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陵文物遺址
A. 山東樂陵有哪些古老的傳說
樂陵一名的來歷,據說是安樂公劉禪死後葬於此,即城南五里冢遺址。另外流傳較廣的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事跡,她普度眾生,慈悲為懷,深得百姓愛戴。
B. 樂陵的歷史
樂陵歷史悠久,據五里冢和惠王冢遺址出土文物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版即有氏族部落生息繁衍。權堯、舜、禹時期屬古兗州域。
夏、商屬青州。西周屬幽州。
東周屬齊國。
春秋、戰國時期,當齊燕交界處。
秦為齊厭次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屬青州刺史部平原郡。
東漢置樂陵郡。
三國時改郡為樂陵國。晉屬樂陵郡。
北魏初屬義興郡,後改屬滄州樂陵郡。
隋郡屬屢更。
唐屬棣州,後改屬滄州。
宋屬河北東路滄州景城郡。
金襲宋制。
元屬河間路滄州。
明屬山東布政司濟南府武定州。
清屬武定府。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南道。1938年9月,屬津南專區。1944年,屬渤海行署一專區。
1948年,屬滄南專區。1950年,屬德州專區。1956年,屬惠民專區。1958年樂陵、商河兩縣合並,稱商河縣,屬聊城專區。
1959年9月,改屬淄博專區。1960年1月,商河縣更名為樂陵縣。1961年,樂陵、商河分縣,屬德州專區。1967年,屬德州地區。
1988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樂陵縣,設立樂陵市(省轄縣級市),由德州地區代管。1995年2月17日,由德州市代管。
C. 樂陵有古玩市場嗎在那裡
沒有,但在醫院家屬院對面約50米處有一個收有收藏價值的小畫書\舊人民幣等物品的小店,店名叫東方啥來,記不好了.
D. 樂陵的旅遊
樂陵文廟
樂陵文廟位於樂陵城裡開元大街與興隆大街交匯處。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存正殿5間,綠瓦飛檐,斗拱承托。主要建築物有大成殿、後殿、戟門、欞星門等,整個建築布局嚴謹,疏密有致,左右對稱,內外呼應。後經明清兩朝的多次修葺,形成發文時的規模,整座建築物端莊大方,宏偉高大,巍峨壯觀。「道若江河,隨地盡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猶是春秋。」文廟大門左右對聯。
咸平城故址
咸平城故址原為咸平鎮,在市西南50里鄭店鎮舊樂陵村,址長、寬皆500米。唐、宋時,縣城在故黃河(鬲津河)南,1069年(宋熙寧二年)河決,倉卒遷此,草草創城。城辟三門而無南門,原城牆內至今存一高丘,是南宋副相呂頤浩讀書處「萃賢亭」遺址。
清鄉人張繆有《呂相.「萃賢亭」》詩。至元,平章余潛曾重修城池,於北郊(今樂舊樂陵村)築「看花台」,台高丈余,可容百人,為觀花飲宴之所。明鄉人張鵬南《元台春草》詩即詠此。1369年(明洪武二年),縣丞何恆以城址窪下為由,遷富平鎮(即今治),城池亭台遂廢。
五里冢遺址
五里冢遺址在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冢為台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台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
經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的發展和遺存,突破了山東省新石器時期文化分布界限,擴大了認識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視野,對研究當地歷史有一定價值。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里冢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有11處,現存的有惠王冢、夷王冢、三女墳、二冢子、三冢子和董養性墓等.
魏王城
故址在樂陵市城東南30里處,長720米,寬420米;南北東三面有殘城斷續相連,牆高2~3米不等。為漢初樂陵第一城,兼都尉。出土有:五銖錢、銅箭頭、布紋瓦、唐佛像等。
碧霞元君故里
有許多神話傳說,有近千年的精神文化滲透其中,被譽為民族文化之縮影。項目景區內有公元前280年修築的「魏王城」,現古城牆遺跡尚存,為樂陵之來歷;景區內的「三女冢」為畢霞之胞妹畢仲之墓地,出土了很多戰國末、西漢初時期的文物。正在修繕、恢復中的碧霞元君故居項目佔地10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建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廂房二座、廣場、四大天王、明橋、轉運亭、葯王殿、財神殿、日月潭、觀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萬畝棗林
位於樂陵市,總面積30萬畝,園區內有金絲小棗樹400餘萬株,為中國最大的金絲小棗生產基地。開辟修建了原國家主席李先念題詞碑、乾隆御賜棗王碑、羅成拴馬處、百棗園等30個景點。形成了「一塔」(觀光塔)、「兩碑」(李先念題詞碑、中國金絲小棗之鄉紀念碑)、「三園」(百棗園、結義園、高科技農業園)、「四樹」(子母樹、望娘子樹、百年古樹、鐵將軍樹)的旅遊景點網路。
文化博物館
中國金絲小棗文化博物館位 於樂陵市東部開發區百棗綱目產業園內,是山東省唯一一所棗文化博物館。博物館佔地面積約16000平米,由序廳、歷史廳、現代廳、企業廳、未來廳、文化長廊等六大部分組成。整個博物館以棗文化為核心,運用「時空」概念,時間順序,融入自然、科技、人文三大元素來展示中華棗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E. 樂陵旅遊景點有哪些
樂陵旅遊景點不太多,主要是碧霞湖風景區和樂陵百棗園景區。
山東省樂陵市總面積1172.2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樂陵市地理位置優越,距渤海直線距離僅50公里,位於魯冀兩省交界處,素有「齊燕要塞」「魯冀樞紐」之稱,是山東的北大門和主要進京門戶,處於北京、天津、黃驊、濟南、泰安等城市構成的北南走向經濟龍脈的中心位置。
碧霞湖風景區是集公共供水、休閑旅遊、生態養殖等於一體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水景觀光、露天洗浴、文化廣場、垂釣靶場、採摘體驗等。碧霞湖風景區建立景區管理委員會,新建售票亭、遊客接待中心、水沖廁所、露天浴場、水上游樂園、垂釣池等景點,並完善了景點指示系統,規范導游解說及景區管理,成為廣大遊客外出遊玩的好去處。
百棗園是國家級棗品種種質資源庫,擁有全國各地428個棗樹品種,這些資源具有廣泛而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區內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園內村鎮錯落有致,林中有園,園中有景,春季綠野遍地,夏季黃花飄香,秋季碩果累累,四季自然景色分外怡人,美不勝收。樂陵小棗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棗文化源遠流長。樂陵小棗的栽培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樂陵小棗皮薄肉厚、豐肌細核,掰開半乾的小棗,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
F. 樂陵有哪些旅遊景點,特點是什麼
樂陵著名景點
五里冢遺址、咸平城故址、樂陵文廟、魏王城
樂陵文廟
樂陵文廟位於樂陵城裡開元大街與興隆大街交匯處。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現存正殿5間,綠瓦飛檐,斗拱承托。主要建築物有大成殿、後殿、戟門、欞星門等,整個建築布局嚴謹,疏密有致,左右對稱,內外呼應。後經明清兩朝的多次修葺,形成發文時的規模,整座建築物端莊大方,宏偉高大,巍峨壯觀。「道若江河,隨地盡成洙泗;聖如日月,普天猶是春秋。」文廟大門左右對聯。
咸平城故址
咸平城故址原為咸平鎮,在市西南50里鄭店鎮舊樂陵村,址長、寬皆500米。唐、宋時,縣城在故黃河(鬲津河)南,1069年(宋熙寧二年)河決,倉卒遷此,草草創城。城辟三門而無南門,原城牆內至今存一高丘,是南宋副相呂頤浩讀書處「萃賢亭」遺址。
清鄉人張繆有《呂相.「萃賢亭」》詩。至元,平章余潛曾重修城池,於北郊(今樂舊樂陵村)築「看花台」,台高丈余,可容百人,為觀花飲宴之所。明鄉人張鵬南《元台春草》詩即詠此。1369年(明洪武二年),縣丞何恆以城址窪下為由,遷富平鎮(即今治),城池亭台遂廢。
五里冢遺址
五里冢遺址在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冢為台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台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
經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的發展和遺存,突破了山東省新石器時期文化分布界限,擴大了認識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視野,對研究當地歷史有一定價值。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里冢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有11處,現存的有惠王冢、夷王冢、三女墳、二冢子、三冢子和董養性墓等.
魏王城
故址在樂陵市城東南30里處,長720米,寬420米;南北東三面有殘城斷續相連,牆高2~3米不等。為漢初樂陵第一城,兼都尉。出土有:五銖錢、銅箭頭、布紋瓦、唐佛像等。
G. 樂陵市裡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旅遊景點 咸平城故址 咸平城故址原為咸平鎮,在市西南50里鄭店鎮舊樂陵村,址長、寬皆500米。唐、宋時,縣城在故黃河(鬲津河)南,1069年(宋熙寧二年)河決,倉卒遷此,草草創城。城辟三門而無南門,原城牆內至今存一高丘,是南宋副相呂頤浩讀書處「萃賢亭」遺址。 清鄉人張繆有《呂相.「萃賢亭」》詩。至元,平章余潛曾重修城池,於北郊(今樂舊樂陵村)築「看花台」,台高丈余,可容百人,為觀花飲宴之所。明鄉人張鵬南《元台春草》詩即詠此。1369年(明洪武二年),縣丞何恆以城址窪下為由,遷富平鎮(即今治),城池亭台遂廢。 五里冢遺址 五里冢遺址在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冢為台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台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 經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 遺址的發展和遺存,突破了山東省新石器時期文化分布界限,擴大了認識原始社會物質文明的視野,對研究當地歷史有一定價值。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里冢遺址,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有11處,現存的有惠王冢、夷王冢、三女墳、二冢子、三冢子和董養性墓等. 魏王城 故址在樂陵市城東南30里處,長720米,寬420米;南北東三面有殘城斷續相連,牆高2~3米不等。為漢初樂陵第一城,兼都尉。出土有:五銖錢、銅箭頭、布紋瓦、唐佛像等。 碧霞元君故里 碧霞元君故居,有許多神話傳說,有近千年的精神文化滲透其中,被譽為民族文化之縮影。項目景區內有公元前280年修築的「魏王城」,現古城牆遺跡尚存,為樂陵之來歷;景區內的「三女冢」為畢霞之胞妹畢仲之墓地,出土了很多戰國末、西漢初時期的文物。正在修繕、恢復中的碧霞元君故居項目佔地100畝,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建大殿二座(王母殿、碧霞祠)、偏殿六座、廂房二座、廣場、四大天王、明橋、轉運亭、葯王殿、財神殿、日月潭、觀音殿、文昌殿等古址
H. 樂陵城北古時有座大安寺有記載嗎
李淵(唐高復祖)與風水大師袁天制罡交情深厚,因此袁天罡給李淵相好了一處風水極好的陽宅,陰宅寶地,並保證李淵家九條玉帶七斗米的官,也就說明了以後的天下就是李家的天下,結果真的印證了隋朝的天下真的成了李淵的天下,但是李淵稱帝後把袁天罡為他做的一切都給忘了,沒有重用袁天罡,袁天罡一怒之下離開李淵雲游天下來到樂陵以北的劉玉亭村結識了當時任族長的劉玉亭並給劉氏家族造就了跟李淵家一樣的陰陽風水,至此劉氏家族出了好多王侯將相之才,眼看就要危及李家的江山,李淵大驚忙召集大臣商量對策,有大臣對他提起了袁天罡之事,李淵趕緊將袁天罡找回委以丞相輔佐自己,袁天罡為了不使黎民百姓再受戰亂之苦,保住李唐江山(當時劉玉亭家族已經能和李淵一較高低了)為破掉劉玉亭的風水就在劉玉亭村南修建了大安寺鎮住了劉氏的風水保住了李唐的江山,並在大安寺後牆留下北門未開,(一旦鎮不住劉玉亭的風水大安寺的北門打開對劉氏是滅門之災)所以現在當地還流傳著,大安寺開北門,劉玉亭死沒人的傳說。大安寺遺址在朱集鎮梨樹段村西頭
I. 樂陵的著名景點有哪些
樂陵旅遊景點不太多,主要是碧霞湖風景區和樂陵百棗園景區。
山東省樂陵市總面積1172.2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樂陵市地理位置優越,距渤海直線距離僅50公里,位於魯冀兩省交界處,素有「齊燕要塞」「魯冀樞紐」之稱,是山東的北大門和主要進京門戶,處於北京、天津、黃驊、濟南、泰安等城市構成的北南走向經濟龍脈的中心位置。
碧霞湖風景區是集公共供水、休閑旅遊、生態養殖等於一體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水景觀光、露天洗浴、文化廣場、垂釣靶場、採摘體驗等。碧霞湖風景區建立景區管理委員會,新建售票亭、遊客接待中心、水沖廁所、露天浴場、水上游樂園、垂釣池等景點,並完善了景點指示系統,規范導游解說及景區管理,成為廣大遊客外出遊玩的好去處。
百棗園是國家級棗品種種質資源庫,擁有全國各地428個棗樹品種,這些資源具有廣泛而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區內風光旖旎、景色迷人,園內村鎮錯落有致,林中有園,園中有景,春季綠野遍地,夏季黃花飄香,秋季碩果累累,四季自然景色分外怡人,美不勝收。樂陵小棗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薈萃,棗文化源遠流長。樂陵小棗的栽培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樂陵小棗皮薄肉厚、豐肌細核,掰開半乾的小棗,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
J. 山東省樂陵的名人。。古今都可以!!
樂陵地名由來(德州日報德周刊2014年3月28日第12版)
2014-05-09 17:24閱讀:2,060
樂陵地名來自樂陵侯,五里冢應為史高陵墓
(本文經德州日報趙總編友情推薦,在德周刊顯著位置刊發)
「大阜曰陵「之說存疑
山東省樂陵市,位於山東省北部與河北交界。關於樂陵地名,清乾隆《山東通志》記載,「大阜曰陵,樂,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自此便有了「大阜曰陵」之說,但這一說法卻對追溯樂陵地名來歷造成了很大困惑,致使樂陵縣名成了無源之名。
據考證,同時期的《樂陵縣志》(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沒有採用《山東通志》的說法,而推測漢景帝廢濟南國為濟南郡,以餘地置平原郡統樂陵等縣。查嘉靖《山東通志》及咸豐《山東通志》也均無「大阜曰陵「之說。
地名的來源,或依山、或依水、或依事、或依人。如山西依山為名,濟南依水為名,古厭次縣以秦皇東巡壓制天子之氣為名,平原縣以平原君趙勝而得名,命名有出處、有典故、合乎邏輯。
據此《山東通志》的說法實有望文生義之嫌,從樂、陵二個字予以說文解字,因而從社會學角度命名地名。按照這個說法,幾乎所有平原郡縣都可以稱為「樂陵」,所有帶陵字的縣都可稱為「樂陵」縣。《山東通志》的解釋是依照文字為名,單個字作解釋,所以難以講通。
古籍中對樂陵的記載
《漢書 ~地理志第八上》記載:「平原郡,高帝置。莽曰河平。屬青州。戶十五萬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萬四千五百四十三。縣十九:平原,有篤馬河,東北入海,五百六十里。鬲,平當以為鬲津。莽曰河平亭。高唐,桑欽言漯水所出。重丘,平昌,侯國。羽,侯國。莽曰羽貞。般,莽曰分明。樂陵,都尉治。莽曰美陽。祝阿,莽曰安成。瑗,莽曰東順亭。阿陽,漯陰。莽曰翼成。朸,莽曰張鄉。富平,侯國。莽曰樂安亭。安德,合陽,侯國。莽曰宜鄉。樓虛,侯國。龍額,侯國,莽曰清鄉。安。侯國。」
該記載為漢平帝元始二年( 即公元2年)的縣制及人口,據此可知此時樂陵縣隸屬於平原郡。
唐《元和郡縣志》則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名稱的由來。書中記載:「樂陵,北至州一百三十五里,本燕將樂毅攻齊所築,漢以為縣,屬平原郡,即漢大司馬史高所封之邑。後魏屬樂陵郡。隋開皇三年去郡,屬滄州。重合故城,縣東二百步,漢重合縣,武帝封莽通為重合侯。」
這段記載清楚地表明了,樂陵城本是樂毅攻打齊國所修築的城池,漢代以該城為縣,就是漢大司馬史高的封地。
樂陵侯史高
史高為何許人?《漢書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記載:「史丹字君仲,魯國人也,徙杜陵。祖父恭有女弟,武帝時為衛太子良娣,產悼皇考。皇考者,孝宣帝父也。宣帝微時依倚史氏。語在《史良娣傳》。及宣帝即尊位,恭已死,三子,高、曾、玄。曾、玄皆以外屬舊恩封:曾為將陵侯,玄平台侯。高侍中,貴幸,以發舉反者大司馬霍禹功封樂陵侯。宣帝疾病,拜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為孝元帝。高輔政五年,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罷就第。薨,謚曰安侯。」
《資治通鑒》卷二十五之《漢紀十七》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對史高也有記載。「八月,己酉,皇後霍氏廢,處昭台宮,乙丑,詔封告霍氏反謀者男子張章、期門董忠、左曹楊惲、侍中金安上、史高皆為列侯。惲,丞相敞子;安上,車騎將軍日磾弟子;高,史良娣兄子也」。
史高的姑是漢武帝的太子妻史良娣,史高功封樂陵侯,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並在漢元帝五年主動退休。與樂陵侯同代封的還有其弟史曾,封將陵侯,因史曾無嗣,國除。現在與樂陵相臨的陵縣地有將陵故城,陵縣隋代稱將陵縣。
據記載史高封為樂陵侯的時間為漢宣帝地節四年八月乙丑,即公元前66年農歷8月18日,該時間與樂陵市目前小棗節時間大體一致。
樂陵侯史高陵墓原為五里冢
在今樂陵城區西南,五里冢村北30米處為五里冢遺址所在。冢為台形,東西長83米,南北寬31米,台高2.3米,為一阜狀。出土有石斧、石鐮等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有骨錐、鹿角、卜骨、陶紡輪、鬲足等商、周兩代的遺物;還有漢磚、唐罐等。址西側和南面,已露出漢磚墓壁。經山東省社會科學院考古隊考察,石斧、石鐮等出土處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1956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宣布為樂陵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2月23日,被公布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址文化分上下二層,下層為龍山文化遺址,有石斧、石鐮可佐證。但冢為漢墓,符合漢代侯陵特點。有四個理由可以推論其為樂陵侯史高墓。其一,址西側和南面的漢磚墓壁已露。其二,冢為東西方向,長度寬度符合漢代侯陵的走向、佔地特點。其三,從漢書中史高封侯及嗣承的年表可以看出,樂陵侯延嗣四代,直到王莽才終。列侯在封地安葬,是漢代的制度。在西漢有資格、有實力在樂陵修建侯墓,唯有史高子武陽侯史丹。史高父子二人,深得宣帝、成帝信任及重用。漢書載「丹有子男女二十人,九男皆以丹任並為侍中諸曹,親近在左右。史氏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餘人」。既有政治地位,也有經濟實力。其四,史高封樂陵侯謚曰安侯,民間以致傳為安樂王。
綜上論述,樂陵地名應始於史高封為樂陵侯之時,即西漢地節四年,五里冢遺址正名應為樂陵安侯陵,這也將為樂陵的旅遊增添一歷史古跡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