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土遺址病害

土遺址病害

發布時間: 2021-02-26 15:21:21

❶ 官方通報西安明秦王府城牆倒塌具體是什麼情況呢

西安市新城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工作人員介紹,近期西安地區連日陰雨,管理部門在巡查過程中發現明秦王府西南牆體北側出現浸水病害,“我們已經請兩名專家到現場進行了勘察,並制定了臨時保護方案。”在八月八號上午的時候,位於西安市新城廣場南側的明秦王府城牆遺址局部突然發生坍塌。 值得開心的是,坍塌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

在西安市新城廣場南側的明秦王府城牆遺址局部突然發生坍塌。 倒塌的西安明秦王府城牆大約是十米長,倒塌的最深處可達五米左右。這次的倒塌相對於來說還是比較嚴重的,對於文物修管師又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啊。而倒塌最嚴重的就是靠近新城廣場環島一側的牆體 。在倒塌的部分裡面的泥土已經暴露出來了。

根據報到說,因為連續的降雨,導致了城牆被浸 濕了多天,最終導致了城牆的倒塌,目前已經在制定修補的方案了。

❷ 為什麼說中國歷代農書記載了傳統中國社會的國家知識。

中國是世界上農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黃河,長江流域為我國農業文化的搖籃,與尼羅河,底格里斯河和幼法拉底河,恆河流域同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心地。農業起源於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代,它發生於原始採集狩獵經濟的母體之中。在我國的古史傳說中有所謂"神農氏"。他為此遍嘗百草,備歷艱辛,終於選擇出可供人們食用的穀物。接著又觀察天時地利,創制斧斤耒耜,教導人們種植穀物。於是農業出現了,人們還掌握了制陶和紡織的技術。從嶺南到漠北、從東海之濱到青藏高原的遼闊大地上,尤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都遍布了原始農業的遺址。著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鄭裴李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種粟為主的農業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餘姚河姆渡以種稻為主的農業聚落,以及稍後的陝西西安半坡遺址等。近年又在湖南澧縣彭頭山、道縣玉蟾岩、江西萬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發現距今上萬年的栽培稻遺存。由此可見, 中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農業文化的發展不僅為歷代億萬人民提供了物質生活資料,也為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 農業文化的內容和特點

綜觀我國古代農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它的規律。例如都是從使用木石工具、實行刀耕火種和撂荒制的原始農業開始的,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逐步使用和推廣了金屬農具,農業動力是人畜力,並以牛耕鐵犁為其典型形態,形成了一套建立在直觀經驗基礎上的農業技術,由撂荒制逐步過渡到輪作制,小農經營為主等等。其顯著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 精耕細作是我國古代農業生產技術的主導形式和發展方向。二、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結構的主導形式是以種植業為中心、農牧結合、綜合經營的經濟,形成了廣大的農區,同時又是游牧為主的廣大牧區的存在為其補充。三、我國古代各地區和各民族農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中國農業的悠久歷史證明了農業文化的豐富內涵和鮮明的特點。其內容包括了歷代的政治思想、經濟、土地的所有制制度、農業科學技術和經驗知識。

1 政治思想

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由於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繫到民之生計和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大事來抓,努力督促和組織農業生產。隨著農業在社會經濟中越來越占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的重農思想也日益發展起來,到西漢時期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
統治者認為農業的發展有利於安定民生,從而有利於穩定和鞏固其統治地位。(其規律為:農業發展→農民生產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矛盾緩和→穩固統治;或者:農業發展→治民→治國。)也為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場。農業是國家富強.實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國富力強的標志。農業也為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如西漢武帝用兵匈奴,如沒有西漢前期農業的發展,錢糧的充足是不可想像的。特點一:重農抑商 商王非常重視農業,企求神靈河伯海神降雨以獲得豐收。 如,李俚認為「盡地力之教」要求「治田勤謹」加強農業生產。商鞅的「農戰政策」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重農思想到西漢初,已經達到頂峰。特點二;重農抑奢。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在論述重農思想及政策時,都會涉及抑奢問題。重農思想的另一內容是孝弟力田論。它是在重農抑奢的基礎上形成的。特點三,耕讀結合的思想。

2 經濟

在中國傳統的農耕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所產生、發展和連續傳承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中國的生產經濟文化,又稱農業文明,是農業經濟發展的補充。特點一、自己自主的小農經濟及以農耕生產為主的自然經濟農業,是以種植農作物為基礎的生產型經濟。在人類社會的歷史上,由農作物的栽培馴化,導致了人類的定居生活和人口的穩定增長。新石器時期,在中國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農耕業的萌芽。到了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夏商時期,中國的農耕生產已達到了新的水平。《左傳.宣公三年》說:「 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到了殷商,已制訂出了測查歲時的紀年法、紀季法、紀旬法、紀日法和紀時法。進入周代以後,農耕生產繼續受到重視。特點二:與農耕自然經濟結合發展的經濟形式是手工業和伴隨農產品的商品化所形成的市商貿易。它們是促進農業經濟文化發展的活躍因素。在中國漫長的農業社會中,官營和民營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都已具有很大的規模,並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特點三,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的密切聯系。在我國歷史上,游牧民族在養馬、騎馬和使用馬拉車的技術上,有許多領先之處,他們常年遷徙,還往往起到溝通不同文化的作用。此外,他們對異文化的不斷吸收與共享,還造成了多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我國發達的農業文化在許多方面是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優秀成分的影響的。

3 土地所有制制度

土地所有制制度是經濟關系的基礎。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三種土地所有制。土地國有,地主所有,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原始的公產主義不可能從農業生產中積累私有財產。但到了周代,就已有了「公田」和「私田」之分。到了秦漢時期就形成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戰國後期,隨著政治制度的轉變,國有土地向私有土地地同時,出現了大量的自耕農。李俚所說的「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就是指自耕農。與之相來的就是土地剝削制。地租和賦稅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經濟剝削形式。其發展是勞役地租、實物地租、貨幣地租。

4 農業科學技術和經驗知識

內容包括:從生產力角度考察農業生產所作的分期。從生產工具和動力;土地和水的利用方式以及耕作制度;勞動者的經驗和技術;作物構成和牲畜構成等方面分析時期的特點。
第一階段:原始農業時期
從距今一萬年左右農業發明開始,至距今四千年前階級社會形成為止,相當於中國原始社會後期。農業工具以石器為主,並廣泛使用木竹器、骨角器和蚌器。石斧、石錛一類砍伐工具的應用是原始農業的特點之一,與之並存的是播種用的竹木棒和收獲用的石刀、石鐮。鋤、鏟一類翻土工具是稍後出現的,在我國尤以耒耜的使用最具特色,完全靠手工操作。實行撂荒耕作制,最初是生荒耕作制,繼之是熟荒耕作制。這一時期耕作技術的特點是刀耕火種,把野生植物和動物培養、馴化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最大成就。以種植業為主,農、牧、采(採集)、獵(漁獵)相結合的經濟面貌。在北方的某些地區逐步出現以畜牧為主的趨勢。

第二階段:溝洫農業時期本期 是由原始農業到精耕細作傳統農業的過渡時期,在生產工具、生產結構等方面保留了原始農業時期的某些痕跡,但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亦已在孕育之中。由於與耒耜、耦耕、井田制密切相連的溝洫農業是這一時期農業的主要特徵。這一時期木石工具仍在廣泛使用,但青銅工具已佔主導地位。耒耜和鋤钁無疑是當時的主要農具。溝洫農業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治水,「盡力乎溝洫」,標志著它的確立。溝洫的作用在於排而不在於灌。溝洫農業是旱地農業而不是灌溉農業。此時,撂荒制基本上已被休閑制所代替。在南方的水田則實行比較粗放的火耕水耨法。畜牧業也有較大規模,水產養殖、人工植樹、專業園藝相繼出現。

第三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成型期
從戰國開始,中經秦、漢、魏、晉以迄南北朝,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形成和向上發展的時期。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動力的主要特點。鐵農具獲得普遍使用,不但有鐵鍤鐵钁,而且有鐵鏵犁、耙、耱、耬車等各種工具,農業動力則由人力發展到畜力以至水力和風力。農業工具和動力的這種變化使整個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為方改觀。水利建設高潮的出現,一批大規模的水利灌溉工程相繼興建。耕作制度則由休閑制轉為連作制,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耕作制度。並創造了輪作倒茬方式。農業技術有了很大發展,最突出的是形成了以抗旱保墒為中心的耕—耙—耮—整套耕作措施。人工施肥和選種技術有了較大進步,培育出眾多的作物品種。孕育出象《齊民要術》這樣代表當時世界農學最高水平的名著。這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農業技術體紗已經成型。經濟重心在黃河流域。作物構成和牲畜構成比起前段均無根本改變豆類和冬麥在作物構成中的地位提高了。

第四階段: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
包括隋、唐、宋、遼、夏、金、元諸代,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走向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農業工具繼續有重大的發展。曲轅犁、鐵搭、耖、耘盪、龍骨車、秧馬和聯合作業的高效農具如糞耬、推鐮、水轉連磨等。旱地、水田農具均已配套齊全,在傳統農業范圍內,已達到接近完善的地步了。「梯田」圩田、塗田、沙田、架田等土地利用方式發展起來。這一時期水利灌溉工程建設又以小型水利工程為主。在耕作制度方面南方以稻麥復種為主的一年兩熟制普遍。農業技術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細作技術體系的形成。在土壤耕作方面形成了耕—耙—耖等一套完整的措施。
第五階段: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
包括明代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代。農業生產工具沒有重大的發展。多熟種植的迅速發展成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突出標志。雙季稻開始推廣,一年三熟的種植制度出現。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又獲得發展。深耕被進一步強調,耕法更為細致,為了彌補耕具的不足,出現了套耕、轉耕等方法。肥料的種類、釀造、施用繼續有長足的進步,接近傳統農業所能達到的極限。作物品種的選育有很大發展,地方品種大量涌現。各種作物的栽培方法也有不少新創造。作物構成的變化也是顯著的,影響最為深遠的是新大陸作物的引進。在作物構成的總體上,高產的水稻的優勢進一步加強。相比之下,牲畜結構的變化是不大的。這些都是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內容和特點。

二 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

悠久的中國農業歷史,給廣大的中國人民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從農具到水利,從種植制度到馴養、栽培動植物,我們今天各個農業學科,政治制度,文化、商業都受著傳統農業的影響,是我們應該借鑒發展的。

第一,在農業科學中的影響

這主要體現在土壤學,耕作栽培學、育種學:1、土壤學 很早就對土壤作出了分類。同時保持土壤肥力,中國商朝就有在土壤中施肥的記載,除了黃土高原的特殊性之外,其他地區地力一直保持肥沃,未嘗疲憊。而我們知道,現代化肥的思想也在於將土壤中取走的養分以等量的方式返還給土壤。重視土壤灌溉和洗鹽。在此基礎上中國發明了井渠技術,也就是坎爾井。最後開挖渠道的技術傳入西域,促進西域綠洲農業的繁盛。2、耕作栽培學 西漢漢武帝時期趙過發明代田法。以耕地壟背壟溝逐年互相更換,以休閑土壤地力。他還發明原始的播種機:耬。西漢汜勝發明區田法,集中水肥,取得高產。重視深耕、復種 至少在漢朝就已經有復種的記載,特別是隋朝之後,復種的面積非常之大。在宋朝的時候,南方基本上一年兩季。3育種學 重視改良品種,有專門的種子田,各朝逐漸積累,選育了大量的品種,可惜在目前的急功近利之下,許多寶貴的種質資源已經消失。

第二、傳統農業文化對我們的啟示

實現中國式的農業現代化必須繼承和發揚我國農業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這是因為精耕細作符合我國的國情,有它存在的現實依據,因此,它仍然是有生命力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的。我國傳統農業技術體系和生產結構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和那時相比,現在社會經濟制度變了,民族關系改觀了,但自然條件基本沒有改變,人多地少的狀況有增無已,那時形成的技術體系和生產結構許多方面並未過時,尤其是人口眾多、耕地相對不足,是現今我國國情的基本特點之一。在不存在大規模擴大耕地面積的可能性的情況下,依靠精耕細作提高單產成了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與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相結合。
在我國的傳統農業中,有許多值得學習和繼承的東西,概括起來,主要是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度用地與積極養地相結合。盡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我國古代農業的基本要求和發展方向,一整套農業技術是圍繞著這個基本點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連作制基礎上,我國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輪作復種和間套作的形式,這不但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土地不足的困難,而且在對太陽光熱的利用上也是比較充分和合理的。我們今天還要堅持多熟種植和合理的間套作。這樣做會給農業機械化帶來一定困難;但如果貪圖機械化的方便而取消多熟種植和間套種,只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我國古代人民對土地利用很充分,但並不是掠奪性的,他們很注重補充和培肥地力。主要方法一是施肥(主要是各種有機肥),二是耕作(改善土壤的物理結構),三是生物措施(主要是合理的輪作換茬)。在這些方面都達到了世界古代農藝的高峰,所以中國耕地種了幾千年而沒有種壞(從基本方面說),被外國人視為奇跡。
二、合理利用自然界和農業本身的物質循環,開展多種經營。在這方面,我國古代農民有許多出色的創造。例如利用秸稈、糠麩等農副產品作為牲畜飼料,同時又充分利用牲畜糞便肥田,農牧結合、互相促進。中國古代農民還十分重視對農副產品的綜合加工利用。這些做法符合自然界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的規律,因而比單一經營能更有效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我國農業能在有限土地上養活眾多的人口,也是與此有關的。我國古代農業是以種植業為主、農牧結合、多種經營的綜合經濟。同樣而積的土地種糧比放牧能養活更多的人是顯而易見的。況且我國古代農民還在種植業的基礎上發展多種經營。使自然資源獲得充分的利用。因此,這種生產結構是有其經濟上的合理性的。游牧民族我次入侵中原而不能改變這種生產結構,證明它是符合我國社會經濟條件和自然條件,在我國這塊土地上深深紮根的。我國農牧分區也是基本上符合我國具體的,後來發生了一些偏頗,農牧關系出現了某種不協調。解決的辦法不是實行「以牧為主」。在農區,應該在繼續發展種植業的基礎上,利用可能的條件加速畜牧業的發展。在牧區,我不贊成不顧具體的自然條件盲目地把牧場改為農田。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游牧經濟或單一的畜牧業是一種不穩定的脆弱的經濟。在牧區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發展為畜牧業服務的種植業,使畜牧業建立在更穩固的基礎上,同時應以適當的方式建立農區和牧區之間合理的經濟聯系。
三、克服不利自然條件的抗逆措施。我國精耕細作的技術體系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和不利的自然條件斗爭中掌握了客觀規律的結果。其中一整套因時因地制宜進行耕作和栽培的措施,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我國自然條件的深刻認識,是極其珍貴的傳家寶。例如北方旱地以抗旱保墒為核心的耕作技術體系就很值得我們總結和繼承。旱、澇、病蟲害和冷害等自然災害的防逆措施,不止是耕作,還包括作物種類和品種的安排、種子處理、施肥、灌溉等生物和物理措施;利用害蟲的天敵進行生物防治;我國在改良和利用鹽鹼地等低產田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第三、辨證看我國傳統農業

在肯定我國傳統農業精耕細作優良傳統的同時,應該明確我國傳統農業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落後的地區和落後的環節,甚至有封建迷信的成分。小農經營狹隘性和盲目性,難以在更大規模上合理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建立農林牧副漁協調發展的關系。我國傳統農業在其發展中出現過農牧比例失調和森林資源受到破壞的情況。作為農業發展的一種歷史形態,正象原始農業必然為傳統農業所取代一樣,傳統農業也必然為現代農業所取代。

通過學習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總的啟示是:(1)農業經濟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人民的辛勤勞動(2)穩定的政治局面,是經濟發展的保障;(3)只有三大產業結構合理協調發展,農業經濟才有長足發展,所以要把發展農業放在整個國民經濟三大產業的大結構下思考;(4)發展農業發展經濟要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甚至可以說要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前提,只有如此才能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❸ 其他資源保護

按照對象的種類和屬性特點,昌樂古火山地質景觀規劃保護除了對地質遺跡景觀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以外還包括文物保護、古木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其他資源的保護。

(一)文物保護規劃

文物包括國家級、省級、市級、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沒有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昌樂有西級遺址、袁家莊遺址、龐家莊遺址、營丘遺址、河西遺址、營陵故城遺址、首陽山岩書、崇山石祖林、方山廟、昌樂甲骨文、漢畫像石、姜太公祠等。對該區的建設方針是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可以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於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在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建築物、構築物,其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同級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同級城鄉規劃部門批准。

表3-3-2 昌樂古火山群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一覽表

續表

對於文物保護的措施是:

1)確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進行實施,同時對沒有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設定相應的暫保登記,並建議按此申報和進行保護。

2)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

3)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任何改動都要報請風景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並按照法定程序報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拆除、改動、復檢文保單位。

4)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日常維護必須保證文物的真實性,對於修繕的必須要有詳細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並在文物專家指導下進行,同時接受審批機關的監督和指導,工程竣工時,應當報審批機關驗收。

5)對於侵佔文保單位的個人,應無條件予以退還。

6)落實消防措施,杜絕安全隱患。文物保護單位必須配備,消防設施,必須安裝避雷設備。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破壞文物景觀,所有管線必須入地。

(二)古樹名木專項保護

1)建設完善的古樹名木檔案,明確位置、樹齡、立地條件並且配有照片,定期檢查,更新檔案資料,實行動態監管。

2)所有古樹名木均需掛牌保護(但不準釘釘子、栓鐵絲),位於游路兩側及游覽景點內的古樹名木應設防護欄,嚴禁有人攀爬、劃刻、拆采、砍伐。

3)加強古樹名木周邊的小環境治理,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

4)加強古樹名木的病蟲害防治和養護管理,加強防雷、防火工作。對於衰老的古樹名木,應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古樹復壯。

(三)生物多樣性專項保護

1)嚴格保護火山群風景名勝區內的天然植物群落、現存的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古樹以及優良植物物種資源。保護和使用鄉土樹種,加強引進物種的管理,防止「生物災害」。

2)禁止濫采亂挖活動。

3)嚴禁捕殺、販賣野生動物,保護蛇類、鳥類。擴大植物種植面積,為鳥類生息繁衍創造條件。

4)加強科研投入和科普教育。

❹ 怎樣保護文物古跡

我國經過2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水平大大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投資也趨向於城市建設和發展領域,這給我國的城市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然而,國家和地方財政對城市建設的投資非常有限,城市發展資金主要靠各城市獨立解決,所以不少城市都把發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根據國內外多年的實踐證明,在城市建設中,規劃是龍頭,規劃必須先行。在城市發展中道理也是一樣的。因此,城市發展的規劃方略研究,十分重要。城市規劃走向發展性的城市規劃,城市規劃本身就可以創造價值,城市規劃本身就是城市經營。一個好的建設規劃、小區規劃就可以創造上億的價值,上海文化佳苑就是一例。一個好的城市總體規劃創造的價值更是不可估量,周庄、平遙的規劃最有說服力。

概括起來,城市發展的規劃方略,主要有如下方面: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長遠考慮城市發展;優化城市環境,以環境美提升城市資產價值;基礎設施區域共用,節約投資並增加效益;規劃先行,搞好城市發展性規劃。這些問題是城市發展與城市規劃建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也是城市發展急待解決的問題。

那麼,各城市如何在實際工作中正確地面對並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和難題,以推動城市的建設健康順利發展?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上海同濟聯合城市規劃與景觀設計研究所所長、中國城市研究專家李秉毅,請其主要就「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長遠考慮城市發展」的城市規劃方略發表看法。

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何在?
記者先就我國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意義請教了李教授。

李秉毅介紹說,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主要有4個方面:歷史研究——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科學價值、發展旅遊——經濟價值及可持續發展。我們首先從歷史研究著眼,來看待城市文化價值。

城市文化遺產是城市歷史發展的見證,是城市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研究城市、人類發展歷史,借古明今,有利於促進城市發展。

在歷史科學研究進程中人們發現,歷史古城、建築、構築物(如中國的趙州橋、都江堰,埃及的金字塔)等有很深奧的科學道理,有的甚至是現在人們還不清楚的科學理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保護凝聚了3000多年歷史文化的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對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李秉毅說,正是這些人類前進中創造的城市文化遺產,為我們的城市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發展城市旅遊業,用經濟價值去直觀地表現城市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利於更好地發展城市。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而迷人,它吸引著無數的中國人,更讓外國人嚮往,這些都是發展城市旅遊業的重要資源,也是人們遊憩、觀光、獲得美的享受的重要場所。小小的周庄(小鎮),年旅遊收入達2億元,增長率也是驚人的。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旅遊業所帶來的收益不斷提高,旅遊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不斷增長。我國城市歷史文化旅遊的潛力很大。我國張掖市比日本的高山市的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得多、有價值得多,然而,我國張掖市的旅遊收入占國內生產值的比例卻比日本的高山市低得多,張掖市不到10%,而日本的高山市在70%以上。

總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重要的意義。國家每年拿出2000萬元用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遭受地震時,國際上給了相當數量的捐助。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城市經營的長遠戰略

全球《21世紀議程》指出,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功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初做平遙、周庄規劃時,做了保護古城鎮開辟新區的規劃,並嘔心瀝血地奔走說服,保下了平遙古城、周庄古鎮,使平遙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周庄也有望登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阮儀三教授當然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大功臣。同時,當時接納保護意見的決策者也是功臣。

李秉毅介紹說,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很豐富、很有價值。遺憾的是在經濟開發中遭到了建設性的破壞。70年代的太谷等城,歷史價值根本不亞於平遙,現在卻盪然無存。福州的「三坊七巷」在舊城改造中給「改」掉了。這些十分令人傷心。專家們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在城市開發中對歷史文化的建設性破壞超過了「破四舊」、「文革」。西部是古「絲綢之路」,有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西部開發中,在城市經營中,一定要吸取經驗教訓,有意識地、特別重視地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延續華夏文化,造福子孫後代。

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提升城市資產價值
李秉毅表示,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毫無疑問是城市的雄厚的發展資產。歷史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遊資源,也是旅遊資產。因此,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可以提升城市資產價值。平遙古城、周庄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得好,旅遊發展得好,城市資產價值提升得多;杭州市歷史文化遺產規劃得好,房地產價提升得多。

那麼,究竟哪些城市文化遺產應列被保護和發展利用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中呢?

李秉毅介紹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主要包括4個方面:文物古跡的保護、歷史地段的保護、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歷史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首先是對物古跡的保護。文物古跡包括類別眾多、零星分布的古建築、古園林、歷史遺跡、遺址、傑出人物的紀念地,還包括古木、古橋等歷史構築物。

其次是對歷史地段的保護。歷史地段包括文物古跡地段、歷史街區。文物古跡地段指由文物古跡(包括遺跡)集中的地區及其周圍的環境組成的地段。歷史街區指保存有一定數量,一定規模的歷史建構物且風貌相對完整的生活地區,該地區的整體反映某一歷史時代的風貌特色,具有較高的價值。

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古城風貌特色的保護與延續包括古城空間格局、古城自然環境、城市建築風格三部分。

古城空間格局包括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它們能反映城市的文化景觀、規劃布局思想、歷史發展、社會文化模式;古城自然環境包括城市及其郊區的重要地形、地貌、原野、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山、水、花、木、原野特徵。城市的自然環境與城市的景觀、文化、生態緊密相聯;古城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建築風格影響城市風貌特色。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原則
當談到部分城市在各自的建設發展中對城市歷史文化建築遺產的保護情況時李秉毅表示,實踐證明,各城市在各自的建設發展中大多都注意並保護和有效利用了歷史文化遺產。但也有個別城市做得不盡如人意。原因多為這些城市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與原則不太了解。

李秉毅介紹說,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方法與原則主要有9個方面:

原封不動的保存(凍結保存):原封不動的保存,保持歷史文化的原真性。這是聯合國提倡的標准。一般對文物古跡應原封不動的保存;

整舊如故——謹慎修復:對於殘缺的建築(古遺跡)修復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憲章》提出了世界各國公認的兩個修復原則:修復和補缺的部分必須跟原有部分形成整體,保持景觀上的和諧一致,有助於恢復而不能降低它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科學價值、信息價值;

增添部分必須與有部分有所區別,使人能辨別歷史和當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築的歷史性。此外,加固、維護應盡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則;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建築物因故被毀。由於它們是地方重要的特徵、象徵,因此,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紀念意義。但是,重建必須慎重,必須經專家論證,因為重建必然失去了歷史的真實性,又耗資巨大,還破壞了遺跡。在更多情況下保存殘跡更有價值;

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利用以不損壞遺產為前提,以續繼原有使用方式為最佳,也可以為博物館,作為參觀旅遊景點要慎重,防止被破壞;

保持歷史街區和古城的格局特徵。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系等;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❺ 我國原始農耕文化重要遺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我國來原始農耕文化重要遺自址在地理分布上特點是集中分布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但長江流域出現的時間更晚,原因是當時黃河流域農作物的產量高於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氣候條件更能滿足農作物的需求。

(5)土遺址病害擴展閱讀:

現代耕作文化:

現代耕作文化是以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人力的一種耕種技術,又稱為機械化耕作。它的突出特點是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大大超過人的承受力,有利於節約勞作時間,減少勞動力。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

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節水灌溉、精量播種、設施農業、高效收獲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以農業機械為載體,通過機械的動力、精確度和速度給予大力支持。

農業生產中的搶收搶種、抗旱排澇、大規模的病蟲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機械化作業。使用農機作業,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並且節種、節水、節肥、節葯、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污染。

❻ 保護和開發措施

古火山地質景觀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產,由於其形成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和復雜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因而與其他自然資源相比,它具有稀缺性、易受破壞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只有合理有效的利用和保護,才能使其永續存在、永續利用,發揮其進行觀光游覽、科考科普、健身益智、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功能。

(一)古火山礦物岩石、岩石地層景觀保護和開發

作為昌樂縣的主要礦產資源的藍寶石、玄武岩具有不可再生性、有限性,對其進行掠奪性的開采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加速資源的枯竭還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在「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想指導下,對於古火山礦物岩石、岩石地層資源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改變以往以單一開采、加工石料為主的產業經濟模式,努力向環保、節能方向轉變,如開發旅遊、建立科研基地及現代農業生產、觀光園等。

1)非經批准,嚴禁資源開采。對景觀區域內的所有採石礦、石灰窯和石料廠進行依法關停,違法建設一律依法拆除;對新的建設和種養項目嚴格加以控制,不予審批。

2)對景觀區內易滑坡、落石地段進行整治加固,設立警示牌,並對遭到破壞的地方應及時恢復治理。

3)對景觀區內廢舊礦區進行統一規劃、治理,注重生態恢復和景觀建設。

4)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活動,加強對景觀區內的生態資源保護。

5)大力發展景觀旅遊觀光,研發相應的岩石、寶石礦物商品,以旅遊帶動經濟發展,並以經濟收益更好地保護景觀資源,形成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良性循環。

6)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幫助礦業工人,利用閑置廠房、辦公場所搞好轉產、轉行,發展民營經濟,發展高效農業。

(二)火山水體景觀保護和開發

火山水體景觀是有火山作用形成的水文要素與其他要素的結合,是能吸引旅遊者,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水體和水文現象,是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環境形成條件。昌樂縣古火山水體景觀是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的開發和保護有助於昌樂縣整體旅遊事業的發展。水體景觀保護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同時合理開發利用。在進行水體景觀開發時一定要合理規劃,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在保證旅遊資源開發的同時,不破壞下一代為滿足其旅遊需求而進行旅遊開發的可能性,同時改善並保護古火山水體景觀賴以生存的資源與環境,提高旅遊接待地區居民的生活質量,為遊客及當地居民提供高質量的自然、歷史、游覽經歷的同時為當地居民參與決策與就業機會。

1)嚴禁在火山水體景觀區內開山、採石、淘沙、取土等,嚴禁在周圍砍伐竹木、採挖苗木花草,保護景區森林資源,涵養水源。

2)劃定水源保護區,禁止一切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加強污染監測力度,監測結果應當及時上報上級主管部門,科學改善水質,水體水質不低於國家規定的標准。

3)及時綠化臨時設施拆除後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植被破壞地段,提高森林覆蓋面積,防止水土流失。

4)結合周圍地質景觀積極做好水體景觀規劃,合理使用水體風景資源。積極開發水上遊玩、觀光旅遊等項目,設施建設應與整體景觀相協調,並建立、完善水體及其周圍必要的環衛設施。

(三)火山與熔岩景觀保護和開發

昌樂縣內分布著眾多的古火山地質遺跡,是山東省唯一一處大規模的古火山遺跡群。由於噴發類型的不同造就了眾多的火山與熔岩景觀,如古火山頸景觀、柱狀節理景觀、熔岩台地景觀、交切火山熔岩景觀、次火山岩相景觀等,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旅遊開發價值。在旅遊開發中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不人為破壞地質景觀的原貌,對自然因素造成的風化、剝蝕,應加強加固、防護,積極恢復治理。同時做好國家級古火山地質公園內景點的保護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輔以必要的觀景、休閑、餐飲、住宿等旅遊接待設施,進一步提升昌樂縣古火山地質景觀旅遊價值水平,進而促進整個昌樂縣經濟的發展。

1)停止開采、開採挖掘,建立外圍防護欄,及時恢復治理。

2)加固工程,對人工挖掘、開采坑進行防護,區內地質遺跡最大特點是柱狀節理極其發育,隨著時間遷移,節理縫逐漸加大,穩定性降低,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加以固定,防止次生災害的發生。

3)對重點地區地質遺跡斷面採用鋼架玻璃鋼棚,以減少其風化程度,達到保護的持久性,外圍用欄桿及鐵網圈連。

4)整治浮土碎石,種植樹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

5)對於個別地質遺跡點所附帶的歷史文物及人文景觀保護,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

6)積極做好古火山地質公園規劃和建設,把具有重要景觀價值的火山地質遺跡積極納入地質公園進行更為科學、更為系統地保護與開發利用。

7)對於已納入地質公園建設並開發旅遊的地質遺跡,實行旅遊導游制,對遊人區進行點或線狀開放,設置部分導游牌、警示牌。

8)建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資料庫,及時更新數據,動態監測。

9)加大公益性廣告宣傳,提高保護古火山地質遺跡意識。

(四)古生物化石保護和開發

昌樂縣內火山岩區古生物化石主要分布在新近紀臨朐群山旺組地層內,由於該組地層較薄,加上第四紀地層覆蓋較厚,為此出露不明顯,發現有古生物化石的僅有限的幾處,呈零星分布,規模均較小。再加上與昌樂近臨的臨朐縣內已建有國家級山旺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為此昌樂縣內古生物化石單獨開發與利用的價值較小,可作為本地區古火山地質遺跡旅遊開發的輔助項目來利用,重在保護。

1)嚴禁盜采、濫采化石,對於違法、違規者應依照法律、法規嚴肅處罰;加強古生物化石的珍貴性和不可再生性的宣傳教育,提高群眾保護化石及周邊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對於已有古生物化石遺跡地應及時劃定保護范圍,建立生物化石自然生態保護區。

3)將生物化石遺跡地積極納入古火山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規劃中,依據古火山景觀優勢,開發古生物化石景觀點,編入旅遊觀光路線中。

(五)地質生態景觀保護和開發

對地質生態景觀的保護和開發,一方面要把生態保護作為旅遊發展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生態保護必須是發展中的保護,要積極開發與環境容量相適應並具有自然親和力的旅遊產品。加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對生態脆弱的景點區域實行環境容量控制和實時監測,倡導低碳旅遊方式。具體措施如下:

1)嚴禁亂采、亂伐、亂捕,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合理設置宣傳保護牌。

2)維護原生種群和區系,保護古樹名木和現有大樹,培育地帶性樹種和特有植物群落,加強對外來引進物種的管理,防止「生物災害」。

3)因境制宜地恢復、提高植被覆蓋率,以適地適樹的原則擴大林地,發揮植物的多種功能優勢,改善風景區的生態和環境。

4)利用和創造多種類型的植物景觀或景點,重視植物的科學意義,組織專題游覽環境和活動。

5)對各類植物景觀的植被覆蓋率、林木郁閉度、植物結構、季相變化、主要樹種、地被與攀緣植物、特有植物群落、特殊意義植物等,應有明確的分區分級的控制性指標及要求。

6)植物景觀分布應同其他內容的規劃分區相互協調;在旅遊設施和居民社會用地范圍內,應保持一定比例的高綠地率或高覆蓋率控制區。

7)遵循景觀生態自然生態承載力。在景觀旅遊區的自然生態承載力必須控制基礎設施、景觀資源和旅遊人數及活動的開展等。如果超過最大承載容量,旅遊區內的自然體系將失去維持平衡的能力,旅遊區的景觀生態也就不復存在。

8)建立保護景觀生態資源法規。將政府主導功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政策方針和戰略性發展規劃的下制定法規條例,法規要分清利益主體,明確保護職責,對破壞景觀生態資源者進行嚴厲懲戒,對保護者的支持鼓勵和褒獎。

(六)人類活動遺跡景觀保護和開發

1.對人工采坑的保護與開發

在礦業生產過程中進行作業活動留下來的遺跡、遺址和史跡,是地質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遺跡仍具備科學研究價值及人文價值,對這類遺跡應當加以改造、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和利用。目前廢棄採石坑修復通常採用生態恢復或景觀再造兩種方法。生態恢復法以植被恢復為主要目標,藉助植被減緩甚至消除水土流失和滑坡等地質危害,同時改良土壤,促進植被演替。該方法通常要求廢棄採石坑的破壞不太嚴重,具有一定的生態恢復基礎。景觀再造法則注重合理利用採石遺留的獨特地質地貌,利用景觀藝術的手法,巧妙融合周邊環境,營造獨特風貌和人文情趣,所保留的採石遺跡還能起到教育警示作用。為此對於縣內人工采坑的保護與開發應結合實際情況分類進行。

對於規模較小、不具觀賞價值而具有一定生態恢復能力的廢棄采坑,應以回填、生態恢復為主,具體措施如下:

1)嚴禁一切非法開采、挖掘活動,加強對原采坑碎石、廢石等的清理。

2)對於挖掘坑、開采坑邊坡進行加固防護,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3)對挖掘坑、開采坑進行回填、復墾,可開發利用為林地、耕地等。

4)注重保護生態,建立新型綠化農業。

對於具有一定規模、較好觀賞價值的廢棄采坑,應在加強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同時突出景觀的利用與開發。礦坑的保護與開發利用要緊密結合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和治理,並將礦山所在區域內的林木、奇石、秀水與礦坑建設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加強礦坑生態恢復與治理的同時,注重景觀建設,加強景觀規劃,將礦山環境建設成符合國家標准、與周圍環境相和諧的景觀游覽地及科研、教育基地,這樣既恢復和保護了生態環境,減少或消除了地質災害,同時也推動了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對探寶洞及防控洞景觀的保護與開發

對探寶洞及防控洞景觀的保護與開發,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旅遊開發,結合周圍自然景觀進行統一規劃,完善配套設施,大力發展旅遊業。具體措施如下:

1)健全、完善法律、法規,嚴禁一切對景觀資源的破壞行為。

2)對洞內、洞外定期檢查,對易發生次生災害的地方進行加固防護。

3)完善洞內道路、燈光等建設。

4)建立與之配套的休息、餐飲、住宿等建設。

(七)其他資源專項保護

1.文物專項保護

1)確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進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細則》進行實施,同時對沒有定級的文物保護單位,設定相應的暫保登記,並建議按此申報和進行保護。

2)根據保護文物的實際需要,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劃定並公布建設控制地帶。在建設控制地帶內,不得建設危及文物安全的設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體量、色調等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或者構築物。

3)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任何改動都要報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並按照法定程序報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拆除、改動文物保護單位。

4)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日常維護必須保證文物的真實性,對於需要修繕的,必須要有詳細的修繕計劃和設計施工方案,並在文物專家指導下進行,同時接受審批機關的監督和指導,工程竣工時,應當報審批機關驗收。

5)對於侵佔文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無條件予以退還。

6)落實消防措施,杜絕安全隱患。文物保護單位必須配備,消防設施,必須安裝避雷設備。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破壞文物景觀,所有管線必須入地。

2.古樹名木專項保護

1)建設完善的古樹名木檔案,明確位置、樹齡、立地條件並且配有照片,定期檢查,更新檔案資料,實行動態監管。

2)所有古樹名木均需掛牌保護(但不準釘釘子、拴鐵絲),位於游覽路兩側及游覽景點內的古樹名木應設防護欄,嚴禁有人攀爬、劃刻、拆采、砍伐。

3)加強古樹名木周邊的小環境治理,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

4)加強古樹名木的病蟲害防治和養護管理,加強防雷、防火工作。對於衰老的古樹名木,應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應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古樹復壯。

❼ 森林生態災難的事例

湖沼富營養化的形成;日本汞中毒事件;氟化物破壞了臭氧層;阿斯旺水壩回生態環境惡化;「答六六六」、「DDT」施用後的惡果;地球的「溫室效應」
1934年發生在美國西部的黑風暴,毀掉耕地4500餘萬畝;1963年發生在前蘇聯農墾區的大風暴,毀田3億多畝;同樣因森林的破壞,使古老的巴比侖文明滅亡;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平原,因森林破壞淪為沙漠,沙漠面積達65萬平方公里;中國黃河流域生態條件的變壞,源於其中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壞,當今長江將變成第二條黃河;東北林區生態條件變壞,主要原因是對西南林區和東北林區森林的不合理採伐和過度採伐。
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成災

❽ 地震遺跡資源的調查表

5月12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了.0級強烈地震。這場突如其來的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了大批人員傷亡,大量房屋、工程建築物損壞以及地面、道路破壞。

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房屋和道路破壞是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地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則在短時間內不易被覺察。

地震破壞植被和農田

「事實上,強烈地震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多方面的破壞和影響,不僅對自然界動植物的生長、生存產生嚴重後果,而且對農業的影響也不容小視。」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汶川地區屬於高山峽谷區,地層結構以疏鬆的千枚岩和片麻岩為主,地質條件非常差,生態環境也相當脆弱。

劉慶指出:「特別是8.0級大地震後發生多次餘震,還連續下雨,引發了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因此,不光地震災害,震後的次生災害對整個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

汶川地震不同於唐山大地震,劉慶認為,汶川地震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植被和農田的破壞。山體中上部的大量植被會被破壞,從而形成荒蕪的跡地;與此同時,這一區域內的部分動植物生境將喪失,影響珍稀的動植物資源,如該區域內的大熊貓;而汶川、茂縣、理縣等地區的農業大多在河谷區域和山體中下部的坡地上,很容易被泥石流沖毀,從而損失大量的耕地。

受損農田將在1000萬畝以上

四川是農業大省,主要農副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雖然汶川處於高山峽谷區,農業並不十分重要,但是地震涉及的綿陽、德陽、廣元、雅安、成都等區域的農業受到巨大影響。

「初步估計,受損的農田將在1000萬畝以上。」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可以耕作的土地了。劉慶說:「大量農田被淹、被毀,導致農田面積急劇減少。另外,新覆蓋上的沖積客土,其肥力和耕作性能很低,土地生產力可能大大降低。」

四川重災區幾個區縣公路毀壞嚴重,運輸的受阻將加劇化肥、農葯、種子、薄膜、種畜等農資供應緊張,夏秋季甚至接下來一兩年的農業生產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此外,地震對農業生產設施的破壞不容忽視,後期對農業生產影響明顯。雖然目前仍無具體受災數字統計,但地震後農業生產設施遭到破壞,農業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被毀損,生產力會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而經歷過地震的老舊水庫、堤壩的輸水能力會減弱甚至喪失,這都將會影響未來農作物的播種和生長。

「人力短缺也將是一個突出的問題。」由於正值夏糧水稻插秧高峰期,救災救人及災後重建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災區的生產主題,人身傷亡及工作重心的轉移可能使得農民無暇顧及農忙播種,人力短缺可能使得傳統的插秧時令延誤。

受災區域的農業還將面臨許多問題,包括資金不足、技術薄弱、病蟲害暴發等。

劉慶特別指出:「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是成都平原以及周邊省市的重要蔬菜供應基地。由於受災區域海拔較高,蔬菜上市比平原地區晚,用於補充淡季的蔬菜供應。因此預計這次地震將對冬季的蔬菜供應產生較大影響。這都是隨後才會體現出來的問題。」

保障基本生活和恢復生產力相結合

針對地震對農業的這一系列影響,劉慶建議可以採取相應措施來解決。

首先,對農業影響進行調查和評估,統計受損農田的面積、類型、分布及其潛在影響。地震作為影響農業的一個自然因素,它對糧食生產的生物學效應,要加強監測和監控。

接著,加快災區受損農田的恢復重建,這是最大的一個問題。

然後,調整農業結構,短期滿足基本生活和長期恢復生產力相結合。災後短期內,糧食供應將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放棄原有生產周期較長的種植模式,調整為生產周期較短的糧食作物和蔬菜,如小麥、青稞、土豆、玉米等,盡快滿足災後基本生活。從長期考慮,農業生產應該考慮與恢復土地生產力相結合。

最後,加強農業生產恢復的政策支持。比如,增加對當地農業的補貼、補助,修復農田水利、養殖場所,加強生產技術的指導,提供優惠的信貸政策等各方面扶持。

開展震後自然恢復與人工恢復比較研究

「我們會盡快進入受災地區,調查評估受損情況。」劉慶顯得很沉重,因為位於茂縣境內溝谷中的茂縣山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11名學生和工作人員至今仍然被困。

地震預報至今還是世界難題,在劉慶看來,地震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和生物效應的研究也是非常缺乏的。而且汶川地區非常有特點,當地的地質結構特別脆弱,高山峽谷很陡峭,無論是下雨還是乾旱岩層都會松動,崩塌時有發生。劉慶回憶說:「以前到那裡去調查,經常有石頭從山上砸下來。」

下一步他們會在野外台站適當的地區建立實驗點,保存一些受地震破壞產生的跡地生態,進行長期的定位觀測研究,了解地震導致的生態環境的潛在長期影響以及生物的響應和適應過程,同時將地震形成的跡地的自然演替過程與人工恢復進行比較研究。

慘~~~~~~~~~!!!!!!!!!!!!!!!!!!~

❾ 中國文化概論復習資料

文檔可能在WAP端瀏覽體 驗不佳。建議您優先選擇 TXT或下載源文件到本機 查看。 中國文化概論復習 資料 緒論 一、知識題 1、 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 華夏文化、炎黃文化。 2、中國文化分為四種生 產生活文化、制度文化、 思想觀念與精神文化、語 言文字文化。 二、名詞解 釋 1、文化產品廣義的文 化產品指人類創造的一切 提供給社會的可見成品既 包括物質產品也包 括精神 產品。狹義的文化產品專 指精神產品純粹實用的生 產工具、生活器具、能源 資材等一般 不稱為文化產 品。 2、文化內涵把一些 不屬於狹義文化的事物中 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稱為事 物的文化內涵。 3、文化 現象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 中呈現妯的某種外部狀態 和聯系。文化現象包括文 化事象。 4、文化事象當 一種現象以同樣的形式反 復出現時其中就含有規律 性成為某一歷史時期、 某 一國家文化發展中帶有典 型和標志作用的事情這些 現象稱為文化事象。 5、 文化觀念一個時期某一階 層或某一行業的人群對文 化問題所持的態度和看法 或在某一文 化事象里所表 現的意識形態諸如價值 觀、審美觀等等稱作文化 觀念。 6、文化思潮某種 文化觀念及與之相關的文 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時期在 一定的背景下對社 會產生 廣泛影響為多數人所贊同 和奉行形成一種潮流稱作 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 指一定時代、一定的社會 條件下行政機構對文化領 域的問題所頒布的相關規 定 和對策原則。 8、兩個 文化層面指上層文化與底 層文化。上層文化是宮廷 文化與上層文人所創造、 擁有的文 化。底層文化指 民間文化即不依賴於統治 階級的廣大人民及其精英 人物所創造、擁有的文 化。 三、問答題 1、 「文 化」名稱的來源 答A「文」的 本義是「錯畫」 也就是花 紋。在人類認知領域里 「文」引申為後天形成的品 德、 修養與表示先天素質 的「質」相對。 「文」在政治 領域里引申為文治教化文 治也就是禮治與 「武功」相 對。B「化」的本義是改易。 包括宇宙生成以後的「演 化」和「分化」 。 2、文化的 古代意義、現代意義 答1 中國經典的「文化」是指人 的後天修養與精神、物質 的創造。修養屬改造主觀 世界的范 疇創造屬改造客 觀世界的范疇。2基於漢 語「文化」概念的傳統解釋 學術界經常把它與英語的 culture 對譯。culture 的 原義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 質文明由於物質創造包含 人的智慧與精神文 明難以 截然劃分開。 3、廣義文 化與狹義文化的定義 答1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在長期 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 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 在的總和。 應把握三要點 A 廣義文化是與人類及人 類的創造活動相聯系的是 以人為中心的概念B 廣義 文化 是一個歷史概念它涵 蓋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是一 個傳承發展的綜合概念C 廣義文化的外延涵蓋 物質 創造和精神創造的全部。 2狹義的文化又稱人文文 化是某一社會集體在長期 歷史發展中經傳 承累積而 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 神及其物質體現總體體 系。應把握三要點A 狹義 文化不但以人 為中心而且 以人的精神活動為中心即 使觀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 的人文精神為內核B 狹義 文 化關注的不是個別人的 精神活動而是經歷史傳承 累積凝聚的共有的、成體 系的人文精神C 狹義 文化 關注的不僅是全人類的普 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 族、階層、集團人文精神 的特點。所以狹 義文化的 定義不但適用於人類文化 學且適用於民族文化學、 國別文化學等較為具體的 范圍。 4、民族文化和國 別文化及其特點 答1不同 的民族有自己不同於其他 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異與 特色是劃分民族的標志之 一。 反之在社會學領域里 民族也是文化劃分的依 據。以民族特點為標志的 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 點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 不會因此而喪失其鮮明的 民族特色、 地域特色。 中國文化又稱中華文化、 2 華夏文化、炎黃文化它 屬於國別文化。國別文化 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 會依據多民族國家的 文化 即在統一的國家內民族共 同體的文化。國別文化以 某一國家特有的歷史與國 情為基礎。其特點 是中華 文化具有多維性特點是由 中國境內 56 個民族構成 的共同體文化。 5、傳統 文化和對傳統文化的錯誤 認識 答1中國傳統文化指 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 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 的、長期歷史發展 所積淀 的文化。2錯誤認識有人 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 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 復古甚至 認為傳統與現代 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 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 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 化進 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 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 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 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 與 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 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 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 中國傳統與西方 文化是截 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 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 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 到其他民 族文化的影響引 進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 為現實就是說這些被吸收 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 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 統文化的一部分。 6、文 化傳統及其性質 答每一個 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 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 的穩固性和延續性文化傳 統是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 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 核心精神。這種核心精神 也是上層文化和底層 文化 所共有的盡管彼此的表現 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質 是文化傳統具有一定的穩 定性和延續性 傳統不是一 成不變的。 7、有關中國 文化分科的知識 答關於文 化的分科有兩分法物質文 化和精神文化 、三分法物 質、制度、精神 、四分 法物質、制度、風俗、思 想價值取向或物質、制 度、精神、語言 。以及更 多的分類法例如有 物質、 社會關系、精神、藝術、 語言、風俗六分法等等本 課程採用四分法 生產生活 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觀 念與精神文化、語言文字 文化。 8《中國文化概 論》課程與中國文化史的 區別 答中國文化史是以中 國文化歷時演變為主要內 容的。而中國文化概論雖 然也有一定的篇幅來 梳理 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但其 目的是為了使學習者對中 國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個總 體的認識從而 樹立傳統文 化的歷史觀念。 第一章、 中國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 知識題 1、災荒主要指 旱、澇、蝗、風、雹等 2、司馬遷把當時的天下 劃分為四大基本經濟區山 西地區、山東地區、龍門 —碣石以北農牧交 錯地 帶、江南地區。中國自然 區域的現代地理學劃分東 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3、在保護 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觀 點就是孟子提出的不違天 時觀念。 4、在保護西北 地區環境方面起作用最大 的還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 牧馬場地的廣布。 5、古 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項 重要舉措是開鑿運河。春 秋戰國時期楚國、吳國、 齊國、魏國 都有運河的修 建如邗溝、鴻溝等吳國的 運河已經與黃河、濟水相 接。秦漢至南北朝也多有 運 河的開鑿。秦漢時有連 接湘江、灕江的靈渠加強 長江漕運的漕渠、陽渠縱 貫河北平原的白溝、 平虜 渠、泉州渠、新河、利漕 渠等等還改造了先秦舊有 的各種水運溝渠。魏晉南 北朝連接江、淮、 河、海 的運河網已經形成。另外 還疏鑿了廣濟河、金水 河、惠民河與汴水共稱通 漕四渠。又有京 杭大運河 的開通北起通州南達杭 州。 6、古代開發利用自 然方面的主要失誤是土地 的過當開墾及林木資源的 過量開采。林木的濫砍 濫 伐在北方造成的災難性後 果更加嚴重。長江、黃河 以及淮河越來越大的危害 都與片面的重農 思想有 關。 二名詞解釋 1、三個 大自然區用現代地理學的 觀點觀察中國地理的自然 特徵可以將廣大的中國領 土劃分 為東部季風區、西 北乾旱地區和青藏高寒 區。 2、古代的九州即 冀、兗、青、徐、揚、 荊、豫、梁、雍九州。冀 州西河以東東河以西 、 兗州古濟水、黃河之間 、 青州渤海、泰山之間 、徐 州黃海、泰山、淮河之間 、揚州淮河 以南、大海以 西 、荊州荊山以南、衡山 以北 、豫州荊山以北、黃 河以南 、梁州華山以南、 怒江以東的漢中、四川盆 地 、雍州西河以西、黑水 以東 。《尚書》之《禹 貢》篇 3、方誌時期因為 明清兩代我國多數地方都 有了方誌對區域性的氣候 做了更為詳細的記錄 特別 是對認識各種異常氣候所 引起的災害很有幫助。所 以竺可楨把從公元 1400 到 1900 年的第三 個大的 氣候時期稱為「方誌時期」 。方誌時期又稱寒冷時 期。 4、儀器觀測期因為 自 1900 年以後直到現在 有了測量溫度及氣象觀測 的儀器所以竺可 楨把此一 時期稱為「儀器觀測期」 。 5、地緣此地緣概念不同 於現代的領土觀念。它指 的是當中原文化中心形成 後與北方范 圍更加廣闊的 草原游牧文化之間的關 系。 6、 通漕四渠 指的是 以宋都汴京為中心開鑿的 四條用於漕運的人工運河 即汴河 或稱通濟渠 、 廣 濟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問答題 1、關中及晉 北地區的地位及對中國文 化的影響關中及晉北地區 的地理位置在中國顯得十 分重 要。關中地區是四塞 之地黃河在它的西、北、 東三面環繞南面是秦嶺山 脈西北有六盤山、賀 蘭山 北有陰山山脈、東有呂梁 山脈及潼關之固此地還有 涇水、渭水流過真可謂沃 野千里山 河表裡。而且此 地有富裕的經濟後方有方 便的交通進可攻退可守所 以成為中華文化重要的發 祥地之一。周、秦、漢、 唐等王朝都在這里建都創 造了燦爛的中國文化。晉 北地區坐落在山西高 原上 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的發祥 地據說堯舜時期就在谷地 的偏南地區建立過都城。 而晉北地區又 與蒙古高原 相連接是內遷的北方民族 進入中原地區的要路再加 上太行山脈的某些斷裂處 又可以 直通華北地區所以 歷來就有山西居「天下形 勢」之說。總之正因為關中 及晉北地區所處的地理 位 置的重要不僅使大量的人 群聚集在這里而且又使便 利的交通讓各地域之間進 行相互的文化交 流因此對 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 大的影響。 2、中國地形 地勢特點 答中國處於世界 最大的歐亞大陸東部東臨 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國境 內地勢西高東低地形 呈階 梯狀分布 第一個階梯是西 部的青藏高原 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 是我國大江 大河的發源地。 第二個階 梯是青藏高原往東往北海 拔都在 2000 米至 1000 米以下這里分布著雲貴高 原、蒙古高 原、黃土高原 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 等。第三個階梯則是北起 大興安嶺、中經太行山、 南至巫山一 線以東及雲貴 高原東緣以東的中國東部 地區其平均海拔低於 500 米濱海地帶更低於 50 米。 3、中國地理的整體 性特徵 答作為歐亞大陸的 一部分中國地理面積差不 多與整個歐洲一樣大。雖 然地形復雜多變但 不失大 陸的整體性。首先是眾多 的河流猶如血脈一樣將大 陸廣大的地區連系在一 起。其次是地理 通道。雖 然地形多樣山嶺眾多但不 論多麼險峻的地勢大自然 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 大致沿 渭水、黃河、濟水 一線從遙遠的古代就形成 一條聯系東西的交通線。 與這條東西線相交還有 三 條南北方向的交通線一條 在太行山以東不遠北起河 北的曲陽南至河南新鄉另 一條在太行 山西側的汾水 流域。更西的一條則在今 陝西境內南起西安向北穿 山越嶺北達榆林、府谷一 帶。 4、數千年來的氣候 變遷及飢荒災病情況 答中 國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氣候 廣大的東部地區又處在季 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降雨 量呈 明顯的季節性災害性 氣候也不少旱災特重其次 是洪澇以及與此相關的蝗 災病蟲害等等。五 千年來 的溫帶氣候也是有變遷 的。著名學者竺可楨指出 五千年來中國氣溫變化的 大勢是由暖變冷 他將五千 年的氣候變化分為四個大 的時期 溫暖期 前 3000—前 1100寒暖交錯期 、 前 1100—1400 、寒冷時期 1400—1900「儀器觀測期」 、 1900— 。具體表現是 溫暖時期一個比一個短溫 暖程度 一個比一個低。氣 候與災荒疾病情況有直接 關系。災荒主要指旱、 澇、蝗、風、雹等大水之 後往 往有瘟疫大旱之後往 往有蝗災所以災荒與疾病 是相互聯系的。總的趨勢 是頻率越來越密程度 愈來 愈大。與這樣的趨勢相同 瘟疫的流行也是越到後來 越嚴重。 5、地理條件對 中國文化的諸多影響 答1 廣大地域決定中國文明的 道路和文化方向。世界上 的幾個古代文明古埃及發 生於尼羅 河巴比倫發生於 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 流域。古希臘文化產生於 地中海的半島和島嶼。中 國文 化的發祥地雖也是黃 河流域它所依賴的是它眾 多支流河汊所形成的河曲 濕潤地區。2廣大地域形 成的「大一統」觀念。3地緣 特徵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命 運。地緣指的是當中原文 化中心形成後與 北方范圍 更加廣闊的草原游牧文化 之間的關系。 6、地緣特 征與文化命運自中原文化 中心形成後就一直存在著 與北方范圍更加廣闊的草 原游 牧文化的沖突和融 合。這些北方的少數民族 從文獻記載看最早的人群 是獫狁之後是北狄秦漢 以 後有匈奴、鮮卑、突厥、 契丹、黨項、金以至蒙 古、滿族等。這些民族除 滿族外基本上都是在 前一 個民族遷徙、草原出現真 空狀態時從原來的居住地 大舉躍進充當新的高原主 人的。在中原 政治興旺時 它們逡巡於它的周圍學習 著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 還被強大的中原王朝擊潰 或 遠徙或內遷當中原王朝 政治陷於混亂衰弱時他們 便大舉進攻進而入主中原 造成中原固有居 民的向南 遷移而他們則成為中原文 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創造 者。在短暫的停滯後文明 沿著中原固 有的文化方向 升溫、繁榮。隔一二百年 或更長一點的時間上述的 情況再重復一次。雖然這 樣的反 復已經有許多次但 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這就 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帶動著 各地域文化的同步發展 從 而形成了中國文化的歷史 命運。 7、廣闊的地理舞 台與中國文化的悠久 答廣 闊的地域為中國歷史的發 展提供了可資迴旋的舞 台。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 及和巴比 倫文明被毀滅 了。其間原因很多有一點 應當與其地理條件有關。 在兩河流域和尼羅河流域 的周圍 是大片的沙漠人類 能夠生存的地方實在太稀 少因此人群間為爭奪生存 居住地的斗爭過於殘酷。 在中國中華文化雖然起源 於黃河流域但是它廣大的 地域卻為它准備了潛在的 歷史舞台。每當遇 到北方 邊地民族大舉南進的時候 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個南 國作為他們的後方。因此 每當北方進入 民族融合的 時候南方則進入開發的高 潮期。實際在南北朝時期 中國文化的重心已經移到 南方 接著才是經濟中心的 南移。因此在中國歷史上 常常出現這樣的南北對峙 南方的經濟高潮與北方的 劇烈的民族融合同時並舉 構成南北不同的歷史景 觀。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 同時充當著這對峙的 文化 高潮的兩大歷史舞台。文 化中心與經濟中心從西北 向東南逐漸移動是中國幾 千年歷史發展的 大勢。廣 闊的迴旋舞台是中國文明 歷史悠久的前提條件之 一。 8、形成地域文化的 幾個因素 答1自然環境決 定著一個地區的人們的生 存質量和狀態2地理條件 的特殊或得天獨厚3 特定 區域的人群有明確的區域 意識並與其他區域的人群 形成競爭關系4典範人物 的潛移默化的 影響也可以 帶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 色。 9、先秦時期幾個重 要文化區域 答先秦時期是 區域文化大發展的時期。 源於齊魯的儒家文化源於 三晉的法家文化源於 南楚 的道家與楚辭文化後來經 過匯集融合成為中國古代 文化的基幹。 10、唐初南 方文化狀況的概觀唐朝初 年南方的情況已有較大的 改觀。丹陽、毗陵、吳郡 等 地已經屬於開化之地。 嶺南二十餘郡已經有南 海、交趾等薈萃一方的人 文、物產的都會。 11、地 域文化對統一文化的作用 答1從邏輯上說一開始沒 有所謂正統文化中原文化 當初實際只是一個地域文 化。它是經 過一定的吸收 融攝後才上升為一種正統 文化的。所以地域文化是 正統文化的資源。 「書楚 語作 楚聲」的屈原文學是 中國古代文學傳統的根 基。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 融可以產生文化的典範人 物、典範著述從而推進正 統文化並作用於地域文化 的發展。3歷史悠久的國 家有時也面臨著 各種深度 的災難我們的文化從未斷 絕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實在 不小。 12、古代保護資源 的措施答1農忙季節不征 調百姓服役以保證糧食的 豐收2在大池 塘捕魚不用 過密的魚網以保護魚類繁 殖。而一些大規模的狩獵 活動一般都安排在秋季進 行 也是為了保護獸類的繁 殖3砍伐樹木要按一定的 時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 自砍伐山林並把山 嶺資源 歸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 保護了森林不受濫砍濫伐 的傷害4皇家大量修建大 規模的園囿 和靈寢也對保 護環境起了相當的作用5 由政府提倡和領導的植樹 造林運動使全國進行大面 積 綠化6在西北地區廣建 牧馬的場地使唐朝中期以 前的黃土高原地區有良好 的植被狀態。 13、古代利 用自然方面的成就 答一是 土地的開墾二是水利的興 修三是運河的開鑿。 14、 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誤 答開發利用自然方面的主 要失誤是土地的過當開墾 及林木資源的過量開采。 林木的濫砍濫 伐在北方造 成的災難性後果更加嚴 重。長江、黃河以及淮河 越來越大的危害都與片面 的重農思 想有關第二章中 國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 一、知識題 1、距今大約 一萬年左右人類進入新石 器時代此前為舊石器時 代。新石器時代結束於距 今 4000 年左右延續時間 長達五六千年之久。農 業、制陶、石器的磨製與 鑽孔是新石器時代三大文 明成就。 2、五帝的譜系 是黃帝、顓頊、高辛、 堯、舜。 3、尚忠對君主 忠心無二盡心盡力做自己 的職務。 4、夏是我國第 一代王朝時間從公元前 21 世紀到公元前 17 世紀歷 時近五百年。 5、商朝始 建於公元前 17 世紀初至 公元前 11 世紀中期共歷 17 世 31 王。 6、周朝公 元前 11 世紀的中葉到公 元前 771 年。 7、夏文化 的重要特徵是「遵命」「近 人」而「遠鬼神」 、 。 8、 商文化的重要特徵是「尊 神」「事鬼」「先鬼後禮」 、 。 9、先秦道家重要人物是 老子、莊子 10、韓非子提 出法、術、勢。 11、名家 又稱刑名家創始人是春秋 時代鄭國的鄧析戰國時期 的代表人物是公孫龍、惠 施。 12、陰陽家以戰國時 期鄒衍為代表。 13、秦漢 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成 長期也是中國王朝政治第 一次強盛期。共經歷秦公 元前 221前 206 年 、西漢 公元前 206公元 8 年 、新 朝公元 823 年 、東漢公 元 24220 年 四個朝代。 14、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 15、在地方秦與 西漢是郡、縣兩級制東漢 變為三級。縣以下設鄉、 亭、里。 16、皇帝之下是 所謂「三公」 即丞相、太尉 和御史大夫。 17、漢成帝 時把宰相的權力三分為司 空、司馬、司徒。四大發 明除了造紙術外火葯、指 南針、活字印刷都是在唐 宋之際發明或廣泛應用 的。 18、民力的發展商業 的繁榮使得原有的雕版印 刷不能適應需求活字印刷 術在北宋應運而 生。它的 發明者是畢升。 〈夢溪筆 談〉問世於北宋。 19、天 主教的三大學者是利馬 竇、徐光啟、李之藻。清 初三先生明朝的滅亡對仁 人志士產 生了強烈的刺激 所以在明末清初有以「三先 生」為代表的對中國歷史文 化的深刻反思。三先生指 王夫之、顧炎武、黃宗 羲。 20、清朝時期的文學 藝術也有巨大成就小說如 曹雪芹〈紅樓夢〉 、吳敬 梓的〈儒林外史〉 、蒲 松齡的〈聊齋志異〉等戲 劇如洪升的〈長生殿〉 、 孔尚任的〈桃花扇〉 。 二、名詞解釋 1、新石器 時代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 大約始於距今大約 1 萬年 左右結束於距今 4000 年 左 右延續時間長達五六千 年之久。新石器文化遍布 中國黃河、長江兩大流域 和東南、西南及華北、 東 北各地。其時間可分為 早、中、晚三大時期即仰 韶文化以前時期、仰韶文 化時期、龍山文化時 期。 2、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 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是 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遺址 而得名。時間在 公元前 5000 年到公元前 3000 年 間。以彩陶文化最為著 名。 3、龍山文化新石器 時代晚期文化因首先發現 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城 子崖而得名。時間在 公元 前 3000 年到公元前 2000 年間。以黑陶文化最為著 名。 4、三大文明成就農 業、制陶和石器的磨製與 鑽孔是新石器時代的三大 文明成就。 5、三皇五帝 的傳說 「三皇五帝」是中國 古代的傳說時代。 「三 皇」人物極不確定但他們的 共 同處都是文化的發明 者。 「五帝」的人物則有相 當的確定性他們是黃帝、 顓頊、高辛、堯、舜。 6、 羲和敬順昊天 傳說堯 命羲和到四方去測量一年 的四季的至點 將一年確定 為 366 日 「以 並 閏月正四 時」以便「敬授民時」 。 7、 敬授民時在上古時期人們 是按著時節的序列敬奉上 天的。日月星辰運行中任 何反常現象 都會引起他們 的恐慌。然而正式在對「天 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卻有 著古代天文學科學實踐活 動。 人們在虔誠的宗教心 態下.

❿ 土地資源利用的基本經驗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進行工業生產和其他各項事業必須依託的場所。作為一種資源,它具有面積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質量差異性等特點。所以,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好每一寸土地,不僅對促進當前的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而且對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石家莊市及所屬各縣(市)的人民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對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在綜合開發、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地科學管理等方面總結出一整套符合當地實際的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經驗和路子。

(1)因地制宜,綜合開發。

根據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的省會和一個新興、開放的工業城市和石家莊市土地類型具有山區、丘陵、平原、水域等多樣化和立體分布的特點,在土地利用上必須本著「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使絕大部分土地得以地盡其力,形成石家莊市工、農、林、牧、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格局和山區林、果、牧區,平原區糧食、棉花、油料區和城郊蔬菜副食品區,水域以養殖為主的區域化分布的特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石家莊市所屬各縣(市)、鄉、村都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石家莊市農業生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勢,農用地得到較充分的利用。

井陘山區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堅持了以林果為主,林、牧、農、副綜合發展的方法。優先發展水源林、水土保持林、果林,大力建成果品生產基地;廣泛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商品生產。根據地貌特點,山區農田,採取平整土地,新建梯田,閘溝築壩,墊土造田,並興建整修中、小型水庫,引水上山、打井修池,積極發展水利,建成高產農田,徹底改造低產田,實行集約化經營,迅速發展農業生產。鹿泉市大量可利用山場,具有發展蔬菜、林果、特色養殖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政策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種植養殖,拉長農副產品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9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835元。

平山縣利用豐富的庫灣、塘壩等水體資源和多樣的水文結構特點發展經濟。平山縣培育的冷水魚、甲魚、銀魚等特色水產品年產量達1.60多萬噸,位居石家莊各縣(市)之首。特色水產養殖是平山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調整結構培育特色農業的一個縮影。平山縣河谷縱橫,氣候多樣,發展特色農業優勢明顯,充分利用環境優勢,選擇市場前景廣闊的核桃、玫瑰、蘆筍等8個品種,著力培育拉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農業項目。平山縣出台了《農業特色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分類制定了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支持特色農業發展,栽樹給樹苗、樹多水配套,挖塘給補貼,建棚給材料。科學規劃出特色產業的發展范圍:崗南一帶的滹沱河兩岸種植玫瑰;山溝地種植綠色小雜糧。平山縣還制定了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訓農民技術隊伍等措施,鼓勵農民發展加工業,拉長產業鏈條。

石家莊市周邊地區,環繞省城,地處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良好,土壤肥力高,光熱資源充足,水利條件好,農業機械化水平高,是河北省重要的糧食、蔬菜、棉花、油料的高產區。多年來,在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行田、水、林、路綜合治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基本實現了高標準的園田化。近年來,石家莊市電業部門認真貫徹農電發展戰略,扎實推進「井井通電」工程。2007年,河北省電業局給石家莊市下達了改造2739眼無電機井的任務。目前,石家莊市機井全部實現了「井井通電」,使廣大農民告別了用柴油機灌溉的歷史,嘗到了用電灌溉的甜頭。在開展「井井通電」改造過程中,石家莊市對各地機井周邊的電線採用地埋電纜方式,增加了電力設施的防盜能力和農戶的用電安全性。同時,石家莊市又改造完成排灌機井「戶戶持卡」11028眼,採用磁卡預付費電度表方式,將原來的按井收費改為按戶收費,讓群眾用上明白電。2008年石家莊市電力系統全面解決了石家莊農網過負荷問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充足電力保障。同時,在實現「井井通電」的基礎上,還完成了4.8萬眼機井的「戶戶持卡」計量裝置改造。

(2)建設高產高效農田,充分挖掘現有耕地的增產潛力。

石家莊市除井陘縣、贊皇縣、靈壽縣、井陘礦區和鹿泉市西部地處山區丘陵以外,大部為太行山山麓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較充足,能夠滿足一年兩熟糧食生產對熱量的要求,適宜種植業的發展。蔬菜栽培技術水平高,可以一年兩熟、三熟。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發展商品經濟的需要,農民對大力發展雙高一優農業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突出的是溫室大棚蔬菜栽培技術的普及推廣。為市場穩定地提供了大量反季節蔬菜,不僅豐富了城市新年、春節期間的蔬菜供應,保證了城鄉人民雙節期仍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菜餚,同時也增加了菜農的經濟收入。塑料拱柵和塑料薄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截至2009年3月,石家莊市10個農業縣共改造中、低產田11.27萬公頃,改善灌溉面積10.20萬公頃,新增灌溉面積1.07萬公頃,增加農田防護林面積9.00萬公頃,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現代化高標准農田種植模式,是實現節水、高產、優質、高效目標的重要舉措。石家莊市在有條件的10個農業縣(市)中,大力推廣高標准農田種植模式,助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據統計,現代化高標准農田與傳統農田相比,平均每公頃節電費306元,每公頃可節水3534立方米,節約工時費157.5元,節地率佔0.86%,可增收162.9元。推廣優種平均每公頃比普通小麥增收1012.5元。採取農藝措施增效,實行小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後,每公頃可節約機械作業費525元;可少澆一次水,節約電費85.5元;每公頃增產小麥292.5千克,增收474元;林網建設,每公頃每年增收1375.5元。

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的糧食主產區和高產區。2009年種麥時節,由於政策扶持力度大、小麥市場價格高、生產資料價格下跌,再加上土壤墒情好,農民種麥積極性高漲,石家莊市完成小麥播種37.9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09萬公頃。其中,優質小麥面積達到30.13萬公頃,佔到小麥種植總面積的80%左右。

2009年三秋生產時,石家莊市啟動了「百千萬」高產創建活動,確定9月份為石家莊市小麥播種技術宣傳月,石家莊市農業局還組成10個督導組,深入各縣(市、區)對種麥工作進行現場指導。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石家莊市共印發技術明白紙50餘萬份;加強技術培訓,現場培訓農民20餘萬人,在電視台舉辦技術講座70餘期次。國慶期間,石家莊市農業系統500餘名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包方、包村,加強指導,嚴格按照統一培訓、統一品種、統一測土施肥、統一播種、統一種植形式的五統一生產模式落實技術規程,確保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確保品種優、播種質量好,為石家莊市糧食豐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3)調整農作物用地結構,建立合理的輪作制度,實行種地養地。

根據石家莊市地形地貌、氣候、土壤和社會經濟及生產條件等特點,從現行各種農作物布局和輪作倒茬的具體技術出發,為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石家莊及所屬各區縣十分重視農作物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合理輪作。石家莊市周邊區域,蔬菜在農作物種植的比重較大,為保證城市人民對蔬菜、副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蔬菜種植面積應穩定和增加,並在蔬菜品種、上下茬口上科學安排,做到排開播種,均衡上市。為解決淡季不缺,要大力發展溫室大棚。平原糧、棉產區,在糧食生產上要以冬小麥、夏玉米兩茬平播或套種,一年兩熟,產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土地利用率也高。

丘陵、山區的水澆地,多實行小麥套種玉米、間作大豆,「兩糧一豆」,既增加了復種指數,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利於不斷培肥地力,增加植物蛋白質的收獲量,促進飼養業的發展。丘陵、山區旱地,以一季春玉米或春甘薯、棉花為主,一年一熟;平原棉區則推廣冬小麥與夏播棉滿幅套種,一年糧棉兩熟。這樣既保證了棉田面積,又增加了糧食總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4)開發利用閑散地和廢棄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近年來石家莊市加大對閑散地和廢棄地的開發整治力度。各地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方針對轄區內的沼澤、廢棄坑塘、塌陷地區進行綜合整治,從根本上改善了地質和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和品位。以井陘礦區為例,為改善地質和生產生活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品位,區政協經過幾個月的調研和考察,向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加快治理塌陷沉積土地》的建議案。區政府認真採納政協建議,聘請專家對全區塌陷地和濕地進行了詳細勘查,並做出了科學規劃。2009年以來,該區共投入3000餘萬元,分別建設了佔地46.67公頃的清涼灣濕地公園、佔地80餘公頃的杏花溝生態公園、佔地640餘公頃的西王舍水上公園和佔地33.33餘公頃的紅旗水庫生態公園等4大濕地公園,初步建成了融合當地特色、合理利用塌陷地形、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天然性與生態性並存的濕地景觀。此外,井陘礦區為加快生態環境的恢復,把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作為改善環境的重點,先後投入1100萬元,實施「萬樹進村」和「封山育林」工程,把綠化工作與農民致富結合起來,使經濟林果與綠化樹種共同發展。目前,該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3.2%,林果面積達到667公頃以上。

(5)修繕名勝古跡,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遊事業。

旅遊業稱無煙工廠。石家莊所轄縣區中有不少山水並茂的自然景觀和許多名勝古跡,是發展旅遊事業的良好基礎和寶貴資源。

鹿泉市有白鹿泉、蓮花山、抱犢寨、韓信廟、龍泉寺、封龍山、玉皇頂等8大景觀及老君堂、呂洞賓試劍石等古跡。有戰國時信陵王救趙、韓信九里山點兵和白鹿泉等傳說,交通方便,每年遊人數以10萬計。最近重新修繕的龍泉寺公園,有山有水有泉,可供游山、釣魚、劃船,還可建度假村,供人們避暑療養。為城鄉人民提供服務。今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交往的與日俱增,旅遊事業必將進一步的興旺。

井陘縣山川秀麗,境內峰巒疊嶂,奇峰聳立,旅遊風景資源也十分豐富。尤其是南部的蒼岩山,林木蒼郁,危崖聳立,古樹參天,石橋峻秀,樓殿輝煌,集十六勝景,七十二觀,素有「五嶽奇峰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稱。已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叢山中的劉秀洞、硃砂洞、九蓮洞等奇觀。有淮陰侯韓信背水陣大破趙軍之戰的古戰場,境內的古長城、古關隘、古寺廟、古墓群、古塔、古驛道,摩崖石刻等構成井陘山區獨特的風景名勝和旅遊資源。

靈壽縣自然景觀主要有:被譽為「河北省省會後花園」的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環境保持完好的河北省漫山自然保護區以及各具山水特色的橫山湖度假村、三夢山、神仙洞、磨子坨、車軲轆坨等景點;人文景觀主要有:中山國遺址、北齊幽居寺、宋曹彬故里碑、明石牌樓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晉察冀邊區政府舊址、陳庄戰役紀念碑、抗大二分校紀念館等一批紅色旅遊資源。

平山縣境內有四大景區、五大名勝、六大古跡,國家、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60多處。有奇峰、溶洞、森林、草原、河湖、瀑布、溫泉等自然景點100餘處,是河北省綜合性旅遊大縣。西柏坡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桂山鍾靈毓秀,素有「北方桂林」之稱。中山國都城遺址,馳名中外,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避暑勝地駝梁臨近佛教聖地五台山,主峰海拔2281米,原始森林保護完好,自然風光秀美,被稱為太行山上的綠寶石。

藁城境內有台西商代遺址、前西關商代遺址、九門古城遺址和「梅花慘案」遺址4處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耿村民間故事和藁城戰鼓被列為石家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台西商代文化遺址、耿村故事和藁城戰鼓先後分別被列為第6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代文化遺址:台西商代遺址、前西關商代遺址、肥子國遺址、九門古城遺址、庄貨頭古寺遺址。古代墓葬:南董元代古墓群、徐村石氏家族墓、五里庄刑部尚書墓、明代劉繼墓誌銘。石刻文物:北朝石造像、戒石碑、戒賭碑、靳庄李氏祖先遷民紀略碑。館藏文物:藁城出土尖首刀、瓷器珍品、銅器精品、佛造像精華。近現代歷史紀念地:梅花慘案遺址、三邱地道戰遺址、藁城市烈士陵園、梅花革命烈士亭、河西營烈士亭、宮燈博物館。農業觀光園區:石家莊現代農業觀光園位於藁城市崗上鎮故城村村北,東起石家莊民航機場路,西至石家莊長安區界,南至石黃高速公路,北至滹沱河新南堤濱河大道,緊鄰307國道、新趙線,距石家莊市區10千米,規劃佔地40平方千米的省會東部休閑度假區中的重要項目。石家莊現代農業觀光園總投資概算5億元,是集現代農業生產示範、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科普教育和推廣、農產品展示展銷、生態休閑度假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工程。

贊皇縣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嶂石岩位於縣境西南部,奇峰林立、植被繁茂,冬暖夏涼,是距石家莊最近、最理想的消夏避暑勝地。嶂石岩地貌與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並稱中國三大砂岩地貌。有世界最大的天然迴音壁,已被列入吉尼斯記錄大全。另外,縣境內還有南部的天台山,東部的五馬山,西部的棋盤山、鎖雲湖等正在開發的新旅遊景點和壇山避暑岩、周穆王「吉日癸巳」碑、李左車城、韓信拜將台、唐李德裕書院、治平寺石塔、李氏墓群等名勝古跡。

元氏縣山川秀麗,旅遊景點眾多,悠久的歷史為元氏造就了許多名勝古跡,東韓台古墓群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矗立著開化寺塔,雄偉壯觀。元氏西周墓出土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大都完整。近幾年又開發了封龍山、蟠龍湖和白果樹三大旅遊景點。封龍山旅遊開發區有封龍山石窟、漢碑、修真觀遺址、封龍書院遺址、義軍寨遺址等諸多人文景觀,更有千年白果樹枝繁葉茂。蟠龍湖旅遊區山清水秀,千年古剎蟠龍寺聖景宜人,目前已開發了許多高檔別墅和各種游樂服務設施,蟠龍湖旅遊區已成為集度假、娛樂、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理想場所。封龍山、蟠龍湖與白果寺景區已構成該縣的旅遊經濟「金三角」。

趙縣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其中,國家保護文物有安濟橋、永通橋、陀羅尼經幢、大觀聖作之碑、柏林寺塔,省保文物有各子漢墓群、宋子城遺址、宋村商周遺址、許家郭漢墓、禪林寺舍利塔、李憲墓,另外,還有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因土種植,開辟常規種植的新形式。

石家莊市西部山地丘陵區,約占市域面積的40%,由於區域內氣候乾旱,土地大都處於「靠天收」狀態,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民的收入。近些年來,石家莊市通過政策、資金支持,不斷加大對丘陵區的開發力度,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之路,丘陵區成為了市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區域。丘陵區適宜種植具有抗旱、耐瘠、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的穀子、綠豆、蕎麥、燕麥等小雜糧豆薯作物,這些經濟作物,在山區丘陵地帶形成了常規種植的新形式,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元氏縣西部的蘇村鄉,屬於淺山區、丘陵地帶,水資源匱乏,並不適合大面積發展小麥、玉米等作物種植。在政府的幫助下,這里的農民發展特色種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蘇村鄉甜瓜種植已有多年的歷史。

靈壽縣在丘陵區著力培育發展食用菌種植,同樣創出了效益。他們種植的金針菇、白靈菇已經成為農業博覽會上的名優農產品,甚至全國的金針菇價格都要受到靈壽縣金針菇的影響。

在平山縣崗南鎮,保加利亞玫瑰的種植,已經使當地農民清楚地看到了效益。當地農民過去常規種植小麥和玉米,每年要忙上好幾個月,除去種子、農葯、化肥等費用,每公頃純收入只有7500元左右。2004年後,該鎮逐步推廣玫瑰種植,到現在,玫瑰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133公頃以上,涉及8個村,1000多農戶,成為國內最大的大馬士革玫瑰種植基地。而玫瑰本身抗蟲害,幾乎不用打葯和施肥,耐旱性好,每年只需集中耕作20天,日常管理簡單,每公頃地的純收入卻在21000元左右。像崗南鎮玫瑰種植和蘇村鄉決明子種植這樣依靠發展特色種植業實現農民增收的例子還有很多,認清本地條件,發展適合本地地理條件的種植產業,並依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尤其是突出特色產業的發展,成為促進丘陵區農戶增收的有效途徑。

靈壽縣丘陵地區有1.03萬公頃坡地,以前是植被稀疏,土地乾旱,水利灌溉條件差。陳庄鎮鹿溝村處於丘陵、山區地帶,曾是有名的「旱庄」,可是全村家家戶戶都有板栗樹。山上溫度低,病蟲害少,幾乎不用葯,沙土地上長出來的板栗甜度高,很受歡迎。山東,唐山遷西、遵化等外地客商前來收購,每千克6~8元。

丘陵區並不是荒涼貧瘠的代名詞,只要把它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就能實現丘陵經濟的快速發展。

(7)抓住有利時機,發展特色農業。

近年來,特色農業在農民增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石家莊市下發《石家莊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通知》明確了石家莊現代都市農業規劃發展的總體布局:重點建設一環兩帶,突出打造三大板塊。通過3~5年的努力,把城市周邊區域建設成為石家莊最大的產銷對接、質量安全的「菜籃子」基地,構建起林水相依、生態良好的城市森林體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現代都市農業園區。將石家莊現代都市農業規劃的發展鎖定為六大重點,包括高效設施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特色種養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現代園區農業,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目前,已經形成規模的特色農業包括:

1)西部山前大道建5000畝觀光帶。「一環兩帶」即以石環公路為主線,以環省會綠化、石環公路綠化、城區與組團間隔離空間綠化、西山綠化、滹沱河綠化等為重點,構建環省會綠色屏障體系。

沿滹沱河區域,以水為特色,依託滹沱河綜合整治和景觀建設,構建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文化科普等為一體的滹沱河特色農業開發帶。沿西部山前區域,以山為特色,依託西部山前區域綜合開發和綠化美化,構建集生態旅遊、農事體驗、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西部山前生態農業開發帶。沿石環公路兩側各建50米寬的綠化林帶,植樹20萬株;沿滹沱河兩岸發展速豐林及林下產業4000公頃;沿西部山前大道兩側建設果品採摘、觀光帶5000畝。建設鹿泉上寨大棗採摘園、李村葡萄採摘園、藁城惠誠果蔬採摘園、欒城范台草莓採摘園、正定東里雙黃桃採摘園等。

2)石家莊周邊建三大農業板塊區域。石家莊西北部涉及新華區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陽橋、北早現等區域,以生態觀光為主題,依託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調工程、植物園、小壁林場、石家莊森林公園、中山湖公園等,重點發展生態綠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種植、水產養殖以及森林旅遊、生態採摘、垂釣觀鳥、田園度假等項目,打造石家莊西北部現代生態農、業板塊。

石家莊東北部涉及藁城崗上、九門、正定諸福屯等區域,以產業園區為主題,依託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濱河新區、正定現代農業示範區、藁城濱河生態園、彩色植物生態園、國大溫泉度假小鎮、長安區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等,重點發展高效農業、精品果蔬、特色養殖以及現代農業示範展示、休閑度假、觀光採摘、農事體驗等項目,打造石家莊東北部現代園區農業板塊。

石家莊東南部涉及高新區郄馬、欒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頭等區域,以高效設施為主題,依託初具規模的設施蔬菜、瓜果生產基地,集中連片發展日光溫室,擴基地、上設施、創品牌、增效益,打造石家莊東南部現代設施農業板塊。

3)滹沱河上游建一批高標准休閑魚庄。石家莊市城郊區域全部取締散養畜禽。以滹沱河上游區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現、新華杜北等107家池塘養殖場為依託,建設一批高標準的集漁業養殖、休閑垂釣、餐飲娛樂於一體的休閑魚庄,規劃佔地566.67公頃以上、水面373.33公頃。在正定城南郊107國道兩側,建設佔地66.67公頃以上的觀賞魚產業基地項目。以鹿泉鄧庄康泰中華鱉省級水產良種場為依託,規劃建設133.33公頃中華鱉養殖、觀光科技示範園區。

4)12個縣(市)建萬畝蔬菜示範區,5年後「菜籃子」品種基本無害化城郊區域發揮區位優勢,以設施蔬菜、果木、花卉為主,分別集中連片建設新型日光溫室生產園區和觀光、休閑、採摘園區。以「兩沿一區」帶動石家莊市蔬菜生產,實現溫室、大中小棚、地膜合理搭配、協調發展,確保全年正常生產、季節均衡供應,提高蔬菜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今後,石家莊市將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突出抓好京石、石德鐵路沿線和石家莊城郊區域的「兩沿一區」標准化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積極創建蔬菜標准園區。涉及的藁城、高邑、無極、正定、新樂、鹿泉、辛集、欒城、晉州、深澤、靈壽、元氏等12個縣(市)分別建設2~3個萬畝蔬菜示範區、3~5個千畝設施蔬菜示範區。日前,石家莊市出台了《關於推進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到2012年,石家莊市瓜菜面積達到16.67萬公頃以上,總產達到1100萬噸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8.67萬公頃,肉、蛋、奶、果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79萬噸、103萬噸、132萬噸、240萬噸和4萬噸。

5)滹沱新區建正定現代農業產業園。石家莊市將重點在藁城崗上規劃建設藁城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滹沱新區規劃建設正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高新區加快建設東佐現代農業示範園。

6)北部、西部乳業,東部、南部糧油,東北部板材。將初步建成以市區北部、西部乳業,東部、南部糧油,東北部板材為特色的都市圈農產品加工產業帶,以及以石環公路南環沿線為主的農產品物流產業帶和鹿泉大河農產品物流產業區。

7)發展果品觀光、採摘園、農家樂等特色品牌。鹿泉市為了讓特產成為特色,特色成為品牌,該市堅持實施品牌戰略,培植優質名品。先後從省農科院、省社科院等引進一批名優葡萄、大棗新品種,選擇在土壤肥沃、空氣清新、遠離工業污染的區域,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截至目前,已培育出「紫藤」葡萄、「上寨」大棗、「田仙」紅石榴等三大果品商標。其中,「紫藤」葡萄榮獲河北省名牌產品。按照生物防治技術,專業生產放心菜,培育出了「久康」等無公害蔬菜品牌。品牌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該市農產品的知名度。

借勢發展特色游,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隨著林果業的發展,鹿泉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前來觀光休閑的石家莊市民與日俱增。為了發展以觀光休閑旅遊為內容的現代特色農業,該市引進和建設了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農業示範園等一批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建起了葡萄觀光長廊,開展了大棗、石榴採摘活動。將田園風光、農耕景緻、現代設施與高科技完美結合,舉辦石榴採摘節、櫻桃採摘節、金秋大棗採摘節及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采農家果等農家樂活動,借勢發展特色游,促進農民增收。截至2009年8月,該市舉辦的大棗採摘節、山杏採摘節,已接待遊客9萬餘人次,銷售大棗22萬千克,收入達200餘萬元。

石家莊市將建設120個果樹標准化示範園區,果品標准化生產技術推廣面積力爭達到16.67萬公頃以上,優質果率、精品果率分別達到90%、30%以上,石家莊城郊區域建設30個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果品觀光、採摘園,並且力爭到2015年,無公害蔬菜和果品基地認定面積達到80%以上。

石家莊市將大力發展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及環境保護要求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改造升級現有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加快推進豬、雞標准化規模養殖,積極扶持生態養殖場區建設,石家莊市每年新增標准化規模化養殖示範場區50個以上。

大力發展水產品健康養殖示範場區,擴大設施養殖面積,做大冷水魚、中華鱉兩大內陸特色產業,支持水庫漁業發展。

力爭到2015年,石家莊市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每年新增20家以上,主要「菜籃子」品種基本實現無害化。

(8)強化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管理措施。

1987年以來,石家莊市及所屬縣、區的土地管理局相繼成立,經過廣大土地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石家莊市已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土地管理網路,改變了原來多頭和分散管理的局面,強化了對土地的管理。石家莊市所有的鄉鎮都建立了土地管理所,村級和街道也都配備了專職土地管理員或小組。為了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各級土管人員的素質,石家莊市普遍堅持了業務培訓,幾年來先後舉辦了「土地管理基本知識培訓班」、「土地監察人員培訓班」、「建設用地培訓班」、「土地資源調查培訓班」、「土地申報、登記、確權發證培訓班」等。並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文件、規定。如《石家莊市基本農田保護區管理暫行規定》、《石家莊市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暫行規定》、《石家莊市鄉鎮企業有償使用土地暫行規定》、《石家莊市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石家莊市國家建設用地管理暫行辦法》,並與有關司法部門聯合制定了有關處理和審理土地糾紛行政案件、土地權屬糾紛等文件,對強化土地管理發揮較大作用。

在國家、鄉鎮企業基本建設徵用土地時,各級土管部門都認真堅持一個「嚴」字,努力做到把好4關,即嚴格控制佔地指標,把建設用地納入各區縣的目標管理,年初有指標,年終有考核;嚴格審批程序,要審批一批地,都必須有計劃、有資金、有規劃定點,有嚴密的設計;嚴格控制佔地數量,精打細算,杜絕圈大院,多征少用;嚴格把握尺度。土管人員要深入現場實地勘測、嚴格掌握。各縣、區還特別重視對農民宅基地用地的管理,從轉變農民對土地的傳統觀念入手,針對農村建房中內棄外延的突出問題,狠抓了收交村內閑散地和空白宅基地的工作。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