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遺址
1. 有誰知道五代、宋、元時期有代表性的花鳥畫家及他們主要的取材內容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淵源流長,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採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即中國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歷史發展 中國繪畫經過數千年的不斷豐富、革新和發展,風格鮮明,形式獨特,在東方以至世界藝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
早期繪畫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上溯到遠古的岩畫和繁榮於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的非常豐富的裝飾紋樣,近年在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房屋的地面上發現有人物和動物的繪畫殘跡;遼寧西部凌源、建平交界之牛河梁發現屬於紅山文化的女神廟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中有彩繪牆壁殘塊,為最早的壁畫。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技巧上雖尚處於稚拙階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對人物、魚、鳥等外形動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徵,並表現作者的信仰、願望,用以美化生活,猶如一片絢麗的彩霞,映現了中國繪畫史的黎明。
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繪畫已有了相當的進步。古籍中已出現有關繪畫活動的記載,如周代宮廷及明堂中已有歷史人物的畫像,春秋時楚先王廟及卿祠堂中也繪有歷史、神話等內容的大型壁畫。近年在河南安陽商代殷墟遺址及陝西扶風西周墓葬的發掘中都曾發現壁畫殘跡,兩相印證,可知壁畫已流行於當時上層社會。這時的繪畫形象,可從青銅器及玉器上的裝飾紋樣,戰國時期漆器上的彩畫,特別是湖南長沙戰國楚墓中出土的帛畫和繒書圖像中看出中國繪畫在當時已達到較高水平,為秦漢時期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風格上看,商代庄嚴神秘而縟麗,西周趨於典雅,春秋以後社會和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變化,繪畫內容逐漸更多地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活潑生動,技巧上有著巨大的飛躍。
歷時400餘年的秦漢王朝, 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國勢強盛,疆域廣闊,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秦漢王朝與相鄰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觸,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繪畫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漢代宮廷官署及政治性建築物上多有壁畫,用以宣揚禮教,褒揚功臣,如西漢麒麟閣,東漢雲台畫功臣像、魯靈光殿壁畫包括天地神靈歷史人物等。漢代墓室壁畫及畫像石、畫像磚,特別是陸續出土的帛畫,對了解此一時期的繪畫面貌提供了豐富的形象資料。漢代繪畫氣魄宏大,筆勢流動,既有粗獷豪放的風格,又有趨於細密臻麗的帛畫,生動地塑造了現實、歷史及神話人物形象。在表現人物、動物動態,揭示情節高潮,反映現實生活等方面,有著重要成就。漢代繪畫作者絕大多數是工匠,他們在作品中不僅顯示出卓越的藝術才能,而且也融入了勞動者的感情。
三國兩晉南北朝處於長期分裂混亂之中,戰爭頻繁,
民生疾苦,但卻是繪畫史中的重要階段,繪畫藝術仍在曲折中得到發展。苦難的時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和發展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盛,遍及南北。中原地區寺廟壁畫現雖已盪然無存,但石窟壁畫如新疆克孜爾石窟,吐峪溝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特別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時期壁畫,展示出高度的藝術造詣。北方各民族的融合,南方經濟的開發也刺激和推進了繪畫藝術的發展。上層社會對繪畫的愛好和重視,並直接參加繪畫創作,使繪畫不僅是"百工"之事,而且涌現出一批有文化修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與廣大工匠一起為繪畫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在漢代繪畫發展的基礎上,這一時期人們對繪畫特點和功能有了進一步認識,繪畫史和繪畫理論著作開始出現,玄學的流行,文人崇尚通脫,從而使文學創作得到解放和繁榮,以及域外美術樣式的輸入也使繪畫題材內容及表現方法均有所發展。漢代流行的經史故事等題材的繪畫雖仍佔一定比重,但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卻迅速增多,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創作也日趨活躍。山水畫和花鳥畫開始萌芽。此期繪畫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追求精神狀態的刻畫及氣質的表現,體現了這一時期繪畫的水平。
繪畫的全面繁榮 隋唐兩代處於封建社會盛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與活躍,都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運,使繪畫藝術形成燦爛輝煌的局面,涌現出一批在歷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著名畫家。唐代繪畫體裁仍以人物畫為主,宮廷衙署及寺觀壁畫占相當比重,褒揚功勛的功臣畫像仍在繼續,石窟及寺觀壁畫較南北朝有著更大的發展,其規模之宏偉、技藝之卓絕在歷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畫中流行大型的經變題材,如表現西方極樂世界美好圖景的《西方凈土變相》,其中穿插描繪有大量的生活場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顯增強,甚至出現以宮娃為模特塑造菩薩形象的現象,附於佛寺壁畫中的供養人佔了更大的壁面,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繪畫適應社會好尚而趨於世俗化的傾向。在佛教壁畫中西域畫風仍有流行,如長安佛寺中於闐畫家尉遲乙僧的作品。但具有鮮明中原畫風的作品佔了絕對的優勢,對後世影響更為深遠,如吳道子的壁畫,"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創造了蒓菜條的線描和淡設色的吳裝樣式。周□創造了水月觀音的嶄新形象,都為後代所遵依,又顯示出外來佛教繪畫樣式形象走向民族化的成熟。唐代人物畫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輦圖》;也描繪了功臣勛將,如《凌煙閣功臣圖》;相鄰民族,如《西域圖》、《職貢圖》;皇室貴族,如《玄宗試馬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文人雅士,如《醉學士圖》;也有少數畫家表現田家生活題材的繪畫創作。萌芽於東晉南北朝的山水畫至此時有了明顯的進步,富麗精工而富於裝飾性的青綠山水得到社會的欣賞,水墨山水也相繼開始抬頭。隋代展子虔所畫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畫技巧上更有提高,對青綠山水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而吳道子於佛寺壁上畫怪石崩灘,達到"若可捫酌"的真實效果,又因一日之內能在大同殿壁上畫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與李思訓之作"皆盡其妙"。王維、張□也以水墨山水著名,可見唐代山水畫有著多種風貌,金碧青綠與水墨揮灑並行,專門山水畫家日益增多,山水畫即將進入成熟階段。隨著社會的需求,花鳥畫也開始興起,唐代花鳥畫側重描繪鷹鶻、仙鶴、孔雀、雉雞、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麗。由於武功隆盛和貴族游獵的風氣,使鞍馬等題材也成為繪畫專科並取得相當高的成就。由於印刷術的發明,版畫也隨之得到發展,唐代版畫多用於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扉頁畫,四川成都唐墓中出土的陀羅尼經咒都顯示了較為成熟的雕印技藝。唐代繪畫不僅大膽汲取、借鑒外來藝術的表現技巧,而且還通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到其他國家,當時大食都城中有中國畫工獻藝,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曾在中國以高價收購名畫家作品,中國繪畫通過中日兩國的使者、商人、留學生、僧侶等傳入日本,對日本古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代繪畫燦爛而恢宏,具有昂揚磅礴的時代精神和風貌。
五代兩宋以後,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成為中古繪畫的鼎盛時期。由於唐末以來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繪畫藝術服務范圍有所擴展,一些畫家進入手工業行列,其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增強了藝術與社會的聯系。皇室貴族為政治需求及從裝飾環境出發,創建了宮廷畫院,集納優秀畫家,對繪畫創作提出更多的要求,繼西蜀、南唐之後,宋朝統治者也設置畫院,擴充機構,招攬人才,給畫家授以職銜,從而使宋代成為歷史上宮廷繪畫最興旺最活躍的階段。文人學士把書畫視為高雅的精神活動和文化素養,並對繪畫提出鮮明的審美標准,在創作和理論上都開始形成獨特體系。社會、宮廷、文人士大夫之間的繪畫創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響,使宋代繪畫在內容、形式、技巧諸方面都出現群彩紛呈、多方發展的局面。宋代繪畫題材較唐代有很大擴展,人物畫中宗教寺觀壁畫雖仍具一定規模,特別是道教繪畫由於宋王朝對道教的提倡而有所發展,但石窟藝術已呈明顯衰退之勢,寺觀壁畫中為適應市民趣味,描繪生活形象及熱鬧場面的內容佔了重要位置。經史題材的人物畫,如《孝經圖》、《詩經圖》等也流行於時。但最有建樹的是廣泛表現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盤車圖》、《耕織圖》等;與節日民俗活動相結合的節令畫,如《大儺圖》、《冬至嬰戲圖》、《觀燈圖》等;借描繪歷史傳說反映人們對現實生活態度的歷史故事畫,如《文姬歸漢圖》、《採薇圖》等;描繪文人韻事,如《西園雅集圖》等,也佔一定比重。肖像畫已普及於社會上。版畫除佛教經卷圖像外,還用於經史著作,如《列女傳》等,科技書籍如《營造法式》等及圖譜、畫譜如《梅花喜神譜》的插圖,並已有獨幅版畫出現。尤其是以雕版印刷年節需要的年畫,更使版畫普及深入民間。五代兩宋時期山水畫發展最為顯著,五代時中原地區的荊浩、關仝,江南地區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區的山水畫,風格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宋代山水畫家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發展,五代時江南徐熙的田園花果和西蜀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風格。北宋趙昌的設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以趙佶為代表的院體花鳥畫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開水墨寫意之先導。文人學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著重表現主觀情趣,與民間畫工及宮廷花鳥畫的高度寫實、刻畫入微的畫風迥然不同。五代兩宋繪畫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創造,畫家注意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體驗,藝術上倡導寫實,具有精密不苟嚴謹認真的精神,但在創作中又注重提煉取捨,要求形神兼備,把工筆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純用墨線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貢獻,一些畫家在寫意人物花鳥上也進行了可喜的嘗試,豐富了繪畫的形式和表現技巧。與宋王朝先後並立的遼、西夏、金等王朝統治下的多民族聚居的中國北部地區,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涌現出胡□、胡虔、耶律倍等少數民族畫家。宮廷及陵墓也繪有壁畫,創作了富有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表現該民族風習的繪畫作品。遼金地區的文人士大夫繪畫在北宋文人畫傳統基礎上加以發展,對元代文人畫有著直接的影響。
文人畫和民間繪畫的發展 繪畫發展至元、明、清時期有了巨大變化。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對職業畫家及民間畫工的繪畫(即行家畫)則帶有嚴重偏見,認為只有文人士大夫的繪畫(即利家畫)最高雅、最超逸。題材上山水、花鳥佔有絕大比重,而表現社會生活的人物畫除個別畫家擅長外,則日益呈衰微之勢,只有肖像畫尚保持相當水平。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趣,提出"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不趨附社會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自鳴高雅,表現閑情逸趣,涌現出難以數計的文人畫家和作品,其中有相當數量帶有因襲模仿、內容空泛的弊病,但其中也不乏卓有成就的文人畫家,他們借繪畫抒寫高尚情操,發泄對黑暗腐敗勢力的不滿,藝術上敢於突破陳舊成法的藩籬,注意師法自然,勇於創造革新。文人畫注意筆墨情趣及詩文書法相結合的題跋。此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中,既有為正統文人畫奉為典範的趙孟□、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quot;四王、吳、惲",又有帶有鮮明個性的徐渭、陳洪綬、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燮、李□、金農等人,分別在不同方面作出貢獻。明清繪畫中另一值得矚目的發展是民間繪畫的書籍版畫插圖和年畫的繁榮興盛。由於小說戲曲創作和演出的活躍,及手工的突飛發展,推動刻書行業勃興,書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圖以吸引讀者,舉凡經史文集、科技著作、地理方誌,特別是小說戲曲大多附有插圖,繪形寫景,備極生動,運刀雕版,明快剛健,或細如擘發,或拙如畫沙,由於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藝術成就頗高。年畫則由於雕版套色技術的成熟得以進一步推廣普及。明清年畫繼承了宋代繪畫的傳統,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手法,描繪社會生活,表現神話傳奇及英雄人物,反映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手法活潑自由,色彩紅火熱烈,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化,封建社會發展成熟的繪畫又隨著時代的驟變而有所變革。
風格與特徵 中國繪畫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歷經數千年的漫長歷史,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格和獨特的民族特徵,並被歷代藝術家發揚光大。
民族感情、人品和畫品 中國繪畫的強大生命力,首先在於歷史上優秀的畫家(包括民間勞動者出身的工匠)適應本民族的審美要求,不斷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風貌的作品。從反映遠古時期信仰和情感願望的岩畫和彩陶花紋,到現代繪畫中的優秀作品,大都浸潤著熾熱的民族情感。漢代以前的作者多數是地位卑下的工匠,但其作品(如畫像石、畫像磚)手法之活潑純朴、生活場景之巧妙生動,至今仍散發出強烈的藝術魅力。魏晉隋唐石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壁畫)也是工匠的創作,他們不僅以高超的技藝,憑借對生活的觀察、概括及豐富的想像,塑造了無數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廣闊的社會生活場面。魏晉以後,出現了有文化素養和優越條件的專業畫家,但多數作者仍在一定程度上與人民群眾保持著聯系,唐代周□畫章明寺壁畫,起稿時都人士庶觀者以萬數,他傾聽大家的意見隨日改定,歷經月余,最後眾人無不嘆其神妙。宋代一些花鳥畫家,為了創作不僅親自蒔花養鳥和深入自然,而且向園丁請教,具有虛懷若谷的美德。中國傳統繪畫不僅注重畫品,而且注重人品道德,不少畫家表現了高尚的情操,其畫不以勢利動、不以金錢換取。明代陳洪綬尤喜為貧不得志的人作畫,若豪貴有勢力者索之,雖千金不為搦筆。鄭燮畫竹,聲稱以慰天下之勞人,他又題詩?quot;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顯示他對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不少畫家在民族危難之際,大義凜然,宋代李公麟家小史趙廣,雖畫名不顯,但靖康之難,金兵迫令其畫所擄婦人,趙廣寧肯被割斷手指也決不脅從。他們用畫筆贊頌正義、歌頌自由,在不同程度上發泄對腐敗黑暗勢力的不滿,歌頌大自然的壯美或秀麗,借描繪花鳥蟲魚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高尚的情操。宋末龔開畫宋江36人像,從忠義角度對起義英雄贊頌;徐渭以亂頭粗服的風格畫荷蟹葡萄表示對懷才不遇的不平遭遇的抗議;陳洪綬畫《九歌圖》、《西廂記圖》表現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及對自由愛情的贊許;朱耷畫怪鳥白眼看天流露對清王朝的不合作態度;羅聘畫《鬼趣圖》、齊白石畫《不倒翁》都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舊時代政治腐敗;徐悲鴻用"山河百戰歸民主,踏平崎嶇大道平"的駿馬歌頌光明的新時代的到來。
形神兼備與表現形式 中國繪畫藝術從一開始就不單純拘泥外表形似,而更強調神似。形似只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現內在的本質精神。漢魏繪畫擅長表現動態氣勢,已神氣迥出。西晉衛協的畫,"雖不該備形妙,頗得壯氣"。謝赫"六法"以氣韻生動置於首位,五代山水畫家荊浩謂繪畫應力求氣質俱盛的"真",而別於"得其形遺其氣"的"似"。宋代繪畫極重寫實,但決不是客觀物象的再現,而是更重視提煉概括,形神兼備。一些文人畫家側重於神似而不拘泥於細致刻畫,蘇軾甚至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見解。元明以後寫意畫勃興,實踐上有了更多的創造探索,陳洪綬人物畫的大膽誇張,朱耷花鳥畫的奇特變形,石濤等人山水畫的蓬勃生氣,都達到以神造形、表現強烈鮮明的主觀感受;齊白石則堅持似與不似之間,也極為強調神似。中國繪畫鄙薄"一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競尚高簡,變為空虛"的欺人之作。注重神韻也為近現代其他畫種所汲取,成為民族繪畫的主要特色之一。
中國傳統繪畫重視筆墨,以線作為塑造形象的基本手段,而不是像西洋畫那樣重視光線體面。傳統繪畫以毛筆為工具,用筆因輕重緩急的不同,所畫出的線描不僅表現對象形體,而且具有形式美感,能體現出不同的氣質和個性,從而大大加強了作品的藝術魅力。南北朝時繪畫理論家謝赫在其所著的《畫品》中,列有品評繪畫藝術水平高下的六法中,即提出"骨法用筆"的准則,東晉顧愷之作畫如春蠶吐絲,纖柔優美,緊勁聯綿。吳道子的線描豪放健美,筆不周而意周,畫出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此後不少畫家著力追求用高度簡練的筆墨表現豐富的內容。南宋梁楷的減筆和以後發展的寫意畫法都體現出高度的藝術技巧。由於書法與繪畫工具相同,行筆有某種共同性,因而唐代即提出書畫用筆同法。元代以後,更重視吸取書法用筆入畫,豐富了繪畫的表現技巧,直至清代揚州八怪及吳昌碩所表現的金石氣到了高峰。中國古代稱繪畫為丹青,謝赫六法論中?quot;隨類賦彩",對色彩運用極為重視,但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色彩既不是環境色,也不完全是固有色,而是更多帶有主觀創造,其中既有燦爛艷麗的青綠金碧,又有樸素淡雅的水墨淺絳。但五彩絢麗並非自然模仿,水墨勾染也並不單調,吳道子的淡彩吳裝,李公麟的白描,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直到齊白石的紅花墨葉,通過墨色濃淡干濕的微妙變化同樣具有五彩絢麗的效果。用筆和用墨巧妙結合,相互映發,使中國傳統繪畫達到了優美的效果,也是中國畫的基本特點之一。
中國傳統繪畫的構圖不像傳統西洋畫那樣採取靜止的焦點透視,而常常是大膽自由地打破時間空間限制。中國畫家早在公元 5世紀上半葉就已經認識到了透視法則,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初步的基本的透視理論,隋代展子虔畫山水已達到咫尺千里之妙。與西洋畫家忠於物象的透視准則相比,中國畫家更注重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處理構圖時常使用類似鳥瞰式的觀察方法和左右移動視點的獨特方式,以及高度提煉概括的手法,來處理紛呈繁雜的自然物象,因而產生了描繪城鄉廣闊地域風情的《清明上河圖》,氣勢磅礴的《長江萬里圖》,景色連綿的《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敦煌北朝壁畫中的本生題材(如九色鹿本生)、寺觀壁畫中的神佛連續故事和傳為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以景物連綴出不同時間的情節,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特徵之一,這種出色的技巧和手段,日益為現代藝術所借鑒。
傳統繪畫稱構圖為經營位置或章法,即不僅是形式變化,而是如何突出主題,表現優美動人的意境,鮮明的表達畫家的主觀情趣。畫面結構講究疏可走馬、密不透風,嚴謹精練,藝術上注重象外之趣、畫外之意,一樹一石,寥寥幾筆,巧妙布置,引起無限遐想,常達到引人入勝、玩味不盡的效果。
詩書畫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繪畫既要求畫家重視修養,讀萬卷書;同時又要重視豐富生活的體驗和感受,行萬里路。要求詩、書、畫的完美結合,要有詩一般凝練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和意境。元代以後,更注重書畫題跋,以詩文抒發情感,喚起觀者的聯想和共鳴,使畫面境界因詩而豐富提高。如王冕題畫?quot;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徐渭題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齊白石題不倒翁:"白面烏紗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倏忽將爾來打破,混身何嘗有心肝",都達到借物抒情言志、詩畫珠聯璧合的境地。詩、書、畫多種藝術形式的聚合,是中國傳統繪畫獨具的特色。
近現代繪畫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社會在急速的發展和變化,中國繪畫也隨之發展和變革。中國傳統繪畫有著輝煌的成就,但由於它生長、成熟於封建社會之中,一時難以適應表現現代生活和情感,由歐洲、日本傳入的西洋繪畫,又存在著如何適應中國人民的欣賞要求的問題。風起雲涌的革命形勢,需要繪畫投入戰斗。不少有作為的畫家為發展中國畫和西洋畫,和以繪畫為武器投入革命斗爭,寫出了燦爛輝煌的一頁。
晚清的中國傳統繪畫由於存在因襲模仿、脫離群眾的弱點,已處於衰勢。但一些畫家適應新興工商業城市的要求,發揚傳統技巧中的精華,汲取民間和外來畫種的營養而有所突破,出現了任頤、虛谷、吳昌碩等代表性畫家。有的畫家在傳統基礎上恢復師造化的優良傳統,吸收外國繪畫的某些技法表現新內容,大膽探索,作出可喜的成就,如嶺南畫派及徐悲鴻、劉海粟、蔣兆和等。齊白石則?quot;刪去臨摹手一雙",直至衰年變法,使中國畫某些領域得到發展。歐洲繪畫通過留學國外歸來的畫家們的實踐和學校培養,涌現了一批早期油畫家,從古典寫實到近代諸流派都有所探索。值得注意的是在抗日戰爭及三年解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富有戰斗傳統的版畫、漫畫、連環畫、年畫、宣傳畫等,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發動群眾革命斗爭,豐富人民文化生活方面呈現出無比的活力
2. 官渡古鎮居住哪些民族都有些什麼民風民俗
官渡古鎮位於昆明東南郊8公里的螺峰村,地處滇池北岸、寶象河下游,佔地17平方公里,可從昆明南站(南窯)乘坐31路公共汽車或中巴車前往。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官渡曾是一個譽滿滇中的古渡口,是昆明歷史文化名城古鎮之一,唐宋時已是滇池東昆岸的一大集鎮,元代與昆明同時設縣,明清已成為商業、手工業很發達的鄉鎮。昔日官渡,商賈雲集,高塔輝映,有五山、六寺、七閣、八廟和眾多人文景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文化建築遺址。其中名聞遐爾的國家級重點文物金剛塔被作為官渡區「古文明」的象徵,昆明古八景之一的「古渡漁燈」就反映了過去官渡的繁榮。1958年以前,這里是官渡區人民政府所在地。
官渡古鎮歷史悠久,是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南詔大理國時期,已是滇池東北岸一大集鎮和交通要沖。4000多年前就有人居住,因臨近滇池,先人們以捕食螺螄為生,長久以往,螺螄殼堆積如山,古稱「渦洞」,現存的許多古建築就建在這一新石器時代貝丘文化遺址上。宋以前設渡口,漁舟及過往的官船都在此停靠,又改坐轎或騎馬過狀員樓入昆明城。因此得名「官渡」。元代與昆明同設縣,明清時期已成為商業,手工業發達的集鎮。
官渡古鎮文化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豐富,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就有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金剛塔」為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存最早建造、保存最完好的金剛寶座式石塔,修建於明天順之年(公元1457年)、距今已有546年歷史、建在一堆螺螄殼上的金剛塔堪稱偉大壯舉。河北省建築科研研究學院工程技術人員在此次整體頂升2.6米的巨大工程中發現,當時沒有水泥,為了建造該塔,古人採用螺螄殼拌黑膠泥夯實後,再打下數百根沙松樁固定後,再用糯米飯和糯米湯拌紅土作墊層,一塊一塊砌上塔石,據說當時官渡古鎮千家萬戶的糯米都集中後用盡。除金剛塔外還有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妙湛寺東塔、土主廟、法定寺、文明閣、魁星閣、觀音寺、凌雲閣、古戲樓、三聖宮、燃燈寺、五穀寺等10多處景觀以及上百間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一顆印式」民居,形成一個繁華集鎮,古時有「小雲南」之稱。
早在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益州郡,轄24縣,官渡為谷昌縣所轄。唐代高祖李淵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廢谷昌縣,置益寧縣。元代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設官渡縣。
官渡一名的由來,據《創建妙湛寺碑記》載:「滇城之隔二十里有郭曰蝸洞……鄉士大夫游賞纜船於渡頭,吟嘯自若,陶陶而忘返,命之曰官渡。」自元代之後,官渡已成官家和商船及漁舟競渡的繁盛渡口,熙來攘往的舟楫多集於此。每當夜幕降臨,漁火點點,燈光片片,猶如天空繁星閃爍。官渡當時的繁榮景象,可見一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官渡興建寺廟塔閣,文化建築拔地而起,形成滇池之畔又一獨具特色的古建築群。
始建於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的妙湛寺,為滇池地區又一大寺,該寺氣勢恢宏,紅牆璃瓦,金碧輝煌,不幸毀於大火。後經歷代修葺,規模已不如前,僅存正殿、華嚴閣、玉皇閣及配殿、廊廡等建築。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像。現在原址原樣修復的妙湛寺建築群,基本恢復原初宏制。寺前修復的東塔和西塔,兩塔均高17.5米,為13層密檐實心方形塔,兩塔相峙,冬秋夜晚,月光照映,恰似兩支書寫蒼穹的巨筆。
古鎮中心的金剛塔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金剛塔的基台為方形,人們可從塔的底部東西南北券洞門穿行。基台上有5座塔,中心的主塔為金剛寶座塔,總高16米,四邊是形制一致的群塔,基台四角雕有力士像4尊,四面皆為雕刻,刻工精湛。金剛塔至今雖然僅有500多年,但卻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1996年國務院將此塔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由於塔基土質松軟下沉,現經科學施工,整塔向上抬升2.6米。
位於金剛塔西側的土主廟,建於南詔時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雲南通志》載,土主廟「蒙氏城滇時建,滇人奉為土神,各村邑奉之,獨在官渡者靈異」。故土主廟亦稱大靈廟。現已掭菘⒐さ耐林髏砭褪前辭騫廡魘
3. 關於太宗昭陵和凌煙閣
今昭陵下宮遺址未作清理,其規模不可知。
昭陵還分布有功臣貴戚等陪葬墓167座, 已知墓主姓名的有57座,形成一個龐大的陵園。這是援引漢代的制度,唐代從獻陵開始。起初只限於賜葬,隨後允許申請陪葬,漸次擴到子孫亦可從葬陪陵。據昭陵有碑及出土墓誌記載:陪葬者或享受國葬,喪葬所需概由官府;或官為立碑;或贈米粟布帛;或賜衣物;或給羽葆鼓吹等。還有預賜塋地,以便生前就修造墳墓。也有為紀念戰功而起冢者,如李靖墓起冢象陰山、積石山;李績(徐懋功)墓起冢象陰山、鐵山、烏德犍山(即郁都斤山);阿史那社爾墓起冢象蔥山;李思摩起冢象白道山等。再還有皇帝親為撰書碑文者:如魏徵碑為唐太宗撰書;李勛碑為高宗撰書,更足以說明他們所受的寵榮。陪葬墓的石刻也極為精美,溫顏博墓前的石人,魏徵墓碑首的蟠桃花飾、尉遲敬德墓誌十二生肖圖案和石槨的仕女線刻圖等,皆為當時藝術精品。從墓內還發現大量的精緻的工藝品,例如李績墓中出土的「三梁進德冠」,花飾俊美,據說唐太宗親自設計了三頂,賜予最有功之臣,李勛得了一頂。眾多陪葬墓襯託了陵園的宏偉氣勢,加之各墓之前又多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望柱、石碑之屬,更能點綴陵園繁華景象。同時也反映了唐太宗時君臣之間『義深舟楫」的關系。有「榮辱與共,生死不忘」之意。唐太宗能與功臣「相依為命」,既不濫殺功臣,且妥善安置,使能保持晚節,死後還能安葬在一起,這種做法在帝王中實屬罕見。
昭陵地面建築雖被毀壞了,又屢遭戰亂的破壞,但陵園遍布著豐富的古跡和文物,還藏有大量的古代美術工藝品及其他文物,有待發現。昭陵博物館里展示了許多墓碑和墓誌,保存了大量的有關唐代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史料,為我們展示了初唐書法藝術的高度水平。
凌煙閣是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現在還存在。
http://bk..com/view/79804.htm
http://bk..com/view/254173.htm
4. 徐氏的起源
一、源於嬴姓,以國名為氏。遠祖可追溯到五帝時代金天氏少昊(嬴姓)。少昊重孫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於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縣北。
二、源於嬴姓,以部落為氏。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裂分殷商遺民六個氏族與魯公,其中有徐氏族。
三、源於改姓而來。
1、北魏時,居住在今寧夏賀蘭山地區和甘肅慶陽地區的氐族中,有徐姓人。但這些徐姓人到底是出自嬴姓還是後來氐族人自行改姓,現在已經無法考證。
2、蒙古族改徐姓:蘇密爾氏,世居克什克騰、大黃山,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徐氏。兀蘇德氏,源自蒙古旭烈兀部,後多冠漢姓為徐氏。明初蒙古族人七十五,歸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賜漢姓為徐晟,其子孫稱徐氏。
3、朝鮮族改徐姓:唐朝百濟國王子扶余隆,改漢姓為徐姓。清朝,居於今俄羅斯加斯西湖口的高麗族人,皆改漢姓為徐氏,為今朝鮮族徐氏來源之一。
4、滿族改徐姓:清朝滿洲八旗舒祿氏、徐吉氏、舒穆祿氏等氏族集體改姓徐,後成為東北地區的徐姓滿族。
(4)凌煙閣遺址擴展閱讀
徐氏名人
1、徐伯(生卒年不詳),齊郡(今山東臨淄)人。西漢著名的治水專家、水利學家。當時,漢武帝採用了大臣鄭當時的建議,命工程水利專家徐伯測量地形,發兵卒數萬人開掘了漕渠,灌溉農田。徐伯作為一個水利工程專家,有著豐富的治水經驗。
他不負漢武帝所望,飽經風雨,任勞任怨,於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親自主持了漕運的開鑿工程。從測量、制圖到動工,他都躬身實踐,身體力行。為了工程早日竣工,他不分晝夜巡行於穿渠之處,躬身勞作,豎立表記,確立地點、踐線,選定了渠線和渠壩高程。
2、徐世勣
李勣(j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唐朝初年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勛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
3、李敬業
李敬業(636年—684年),又名徐敬業,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人,唐朝官員、將領。司空李勣之孫,梓州刺史李震之子,因父早死,直接承襲祖父英國公爵位。李敬業是唐睿宗時反太後武則天臨朝稱制而起事的領導者。
5. 求唐朝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內部布局,要詳細一點,最好有圖
太極宮:
興慶宮歷經擴建,宮城佔地東西1080米,南北1250米,總佔地2016畝。平面為長方形,由一道東西牆分隔成北部的宮殿區和南部的園林區(和太極宮、大明宮南北相反);共設有六處城門:西垣偏北——正門興慶門,西垣偏南——金明門;東垣與興慶門相對——金花門,東南隅——初陽門;北宮垣居中——躍龍門;南垣居中——外垣為通陽門、內垣為明光門。
北部宮殿區:
興慶殿建築群:坐北朝南,前部有大同門,門內左右為鍾、鼓樓,其後為大同殿,再後為正殿興慶殿,最後為交泰殿。
北門躍龍門內中軸線上,正殿為南薰殿,宮城東北部有新射殿、金花落等建築。
南部的園林區:
以龍池為中心,池東北岸有沉香亭和百花園,南岸有五龍壇、龍堂,西南有花萼相輝樓、勤政務本樓等。相傳龍池中曾大量種植荷花、菱角和各種藻類的隱華植物,池南岸還種有可解酒性的醒醉草。東宮垣東側有夾牆復道與大明宮、芙蓉園相通。
以上內容整理自網路【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個詞條。
6. 唐朝凌煙閣地點
凌煙閣位於唐朝皇宮(太極宮)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因圖形「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而聞名於世,可惜毀於戰亂。原址地點應在現西安市明城牆北門(安遠門)外。
7. 凌煙閣功臣畫像還在嗎
現在的凌煙閣還存在嗎,在哪裡裡面的畫像還在嗎謝謝 已經盪然無存了 唐朝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為人君者,驅
8. 中國古代女英雄的故事
希望對你有復幫助: 1.花木蘭制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2.穆桂英
-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3.梁紅玉(1102—1135)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殊勛,一夜賓士數百里召韓世忠入衛平叛,因此被封為安國夫人和楊國夫人。 4、馮婉貞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1860年(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5、秋瑾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9. 唐代所有宮殿名稱以及誰住在那裡
太極宮:隋代大興宮改建,皇帝的住所。唐初政治中心,唐高祖李淵和太宗李世民版住在這里。
掖庭宮權:用來收容犯罪官僚的子女,在宮中進行勞動和學習技藝。
東宮:皇太子居住和辦公之地,規模都較小,占宮城的一小部分。
大明宮:永安宮改成大明宮,李世民為其父李淵所修避暑之宮永安宮。
上陽宮:於此設朝聽政
(9)凌煙閣遺址擴展閱讀
大明宮
大福殿,三清殿,承香殿,玄武殿,紫蘭殿,拾翠殿,含冰殿,林德殿,太和殿,太和殿,清忠殿,仙居殿,長安殿,金鑾殿,清醉閣,還周殿,蓬萊殿,含涼殿,朱境殿,宣徽殿,中和殿,明義殿,承歡殿,紫宸殿,含象殿,思政殿,延英殿,綾綺殿,浴堂殿,溫室殿,龍首殿,宣政殿,含元殿。
太極宮
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 等等。建於隋初。隋稱大興宮,唐睿宗景雲元年,改稱太極宮。因其為唐京的正宮,故又稱京大內。唐太極宮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
興慶宮
興慶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和沉香亭建築物。
參考鏈接來源:網路——太極宮
10. 唐朝武則天時期宮殿名稱和用處
大明宮:大明宮的范圍很大,東西1.5千米,南北2.5千米,略呈楔形,共有11座城門。大明宮正門名丹鳳門,正殿為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自高宗咸亨元年以後,大明宮成為朝政活動的中心。
大明宮含元殿:整組建築圍成凹字,好似雄鷹展翅,既是宮闕,也是主要大殿。含元殿是中國最偉大的殿堂,氣魄宏大,性格輝煌而歡樂,體現了一種高昂灑脫、豪健爽朗的文化格調,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築藝術水平。
含元殿:是當時唐長安城內最宏偉的建築。殿前東西兩側有翔鸞、棲鳳二閣和通往平地的龍尾道。實測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東西長75.9米,南北寬42.3米。在台基東西兩旁各有一條廊道遺跡,分別伸向東邊的翔鸞和西邊的棲鳳二閣。
(10)凌煙閣遺址擴展閱讀:
「大明」一詞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大明宮如同未央宮之名也出自《詩經》一樣,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
大明宮的來歷還有一個奇異的傳說。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過一面古銅寶鏡,魏徵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
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大明宮峻工後,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後也就有了「明鏡高懸」的說法。有寶鏡鎮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稱為大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