他們的生活後,我們都感到極為震驚。居然在如今的地球上,還有原始的母系部落存在,他們究竟是怎麼艱難地維持這個部落,居然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風雨雨,繁衍生息,至始都處於原始部落並維持到如今?是那陳列的魚骨做的鏢?石頭做的粗糙的斧和錛?不得不承認,他們有著多麼頑強的生命力啊!經過圖騰古道這個地下洞穴陳列館,看著陳列的牛頭,石制的原始工具,彷彿又看到了歷史的滄桑與厚重。我們一步步上得山腰,然後,導游教我們怎麼與甑皮岩的土人打招呼(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他們,他們是生活在幾千年前的原始人,卻真實地站立在眼前;他們是我們的骨肉同胞,卻象遠隔了無數個世紀),用手拍打著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在這里,女子都被稱為阿麗,男子都被稱為阿布,怕引起我們的驚慌,導游事先告訴我們,他們因為有點野,所以可能會拉遊人的手,或者拍他們喜歡的人的屁股,大家都不要怕,他們雖然是調皮些,但不野蠻。於是我們在既驚又怯中隨導游進了他們的寨。門口站著兩位他們的勇士,黝黑的皮膚,胸口掛著一個小小的牛頭,目光銳利而警惕,當我們向他們拍著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時,兩位守寨的勇士目光才變得柔和起來,也拍著他們的嘴唇發出啊啊的聲音。經過他們身邊時,有幾位美女因為他們要拉住她們的手而嚇得驚叫起來。然後我們的臉被他們塗上了一條白色的糊狀物,那是我們得以進寨,被他們視為友好的客人的標志。於是,我們看到了他們生活的草棚,看到了到處懸掛的牛頭骨,也看到了他們那端坐於椅子上庄嚴的女王,聽到了法師為我們的祈禱,盡管我們無法聽懂。下山時,我們看到了一場最美的表演,阿麗們唱著歌,跳著舞,阿布們也表演了讓人咋舌的赤腳踩玻璃,吞火噴火表演,歌聲充滿了野性,舞蹈盡顯原始的狂放之美。於是我不停地拍照,我要照下這不屈而勇敢、神秘莫測的部落,要把他們的憨態、可愛、率性、野性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甑皮岩不僅僅是桂林的文化,它已經是整個人類古老的文化。 到桂林,不能不去游灕江。「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小學時便深深記下了灕江的水不同一般的清、靜、綠,桂林山不同一般的奇、秀、險,這是我童年便有的夢啊!今日我終於乘一葉竹筏,在灕江水上泛舟,體會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小舟歡快地穿行在灕江碧波上,兩岸奇山異石,綠樹蔥蘢,在身後漸漸遠去。赤一雙腳,探進灕江清清的水裡,愜意,舒爽;看見對面游來的小舟,揮手與他們互打著招呼:狗肉!狗肉!偶爾閉一陣眼睛,那船頭揚起的浪花撲在臉上,是那麼親切,那麼讓人迷醉。深深地呼吸山水中的清新,貪婪地飽覽山水的俊美。明天,我們就要離開美麗的桂林了。 桂林,真美。我寫不出它的美,說不出它的美。只記得小學時的課文: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灕江的水真靜啊。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最後要感謝桂林蘋果假期給我們提供的桂林三日游接待!
第三日:結束愉快桂林之行,返回老家看望父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