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盟遺址
⑴ 請寫出五個革命遺址
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共處)
1 1洪秀全故居 清代中期 廣東省花縣
2 2 林則徐墓 1826年 福建省福州市
3 3 堂字街太平天國壁畫 1853-1864年 江蘇省南京市
4 4 大沽口炮台 1858年 天津市塘沽區
5 5 太平天國侍王府 1861年 浙江省金華市
6 6 望海樓教堂 1869-1904年 天津市河北區
7 7 黃興故居、墓 1874年、1917年 湖南省長沙縣長沙市
8 8 紹興魯迅故居 1881-1898年 浙江省紹興市
9 9 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 1888-1895年 山東省威海市
10 10 李大釗故居 1889年 河北省樂亭縣
11 11 孫中山故居 1892年 廣東省中山市
12 12 朱德故居 1895-1907年 四川省儀隴縣
13 13 茅盾故居 1896-1910年 浙江省桐鄉縣
14 14 周恩來故居 1898-1910年 江蘇省淮安市
15 15 劉少奇故居 1898-1916年 湖南省寧鄉縣
16 16 任弼時故居 1904-1915年 湖南省汩羅市
17 17 秋瑾故居 1907年 浙江省紹興市
18 18 雲南陸軍講武堂舊址 1909-1928年 雲南省昆明市
19 19 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 1913年 四川省成都市
20 20 國民黨「一大」舊址 1924年 廣東省廣州市
21 21 黃埔軍校舊址 1924-1927年 廣東省廣州市
22 22 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1925-1927年 廣東省廣州市
23 23 北伐汀泗橋戰役遺址 1926年 湖北省咸寧市
24 24 紅安七里坪革命舊址 1927-1934年 湖北省紅安縣
25 25 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 1927-1937年 上海市徐匯區
26 26 雨花台烈士陵園 1927-1949年 江蘇省南京市
27 27 平江起義舊址 1928年 湖南省平江縣
28 28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第八軍軍部舊址
1929-1930年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龍州縣
29 29 長汀革命舊址 1929-1933年 福建省長汀縣
30 30 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 1930-1932年 湖北省洪湖市、監利縣
31 31 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 1931年 江西省寧都縣
32 32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舊址 1931年 河南省新縣
33 33 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 1932-1935年 四川省通江縣
34 34 平頂山慘案遺址 1932年 遼寧省撫順市
35 35 瓦窯堡革命舊址 1935年 陝西省子長縣
36 36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1937-1946年 陝西省西安市
37 37 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1938-1939年 河南省確山縣
38 38 陳嘉庚墓 1953年 福建省廈門市
39 39 馮玉祥墓 1953年 山東省泰安市
40 40 郭沫若故居 1963-1978年 北京市西城區
41 41 聶耳墓 1980年 雲南省昆明市
⑵ 各位幫幫我~~我需要革命聖地的資料
江西省
1、南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方誌敏紀念館)
2、萍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萍鄉市、銅鼓縣、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地系列景點,萍鄉市安源區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3、井岡山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4、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中央蘇區政府根據地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5、上饒市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
山東省
1、濟南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
2、棗庄市、濟寧市鐵道游擊隊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3、棗庄市台兒庄大戰遺址
4、臨沂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蒙陰縣、沂南縣沂蒙山孟良崮戰役遺址,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5、萊蕪市萊蕪戰役紀念館
6、青島市海軍博物館
河南省
1、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確山村竹溝革命紀念館
2、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舊址,將軍故里,商城縣金剛台紅軍洞群等,羅山縣鐵鋪鄉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3、南陽市葉家大庄桐柏英雄紀念館
4、鄭州市二七紀念堂
湖北省
1、武漢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江漢區八七會議舊址紀念館,武昌區毛澤東舊居及中央農民講習所舊址紀念館)
2、黃岡市大別山紅色旅遊區(麻城市烈士陵園,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英山縣英山革命烈士陵園,羅田縣勝利烈士陵園)
3、湘鄂西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荊州市監利縣周老嘴鎮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洪湖市烈士陵園)
4、孝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大悟縣宣化店談判舊址,新四軍五師舊址)
湖南省
1、湘潭市韶山市毛澤東故居和紀念館
2、長沙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寧鄉縣花明樓劉少奇故居和紀念館,瀏陽市文家市鎮秋收起義會師舊址紀念館,開慧鄉楊開慧故居和紀念館,嶽麓山景區)
3、湘潭市湘潭縣彭德懷故居和紀念館
4、岳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平江縣平江起義舊址,汩羅市任弼時故居)
5、郴州市宜章縣湘南暴動指揮部舊址
6、衡陽市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7、張家界市桑植縣賀龍故居和紀念館
8、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
廣東省
1、廣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和烈士陵園)
2、梅州市梅縣葉劍英元帥紀念館
3、惠州市惠陽區葉挺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
1、百色市左右江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紅七軍軍部舊址,樂業縣紅七軍和紅八軍會師地舊址,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
2、桂林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興安縣界首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海南省
1、五指山市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2、海口市瓊山區工農紅軍瓊崖縱隊改編舊址
3、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4、定安縣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重慶市
重慶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渝中區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沙坪壩區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開縣劉伯承同志紀念館,江津縣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酉陽縣趙世炎烈士故居)
四川省
1、廣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鄧小平故居和紀念館,華鎣市華鎣山游擊隊遺址)
2、巴中市、達州市、廣元市、南充市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巴中市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川陝蘇區紅軍烈士陵園,南江縣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平昌縣劉伯承紀念館;達州市萬源市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廣元市劍閣縣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蒼溪縣紅軍渡江紀念地;南充市儀隴縣朱德故居紀念館)
3、四川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涼山州會理縣皎平渡紅軍渡江遺址、會理會議遺址,冕寧縣彝海結盟遺址、紅軍長征紀念館;瀘州市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雅安市寶興縣夾金山紅軍紀念碑,石棉縣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地;甘孜州瀘定縣瀘定橋革命文物紀念館;阿壩州若爾蓋縣巴西會議會址,馬爾康縣卓克基會議舊址,紅原縣紅原瓦切紅軍長征紀念遺址,小金縣兩河口會議舊址,松潘縣紅軍長征紀念碑園)
4、宜賓市宜賓縣趙一曼紀念館
5、資陽市樂至縣陳毅故居
貴州省
1、貴州紅軍長征線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遵義市遵義會議會址,紅花崗區紅軍山烈士陵園,匯川區、桐梓縣婁山關景區,赤水市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習水縣、赤水市、仁懷市風溪渡口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地,習水縣黃皮澗戰斗遺址,赤水市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黔南州甕安縣、遵義市余慶縣、遵義縣和息烽縣烏江景區;黔東南州黎平縣黎平會議舊址)
2、貴陽市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
3、安順市王若飛故居
雲南省
1、雲南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曲靖市會澤縣水城紅軍擴軍舊址;昆明市祿勸縣皎平渡,尋甸縣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麗江市玉龍縣萬里長征第一灣-石鼓紅軍渡口;楚雄州元謀縣龍街紅軍橫渡金沙江渡口;昭通市威信縣扎西會議紀念館)
2、昆明市「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
西藏自治區
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澤當鎮山南烈士陵園
陝西省
1、西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
2、漢中市川陝革命紀念館
3、延安市延安革命紀念地系列景區(點)(延安紀念館,棗園舊址,楊家嶺舊址,王家坪舊址,鳳凰山舊址,清涼山舊址,「四八」烈士陵園,洛川縣洛川會議舊址紀念館,子長縣瓦窯堡會議舊址等)
4、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革命舊址
5、銅川市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
甘肅省
1、甘肅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甘南州迭部縣臘子口戰役遺址;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定西市岷縣「岷州會議」紀念館;通渭縣榜羅鎮革命遺址)
2、蘭州市戰關區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舊址
3、慶陽市華池縣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4、張掖市高台縣高台烈士陵園
寧夏回族自治區
1、六盤山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固原市隆德縣六盤山長征紀念亭,西吉縣將台堡一、二方面軍會師紀念碑,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紅軍長征遺址,涇源縣老龍潭革命烈士紀念亭)
2、吳忠市同心縣紅軍西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同心縣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舊址,紅軍西征紀念園,豫旺堡西征紅軍總指揮部舊址)
3、吳忠市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青海省
西寧市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烏魯木齊市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
2、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石河子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
⑶ 中國有哪些歷史紀念館
1、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坐落在北京豐台區盧溝橋畔宛平城內,距市中心約15公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文物藏品以1931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各種歷史文獻和相關實物為主。
同時也收藏日本自1874年以來侵略和佔領台灣的各類文物,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多歷史側面。截至2014年,館藏各類文物達兩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達百餘件。
2、抗美援朝紀念館
抗美援朝紀念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桃源街附近,坐落在市中心北部風景秀麗的英華山上,是一座塔樓式建築群。該館是中國唯一一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專題紀念館,紀念館始建於1958年10月。1993年7月27日,新館落成並正式開館。
抗美朝援紀念館共收藏文物19500餘件,分為兩大系列,即抗美援朝文物和歷史文物。現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47件,如原志願軍副司令員洪學智同志的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平壤以北道路調查材料和朝鮮交通調查圖。
3、平津戰役紀念館
平津戰役紀念館,位於天津市紅橋區,是一座全面介紹平津戰役的現代化展館。紀念館於1997年建成,佔地4.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由勝利廣場、主展館、多維演示館和軍威園四部分組成。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平津戰役紀念館採用多維演示館運用現代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結合全景式超大屏幕環球電影、背景畫、戰場微縮景觀和音響,生動逼真地再現了平津戰役的宏大場面陳列內容比較豐富,有戰役決策、戰役實施、人民支前、偉大勝利、英烈業績等五個部分組成。
4、淞滬抗戰紀念館
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坐落於昔日上海軍民浴血抗戰的主戰場--寶山境內。是一座反映兩次淞滬抗戰的主題紀念館,採用塔館合一的建築風格,建築面積3490㎡,展廳面積1500㎡,室外展示區域近8000㎡,與上海淞滬抗戰紀念公園形成「館園合一」、「文綠結合」的模式。
紀念館共11層, 1—2層為陳列區,專題陳列「血沃淞滬」 八一三淞滬會戰史料,由中國抗日戰爭的爆發、八一三淞滬會戰、上海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日軍在上海的暴行、正義的聲援、歷史的審判、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等七個部分組成。
5、淮海戰役紀念館
淮海戰役紀念館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東南郊的鳳凰山東麓,建在淮海戰役紀念塔的東南,這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築。館頂是琉璃瓦,中間是廡殿重檐門廊,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2007年7月17日,坐落在江蘇省徐州市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經過三年建設,全部完工並免費對外開放。
該館藏品1.5萬多件,其中一級文物79件。展出文物、照片、圖表、美術作品等2000多件。其中有淮海戰役總前委用的電台、隨軍民工之前使用的小竹桿、烈士生前的筆記本等。館內另設放映廳,放映有關淮海戰役的歷史影片。陳列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題詞15幅,照片約500幅,實物近40件。
⑷ 中國革命遺址有哪些
井岡山革命遺址、大南山革命遺址、延安革命遺址、茶陵革命遺址、浮山革命遺址等。
1、井岡山革命遺址
井岡山革命遺址,位於江西省吉安井岡山市境內,地處江西、湖南兩省相交接的羅霄山脈中段,四周環繞高山,中部多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
1927年10月,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率領部隊挺進井岡山,在井岡山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根據地以茨坪為中心,擁有寧崗、永新、蓮花三縣和吉安、安福、隨縣、酃縣的一部分,方圓275公里。井岡山革命遺址主要集中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茨坪、茅坪、大小五井及五大哨口等地。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批准井岡山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2017年12月2日,井岡山革命遺址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單。
2、大南山革命遺址
大南山革命遺址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大南山潮南區紅場鎮雷嶺鎮處,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尤其是紅場鎮,被定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場是二戰時期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
大南山革命遺址現有革命舊址紅場、紅宮、石刻革命標語被列為廣東省重點保護革命文物單位。
紅場鎮原名「石船」,1961年為紀念革命舊址「紅場」而改稱紅場。紅場是二戰時期革命根據地,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民國17年(1928),紅場已是東江革命根據地。
紅宮原為紅場鎮林招村李氏祖祠,是紅軍47團成立和潮陽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的舊址,也是彭楊軍校第四分校的校址。
大南山石刻革命標語分布在大南山腹地。對於研究大南山土地革命歷史具有較為重要的保護價值。
3、延安革命遺址
延安革命舊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陝甘寧邊區首府,是中國革命的指導中心和總後方,是革命聖地。
延安革命舊址包括鳳凰山中央中央舊址、楊家嶺中共中央舊址、棗園中共中央書記處舊址、王家坪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八路軍總司令部舊址、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等。
以及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延安寶塔、橋兒溝魯迅藝術文學院(六屆六中全會舊址)、南泥灣、清涼山新聞出版部門舊址、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陝甘寧邊區銀行、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舊址等遺址。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延安革命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4、茶陵革命遺址
茶陵是中國第一個工農兵政府誕生地,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斗爭中,為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重大犧牲,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和寶貴的遺產。據統計,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茶陵的革命紀念舊(遺)址有近100處,其重要遺址有7處。
5、浮山革命遺址
位於桐城東鄉,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上海、安慶的部分共產黨人,轉移到浮山,繼續從事地下斗爭,因而當時的浮山成為安徽省的一個革命活動中心。
周恩來總理曾說:「浮山地處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前哨,浮山中學不同於一般的學校,它是該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井岡山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南山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延安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茶陵革命遺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浮山革命遺址
⑸ 革命聖地,是什麼地方
!大家都知道的革命聖地! 江西省
1、南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方誌敏紀念館)
2、萍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萍鄉市、銅鼓縣、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地系列景點,萍鄉市安源區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
3、井岡山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4、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中央蘇區政府根據地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5、上饒市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
山東省
1、濟南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
2、棗庄市、濟寧市鐵道游擊隊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3、棗庄市台兒庄大戰遺址
4、臨沂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蒙陰縣、沂南縣沂蒙山孟良崮戰役遺址,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5、萊蕪市萊蕪戰役紀念館
6、青島市海軍博物館
河南省
1、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確山村竹溝革命紀念館
2、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舊址,將軍故里,商城縣金剛台紅軍洞群等,羅山縣鐵鋪鄉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3、南陽市葉家大庄桐柏英雄紀念館
4、鄭州市二七紀念堂
湖北省
1、武漢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江漢區八七會議舊址紀念館,武昌區毛澤東舊居及中央農民講習所舊址紀念館)
2、黃岡市大別山紅色旅遊區(麻城市烈士陵園,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英山縣英山革命烈士陵園,羅田縣勝利烈士陵園)
3、湘鄂西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荊州市監利縣周老嘴鎮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洪湖市烈士陵園)
4、孝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大悟縣宣化店談判舊址,新四軍五師舊址)
湖南省
1、湘潭市韶山市毛澤東故居和紀念館
2、長沙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寧鄉縣花明樓劉少奇故居和紀念館,瀏陽市文家市鎮秋收起義會師舊址紀念館,開慧鄉楊開慧故居和紀念館,嶽麓山景區)
3、湘潭市湘潭縣彭德懷故居和紀念館
4、岳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平江縣平江起義舊址,汩羅市任弼時故居)
5、郴州市宜章縣湘南暴動指揮部舊址
6、衡陽市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7、張家界市桑植縣賀龍故居和紀念館
8、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
廣東省
1、廣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和烈士陵園)
2、梅州市梅縣葉劍英元帥紀念館
3、惠州市惠陽區葉挺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
1、百色市左右江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紅七軍軍部舊址,樂業縣紅七軍和紅八軍會師地舊址,龍州縣紅八軍軍部舊址)
2、桂林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興安縣界首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海南省
1、五指山市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2、海口市瓊山區工農紅軍瓊崖縱隊改編舊址
3、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4、定安縣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重慶市
重慶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渝中區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沙坪壩區歌樂山革命烈士陵園,開縣劉伯承同志紀念館,江津縣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酉陽縣趙世炎烈士故居)
四川省
1、廣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鄧小平故居和紀念館,華鎣市華鎣山游擊隊遺址)
2、巴中市、達州市、廣元市、南充市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巴中市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川陝蘇區紅軍烈士陵園,南江縣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平昌縣劉伯承紀念館;達州市萬源市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廣元市劍閣縣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蒼溪縣紅軍渡江紀念地;南充市儀隴縣朱德故居紀念館)
3、四川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涼山州會理縣皎平渡紅軍渡江遺址、會理會議遺址,冕寧縣彝海結盟遺址、紅軍長征紀念館;瀘州市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雅安市寶興縣夾金山紅軍紀念碑,石棉縣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地;甘孜州瀘定縣瀘定橋革命文物紀念館;阿壩州若爾蓋縣巴西會議會址,馬爾康縣卓克基會議舊址,紅原縣紅原瓦切紅軍長征紀念遺址,小金縣兩河口會議舊址,松潘縣紅軍長征紀念碑園)
4、宜賓市宜賓縣趙一曼紀念館
5、資陽市樂至縣陳毅故居
貴州省
1、貴州紅軍長征線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遵義市遵義會議會址,紅花崗區紅軍山烈士陵園,匯川區、桐梓縣婁山關景區,赤水市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習水縣、赤水市、仁懷市風溪渡口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地,習水縣黃皮澗戰斗遺址,赤水市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黔南州甕安縣、遵義市余慶縣、遵義縣和息烽縣烏江景區;黔東南州黎平縣黎平會議舊址)
2、貴陽市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
3、安順市王若飛故居
雲南省
1、雲南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曲靖市會澤縣水城紅軍擴軍舊址;昆明市祿勸縣皎平渡,尋甸縣紅軍長征柯渡紀念館;麗江市玉龍縣萬里長征第一灣-石鼓紅軍渡口;楚雄州元謀縣龍街紅軍橫渡金沙江渡口;昭通市威信縣扎西會議紀念館)
2、昆明市「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
西藏自治區
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澤當鎮山南烈士陵園
陝西省
1、西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
2、漢中市川陝革命紀念館
3、延安市延安革命紀念地系列景區(點)(延安紀念館,棗園舊址,楊家嶺舊址,王家坪舊址,鳳凰山舊址,清涼山舊址,「四八」烈士陵園,洛川縣洛川會議舊址紀念館,子長縣瓦窯堡會議舊址等)
4、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革命舊址
5、銅川市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
甘肅省
1、甘肅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甘南州迭部縣臘子口戰役遺址;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定西市岷縣「岷州會議」紀念館;通渭縣榜羅鎮革命遺址)
2、蘭州市戰關區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舊址
3、慶陽市華池縣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4、張掖市高台縣高台烈士陵園
寧夏回族自治區
1、六盤山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固原市隆德縣六盤山長征紀念亭,西吉縣將台堡一、二方面軍會師紀念碑,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紅軍長征遺址,涇源縣老龍潭革命烈士紀念亭)
2、吳忠市同心縣紅軍西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同心縣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舊址,紅軍西征紀念園,豫旺堡西征紅軍總指揮部舊址)
3、吳忠市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青海省
西寧市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烏魯木齊市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
2、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石河子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
所以你說的都是!
⑹ 同盟會中部總會秘密接洽機關遺址
你是說閘北區的浙江北路那個?已經沒了吧。
同盟會中部總會秘密接洽機關遺址的原址已毀,立碑紀念,現在只有孤零零的一座碑了,是可以隨意參觀的。
⑺ 《中國境內氏族聚落重要遺址分布》這些遺址的分布有什麼共同點,為什麼會這樣分布
史前城址與中原地區中國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境內史前時代城址陸續被發現,部分並經發掘。綜合20多年的發現,已知這批史前時代城址分別分布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總數據不完全統計,達50座左右。
由早期城址的大批發現及國外考古學理論的陸續被介紹而引發的關於早期城址的功能及其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中的地位的討論十分熱烈。本文也擬就這一問題,談一點一得之見,並著重討論在各地早期城址大批涌現的歷史背景下中原地區中國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形成問題,以就教於識者。
一
黃河流域發現的史前時代城址,僅就其分布地域而言,可以分作三群。
A、河套城址群
見於報道明確屬於史前時代的城址,約15座。主要分布於內蒙古境內陰山山脈以南的丘陵地帶。集中分布在黃河河套地區的包頭大青山南麓;准格爾與清水河之間的南下黃河兩岸和涼城岱海周圍三個地區。這批史前城址均為石城聚落,面積除涼城老虎山城址達13萬平方米,其它多在2萬平方米左右,如小沙灣石城址面積僅4000平方米。石城聚落均臨險而築,有的直接利用陡峭山崖使石築圍牆並不封閉,顯然是因山就勢而築的防禦色彩十分濃厚的城堡聚落。這批石城址的年代,約在距今5000年至4300年之間[1]。
B、中原城址群
分布於河南境內,見於報道和目前已知的有7座。中原城址群基本沿太行山東麓及屬於秦嶺山系的熊耳山、伏牛山東麓一線南北分布。7座城址可分作兩亞群。豫北太行山東麓的2座城址,位於漳、衛河之間;豫中地區的5座城址,分別位於沙、潁河的上中游。就面積而言,後崗城址不明[2],以孟庄城址[3]和新近確認的新密古城寨城址[4]為大,均在15萬平方米以上。其它為3萬平方米左右。登封王城崗城址[5]現有東西兩座並列城堡,面積僅約12000平方米。中原城址群的年代,西山古城約在距今5300年,王城崗城址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6]。其中西山古城是目前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城址之一,由它的脫胎於環壕聚落的近圓形平面和先進的方塊版築法的夯築方式來看,中原地區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似還應有更多的城址分布有待於發現。
C、海岱城址群
集中分布在黃河下游的山東省境內,目前共發現史前時期城址約15座[7]。這批城址中,有13座分布在泰、沂山北麓,沿古濟水走向呈東西一線分布[8]。海岱地區的古代城址,規模宏大,如比較清楚的城子崖城址,面積20餘萬平方米[9],近年發現的景陽崗城址和教場鋪城址,面積分別達到約35萬平方米和33萬平方米[10]。位於泰、沂山南麓的丹土城址的面積也達20餘萬平方米。新發現的江蘇連雲港藤花落城址[11],應該屬於這一組群目前所知最靠南的一座,它有內外兩重城垣,外城面積約14萬平方米。丁公、田旺城址的面積均在10〜15萬平方米。這是黃河流域其它地方的同期城址所難以企及的。海岱城址群和中原城址群一樣,其年代分屬於兩個時期:屬於大汶口文化的西康留、王家莊城址,年代可早至距今6000年〜5000年前[12] ;其它屬於龍山文化的城址,年代當和中原地區的龍山時代城址相近。
二
長江流域大批新石器時代城址的發現,不論從其廣闊的分布區域還是其深厚的文化內涵上,都令人們耳目一新。這批城址,暫可分作兩群。
A、川西城址群
位於成都平原西側岷江上游兩岸,是90年代中期的重要的考古新發現。川西平原確認的4座史前城址,規模均較大,溫江魚鳧城和郫縣古城的面積均達30餘萬平方米,寶墩城址面積也達25萬平方米,最小的芒城內外兩重城垣,面積也達12萬平方米[13]。據初步研究,這4座城址的年代,約在距今4900年〜4000年之間。
B、江漢城址群
分布於長江中游南北兩岸湘、鄂兩省境內漢水與長江交匯處的東西兩側。目前確認的有8座。長江中游是中國境內率先實現新石器時代革命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稻作農業的重要要起源地。8座城址中,以湖南澧縣城頭山[14]和湖北江陵陰湘城[15]做工作最多。城頭山古城面積約8萬余平方米,其時代據最新發掘成果已重新確定為早期城牆始築於大溪文化晚期,距今約6000年[16]。其它如江陵陰湘城、荊門馬家院[17]、公安雞鳴城[18]、應城門板灣[19]等均屬於屈家嶺文化城址,年代推測在距今5000年~4800年。這一區域內的城址,以屬於石家河文化的湖北天門石家河[20]規模最大,面積達120萬平方米,城內面積也約80萬平方米。
杭嘉湖地區的良渚文化中心區,近年也有發現大規模城址的報道[21],因具體情況尚不明朗,目前暫不作討論。
三
迄今中國境內發現的史前時代城址,有以下幾點值得予以特別注意:
1.這些城址,僅分布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這是中國新石器文化最早發育和最為發達的兩大地區。
2.中國早期城址最早出現在距今約6000年前,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相繼衰亡。其最蓬勃發展的時期約在距今4800年〜4300年間。而且各地城址的發生、發展和衰亡的歷程大體上是同步的。
3.各城址群分別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同一文化區域內大體呈均衡分布且多位於該文化的腹心地區。城址規模有大有小,若僅依此標准固然可以劃作不同的等級,但彼此之間卻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大小城址間有著嚴格的隸屬關系。龍山時代長達千年的兼並戰爭和萬國林立的歷史真實,必然導致弱肉強食和小國(姑稱之為國)對大國的一定程度的依附關系,因而可能形成一定區域的霸權勢力范圍和區域政治中心,但遠非有些人所說已形成了「都?邑?聚」格局的政治金字塔結構[22]。因為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同一文化區域內大體呈均衡分布的城址,正好說明同一文化內部的沖突加劇,其各自築城防禦的目標,或說可直接面對的敵人,重在內――同一文化相鄰部落集團,而非外――為抵禦外族的入侵。大小城址均衡分布在同一文化的腹心地區,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相互戒備和對立的關系。再從龍山時代的社會發展進程看,當時在各獨立的文化區域內,尚沒有實現政治上的統一,而是一種各自為政,割據自立的局面。既然如此,更談不上大城者為都,小城者為邑的等級結構。張忠培先生對良渚文化的研究也表明:良渚文化「在政治上其文化分布范圍內,還沒有形成處於一尊統治的局面,仍被那些權貴分割成被他們分別統治的地域勢力范圍。把良渚文化中眾多的被不同權貴集團統管、具有國家性質的實體,或暫可稱之為方國。」[23]良渚文化如此,各城址群崛起時代的其它文化分布范圍內的情況,有理由說大體與之類似。而正是遂後崛起的夏文化,在中原地區首次完成了這統一進程,在一個比較遼闊的區域內最先建立起一尊統治的局面,並且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最終奠定了中原地區中國古代文明中心的地位,揭開了三代文明在這一地區持續輝煌發展的首頁。
4.城址的興廢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中原城址群為例分析,登封王城崗城址[24]的年代屬王城崗龍山文化二期,至第三期廢棄。由城內發掘及出土物觀察,二、三期正是王城崗遺址的繁榮期。淮陽平糧台[25]的夯土城垣屬不晚於三期的遺存,南門衛房屬三期(下另疊壓一層房基,未發掘),內側第7、8、9層疊壓主城牆,似此時城牆或者已廢。但外側疊壓主城牆的附加夯土(編1〜5層)則屬第四期,表明城牆曾經從外側修補增築。城內F1、F4及墓葬、灰坑等多為三、四期遺存,則這一時期應是遺址的繁榮期。進一步分析,由三期的F4被H31打破,H31內出菱形方格紋罐形鼎、籃紋罐及殘 ,同屬於第三期的H45內出侈沿深腹細繩紋罐、長瘦袋足繩紋 及I式盤、斂口斜腹盆等來看,三期至少可分作早、晚兩段。則平糧台古城始建於三期早段,旋至三期晚段廢棄,而至第四期時,再次修補重築。其間城址存續的二百餘年間,曾經廢棄、修補,重築的過程。郾城郝家台城址[26]疊壓在3層下,被H316打破,城牆及H316和3層同屬郝家台二期,表明城牆存續的時間也不長。輝縣孟庄城址的情況也是迭經修廢[27]。由此可見,城的興起和衰落都是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的一種集中的社會現象。城址的興建、廢棄、重築,正好表明其間經歷的戰爭、弭兵、會盟、再戰的歷史真實,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社會經歷的巨大動盪和激烈變革。
四
城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大批地出現在中國的大地,決不是一個偶然的社會現象,它與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進程有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
中原城址群興起的歷史背景,是仰韶文化後期廟底溝文化發生嚴重裂變,各地具有鮮明的自身特徵的考古學文化紛紛崛起。此前蓬勃發展的廟底溝文化,其分布范圍以陝晉豫鄰境地區為中心,北達河套平原,南至漢水中游,東到鄭洛地區,西至渭河上游。在這一廣闊的區域內,盡管存在著一些細微區別,但其主體文化面貌則大體相同。就陶器而言,流行卷沿或斂口的盆、斂口缽、雙環重唇小口尖底瓶、瓮、鐵軌式口沿深腹罐、釜及灶等;彩陶發達,以黑彩為主,兼用紅彩,多見白衣彩陶,主要用圓點、月牙形,弧線三角或直線條帶組成花狀幾何形彩繪圖案和寫實的鳥紋。表明這一地區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500年,曾經經歷了一個長期的和平繁榮發展的時期。而至公元前3500年前後,這一局面開始發生明顯變化。在廟底溝文化分布范圍內,關中地區的半坡晚期類型、豫西晉南的西王村類型、豫北冀南的大司空類型和鄭洛地區的秦王寨類型同時崛起。它的實質是各氏族集團不斷發展壯大並日益顯示出其獨立性。由此,各區域文化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也隨之增強,原屬同一文化內部的沖突和撞擊加劇。此時秦王寨文化的擴張便是一個耐人深思的例證。據孫祖初對秦王寨文化的研究[28],在這一文化的早期階段,其分布范圍大體限於鄭洛地區及沙潁河上游,而至它的中晚期,秦王寨文化分布面的四至可依次外推到淮河下游的豫東平原、黃河沿岸地帶、晉南地區、伏牛山北麓。發生於原屬同一文化內部的沖突和撞擊日趨激烈,直接導致保衛氏族集團內部公共財產的設防城堡相繼出現。這種大型防禦設施的產生及其掠奪性戰爭的加劇,必然推動氏族集團內部的變革,促使凌駕於一般社會成員之上的公共權力的集中並進而與神秘的宗教權力相結合,從而催生了一批最早的氏族特權顯貴,產生出最早的特權階層,為早期國家的誕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把中原地區推入到了文明社會的門檻。在這一點上,中原及其周邊地區似乎走著相似的道路。
五
在公元前3500年前後中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原以外的其它周邊地區各考古學文化,如燕山南北、長城地帶的紅山文化,黃河下游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杭嘉湖地區的良渚文化和江漢平原區的屈家嶺文化等,與中原地區大體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有的甚至比中原仰韶文化更為發達。是什麼原因,使得中原得以一枝獨秀,最終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中心呢?探討這一問題,應該從公元前3500年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歷史進程開始。經過對這一時期及其以後的各考古學文化的比較研究,有以下幾點值得予以特別的注意。
首先,在古代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中原地區先於國家而出現的凌駕於一般社會成員之上的公共權力的取得,主要不是通過大量聚斂私人財富進而樹立其在氏族集團內部的權威,而是通過攫取公共財產分配權及對公共事物的發言權而取得的。就這一時期經過大面積發掘的幾處聚落遺址的平面布局分析,在鄭州西山[29]、孟津妯娌[30]、澠池班村[31]、新安鹽東[32]等遺址的發掘中,均可見倉儲區在聚落內部相對集中,可知儲存的財物仍為氏族成員的公共財產。私有財產的觀念在這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並沒有強烈地表現出來。這一時期的墓葬中反映的情況大體與這一結論相吻合。主要見於鄭州大河村[33]、後庄王[34]、西山、洛陽王灣[35]和陝縣廟底溝[36]等處的屬於這一時期的墓葬,均為單人葬,盡管墓葬規格有別,但皆極少見隨葬品。孟津妯娌遺址M50的主人,從其埋葬位置和墓壙規格觀察,顯然是一位氏族權貴,但除了棺槨和佩戴的象牙箍顯示其權威外,卻並不見有更多的身外之物。這些情況,與同時期的其它地區隨葬用器物的豐富多彩,適成為鮮明的對照。更有意思的是,在屬於這一時期的廟底溝遺址中僅有的兩座各隨葬一隻蛋殼彩陶杯的墓葬中,兩只杯子明顯具有屈家嶺文化的風格。在鄭州大河村遺址僅有的隨葬兩件背壺的一座墓葬,墓主人為老年女性,兩背壺卻又系大汶口文化風格的器物。與之相比較,同期海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墓葬發現最多。其中在泰安大汶口[37]和莒縣陵陽河[38]發現的大墓均有二層台、棺槨,墓中隨葬較多的玉石器、骨牙器等禮器和工具、豬頭、豬下顎骨等視為財富的標志物。曲阜西夏侯[39]、臨沂大范庄[40]的一些大汶口文化墓葬,則隨葬多達百餘件的陶器。貧富分化的現象在大汶口文化的許多墓地中都表現的非常明顯,表明海岱地區在大汶口文化晚期社會財富已越來越向少數人手上轉移並集中。相對而言,中原仰韶文化的氏族權貴們在財富的擁有量上與氏族一般成員是在一個可以接受的低水平差距以內,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比較合理,換言之,這是一個大致平均的社會。這樣的社會顯然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加強氏族集團內部團結,提高氏族權貴們的威望和號召力,增強對外擴張的力量。掌握公共財物分配權和對公共事物發言權的氏族權貴們,同時也就獲得對其它氏族的生殺予奪大權,最初的絕對權威就這樣樹立起來。鄭州西山、澠池班村遺址發現的殘酷的人祭遺存,可以視為對違犯族規家法而對氏族成員處以極刑的例證。不靠大量聚斂個人財富,而是大體平均地分配社會財富,通過攫取公共財物分配權和對公共事物的發言權建立個人絕對權威,這一具有中原特色的歷史傳統,在中原龍山時代及其以後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仍然得以延續和發揚。
第二,中原地區氏族部落集團的統治者們,推行了一條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要求並得到社會廣泛擁護的路線,代表了當時先進的生產關系的發展。這主要可以概括為在文明發展的進程中促使國家機器不斷趨於完備。包括完善官僚體制;《史記?五帝本紀》載黃帝之時:「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創立刑法;仍據《五帝本紀》帝舜之時:「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 過,赦;怙終賊,刑。」發展強大的軍隊。按黃帝之時,已「教熊貔貅豸區虎,」張守節在《正義》中謂此「言教士卒習戰,以猛獸之名名之,用威敵也。」似是以猛獸命名的軍隊番號。其次,由近80年中原地區有關仰韶晚期及龍山時代的考古發現看,中原部族成員普遍實行薄葬,未見有耗費民力的大型禮儀建築,可知這一部族的傳統是崇尚節儉,不事奢華的。反觀曾經輝煌一時的良渚文化的統治者們,此時卻在濫用民力,大興土木,忙於修建規模巨大的貴族墳山和祭壇,窮奢極欲,無度揮霍,驅使成千上萬的人製作工藝復雜的精美玉器,供其生前享有,死後隨葬。對社會財物的巨大浪費,終於導致社會崩解,文化式微。從這一意義上,乃是最早說明了一個被後世的歷史發展反復證明的簡單真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第三,中原地區「天下一尊」的中國古代文明中心地位的確立,決非一場平穩的過渡,而是經過長期的血與火的戰爭實現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戰爭的完成,就生產力發展水平而言,不是簡單的先進戰勝落後的進程,而是如前所述,是代表先進的生產關系而最終決定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一方戰勝落後的陳腐的一方的結果。中國以後的歷史發展進程,如商之取代夏,偏居西陲的周之滅商,戰國時代的楚之衰亡和秦成一統,無不反復地證明了這一規律。
夏部族所領導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統一戰爭,是以嵩山及其周圍地區為基點,以伊洛平原為中心逐步向四面展開推進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礙來自強大的東夷部族集團。夷夏斗爭的序幕,約可追溯至大汶口文化時期。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曾經西侵南下,深入至豫西、豫南部分地區,更曾深入到中原仰韶文化的腹心地區――潁水中、上游和伊洛河下游平原[41]。歷史文獻如《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的炎黃阪泉之戰,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應該講的也是這一時期夷夏斗爭的故事。東夷集團在龍山時代力量之強大,約略可從山東境內如城子崖等一批規模宏大的城址、臨朐朱封龍山文化大墓中的發現[42]及以精美蛋殼黑陶為代表的制陶業和整個手工業的高度發達而見一斑。龍山時代夷夏斗爭的結局,是中原夏王朝的崛起和山東龍山文化的衰落。個中原因十分復雜,其中一點我們可以從夏王朝建立之後夏夷斗爭仍然時斷時續的分析中得到某些啟示。夏初,太康無道,夏政凌遲,因而失國。東夷族有窮氏首領羿「因夏民以代夏政。」實質上是東夷部族對中原夏王朝政權的一次顛覆。而後羿代夏後,夏後相逃至同姓斟灌氏處避難。寒浞代羿,滅二斟,殺帝相。其時,相妃後 以有孕之身,逃歸有仍,生少康,更為有仍牧正,寒浞更使其子求殺少康以斬草除根,少康逃奔有虞氏為庖正。有虞氏乃「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更有夏遺臣,逃奔有鬲氏的靡聯合二斟殘餘力量,滅浞復國,史稱「少康中興」。由這段歷史可見,中原夏部族曾以聯姻方式與東夷集團某些部族結成了政治上的聯盟。而整個東夷集團則如此前南方的良渚文化部族一樣,始終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一尊統治的政治局面,始終處於分裂割據,內亂不已的狀態,使得夏人可以從容進行聯姻結盟,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戰略,從而最終建立並完全鞏固了自己的「天下一尊」的地位。夏王朝建立之後,促進了以青銅冶鑄業、建築業為代表的生產力的大發展,而山東龍山文化衰落之後,代之而起的岳石文化似乎較之前者倒退了一大截。孰優孰劣,一目瞭然。盡管東夷集團的強大力量一有是以後整個殷商一代的主要威脅,但顯然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無法根本扭轉其頹勢,而只是強弩之末了。
第四,以堯、舜、禹為代表的英雄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堯、舜、禹的時代,約與考古學上的龍山時代相當,也正與夏王朝建立之前夏部族所領導的統一戰爭約略同時。這一時代產生的許多優秀的部族集團領袖,對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批部族集團領袖是在嚴酷的實際斗爭中產生並經部族成員推舉出來的。流行於這一進程晚期被後世文獻推崇備至的「禪讓制」,其實質就是部族集團領袖經過長期的實際斗爭考驗深受擁戴而經推舉產生。這一進程,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43],包括舜之代堯,可能都不是和平的「禪讓」,而是夾有暴力的奪取。即便依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如果說堯、舜以賢、孝禮讓而名於天下,則大禹純粹是以勤奮智慧和功績卓著而樹立起自身的絕對權威的。部族集團領袖在實際斗爭中產生並深受擁戴,因而被授予許多特權並由此成為夏以後世襲天下的統治集團建立專制制度的基礎。至啟殺益而自立,這一制度終於壽終正寢,蛻變而為世襲制的專制制度。由此中國社會沿著夏王朝開創模式的軌跡,開始了漫長的周而復始,循環發展的歷程。
第五,中原地區「天下居中」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廣泛吸納各地文明創造的優秀成果的寬廣胸懷和能力,決定了它成為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起到最重要的凝聚作用的一座大熔爐,奠定了它成為中國古代文明中心的基礎。
仰韶晚期及整個龍山時代的中原社會,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社會,是一座融匯四方文化精華的巨大熔爐。早在仰韶時代晚期,中原文化就與東鄰的大汶口文化、南界的屈家嶺文化廣泛交融。至龍山時代,則更多地吸收了山東龍山文化的因素。如制陶業中一定數量的黑陶的生產,器表裝飾中的泥餅、泥條和圓形鏤孔裝飾等,器類中的鼎、規鬲、瓮、豆、杯等。來自東南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玉鉞等禮器以及代表君權和神權結合的玉琮上的獸面紋等,在二里頭夏文化乃至後來的商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其影子並發展而為最具特徵的文化內涵。在這些陶器、玉器、獸面裝飾等的表象後面,更重要地是接受了其內蘊的統治思想,使得中原文化更顯其博大精深。一個開放的社會,一個廣泛吸納各地創造的文明成果的社會,必然不斷發展進步。有些學者在探討山東龍山文化乃至此前的良渚文化和北方地區的紅山文化的衰落時,往往將之歸結為偶然的自然因素,「洪水說」是這一研究的必然歸宿。但是,大約肆虐於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滔滔洪水,不惟是中國古史傳說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世界范圍內廣見記載的一場人類浩劫。中原文化同樣面對無情洪水的威脅。它非但沒有衰亡,反而在洪水中崛起。實際上,一個封閉的社會環境,內亂不已的社會局面,一個暴虐的統治集團,腐敗透頂,失去民心的社會統治,即使在短時期內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也是不可能長久的。這也正應是中原周邊地區幾支輝煌的古代文化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最後,中原地區文明中心地位的確立,如果以夏部族完成統一並最終建立夏王朝為標志的話,那也只是它的早期。其文明中心地位的鞏固,則是以後文字的發明和廣泛傳播。從目前考古資料看,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屬於裴李崗文化的甲骨契刻文字[44],各地仰韶、龍山文化遺址中大量發現的刻劃符號,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發現的刻字陶文[45]等,可見文字的發明曾經經歷了漫長的歷程,而文字的起源也可能是多元的。可以想想,夏王朝建立後,曾經在推行文字的統一和使用傳播上做出過偉大貢獻。只有囿於目前的資料,這一進程,仍然只能認為完成於以甲骨文的廣泛使用和傳播為標志的商代時期。
⑻ 讀《中國境內氏族聚落重要遺址的分布》說明這些遺址分布的共同點
遺址大多分布在長江黃河流域,原因是水邊適合人類及動植物生長,可以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因此黃河和長江才成為我國的母親河,它見證了我國5000的歷史。
⑼ 紅軍長征經過柳州哪裡,有遺址嗎
紅軍長征遺址,在甘肅省禮縣鹽官鎮王城清真古寺,寧夏吉縣興隆鎮南部的單家集村,是紅軍長征三次途經和駐扎的地方之一。 紅軍長征「彝海結盟」遺址位於革命老區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彝海鄉境內,坐落在風光秀麗的彝海景區。「彝海結盟紀念館」是在紀念紅軍長征過冕寧暨彝海結盟七十周年時修建的。
位於寧夏吉縣興隆鎮南部的單家集村,是紅軍長征三次途經和駐扎的地方之一。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長征第一次途經此地。同年10月5日,中央第二次來到單家集,毛澤東當夜在寺邊的小屋住宿,第二天率領紅軍北進。10月中旬,紅二方面軍一部再一次路過此地。
毛澤東同志率領的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5日從界石鋪出發,沿葫蘆河東岸經將台、馬蓮(均屬今寧夏西吉縣境內)一帶東進,當晚宿營於興隆鎮單家集村(今寧夏西吉縣境內)。10月6日晚宿營於張易堡(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境內)。10月8日晚宿營於喬渠(今寧夏彭陽縣境內)。10月9日,一方面軍右路軍沿長城塬折向東北與左路軍匯合於孟家塬又折向東南進入三岔鎮(今甘肅鎮原縣境內)。這條由西向東的行軍路線與秦長城(公元前271年,秦昭襄王時,築長城以拒胡)由西吉葫蘆河,經將台過固原張易穿彭陽長城塬進甘肅鎮原由西向東的走向幾乎完全相吻合。紅一方面軍長征進入寧夏固原境內共約五天,每天都沿著秦長城由西向東前進,共約200多公里。
⑽ 象雄王國遺址的象雄文明
在一萬八千多年前的阿里地區,曾有數個少數民族部落建立的王國,其中最昌盛的除吐蕃外,就要數信奉「雍仲本教」、實力強大的象雄王國了。象雄,在當地語言中意為「大鵬之地」。象雄,漢史記載「單同」,是西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專家考證,古代象雄人即以大鵬為圖騰。象雄鼎盛之時,正值中原地區唐朝,當時稱象雄為「大羊同國」。古書記載,象雄沒有文字,但據許多中外藏學家的研究與現存遺跡證明,這一條並不準確。
根據對當地人名、地名的研究,現阿里地區的許多地名皆為古象雄語遺留下來的;研究認為,當時(在松贊干布創造藏文之前)象雄的本教師們就用自己的文字書寫了經書。後來吐蕃征服象雄地區,推廣佛教與藏文,象雄文失傳。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西藏傳統土著宗教「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其神秘的消亡留下了許多千古之迷。難怪有許多人煞費苦心仍找不到有關象雄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這也許正如一位作家所說「象雄是游牧民族。它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象雄古國是吐著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國家。它的疆域西起阿里地區的崗仁波齊,是為上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是為下象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是中象雄。象雄王宮就建在當惹雍錯湖邊。象雄王國與古代波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象雄信奉雍仲本教。
象雄王國崛起於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年代至少先於吐蕃六部結盟兩個世紀,按同一時期的雍仲本教經典描敘,阿里、拉達克(克什米爾一帶)等地是「內象雄」,是核心地帶衛藏(拉薩、日喀則、山南、林芝)等地為·中象雄」;多康(那曲、安多、昌都)等地為「外象雄』。勢力范圍幾乎囊括了整個青藏高原,又跨青海、四川的部分地區。嚴格來說象雄還不是國家,只是一個較大、較強的部落聯盟。其後,蘇毗、吐蕃先後興起於藏北與山南,逐步削弱了象雄的勢力。三大部落彼此互有戰事,成三足鼎立之勢。
象雄王國的最後一代國王李迷秀是被赤松德贊串通了其王後,在他祭湖的時候將其暗殺,導致了象雄的滅亡。象雄當時已經擁有高度的文明,曾創立自己的文字,並且是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其文字與古克什米爾及古旁遮譜(印度古邦)的文字有關聯,晚於象雄文出現的藏文也曾經借鑒。
據考古學研究和史籍記載,象雄在公元前10世紀就已在西藏高原的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的偏僻角落中崛起,且早於吐蕃與唐朝建立關系。在公元6-7世紀,象雄已是以牧為主,兼有農業。古老的象雄產生過極高的文明,它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象雄文,而且還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發祥地,對後來的吐蕃以至整個西藏文化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象雄王朝鼎盛之時,曾具有極強的軍事力量,其疆域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和青海、四川的一部分、以及西部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後來,吐蕃逐漸在西藏高原崛起,到公元八世紀時,徹底征服了象雄。從那時起,象雄王國和文化就突然消失了,其文字文獻、宮殿遺址等至今無從考證,留下了千古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