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遺址材質
Ⅰ 博物館畫卷用什麼材質
「領襯布」、「襯布」,相當於半生半熟(更偏重於熟宣)的宣紙感覺。
服裝專襯布是服裝輔料的一大種類,它屬在服裝上起骨架作用。就如建造房屋需用鋼筋水泥做骨架;製作服裝則需用襯布做骨架。通過襯布的造型、補強、保形作用,服裝才能形成形形色色的優美款式。
Ⅱ 請問博物館文物展示櫃對燈光和材質有什麼要求嗎
博物館文抄物展示櫃對其燈光是有一定襲要求的,不過一般也是使用LED燈和白暖光居多,材質方面的選擇也蠻多的,融潤傢具可以選擇不銹鋼、玻璃、鈦合金、木質、塑料、復合材料等,具體還是根據文物本身材質去選擇不同材質的展示櫃
Ⅲ 博物館牆面都用什麼材料
公共場所以阻燃難燃材料為主,木板木方限制使用
Ⅳ 有些遺址類的博物館區採用的是玻璃地板,這種地板承重一般怎樣
做玻璃地面,一般會用鋼架支撐,然後鋪12mm(或12mm以上)鋼化玻璃.(磨砂玻璃或烤漆玻璃為多)
五六千年前,古埃及一位製造陶器的工匠,在一次從窯中取出陶盆時,看到陶盆里有一塊亮晶晶的東西。這位聰明而細心的工匠,沒有放過這個意外發現的晶體,他分析陶土裡的成分,一次次試驗燒制,搞清了這亮晶晶的東西是沙子和蘇打混合物燒成的,這就是後來的玻璃。
中國古代沒有玻璃這東西。琉璃雖然接近,但並非現代意義所說的玻璃,它來源於陶瓷的上釉。雖然歷史上可能偶然有這種東西的實物,但並沒形成一種生產的品種。
玻璃的歷史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約公元前3700年前, 古埃及人已制出玻璃裝飾品和簡單玻璃器皿,當時只有有色玻璃,約公元前1000 年前,中國製造出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3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
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晶體,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我們現在使用的玻璃是由石英砂、純鹼、長石及石灰石經高溫製成的。
幾乎所有的玻璃技術都來自西方國家,中國對玻璃技術基本沒有貢獻,不要說教別人,就是自己都不清楚。
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共有110層、高達442米,系美國乃至西半球第一高樓。7月2日,它向公眾開放了4個全玻璃的觀景台,這些觀景台距離地面的高度為412米,由3層厚度為3.81厘米的玻璃做圍牆,厚度達12.7厘米的玻璃做地板,可以承受5噸重量。觀景台向外突出約1.2米,寬和高均為3米。
。。。
Ⅳ 遺址博物館的特點有哪些
那要看什麼樣的遺址博物館了?
Ⅵ 歷史博物館。古跡或遺址的報告
「半坡遺址」挖掘主持者石興邦、「兵馬俑之父」袁仲一等史學大腕與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建正、研究員王世平等知名學者一起,28日登上由省委宣傳部與省文物局、省社科聯共同主辦的「長安講壇」,作了「歷史陝西」系列的精彩首講,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等出席了啟動儀式。
昨日的講壇可謂精彩紛呈,主持人王世平從柯林頓、薩科齊等國際政要訪華首站均定在西安入手,談起了陝西歷史文化的魅力。85歲的石興邦先生介紹了仰韶文化的最新研究進展,還提到了關於乾陵開挖的爭議,同時也表達了對乾陵地宮文物的憂思。而袁仲一先生則就歷博的鎮館寶物之一「煤精印」,笑言印主——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獨孤信,是「中國第一老丈人」。王世平認為用13朝或14朝古都來概括陝西並不全面,陝西稱得上是亞洲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及其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沖突融合之地等等。成建正則稱:「陝西是一支歌,她將黃土高原的豪邁、關中平川的坦盪和秦巴山區的婉約,融匯在自己悠揚而久遠的旋律之中;陝西是一首詩,她用獨特的語言和優美的韻律,描述了遠古的艱辛勞作、西周的森嚴儀禮、秦代的赫赫軍威和西漢的漫漫絲路,還有魏晉的兼並融合與隋唐的強盛輝煌。」
據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介紹,「長安講壇」系列講座,除史學外,還將涵蓋哲學、社會、經濟等主要社科領域,各方面權威專家將依次登壇開講。另悉,「長安講壇」之「歷史陝西」系列,近期將有張豈之、劉雲輝、袁仲一、焦南峰、王學理、韓偉、李浩等著名學者,就炎黃文化、西周文明、秦俑與秦文化、漢文化與茂陵、法門寺、唐長安文化等,將周秦漢唐挨個兒過一遍。本報記者 王鋒
第一期
史學泰斗漫談陝西歷史文化
2008-6-29 09:32 來源:三秦都市報
●柯林頓、薩科齊爭著來西安,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的集中象徵。。
●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純而又純,封閉的,保守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註定是要消亡的。
「長安講壇」昨日開幕
本報訊(記者 夏明勤)醞釀已久的「長安講壇」昨天在陝西歷史博物館開幕。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周敏主持儀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薛保勤、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到會並致辭。
薛保勤指出,「長安講壇」是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引領社會科學界、服務社會、滿足幹部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人文陝西和文化強省的現實需要和基礎性工作。
為將「長安講壇」辦成一張繁榮學術、服務陝西、服務文化、服務大眾的文化名片,薛保勤強調要通過百姓化的視角、通俗化的表述、學術化的理論支撐、學者化的報告團隊,打造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亮點,構建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平台,生產我省公共文化的精神產品,形成我省公共文化的服務體系,在服務大眾和服務決策、服務黨政兩條戰線展開,在通俗化與學術化兩個領域同時推進,在普及的過程中提升、提煉、提高,在提高的實踐中進一步普及。
隨後舉行的首場講座中,專家們漫談陝西歷史文化,剖析深刻、幽默風趣,讓大家開闊了視野,活躍了思維,受益匪淺。
嘉賓主持
王世平: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嘉賓
石興邦: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及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袁仲一:陝西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
成建正:陝西歷史博物館館長
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
王世平: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正式訪問中國,把西安作為訪華的第一站。去年,新上任不久的法國總統薩科齊首次訪華,第一站又是直奔西安。他們把訪華的第一站選在西安,實際上就是要表達美國和法國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明的一種尊重、一種敬意。也許柯林頓個人未必就那麼喜歡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但他是代表美國來到西安,表達的是對中華文明的一種尊重。他們爭著搶著要來西安,實際上是把陝西看成中華文明一個集中的象徵。
一說到西安,人們總喜歡說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但我認為僅僅用十幾個王朝不足以概括陝西。我給陝西下了幾條定義,第一個就是陝西是亞洲重要的人類起源地,請石興邦先生給大家做一個闡述。
石興邦:河南是最早發現仰韶文化的,在後來的進一步考古發掘中發現,仰韶文化的范圍極大。中國的北方,甚至中國的南方,以及泰國、越南這樣一些地方,都受到仰韶文化的影響。而陝西發現的有關仰韶文化的數量和重要性都比澠池有很大的增長。僅寶雞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存數量,就相當於一個河南省的。
王世平:石先生談到仰韶文化,我給各位稍微補充一下,仰韶是一個地名,在河南的澠池縣。1922年瑞典人安特生在澠池仰韶發現了一種彩陶文化,他將之命名為仰韶文化。
第二個定義,陝西是中華民族和起文明的發祥地,這一點請成建正先生做一個闡述。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
成建正:我是晚生後學。黃帝一直是被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陝西無論從古史傳說還是古遺跡來說,都理所當然的成為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第二,中國是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和建都朝代最多的國家,在西安建都的朝代總共是14個,有說13朝。大夏在陝北統萬城曾經建過都,如果從整個陝西省的角度來說,應該是14個王朝。建都的時間累計起來長達1077年,這恐怕在世界上都很少,在中國是絕無僅有。
第三,陝西是中國各種文明相融合、發揚光大的地方,陝西四周跟七個省、一個直轄市相接,是和周邊省份交往最多的地方。對絲綢之路各省都很重視,我們和鄰省之間關於絲綢之路也有過爭議,但是絲綢之路從長安開始,由張騫完成是肯定的。
還有一點,陝西是中國的大地原點所在地,涇陽有一個「永樂鎮」,這里是測定的中國大地原點。作為封建的中央政權,恐怕在這建都是最合適的了。
我還想說陝西是中國歷史上發生大事最多的地方。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100件大事》,從人的起源一直列到中共十六大,在中國發生的100件大事,發生在陝西28件,占將近30%。
另外我們陝西一直是富庶之地,黃土自肥,是一種天然的沃土,只要一下雨,他就產生肥力,最適合人的生活。
我插一件小事,今年3月26日我們館正式對外開放,全國各省和直轄市的博物館館長看了這3002件文物之後,有五六個館長給我表達一個類似的意思,就是你這么個搞法我們以後還做不做展覽了。他們的意思就是你們的東西太豐富了,這也反映了我們陝西歷史文化的厚重。
王世平:剛才成建正館長激情洋溢地講了炎黃,說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的發祥地,我給他稍微補充一下,輕松的話題。
1961年中國確定了180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基本要根據這個地方有什麼重要的文化遺存,有沒有經過比較重大的科學發掘。但有一個是完全根據傳說定的,就是咱們的黃帝陵。黃帝陵並沒有非常確鑿的、可靠的歷史記載,但它被定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且被定為古墓葬第一號,根據的是中華民族的感情。早在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在黃陵這個地方開始祭祀軒轅黃帝,一代一代傳下來,有東西沒東西已經不重要了,人心所向,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認同、一種血緣認同。
現在很多地方在爭歷史古跡,比如說我現在用推土機半個鍾頭就可以推起一個土堆,現刻一塊碑,現蓋一個房子,把它做舊。但黃帝陵有一棵大柏樹,高23米,七摟八拃半,這個柏樹大約5000年,正好和傳說中軒轅黃帝的時代相吻合。我們只要知道在5000年以前,一直有後代不斷地在這兒種樹,黃帝陵有5000年的樹,有3000年的樹,有2000年的樹,一直種到現在,整個山上現在有八九萬棵柏樹,這個東西做不了假,是鐵證。
我給陝西的第三個定義,曾有十多個王朝在陝西建都,具體是13個、14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周、秦、漢、隋、唐在陝西建都,這是中國古代的精華,其他多一個、少一個的沒關系。請袁仲一先生給大家講一講!
史上最強大的朝代在陝西建都
袁仲一: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就13個,如果加上大夏是14個,另外還有。這是可以研究的問題,但是這些王朝里頭,最主要的還是周、秦、漢、隋、唐這五朝,其他幾個朝代時間都比較短,影響較小一些。
這幾個朝代就是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都是極其輝煌的時代。陝西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漢唐時代就有長安了,她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世界性的大都市、國際性的大都市。這一部輝煌的歷史,不單純寫在文字上,而且大量刻印在三秦大地的實物上,是一部活生生的可以觸摸的歷史。
西周時代燦爛的青銅文化,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寶藏。寶雞農民要動土,經常有大批的文物被發現,像1976年扶風庄白村的一個農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一下發現一窖青銅器,達103件,有一個都達到了284千克。其他的就多了,窖藏墓葬的,經常動土就會發現。再舉一個例子,1966年扶風一個農民在修豬圈的時候,挖出來青銅器,兩件大型物體。所以講西周文明不能不提到燦爛的青銅器文化。
另外,周王室採取了分封制、禮樂制和宗法制,這個整體的文化體系,像一個精神紐帶一樣,從政治、經濟、社會、信仰等各種層面上,把華夏聯系在一起,在中國歷史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到了秦始皇時代,消亡六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是有跨時代意義的。
當然漢代的東西就更多了,走在這個地方,不由得引起你的遐想。漢代在文化上的成就,在中國文明的發展史上,具有輝煌的意義。到了唐代就更為輝煌了,用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的話來說,從夏商周以來,中國的強盛、發展的高度沒有超過唐的。咱們歷博庫房裡頭藏有敦煌壁畫500多幅,每一幅都是價值連城。你往碑林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大家書法,它們成為後世書法的典範。
唐代那種包容性、那種廣納百川的精神,是很重要的,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無窮的創造力,這種包容、開拓的精神直到今天也鼓舞著我們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純而又純的文化,事實上是沒有的,封閉的,保守的和外圍不接觸的文化是沒有前途的,是要消亡的。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文明融合的中心
王世平:剛才袁先生用全方位的眼光把陝西的歷史文化做了一個勾畫。我關於陝西還有一點定義,簡單的說就是,陝西是農業民族和草原民族包括他們的文化,長期沖突、交流、融合的中心,也就是說陝西是一個民族融合的中心,是一個文明融合的中心。
我們今天一說起陝西,可能給人的印象是比較封閉、保守,但是在2000多年前,中國歷史上 「改革開放」的先驅,「對外開放」第一人就是張騫,他就是陝西漢中人;維護絲綢之路的一個著名的人物班超,他也是陝西人,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陝西人走在這個「對外開放」的最前列。
Ⅶ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建築使用的什麼材料為什麼要使用這些材料
我知道都是環保的,具體是什麼不知道了。我就記得它的電力都是太陽能的,所有的屋頂都是採用太陽能電池板。用這些應該是為了環保吧!
Ⅷ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遺址特色
金沙遺址是2001年2月8日在一次基建施工過程中偶然發現的。現已發現的重要遺跡有大型建築基址、祭祀活動場所、一般居址、大型墓地等。出土文物有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器等6000餘件,其中,數以噸計的象牙、璀璨的金器和五彩斑斕的玉器更是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迄今為止,金沙遺址是世界范圍內出土金器、玉器最豐富,象牙埋藏最密集的遺址。可以確認,金沙遺址的年代為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600年,極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後,成都平原興起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也是中國先秦時期極為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金沙遺址是以遺址所在地的地名來命名的。在遺址發現之前,這里就被人們稱為「金沙村」。「金沙」這個美麗的名字,究竟啟用於何時,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在金沙遺址范圍內發掘的一座五代後蜀時期墓葬出土的墓碑上,將此處稱為「金沙鄉」,隸屬當時的犀浦縣,說明至少在五代時期「金沙」這一名稱就已存在了,並一直沿用至今。
金沙遺址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四川地區古蜀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對研究古蜀文化的起源、發展、衰亡有著重大意義,特別是為破解三星堆古城突然消亡之謎找到了有力證據。金沙遺址復活了一段失落的歷史,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並與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遺址、戰國船棺墓葬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階段,這段歷史填補了古蜀文化的重要缺環,與成都平原的寶敦文化、三星堆文化、戰國時期的蜀文化一道共同構建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四個階段,再現了古代蜀國的輝煌。而這一切,都讓我們了解到成都平原是長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的確立提供了重要佐證。
金沙遺址的發現將成都的建城史從距今2300年提前到距今3000年左右。因此,金沙遺址是最古老的成都城。它為成都書寫了一段最古老的歷史,也讓成都成為了中國3000年來唯一沒有遷移過城址,沒有更名的城市。
Ⅸ 博物館的陳列解說是什麼材質
展覽工程企業:為各類會議(包括營利和非營利的各種 類別的會議),展內覽(包括綜合性展覽會容、專業性展覽會、消費展覽會),永久和半永久性展示的博物館、陳列館、展覽館和商業陳列場所,以及各類事件活動(包括慶典、節慶、文化、科技、體育等活
Ⅹ 商丘博物館的材質的介紹800字
中國商文化博物館,又名商丘博物館新館,是中國首座集中展示商文化歷史文明的博物館,也是商丘市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國家AAAA級景區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西鄰華商文化廣場,南臨華商大道,周圍毗鄰燧皇陵、閼伯台、商祖祠、宋國故城、三陵台、文雅台、開元寺、八關齋、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張巡祠、應天書院、侯方域故居、歸德府文廟、穆氏四合院等著名文物古跡。[1]
商丘博物館總佔地面積74000平方米(約110.4畝),總建築面積29672平方米,展廳陳展面積8000平方米,館藏文物800餘件。2009年12月奠基,2010年開工建設,歷經6年,於2016年5月18日試開館,6月6日正式開館。[2]
商丘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構思源於商丘古城,完美地表現出古城「外高內低」之布局和「城壓城」之結構的典型特徵,體現收藏、陳列、展示中國商文化的「濃縮之城」這一概念。[1]
進入商丘博物館,先由面向華商大道的大台階和坡道登臨堤台,沿大引橋凌水進入博物館序言大廳。站在大廳上,可居高臨下俯視12米高的序言大廳背景牆,領略由「玄鳥生商」肇始的神秘、厚重、悠遠的中國商文化歷史。從序言大廳下至一層大廳,就進入了18米通高、象徵商丘古城的共享大廳,自下而上沿坡道可以陸續參觀各個展廳。到達屋頂平台後,站在四角的眺望台,可遠眺閼伯台、商丘古城、隋唐大運河商丘碼頭遺址等周圍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