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鄉游記
⑴ 賴曉生的演藝經歷
2005年中央電視台《人間體育》之《盒飯聯賽》飾演何小海。(合作:劉惠,導演:張峰)
2006年情景喜劇《低頭不見抬頭見》飾苗子(合作:郭達,邵峰,范明;導演:黃宏)
2007年數字電影《1+1=家》(客串)
2008年電視劇《中天懸劍》客串(導演:連奕名)
2008年數字電影《校園 .冬天》策劃、副導演
2009年電視劇《包三姑外傳》飾朵顏三衛老大飛的快
2009年電視劇劇《大內低手》飾內務府總管那奇
2009年電影《嘻游記》飾八大高手(友情客串,導演:鍾少雄)
2009年電視劇《大盛魁》飾小左(導演:王新民)
2010年電影《刀客外傳》飾二狗(合作:釋小龍,何潔,羅家英,梁家仁,李彧,邱林)
2010年電視劇《蘇三》飾胖六(把蘇三賣到妓院的那個混蛋)(隋俊波,吳若甫,張光北,王靜,李穎,李彥明,史磊)
2011年公益微電影《三個爸爸》(合作:含笑,愛若干;導演:張銘)
2011年公益微電影《三個兒子》(合作:含笑,愛若干;導演:張銘)
2011年電影《叢林拯救記》飾毛豆(合作演員:孫亮,惠天賜,董立範,李健仁;導演:徐宏輝)
2011年電視劇《媽祖》飾白鯊精(合作演員:劉濤,林心如,嚴寬,劉德凱,趙鴻飛等)
2012年電影《結婚倒計時》飾發明家
2012年電影《整容日記》飾咨詢師(監制:陳可辛,導演:林愛華)
2012年電影《讓我給你唱首歌》飾老賴
2012年電影《大黑天神》飾大膽
2012年電影《少年閔子騫》飾苟剩(第14屆數字百合獎優秀兒童片獎 )
2012年電影《白發魔女傳之明月天國》飾皇太極特使(導演:張之亮,合作演員:趙文卓、范冰冰、黃曉明)
2012年電視劇《天龍八部》飾桑土公(導演:賴水清)
2013年電影《光的棍》客串(導演:劉存明)
2013年電影《阿玉》(導演:陳東,合作演員:劉奕、滿婷)
2013年電視劇《迫在眉睫》(導演:餘明生、鄒集城、劉國輝;編劇:九年;合作演員:陳楚河、鍾欣桐、李修賢、郭明翔、陳昱光)
2013年電視劇《連升三級》友情出演:庸縣令
2014年電影《生死拯救》飾演:魏民(導演:張力;合作演員:楊童舒,廖京生 )
2015年電影《我是拳手》飾演:車行老闆
2015年電視劇《南拳北腿戰淞滬》飾演: 趙虎
2015年電影《寧靜的夏天》飾演:大虎 賴曉生演出風格集歌舞笑於一身,以老太太跳霹靂為主打節目。先後參加三屆大連啤酒節。
1988年中學時期,捲入霹靂舞風正式登台,在校自編自演相聲小品。
1994年進入石獅市歌舞團。
1998年參加抗洪賑災義演。
2000年獲中央電視台《夢想劇場》銀像獎,年底獲金像獎提名。
2001年應浙江省演出公司邀請巡迴演出。
2002年參加浙江湖州農行之夜大型文藝演出,新昌旅遊節閉幕式,同台:李湘,溫兆侖,李谷一,周彥宏,車繼齡。
2002年上民之夏文藝演出,同台:馮鞏,騰格爾,瞿穎,宋祖英等。
2003年甘肅酒泉「國風之夜」大型演出,火風等。
2003年參加黃安主持的沈陽華星國際十周年慶典。
2004年與楊偉光,曾憲梓同台出席北京海外客家聯誼會十周年慶典。
2005年8月31日受搖滾教父崔健之邀參加「為假唱送終」活動,《法制晚報》《信報》《每日文化播報》《綜藝快報》《中國法制報道》等媒體競相報道。
2005年沙市工人體育館聯通之夜文藝晚會。
2005年中國星流行音樂大賽宣傳大使。
2005年參與策劃歌手葉東瀚(《愛上湯加麗》)。
2005年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特約嘉賓,掀起新民間娛樂的改革風。
2006年3月參加歌曲《愛上湯加麗》MV拍攝(導演:孫小茹)
2006年6次作為嘉賓評審參加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愛秀電影》。
2006年1月應邀參加河北省主持人大賽頒獎晚會。.
2006年1月參加中國資料情報局新春年拜會。
2006年1月參加清華大學書畫筆會演出。
2006年1月參加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交通台的哥年拜會。
2006年1月參加長城學會新春年拜會。
2006年1月參加北京曲劇團三下鄉活動演出。
2006年5月應邀參加中國雜技團、中國馬戲團「五一馬戲大狂歡」任滑稽主持。
2006年北京龍岩商會成立大會嘉賓。
2006年品牌經理人大PARTY暨品牌經理人俱樂部成立慶典特邀嘉賓。
2006年參加山西高平七佛山蝴蝶旅遊節廣場文化和消夏晚會演出。
2006年參加韓國依Q服飾中國新聞發布會暨為寧夏缺水地區首次捐款儀式。
2007年昌平區委區政府新春年拜會。
2007年漳州經濟發展懇談會,彭沖老委員長、張克輝副主席出席並觀看演出。
2007年參加懷柔影視文化節開幕式,表演嘉賓中,曉生是唯一的喜劇演員。
2007年隨文化部演出服務中心《周末喜相逢》全國巡演。
2007年參排曲劇《北京人》和《王老虎搶親》,分飾要賬人和醜女。
2008年福建省駐京機構暨省商會新春年拜會聯歡晚會藝術總監兼主演。
2008年北京電視台《星夜故事秀》錄制。
2009年福建龍岩駐京鄉親新年聯誼會。
⑵ 大學生在學校里擔任學生幹部對未來學生的發展有意義嗎
舞人從容而舞,形舒意廣
像是飛翔,又像遨遊
不經意的動作也決不失法度
纖細的羅衣從風飄舞
繚繞的長袖以絡繹不絕的姿態飛舞散開
這是對生活的熱愛,這是對靈魂的釋放,這是對自由的渴望
這是舞蹈學院第十九屆學生會主席、2013級舞蹈編導班班長何浩。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山東省社會實踐優秀實踐個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優秀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團員等。在全國第11屆「桃李杯」教學實踐展演中參演群舞《娘的眼淚》榮獲優秀展演獎,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中參演群舞《闖關東》榮獲一等獎。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舞蹈世界》、《中國民歌大會》、《五月的鮮花》等節目演出錄制。
2013年入學後,對知識的渴求和對未來的嚮往使他很快堅定了正確的人生方向,「不盲從,做自己」。在平時為人處事中,他給人留下成熟穩重的印象,待人接物有禮貌,尊敬師長,團結關心同學,以幫助他人為快樂,給老師和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珍惜榮譽,勇於擔當
入學後,他積極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時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標准來要求自己,努力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參加學校組織的黨的基礎知識培訓班,並取得了優異成績。在2013年新生軍訓期間,他被評為「軍訓標兵」。在校期間多次被評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優秀學生」「優秀幹部」、「優秀團員」。2014年獲得過國家勵志獎學金。
在國內各項專業藝術比賽中他以優異的成績詮釋著學生幹部在專業學習中「領頭羊」的作用。2014年參加山東省第九屆青少年舞蹈比賽,獨舞《靈雀》榮獲專業組一等獎。參加山東省第十屆小飛天獎兒童舞蹈大賽,編導的群舞《蓮蓮有魚》榮獲高中組一等獎。2015年參加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群舞《闖關東》榮獲專業組一等獎。參加山東省第十屆青少年舞蹈比賽,原創獨舞《戲夢人生》榮獲專業組一等獎。2016年參加全國第十一屆桃李杯教學實踐展演,群舞《娘的眼淚》榮獲優秀展演獎。
在學院組織的各項藝術實踐中,他積極進取,從不懈怠。不僅在舞台上華美綻放,在幕後他服務於每位同學也面面俱到。2014年12——至今,連續4年參加「北京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錄制;從原創荒誕舞劇《「戲」游記》的展演,到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原創民族舞劇《風箏》的全國巡演,舞劇的歷練讓他的綜合素質得到很大提升;從群星獎獲獎作品《闖關東》的四川展演行,到山東省「泰山文藝獎」頒獎晚會,到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開幕式,再到山東省《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型晚會;各項演出的經歷一步步升華了他的家國情懷;從《中國民歌大會》到《舞蹈世界》,兩度走向央視,熒屏上光鮮亮麗的背後是多少個日夜的付出?但他從不抱怨,一直在夢想的道路上執著的追求。
甘於奉獻,追逐夢想
何浩深切地明白打鐵先硬自身的道理,他不斷提高自身舞蹈專業水平。學習過程中,他勤奮好學,善於思考,虛心求教,從不言棄。經常主動與老師、同學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收獲,聆聽他人的心得,在交流中成長,在傾聽中前進。圖書館是他在學校最鍾愛的地方之一,當遇到費解的問題時,他常向這位無言的老師請教。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他甚至於忘記了吃飯的時間。在剛剛結束的研究生考試中,他初試也取得了337分的可喜成績。在工作中,他用行動踐行著不渝的信念。
何浩擔任著舞蹈學院學生會主席以及班長兩個重要職務。學生會工作中,他以發揚優良傳統同時立足實踐創新的工作方法,使學生會真正成為了老師和同學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隨著工作經驗的增加和方法的不斷改進,他制定了一套合理、科學、切合實際的學生幹部承諾書並一步步踐行,將學生會建設成真正的學生自治組織,更好地為學院、同學服務。學生會的各種活動,不僅增強了同學們的凝聚力,更有力促進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品行的進步。在班級工作中,他一直不忘「木桶效應」,不斷增強班級凝聚力,提高大家互助意識,用助人為樂的實際行動不斷踐行學生幹部的職責。在一次上課過程中,有一位同學不小心導致右腳腳踝骨折,他背同學進醫院,忙前忙後的為同學掛號,墊付醫葯費,一直守護著病人家長到來才回去休息。2015年-2016年度再一次被評為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優秀學生幹部」。
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他始終不忘奮斗路上那些給予他幫助的人,並盡自己所能來回報家鄉、回報社會,回報每一個給予他「滴水之恩」的人。
2015年北京的冬天冷的讓人清醒,呼吸一口空氣都是那麼提神。排練錄制北京春晚的國家體育館距離住的地方大約兩個小時的車程,大家每天7點集合去劇場排練,再回到賓館時已經是深更半夜了,身心疲憊的他只能把大巴車當成溫床。一路顛簸,一路睡著。就這樣在這里奮戰了半月。錄制完北京春晚的第二天他又踏上了濱州春晚的征程。三天沒有白晝的排練7個節目,著實讓人心疼。一是春節馬上到了,「遊子」想家的情結油然而生。
其次,長期超負荷的排練身體和心裡都有些吃不消。但他還是挺了下來。臘月26回到家,他發了個朋友圈:「六天的寒假時光,且行且珍惜。加油吧!」就這樣大年初二,為了參加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闖關東》的演員從全國各地在老校勝利會師。作為領舞,體能恢復加排練。一周的魔鬼式的訓練讓他疲憊不堪。但他又是那麼的興奮,因為比賽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也是一種學習。尤其是這種和北京舞蹈學院同台的全國舞蹈比賽。最後得知獲得一等獎的時候,他沒有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心情,所有的辛酸都已消逝,幸福的享受這美好的時刻。
在舞劇《風箏》排練期間,幕後的他用辛勤的雙手書譜寫了一位「能工巧匠」的傳奇。舞劇所需道具種類繁多且復雜,主角用的風箏「比翼雙飛燕」從觀賞性到舞蹈實用性來講都是要求極高的。何浩不斷摸索實踐,每天研究近十多個小時,有時痴迷的都忘記了吃飯。別人問他為什麼如此拼,他只簡單回答道:交給我的任務,我就有這個責任!就這樣,需要的所有道具,沒有的他製作,壞了的他修理。踏實的作風贏得了所有演職人員的青睞,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幕後道具能手。
2015年7月,他組織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開展雷鋒月活動,帶領學生會成員去泉城廣場開展「清潔泉城」活動,為美化我們的城市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貢獻。2016年7月,在學院暑期社會實踐中,他冒著酷暑,組織同學走進軍營。自編自演了近十個節目為廣大的軍人送去了歡樂。隨後又進入到享有舞蹈「奧斯卡」之稱的桃李杯藝術展演中。2016年、2017年,他兩度參加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藝考工作,以積極飽滿的熱情接待每一位學生和家長,為他們耐心的說明考試流程,盡量保證每一位考生能夠緩解一下考前壓力,同時為考生及其家長介紹一下學校概況,直到所有考試結束了,他才回去休息。
在校期間獲獎情況:
2015.03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參演群舞《闖關東》獲專業組一等獎2016.08全國第十一屆桃李杯教學實踐展演參演群舞《娘的眼淚》獲優秀展演獎2014.06山東省第九屆青少年舞蹈比賽參演獨舞《靈雀》獲專業組一等獎2014.08山東省第十屆小飛天獎舞蹈大賽編導群舞《蓮蓮有魚》獲高中組一等獎2015.06山東省第十屆青少年舞蹈比賽原創獨舞《戲夢人生》獲專業組一等獎2016.09獲得「山東省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3.10獲得校級「軍訓標兵」、「軍訓內務標兵」2014.10獲得校級「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學生」榮譽稱號,校二等獎學金2015.05獲得「十院十人勵志演講秀」二等獎2015.05獲得校級「優秀團員」榮譽稱號2016.10獲得校級「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學生」榮譽稱號。2016.09授予院級「舞劇《風箏》先進個人」「全國桃李杯展演先進個人」2016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7.03授予院級「優秀學生」榮譽稱號,個人事跡采訪推送至「舞苑山青」平台
在校期間社會實踐:
2014.12連續4年參加「北京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錄制2014.01參加原創荒誕舞劇《「戲」游記》的展演2014.10參加群星獎獲獎作品《闖關東》的四川展演行2014.09參加「泰山文藝獎」頒獎晚會演出2015.03參加全國第四屆大學生藝術展演開幕式演出2015年度參演原創民族舞劇《風箏》並進行全國巡演2015.09參加山東省《抗戰勝利70周年》大型晚會的演出2016.02參加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藝考招生工作2016.07參加中央電視台《中國民歌大會》的錄制工作2016.09參加中央電視台《舞蹈世界》錄制工作2016.08策劃、跟隨舞蹈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部隊,走進農村2016.10參加山東電視台《最美教師》錄制工作2017.01參加「天津春晚」錄制工作2017.02參加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藝考招生工作
大學是人生中最難忘最寶貴的財富,人的一生,沒有最高層次的目標,只有更高層次的追求。人只有不斷向著更高層次目標不懈追求,才會不斷發展、進步。何浩用他的奮斗歷程展現了一個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他的奮斗無止境,他所折射出的光芒將照亮身邊的每一個人。
⑶ 傳統節日
花朝節概述
花朝節,簡稱花朝,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歷二月初二舉行,也有十月十二、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
舊時江南一帶以農歷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這一天,家家都會祭花神,閨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箋,取了紅繩,把彩箋結在花樹上,謂之賞紅,還要到花神廟去燒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這祭花神倒真是風雅的事了,這一天,大概不會只是女人們的事了,一冬的禁囿讓男人們有機會出來活動活動,或是放下手中的活,或是拋開案上的書,幫著系紅繩,順便可以看一看當下的顏如玉了。女人們祭完花神,急急的去找和自己相對應的花神了,正月的是柳夢梅,二月的是楊貴妃[1]。
花朝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歷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公歷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於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中國古代的農耕、魚獵全靠人力完成,人數越多,才越能顯出生產力的強盛,所以在古代,人們是希望子孫繁衍,人口眾多的。關於花朝節的記載,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為花朝」。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其風俗多是郊遊雅宴,盛唐即有此風,參加者多是些騷人墨客,有時也有親朋好友,在觀景賞花中飲酒賦詩,歡聲笑語,持續不斷。在宋代以前,過花朝節的一些高雅習俗只限於一些士大夫和知識分子之中,在民間並不普及。自北宋開始,其活動又有了新內容,增加了種花、載樹、挑菜(採摘野菜)祭神等,並逐漸擴大到民間的各個階層。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詩雲:「花朝月夜動春心,誰忍相思不相見」;張正見花朝詩雲:「詰曉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詩人方干詩雲:「花朝連郭霧,雪夜隔湖鏡」。對於花朝節的歌詠,在古代詩人們的筆下是很多的。
花朝風俗,各地不一。東北是要為花神設置神位,用素饌祭之。開封是舉行民間的「撲蝶會」,優勝者可獲大獎,《誠齋詩話》載:「二月十二日曰花朝,為撲蝶會」。在洛陽,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百姓,在花朝節這一天都要到龍門石窟等處遊玩,挑食野菜,品嘗時鮮。商丘人更注重天象與豐收的關系,是以花朝日之陰晴,占卜全年小麥與果菜的豐收。在蘇州,人們要在虎丘花神廟前宰殺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誕。在節慶中,一般都有酒食宴樂助興。
明清時的北京,花農一般多住在右安門外南邊草橋和豐台一帶。據明人劉侗《帝京景略》載:「右安門外南十里橋,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為業。都人賣花擔,每辰千百,散入都門、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春老而牡丹、而芍葯、而孿枝……。」清初馮勛《六街花市》也說「豐台種花人,都中目為花兒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車載雜花,至槐樹斜街市之。」這些描述記載了舊時北京地區種花業及花卉商業的一些情況。在花朝節這天,北京的「幽人雅士,賦詩唱和,並出郊外各名園賞花。」據說,當年清宮的「花朝宴」最為講究,太監們在頤和園中用紅、黃綢條裝扮牡丹花叢,以使滿園春色,霞光飛揚,慈禧太後一邊品嘗著花卉做的點心,一邊觀看《花神慶壽》的喜劇。
在北京豐台區還有一座花神廟,此廟坐落在豐台鎮東紀家廟村北,是春天祭祀花神的場所,同時也是豐台地區各花行會的會址。據說,這座花神廟始建於明朝,廟門上方曾懸有「古跡花神廟」的牌匾,廟內前殿有花王及諸路花神的牌位。傳說洛陽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間,花神們便來到京城南郊大地使得,豐台一帶開滿各種鮮花。人們為感謝花神對人間的恩賜,於是京都各花行集資建造了這座花神廟。
在花卉中,牡丹、芍葯素有花王之稱。在歷史上,北京的牡丹也是很有名的,而北京的牡丹又以豐台花鄉的為最佳。優良名品有「官錦紅」、「梨花雪」、「白玉帶」等不下數十種。
[編輯本段]花朝節歷史
中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歷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中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編輯本段]歷代花朝節
花朝節至遲在唐代即已形成,因為在唐代的詩文及史籍中,關於花朝的記載已很是常見,如司空圖的「傷懷同客處,病眼卻花朝」(《早春》)、盧綸的「虛空聞偈夜,清凈雨花朝」(《題念濟寺暈上人院》)。而在成書於後晉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的《舊唐書》的《羅威傳》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與賓佐賦詠甚有情致」這樣的文字記載。民間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而嗜花成癖的武則天在自己執政期間(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節這一天,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花糕賞賜給群臣。在那時,人們把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歲時節日。
「花朝節」的節期因時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錄》一書說:「唐以二月十五為花朝。」南宋吳自牧《夢粱錄·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浙間風俗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游賞。」而清人汪灝在《廣群芳譜·天時譜二》中引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誠齋詩話》雲:「東京(今河南開封)二月十二日花朝,為撲蝶會。」至於以二月初二為花朝節的記載亦見於《廣群芳譜》一書,該書《天時譜二》篇引《翰墨記》雲:「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此外,舊時浙江紹興、河南光山還有以二月二為小花朝節、二月十五為大花朝節的民間習俗,如清光緒《光山縣志》雲:「二月二日,俗雲『小花朝』,十五日雲『大花朝』。」
[編輯本段]花朝節盛況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人蔡雲的這首《詠花朝》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而吳自枚在《夢粱錄·二月望》中對當時杭州一帶的花朝節盛況作了更為詳細的描述,此處不再詳引。在花朝節這天,人們除了要遊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之外,舊時一些地方在花朝節這天還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如明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到了清代,花朝節又有「賞紅」之俗,清顧祿《清嘉錄·二月》「百花生日」條亦言:「(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清人張春華在其《滬城歲事衢歌》一詩中亦雲:「春到花朝染碧叢,枝梢剪綵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
花朝節在唐宋時在宮廷、民間流傳甚廣,到了明、清時期,花朝節仍為文人雅士們時常提及,如明末文學家袁宏道在其《滿井游記》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這樣的文字,乾隆年間的進士洪亮吉在其《花朝日阻風江口望採石太白樓,咫尺不得上》一詩中亦有「今朝花朝無一花,今夕月夕亦無月」這樣的詩句。不知什麼原因,這一傳統節日後來卻日漸消亡了。目前,花朝節僅存在於中國廣西寧明、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鎮的花朝節雖盛行八百餘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舊時的詩意,而演變成一個商賈雲集,影響遠及鄂、豫、皖三省十幾個市縣的大型農貿交流會了。除此之外,花朝節已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編輯本段]花朝節習俗
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中國人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於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詩雲:「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綵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於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斗花會」、「撲蝶會」,或於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在廣西龍州、寧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節這天聚集平壩對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迄情深意濃處,則互拋綉球,流連忘返。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
據《廣群芳譜》所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博異記》、《鎮洋縣志》還為其起源提供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艷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按上述解說,花朝應屬追述崔玄微懸彩護花的紀念性節日。但是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史地風俗記載中,花朝卻是慶賀花神誕辰的祭祀性節日,就是說懸彩花枝的意義並非護花,而是祝誕。如《鑄鼎余聞》卷四引《崑山新陽合志》雲:「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清嘉錄》雲:「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蔡雲《吳歈》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載有慈禧太後於花朝節到頤和園剪綵系花,觀看「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至於花神是誰,說法不一。《花木錄》稱「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月令廣義·歲令一》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夷堅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紅裳艷麗的女子。大約花神為女性形象是約定俗成的。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發展同佛教有密切關系。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日事,世俗恆言……宋俗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盤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麇至,猶其遺俗也。」可見該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錢國旗《佛教與中國歲時節日》)。准此,花朝又歸為宗教性節日了。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有關於花神以及過花朝節習俗的專論。論者以為初民自然崇拜的內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進化至人為宗教以後,這類崇拜形式逐漸消亡。但萬物有靈的觀念未能徹底從人們頭腦中鏟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現。此說言簡意賅,確為精論,但仍無法從史料中取證,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節俗形成的逶迤足跡。這樣,花朝節的來歷問題,還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編輯本段]各地各族花朝節(部分)
武漢新洲花朝節
它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花朝節在唐代已形成,唐宋時在宮廷、民間流傳甚廣,到了明、清盛行。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鎮的花朝節有八百餘年歷史,現在是一個商賈雲集,影響遠及鄂、豫、皖三省十幾個市縣的大型農貿交流會。
農歷每年二月十五,有百花生日之說,俗稱「花朝節」。新洲舊街花朝節始於南宋,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即使戰爭年代也未中斷,由最初單純的民間祭祀儀式,逐步發展成民間物資文化交流的盛會,歷年來舊街花朝節都是鄂東一帶最大的民間趕集廟會。舊街花朝節已被列為武漢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日舊街的三廟河灘及沿岸,五彩的帳篷攤鋪綿延數公里,本屆朝節以突出"農"字為特色,開設了耕牛、農資、農民生活用品、花卉苗木、現代農機等五大物資交流市場。除傳統的物資交流、民俗表演等內容外,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也給本屆花朝節注入了新的內容。"中南五省農民趕盛會,武漢市民游舊街"。3月11日,具有800多年歷史的武漢新洲舊街花朝節開幕。廟會吸引來自鄂豫皖湘贛5省20餘縣市數萬群眾赴會。
壯族花朝節
壯族的花朝節壯族花朝節又稱「百花仙子節」。壯族民間節日。流行於廣西龍州、寧明等地。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節日里,男女青年匯集在長有木棉樹的平壩對歌。歌中必有歌頌百花仙子的內容。青年男女對歌情深,歌為引子花為媒,在真摯的歌聲中贈花定情,便拋綉球和互贈禮物。所得綉球不帶回家,待日落分手時,掛到木棉樹(民間認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樹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愛情永結,心地潔白。
寧波花朝節
寧波地區,少女在花朝節這天用綢緞縫作(內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祈禱像百花娘子一樣美貌聰明,會綉百花。婦女則停止刺綉和針線活,燒香點燭膜拜供在桌上的綉花綳子。
白族花朝節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則於農歷二月十四舉行「春會」,屆時家家戶戶門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櫛比的一條條「花街」,絢麗多彩,蔚為壯觀。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農民身著盛裝走出家門,到大理古城各條街道逛花街,賞花景。
[編輯本段]花朝節記載
「仲春十五日為花朝節,漸聞風俗,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望之時,最堪游賞。」
————南宋《夢粱錄·二月望》
「二月望為花朝節。蓋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也。」
————《中華全國風俗志》
「燕地寒,花朝 節後,余寒猶厲。」
————袁宏道《滿井游記》
[編輯本段]花朝節的今昔
據《秦中歲時記》載,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博異記》《鎮洋縣志》還記載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艷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十五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花朝節在全國范圍內廣泛盛行,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習俗。在當時的長安城,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據《廣群芳譜》載:「東京(即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載:「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這種現象,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情合理的。
花朝節一般在公歷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這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的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清人蔡雲的這首《詠花朝》就是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吳自枚在《夢粱錄》中對當時杭州一帶的花朝節盛況作了更為詳細的描述:花朝節這天,人們除了要遊玩賞花、撲蝶挑菜、官府出郊勸農之外,這天還有女子剪綵花插頭的習俗。明代馬中錫《宣府志》載:「花朝節,城中婦女剪綵為花,插之鬢髻,以為應節。」到了清代,花朝節又有「賞紅」之俗,顧祿《清嘉錄》載:「(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閨中女郎剪五色彩繒粘花枝上,謂之賞紅。」有詩雲:「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綵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眾多的花農花販,於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 「斗花會」、「撲蝶會」,或於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 《清稗類鈔》中也載有慈禧太後於花朝節到頤和園剪綵系花,觀看「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
花朝節在唐宋時在宮廷、民間流傳甚廣,到了明、清時期,花朝節仍為文人雅士們時常提及,如明末文學家袁宏道在其《滿井游記》一文中即有「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這樣的文字,乾隆年間的進士洪亮吉有「今朝花朝無一花,今夕月夕亦無月」的詩句。熟知《紅樓夢》的朋友都知道,在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中有花朝節群芳「抽花簽」的內容。而書中林妹妹的生日就是二月十二,正是花朝節。《紅樓夢》開篇有「萬艷同杯,千紅一窟」之說,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多麼偏愛林妹妹,居然點她為百花主人。
古代的花朝節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於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這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
不知什麼原因,這一傳統節日後來卻日漸消亡了。目前,花朝節僅存在於我國廣西龍州一帶壯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舊街鎮的花朝節雖盛行八百餘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舊時的詩意,而演變成一個商賈雲集的大型農貿交流會了。除此之外,花朝節已鮮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近些年各地的「情人節」很熱鬧,據說這一天的玫瑰花、巧克力也都很走俏,其實我們民族自己也有許多很好的失傳節日,很值得拾回來好好過一過。今天,富起來的中國人在學習、工作之餘,種花、養花、賞花已蔚然成風,像「花朝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如果我們重新拾起來鑲嵌到我們的節日生活中,既增添了我們許多的樂趣,又從中得到傳統文化精華的浸潤,也表明一個古老民族對美的追求,何樂而不為呢?
⑷ 求我的妹妹最近有點怪真人版的百度雲資源
兄弟去,那個網看下吧,不像那些亂七八糟
鏈接如下:http://www%2e%59%6f%6f%38%30%30%2ecom?oal671
.
.
.
.
.
.
Ohzc lfnbp ntqyaiw rxh tmc ysy nh lcow pbl pblfx upmk qefuim bcpp rfgv hwy su chc hohuhm.
今日天氣可真好,太陽收起了夏日的鋒芒,變得柔和,濃密的樹蔭里傳來鳥兒吱吱喳喳的叫聲。如果不是試卷日期那欄寫著2018年10月21日,我大概是忘了已是深秋季節。
走過二十幾個春秋,想想這些年下來,大考小考還真是考了不少試。除了高考,其他的考試似乎都算不了什麼。但是我們仍舊會為了各種各樣的目的,去奔赴一場又一場的考試。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的雄心壯志。而此時我想的只是能考及格就好,千萬不要再掛科。試卷填滿就好,至於答案是否正確也沒必要那麼較真,結局才是最重要的。
當考試進行到下半場,大多數人都停下了手中的筆,發呆或趴著,無聊地等著收卷。但,我仍舊看見有幾個考生還有條不紊、不急不慢地答著題,臉上滿是認真和努力思考的神情。
大學以前的自己,不也正是這般模樣嗎?堅信、篤定、不服輸,為著一個目標全力以赴。而如今的我,好像連自己為什麼要參加這樣的考試都忘了。難道我真的只是為了考及格,然後拿個本科畢業證嗎?
想起昨天在寵物店遇到的大爺,他看到中學校門外熱熱鬧鬧地站著許多人,便問我和旁邊的女生:「你們一大早來這邊干什麼的?」
我回答說:「考試」,大爺有些不屑地說:「考什麼試呀,不去賺錢!考試有什麼用,趕緊找個男生嫁了才是真的。」我和旁邊的女生對視著笑了笑,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回答他。
如今想來:「女生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不會賺錢,沒有一個好的歸宿,等到年紀大了,就是一個笑話。」這不就是普遍存在的社會觀念嗎?
可是為什麼婚姻是人生的必選項呢?難道我們就沒有權利去選擇一輩子單身嗎?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那並不是我們去選擇婚姻的理由吧,除非是因為愛情。
可是愛情本就是奢侈品,如果我們一輩子都遇不到,我們就該將就地找個人合夥過日子嗎?如果兩個人在一起是互相嫌棄,互相折磨的,那倒還不如一個人過得精彩。
可是社會還是會給我們貼標簽說,我們這一代自私自利,不負責任。試問,我們連自己這一生都難以負責,又該以何去為別人的人生負責?我連自己的人生規劃都沒清晰,又有什麼資格去考慮那些共同擁有的的未來?
想要去看美美的風景,又要爬很遠的山路,唉,只得步行。索性買來背包,藍色的褲子,乳白的牛仔鴨舌帽……,並不是不穿衣服的。沒買罷了。
拿必備的刮鬍須一套裝具,嚴格來說也不必備,因為留著胡須的年輕帥哥流浪在外,見過的人都說文藝。那麼這樣說,必備的通信手機,也自然是可以不拿的了?裝一條米老鼠毛巾,家用洗漱備件……
重要的是,支付路途中消費的勇氣,一些費用,必備,必備。不可以說可以,不拿。因為它能供我,在這個不是很吵的世界上安靜的活著,「供我呼吸」,「供我這樣的,准備離家出走「
第一次就不要走太遠了吧!一千多公里,聽說我喜歡麗江。
我當然不會整月整月的消費時間,太貴了,倒不是花費不起,不願意被人們發現罷了,會說我土豪。
我那麼富有,誰說我土,我會不開心,所以考慮是在生命中行走,我一點兒都不馬虎,相反,我慎重著呢,我知道每走一步,天色漸晚,我知道每一個款款走來的步子里,輕松或者自然?都是自己決定的,要給自己環境,讓靈魂至少,自由。
我來到這個滿是戀人的城市,便戀愛了,我心動不已,我說,走進古城小巷的轉彎處,忽然落淚了,我著急的把它們趕回去,藏起來,匆忙之中,藏在淺淺的眼眶裡,因為暴露在暮光,暴露在人來人往,我捨得讓路人看到,一個流淚的男子走在街心。
我想起了好多事啊,百感交集,卻怎麼也想不起因為什麼?
也許,是童年記憶里失散了的友誼,也可能是因為,沒有和主角當面說聲再見,便草草結尾的,愛情故事。一幀一幀如影像放映,快而悠長。
我路過小巷的店面,只見笑和熱鬧。我路過寄明信片的屋子旁,遠方有來信…
這時,我想起了我也曾拆封,反復閱讀過的故事,緊張而幸福。為此,我也曾向心儀的姑娘謄寫過鍾情。
然後,轉身再 一 一 告別。
我路過彩燈初上的酒家,醒著,醉著的人。點一杯粉紅佳人,我多想也醉一次,而不常是慎重地清醒著的。
那晚以後的凌晨,我忘了,我是醉是醒?卻也獨自地找到旅店,安然的睡去。
我喜歡眾人的狂歡,卻不擅長群居,所以我有我的孤獨,濃烈而悠長,和任何人無關。
我跑到茶馬古道,爬上愛情崖,我沒有縱身一躍下,還好,在這么大的世界上,竟沒有一個女子走在友情之上,與我同行。
沿途,走過很長的的橋,見過很清澈的溪水,回頭發現,卻也只和幾個能說的上名字的朋友打了個照面,我太注重趕路,匆匆卻錯過路程上極美的景。
當我再重復的走在城市與城市的中間,走在傍晚的路燈,走在喧囂過但漸漸安靜,再寂靜的街道,當我在經過麥香的田野,泥濘的小道,當我終於站在一個不知名的夜裡。
這是一條滄桑的巷,風走過,月落過,雁飛過,只是我從未踏足過;有一道寂寞的街,花開過,雪飄過,星閃過,只是你從未來過。
走在寂寞的巷,老貓叫了幾聲,殘花落了幾朵,牆上留著紫薇的痕跡,輕輕地來,慢慢地看,乘著沙沙作響的風,去往風追逐的地方;泛著零零散散的舟,飄盪星空微皺的角落。零落幾聲,是水過林間,涓涓細流,散入夜色,是雨落巷路,滴滴答答,似乎巷靜了,恍如巷睡了,輕緩的呼吸吹著牆草,模糊的夢中遇見所愛,最為浪漫,最為含蓄;在無言的巷種,揚起一灣月色,把高高的牆塗上點點繁星,最為絢麗,最為純真;眼過風雨,手拂霓裳,裝點黃昏的彩霞捨不得夕陽,映畫清水的樹影褪去了婆娑,最為簡單,最為平淡。
巷的風,淡入了畫,巷的夢,寫入了詩,輕輕走過,悄悄看過,無意瞥一眼驚鴻的顏色,隨著巷口的老貓湮沒在無聲中,愛這巷,愛這樓閣,愛這輕緩的腳步,落在石板上的踢踏,喜歡看你的身影隨我遠去,目光牽著你的笑,飛灑的柳絮勾勒你的輪廓,在茫茫煙波中,你留下殘紅染了梅花,在渺渺雲霧中,野鶴銜走你的身影,只在巷中。
漫步清孤的街,燈影碎了一地,星光落了一身,影子在明月中映的輕淡,迎著風,踏著歌,夜卷著衣角,哼著熟悉的小調,在拐角處遇見微笑的你,眼睛為你開窗,撥開清新的薔薇,尋著這道有你的街,慢慢走,輕輕唱。回轉這街,流浪這街,一腳一步地靠近你,一眸一笑地看見你。
風微起,水微皺,雨送黃昏花易落。街口的月在等候,街上的人在追逐,跟著一片月,帶著一片花,隨著風,聽著雨,來往在街上。還記得有這么一道街,燈籠罩著,雨飄走著,只有你我還未遇見過。
這條巷,這道街,鳥飛過,花落過有你的足跡,有你的身影,因為等候,所以巷連著街,因為了解,所以街有了巷。我們都知道風會把雨吹入懷中,但是你知道嗎,我需要走多少步才能在巷裡遇見你的身影,在街上看見你的笑容。
這世間最長的情,是我提筆寫你,那時花開燦爛,風華正茂,而你就在街巷裡,聽風看雨,笑意盈盈……
捫心自問的答案,卻僅僅只是想讓自己與他人有一點點不同,讓自己還有一點點堅持,能夠不被潮流沖散,能夠看清一些東西,能夠知道該怎麼選擇。
偶然與朋友聊天,憶起那個鴻雁傳書的年代,突然覺得無比地眷念。
那時候,我還在高中。一個禁止攜帶手機等電子產品進入校園的年代,一個禁止買零食入課堂的時代。
那時候,周日下午沒有課。我習慣插一張公用電話卡,給家裡人打個電話,然後折到賣書的攤鋪旁邊,拿一本書看,等到吃了晚飯,就去賣電話卡的阿姨那裡看看有沒有新出的郵票,一套一套地買。
很喜歡在一個寧靜的下午,坐在窗邊,有陽光透過窗戶落在信紙上,一同落下的,還有握著筆的手的影子。偶爾一聲鳥啼,剩下的便只有橫平豎直的沙沙的聲音。
一直都覺得,能夠給人寫信,是一種幸福。因為你諸多的心事,總有那個人願意聽,哪怕她身在遠方,哪怕你們經久未見。透過字里行間,透過薄薄的一張紙,你能夠勾畫她的樣子,不單單是五官,還有那雙眼裡寫這句話的情緒,那張嘴微微勾起的笑意。
何況,很多話,我願意寫下來,當著面,卻怎樣都說不出口。很多心事,一句一句能夠寫進內心,不知不覺就已經傾吐,但對著手機,卻總是流於表面。
記得高中的時候,每次封好口貼上郵票,都感覺自己完成了一件大事,將它投入信箱的那一刻,總會長舒一口氣,然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期待某次派郵件的大叔叫到我的名字,笑得像個滿足的孩子。
而現在,很多年過去了,我有時候會翻出以前的東西看一看,那些信一直都在。然後總是徒然生出一些惆悵,如今,不說已經沒有願意接收信的人,便是有,也萬萬不會再有等候期待的心情。有電話,有微信,有QQ,有視頻,有誰會惦記一封千里迢迢幾經輾轉卻可能消息過時無用的信?
以往,每每讀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這樣的句子,總羨慕古人的深情。千里遙寄一枝梅,惟願君心知我心。一訴相思與君伴,待話巴山夜雨時。只是當時,好歹我也能附庸一把風雅,現在卻只能看著回憶。
我時常有笑著問自己,為什麼總是為一些過時的東西,為一些被時代拋棄的東西,讓自己陷入兩難的境地。
捫心自問的答案,卻僅僅只是想讓自己與他人有一點點不同,讓自己還有一點點堅持,能夠不被潮流沖散,能夠看清一些東西,能夠知道該怎麼選擇。
一直記得電視劇上的一句話,傷我至深:我沒有夢想,所以不像你那麼可憐。
而我,也沒有什麼夢想,只是有一個堅持。可惜詩和遠方,註定是一場奔赴孤獨的旅程。
總會在某個時刻,遇見那麼一個人,不知在那兒見過,卻那麼親切,彷彿與之與生來便有者牽連。彼此邂逅,沒有奢求,沒有渴望,就那麼隨意而處,記不得為何,要在某個時刻恍然若失的找尋她所有的痕跡,簡簡單單卻總是陶醉不已。然而,那淺薄的時光,留不住幾多情深意濃,不知是誰忽然放了手,茫茫人海早已尋覓不見。
沿著一絲回憶的余溫,滿世界尋找,來來往往,不知不覺間,那個人的模樣逐漸變得模糊。身邊與你一路相隨的人,卻越來越符合腦海間幻想的那一個人。忽而明白,遺憾,往往總催促一個人更快的成長,讓你明了,愛一個人的時候,容顏只是一張臉,而時光,容不下的恰恰卻是一張俊美的臉。
時光總催促著一個人慢慢老去,不論是虛幻的樸素,還是真切的擁有,都決然抵不過朝去夕來的滄桑舊夢,總以為能把每一寸光陰寫的圓滿,無意間還是留下了彌補不了的遺憾。
一個人,不論愛的多麼深刻,當你痛心疾首想要忘記,不是刪除彼此的聯系方式,亦不是謀劃算計,而是徹底的離開你所熟悉的地方。不是所謂旅遊,不是所謂放縱,只要在最貼近生活的地方,看一看那些所求不多的勞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復雜的情緣,終究不過相依相守,若非要預設許多條框,那算不得是什麼愛,不過滿足了身旁人羨慕的眼光。
愛一個的時間,只能是在一起的日記。於我們,忘記只是一個過程,當一個人決定不愛,付出或挽留,只會把自己搞的愚蠢至極。
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喜歡一種在柵欄外傲然盛開的花,嬌小的花枝上,大小不一的開著。後來,方知這花便是最有名的格桑花,所求不過一塊土壤,或肥或瘦,總可以在應該開放的季節,裝點人間。
每一朵花,都在等待一個懂得欣賞的人。或風雅、或附庸,平淡冷暖,濃香淺色,不過喜好不同。如似,某天忽然遇見一人,驚艷絕絕,自慚形愧,試想一個怎樣的人,方能幸得芳心。後來,你偶爾看見她牽著一個人的手,百方打聽,方知不過如此。可是,誰又能否定她的眼光,不論未來如何,至少這一刻她喜歡,就那麼一個理由——喜歡。
我們,都曾遇到過那麼一個女子,想要用餘生照她周全,可是終究少了一分可以牽手的機緣。某個時刻,你看見她樂此不彼的為著另一個人,獻出了所有卻慘遭拋棄,她傻與不傻,無非幾個局外人思索。我們那麼深刻的愛著,所求又是為何,不過希望眷戀的人,少一些委屈,多一絲幸福。愛,往往就是傻,甘心情願放下所有聰慧,做一個幸福的傻子;幸福,不就是奢求的所有么。
也許,世間也有那麼一些痴人,傻傻的等待一個已經離開的人。可是,離開了的何曾又會回來,不過借著一個痴情的謊言,把愚字寫的那麼認真。一個人要離開,絕對不會因為沖動,若不是沖動,何必在原地等候。哪怕上蒼憐你,守得雲開霧散,你等到的不過是已經在塵世間歷練歸來之人,而你等候的是記憶里的那一個人。
林徽因說:「志摩愛我,完全是一種浪漫的理想之愛。他在自己身上發現了理想,就愛了。若是自己嫁了他,他又在別的女人身上發現了那理想美的幻像,那時的自己便是現在的幼儀,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是實在的」。有時候,愛很容易,想要持續卻很難,不是不再愛了,而是愛的深刻,卻不知該往何處走下去,於是,放開了手。
喜歡,容不得半點幻想,若時時刻刻拿著幻想的一切,維持著彼此的情意,待幻想破滅,又該如何抉擇。喜歡,你漂亮與否,不過短短十年,愛的只是你一顆善良的心,若美的不得芳物,那是世間少有的妖精。為人,怎能沒有缺點,不過互相包容,彼此接納,方得攜手共進。
你在,不論多久,我亦相隨;你走,不論多長,終會忘記。一路行走、一路相隨、一路銘記,一路忘記。愛,在遇見的時刻忘記。
雨打碎了花的清夢,水中一點驚鴻下,圈圈漣漪起伏婆娑,葉在靜默,花在淺唱;風踏破了窗上明月,燈前一盞墨香流溢,字里行間書寫著雨的花語,輕揚一卷詩意飄盪,靜守一紙浮生若夢。
我與雨有一段未了的情緣,愛上了雨的清靈,便擁入一山打落的殘花,看清風時過,摘走枝上梅花,就喜歡這樣的安靜,坐在窗前,放下筆上的雜念,拋開紅塵的繁苦,有風吹面,靜心而聽,雨的歡聲在迷離中闖進了一片的殘紅,風的腳步在恍惚中擦肩而過,閑時倚窗,煮一杯茶在雨中醞釀,灑墨,筆落,一花凋落,一花重開,如此幽靜美雅的景色能藏在我的畫嗎?靜時撐傘,漫步走在細雨中,微涼,迎面吹來不是風,漸冷,恰逢路邊花濺雨,如此情趣能隱沒在我的眼中嗎?
石板上一抹青痕隨了雨,枝頭上一盈羞紅淡了雨,又來了啊,風中送來的幽香落滿了衣裳,是空谷的味道,是靜蘭的雅韻,是風雨的饋贈。淡淡的雨色,幽幽的煙波,在轉身中變得平淡,在回首中面對孤獨,人生如花的痕跡,短暫而盛華,歲月如雨的聲音,沉默而清狂,在雨中漫步,在風中仰望,不怕得失成敗,不畏愛恨情仇,只想和雨有一場近距離的約會,落滿的繁花被風掃成了詩行,窗上的紙鶴被雨浸透了歲月,人在雨中變得無味,是水的清靈,是林間踏訪山客的腳步,心沉澱在有味的人生中,愛中嘗到甜蜜,恨中嘗到辛辣,悔中嘗到苦澀,總是在一場場雨中認清自己,總是在一陣陣風中放手自己,雨的花,總有不一樣的吧,或許在牆角的嬌紅,或許在枝上的春紅,或許在你眼中的奼紫千紅。
我是雨中清歡客,人來人往隨風過。愛上雨,愛上風,親吻雨的輕柔,擁抱風的飄逸,我追求的是殘花開落的瞬間,雖敗猶榮,我期待的是風雨飄搖的時刻,有所陪伴。在茫茫雨霧中穿花尋路,折梅悠處,平靜如初;在渺渺煙波中泛舟提燈,吹笛數聲,挽留清風。
風中的雨,漸漸淡了,雨中的風,慢慢輕了,隨著雨,隨著風,最愜意之事不過看雨煮茶,靜享悠然,跟著雨,跟著風,最悠閑之事不過聽風折花,樂意味濃。
"
⑸ 初二優秀學生表彰大會怎麼寫我不知道,能寫的幫一下謝謝
我找了幾篇,時間、人名和地點可以適當改一下就可以用了~~~~~~~
在這鮮花盛開的季節里,伴隨著春的腳步,桃李園實驗學校初二年級「優秀學生表彰大會暨演講比賽」於2008年3月28日下午在階梯教室拉開了帷幕。
「一朵花要為自己找到春天才會讓別人注意到」,受表彰的優秀生們經過自己的努力,有了收獲。站在台上,手捧獎狀,笑容燦爛,那一刻,他們成了階梯教室的亮點。他們一定暗下決心,繼續拼搏。台下的學生們,在祝福優秀生的同時,也一定在鼓勵自己奮發向上,努力前進。
隨後,初二年級各班的代表進行了一場激情洋溢的演講比賽。學生們這個能說會道,那個伶牙俐齒。不時贏來台下學生們欽佩的掌聲。演講者充滿激情的話語在階梯教室里回盪,勵志的決心在同學們的心中萌生!
表彰會使我們對明天充滿希望和信心,我們會力爭上游,在多彩的花季里綻放得更加鮮妍艷麗……
6月15日,我院優秀學生表彰大會在多功能廳·大廳隆重舉行,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尹大家、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李澤、院長助理兼院長辦公室主任何英等學院領導和各部門負責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學生頒獎。會議由學生處處長李葵主持。
2004至2005年度,我院學生努力學習,刻苦鑽研,在德、智、體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為了表彰先進,樹立榜樣,按照品學兼優的的原則,經各系推薦、全院公示、廣泛聽取意見、學院審定等程序,評出2005年重慶市普通高等教育優秀大學畢業生、2005屆四川外語學院優秀畢業生、2005屆四川外語學院優良畢業生、2004年度國家獎學金、2004年度四川省貧困大學生獎學金、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專項獎學金、(眉山車輛廠勤學獎學金和資陽機車廠獎學金)、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優秀學生獎學金、專業英語八級考試成績優秀學生,以及四川外語學院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科技創新先進個人、精神文明先進個人、自立自強先進個人、青年志願者先進個人、文藝活動先進個人、文明寢室、先進班集體等先進學生個人和集體獎項。
表彰大會在庄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李澤同志首先宣讀了受表彰的先進個人和集體名單。黨委書記兼院長尹大家同志代表學院對所有受表彰的優秀學生和先進集體表示熱烈祝賀,並對為同學們順利成人成才而勤勤懇懇奉獻的廣大教師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尹院長說,幾年來,同學們與學院共同發展,見證了學院的發展壯大,學院也見證了同學們刻苦努力、積極進取的身影,學院為同學們取得的輝煌成績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尹院長勉勵廣大同學要以已經取得的成績和榮譽作為繼續前進的起點,戒驕戒躁、發奮努力、開拓創新,在今後的學習和人生道路上勇攀高峰,創造輝煌業績!
優秀畢業生代錶王可同學、優秀學生代表劉林蔚同學、優秀班集體代表胡立科同學先後發言。王可同學在發言中向一直以來細心關懷、耐心教育同學們的學院領導、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告訴學弟學妹們要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待學習,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實現全面發展;劉林蔚同學在發言中表示,要再接再厲、以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力爭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胡立科同學在發言中表示要繼續發奮努力,樹立自強自律的生活作風、互助友愛良好班風、發奮努力的優良學風,與全院同學一起構建學院團結和諧、積極進取的良好精神風貌。
優秀班集體輔導員代表歐智老師在致發言中聲情並茂地描述了幾年來他在輔導員工作崗位上的深刻感受,他說將和所有輔導員一起共同努力,促進學院學生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階,並祝願每一位學生在學院快樂地成長、順利地成才,祝願每位同學都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6月17日下午,學校在學術報告廳隆重召開2010年上半年學生表彰大會,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光林、黨委宣傳部部長方桐清、學工處處長丁維華、教務處處長沈士德、團委副書記張衡宇、學工處副處長閆禮芝、學工處副處長李大勇、各二級學院分管學生工作領導及今年上半年榮獲省、市、校三級表彰的學生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代表共約400人參加了表彰大會。吳光林發表講話,沈士德、張衡宇分別宣讀表彰決定,大會由丁維華主持。
大會分別對我校國家獎學金,省級先進班集體、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團員,市級五四紅旗團組織、新長征突擊手、優秀團干、優秀團員,校級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各類獎學金等22個獎項進行了表彰和頒獎。江蘇省三好學生、校優秀學生幹部、信電學院電算08-1班劉晴同學和江蘇省先進班集體、建工學院建工08-4班車傳武同學分別代表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進行了大會交流發言。
最後,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吳光林發表了重要講話。吳光林首先向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今年上半年,學校學生教育管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增強二級學院教育管理專職化建設,突出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公寓科學管理、高雅文化進校園和精品化活動的開展,學生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在學風問題和少數學生的精神面貌方面與國家示範高職院校建設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針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吳書記進行了深刻的分析,並對全校學生提出三點希望,第一,希望受到表彰的先進集體與先進個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新的起點上再創佳績。第二,希望廣大學生都能夠學先進、爭先進,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團結互助、勇於創新、和諧發展的良好學習氛圍。第三,希望全體同學堅定理想、發奮學習、強健體魄、提高素養,努力成為思想進步、專業扎實、技能全面、品德高尚的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
10月22日下午,我校隆重召開2009—2010學年度優秀學生表彰大會。校黨委高嘉璽副書記以及學工處、黨委宣傳部、教務處和各院(系)相關領導出席大會。大會由學工處副處長焦勇主持。
學工處處長白雲娜宣讀了相關表彰決定,隨後向獲獎代表頒獎。26名國家獎學金獲得者、4名省級 「三好學生」、8名省級「優秀學生幹部」、6個省級「先進班集體」、 2759名校級優秀學生獎學金獲得者、2304名先進個人、37個先進集體、16名優秀輔導員,2010年校暑期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的5個先進單位、11個優秀服務團隊、80名先進個人、10名優秀指導教師分別受到表彰。
「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張賀同學代表優秀學生、王媛老師代表優秀輔導員、劉立忠老師代表「暑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先後上台發言,他們從不同角度共同表達了要珍惜榮譽,再接再厲,繼續為學校發展做貢獻的決心和信心。
最後,高嘉璽副書記發表講話。他希望廣大學生牢記民族復興的使命和責任,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開拓者;希望全體學生管理幹部進一步增強對人才培養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重教育,輕管理,切實做到關愛學生。他要求各級學生管理部門希望各級學生管理部門要強化「文化鑄魂、腳踏實地、跟上時代」的工作理念,不斷提高理論水平,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使命感,轉變工作觀念、創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務質量,再創我校學生工作的新局面。
希望樓主滿意·~~~~~~~~~~
⑹ 安塞游記(散文游記)
為您奉上一篇,請參考:
每次告訴外校的同學,我暑假到哪哪參加三下鄉社會實踐了,他們就覺得不就是拿著學校的錢到去旅遊嗎?確實提起調研,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借著調研的名義出去遊玩,或許是可以這樣認為,學校提供一定的經費補助,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你部分交通費用,但是個人遊玩是放在課題調研之後,而想要真正意義上完成課題調研的話,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年是我在大學本科生涯最後一次參加社會調研,可是也該是任務最重的一次,身為大四的師姐,有著兩年的社會調研經驗,於是在團隊擔任副隊長以及擔任課題組的組長,感受到肩膀上的壓力和負擔,不過在什麼事的親力親為之後才發現調研很能鍛煉一個人的實力。
調研之前
在調研之前,我們調研的地點是陝北安塞——一個對於我來說只能算是一個很遙遠也很陌生的城市,從internet中得知它因它的民俗藝術而聞名中外。腰鼓更是它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
安塞是毗鄰延安的一個偏僻的小縣。境內山川縱橫,溝壑連綿,轄6鎮、8鄉、1個街道辦事處,204個行政村,15.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3.9萬人。總面積2950平方公里,山地居多,佔95%以上。屬典型的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暖溫帶半乾旱氣候,在這樣的一種環境下創造出來的安塞腰鼓文化卻時時牽動著國家領導人,時時牽動著中國人們的,同時也吸引著我們去調研安塞腰鼓。
在我們充滿熱情准備調研資料前往安塞時候,卻首先吃到了閉門羹。之前我參加的社會調研,當我們說我們來自深圳大學的時候,都會都受到對方熱情的接待,可是這一次卻恰恰相反。7月18號我們隊長聯系了安塞縣縣政府和團委,可是對方都不予以接洽,而我們的調研題目——安塞的民俗文化,本該到各鄉鎮深入農村進行調研,縣城離鄉鎮有一定距離,因政府不給以接洽,我們的計劃唯有改變原來的調研計劃,甚至在我們到達陝西的時候還是硬著頭皮。
調研進行時
當我們正准備像無頭蒼蠅一樣在延安亂撞的時候,在火車上我們遇到來自陝西師范大學地理系的研究丁師姐,她之前為調查地理與環境發展前往安塞進行調研,對那邊的情況比較熟悉,通過這次的談話我們才算對安塞有了大概的了解,根據她說的情況,我們重新確定課題調研主題——《安塞腰鼓發展狀況及其發展對策調查》,並一起參與問卷設計,並向師姐請教著調研的問題。這次,我們第一次嘗到請教的甜頭。在延安市,我們遇到其他社會調研的隊伍,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調研時間比我們早,對當地有所了解,我們虛心地向他們請教關於當地實際情況,並對調研問卷和調研計劃進行更改。
整個延安的旅遊稱為紅色旅遊,我們選擇了棗園作為我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地點,在這里我們第一次相遇我們課題調研的主題——安塞腰鼓,這是一支職業腰鼓隊伍,我們抓住機會借表演間隙分頭采訪各個腰鼓手,對安塞腰鼓長了見識。
在延安,隊長聯繫到了安塞籍延安大學學生,他給予了我們最真誠也最重要的幫助,使我們的安塞之行取得了圓滿成功。他跟隨我們回到安塞縣城,充分發揮社交能力聯系安塞文化局、安塞腰鼓教練陳丕亮、安塞剪紙大師侯昭雪、民歌大王賀玉堂……給我們的調研開了個好頭,使我們調研起來不那麼吃力。
有張有弛不僅僅是文武之道,它也是生活和生存之道,於是,安塞人在這張弛中一代代繁衍生息。這里所說的「張」是為生活而不得不進行勞作,不得不經受苦難與負重;而這「馳:主要是自生、自長,但沒有自滅的安塞腰鼓、剪紙、農民畫以及民歌等等民間藝術。安塞腰鼓,是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傳統,政府在不斷地發展中提出改革創新,並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並非以我們的見識可以提出什麼有實質性建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到縣城體育館、安塞中學、縣城街道發放調查問卷,深入走訪縣城居民,,並到安塞旅遊發展項目——腰鼓山產業,進行實地調研,希望可以對安塞腰鼓發展提出實質性的展望,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理論上。
在這次調研的過程我們,我們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難,但是我們都一一克服。
感受黃土高原文化
延安,是個紅色革命聖地,對於我來說,它是活在書本中、電視上的地方,可遠遠感受而不能摸著,24號當我走出延安火車站,踏在延安的土地上,我有著萬分的激動。坐上公交車,遠望著山上窯洞民居,走過延安大橋,看著延河,想像著這就是路遙所描述的陝北生活,《平凡的世界》講述的就是這里發生的故事,雖然早已不見傳說中的黃土高坡,因為這里的高山已經披上綠裝,但依然體會到了中國地大物博的由來。
知道陝北地區是一個生活條件很苦的一個地方,在我們到達延安市區,准備前往安塞的時遇了很多曾經去過安塞調研的同學告訴我們說:安塞的條件很苦,需要多准備,甚至那裡的方便麵都很貴,但是我們所踏上的每一步土地上,我都只感覺到安塞人民充滿活力的生活。從延安到安塞縣城,安延高速公路直接到達安塞。從真正意義上講,祖先留給安塞人的,只有貧窮和貧窮的根源窮山餓水,但是安塞人們卻用頑強的生命力對抗惡劣的自然環境,黃土地上敲打著的安塞腰鼓,民間婦女手中剪著的安塞剪紙,農民口中喊著的信天游,砸在山腰上、夏涼凍暖的窯洞建築,牽動著每一個觀者的心,這些都時刻盪漾著我的腦海中,久久不曾退卻。
也許我將不會再踏上陝北的土地,但是這里一切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⑺ 撿人APP怎麼樣,有人用過它去旅行嗎
現在各種旅遊的手機應用很多,攻略、游記、結伴都很豐富。做的比較好的旅遊平台有:青驛、網路旅遊等等。
⑻ 湖南科技大學音樂系的師資風貌
音樂系擁有一支以中青年教授博士為主體、研究方向相對穩定、結構合理的學術隊伍。現有在職在崗教師2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1人,碩士19人;湖南省青年骨幹教師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奉獻獎獲獎教師1人、湖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1人。 石崢嶸女,苗族,生於1962年6月,湘西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文藝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創建了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和湖南科技大學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湖南科技大學音樂與舞蹈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和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負責人,兼任湘潭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藝術類課題評委,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音樂專業主考,湖南省三獨(獨唱、獨奏、獨舞)比賽評委。1984年7月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在中國音樂學院進修學習了兩年,師從楊曙光教授主修聲樂。2003年主持籌建並創辦了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2011年主持申報湖南科技大學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經國務院學位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曾任湘潭師范學院文化素質部主任,湖南科技大學直屬音樂教研室主任,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兼院工會主席、音樂系主任。主持完成了省教育廳課題「土家族音樂史研究」, 主持省社科課題「譚盾音樂的文化闡釋」和省教育廳重點課題「海外華人音樂研究」,已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交響》、《音樂探索》、《藝術教育》、《中國音樂教育》、《北京舞蹈學院學報》、《藝海》、《演講與口才》、《船山學刊》等中央級和省級學術刊物發表音樂研究論文二十餘篇,參與了湖南省教委立項資助的「湖南省高等教育21世紀課程教材」之一《中國文化概論》的編寫。論文代表作如:《土家族三千年音樂史考》(《音樂研究》1990年第1期)、《竹枝歌的音樂人類學研究》(《中國音樂》2001年第4期)、《宋玉音樂美學思想鉤沉》(《中國音樂》2004年第4期)、《譚盾〈地圖〉的音樂人類學解讀》(《中國音樂》2006年第3期)、《譚盾音樂的神秘主義傾向》(《藝術教育》2006年第8期)、《譚盾音樂的巫化傾向與現代巫術思潮》(《藝海》2009年第1期)、《〈巴渝舞〉名稱考辨》(《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論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導語設計藝術》(《中國音樂教育》1999年第3期)、《音樂課上,我這樣說……》(《演講與口才》1999年第6期)。其音樂研究成果受到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田聯韜教授、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安國教授、南京藝術學院特聘教授伍國棟先生、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明言博士等的高度評價。主持湖南科技大學校級重點建設課程和校級精品課程「聲樂」專業課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多次榮獲湖南科技大學「教學優良榜」獎。
彭岩男,1970年2月出生河南信陽,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研究。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年調入湘潭師范學院音樂教研室工作,現任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基礎鋼琴》、《鋼琴專業課》、《外國音樂史》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有多篇論文在《藝術教育》、《美與時代》、《教育新發展》等雜志上發表,其中論文《〈老殘游記〉與文人音樂美學思想》獲省級一等獎。多次榮獲學校「教學優良榜」。主持湖南省教育廳一般課題1項,校級教研教改課題1項;參與教育部青年課題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1項,湖南省教育廳一般課題1項。
科研成果「成公綏《嘯賦》的音樂美學思想初探 」
李湘男,漢族,聲樂副教授,1996年6月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獲文學學士學位。曾師從於湖南師大李曉貳教授 ;中樂樂團聲樂指導,國家一級演員,男高音歌唱家吳其輝。曾工作於湖南工業學校,2001年5月調入湘潭工學院團委工作,有較豐富的教學和組織大型活動的經驗。指導的「世紀之聲」教工女子合唱團曾獲省工會系統合唱比賽銀獎;曾獲湖南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優秀指導老師稱號。2003年9月起在藝術學院音樂系從事聲樂教學工作至今,仍然堅持不斷的學習和完善自己,工作認真塌實,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周豐慶男,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2000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音樂系,獲學士學位; 2002-2003年在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進修學習; 2009年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獲碩士學位。先後師從我國聲樂教育家譚樹理、莫紀剛、饒余鑒和王曉康等。論文代表作有:《紅土深情 物化體現》(《中國音樂》2012年第1期)、《由「滇美」現象所帶來的啟示——兼論「美聲唱法」雲南本土化的成功經驗》(《民族藝術研究》2008年第6期)、《天籟之音,一聽傾心》(《民族音樂》2008年第6期)、《解釋學關照下的聲樂表演》(《民族音樂》2008年第4期)、《淘金者、思考者、實踐者、創作者——寫在〈雲南民族音樂散論〉出版之後》(《民族音樂》2012年第3期)。主持湖南省教育廳項目《湘潭市漢民族傳統音樂的生態護養與資源整合研究》,參與國家青年基金項目《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背景下的中國教育的現代性問題研究》。2007年9月在雲南楚雄師范學院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2008年參加范竟馬聲樂大師班學習;2009年在昆明成功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獲專家好評;2009年獲第27屆貝利尼聲樂比賽中國選拔賽優秀獎。
文海良男,漢族,籍貫湖南攸縣,1990年入湖南攸縣師范學校學習,1995年入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學習,99年畢業至湖南科技大學工作至今。中國非凡傳媒有限公司(FEELFINE MEDIA CO.,LTD)首席音樂製作人。主攻舞蹈、音樂製作及通俗演唱理論。02-05年先後為連雲港交通頻率、張家港交通電台、新疆哈密電台、山東音樂時尚調頻等創作台歌《Listen to me》《舞調頻》等多首;多次擔任電視媒體各項賽事評委及音樂總監,並拍攝MTV兩部。現出版《玩轉軟音源》、《網路翻唱實戰手冊》等書籍7部,通俗鋼琴曲集《走進神秘園》等3本。 熊曉輝男,1967年出生,湖南鳳凰縣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人類學、中國傳統音樂、鋼琴演奏與教學等。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科學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2項、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1項、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民族學項目1項、省教育廳科研課題1項。
曾在《人民音樂》、《中國音樂》、《黃鍾》、《音樂與表演》、《音樂探索》、《國外社會科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和省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餘篇。著有《音樂人類學論綱》、《鋼琴即興彈奏基礎》等專著5部。
2010年榮獲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2011年榮獲湖南省民委科研論文一等獎。
吳廣平湖南省汨羅市人,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湖南科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點和音樂與舞蹈學碩士點碩士研究生導師。曾榮獲「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湖南省優秀教師」、「湖南省首屆普通高校教學奉獻獎獲獎教師」、「湖南省優秀研究生導師」、「湖南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湖南省最受歡迎十大教授」、「湘潭市第三屆『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湘潭師范學院「首屆十佳授課教師」、湖南科技大學「首屆師德標兵」、首屆和第二屆「十佳魅力教師」、「第三屆教學名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周興傑1973年生,湖南懷化人。1992年畢業於湘潭師范學院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3年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畢業於暨南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湖南科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點文藝學方向和音樂與舞蹈學碩士點流行音樂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本人學術興趣廣泛,主要從事比較詩學和大眾文化研究。現主持省部級課題4項,參與包括國家社科重點課題在內的課題5項。出版專著一部(《批判的位移——葛蘭西與文化研究轉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合著、參編著作多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成果獲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度學術成果評選一等獎。本人還獲得「湖南省青年教學能手」、「湖南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個人」、「湖南科技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王育霖男,漢族,湖南長沙人,現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合唱指揮與鋼琴方向研究。中國合唱協會理事、湖南省音樂家協會合唱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全國高師合唱學會學術委員。1997年考入湖南師范大學,師從朱詠北教授主修鋼琴。2001年7月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音樂系。2001年至2002年,在武漢音樂學院進修學習了一年,師從陳國權教授主修指揮。
曾任湘潭師范學院素質部教師。2003年參與籌建創辦了音樂系,主要從事鋼琴與合唱指揮的教學。2004年考取了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指揮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師從周躍峰教授。2007年獲得碩士學位。2005年指導學生參加全省大學生文藝展演獲得了二等獎。
任職以來獨立主持省教育廳科研項目1項,參與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1項,參與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1項,在全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音樂類)核心期刊《中國音樂》、全國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求索》、藝術類專業期刊《藝海》《音樂教育與創作》和ISTP(國際三大檢索之一)發表學術論文9篇,合著教材1部,副主編教材1部,參編教材1部。並多次率團參加國際、國內及省內合唱比賽和藝術展演,均獲金獎、銀獎或一等獎、二等獎。
第四屆湖南藝術節,王育霖副教授負責指導的《大漠之夜》、《喊一聲北大荒》榮獲群眾文化舞台藝術類「三湘群星獎」金獎。
劉海潮 男,漢族,河南省蘭考縣人,副教授。發表文章《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項目名稱: 李雙江的藝術道路與演唱風格 。2001年畢業於河南大學研究生院,獲音樂學碩士學位,現任職於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從事聲樂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國內省部級以上重要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教學成果:2004級學生劉慧玲於2006年全國神州風采聲樂大賽中獲民族唱法銀獎;2004級學生羅恆於2005年全國首屆中國星聲樂、器樂大賽中獲湖南賽區成年美聲組銀獎;2005級學生曹鑫江於2006年第六屆全國希望之星聲樂大賽中獲湖南賽區民族組十佳歌手獎。
彭浩宇 男,1976年6月出生。1993年從益陽師范畢業後曾在母校團山中學工作了四年, 1997年參加高考並考入湖南師大音樂學院,在校期間,表現優良,曾多次獲得校級一二等獎學金與優秀幹部稱號,2001年本科畢業以較優異的成績直接考取了該校作曲理論方向的公費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湖南科技大學音樂系工作,主要擔任理論作曲科目的教學,教學踏實,科研認真積極,與文海良合作出版有四本專業書籍。2005年11月獲得講師職稱。
熊莉丹 女,生於1981年6月,湖南省衡陽人。2003年畢業於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主修方向為小提琴演奏及教學;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擔任湖北省歌劇舞劇院交響樂團第一小提琴聲部演奏員;2004年7月至今,在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從事視唱練耳及小提琴演奏等音樂學專業教學工作。參加工作以來,對學生盡職盡責,對專業嚴謹認真,對個人的教學水平孜孜以求,獲得了其他教師及其學生的一致認可。2005年獲得了由湖南省教育部頒發的「優秀指導教師」稱號。
楊 姝 女,漢族,湖南株洲人,1979年10月生。2001年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音樂教育系,獲學士學位。現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講師。主要從事音樂系鋼琴專業教學工作,並任鋼琴教研室負責人。
肖 瀟 女,漢族,湖南湘潭人,1982年1月出生。2003年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獲學士學位,同年應屆考取湖南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生,攻讀西方音樂史方向,2006年獲碩士學位。現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師,主要從事音樂系理論教學工作,論文曾在《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
馮燦明 女,漢族。1973年1月出生於湖南湘鄉。1995年畢業於湖南科技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2001年至2002年期間於武漢大學進修漢語言文學專業。現為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講師,從事音樂史、正音等課的教學工作。
謝文靜 女,1983年9月2日出生於湖南長沙。湖南省音樂家協會琵琶專業委員會會員。2005年6月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民樂系,學士學位。2005年7月參加工作,任職於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琵琶專業教師。自幼學習琵琶,跟從多位名師進行專業學習。工作認真,責任心強,對教學充滿熱情,與學生溝通能力強,善於根據每個學生的專業水平因材施教,進行學習安排。
趙 琴 女,2004年6月畢業於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04年7月至今任職於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從事聲樂基礎課,聲樂專業課以及《音樂教育理論基礎》教育理論課程的教學。2006年5月,指導的學生參加全校教學比賽,取得了理科組第四名,獲得十佳選手稱號。2006年6月,代表湘潭電視台在杭州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和浙江電視台聯合舉辦的紀念建黨85周年全國紅色革命根據地群眾歌手大賽,獲得了最高獎項最佳歌手獎。
湯瑾 女漢族 1981年11月出生出生於湖南株洲,2004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05年分配到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任藝術學院音樂系助教。任教課程:聲樂。
李俊 男, 漢族 , 1982.11.6出生,籍貫 廣東, 出生地 湖南嶽陽, 無黨派人士, 現任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聲樂教師。曾以優異成績被天津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及聲樂系兩系同時錄取 ,音樂教育專業,文學學士2005年聘入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1、2003年參加全國第十屆推新人大賽在湖南賽區總決賽中獲「湖南十佳」獎。
2、2003年參加湖南省青年歌手大賽獲美聲專業組一等獎。
3、2005參加全國「德藝雙馨」聲樂大賽湖南總賽區聲樂組評委會評分工作。
王雯 女,漢族。1982年10月6日出生,團員。貴州省安順市人。自四歲起便跟隨貴州大學藝術學院劉麗玲副教授學習鋼琴。1996年9月考取貴州大學藝術學校音樂系鋼琴專業。並於1997年1998年期間到北京藝校進修學習。師從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主任黃媚瑩教授。在學習期間曾得到中央音樂學院卞蒙副教授及鋼琴界權威周廣仁教授的親自指導。2000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師從碩士研究生導師顧馨教授,主修鋼琴專業。2004年7月大學畢業後到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工作至今。主要從事鋼琴專業的教學。
⑼ 哪位高手幫我寫兩篇有關美術的作業(文章)
....考察當地...你是哪裡的啊.........
⑽ 我們學校舉辦三下鄉活動,我們隊想去廣西,能推薦一個嗎
你可以選擇廣西玉林市高山村。理由如下:
高山村座落於廣西玉林市北面5公里處的大容山西南余脈的山坡上,全村佔地9.1平方公里。高山村的海拔及相對高度雖不高,但因周邊經常發生洪災而此村從未被水淹,故稱高山。
高山村始建於明朝天順年間,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明朝大地理學家,旅遊家徐霞客曾於公元1637年路經高山,被其數百棵幾人才能圍抱的參天巨松、十多棵遮天蓋地的大榕樹等自然景觀和熱情好客、無虞無詐的民風所吸引,並夜宿高山村。這在其游記、及《鬱林州志》、《廣西史料》中均有記載,高山村內現有徐霞客屐址和保存完好的古樹6棵。 其中更是有一株的根崛起在地面上,恰似祥龍龍爪,蒼勁有力。
高山村民居建築群是以兩廣地區宗祠文化為主要載體的民居文化。古民居、宗祠一般三進、四進或五進,外牆青磚包皮,內牆石灰批白,兩廣特有的「推籠」以及融風水、美學、禮教為一體的屏風廣泛應用於幾乎每座建築,更有大量工藝精美、栩栩如生的壁畫、木雕、泥塑、石刻占綴其中。無論是建築物內部結構,還是紋飾、詩書畫的選擇,都體現出其追崇祖宗、崇尚禮教、推崇科舉、祈求人丁興旺、福祿壽全的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房樑上的馱梁獸。房子的房柱與房頂是不直接接觸的,而是在柱頂守衛著一隻馱梁獸,似獅似麒,穩定的趴在房柱上,堅挺的背著沉重的房頂。過眼雲煙,轉瞬就是上百年。它在居高臨下的關注著房子主人的興衰變遷,悲歡離合。如果它能說話的話,是不是可以告訴我們,在這歲月變遷里,誰這里實現著一生。
高山村,人稱「進士村」。明萬曆年間(1574年),村裡便辦起了「獨堆坡書房」,隨後各個家族競相開辦啟學蒙館、大館、私塾等,到清未全村共有15間。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到清末150年間,高山村共出4名進士(玉林科舉時代共中進士24名),21名舉人,193名秀才,民國至今共出了約300名大學生。
高山村旅遊資源豐富,現今村內共保存有明清宗祠13座,古民宅60座150幢,古閘門6個,古青磚巷道9條,以及古墳、古井、古戲台、古劇場、古石碑、古石礅、石柱一大批。明清時代的進士匾、文魁匾、楹聯、畫像、古線裝書籍、壁畫、灰塑、木雕、雕花屏風門、龍鳳床、椅等,這些富含歷史文化內涵且保全完好的古跡,正像一部不可多得的立體史書,吸引人們去欣賞。是《風雨桂東南》、《朱錫昂》等電視劇拍攝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