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寧波井遺址

寧波井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7 00:41:48

1. 誰有寧波名勝古跡的資料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天童禪寺 【天童禪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南27公里處鄞縣東吳鎮太白山麓。始建於西晉太康元年(280),原址在今稱之為"古天童"的東谷,開山祖師為義興。唐重建時名"太白精舍",唐至德三年(758)因東谷地狹谷淺,徙建於太白峰下即今址。乾元二年(759),因傳祖師義興在修行誦經時,感動玉帝派童子下凡入侍,又因太白山有玲瓏岩,唐肅宗賜名"天童玲瓏寺"。宋景德四年(1007)敕賜為"天童景德禪寺",南宋嘉定年間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三山。明洪武十五年(1382)賜名"天童禪寺"。幾經興衰,現寺宇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布局嚴謹,氣勢軒昂,中軸線上有伏虎亭、古山門、內外萬工池、七浮圖、照壁、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先賢堂、羅漢堂等,兩側為配殿、禪堂、鍾鼓樓、僧房、客房等,總計999間,佔地面積7.6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全國少見。天童寺在海內外負有盛名,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和太白山現辟為天童寺風景名勝區。風景區內,青松夾道,爽氣撲面,抬頭可見翠崗之上古塔挺秀,此為進山入寺的第一門戶小白嶺,嶺上有五佛鎮蟒塔、鐵蛇關、揖讓亭等勝跡。過小白嶺,漸入佳境。太白山主峰高653.3米,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潭深溪長,松茂竹密,與千年古剎天童寺構成了"深徑回松"、"清關噴雪"、"東谷秋紅"、"南山曉翠"、"平台鋪月"、"鳳崗修竹"等10大勝景。旖旎的山水風光,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來此游覽抒懷,王安石游覽天童時有詩:"村村桑柘綠浮空,春日鶯啼谷口風。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描繪了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今天太白山的山林和生態環境還保持著原始風貌,並作為國家森林公園予以保護。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東20公里處鄞縣五鄉鎮寶幢阿育王山西麓。西晉太康三年(282)始建。相傳阿育王寺的開山祖師慧達為求貯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寶塔,行至會稽之?山,在今古育王地祀禱,忽聞地下有鍾磬之聲,有舍利寶塔自地下湧出,遂建廬守護。因原址狹隘,後又另擇寶地即今址建造殿宇。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賜額"阿育王寺",而其坐山也以阿育王名。歷1700多年來,幾經興衰,現存寺院由山門、鍾樓、天王殿、大殿、舍利殿、法堂及僧房、齋堂、偏殿等以及元代的東西二塔、新建的仿樓閣式塔等建築組成,佔地12.4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3萬平方米。阿育王寺不但風光秀麗,殿宇巍峨,在中國佛教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南宋理宗時將其列為"天下五山之第二",明洪武十五年(1382)詔定為"天下禪宗五山第五"。宋高宗、宋孝宗、清乾隆帝等曾御書匾額,唐代高僧鑒真在東渡日本時曾卓錫在此。另外,寺內還藏有許多文物,有唐代書法家范的所書"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張九成撰寫的"妙喜泉銘"碑,唐貫休十六尊者像石刻以及"欽錫龍藏"經等。寺附近有"佛跡亭"、"極目亭"、"仙人岩"、"月現岩"、"七佛潭"等勝景。 梁祝古跡遺址 【梁祝古跡遺址】寧波市鄞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南8公里處鄞縣高橋鎮。遺址由梁山伯廟、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組成。相傳梁山伯為晉代人,曾任?縣令,有政績,晉安帝時追封為義忠王,建義忠王廟,後稱梁山伯廟。梁祝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流傳甚廣。梁祝故事最早見於梁元帝《金縷子》一書,宋代的《四明乾道圖經》有詳細記載。墓地內曾有大量的晉墓磚出土,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梁祝故事傳說,但遺留有墓與廟的僅鄞縣一處,現已辟為梁祝文化公園。 上林湖青瓷窯址 【上林湖青瓷窯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60公里處慈溪市橋頭鎮境內。越窯是中國著名的瓷窯之一,主要分布於紹興的曹娥江兩岸和寧波地區,而上林湖窯址則為越窯的中心產地。上林湖坐落在栲栳山下,四面環山,湖形狹長,岸線曲折,長達20公里的湖岸上分布著東漢、三國、唐、五代至北宋的120餘座青瓷窯址。上林湖青瓷胎質細膩,釉色晶瑩。唐陸龜蒙在《秘色越瓷》詩中贊道:"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青翠如玉的秘色瓷不但成了奉給皇上的貢品,自唐以後還由明州遠銷高麗、日本以及阿拉伯諸國,成為中國古代外銷商品中的大宗商品,形成了海上的"瓷器之路"。上林湖的高峰期為晚唐,其主要產品有壺、罐、碗、盤、盞、托、盒、杯、唾盂、水注、香爐、硯等,並燒造出珍貴的"秘色瓷"。瓷器的紋飾,以花草、魚龜等為題材,採用刻、畫、鏤、堆塑等手法,技巧嫻熟。北宋後期,越窯生產衰落。 保國寺 【保國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區北部江北區洪塘鎮安山村靈山山腰。相傳創建於東漢,原名靈山寺。唐會昌五年(845)滅法,寺毀;廣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國寺。現建築群由山門、經幢、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及鍾鼓樓、齋房、僧房、偏殿等組成。主體建築大殿重建於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距今已有980餘年,是中國古建築中的瑰寶。大殿的平面進深大於面闊,前槽安裝有3個鏤空藻井,斗拱古樸粗壯,為七鋪作單拱雙杪雙下昂偷心造。柱子的設計,別具一格,以小拼大"四段合"的做法為全國現存木構建築中的孤例,斗的做法也各不一樣,海棠斗、靴角斗等在現存的木構中也極為罕見。大殿的外觀原為三開間單檐歇山式,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增建了下檐,現為重檐歇山式。保國寺大殿反映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前人題贊"山嶴藏得古招提,宮殿巋然結構奇"。寺內還藏有珍貴的唐代經幢兩座。寺四周層巒聳翠,流水潺潺,亭台樓閣點綴其間,是寧波市內著名的旅遊勝地。 補充: 天封塔 在 寧波市 南隅。始建於唐天冊萬歲至萬歲登封年間(695-696),故稱天封。塔剎毀,殘高41米,六面七級。南宋 紹興 十四年(1144年)重建,以後又數次修建。清 嘉慶 三年(1798年)又毀於火,僅存磚塔身。1957年全面維修時,在塔頂發現五代吳越國王 錢俶 舍造的金塗塔。1982年又在地宮中發現銀塔和銀屋等許多珍貴文物。 天寧寺塔 在寧波市 中山 西路莊家巷口。 天寧寺 始建於唐 大中 五年(851年),寺已毀。寺前原有兩塔,其中一座毀於清代。塔為磚結構,平面方形,5層,高約12米,外觀略呈拋物線型,空筒形結構。全塔造型簡朴,風格古拙,是浙江省僅存的唐代古塔。 鼓樓 在寧波市中山東路鎮明路口。是古代寧波之譙樓。原為唐長慶元年(821年)所建的子城南城門,自始建以來,歷經興廢、改建。 明萬曆 十三年(1585年)重建後,取唐杜審言《言晉陵陸丞早游望》詩中「雲霞出海曙」之句,由原「明明偉觀」而改稱海曙樓。鼓樓仍其俗稱。現存樓閣為清 咸豐 五年(1855年)重建,佔地700 余平 方米。城高8米多,門深16米,門闊5米,為拱形石構建築。樓檐3層,氣勢雄偉。民國時置大時鍾和銅鍾,既鳴時,也報火警。 林宅 在寧波市海曙區紫金巷。是清末 同治 年間(1862-1874)舉人林鍾嶠、林鍾華兄弟的住宅。是一處以磚雕、 木雕 、 石雕 為主要特色的住宅建築。宅內尚存磚雕170餘幅,石雕、木雕50餘幅(處)。 天主教堂 在寧波市新江橋北。由法國傳教士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鍾樓。寧波天主教的傳入是在明朝末年,葡萄牙、義大利、法國傳教士相繼來甬傳教,並建教堂,此天主教堂是現存最好的一座。建築面積4800多平方米。具有 哥特式建築 風格。 慶安會館 在寧波市江東北路中部。是一處舶商祭祀天後神的 天後宮 ,也是舶商的行業會館。寧波天後廟始建於宋代,在江東有3座分祠,一為閩人所建,一為南洋舶商所建,此宮為北洋舶商所建。該館建於清 道光 二十年(1840年),殿宇巍峨,富麗堂皇。總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大殿五開間,前檐使用四根石雕龍柱,刻工精湛。 七塔寺 在寧波市江東忠介街。全稱七塔報恩禪寺。因寺前建有7座塔,故名。寺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858年),稱東津禪院。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寺前建7塔,更今名。寺院建築面積21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天王殿、三聖殿、 大雄寶殿 、鍾樓、 藏經樓 等,以及唐咸通十四年(873年)的「棲心寺心鏡禪師 舍利塔 」、清嘉慶三年(1798年)的 五百羅漢 畫像石刻和 宋嘉 定十一年(1218年)大鍾等珍貴文物。 伏跗室 在寧波市城西孝文街91號。為浙東現代藏書家、目錄家馮孟顓 藏書樓 。馮孟顓(1886-1962),歷30年,積12萬卷,碑刻400餘品,藏品頗精。整理出 天一閣 全部藏書目錄-《鄞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 抗日戰爭 時,馮困守地下室與藏書共存亡,故名伏跗室。伏跗室五間兩弄三廂房木結構樓房。 天一閣 在寧波市城西。建 於明 嘉靖 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是明兵部右侍郎 范欽 的藏書處。閣系木構六開間二層樓房。為了防火,閣前鑿有水池。並據漢鄭康成所注 《易經》 「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之說,取名天一閣。原有藏書7萬余卷。存書大都是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明代地方誌和科舉題名錄尤富,是研究 明史 的珍貴文獻。現藏珍版善本達8萬卷。清康熙時(1662-1722),范欽後人在閣前增建假山,環植竹木,清幽精緻,與藏書樓渾然一體。1933年重修時,又把寧波孔廟的尊經閣遷來後院,並集中安置寧波自宋至清的碑刻,稱明州碑林,成為天一閣的附屬部分。

2. 寧波哪些遺跡

保國寺,天一閣
保國寺內殿宇古老素樸,園林綠樹繁花,是一個罕見的文化、生態完美交融的旅游園區。它坐落在寧波市江北區靈山山腰,這里山野植被茂盛、空氣清新宜人,山寺隱匿於鬱郁蔥蔥、雲霧繚繞的靈山之中,頗具仙氣。
保國寺依山而建,中軸線上,自南向北分布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和藏經樓,兩側有鍾樓和鼓樓連接其他建築,錯落有致,大殿前有水池,池水清澈,四季不涸。寺內大殿為北宋時期的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保國寺大殿進深大於面闊,呈縱長方形,構築極為罕見。令人稱奇的是:整個大殿的全部結構皆用斗拱之間的巧妙銜接,不用一枚鐵釘將建築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大殿前槽的天花板上,安置有鏤空藻井,巧妙地遮蓋住了大殿的梁架,人站在殿內也不容易看到,故而又有「無梁殿」之稱。不過,最令人奇怪的是保國寺大殿無人擦拭,卻始終能夠一塵不染——牆角無蛛網,樑上無燕巢。原因向來眾說紛紜,一說因建造大殿的材料是一種特殊香木,蟲鳥嗅之即避,又說,大殿的結構極為科學,空氣十分流通,蛛網不能結織,灰塵不易積留,故殿內能常年保持清潔。
如今的報國寺無僧無佛,儼然成為了文物展出場所。寺內共有十七個展室,全天候對外開放。除了建築本身,重要的文物展品還有欽賜龍藏、佛像陳列、青銅禮器、磚雕石刻、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千工床、萬工轎等,頗有科學、藝術價值。
天一閣是國內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之一。古籍浩瀚,歷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素負「南國書城」之盛譽,巍然屹立在寧波城月湖之濱,成為亞洲現存歷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個家族圖書館之一。它是寧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個文明星座。文人墨客到了寧波,沒有不到天一閣一飽眼福的。這古樸的建築,幽雅的園林,恬靜的環境,確實令人神往。然而過去的天一閣只是一個普通的私家藏書樓,歷經幾代滄桑;如今的天一閣則是寧波的一顆「明珠」,它集藏書、文物、旅遊於一體。1982年2月23日,天一閣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浙江有什麼文化遺址

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長江流域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內器時代遺址,位於容浙江省餘姚市。遺址保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干欄式建築、獨特的制陶技術為文化特徵,真實地反映了7000年前長江流域繁榮的史前文明。

其發現和發掘動搖了中華遠古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的一元論,有力地證明了長江同樣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3)寧波井遺址擴展閱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 ,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4. 浙江省有什麼古遺址

1 銅山銅礦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
公布時間:1981年4月13日
位於淳安縣的銅峰山,距縣城排嶺鎮約公里,系1970年上半年和1971年12月,該縣銅山鐵礦籌備處的工人在探礦過程中發現的

位於楓樹嶺鎮銅山錫鐵礦區。有老礦洞4處,並出有坑木、螞蝗板、鐵釘、木輪等物。礦井一般均隨銅礦豐富、且質量高的礦脈走向而開采。礦渣堆積范圍約3平方米,剖面觀察有4-5米厚。洞口山崖石壁上,有陰刻楷書摩崖石刻一通,內容為「大唐天寶八年(749)年,開山地取銅,至乾元元年(759年)七月,又至大歷十年(775年)十右二月再采,續至元和四□(809年)。」文字底邊離地表1.30米,方向為南偏東16.4度。

2 良渚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6年11月20日

良渚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的餘杭縣和德清縣境內,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群,年代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此後斷續發掘至今。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范圍廣闊,內涵豐富,分布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遺址群中發現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跡、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3 小古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潘板鎮俞家堰村西南200米。是一座人工堆築的大土台,面積約達35萬平方米,高出耕地2-3米。採集遺物有馬家浜文化夾砂紅陶釜、牛鼻器耳、夾砂陶圓柱形鼎足;良渚文化夾砂黑陶「T」字形鼎足;魚鰭形鼎足,豆把、黑陶罐、盤,有段石錛、大型石犁、石鉞等;商周時代的印紋陶圜底罐、和鴨形壺原始瓷等,還有石刀、石戈、石矛、石鏃等。

4 茅灣里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進化鎮大湯塢村北600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堆積厚1.5米。採集陶片有印紋硬陶罐、壇等,胎多紫褐、紅褐色,燒結堅硬,飾米字、網格、方格、雲雷紋等;原始青瓷片有盤、盅、碗等,胎灰白,施青黃色薄釉,內底多為螺旋紋。

5 跨湖橋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蕭山區城廂街道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遺址原有面積數萬平方米,已發掘1030平方米。遺址堆積厚2-3米,文化內涵豐富,面貌獨特,碳14測年距今7000-8000年。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有機質文物保存良好。釜、豆、盆、缽、甑、罐為常見的陶器群,形制別致,彩陶較多,分內彩和外彩兩種。發現千餘粒栽培稻穀米,出土7500年前的獨木舟。
跨湖橋遺址文化內涵不同於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類型;出土的栽培稻實物將浙江的栽培稻歷史提前1000年;出土的獨木舟是迄今我國年代最早的。跨湖橋遺址的發掘是我省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個突破,對研究浙江省早期新石器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6越王城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之際
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
位於杭州市蕭山區城廂鎮湘湖村西北700米城山山巔。1991年試掘。遺址位於山巔,中間低四周高,高處即為人工夯築的城垣,平面呈橫葫蘆狀,周長1091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城垣內緩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城內有泉水及池。屬春秋戰國時期越國屯兵抗吳的軍事城堡

7 紗帽山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蕭山區進化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是春秋戰國時期印紋陶和原始瓷合燒窯址。窯址文化堆積較厚,產品種類豐富,主要器形有碗、罐、瓮等。燒造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印紋陶與原始瓷合燒是越民族先民文化遺存的一個主要文化特徵。這樣龐大的印紋陶和原始瓷燒造中心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越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有重大歷史價值。
印紋陶與原始瓷正處於從陶過渡到瓷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是製作工藝對瓷器起源和發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意義,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為東漢成熟青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8 臨安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南宋
公布時間:2001年6月25日
臨安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部鳳凰山,建於南宋高宗趙構於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
臨安古城城址平面呈方形,總面積約10000餘平方米,由大型夯土台基、石砌圍牆、門址等組成。有三座城門,城內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主要宮殿區現均被深埋在距離地表3米以下,基址保存相當完好。
臨安城遺址對於研究南宋政治、經濟及文化,研究南宋皇城的布局,探討中國古代都城制度的發展和變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 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宋至元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郊壇下窯遺址位於杭州市玉皇山南的烏龜山西麓,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1956年,浙江省文管會曾在遺址南部進行首次局部發掘,清理龍窯窯爐一座,並發掘了窯旁的部分瓷片堆積。1985年10月-1986年1月,臨安城考古隊對窯址進行正式發掘,1988年冬,因建設南宋官窯博物館又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面積共1400餘平方米,共發現窯爐一座,作坊遺址一處,其中作坊遺址包括房基三座、練泥池一個、轆轤坑兩個、釉料缸兩個、堆料坑一個,素燒爐一座,以及素燒坯堆、排水溝、道路等遺跡。出土瓷片三萬余片,窯具數千件。
老虎洞窯遺址位於杭州市鳳凰山北麓,南距南宋皇城北城牆不足百米,西南距郊壇下窯遺址約2.5 公里。發現於1996年,同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調查,發現兩座窯爐和作坊遺址,1998年、1999年,先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實際發掘面積約2300平方米,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老虎洞窯遺址的發掘先後被評為199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提名獎和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郊壇下、老虎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國古代官窯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10 富盛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周至戰國 紹興縣富盛鎮倪家溇村南300米瓜嶺長竹園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4000平方米。發現南北並列兩條龍窯。1978年試掘,其中一條龍窯殘長6米、窯床寬2.46米。原始青瓷和印紋硬陶合燒。原始瓷有碗、盤、碟等,胎質堅密,胎骨灰白,釉呈青色。疊燒時以扁圓形墊珠間隔。印紋陶有壇、罐等。胎呈深紫、深灰色,外飾米篩紋、杉葉紋、回紋。該窯址對研究我國瓷業生產尤其是紹興地區早期制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11馬鞍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紹興縣馬鞍鎮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系。

12西施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春秋戰國 紹興市區五雲門外東北1.2公里處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
西施山,又名土城山,亦稱美人宮,傳為西施習步處。曾採集有青銅犁、鋤、钁、鐮等,還有原始青瓷、印紋硬陶和黑皮灰陶碎片。在西施山旁的念佛橋又發現距地表2米以下,有厚0.4米的文化層,採集有青銅劍、矛、鐵矛和原始青瓷、印紋硬陶、黑皮灰陶碎片。

13小仙壇窯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漢 上虞上浦鎮石浦村北200米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面積約800平方米,窯爐破壞嚴重。產品製作規整,質量甚高。器形以碗為主,兼有壺、洗、罐等。胎質緻密,胎色灰白,釉色青綠。器表飾蓖紋、席紋、水波紋、弦紋等。窯具有墊餅、喇叭形支座等。小仙壇窯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東漢時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燒造成功。

14上林湖越窯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五代、宋 浙江省慈溪縣的上林湖(原屬餘姚縣)
公布時間:1988年1月13日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越窯青瓷的主要產地之一,古代屬於越州,故而得名。1957年以來,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故宮博物院對窯址進行了多次調查,先後在慈溪縣上林湖、上嶴湖、白洋湖、杜湖和古銀錠湖周圍發現了古窯址100餘處。越窯開創於東漢時期,唐代和五代時期得到蓬勃發展,越窯青瓷更是聞名遐邇,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至隋代,前一階段是其產生和開始發展的時期,產品較為簡單,東漢時期常見的器物有礨、罐、壺、洗、缽、碗等。後一階段的主要產品有碗、罐、碟、雞首壺、水盂等,器皿較為笨重。到了唐代,上林湖的制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制瓷業相當的繁榮,曾有「扶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的詩句,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上林湖制瓷業的水平,考古發掘也證明,上林湖早在唐代晚期已經開始燒造進貢皇上的精美瓷器了,當時的瓷器,品種繁多、造型優美,作瓜形,似花朵、像荷葉,輕巧可愛,釉層均勻,色澤滋潤,如冰似玉,文人雅士為之贊不絕口。
五代十國時期,浙江為吳越國所割據,在上林湖等地設立了官窯,燒造專供吳越小朝廷使用和向中原進貢的瓷器。這些瓷器的胎質細膩堅硬,製作精細工整,採用先進的釉下彩繪工藝,並用金、銀、銅鑲邊,花紋裝飾,採用刻、劃、鏤、堆塑等多種手法,題材有珍禽異獸、魚、龜、花草和人物等,構圖新穎,頗具情趣。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朝廷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繼續監理越州窯務,直到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上林湖還在燒造貢瓷。
上林湖越窯青瓷,質優物美,名傳天下,自唐代開始,就通過明州、杭州,遠銷到朝鮮、日本及阿拉伯等地,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15寺龍口青瓷窯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唐—南宋 慈溪市匡堰鎮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

寺龍口窯址在1998、1999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有龍窯、作坊等遺跡及大量的瓷器,窯址在南宋時期曾燒造過一類產品,有別於越窯傳統的青釉產品,而與汝官窯卻非常相似,進而被確認為南宋時期為宮廷燒造的御用產品,從而揭開了南宋初宮廷用瓷之迷,也把越窯的燒造歷史從北宋中晚期延續到了南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發現。

寺龍口窯址堆積厚達10米以上,一直從晚唐燒造到了南宋,這樣燒造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地層疊壓關系清楚的窯址,在迄今為止的瓷窯址考古中是不多見的,不但為越窯瓷器編年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也成為探討秘色瓷及南北、官民瓷業交流、融合的重要環節。

16永豐庫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元 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大型元代倉儲遺址。遺址位於寧波市中山西路北側,府橋街之南。在距現存地表深1.5米處,揭露出以兩處單體建築基址為核心,並有磚砌甬道、庭院、排水明溝、水井、河道等與之相互聯系、布局相對完整的元代大型建築遺跡,同時出土有大量當時各地著名窯系的陶瓷產品與各種建築構件。通過文獻考證,可確認該建築遺跡為元代的永豐庫遺址,是當時衙署的倉儲機構。
元代永豐庫遺址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倉儲遺址,結構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元代倉儲類建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實例,是中國城市考古的又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7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象山丹城鎮東塔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1.5萬平方米。經1990年10月和1993年3月兩次發掘,清理了包括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等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發掘面積500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早期出土泥質紅陶豆、夾砂釜、夾炭釜等陶器,發現密集有序的單人墓葬墓葬42座,依據墓向、隨葬品及分布位置等,可將這些墓分作3組,隨葬品有泥質紅陶喇叭形圈足豆、繩紋釜、盆、缽、罐、鼎及玉塊等;中期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墓葬中有合葬現象,發現一處建築遺跡;晚期出現大量幾何印紋陶。該遺址反映出河姆渡文化與馬家浜文化交融的現象,為錢塘江以南河姆渡文化之後古文化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18河姆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浙江省餘姚縣羅江公社河姆渡村
公布時間:1982年2月23日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農民在村東北修建排澇站時偶然發現的。聞名世界的河姆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約4米左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層的時代,經過對地層中出土的遺物的碳-14測定,確定其年代為距今約六七千年。
遺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樁,很有規律的沿著小山坡呈扇形分布,這是一種干欄式的建築,其中大的長23米多,深約7米,前廊深1.3米。許多木構件上還有榫頭和卯口,說明採用了榫卯結點的技術,這是中國現已發現的古代木構建築中最早的榫卯。
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稻穀,保存較好,經過鑒定屬於栽培稻的秈稻和粳稻兩種。河姆渡遺址出士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分布范圍之廣,在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是十分罕見的,填補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史上「有粳無秈」的空白。同時出土的還有骨耜、木箱、骨鐮和木材等,都是農業生產或穀物加工的工具。這些發現證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當地的農業已經成為主要的生產部門。河姆渡遺址大量稻穀的發現,還有存在一個十分重要的意義,以往人們認為印度是亞洲水稻的原產地,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的水稻比印度發現最早的水稻還早了三千餘年。
河姆渡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遺骨,其中有人工飼養的豬、狗、水牛等,還有野生的鹿、赤麋、漳、熊,以及在這一地區現在已經絕跡的象、犀牛等,這對探討古代氣候的演變規律和原始畜牧業的起源過程有很大的價值。
河姆渡文化的原始藝術豐富多彩,在陶器上有雕刻和堆塑的動植物圖案,有陶塑的豬、羊、人頭等,有骨雕和象牙雕作品,還有至今仍能吹出樂曲的骨哨。
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已經有了比較進步的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19鯔山遺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餘姚丈亭鎮西嶴村鯔山東南麓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面積約5萬平方米。1980年試掘,1996年正式發掘,發掘面積35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3米,劃分為10層,文化內涵包括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時期,以河姆渡文化堆積為主,出土文物1000餘件。石器有斧、錛和以燧石為原料製作的小石器。陶器分夾炭黑陶和夾砂灰黑陶等,器形有釜、罐、盤、缽、豆、鼎等。多素麵,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錐刺紋等,另還出土河姆渡文化早期干欄式建築遺跡、大批稻穀、葫蘆、鹿角等動植物標本以及骨器和象牙器等。該遺址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河姆渡文化的產生、生活狀況及經濟形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5. 寧波發掘出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址,這代表著什麼

從去年七月到今年五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和廈門大學,寧波市北侖區文物保管管理所合作在北侖區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四顧山遺址該遺址的發掘面積為1000平方米。其中出土完整或可修復文物標本近300件。

該遺址發現了東周的文化遺跡。俗話說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這一時期,寧波毗鄰說文化的重要中心,紹興地處越國的東疆。 早期考古發現表明,當時寧波城邑大約位於今天的慈城城山。沿著慈溪至北的一代海岸線上,分布著若干大大小小的聚落,人們飯稻羹於善於行船,體現了典型的海洋文化和港口文化特徵。發現較多的燒制瓷器的窯和很多青銅器表明當時常有戰爭戰亂不斷。

6. 寧波名勝古跡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城西北25公里處餘姚市河姆渡鎮。1973年發現。遺址面積4萬平方米,堆積厚度4米,由相互疊壓的4個文化層組成。經兩期考古發掘,共出土文物7000餘件,早期文化遺存距今已有6900多年的歷史。遺址的第四文化層里發現大量人工栽培的水稻和生產工具骨耜,證明長江下游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之一。遺址出土的成排的木樁、板、柱等木構建築殘件,分布井然有序,部分鑿有榫卯,為干欄式建築遺存,是人類建築技術上的奇跡。出土的工藝品有小豬、小狗、木碗、骨匕、象牙飾件等,用彩繪、刻畫、捏塑、編結等手法製成。遺址出土了6支木槳,說明寧波的先民們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了水上活動。遺址還出土大量骨器、木器、陶器和少量的石器以及亞洲象、犀牛、四不像、獼猴、梅花鹿等動物的遺骨。繼河姆渡遺址之後,市域內又發現了八字橋、辰蛟、董家跳、淄山、童家嶴、茗山、塔山等屬河姆渡文化的遺址30餘處。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

7. 寧波是有哪些歷史遺址遺跡

網上轉的文章供參考
煙花三月最美的地方在那兒呢?江南啊!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杭州去過了?「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去過了?好吧,那今天小編帶大家來寧波,江南妹子的吳儂軟語定會將你的心兒融化。
不過,小編怎能落入俗套?光帶您看看那些表面的繁華有什麼意思?作為知性美女的姐妹們,在春遊時偶爾來一句「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一定會讓同行的理工男刮目相看。
啊哈,如此甚好。
寧波有哪些不能錯過的歷史遺跡呢?

永豐庫遺址(海曙區)
這是一座以元代永豐庫為核心的宋、元、明時期大型衙署倉儲遺址。被評為「200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河姆渡遺址(餘姚市)
1973年開始考古發掘,面積約四萬平方米,新石器文化遺址。這一時期已出現了干欄式建築、榫卯結構、水稻種植、飼養家畜以及各種農具等。

胡公岩摩崖石刻(餘姚市)
始於1561年,初為紀念明代抗倭名將胡宗憲而雕鑿。後又陸續在此開鑿了彌勒坐像、濟公像、觀音及侍童像等八龕十四尊造像,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上林湖越窯遺址(慈溪市)
上林湖周圍12.9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從東漢至北宋的青瓷窯址共有120餘處,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古窯址之一,曾被譽為「露天青瓷博物館」。

秦渡庵畫像石刻(慈溪市)
始刻於元代,面朝東方,縱高1.2米,橫寬3.5米,主要由方形神龕及左右文字、石刻畫像組成。

王錫桐起義遺址(寧海縣)
始建於唐廣德年間(763~764年),重修於1819年,規模較大,主要由五鳳樓、戲台、大殿、後宮等建築組成。王錫桐曾在此起義。
王錫桐是誰?小編也不知道,給小編的稿子是「沉重打擊了披著宗教外衣的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太空了吧?小編順手問了一下度娘,說是:
當時天主教在東南沿海一帶傳播,八國聯軍大舉入侵中國,錫桐即秘密組織會黨「伏虎會」,並於同年6月發動民眾,燒毀大里、中胡教堂,懲辦附近一帶為非作歹的教民。1902年,面對教會的鎮壓和勒索,民眾忍無可忍,密請王錫桐回鄉發動了震驚浙東的「寧海教案」。在州府的鎮壓下,王錫桐「更名易姓,不知所終」。
唉,不知為什麼小編一看見「不知所終」這四個字,就有點心酸的感覺。您呢?

赤坎遊仙寨遺址(象山縣)
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依山而築,佔地面積約1.86萬平方米,是保存較完整的明代抗倭兵寨遺址。

花嶴兵營遺址(象山縣)
始建於1659年,沿用至1664年,是南明軍隊在寧波地區的重要軍事基地。其中,以雉雞山西南山腰與西北麓的雉雞山兵營、高塗嶴兵營規模最大。

東錢湖石刻(東錢湖旅遊度假區)
建於1118~1584年,主要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內閣大臣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這些石刻造型精美,栩栩如生,保存完整,在全國實屬罕見。

桂井巷(海曙區)
原稱「桂花井」,格局形成於明代陸氏家族聚族而居時期;目前,巷內還保留許多明清傳統建築,共計樓群20個,牆門29個。

永壽街(海曙區)
原稱「永壽巷」,因巷內曾有永壽庵、永壽橋而得名,保留了寧波較為典型的明清傳統街區風貌。

南郊路(海曙區)
曾是寧波最繁華的「南門三市」所在地,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唐代,是城區內唯一體現江南水鄉「前街後河」特色的歷史街區。

雲石街(海曙區)
原稱「寶雲寺巷」,其歷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時期,曾是天下講宗十剎之一寶雲寺的最終遷建地,充分展現了寧波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橫河街(海曙區)
古時也稱「黌河頭巷」,許多民族資本家曾在此建宅居住,至今保存下來一批中西合璧建築和傳統風格民居,充分展示了寧波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獨特魅力。

老外灘(江北區)
開埠於1844年,是中國僅存的幾個具有百年歷史的外灘之一。目前,該區域仍然保存著英國領事館、浙海關、天主教堂、寧波郵政局等一批歐式風格的近代建築,完美呈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獨特的歷史韻味

8.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這些遺址又蘊含了怎樣的文化呢

2020年5月30日,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是考古界一次重大發現。考古學家在浙江寧波發現井頭山遺址在現場發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前各種器皿(有陶片、石器、木器、鼓器以及大量的貝殼等等。專家學者從這些遺存中了解到當時的人們是怎樣的生活和生產勞作的。正因為這些遺存讓考古學家可以對當時的哺乳類、禽類以及水生、陸生植物進行研究,這是一次歷史性的收獲。據專家分析這些生活遺跡是距今8000年前的遺址,這些遺址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這些遺址在哪時是怎樣的文化呢?

井頭山遺址不僅有藝術價值以及歷史價值以及對中國人類發展史有價值外,它對我們了解一萬年以來的環境變化、氣候變化和海洋變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井頭山遺址為當時的中國沿海地區生產、生活狀態和自然環境特徵提供了豐富的研究材料。

9. 寧波文化遺產有哪些

走馬塘:君子花傳鴻儒風

岩頭:山村濃縮難忘歷史

儒雅洋:古驛山莊 教育世家

黃埠村:刻在傳說里的田園詩

柿林村:一姓一井一條心

韓嶺村:漁歌樵夫聲相參

金冠村:竹海綠嶴遺韻濃

半浦村:寂寥古渡書香遠

蜜岩村:山涌碧浪蜂殷勤 張蒼水故居:錚錚鐵骨照汗青

徐時棟故居:夜夜憑欄對湖光

巴人故居: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柔石故居:歷經風雨桂香依舊

王陽明故居:瑞雲樓前舜水長

錢肅樂故居:悲壯隱於世

包玉剛故居:船王從此起航

童第周故居:鍾靈毓秀出奇才

潘天壽故居:樸素內斂見風骨

沙氏故居:一門五傑氣如虹

孫傳哲故居:蝸寄廬藏方寸情

馮孟顓故居:不求聞達重書香

翁文灝故居:臨水倚山生地存

楊賢江故居:蓬蓽難擋凌雲志

全祖望故居 落拓陋屋風骨長

袁牧之故居:光影在此定格

趙叔孺故居:零落大宅訪神童

應修人故居:山麓田間獨守望

邵荃麟故居:姚水無忘故人志

殷夫故居:黛瓦粉牆紅花的夢

唐弢故居:文華風范蔭後人

沙耆故居:寧靜藜齋護天真

陳漢章故居:琅琅書聲繞百年

林漢達故居:鳳浦湖畔有鴻儒

王魯彥故居:斑駁老屋斑斕舊夢

吳錦堂故居:蘭芳桂馥郁蔥蔥

10. 寧波的所有的名勝古跡急!急!急!……

奉化溪口旅遊區
奉化溪口是全國AAAAA級旅遊區。以蔣中正(蔣介石)原籍為背景,以雪竇山和雪竇寺最為著名,還有蔣中
千丈岩瀑布(2張)正原住址及鎮上古香古色的文化,包含了武嶺門、武嶺學校、文昌閣(奎閣凌霄)、小洋房、蔣氏故居(豐鎬房)、玉泰鹽鋪、摩訶殿、蔣母墓道、御書亭、錦鏡池、千丈岩瀑布、妙高台、千丈岩、雪竇寺、將軍楠、中旅社原址、三隱潭、徐鳧岩、亭下湖和張學良將軍第一幽禁地。
人文古跡
除去聞名兩岸三地的蔣介石溪口鎮外,寧波也擁有眾多文化古跡。 位於餘姚的河姆渡遺址發掘於1973年,為中國南方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其中發現的稻米殘物和上百件骨耜將中國種植水稻的歷史提前到7000年前,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 保國寺位於靈山山腹中,至今已有970多年歷史,以其精湛絕倫的建築工藝聞名。現存大雄寶殿重建於北宋
保國寺宋朝建築(2張)大中祥符六年(一0一三),是長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善的北宋木結構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整個大殿的全部結構皆用斗拱之間的巧妙銜接和精確的榫卯技術,不用一枚鐵釘將建築物的各個構件牢固地結合在一起,承托起整個殿堂屋頂50餘噸的重量。在大殿前槽天花板上,還巧妙地安排了三個與整體結構有機銜接的鏤空藻井,用天花板和藻井遮住了大殿的梁架,下面不容 易看到,故被稱為「無梁殿」。除建築風格獨特外,還有蟲不蛀,鳥不入,蜘蛛不結網,灰塵不上樑之奇。 天一閣藏書樓名出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一說,寓意以水制火,始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由當時退隱的兵部右侍郎范欽主持,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也是亞洲現有最古老的圖書館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圖書館之一。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撰《四庫全書》。由於范欽八世孫范懋柱進獻藏書眾多,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房屋、書櫥款式,興造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四庫全書》,天一閣自此名聞全國。鴉片戰爭以後,隨著戰亂,樓中藏書逐漸散佚。解放後,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和眾多本地藏書家的響應下,天一閣的珍本、善本數量得到了恢復,目前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此外,阿育王寺、天童寺、它山堰、鎮海口海防遺址、上林湖越窯遺址、梁弄抗日根據地、慈城、前童古鎮、梁祝文化公園等也是寧波著名的文化旅遊景點。
自然風光
寧波的自然風光也別具特色。西靠四明山,東臨東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寧波獨特的自然風光。 行李蕭蕭一擔秋,浪頭始得見漁舟。曉煙籠樹鴉還集,碧水連天鷗自浮。這首詩就是史浩寫的游東錢湖。東錢湖位於寧波市東側,距市中心十五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內陸天然淡水湖。群山環抱,秀峰崢嶸,千姿百態;四周有七十二條溪匯流於湖 ,縱橫貫注,素有「西子風光,太湖氣魄」之稱。擁有陶公釣磯、余相書樓、霞嶼鎖嵐、二靈夕照、蘆汀宿雁、白石仙枰、百步聳翠、上林曉鍾、雙虹落彩等「錢湖十景」。 月湖,位於寧波西南,開鑿於唐貞觀年間,是寧波市著名的風景名勝區。該湖呈狹長形,面積約0.2平方公 寧波博物館
里。宋元年間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紹興年間,廣築亭台樓閣,遍植四時花樹,形成月湖上十洲勝景。宋元以來,月湖是浙東學術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薈萃之地。唐代大詩人賀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南宋宰相史浩、宋代著名學者楊簡、明末清初大史學家萬斯同,這些風流人物,或隱居,或講學,或為官,或著書,都在月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現為寧波市區最重要的歷史文化保護區。 杭州灣濕地是中國八大鹹水濕地之一,位於杭州灣跨海大橋附近,地理位置顯要。濕地既包括廣闊的灘塗,也包括大片的蘆葦盪與荒草地,以良好的環境、豐富的食物,每年吸引了大量候鳥的光臨,成為鳥類遷徙必經的中轉站;同時,還有不少珍稀鳥類來這里繁殖、越冬。 此外,松蘭山、九峰山、九龍湖、五龍潭、南溪溫泉、野鶴湫旅遊風景區、浙東大峽谷等也是寧波有名的生態旅遊景點。 隨著寧波經濟的崛起,諸如天一廣場、老外灘、城隍廟步行街、開明服飾特色街、鳳凰山主題樂園等現代商業旅遊項目和寧波博物館、寧波城市展覽館、寧波美術館、寧波服裝博物館等現代文化旅遊項目也日益受到歡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