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盪山旅遊記
Ⅰ 徐霞客的雁盪山游記
太多了 貼不下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xuxiake/
1、《雁盪山游記》
雁宕山,省稱雁山,今稱作雁盪山。山頂有積水長草之窪地。故稱"盪"據傳秋時歸雁多宿於此,山亦名為雁盪山。其山在浙江溫州地區,並分為南、中、北三段,北雁盪山面積最大,靈峰,靈岩,太龍湫為雁盪風景三絕。此日記所記乃北雁盪山遊程,對其三絕皆有記敘。
該記主要記敘了作者游覽北雁宕山一路所見。記中對北雁宕山主要景觀靈峰、靈岩、大龍湫三絕加以了詳盡描繪,並對許多細微奇景如龍鼻水、老僧岩、獨秀峰等也進行了描繪。該記層次分明,語言奇峻,尤其對山形水勢之細微區別的把握極見功夫。寫景亦非單獨寫景,而是極大地融進觀察者的主觀感受,讀起來倍增真實感,其藝術感染力也得到加強,特別是13日、14日兩日記,文字奇峻中見優美,具形具象、亦景亦情。
自初九日別台山,初十日抵黃岩。日已西,出南門三十里,宿於八嶴aò。
十一日 二十里,登盤山嶺。望雁山諸峰,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又二十里,飯大荊驛。南涉一溪,見西峰上綴圓石,奴輩指為兩頭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過章家樓,始見老僧真面目:袈衣禿頂,宛然兀立,高可百尺。側又一小童傴僂於後,向為老僧所掩耳。自章樓二里,山半得石樑洞。洞門東向,門口一梁,自頂斜插於地,如飛虹下垂。由梁側隙中層級而上,高敞空豁。坐頃之,下山。由右麓逾謝公嶺,渡一澗,循澗西行,即靈峰道也。一轉山腋,兩壁峭立亘天,危峰亂疊,如削如攢,如駢筍,如挺芝,如筆之卓挺立,如襆頭巾之欹傾斜。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雙鸞、五老,按翼聯肩。如此里許,抵靈峰寺。循寺側登靈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後,側有隙可入。由隙歷磴數十級,直至窩頂洞。則窅yǎo深遠然平台圓敞,中有羅漢諸像。坐玩至暝色,返寺。
十二日 飯後,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岩,五里,至凈名寺路口。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山谷五里,至靈岩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險如屏障的山頂齊而色紫,高數百丈,闊亦稱之。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嶂之右脅介於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穴內石色俱黃紫,獨罅口石紋一縷,青紺gàn紅青色潤澤,頗有鱗爪之狀。自頂貫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內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為獨秀峰,小於天柱,而高銳不相下。獨秀之下為卓筆峰,高半獨秀,銳亦如之。兩峰南坳,轟然下瀉者,小龍湫也。隔龍湫與獨秀相對者,玉女峰也。頂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過雙鸞,即極於天柱。雙鸞止兩峰並起,峰際有「僧拜石」,袈裟傴僂,肖矣。由嶂之左脅,介於展旗者,先為安禪谷,谷即屏霞之下岩。東南為石屏風,形如屏霞,高闊各得其半,正插屏霞盡處。屏風頂有「蟾蜍石」,與嶂側「玉龜」相向。屏風南去,展旗側褶中,有徑直上,磴級盡處,石閾限之。俯閾而窺,下臨無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圓穴,側有一長穴,光自穴中射入,別有一境,是為天聰洞,則嶂左第一奇也。銳峰疊嶂,左右環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而小龍湫下流,經天柱、展旗,橋跨其上,山門臨之。橋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頂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靈岩之外觀也。
十三日 出山門,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參差,流霞映彩。高而展者,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夾者,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為觀音岩。岩側則馬鞍嶺橫亘於前。鳥道形容道路險絕盤折,逾坳右轉,溪流湯湯,澗底石平如砥。沿澗深入,約去靈岩十餘里,過常雲峰,則大剪刀峰介立澗旁。剪刀之北,重岩陡起,是名連雲峰。從此環繞回合,岩窮矣。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岩勢開張峭削,水無所著,騰空飄盪,頓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傳為諾詎jù那觀泉之所。堂後層級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飯庵中,雨廉纖不止細雨下個不停,然余已神飛雁湖山頂。遂冒雨至常雲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絕磴三里,趨白雲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見客至,望去。再入一里,有雲靜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隱,卧床數十年,尚能與客談笑。余見四山雲雨凄凄、不能不為明晨憂也。
十四日 天忽晴朗,乃強清隱徒為導。清隱謂湖中草滿,已成蕪田,徒復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頂。余意至頂,湖可坐得,於是人捉一杖,躋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數里,始歷高巔。四望白雲,迷漫一色,平鋪峰下。諸峰朵朵,僅露一頂,日光映之,如冰壺瑤界,不辨海陸。然海中玉環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壁立,內石筍森森,參差不一。三面翠崖環繞,更勝靈岩。但谷幽境絕,惟聞水聲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巒累累,下伏如丘垤dié丘垤即小土堆,惟東峰昂然獨上,最東之常雲,猶堪比肩。
導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須越三尖。余從之,及越一尖,路已絕;再越一尖,而所登頂已在天半。自念《志》雲:「宕在山頂,龍湫之水,即自宕來。」今山勢漸下,而上湫之澗,卻自東高峰發脈,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轍而東,望東峰之高者趨之,蓮舟疲不能從。由舊路下,余與二奴東越二嶺,人跡絕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狹,兩邊夾立,如行刀背。又石片稜稜怒起,每過一脊,即一峭峰,皆從刀劍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見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盡處,一石如劈,向懼石鋒撩人,至是且無鋒置足矣!躊躇崖上,不敢復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級,遂脫奴足布四條,懸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從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僅容足,無餘地。望岩下斗同「陡」,下同深百丈,欲謀復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丈余,不能飛陟zhì登。持布上試,布為突石所勒,忽中斷。復續懸之,竭力騰挽,得復登上岩。出險,還雲靜庵,日已漸西。主僕衣履俱敝破,尋湖之興衰矣。遂別而下,復至龍湫,則積雨之後,怒濤傾注,變幻極勢,轟雷噴雪,大倍於昨。坐至暝日落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 寺後覓方竹數握,細如枝;林中新條,大可徑寸,柔不中杖太柔軟不宜作拐杖,老柯斬伐殆盡矣!遂從岐度四十九盤,一路遵海而南,逾窯嶴嶺,往樂清。
游天台山日記
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縣北,有華頂、赤城、瓊台、桃源、寒岩等名景,其中以石樑飛瀑最為著名。
該記先略敘一路風光美景,再著重記敘登華頂峰,觀斷橋、珠簾瀑布,對華頂峰景色以及草木異狀亦有一定描繪,而對斷橋、珠簾之水的描寫則尤為細致,對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勢頗有重筆。對明岩石洞之闊大、洞外石壁高聳之奇也寫得氣勢非凡。其後對寒岩、鳴玉澗、瓊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繪。
此為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時所記,時間是公元1613年,在公元1632年他又再次游覽並另作一記。
該記基本上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語言清新樸素,精練准確,從此篇我們可以看出徐霞客游記的基本風格。
癸丑(公元1613年)之三月晦每月最末一天為晦 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三十里,至梁隍山。聞此於菟即老虎夾道,月傷數十人,遂止宿。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晴,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今人攀歷忘苦。又十五里,飯於筋竹庵。山頂隨處種麥。從筋竹嶺南行,則向國清大路。適有國清僧雲峰同飯,言此抵石樑,山險路長,行李不便,不若以輕裝往,而重擔向國清相待。余然同意之,令擔夫隨雲峰往國清,余與蓮舟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就石樑道。行五里,過筋竹嶺。嶺旁多短松,老乾屈曲,根葉蒼秀,俱吾閶門盆中物也。又三十餘里,抵彌陀庵。上下高嶺,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轟風動,路絕旅人。庵在萬山坳低窪處中,路荒且長,適當其半,可飯可宿。
初二日 飯後,雨始止。遂越潦積水攀嶺,溪石漸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頂,以朗霽為緣,蓋連日晚霽,並無曉晴。及五更夢中,聞明星滿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燁燁原指火燃極旺,此指日熾,決策向頂。上數里,至華頂庵;又三里,將近頂,為太白堂,俱無可觀。聞堂左下有黃經洞,乃從小徑。二里,俯見一突石,頗覺秀蔚。至則一發僧結庵於前,恐風自洞來、以石甃塞堆砌填塞其門,大為嘆惋。復上至太白,循路登絕頂。荒草靡靡,山高風冽,草上結霜高寸許,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嶺角山花盛開,頂上反不吐色,蓋為高寒所勒限制耳。
仍下華頂庵,過池邊小橋,越三嶺。溪回山合,木石森麗,一轉一奇,殊慊qiè滿足所望。二十里,過上方廣,至石樑,禮佛曇花亭,不暇細觀飛瀑。下至下方廣,仰視石樑飛瀑,忽在天際。聞斷橋、珠簾尤勝,僧言飯後行猶及往返,遂由仙筏橋向山後。越一嶺,沿澗八九里,水瀑從石門瀉下,旋轉三曲。上層為斷橋,兩石斜合,水碎迸石間,匯轉入潭;中層兩石對峙如門,水為門束,勢甚怒;下層潭口頗闊,瀉處如閾yù門坎,水從坳中斜下。三級俱高數丈,各級神奇,但循級而下,宛轉處為曲所遮,不能一望盡收,又里許,為珠簾水,水傾下處甚平闊,其勢散緩,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緣崖意指攀住樹枝爬上高岩,蓮舟不能從。暝色夜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橋,觀石樑卧虹,飛瀑噴雪,幾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曇花亭,石樑即在亭外。梁闊尺余,長三丈,架兩山坳間。兩飛瀑從亭左來,至橋乃合以下墜,雷轟河頹kùi原意為垮塌,此處指河水奔流迅猛,百丈不止。余從樑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盡,即為大石所隔,不能達前山,乃還。過曇花,入上方廣寺。循寺前溪,復至隔山大石上,坐觀石樑。為下寺僧促飯,乃去。飯後,十五里,抵萬年寺,登藏經閣。閣兩重,有南北經兩藏。寺前後多古杉,悉三人圍,鶴巢於上,傳聲嘹嚦聲音響亮而清遠,亦山中一清響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宮,覓瓊台、雙闕,路多迷津,遂謀向國清。國清去萬年四十里,中過龍王堂。每下一嶺,余謂已在平地,及下數重,勢猶未止,始悟華頂之高,去天非遠!日暮,入國清,與雲峰相見,如遇故知,與商探奇次第。雲峰言:「名勝無如兩岩,雖遠,可以騎行。先兩岩而後步至桃源,抵桐柏,則翠城、赤城,可一覽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顧,取寒、明兩岩道,由寺向西門覓騎。騎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頭,雨止,騎去。二里,入山,峰索水映,木秀石奇,意甚樂之。一溪從東陽來,勢甚急,大若曹娥。四顧無筏,負奴背而涉。深過於膝,移渡一澗,幾一時。三里,至明岩。明岩為寒山、拾得隱身地,兩山回曲,《志》所謂八寸關也。入關,則四周峭壁如城。最後,洞深數丈,廣容數百人。洞外,左有兩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筍突聳,上齊石壁,相去一線,青松紫蕊,翁蓯wēngcōng草木茂盛於上,恰與左岩相對,可稱奇絕。出八寸關,復上一岩,亦左向。來時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數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淺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高數丈,上岐立如兩人,僧指為寒山、拾得雲。入寺。飯後雲陰潰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岩頂上,對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視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闊八十步,深百餘步,平展明朗。循岩石行,從石隘仰登。岩坳有兩石對聳,下分上連,為鵲橋,亦可與方廣石樑爭奇,但少飛瀑直下耳。還飯僧舍,覓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帶峭壁巉崖,草木盤垂其上,內多海棠紫荊,映蔭溪色,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壁上鑿孔以行,孔中僅容半趾腳,逼身而過,神魄為動,自寒岩十五里至步頭,從小路向桃源。桃源在護國寺旁,寺已廢,土人茫無知者。隨雲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墮,竟無宿處,乃復問至坪頭潭。潭去步頭僅二十里,今從小路,返迂迴三十餘里。宿。信桃源誤人也。
初七日 自坪頭潭行曲路中三十餘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漸夾狹窄,有館曰桃花塢。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飛泉自上來注,為鳴玉澗。澗隨山轉,人隨澗行。兩旁山皆石骨,攢簇擁巒夾翠,涉目成賞,大抵勝在寒、明兩岩間。澗窮路絕,一瀑從山坳瀉下,勢甚縱橫。出飯館中,循塢山窪東南行,越兩嶺,尋所謂"瓊台"、"雙闕",竟無知者。去數里,訪知在山頂。與雲峰循路攀援,始達其巔。下視峭削環轉,一如桃源,而翠壁萬丈過之。峰頭中斷,即為雙闕;雙闕所夾而環者,即為瓊台。台三面絕壁,後轉即連雙闕。余在對闕,日暮不及復登,然勝風景已一日盡矣。遂下山,從赤城後還國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離國清,從山後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頂圓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為僧舍凌雜,盡掩天趣。所謂玉京洞、金錢池、洗腸井,俱無甚奇。
Ⅱ 徐霞客《游雁盪山記》內容
《游雁盪記》這篇游記不側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是借游抒懷,筆墨集中在游內山的兩點心得體會容的闡發上:
一是雁盪山因險峻僻遠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題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遠古的容色;
二是雁盪山岩深壁削,氣象森嚴,令人萌發「嚴恭靜正」之心,與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這篇散文構思巧妙,品味深刻,筆墨清新,饒有情趣。
(2)雁盪山旅遊記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這是一篇別具一格的游記。文章題目為《游雁盪記》,第一段卻說:「茲山不可記也」。接著,作者將雁盪山與柳宗元筆下的永柳諸山相比較加以說明:永柳諸山本處在人跡不至的荒涼偏遠之地,柳宗元先貶永州,後遷柳州,探幽尋勝,寄情山水,形諸筆墨,曲意形容,以寄託自己的的孤憤。
永柳諸山也因柳宗元的游記而聞名於世。而雁盪山「幽奇險峭,殊形詭狀」,「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容易與「號為名山者之所同」,寫不出雁盪山的特色,故「不可記」。
北宋的王安石通過游覽褒禪山悟出做學問的道理,而方苞則於游覽雁盪山領略到做人處世的道理,二者實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對雁盪山觀察細致入微,對它的評價也最恰當不過。因此,雁盪山之游,意義既十分深遠,而它也不是絕對不可以記的了。
Ⅲ 求(清)方苞 <游雁盪記>全文翻譯
游雁盪記·(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3]:「盍記之[4]?」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6],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7]、臨安之飛來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10],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
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11],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13],聖賢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見矣。
注釋: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陰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雁山:雁盪山簡稱雁山。
[3]鮑甥孔巡:鮑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鮑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鄒),荒涼偏遠之地。陬:角落,引伸為偏遠的地方。
[6]「幽尋」句:深入探尋山水(寄情山水)以打發日子。
[7]攝山:即棲霞山,在南京市北,為東南名勝之一,山中多產草葯,可以攝生(保養身體),故又名攝山。
[8]臨安:即杭州。飛來峰:一名靈鷲峰,在西湖西北岸靈隱寺前。相傳東晉時印度和尚慧理見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故稱「飛來峰」,為西湖勝景之一。
[9]痏(wěi偉):瘡。蹷(jué掘)然:驚心。
[10]鳩工:集聚工匠。鳩:聚集。標揭:標榜揚名。
[11]冥:脆隱滅。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堅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經歷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Ⅳ 求方苞《游雁盪山記》譯文
游雁盪記·(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3]:「盍記之[4]?」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6],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7]、臨安之飛來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10],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
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11],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13],聖賢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見矣。
注釋: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陰歷每月十五日為「望日」。雁山:雁盪山簡稱雁山。
[3]鮑甥孔巡:鮑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鮑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鄒),荒涼偏遠之地。陬:角落,引伸為偏遠的地方。
[6]「幽尋」句:深入探尋山水(寄情山水)以打發日子。
[7]攝山:即棲霞山,在南京市北,為東南名勝之一,山中多產草葯,可以攝生(保養身體),故又名攝山。
[8]臨安:即杭州。飛來峰:一名靈鷲峰,在西湖西北岸靈隱寺前。相傳東晉時印度和尚慧理見此山,嘆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故稱「飛來峰」,為西湖勝景之一。
[9]痏(wěi偉):瘡。蹷(jué掘)然:驚心。
[10]鳩工:集聚工匠。鳩:聚集。標揭:標榜揚名。
[11]冥:脆隱滅。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堅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經歷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Ⅳ 游雁盪山日記 譯文
譯文:
癸亥年中秋節前一日,去游雁盪山,遊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跡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遊了。而雁盪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游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盪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
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盪,則只能將雁盪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為雁盪的獨有之處有兩點。
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
而雁盪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這是因為雁盪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一游」,這就是雁盪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
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樂。但雁盪山岩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
知曉了這兩點,那麼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聖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5)雁盪山旅遊記擴展閱讀:
作者介紹: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4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萬字(遺失達200多萬字,只剩下60多萬字),被稱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處,探幽尋秘,並記有游記,記錄觀察到的各種現象、人文、地理、動植物等狀況。
作為明代一位傑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徐霞客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從旅遊的角度看,其對壯游山水的全身心投入,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他的旅遊文學經典巨著,是其所有成就中的高峰。
隨著徐霞客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旅行家的出現,旅遊才正式作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迅速進入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意識和文化生活之中,並從士大夫濟世人生的附庸生活中獨立了出來,步入迅速發展的時代新軌道。因此,《徐霞客游記》堪稱中國旅遊史及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徐霞客以其《游記》,生動傳神地描繪了涉及今天大半個中國(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眾多山水名勝、奇觀異景乃至風俗民情、社會生活等,給後人留下了極為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旅遊學、地學、文學、文化、經濟乃至動植物、生態、政治、社會、宗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無怪乎人稱《徐霞客游記》是「明末社會的網路全書」。
Ⅵ 游雁盪山日記
逾,越過。許,左右上下。至,到。
Ⅶ 小學生作文《雁盪山游記》
今天,我和家人去雁盪山玩,我可高興了,因為我們搬到樂清一年多了,還沒有去一次呢!
我們來到雁盪山山腳,跟著導遊走,雁盪山的風景真美!
我不禁陶醉在這大自然之中,忽然,導游的話打斷了我的思想,她說:「你們看見那個像剪刀一樣的山峰了嗎?它叫剪刀峰,從不同角度看,就有三種變化。」
我們又走了一會兒,剪刀峰像變魔術似的把自己變成了啄木鳥,它用自己那又尖又長的嘴給一棵樹治病。啄木鳥隨後變成了大狗熊偷蜂蜜,笨重的狗熊爬上大蜜罐剛想把爪子伸進去,蜜罐就被它的尖爪子捅破了,蜂蜜流了出來,讓它狼狽而歸。我們還在大石頭上拍照了,可驚險了,我還差點滑下去了呢!
雁盪山真好玩!
下次爸爸媽媽有空,我還要來!
Ⅷ 文言文《游雁盪山記》的翻譯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
永、柳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謫居,幽尋以送日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獨得於茲山者則有二焉:
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於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避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於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岩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於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聖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試譯如下:
癸亥年中秋節前一日,去游雁盪山,遊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跡大多已荒蕪,被叢生的草木掩蓋不能探尋訪遊了。而雁盪山的山峰姿態、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游記?。」我答到:「此山不可記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蕪地方的小山溝,柳宗元貶官居永、柳,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篇章辭藻來形容。而雁盪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險怪,奇形怪狀的山峰,不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詞句來形容雁盪,則只能將雁盪風光形容得與其他名山相類,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而我以為雁盪的獨有之處有兩點。
以前所見過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峰崖洞並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這些被雕鑿鐫刻的山如同長了傷疤一樣慘不忍睹。而雁盪山獨能保持山的原貌。這是因為雁盪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處在僻遠的地方,富貴及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花費時間財力來表明自己「到此一游」,這就是雁盪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剝落斧鑿所污辱的原因。
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樂。但雁盪山岩深壁削,時需仰觀,時需俯視。俯仰之間,肅穆端靜的感覺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本心開始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
知曉了這兩點,那麼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聖人賢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有些句子如」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岩壑也」實在難譯,僅得其大概.另有一些細微之處恐也有硬傷.
另3、4二段大意網上某達人理解表述甚好,這里的翻譯很大程度參考其文〈感覺雁盪山〉。辭意皆美,貼網址於下http://wzdyj2000.bokee.com/viewdiary.13398688.html
Ⅸ 求徐霞客《游雁盪山記》翻譯
十三日 從靈岩寺山門出來,順山麓向右走,一路上只見山崖、岩壁參差不齊,流霞與山間的色彩相輝映。高峻而頂部平展的,是板嶂岩。板嶂岩下聳立而又尖又窄狹的,是小剪刀峰。再往前,重重疊疊的山岩之上,一座亭亭玉立的山峰直插雲天,那就是觀音岩。觀音岩側面則是馬鞍嶺橫亘在前方。險要的山道盤旋、曲折,越過山坳向右轉,有溪流浩浩湯湯,山澗底部的石頭平坦得像細磨刀石。沿著山澗深處前進,大約離開靈岩寺十餘里,經過常雲峰,就見大剪刀峰介立於澗旁。大剪刀峰北面,重岩陡然聳起,它的名稱叫連雲峰。從這里,山環水繞,峰迴壁合,岩崖窮盡了。大龍湫瀑布的流水,轟然下瀉,直搗潭中。山岩的態勢開展而陡峭,而流水沒有河床承受,於是騰空飄盪而下,頓時令人目眩而心有恐懼。水潭上方建有廟堂,相傳是諾詎那羅漢觀賞流泉的地方。從廟堂後面沿石級直上,有座建在岩壁上的亭榭猶如鳥兒展翅一般。面對瀑布踞坐著觀賞了很久,才走下山岩回到庵中吃飯。蒙蒙細雨下個不止,然而我的心神早已飛到雁湖山頂。於是,冒雨到達常雲峰,從常雲峰半腰的道松洞外,攀登非常陡險的石磴有三里之多,奔赴白雲庵。人已空而庵已坍塌,一個和尚在草莽中,見有客人到來,望瞭望就離開了。再進入一里路,有雲靜庵,於是在此投宿。清隱和尚已病卧在床數十年,還能與客人談笑。我見四周山峰烏雲籠罩,細雨不止,凄涼寒冷,不能不為明天早晨的旅程擔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