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抗戰遺址
❶ 1939年山東神山戰役在哪裡,
4月6日,李宗仁趕赴台兒庄附近,指揮中國軍隊向磯谷師團發起全線出擊,一時間,台兒庄城內城外槍林彈雨,喊殺陣陣,到處血流成河。日軍指揮官知道自己的部隊已陷入反包圍圈,下令部隊全線撤退。關麟征指揮第五十二軍與王仲廉的第八十五軍協同作戰,與駐守台兒庄的第二集團軍形成夾擊之勢,追殺日軍。關麟征、王仲廉兩軍相繼收復了台兒庄東面的甘露寺、楊樓、陶墩等據點,從而解除了台兒庄城東北日軍的威脅,在台兒庄北面形成了對日軍的包圍。李宗仁命令4月6日夜3時發起全線反攻,第二集團軍在城內肅清殘敵後適時反擊,與第五十二軍、第八十五軍相互配合,將日軍大部消滅在台兒庄外圍。李宗仁又命令部隊猛追殘敵,重創日軍瀨谷支隊、坂本支隊,其餘日軍殘部於4月7日向嶧縣、棗庄撤退。至此,台兒庄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戰役中,中國軍隊共擊潰日軍第五、第十兩個精銳師團的主力,斃傷日軍11984人,俘虜日軍719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葯,嚴重地挫傷了日軍的氣焰。
三、陸房突擊戰
1939年發生的陸房突擊戰,是八路軍主力部隊初到山東後的第一次戰役性戰斗,也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勝利。這場戰斗共斃傷日偽軍1300餘人。
1939年3月,八路軍115師進入泰西地區。5月初,日軍駐山東第十二軍團調動主力部隊以及泰安、肥城、東平、汶上、寧陽、東阿等17個城鎮的守備部隊,共有步騎兵5000餘人及偽軍3000餘人,分九路向泰(安)肥(城)山區進行「掃盪」。5月10日,各路日軍互相銜接,合攏「包圍圈」,妄圖殲滅泰西地區的八路軍主力,摧毀抗日根據地。
正在陸房西北15華里的中崮留村駐扎的八路軍115師接到情報後,決定以一營兵力牽制敵人,其餘部隊分散轉移,跳出敵人的包圍圈。5月11日凌晨4時左右,部隊轉移時突然遭到敵人猛烈炮火襲擊。115師首長立即命令特務營及津浦支隊搶占制高點鳳凰山、雞冠山阻擊敵人,686團二營掩護轉移隊伍,邊打邊撤。
天亮後,日軍不斷逼近。這時,除了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已突出包圍圈外,115師師部、686團、津浦支隊和中共魯西區黨委、泰西特委機關共3000餘人,均被包圍在陸房村周圍的狹小地區。數次突圍不成,突圍隊伍即轉移到鳳凰山、雞冠山南麓的山坳里隱蔽。隨後,115師師部命令,各部分別佔領肥豬山、岈山等地,待天黑後尋機突圍。
5月11日,各個陣地的八路軍指戰員擊退了日軍的一次次沖鋒。黃昏來臨,各個陣地仍在八路軍手中。夕陽西下,日軍畏懼夜戰,收縮兵力,包圍監視我軍,企圖次日再進攻。5月11日22時許,我軍開始突圍,115師師部、686團順利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並於5月12日上午到達汶上北部的陶村,於12日下午繼續轉移到東平無鹽村;115師直屬隊向南,於5月12日拂曉時分渡過汶河,進入汶上境內;津浦支隊、中共魯西區黨委、泰西特委機關於5月12日拂曉前渡過汶河,與115師直屬隊會合後到了東平榮華村。5月12日傍晚,三路突圍部隊在無鹽村勝利會師。
此次陸房突擊戰,共斃傷日偽軍1300多人,粉碎了日軍殲滅115師主力部隊和中共魯西黨政領導機關的企圖。陸房突擊戰的勝利,影響也震動全國,蔣介石致電朱德、彭德懷,表示此戰「殊堪嘉勉」,事實上承認了八路軍115師在山東的合法地位。從此,山東抗日戰爭出現了新的局面。
陸房戰斗遺址,位於肥城市安臨站鎮東陸房村境內鳳凰山之陽,遺址石碑立於安孫公路北。
四、梁山殲滅戰:反掃盪代表戰
梁山殲滅戰創造了我軍在平原地區同敵軍數量相等、在裝備上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全殲日軍一個大隊的模範戰例,提高了第一一五師堅持平原游擊戰的信心和勇氣,受到八路軍總部的表彰。
1939年8月1日,第一一五師師部及其直屬部隊,在梁山縣獨山村東面的孟家林召開慶祝「八一」建軍節大會。當天日軍第三十二師團以步兵、炮兵及偽軍各一部,共400餘人,由長田敏江少佐率領,從汶上縣城出動,向梁山地區進犯,對魯西進行「掃盪」。陳光、羅榮桓經過周密分析,決定殲滅該敵。遂即將慶祝會改為戰斗動員會,並部署部隊作好戰斗准備。
8月2日上午,日軍進抵梁山附近的馬振楊村。日落後,我獨立旅一團和師部特務營,迅速在梁山西南的胡坑村集結,進行戰斗動員,部署了殲滅敵人的戰斗任務。
晚8時許,攻擊開始。我騎兵連首先從西北角沖進村子,十連從西南進擊,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搶佔了亂石崗,迫使偽軍大部投降。此時,其他連隊也迅猛沖向敵人,槍彈、手榴彈的爆炸聲響成一片。敵人被這突如其來的火力搞得暈頭轉向,驚慌逃竄,亂作一團。敵人憑著精良武器,炮火掩護,從亂石崗北坡一次又一次發動進攻,都被我堅守陣地的十連戰士奮力打了下去。正當敵人繼續組織反撲時,從後門王(今屬梁山縣黑虎廟鄉)一帶急行軍趕來參戰的我十一連沖入敵陣,同十連戰士前後夾擊,又一次粉碎了敵人的反撲。
午夜後,我軍向日偽軍發起攻擊。用機槍和手榴彈向固守在大車店院內的殘敵猛攻。在我密集的火力下,敵人被迫逃回房內。次日拂曉,我軍集中10餘挺輕重機槍和擲彈筒於獨山下,組成密集的火力網,居高臨下,向龜縮在大車店院內的殘敵猛烈射擊。班長曹大順帶領5個戰士,從敵人背後猛撲過去,把敵炮手的脖子卡住。三營長劉陽初抓住戰機,親率一個突擊隊,沖到大院牆下,攀梯登上屋頂,用刺刀將屋頂挑開個窟窿,向房內扔進幾顆手榴彈。戰士李傑從窗口一連擲進4顆手榴彈。隨著爆炸聲,日軍的嚎叫聲消失了,立即有兩個漢奸跑出來高喊饒命,有兩個日兵跑出來繳械投降。東方發亮時,日軍剩下的20餘名殘兵狼狽逃竄。我騎兵連立即分頭追擊,逃跑的日軍有的被擊斃,有的被從高粱地里逮住,有的被群眾抓獲。
至此,戰斗勝利結束,日軍少佐大隊長長田敏江被擊斃。這次戰斗,斃敵300餘人,俘日軍士兵24名,繳獲野炮2門、九二式步兵炮1門、擲彈筒2個、輕重機槍15挺、步槍150餘支、戰馬50餘匹,其他戰利品一宗。
梁山殲滅戰,粉碎了日軍的「掃盪」,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日熱忱,為鞏固魯西抗日根據地,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打開了新局面。
五、孫祖伏擊戰:沂蒙抗戰的首次大勝
孫祖伏擊戰,又稱九子峰戰斗,是徐向前同志指揮八路軍山東縱隊,消滅「掃盪」我沂蒙山區根據地日軍的一次勝利的戰斗。
1940年3月,莒縣、沂水、朱蔚、東里店、銅井等據點的日軍300餘人,偽軍100多人,進犯我沂蒙山南部地區,向孫祖一帶撲來。當時,山東縱隊司令部駐在孫祖南面的東高庄,大眾日報社駐西高庄,中共山東分局黨校駐鐵峪。敵軍撲向這一帶,矛頭指向我軍政領導機關。
孫祖村西南有一座二三百米高的獨山,名叫九子峰,九子峰獨居群山之中,又緊挨村子,居高臨下,形成天然屏障,十分險要。
我部隊發現敵情後,徐向前司令員立即在東高庄召開緊急戰斗動員會議,命令山縱二支隊為戰斗主力,山縱警衛團及地方武裝等配合作戰。徐司令員指著攤在桌子上的地圖,對二支隊首長孫繼先說:「敵人這次行動路線是過荊山,經孫祖,穿九子峰,繼續往南。你們要把主力放在九子峰,給敵人以迎頭痛擊。敵人受挫後必然強攻,你們要堅守陣地,給以狠狠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被打下去之後,會退守孫祖,你們要集中優勢兵力乘勝追擊。這時敵人就會順著來路逃竄,埋伏在荊山的警衛團要斷其後路。」
3月16日9時,日軍的大隊人馬像一條長蛇,沿著蜿蜒的山路,向孫祖地區進犯。「蛇頭」剛剛鑽到九子峰下,埋伏在九子峰上的我軍戰士,便迅速插到山下,給敵人以突然打擊。與此同時,埋伏在周圍幾個小山嶺上的部隊,也一齊開火,把敵人打得措手不及。不久,敵人兵分兩路開始行動,一路在大道附近找了塊隱蔽地負隅頑抗,另一路穿過小沙河,企圖佔領河南岸一帶高地。我軍堅決阻擊南竄之敵,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在我伏擊部隊的英勇打擊下,敵人死傷慘重。隨後敵軍迅速收攏隊伍,妄圖搶奪九子峰。我守衛在九子峰的戰士,沉著應戰,敵人在強烈炮火的掩護下,接二連三地往山上沖,當敵人即將沖上山頂時,我軍便同敵人展開肉搏,直到打退敵人的第七次進攻,陣地始終牢牢握在我軍手裡。
下午1時許,敵人集中所有兵力,發動更加瘋狂的進攻,借著濃煙烈火,沖上了山頂。戰士們紛紛躍出戰壕,端著刺刀,與敵人再次展開了白刃戰。經過激烈的搏鬥,敵軍支持不住,節節敗退,我軍乘勝沖下山去,追殲敵人。
入夜,我軍數次與敵人展開激戰,迫使敵人退到孫祖,等待援兵。17日,在我軍包圍下,敵軍支持不住,於是便大肆放火,燒毀民房20多間,將沿途搶掠的糧食、財物全部銷毀。在我軍的攻擊下,敵人慌作一團,拚命向北逃竄。就在這時,銅井敵偽據點空虛,我軍乘虛而入,將其老巢付之一炬。18日晨,戰斗勝利結束。這次伏擊戰,共斃傷敵少佐小林以下190餘人,同時還俘虜漢奸18名,繳獲小車60餘輛、戰馬5匹及其他戰利品。
六、海陽地雷戰:民兵有了反掃盪利器
在八年抗日戰爭中,海陽民兵共作戰2000餘次,斃傷俘敵1500餘名,繳獲各種武器600餘件,涌現出縣以上英雄模範500多名,其中趙守福、於化虎和孫玉敏3人還榮獲「全國民兵英雄」的光榮稱號。
1940年2月,日軍侵入海陽縣,很快佔領了行村、大山所、魯古埠和鳳城等沿海村莊,並在那裡建立據點。日偽軍瘋狂地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中共海陽縣委積極發動群眾,建立起青抗先、農民自衛團等抗日武裝,配合主力部隊、地方武裝狠狠打擊敵人。
1943年秋天,海陽縣趙疃村民兵負責人趙同倫從區武委會領來了兩顆地雷,他和趙守福等民兵湊在一起研究出拉線、絆線等幾種埋雷方法。10月初的一天,200多個日偽軍出來搶糧後,從趙疃西大道回據點,趙同倫率領趙守福等提前在路上埋下兩顆絆雷,共炸死13個敵人。趙守福他們根據放炮打石頭的原理,很快研製出一顆「石雷」,經過試爆,效果很好。於是,他們就地取材,把漫山遍野的石塊利用起來,製成各種拉雷、絆雷、滾雷。
與此同時,其他村莊的民兵,也都學會用地雷打擊日軍。文山後村於化虎曾到獨立營學習埋雷技術,並很快教會了其他民兵。同年秋的一天,他們得知行村的敵人到河崖、寨頭、小紀一帶去「掃盪」,就在敵軍回行村的必經之地——野虎嶺,埋下兩顆地雷。敵人從小紀轉回來,剛登上野虎嶺便踏響了一顆地雷,四五個日軍飛上了天空。隨後又踏響了另一顆地雷,又炸死了3個敵人,其餘的敵人急忙逃回據點,一個多月沒敢出來。
初期地雷戰的成功實踐,大大鼓舞了全縣民兵的抗日鬥志。起初,地雷戰僅在靠近敵人據點的小紀、行村、大山等區開展,後來漸及全縣,榆山、龍山、昌水、高家、徐家店等區一些村莊的民兵,把地雷戰成功地運用到反「掃盪」中去,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埋雷技術和地雷戰術也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地雷品種由拉雷、踏雷、絆雷發展到夾子雷、梅花雷、頭發絲雷、真假子母雷、丁字雷、水雷、標語雷、飛行雷等30多種。埋雷方法也由預埋待炸發展到飛行爆炸,由單一布雷發展到大擺地雷陣。趙疃的民兵創造了空中絆雷,專打敵人的指揮官和騎兵。大小路口、山坡、樹林、河套、瓜田、菜園、門階下、水桶底、箱子里……到處是地雷,敵人走到哪裡哪裡響。後來,敵人抓來一些老百姓,強迫他們走在前面開路。民兵們連夜發明出一種「長藤雷」,把引爆索線加長,等群眾安全走過再迅速拉火,使地雷專在敵人腳下開花。
1945年5月,盤踞在青島的日軍糾集了3000餘兵力重占盆子山區,反復進行「清剿」、「掃盪」。5月8日,行村據點的敵人偷襲趙疃。趙同倫、趙守福等預先獲取了這一情報,即率民兵在村裡擺下地雷陣。敵人闖進村北的樹林里,碰響了絆雷;轉而撲向十字街口,又踏響「箱子雷」,共斃傷日偽軍16名,炸死戰馬1匹。在盆子山區人民開展反「掃盪」的105天中,海陽民兵共配合部隊埋雷2500多顆,炸死炸傷日偽軍200多人。
海陽地雷戰有力地支援了膠東其它地區的抗戰。海陽民兵不僅在海陽境內大顯身手,而且多次組織遠征爆炸隊,到周邊縣配合當地部隊作戰,為當地民兵和部隊培訓了若干爆炸能手,為山東地區的抗戰勝利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七、鐵道游擊隊
鐵道游擊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現山東棗庄一帶的一支抗日武裝。該游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25日,受八路軍蘇魯支隊命令成立,成立時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人員最多時達300餘人,由蘇魯支隊任命洪振海為鐵道游擊隊隊長,杜季偉任政委,王志勝為副隊長。鐵道隊揮戈於百里鐵道線上與日偽展開殊死搏鬥,令日偽聞風喪膽。這支由鐵路工人、小攤販、礦工和流浪者組成的非正規部隊,捨生忘死,在鐵路線上與日軍周旋了7年之久,是日寇侵華的心腹之患。鐵道隊曾成功護送過劉少奇、陳毅、陳光、朱瑞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千餘名抗日將士過境。
洪振海的姐夫是一位火車司機,正是這個機緣,使洪振海很快學會了開火車,並能在時速40公里的火車上上下自如。日軍侵佔棗庄後,25歲的洪振海放棄在鐵路上的偷煤營生,在一位共產黨員的介紹下,他和朋友王志勝一道加入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
洪振海在微山湖潛伏下來後,迅速在火車站附近建立了秘密情報站,並派王志勝以搬運工的身份,打入日本人開辦的「正泰洋行」。
秘密情報站雖然可以陸續向山裡送出了一系列情報。但洪振海感到,槍是他們最需要的。在洋行工作的王志勝,在一次裝卸日軍貨物時,意外地發現了槍支,於是他巧妙地做了記號,並迅速通知了洪振海。1939年10月的一個夜晚,當裝有槍支的火車緩緩開出車站,早已埋伏在鐵路旁的洪振海,飛身爬上火車……
就在洪振海搞槍的同時,八路軍115師的主力也開進了魯南抱犢崮山區。原在這里活動的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被整編為115師蘇魯支隊,其性質也由地方武裝升級為正規部隊。
1939年11月,洪振海召集6名鐵桿弟兄,在棗庄情報站的基礎上秘密成立了一支隊伍。因為主要在鐵路線上活動,洪振海將它命名為「棗庄鐵道隊」。這也許是當時中國惟一一支在鐵路上活動的游擊隊。1940年2月,蘇魯支隊正式將鐵道隊納歸直屬,同時任命洪振海為鐵道隊隊長,王志勝為副隊長,並抽調三營副教導員杜季偉任政委。
此時的鐵道隊,隊員已發展到20多人,後來鐵道隊開始向臨城方向轉移,公開打出「八路軍魯南鐵道隊」的旗號。魯南鐵道隊在臨棗線上神出鬼沒地奇襲日本侵略者,截取軍用貨物的活動,也影響了津浦路上「吃兩道線」的窮苦百姓。他們有的組織十餘人,有的組織二三十人,都自稱「鐵道隊」。規模較大者有活動在臨城南部的孫茂生部(臨南郗山鐵道隊)和活動在臨城北部的田廣瑞部(臨北鐵道隊)。這兩支鐵道隊經我地下工作者爭取,接受了中共沛滕邊縣委的領導。
1940年7月,為了有利於對這三支性質相同的武裝的統一領導和指揮,蘇魯支隊經與中共沛滕邊縣委協商,將這三支鐵道隊在微山湖東岸蔣集村合編為魯南鐵道大隊,洪振海、王志勝任正副大隊長,杜季偉任政委。同時又把臨城一帶的失業鐵路工人組織起來,編為破襲隊,負責破壞鐵路交通;把鐵路兩旁的農民組織起來,組建掩護隊,負責掩護截車掀貨物。合編後各中隊仍以分散活動為主,大隊領導多隨一中隊活動,從此魯南鐵道大隊進入大發展時期。這時台棗支線、臨棗支線及津浦鐵路韓庄至界河段,都成了鐵道隊打擊敵人截取物資經常出沒的地方。
八、潘溪渡戰斗
1941年1月初,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三旅七團等部隊,在魯西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的指揮下,以圍點打援、設伏圍殲的戰法,於鄆城西北的潘溪渡附近進行了一次殲滅戰。
潘溪渡位於山東鄆城縣城西北。日佔時期,鄆城駐日軍三十二師團1個大隊和偽軍500餘人,並在侯集常駐日軍1個小隊,偽軍2個中隊。鄆城日軍自恃武器精良,常出城對我根據地進行野蠻地燒殺搶掠。各據點的日偽軍外出一旦遭我打擊,鄆城日軍便派兵前來增援。日偽軍進攻,給抗日根據地造成很大困難。
為鞏固擴大魯西抗日根據地,1940年底,魯西軍區司令員楊勇、政委召開會議,決定採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圍殲鄆城出援之敵。
1941年1月7日夜,八路軍冒著攝氏零下十幾度的嚴寒,隱蔽開進預伏地區。戰斗的具體部署是:以魯西軍區特務營和地方游擊隊圍攻侯集據點,吸引鄆城日偽軍出兵增援,以主力七團位於侯集至鄆城間敵人必經之鹼場店地區公路兩側,布成袋形陣地,伏擊援敵。
8日零時,魯西軍區特務營對侯集據點發起圍攻。我軍故把攀牆雲梯暴露出地面,擺出拔敵據點的陣勢。同時魯西軍區「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支部負責人水野清夫竊聽日軍,得悉侯集敵人向鄆城告急,鄆城敵人命其堅守,即刻出動日軍1個中隊和偽軍1個大隊,汽車4輛,攜九二式步兵炮前往增援。
8日13時,鄆城出援的日偽軍,大部進入我二營伏擊區,僅剩尾隨的炮兵尚未進村。此時,一個騎馬的日軍對埋伏的我軍似有察覺,立即掉頭回竄,日軍主力停止行進,准備退出村子。敵情突變,已不能等待日軍鑽入我「口袋」再進攻,七團團長發出了攻擊信號。我輕重機槍居高臨下對敵掃射,戰士們投出的手榴彈在敵群中紛紛開花。火力掩護下,戰士們端起刺刀沖入敵群。敵人頓時陷入一片混亂,紛紛向村東野泊地里潰逃。
我軍戰士與敵人短兵相接,展開激烈的肉搏戰。潰亂中的敵人,無力招架,死傷過半,汽車均被摧毀。殘敵30餘人,倉皇逃至鹼場店東南方大堤,搶佔大堤上的一座龍王廟。我三營迅速追至大堤西側,一營也隨即前來配合,再次形成對敵人的包圍。經過一場拼殺激戰,至17時許,全殲龍王廟之敵。
當戰斗在鹼場店打響時,尚未進村的敵炮兵見主力遭到伏擊,就倉皇打了幾炮,便撤至大堤東南,沿公路向潘溪渡方向奔逃。這時,從西北包抄過來的二營立即猛撲過去,窮追不舍。搶先插入潘溪渡的旅騎兵連已切斷了敵人的退路。敵人炮兵在潘溪渡村北被圍殲,九二式步兵炮被我軍繳獲。在我圍殲敵人炮兵的戰斗臨近結束時,鄆城再次出援的日偽軍,趕到了潘溪渡南側。我嚴陣以待的旅騎兵連和二分區特務連進行阻擊,擊斃敵20餘名,殘敵敗退,撤回鄆城。
圍點打援,巧設伏兵的潘溪渡殲滅戰,共殲日軍160餘人,偽軍大隊長以下130餘人,焚毀汽車4輛,繳獲九二式步兵炮1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6挺、馬步槍190餘支。
九、利津攻堅戰
1944年,抗日戰爭戰略反攻的序幕已經揭開。7月,渤海軍區遵照上級指示,為迎接全面大反攻,配合正面作戰,對敵展開了強大的夏季戰役攻勢。在夏季攻勢第一階段成功爭取了偽滅共救國軍第八團王道部反正,並拔除日偽軍據點54處,擴大了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縣邊區。
8月11日,渤海軍區乘勝北上,發起以解放利津城為中心的夏季攻勢第二階段作戰。利津城,是日偽軍伸向根據地前沿的重要據點。該城守軍為日軍一個小隊和號稱「中國皇軍」的偽華北綏靖軍第八集團軍第二十七團,這是日寇在北平通州精心培訓、裝備簇新的偽軍主力部隊,總兵力2000餘人,其中一部駐守城外圍據點。
12日夜,渤海軍區直屬團、特務營和第四軍分區部隊,兵分幾路,在夜幕掩護下,將利津城外圍之張許、侯王莊、鹽窩、單家寺等9個據點,分割包圍。到14日午夜,外圍據點均被拔除,我軍各部遂逼近利津城下。
16日晚,軍區直屬團第一營以偷襲手段炸開東門,突入城內,以一部沿城牆向兩側進擊,佔領北門及南門,另一部直撲東大街南側之偽軍第二十七團團部,將守軍全部殲滅。當晚,城西門未能突破。17日,重新調整部署,至當日14時,佔領上述據點。
17日夜,大雨如注。渤海軍區直屬團第一營冒雨向城西北角日軍據點發起進攻。在直屬團第一營猛烈攻擊下,偽軍送信詐降,候其援兵。直屬團第一營識破其計後,實施爆破和強攻。經徹夜激戰,全殲利津城守軍。
此役,共斃俘日偽軍1600餘人,繳獲大小炮14門、輕重機槍29挺、長短槍900餘支、子彈10萬余發、汽車2輛、戰馬50餘匹、糧食75萬公斤,以及其他物資。利津攻堅戰,是渤海軍區部隊首次取得對城市攻堅作戰的勝利,鞏固擴大了渤海根據地,鍛煉和提高了部隊攻堅作戰的技能。
十、魯中「反鐵壁反掃盪」大勝利
1941年11月2日,日軍第十二軍司令官土橋一次中將調動5萬余日偽軍,向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等領導機關所在的魯中根據地,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盪」,企圖借絕對優勢兵力,以「鐵壁合圍」一舉殲滅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
5日,日偽軍從臨沂、費縣、蒙陰、沂水、莒縣等地,出動2萬余兵力,以所謂「全麵包圍滾推式」的「鐵壁合圍」戰法,在7架飛機、10輛坦克、數十門大炮配合下,分11路向青駝寺、孫祖、留田地區合圍,企圖一舉消滅剛剛轉移至留田一帶的中共山東黨政軍首腦機關。同時,日偽軍還在沂河沿岸的河陽、葛溝一帶預伏重兵,布成口袋陣,准備在一一五師和山東分局領導機關向濱海地區轉移時予以殲滅。
當時,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一一五師領導機關及直屬單位共近5000人,而戰斗部隊僅一一五師特務營和山東分局警衛連。在日偽軍合圍圈迅速縮小、步步逼近的危急情況下,羅榮桓、朱瑞、陳光、蕭華和陳士榘等,於當日16時召開緊急會議,研究情報和突圍方向。
黃昏後,日偽軍在留田周圍燃起堆堆篝火,以待天亮發起總攻。中共山東分局和一一五師領導機關趁機組織突圍。羅榮桓根據情報選擇突圍道路,親自率作戰科、偵察科的幾名幹部和師特務營一個連為先導,從日偽軍包圍的縫隙中騰挪閃避,迂迴穿插,接連越過三道封鎖線,於6日拂曉,沒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安全順利地跳出了合圍圈。隨後,部隊經高里再折而向西,到達距臨沂城約25公里的埠山莊。當晚,中共山東分局、省戰工會和一一五師師部等,經諸滿安全轉移至黃埠前地區。
11月12日起,日軍大「掃盪」進入「清剿」階段。日偽軍到處安設據點,修建公路,挖封鎖溝,分割根據地,並在各據點周圍布設機動重兵,一旦發現八路軍,則立即合擊,妄圖長期控制沂蒙山區。
在反「清剿」斗爭中,根據地的基層政權、地方武裝和群眾游擊小組積極配合主力部隊,展開了襲擾日軍據點、破襲公路和反偽化、反捉丁、反搶掠、反搬住日佔區等斗爭。沂南縣蘆山後、艾山後等5個村莊的群眾,冒著生命危險,先後分散掩護了1300餘名八路軍傷病員和地方幹部。該縣橫河村婦女明德英,機智勇敢地解救被日軍追捕的一名身負重傷的八路軍戰士,並用自己的乳汁將其從昏迷中救醒,被譽為沂蒙「紅嫂」。蒙山區鞋廠女工在日軍「清剿」期間,帶著鞋料,長期居住山洞,堅持軍鞋生產。
12月初,在一一五師等部內外線密切配合打擊下,日軍被迫據守臨時據點,「清剿」計劃宣告破產。此後,山東縱隊等部開始反擊撤退之日偽軍,恢復和擴大根據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開始調整部署,從中國戰場抽兵南下。中共山東分局和一一五師等領導抓住有利時機,迅速調整部署,一面組織機關安全轉移,一面部署兵力尾追、截擊撤退之日偽軍。至28日,先後收復蔣庄、諸滿、大橋、馬牧池、岸堤、河陽等地,歷時50餘天的反「掃盪」作戰終告結束。
在這次反「掃盪」中,八路軍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共作戰150餘次,殲日偽軍2000餘人。
❷ 青島歷史簡介
青島歷史
青島市的轄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膠州市和平度市都發現了早期人類活動的遺址,之後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青島屬於東夷族生活的地區,而這些地區已經進入有文字可考的時期,後到周代開始,青島轄區開始分屬不同的小國,直到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青島地區才一並納入齊國領地,這一時期,齊國非常強大,修築了齊長城,開創了海運港口,建立水師。
公元前221年,秦一統中原,青島歸琅琊郡轄,秦始皇遷3萬戶人家至琅琊山下,秦末,田橫五百壯士因不願臣服於漢王朝,自刎於今田橫島。直至隋朝,現青島的城陽區內設不其縣城,政局較為平穩,只有三國時期,戰爭不斷,社會動盪,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隋唐時期,海運的發展,青島地域的對外貿易地位逐漸重要,出現了重要的海港---板橋鎮,此時嶗山道教也逐漸全盛起來,之後宋金在此對峙,又一次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元明清時期,統治者們逐漸意識到這里的重要位置,貿易、軍事、經濟得到發展,但相對來說還是較為緩慢。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
我馬上要去青島了,我想了解一下青島的一些歷史背景.
青島歷史
青島市的轄區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膠州市和平度市都發現了早期人類活動的遺址,之後進入奴隸社會時期,青島屬於東夷族生活的地區,而這些地區已經進入有文字可考的時期,後到周代開始,青島轄區開始分屬不同的小國,直到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青島地區才一並納入齊國領地,這一時期,齊國非常強大,修築了齊長城,開創了海運港口,建立水師。
公元前221年,秦一統中原,青島歸琅琊郡轄,秦始皇遷3萬戶人家至琅琊山下,秦末,田橫五百壯士因不願臣服於漢王朝,自刎於今田橫島。直至隋朝,現青島的城陽區內設不其縣城,政局較為平穩,只有三國時期,戰爭不斷,社會動盪,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隋唐時期,海運的發展,青島地域的對外貿易地位逐漸重要,出現了重要的海港---板橋鎮,此時嶗山道教也逐漸全盛起來,之後宋金在此對峙,又一次嚴重影響了青島的發展。元明清時期,統治者們逐漸意識到這里的重要位置,貿易、軍事、經濟得到發展,但相對來說還是較為緩慢。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
❸ 青島歷史
古代
今青島市所在地區在舊石器時代為溫帶森林,有大量生物生息繁衍,今有大量化石出土。在新石器時代,東夷父系氏族先民在此從事農耕生產活動,進而發展出狩獵、畜牧及海洋捕撈,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龍山[注 3]和岳石文化[注 4]。夏朝時,此地居民多為萊夷;商朝時,系萊國領地;西周時期,分屬萊、夷、莒、介等封國。春秋初期,系介、夷、萊等國屬地。前567年齊國滅萊國,今青島市多歸於齊國。齊國為防備外國侵犯,在其南部邊境修築了千里長城,遺址今日尚存。戰國時期,即墨成為齊國五都之一;琅琊[注 5]是重要海港城邑;前476年,齊吳兩國在此海域發生中國史上首次海戰。秦始皇曾三次巡幸琅琊郡,修建琅琊台,派遣徐福東渡朝鮮、日本。曾為膠東王的劉徹即位漢武帝,多次巡幸琅琊、不其(音Bùjī,今城陽區),先後派人入海求仙。前70年,河南郡以東49郡國發生大地震,死6000餘人,琅琊城郭、琅琊台、秦漢行宮、宗廟、港口全部毀壞;自此,琅琊衰敗,郡治外遷。
公元623年,膠西縣並入高密縣,置板橋鎮,該鎮商船往來頻繁,有著與東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廣泛貿易,成為北方大港,也是朝廷對高麗用兵的軍需轉運站,經濟和軍事地位十分重要。五代十國時期,由於戰亂政權更替頻繁,板橋鎮及其周邊地區趨於蕭條。宋朝時,經濟又繁榮起來,對外貿易發展較快。後因宋遼對峙,登州、萊州港封閉,板橋鎮成為北方唯一海上對外聯系的口岸,也是宋朝五大口岸之一,密州市舶司和臨海軍設置於此。板橋鎮在對與高麗和日本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後宋金交惡,板橋鎮的貿易受到威脅,經濟趨弱。1142年,宋金協定設置海上貿易唯一的膠西榷場以互市互易,其下設置板橋鎮、張倉鎮等分榷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開鑿膠萊運河,歷時2年修通了這條世界最早的地峽運河。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設置膠州、平度州。1372年,為防禦倭寇,在今靈山灣畔設立靈山衛,轄膠州所、夏河寨所、靈山衛本所;1374年,衛所官兵擊退倭寇並追至琉球,有力打擊了外來侵擾。1402年,在今即墨東部沿海設立鰲山衛,轄浮山所、雄崖所。1537年,朝廷疏浚膠萊運河,並開鑿馬濠運河,縮短了航程700餘里,促進了航運和商貿發展。
建置初期
1734至1735年,靈山衛和鰲山衛被裁撤,但諸多口岸因海防需要,仍為清軍駐泊之地。1859年,青島口設立厘稅局分局。1865年,清政府在今青島地區設立9個東海關分關、分卡或代辦處,監管進出港船舶和貿易稅收等事物,青島口街市逐步繁榮起來。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愈占膠州灣,清政府急令口岸戒嚴調兵200人駐防青島口,事後隨即撤走。1891年,清政府決定在膠州設防,修建了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即今日前海棧橋的前身;當年6月14日,清政府內閣頒發上諭,批准膠州設防,後被確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1892年,登州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總兵率部參戰,膠澳防務停滯。1895年末,總兵回防膠澳,繼續修建防務工程,並修通了至膠州的大路,青島口發展成為港口重鎮和海防要地。
1896年,俄國太平洋艦隊借口越冬,駐泊膠州灣,試圖建立海軍基地,終未果;同年12月,德國正式向清政府要求租借膠州灣被拒。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出兵在青島灣登陸,並將其佔領。1898年3月6日,中德兩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租借膠澳及其周邊地區99年,建自由港、築山東鐵路,此舉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開創了先例。1899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令將在租借地內新建的市區設租借地首府,命名為「青島」;當月,中國劃界委員於希傑、彭虞孫與德方勘界委員羅紳達訂立潮平合同和邊界合同,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正式誕生。政府高價收購並拆除原來的中國村落,斥巨資按照其都市計畫新建了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的基調。
民國大陸時期[編輯]
辛亥革命後,前清皇室貴族、舊臣高官遷居青島,在此策劃並實施了癸丑復辟和丁巳復辟,但均遭失敗。1914年夏,日英聯軍對德國宣戰,德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無暇東顧。於是,聯軍乘勢於11月7日攻佔膠州灣租借地,其後日本通過《二十一條》對膠州灣地區(日本稱「膠州灣租借地」)進行軍事統治,其勢力范圍承襲原租借條約規定的德租境域。設置了隸屬於天皇的守備軍司令部。數萬日本人移民青島,並在青島投資,青島開始成為中國重要的輕紡工業基地。1919年1月,巴黎和會承認日本在膠州灣地區的權益,引發五四運動,學生要求「還我青島」[參 6]。
1922年2月4日的華盛頓會議上中日兩國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正式收回膠澳租借地,設立中央政府直轄的膠澳商埠督辦公署(下轄膠澳商埠局),隨後頒布《青島市施行市自治制令》擬成立青島特別市,使青島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以法令形式宣布設市的城市,但由於軍閥混戰和高層意見不一導致自治令延遲公布。1925年,張宗昌擅自將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撤銷,將膠澳商埠局改由山東公署管轄。1929年4月20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青島接收專員公署接管膠澳商埠;7月2日,青島特別市政府正式成立,由中央政府行政院直轄[參 7],成為抗戰以前中華民國的五個院轄市之一。1930年,改稱青島市,建制不變。
1938年1月10日,日本以1937年德縣路事件為由第二次侵佔青島市,成立青島市治安維持會,轄於中華人民臨時政府,後於1939年1月設立青島特別市公署。1939年6月,為實施青島都市計畫,將即墨縣、膠縣劃歸青島市,稱為「大青島市」,1940年進行統計,青島市陸域面積達6052.39平方千米。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收青島,仍為特別市,恢復了之前的境域。1946年,全市劃分為台東、台西、市南、市北4個區和四滄、李村、嶗東、嶗西、夏庄、浮山、陰島、薛家島等8個鄉區。1947年,隨著中華民國海軍官校的遷至,青島成為中華民國海軍的重要基地;年末全市陸海面積為1377平方千米。1949年,因山東省省會濟南市被解放軍佔領,山東省政府遷播寄置於青島市;6月,受國共內戰形勢影響,國民政府第11綏靖區部隊奉命撤離青島。
共和國當代
1949年6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青島市區,青島市被降為地級市,歸屬山東省管轄,境域大幅縮小。1950年,韓戰爆發後,青島開展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教育,派出志願赴朝醫療隊、慰問團開赴前線服務,市民集資捐獻飛機、大炮,捐獻物資款項處於全國前列。1950年代中期,中央決定重建教育體系,期間青島沒有高校新建,而是部分高校撤並或外遷,給青島的教育和社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文化大革命時期,青島市先後組織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或支援邊疆,截至1981年,人數達到12萬之多,為周邊地區的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8年12月23日,膠南縣、膠縣、即墨縣劃歸青島市。1983年8月30日,平度縣和萊西縣劃歸青島市。1984年改革開放伊始,青島市成為全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開始恢復發展。1985年,為解決青島市自1970年代起發生的嚴重供水危機,引黃濟青工程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准,工程翌年開工,1989年的通水使青島市結束了居民限時限量供水、工農業停產或半停產的歷史。1986年10月15日,國務院批准青島市成為計劃單列市。1990年12月,原市郊6縣全部撤縣建市(區),青島成為全國第一個兩級市城市群。1992年,市政府決定開發東部,市級行政中心隨即東移,東部新城區開始建設。1994年,青島市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
2001年3月,市政府決策經濟重心向西海岸轉移。2007年11月,市委正式提出「環灣保護、擁灣發展」的城市發展戰略構想,將青島這個與膠州灣相伴而生的城市,打造成真正的「環灣都市」,以推動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升級。2008年8月和9月,青島作為北京的夥伴城市,舉行了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第13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帆船比賽。2009年4月23日,慶祝人民海軍成立60周年海上閱兵在黃海青島浮山灣海域舉行。同年9月,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會員大會原則決定青島舉辦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11月,青島簽訂《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權確認書》,世園會的承辦工作正式啟動。11月30日,青島地鐵奠基,青島22年的地鐵夢想正式進入具體實施階段。
2010年7月16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中國商務部與德國經濟和技術部簽署了《關於共同支持建立中德生態園的諒解備忘錄》,雙方確定支持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合作建立中德生態園。2011年6月30日,青島膠州灣大橋和青島膠州灣隧道建成通車,結束了膠州灣兩岸「青黃不接」的歷史。2012年3月17日,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建設在青島奠基,闊別青島54年的山東大學終將於2014年再度落戶青島
❹ 青島的發展歷史
青島的發展歷史:
1、1891年,清朝在膠澳設防,這也是青島建設的起始。後來德國派兵佔領青島,並在此建造了德國建築群,以殖民地為目的為青島制定了鎮區規劃布置,依照一系列規章制度確保社會運行秩序,出資修造交通運輸通道,為以後城市建立奠定了基礎。
2、辛亥革命爆發後,日本迅速佔領青島,並且利用青島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開辟對外貿易港口,加快建設工業企業,此時青島的經濟發展達到空前繁榮,人口、基礎設施及物質需求承載達到飽和,城區規劃建設進一步擴張。
3、抗戰時期結束後,青島回歸中國,降格為地級市,歸屬山東省,地域大幅減少。青島結合自身實際,創建了技術產業的開發區,運用這里眾多特色的旅遊地理位置,打造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旅遊瀕海城市,籍此開始大發展之路,城市規模再一次擴大。
4、青島在城市規劃史上融入了西方管理方式,形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對其他都市建設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近代時青島的社會形態參考西方國家經驗也進一步發展,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形成了充滿人文特徵的地方,城市個性獨特。
5、大面積的城市建築群與汪洋大海相連,雋永美觀,經濟產值逐漸成為青島經濟發展的重要脈絡之一,社會結構逐步趨於完善,濱海樓屋櫛次鱗比,高大壯觀,城市與自然形態和諧統一。近代的青島城市從無到有,慢慢變成如今繁榮興盛的模樣,把青島建設成文明美麗的海濱之城。
(4)青島抗戰遺址擴展閱讀:
青島人口發展狀況:
青島建置前夕,僅有數處漁村350餘戶人家;建置後人口逐漸增多,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春達1萬餘人。德國侵佔後,全市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面積擴大,人口增加。宣統二年(1910年),青島市全市人口增至16萬1140人。其中,市區3萬4180人,李村10萬1939人,薛家島、陰島、黃島等地2萬5021人。
此後,青島的人口發展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區劃擴大,1935年有夏庄、嶗東、嶗西三個地區劃入青島市,人口增加12萬餘人;1946年,浮山、黃島、薛家島等地劃入青島,人口增加8萬餘人。二是外地人口遷入,宣統二年(1910年)市區人口僅3萬4180人,1925年增至16萬3010人,增長3.8倍,每年凈增8600餘人。
至1935年市區人口又增至30萬1192人,比1925年增長84.77%,每年凈增13800人。1945年市區人口增至51萬4956人,比1935年增長71.0%,每年凈增51496人。
1948年國民政府主計處統計局公布的統計資料,青島市人口為75萬9057人,至1948年底,青島城市人口突破100萬大關。
❺ 全國有哪些著名的紅色旅遊的景點
1.天安門廣場
2.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盧溝橋、宛平城
3.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4.李大釗烈士陵園
5.中國國家博物館
6.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7.順義區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
天津市
1.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2.平津戰役紀念館
3.盤山烈士陵園
河北省
1.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2.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
3.邯鄲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涉縣129師司令部舊址)
4.保定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阜平縣城南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易縣狼牙山風景區,安新縣白洋淀景區,
清苑縣冉庄地道戰遺址,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5.唐山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豐潤區潘家峪慘案紀念館,樂亭縣李大釗故居和紀念館)
6.邢台市邢台縣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陳列館
7.滄州市獻縣馬本齋烈士紀念館
8.承德市隆化市董存瑞烈士陵園及紀念館
山西省
1.長治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武鄉縣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王家峪八路軍總部舊址,「百團大戰」磚壁指揮部舊
址,黎城縣黃崖洞革命紀念地)
2.晉中市左權縣麻田八路軍前方總部舊址
3.大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大同煤礦遇害礦工「萬人坑」展覽館,靈丘縣平型關戰役遺址)
4.忻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五台縣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徐向前故居和紀念館)
5.呂梁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文水縣劉胡蘭紀念館,興縣「四八」烈士紀念館、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
6.太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山西省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太原解放紀念館)
內蒙古自治區
1.呼和浩特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烏蘭夫故居和紀念館,武川縣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2.滿洲里市紅色國際秘密交通線教育基地
遼寧省
1.沈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2.撫順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戰犯管理所舊址)
3.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鴨綠江斷橋景區
4.錦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遼沈戰役紀念館,黑山阻擊戰紀念館)
5.葫蘆島市塔山阻擊戰紀念館
6.大連市關向應故居紀念館
吉林省
1.四平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四平戰役紀念館,四平革命烈士陵園,四平烈士紀念塔)
2.白山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白山市郊七道江遺址,臨江市「四保臨江」烈士陵園,陳雲舊居,靖宇縣
楊靖宇將軍殉難地)
3.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
黑龍江省
1.哈爾濱市區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東北烈士紀念館,東北抗聯博物館,哈爾濱烈士陵園,侵華日軍第七
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
2.哈爾濱市尚志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尚志市革命烈士陵園,趙一曼被捕地)
3.牡丹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牡丹江市八女投江革命烈士陵園,海林市楊子榮烈士墓及剿匪遺址,寧
安市馬駿故居和紀念館)
上海市
上海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龍華革命烈士陵園,宋慶齡陵園,
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
江蘇省
1.南京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梅園新村紀念館,雨花台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渡江勝利紀念館)
2.江蘇新四軍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鎮江市句容縣茅山新四軍紀念館;鹽城市新四軍重建紀念館;泰興市
黃橋戰役紀念館;常熟市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
3.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館
4.南通市海安縣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5.淮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周恩來紀念館和故居,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新安旅行團革命歷史陳列館)
浙江省
1.嘉興市南湖風景名勝區(中共一大舊址)
2.紹興市魯迅故居及紀念館
3.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島戰役紀念地
4.溫州市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舊址
5.寧波市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安徽省
1.宣城市涇縣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及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2.淮北市濉溪縣、宿州市蕭縣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及淮海戰役總前委舊址
3.六安市金寨縣、金安區、裕安區、霍山縣和安慶市岳西縣大別山紅色旅遊區(點)(金寨縣革命烈士陵園,
皖西烈士陵園,獨山革命舊址群,紅二十五軍軍政機構舊址,岳西縣及金寨縣紅二十八軍軍部及重建舊址)
4.蕪湖市王稼祥紀念園
5.滁州市藕塘烈士紀念館及中原局舊址
福建省
1.福州市福建省革命歷史紀念館
2.龍岩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上杭縣古田會議舊址,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長汀縣福建省蘇維埃舊址,
福音醫院舊址,縣革命委員會舊址,紅四軍司令部、政治部舊址,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福建省職工聯合總工會
舊址,瞿秋白烈士紀念碑)
3.三明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寧化縣紅軍醫院舊址,長徵集結出發地,北山革命紀念園,泰寧縣紅軍街,
建寧縣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總前委、總政治部舊址)
4.漳州市毛主席率領紅軍攻克漳州陳列館
5.南平市武夷山赤石、大安紅色旅遊景區
江西省
1.南昌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方誌敏紀念館)
2.萍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萍鄉市、銅鼓縣、修水縣秋收起義紀念地系列景點,萍鄉市安源區安源路礦
工人運動紀念館)
3.井岡山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4.贛州市、吉安市、撫州市中央蘇區政府根據地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
5.上饒市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陵園
山東省
1.濟南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濟南革命烈士陵園,濟南戰役紀念館)
2.棗庄市、濟寧市鐵道游擊隊紅色旅遊景區(點)
3.棗庄市台兒庄大戰遺址
4.臨沂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蒙陰縣、沂南縣沂蒙山孟良崮 戰役遺址,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5.萊蕪市萊蕪戰役紀念館
6.青島市海軍博物館
河南省
1.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
2.信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首府路和航
空路革命舊址,將軍故里,商城縣金剛台紅軍洞群等,羅山縣鐵鋪鄉紅二十五軍長征出發地)
3.南陽市葉家大庄桐柏英雄紀念館
4.鄭州市二七紀念堂
湖北省
1.武漢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江漢區八七會議舊址紀念館,武昌區毛澤東舊居及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
址紀念館)
2.黃岡市大別山紅色旅遊區(麻城市烈士陵園,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英山縣英山革命
烈士陵園,羅田縣勝利烈士陵園)
3.湘鄂西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荊州市監利縣周老嘴鎮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舊址群,洪湖市烈士陵園)
4.孝感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大悟縣宣化店談判舊址,新四軍五師舊址)
湖南省
1.湘潭市韶山市毛澤東故居和紀念館
2.長沙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寧鄉縣花明樓劉少奇故居和紀念館,瀏陽市文家市鎮秋收起義會師舊址紀
念館,開慧鄉楊開慧故居和紀念館,嶽麓山景區)
3.湘潭市湘潭縣彭德懷故居和紀念館
4.岳陽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平江縣平江起義舊址,汨羅市任弼時故居)
5.郴州市宜章縣湘南暴動指揮部舊址
6.衡陽市衡東縣羅榮桓故居
7.張家界市桑植縣賀龍故居和紀念館
8.湘西自治州永順縣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
廣東省
1.廣州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和烈士陵園)
2.梅州市梅縣葉劍英元帥紀念館
3.惠州市惠陽區葉挺紀念館
廣西壯族自治區
1.百色市左右江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紅七軍軍部舊址,樂業縣紅七軍和紅八軍會師地舊址,龍州縣紅八
軍軍部舊址)
2.桂林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舊址,興安縣界首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
海南省
1.五指山市五指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2.海口市瓊山區工農紅軍瓊崖縱隊改編舊址
3.瓊海市紅色娘子軍紀念園
4.定安縣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
重慶市
重慶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渝中區重慶紅岩革命紀念館,沙坪壩區歌樂山革命紀念館,開縣劉伯承同志紀
念館,江津縣聶榮臻元帥陳列館,酉陽縣趙世炎烈士故居)
四川省
1.廣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鄧小平故居和紀念館,華鎣市華鎣山游擊隊遺址)
2.巴中市、達州市、廣元市、南充市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巴中市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
部舊址紀念館,川陝蘇區紅軍烈士陵園,南江縣巴山游擊隊紀念館,平昌縣劉伯堅紀念館;達州市萬源市萬源
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廣元市劍閣縣紅軍血戰劍門關遺址,蒼溪縣紅軍渡紀念地;南充市儀隴縣朱德故居紀念館)
3.四川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涼山州會理縣皎平渡紅軍渡江遺址,會理會議遺址,冕寧縣彝海結盟
遺址、紅軍長征紀念館;瀘州市古藺縣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雅安市寶興縣夾金山紅軍紀念碑,石棉縣
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地;甘孜州瀘定縣瀘定橋革命文物紀念館;阿壩州若爾蓋縣巴西會議舊址,馬爾康縣卓克
基會議舊址,紅原縣紅原瓦切紅軍長征紀念遺址,小金縣兩河口會議舊址,松潘縣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
4.宜賓市宜賓縣趙一曼紀念館
5.資陽市樂至縣陳毅故居
貴州省
1.貴州紅軍長征線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遵義市遵義會議紀念館,紅花崗區紅軍山烈士陵園,匯川區、桐梓
縣婁山關景區,赤水市赤水紅軍烈士陵園,習水縣、赤水市、仁懷市風溪渡口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地,習水縣黃皮
澗戰斗遺址,赤水市丙安紅一軍團紀念館;黔南州甕安縣、遵義市余慶縣、遵義縣和息烽縣烏江景區;黔東南州
黎平縣黎平會議舊址)
2.貴陽市息烽集中營革命歷史紀念館
3.安順市王若飛故居
雲南省
1.雲南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曲靖市會澤縣水城紅軍擴軍舊址;昆明市祿勸縣皎平渡,尋甸縣紅軍長
征柯渡紀念館;麗江市玉龍縣萬里長江第一灣——石鼓紅軍渡口;楚雄州元謀縣龍街紅軍橫渡金沙江渡口;昭通
市威信縣扎西會議紀念館)
2.昆明市「一二·一」四烈士墓及「一二·一」紀念館
西藏自治區
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澤當鎮山南烈士陵園
陝西省
1.西安市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
2.漢中市川陝革命紀念館
3.延安市延安革命紀念地系列景區(點)(延安紀念館,棗園舊址,楊家嶺舊址,王家坪舊址,鳳凰山舊址,清
涼山舊址,「四八」烈士陵園,洛川縣洛川會議紀念館,子長縣瓦窯堡會議舊址等)
4.咸陽市旬邑縣馬欄革命舊址
5.銅川市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
甘肅省
1.甘肅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甘南州迭部縣臘子口戰役遺址;隴南
市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定西市岷縣「岷州會議」紀念館,通渭縣榜羅鎮革命遺址)
2.蘭州市城關區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舊址
3、慶陽市華池縣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
4、張掖市高台縣高台烈士陵園
寧夏回族自治區
1、六盤山紅軍長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固原市隆德縣六盤山長征紀念亭,西吉縣將台堡一、二方面軍會師紀念碑,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紅軍長征遺址,涇源縣老龍潭革命烈士紀念亭)
2、吳忠市同心縣紅軍西征紅色旅遊系列景區(點)(同心縣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舊址,紅軍西征紀念園,豫旺堡西征紅軍總指揮部舊址)
3、吳忠市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館
青海省
西寧市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烏魯木齊市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
2、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石河子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軍墾博物館
❻ 青島有什麼束星北的遺跡
青島百花苑置有他的雕像 百花苑在中山公園小西湖對面
束星北
(-1983)理論物理學家。江蘇邗江人1924年,束星北考入杭州之江大學,翌年插班進齊魯大學。1926年4月,他自費留學,遠渡重洋,到美國甘薩斯大學勤工儉學,靠參加鐵路、碼頭體力勞動維持生計,攻讀學業。在這期間,他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產生濃厚興趣。1928年,德國法西斯勢力猖獗排猶,愛因斯坦被迫離走,束星北去英國繼續攻讀。1930年1月,他在愛丁堡大學獲碩士學位。1931年,束星北回國,先後在浙江大學、上海暨南大學、交通大學任教授,從事物理、數學教學。
抗戰爆發後,在國共合作期間,束星北應國民政府邀請赴重慶研製雷達,於1945年冬研究成功我國第一部雷達,為抗擊日本侵略作出應有的貢獻。
1946年隨校復員回杭州,此後曾兼任齊魯大學和之江大學教授。1952年,因院系調整,到青島山東大學物理系任教授,並轉向大氣動力學研究。當年,山東大學成立海洋系,物理系氣象組轉入海洋系,束星北任海洋系氣象研究室主任。1955年「肅反」運動中受停職審查,審查結論為沒有反革命歷史問題,公開宣布取消政治嫌疑。1957年反右運動中又因對肅反中的錯誤做法提出坦率批評並提出遵守法制問題受到批判,1958年10月被錯定為「極右分子」和「歷史反革命分子」,開除公職,「管制勞動」三年的處分。1960年轉到青島醫學院任教員,繼續管制勞動,1965年,撤消管制。1978年5月,被青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為研究員,開展海洋物理研究。1979年得到徹底平反,完全恢復名譽。1981年起,先後當選為山東省和青島市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海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1983年1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東省第五屆委員會委員。1983年10月30日病逝於青島。
❼ 青島的歷史
青島是一座歷復史文化名城制,中國道教的發祥地,6000年以前,這里已有了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東周時期建立了當時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登臨現位於青島膠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隊由琅琊山起航東渡朝鮮、日本。漢武帝曾在現位於青島市城陽區的不其山「祀神人於交門宮」,並在膠州灣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設立明堂9所。至清朝末年,青島已發展成為一個繁華市鎮,昔稱膠澳。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調登州總兵章高元移駐青島口,標志著青島市建制的開始。青島設置後,清軍即在此修築炮台,至今仍留有青島山炮台遺址。
「一戰」結束後,1919年英、美、法等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不顧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將青島的主權和山東的權益一概交給日本,於是在中國近代史上爆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為紀念該運動,青島修建了五四廣場,該廣場現已成為了青島的新標志。
1922年12月,中日簽訂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件》,同年12月10日,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正式收回青島主權。抗戰勝利後,青島被國民黨政府接管並成為我國的海軍基地,現已建成為海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