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吳都闔閭城遺址
『壹』 無錫闔閭城是什麼景點門票多少錢啊
闔閭都城遺址博物館位於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鎮劉閭路2號,2014年對外開放,該館建築造型舒緩流暢,恍若破殼而出的鳳凰,寓意著「鳳凰涅槃」,象徵著闔閭都城在2500年後獲得重生,再現輝煌,是一個集文物展示、考古研究、科普教育及文化休閑於一體的多功能博物館。
闔閭都城遺址是無錫市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春秋五霸之一吳國的都城。該城始建於闔閭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1956年被江蘇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2008年召開的全國專家論證會上,該遺址認定為吳王闔閭都城,被評為「2008年中國考古10大發現」之一。
博物館分兩大區:主樓展覽區,通過敘述闔閭城遺址的考古過程和吳王闔閭勵精圖治,清廉親民,任人唯賢的人文精神,結合3D和影院多點式互動多媒體展示《偉哉·闔閭》,讓遊客穿越歷史參與互動體驗,帶來身臨其境之感。附樓吳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要滿足吳文化研究交流傳播功能,並輔以文化休閑、餐飲、會議、住宿等旅遊配套服務設施。
景區地址:江蘇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鎮劉閭路2號
門票:免費
乘車線路:可乘坐公交88路空調、89路(點擊可查詢沿線站點)閭江站下,依照參觀指引牌往回走即到。
自駕線路:
1.環太湖公路(十八灣)-閭江-無錫吳都闔閭城遺址博物館;
2.S48滬宜高速(錫宜高速)-陽山/胡埭/馬山出口下高速-陸馬公路-湖山路-環島的3出口向右轉-無錫吳都闔閭城遺址博物館。
『貳』 闔閭城的遺址博物館
闔閭城遺址是春秋五霸之一吳王闔閭的都城,該城始建於闔閭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早在1956年,闔閭城遺址就被江蘇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該遺址被認定為春秋吳王闔閭的都城,並被評為「2008年中國10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011年,闔閭城遺址入選 「江蘇大遺址」。2013年3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國家「十二五」期間15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名錄。同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闔閭城遺址博物館位於中國吳文化博覽園·闔閭都城的核心展示區,是中國吳文化發源地的標志性建築。建築造型圓潤流暢,恍若破殼而出的鳳凰,寓意為「鳳凰涅槃」,象徵著闔閭古城在2500年後獲得重生,再現輝煌。展覽區通過歷史介紹、文物展示、3D影片、多媒體互動體驗等環節,展示了古吳國的歷史沿革和闔閭城遺址考古過程、保護現狀,重點呈現了吳王闔閭勵精圖治,發奮強國、勤廉恤民,任人唯賢的精神,再現了春秋吳國的精彩篇章。
整個展區由吳地探古、薪火相傳、禮樂春秋、闔閭雄風、吳風古韻五個部分構成。吳地探古廳,重點介紹了吳國歷史和無錫的吳文化遺存。薪火相傳廳,通過無錫地區近年考古發現,以實物方式展示薪火相傳的吳地文明。禮樂春秋廳,匯集了春秋晚期一批重要的青銅禮樂器,反映春秋時期吳國與周邊諸國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密切關系。闔閭雄風廳,是本館的主要展示內容,以吳王闔閭的傳奇人生為主線,突出展示吳王闔閭執政時期的勵精圖治,勤廉恤民,強軍利器、任人唯賢的史實和精神,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吳風古韻廳,則重點展示了吳地獨特的風俗民情和鮮明的文化特色。
『叄』 闔閭城的歷史沿革
自太伯三讓王位南奔於此,創立勾吳部落,至公元前473年夫差失國,吳國歷經25任首領,存世長達600多年,創造了輝煌的吳地歷史,也孕育了傳承至今的燦爛文化。
錫東地區的梅村、鴻山一帶,古時稱「梅里」,是太伯當年奔吳的駐足地,在那裡留下了諸多歷史遺痕。……吳國後期,政治軍事中心西移,闔閭時期建立的都城,與東部的梅村、鴻山等吳文化遺存一起,東西呼應,奠立了無錫作為古吳都的厚重基礎。
吳王闔閭當政雖然短暫,卻是泱泱古國歷史上最為華彩的篇章。闔閭城遺址就是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見證,是迄今唯一有定論的吳國都城遺址,也是展示和研究吳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太伯是中原周部落周太王的長子,原為王位繼承人,但太王看中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想通過季歷傳位於姬昌。為了不讓父親為難,也為了吳國的未來,太伯放棄王位,偕二弟仲雍南奔荊蠻,建立了勾吳部落。勾吳歷經太伯、仲雍、季簡、叔達四任首領之後,至第五任君王周章時,正值周武王伐紂滅商,分封天下,勾吳正式獲封國,周章被封虞候,吳國從此躋身諸侯之列。闔閭是第24任吳王,執政期間,勵精圖治,任人唯賢,富國強兵,在孫武、伍子胥的謀劃和協助下,西伐楚,南征越,北威齊,所向披靡,成為春秋末霸。
闔閭城遺址的發現,還原了歷史文獻中有關「子胥築城」的記載。根據考古發掘,闔閭城北依胥山,東臨太湖,依山傍水而建。南北長1400米,東西寬2100米,佔地面積為2.94平方公里。作為一座都城,闔閭大城內有東、西兩座小城。城中有陸門、水門多個,據文獻記載,其中三座門築有城樓。東、西兩座小城之間有城門連通。西城,為闔閭王宮所在;東城,則駐扎軍隊、存放軍備給養。
闔閭城外的胥山有「伍子胥點將台」和胥山灣水寨等軍事設施。
胥山灣外,沿太湖十八灣建有龍山石城,是迄今發現的南方最早的古長城。
從軍事角度看,闔閭城防守嚴密,石城為王城構築了第一道防禦屏障;胥山灣,駐扎水軍嚴防東部水域,構成第二道屏障;闔閭大城,是第三道屏障,而東城駐扎的軍隊,則成為最後的一道守御。
伍子胥在闔閭城選址時,相天法地,巧妙利用山水形制,築城池,設守備,依山臨湖,宜攻易守,充分體現了當時都城的建造特點。
國破山河在,境遷城猶存。古吳國雖然消亡了,但繁衍生息在這方水土之上的人們仍以吳人自居,傳承著吳人「崇德、重文、務實、創新」的文化精神。
『肆』 常州無錫「闔閭城」遺址就是春秋吳國都城「闔閭大城」嗎
是的。闔閭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雪堰鎮城裡村與無錫市胡埭鎮湖山村之間,為春秋時期城池遺址,是扼守太湖北部的軍事站略要地闔閭城。
該城始建於周敬王六年 (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時間。城址呈長方形,城中段有殘存城牆相隔,形成東西兩個方形城區。東城較小,在無錫境內;西城較大,大部分在武進境內。城牆殘高3-4米,牆基厚約20米,均系夯土築成。城壕總長約4000米。發現陸門和水門、大型建築群、護城河等遺跡。西城遺有練兵場和點將台,一土墩傳為兵器庫遺址。城東北胥山傳為伍子胥屯兵處。
遺址出土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陶、紅陶和西周至春秋時期流行的曲折紋、回紋、菱形填線紋等幾何形殘陶片。為研究春秋晚期吳國歷史和無錫的吳文化提供了寶貴資料。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作為吳都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這個吳都存在的時期正是吳國最輝煌的時代,從吳國精神楷模季子到吳國最偉大君主闔閭。
(4)無錫吳都闔閭城遺址擴展閱讀:
考古過程
2009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了聯合考古隊,開始了對蘇州先秦時期古遺址的全面調查、發掘和研究。這同時也是對東周時期吳越地區大型遺址進行的首次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通過近六個月的調查和發掘,一座面積大、遺存豐富、等級高的大城漸漸掀開歷史的卷簾,慢慢進入了人們的視線。
在口傳歷史中不難發現,今天的蘇州西南部山間盆地,也有多處與吳國建城有關的地名,如木瀆、館娃宮、胥山、胥口、越城等。宋人朱長文的《吳郡圖經續記·城邑》也記載:「而流俗或傳吳之故都在館娃宮側。」在考古隊看來,除了上述的考古發現和歷史記載外,這座古城所處的位置,也比現在的蘇州市區更適宜用作春秋晚期的吳國都城。
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付仲楊先生提供的地圖上可以看到,古城遺址位於盆地之內,三面環山,只有一個主要的山口可供軍隊進出。將城門設在山口所對的位置,就可以形成極好的防禦效果。胥口新鋒村發掘點發現的水門遺址緊靠太湖,也與史料中,吳國擁有強大水軍的記載相對應。
『伍』 闔閭城的遺址發掘
在闔閭城遺址胥山北坡,為配合闔閭城文化教育基地建設,考古人員們正頂著寒風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發掘。一批新發現的唐代、五代十國、宋代墓葬群陸續「重見天日」。玉璧底白瓷碗、四系青瓷罐、漆器、錢幣等等的隨葬品相繼出土。
本月中旬,四座形狀特殊的唐中晚期船形墓相繼「露面」。雖然出土的墓誌銘上許多字跡漫漶不清,但研究人員對碑文解讀和考釋後,還是驚喜不已:這是吳氏墓葬。據此推斷,唐代即有吳王壽夢長子闔閭一族的子孫重返故鄉。消息傳出,無錫地區的吳氏宗親已有多人前往參謁。
本報記者獲悉消息後,第一時間向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劉寶山博士求證,確認這些吳氏船墓的發掘,對於研究無錫地區吳氏祖先遷徙,完善吳氏宗譜有著重要價值。「這一發掘,把吳氏後代回到無錫的歷史提前了近四百年。」而根據以往記載,吳氏大批返回的時間是1280年,在宋朝。這一發現,肯定也會為惠山祠堂群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重要的證據。 1兩組船形墓墓主都姓吳
無錫最早出土南唐船墓,是2010年末在錫山南坡。當時本報曾獨家披露了這一消息。墓主是位和尚,俗性丁,本地開元鄉人。而此次現場已經出土的四座船墓,均為合葬墓,編號為1、2號墓。1號合葬墓的船形墓頂已經大部分塌陷,從墓誌銘看,墓主名叫吳璀,唐代渤海郡人,本是吳郡(無錫屬吳郡)人,葬於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享年56歲,生有三子;2號墓位於1號墓西面5米處,與1號墓的朝向、墓制一致。按墓誌銘記載,墓主是河南濮陽郡人吳造,葬於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享年57歲,生有兩子。「郡,相當於現在的省,西漢初期有15個郡,西漢末年達到103個郡,其中就包括位於現在黃河出海口的渤海郡,以及現河南的濮陽郡」。通過墓誌銘里的一些線索,如1號墓主吳璀的居處在墓誌銘中稱為「府」,而且兩人的墓誌銘落款都是「同鄉進士邵稜」所撰,人們推測兩位墓主生前都有地位、有財力,而且是同族同代人。
參與此次考古發掘的除了市考古研究所的專業人員外,還有考古愛好者陳萬康和吳晉元。吳晉元有個特殊的身份,他是泰伯祖地吳氏宗親會的監事,也是第109世裔孫。吳晉元獲悉墓主的情況後,滿懷激動地遍查了1950年版《吳氏大統宗譜》,卻沒有關於這兩位墓主的只言片語。在唐史、無錫地方誌也沒有記載。吳氏宗譜可謂記錄中國最早、最全的家譜,從商末至今沒有間斷過,尤其東漢起前後修譜16次,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再三分析,大家認為可能兩位墓主生前都是在外做官,死後才由後人成全,葉落歸根的。
2闔閭子孫唐代就回了闔閭城
古代吳國的國界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後擴張到蘇皖兩省全境及贛東北部分地區。吳國國都前期位於梅里,吳王壽夢時,吳國日益強大,國境一直延伸到今浙江省的嘉湖一帶。與此同時,吳姓也向北臨的齊、魯間遷徙繁衍。但這一帶的吳姓多為壽夢第四個兒子季札的後人。據唐林寶撰寫的《元和姓纂》記載,魏晉至隋唐的七百餘年間,由於北方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吳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吳郡、武昌、濮陽、渤海、陳留等地,並呈南興北衰之勢。「過去無錫吳氏宗譜只記載江南都是吳王壽夢的四房季札的子孫,從來沒有壽夢長房闔閭、夫差直系子孫的記錄,而且原來我只知道無錫閭江村的吳姓在南宋時來自常州,而這次在闔閭城發現的這四座唐船墓的兩個男性墓主都姓吳,且地點就在閭江村附近,這就說明唐中期即有闔閭子孫回到了闔閭王故鄉。」陳萬康這樣表示。
3這里或是吳氏家族墓地
「闔閭子孫自吳滅國,為避越楚復仇,流亡齊、晉,後來可能在唐代或唐之前就已重返闔閭王的故鄉,兩墓或為同一家族。」陳萬康等人推測,胥山北坡很可能是吳氏家族墓地。此番推測得到了劉寶山的證實。他告訴記者,勘探表明,闔閭城遺址附近還有大量的唐宋時期墓葬,該地可能是吳氏家族在唐宋時期的一個墓葬群。劉寶山表示,無錫地區的吳姓家族對吳文化尤為重視,每年都要舉辦吳氏宗親會。「這些墓誌的出土對於研究無錫地區的吳氏的來源、吳氏祖先遷徙,以及完善吳氏宗譜都有重要價值,當然對無錫吳文化、吳都闔閭城考古及博物館建設也有重大意義。」
4繼續發掘中期待能解謎
記者了解到,為配合闔閭城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市考古研究所正在搶救性發掘該處墓葬群,墓地總面積3000平方米,早期勘探工作於2009年底展開,共發現磚室墓13座,明清墓37座,共50座。本次搶救性發掘工作自2012年9月開始,至今仍在緊張進行中,已經發掘面積達800多平方米,發掘六朝時期墓葬1座、唐宋墓葬2座、明代磚室墓4座、土坑墓16座。出土文物達50餘件。
據悉,在2號墓的西北方向還有已經露頂、待發掘的3號墓。人們期待著3號墓還能再出土墓誌銘,傳遞出更多、更重要的信息,揭示出當地吳氏神秘消失、神秘重返的秘密,以及為何宗譜里毫無記載的謎底。 何為船形墓?
船形磚室墓因兩側墓磚傾斜築成弧形封頂,像一隻倒扣的船而得名。這種形制的墓葬在浙江一帶發現得相對多一些。一般都是五代時期的。
學術界對磚室墓呈現船形外觀的現象,還有不同觀點。有專家認為船形墓,是因為兩側墓磚傾斜築成弧形封頂,像一隻倒扣的船而形成的,其流行過程可分為四個時期:即形成期(魏晉)、發展期(南朝至唐中期)、鼎盛期(晚唐至五代)、衰退期(北宋)。也有人認為,船形墓和墓主生前的生活習慣有關,而在吳越(今江浙)、古蜀國(今四川)等古代少數民族文明所在地,將墓室設計成船形,也是一度流行的葬俗。
『陸』 無錫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原始青瓷帶把罐
原始青瓷帶把罐,西周-春秋。口徑10.6cm、底徑10cm、高6.8cm。龍山出土。
原始青瓷豆
原始青瓷豆,西周-春秋。口徑15.4cm、底徑8.4cm、高4.4cm。龍山出土。
灰陶盂
灰陶盂,西周-春秋。口徑5.8cm、底徑4cm、高3.2cm。龍山出土。
印文硬陶罐
印文硬陶罐,西周-春秋。口徑10cm、底徑15.2cm、最大腹徑19.8cm、高12.8cm。龍山出土。
原始青瓷碗
原始青瓷碗。西周-春秋。口徑7.4cm,底徑3.8cm,高5.0cm。龍山出土。
陶紡輪
陶紡輪,西周-春秋。小口徑0.4cm,最大腹徑3.2cm,高2.8cm。龍山出土。
雞首壺
雞首壺,六朝(公元229~589年),2012年胥山古墓出土。
盤口壺
盤口壺,六朝(公元229~589年),2012年胥山古墓出土。
九鼎八簋
九鼎八簋,春秋時期。九鼎分別為:口徑45.5~51.7cm、體高35.4~42.3cm、通高47~55.2cm。重11.95~17.75千克。八簋分別為:口徑19.2~19.6cm、通高20.7~22.7cm、重3.15~4千克。
肩輿橫桿銅包頭
肩輿橫桿銅包頭,春秋時期。長9.2cm、寬4.4cm、厚3cm。
肩輿抬桿銅包頭
肩輿抬桿銅包頭,春秋時期。長15.2cm、寬6.5cm、厚3.5cm。
肩輿包頭
肩輿包頭,春秋時期。管高5.8cm、上口徑1.9cm、下口徑
『柒』 闔閭城是吳國哪個君王的都城
闔閭城 是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間 吳王 闔閭時期的都城。
闔閭回城遺址包括闔閭大城答和闔閭小城,大城位於 常州市武進區雪堰鎮城裡村,小城在無錫市濱湖區胡埭鎮湖山村,佔地約100萬平方米。城址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800米。城中段有殘存城牆相隔,形成東西兩個方形城區。城牆殘高3-4米,牆基厚約20米,均系夯土築成。東西無城牆殘跡,利用寬約30-40米的直湖作塹壕,與外界隔斷,其他三面均有6-30米不等的城壕,總長約4000米。
『捌』 無錫闔閭城遺址博物館的介紹
無錫闔閭復城遺址博物館早在1956年被江蘇制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2008年召開的全國專家論證會上,該遺址認定為吳王闔閭都城,被評為「2008年中國考古10大發現」 之一。2011年公布為 「江蘇大遺址」。2013年3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選國家「十二五」期間15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名錄。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闔閭都城遺址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闔閭城遺址是無錫市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春秋五霸之一吳國的都城。該城始建於闔閭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1。
『玖』 闔閭城的考古發現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根據考古調查和鑽探,闔閭城的築城年代晚於春秋中期,早於漢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與吳王闔閭的年代相當,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間。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宮殿群,且闔閭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亦與歷史文獻的記載相符,根據考古復查,完整地復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的另一重要收獲是發現了龍山石城,第一次確認了春秋時期的吳國長城。石城兩面用大石塊壘砌,中部填土,為「石包土」的建築形式。龍山石城的年代與闔閭城遺址相同,具備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築形制與中山長城相同,可能為年代僅次於楚長城和齊長城的「吳長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舉行的「無錫闔閭城遺址專家論證會」上,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代表專家組在無錫宣布,無錫「闔閭城遺址」可初步認定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一代吳王闔閭的都城,並建議把無錫闔閭城申報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是無錫與常州交界處的一處春秋時代古城遺址,東部為無錫市胡埭鎮東城村,西部為常州市雪堰橋鎮城中村。從泰伯奔吳到吳越爭霸,歷時400多年,期間經考古調查或考古發掘的吳國古城有安徽南陵縣牯牛嶺城、蕪湖縣鳩茲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陽平陵城、丹陽葛城、武進淹城、無錫闔閭城(吳城)、蘇州木瀆姑蘇城,此外還有文獻記載但至今尚未發現的鎮江朱方城。由於吳國都城王陵沒有確認,近十多年來,各地紛紛開展吳文化探源考古研究,專家們對闔閭城的規模、性質都十分關注。
2004年因為無錫胡埭鎮當地農民挖溝,南京博物院在農民挖溝的西北角進行過小規模的試掘,出土了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和春秋時期的陶片以及青銅鏃1件。2007年,無錫市抓住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機,聘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帶隊,於當年3月至2008年4月對闔閭城遺址勘探復查,以確認50年來闔閭城遺址的規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建築設計院歷史建築研究所和江蘇、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東等地13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到達無錫,在經過嚴密的實地考察和資料研究論證後,專家們對無錫闔閭城遺址勘探復查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次復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復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城遺址周邊的龍山石城和胥山灣,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的防禦體系。根據勘探復查的結果,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禦體系,符合春秋時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認定闔閭城遺址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拾』 吳文化的江南古邑
公元前3208年,泰伯來錫後先在梅里建城。公子光奪取王位後在常州武進雪堰鄉和無錫胡埭鄉一帶建立闔閭城,但這以前若干年吳王僚早已在無錫建造城牆,並大興土木建造吳王宮,宮殿建築群(在今市中心中陽附近大婁巷)。
經春秋戰國的動亂時期,無錫縣城多次毀建,劉邦建立漢王朝(B.C.206年),復建無錫縣城,規模尚小,城圍2里19步,城牆高2丈1尺。
公元前496年,闔閭葬於蘇州虎丘,此後直到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覆滅。
《吳地傳》記載,大城內有「吳小城,周十二里,其下廣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門三,皆有樓,其二增水門二,其一有樓,一增柴路。
秦漢「六尺為步」,闔閭大城內街道、河道寬達30—40米,超過了北方諸侯都城,且條條街河都由陸水八門連通城外。據《史記·春申列君列傳》、張守節《史記正義》注,當時城內已有「四縱五橫」的河道網溝通。
唐代陸廣微《吳地記》「羅城」目有「蘇州城作『亞』字形,城中有大河三橫四直,七縣(蓋指闔閭宮、南城宮、東宮和西宮、射台、華池、華林園、石龍七處王宮、台榭和苑圃)八門,皆通水陸」等記載,與以上史籍所記相符。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最重要的收獲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根據考古調查和鑽探,闔閭城的築城年代晚於春秋中期,早於漢代,大致為春秋晚期,與吳王闔閭的年代相當,即公元前 515年~前496年之間。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宮殿群,且闔閭城遺址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亦與歷史文獻的記載相符,根據考古復查,完整地復原了公元前515年~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
闔閭城遺址考古復查的另一重要收獲是發現了龍山石城,第一次確認了春秋時期的吳國長城。石城兩面用大石塊壘砌,中部填土,為「石包土」的建築形式。龍山石城的年代與闔閭城遺址相同,具備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基本要素,其建築形制與中山長城相同,可能為年代僅次於楚長城和齊長城的「吳長城」。
2008年9月10日下午舉行的「無錫闔閭城遺址專家論證會」上,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代表專家組在無錫宣布,無錫「闔閭城遺址」可初步認定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一代吳王闔閭的都城,並建議把無錫闔閭城申報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闔閭城是無錫與常州交界處的一處春秋時代古城遺址,東部為無錫市胡埭鎮東城村,西部為常州市雪堰橋鎮城中村。從泰伯奔吳到吳越爭霸,歷時400多年,期間經考古調查或考古發掘的吳國古城有安徽南陵縣牯牛嶺城、蕪湖縣鳩茲城、南京高淳固城、溧陽平陵城、丹陽葛城、武進淹城、無錫闔閭城(吳城)、蘇州木瀆姑蘇城,此外還有文獻記載但至今尚未發現的鎮江朱方城。由於吳國都城王陵沒有確認,近十多年來,各地紛紛開展吳文化探源考古研究,專家們對闔閭城的規模、性質都十分關注。
2004年因為無錫胡埭鎮當地農民挖溝,南京博物院在農民挖溝的西北角進行過小規模的試掘,出土了馬家浜文化、馬橋文化和春秋時期的陶片以及青銅鏃1件。2007年,無錫市抓住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契機,聘請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敏帶隊,於當年3月至2008年4月對闔閭城遺址勘探復查,以確認50年來闔閭城遺址的規模和身份。
9月9日,由國家文物局、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考古所、中國建築設計院歷史建築研究所和江蘇、浙江、上海、河南、湖北、山東等地13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到達無錫,在經過嚴密的實地考察和資料研究論證後,專家們對無錫闔閭城遺址勘探復查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這次復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大城,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復查的另一重要成果是發現並確認了闔閭城遺址周邊的龍山石城和胥山灣,完整地復原了闔閭城遺址的防禦體系。根據勘探復查的結果,闔閭城遺址有郭有城,有完整的防禦體系,符合春秋時期都城的建制,因此可認定闔閭城遺址為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96年之間春秋時期吳王闔閭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