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類的名篇
Ⅰ 名人名篇游記
酈道元《水經注》——不親自沿《水經》記述來走走看看,是不會寫這么好的。
唐僧,由辨機執筆,《大唐西域記》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陸游《入蜀記》
斯德《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斯諾是第一個采訪紅區的西方記者,他不帶任何政治偏見和黨派色彩,通過親自采訪所得的第一手資料,撰寫了轟動世界輿論的《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得到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
Ⅱ 推薦基本游記類的書籍
1、《林達全集》
居美——《「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旅法國——《帶一本書去巴黎》,游西班牙——《西班牙旅行筆記》。林達的文字朴實、優美、有洞見,從生活的細枝末節著手,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書寫歷史、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讀來引人入勝,極有代入感。通過這些故事,作者表達自己鮮明的歷史觀,那就是人性。
2、《中國三部曲》
《尋路中國》《江城》《甲骨文》,這三本何偉(美國作者Peter Hessler)的書寫了一個不同的中國,敏銳的觀察、深入的調查與長時間的當地生活,讓他筆下的中國竟然變得我們這些中國人都不熟悉不了解,打開了另外一個世界似的。
3、《在路上》
這部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說被背包客奉為經典,是說一群年輕人開車橫跨美國大陸的旅行。 印象深的是他們渾渾噩噩、精神空虛、放盪不羈,一路狂歡嬉笑,是對美國60年代嬉皮士運動和這「垮掉」的一代記錄與寫照。
4、《穿越百年中東》
從奧斯曼土耳其在一戰後被瓜分到各種宗教極端組織(如哈馬斯、ISIS)的前世今生,從黎巴嫩談到以色列,邏輯清晰、順暢,文筆也好。類似的書還有一本《大中東行紀》,作者張信剛游歷中東十幾個國家,拿來作為了解中東的入門書還不錯。
5、《東西莫辨逛歐洲》
比爾·布萊森曾於七十年代初橫越歐洲,二十多年之後,他決定再一次經歷他青春歲月中所走過的旅途——於是他背起行囊,帶上舊地圖和旅行指南,從奧斯陸出發到達歐陸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再一路經過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丹麥、瑞典、義大利、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最後抵達伊斯坦布爾。這段旅程成就了本書,也成為了比爾·布萊森的扛鼎之作。
Ⅲ 游記類散文
蘭嶺冬韻山路,像遊子的悠悠鄉愁,蜿蜒起伏。
起伏的,還有外鄉人的沖動。即使我攜著城市的喧鬧,卻終將淹沒在這無盡的崇山峻嶺之中。
一直向北,山越來越高,空氣卻越來越清新。初冬的山巒依然不肯褪去綠色的外衣,山坡上,潔白的山茶花探頭張望。或許唯有清風知道,更深的山谷里,是否還有野百合在呼吸?
心隨風動,空谷回響。
在這個可以聽見彼此心跳的世界,我的心靈,沒有理由不變得寧靜。
山坳間忽現一片空闊的稻田,白牆灰瓦的民居依山而建,這就是黃庄鄉的蘭嶺村。
與其說蘭嶺是一副風景優美的油畫,不如說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個色彩斑斕的舞台。湛藍湛藍的天空下,一排整齊高大、秋色染紅的水杉,挺拔地站在冬日的原野上,像守護這個山村的勇士,幾樹婀娜的綠香樟,卻像一群少女繾綣多情地依偎在它們的身邊,收割過後的田野滿是淡黃色的稻桿,似一張大大的地毯鋪向遠處,幾重青山由黛色漸變,直至淺藍,層層疊疊如舞台的幕布懸掛在天邊。
大幕開啟,待人來秀。
山鄉別樣的浪漫在田埂徘徊,低溫凍不住泥土的氣息,稻花之香會彌漫在寒風凌冽的日子。陽光普照大地,也照射在每個人行走的路上。真的很想把自己裸露在溫暖的陽光下,感受暖流從心尖上流過,慢慢傳導至全身的興奮與驚喜。
等待中,炊煙伴著黃昏升起,夕陽斜映,晚霞無盡,柴木味的清香飄得很遠。一道長長的雲霧停在山嵐之間,分不清是煙還是霧,陽光為它鑲上了耀眼的金邊,細膩而璀璨。山鄉的霧非常純美,錯愕中彷彿進入夢幻世界。
霧靄朦朧,歌聲乍起。
熟悉的兒歌遠遠的傳來,我看見一個牧童牽著水牛,踩著夕陽從溪邊走過。那時,我的思緒也像這淙淙的流水一樣。這是一個遙遠的夢,相似的場景,相似的歌聲,而我,早在許多年前已還給了故鄉。
也許是冥冥中早已安排,我會遇見蘭嶺,並從落日的余暉里發現,故鄉的舊夢就懸掛在這熟悉的枝椏上,其實一直在時間里,沒有遠去。
時間永遠是公平的,它不因纏綿而放慢自己的腳步。時間又是自我的,它會隨我的心靈而停留。
即使,霞光已經變淡,黑雲開始壘起,我也一定還能尋找到冬日的溫情。
它躲藏在冬雨里了。我感受到它獨特的韻味,細細的雨絲飄落在房頂,頃刻間便濺起滿世界的煙霧。它滋潤著這一片桑田,把天空對大地的情義盡情地抒發,悄無聲息地洗滌了浮塵濁氣,為來年、也為乾渴的心靈灑遍甘霖。
等你,在雨中。
它躲藏在微風里了。我不敢肯定,但屋後的竹林,瑟瑟作響,似情人的私語在彷徨。風在吹向竹林,竹葉卻一片未落,是誰都會忘卻了時間的流逝。微風是愛情的信差,傳遞著默默的情愫,掀開了隱藏在山鄉最偏僻的童話故事。
我在窗前,聽風訴說。
它躲藏在星光里了。我在這曠夜的田埂上漫步,卻屢屢仰望深沉的天空。我突然懂了,是城市的霓虹遮住了星光的行走,只有在這淳樸的村莊,才能如此清晰地看見蒼茫浩瀚中的如鉤新月,滿天閃爍的繁星。我始終相信,有星光,就會有浪漫;有浪漫,就會有溫情。
心,如星光開放。
楓葉枕夢,霜覆如雪。
當我還在做著甜美的夢,月色已被酣睡中的山村吸引,落地為霜。凌晨的野外,曲折有致的小路和茫茫的稻田上,隨處可見晶瑩潔凈的霜花。冷霜曉露勾勒出一個靜謐、幽雅的境界,讓我陶醉,也讓我生出幾分對流年的嘆息和生命的感慨。不經意的淡淡情愁,在山村的舊巷裡拂過。幾番輪回里,有人在痴痴守護著鉛華洗盡的滿庭芬芳。
陌上相思,紅顏依舊。
清晨顫動,一隻鳥兒啄醒了初冬的秘密。它乘著遠山的晨嵐而來,從綽綽樹影間飛過,歡快的鳴唱,驅走了料峭的寒意。忙著趕早市的農民,騎著摩托,突突的行駛在公路上,打破了山鄉田園夢幻般的寂靜,直至很遠,很遠。雖然不能選擇季節,但有時候,匆忙的生活也可以在冬意正濃的時刻,迎接到第一縷陽光。正如這鳥兒一路風塵,穿越了千里荒曠,不知疲倦地趕赴這場心靈之約。
面朝東方,像鳥兒一樣飛翔。
Ⅳ 游記類散文
友情是相知。當你需要的時候,我還沒有講,友人已默默來到你的身邊。他的眼睛和心都能讀懂你,更會用手挽起你單薄的臂彎。因為有友情,在這個世界上你不會感到孤單。
Ⅳ 名家游記類散文,比如像席慕容的,徐志摩的..
1.我推薦你看三毛的,她的游記類散文非常出彩。
一是她個性漂泊,一直在海外居回住,感情上和生活答上的孤寂痛苦。
那首流浪之歌--橄欖樹,就是她做的詞
經典的游記散文:撒哈拉沙漠,高原上的百合(後再版的名稱)
2.陳丹燕 上海的作家早年游歷於歐洲,所以她的散文很具有浪漫情懷,以及一股柔情在內。非常耐看
推薦:木已成舟,偶遇 ----- 都是歐洲的游記散文
陳丹燕還寫童話,有童心的作家寫的散文總是這么真性情,感覺就是一直陪伴於你身邊的朋友,舒服之極。
3.余秋雨的行者無疆 主要是他在歐洲旅行時的見聞和所感,有文化和歷史性(從私人觀點上,我並不太愛他的文,主要看他文太有搬弄感和缺少那種親和性)
Ⅵ 推薦寫游記寫得比較好的作家
陳丹燕《今晚去哪裡》《漫卷西風》
秋雨哥《千年一嘆》 《行者無疆》
西川《游盪與內閑談》
舒國治容《理想的下午》
梁啟超 《歐游心影錄》《 新大陸游記》
朱自清 《歐游雜記》
三毛 也可以看看
王安憶 《波特哈根海岸》
陳丹青 他那美國人「沒受過欺負的臉」你可以找找看
孫東純《遲到的間隔年》很流行
林達《帶一本書去巴黎》
類似各種《背包十年》的旅遊書——爛書,請避雷。
Ⅶ 游記類文言文有哪些
1、《滿井游記》
明朝: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節後,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提,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於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於匣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試,鮮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寸許。遊人雖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凡曝沙之鳥,呷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於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始,惡能無紀?己亥之二月也。
2、《黃山游記》
清朝:錢謙益
山之奇,以泉,以雲,以松[1] 。水之奇,莫奇於白龍潭;泉之奇,莫奇於湯泉,皆在山麓。桃源溪水,流入湯泉,乳水源、白雲溪東流入桃花溪,二十四溪,皆流注山足。山空中,水實其腹,水之激射奔注,皆自腹以下,故山下有泉,而山上無泉也。
山極高則雷雨在下,雲之聚而出,旅而歸,皆在腰膂間。每見天都諸峰,雲生如帶,不能至其冢。久之,滃然四合,雲氣蔽翳其下,而峰頂故在雲外也。鋪海之雲,彌望如海,忽焉迸散,如鳧驚兔逝。山高出雲外,天宇曠然,雲無所附麗故也。
湯寺以上,山皆直松名材,檜、榧、楩、楠,藤絡莎被,幽蔭薈蔚。陟老人峰,懸崖多異,負石絕出。過此以往,無樹非松,無松不奇:有干大如脛而根蟠屈以畝計者,有根只尋丈而枝扶疏蔽道旁者,有循崖度壑因依如懸度者,有穿罅冗縫、崩迸如側生者,有幢幢如羽葆者,有矯矯如蛟龍者,有卧而起、起而復卧者,有橫而斷、斷而復橫者。文殊院之左,雲梯之背,山形下絕,皆有松踞之,倚傾還會,與人俯仰,此尤奇也。始信峰之北崖,一松被南崖,援其枝以度,俗所謂接引松也。其西巨石屏立,一松高三尺許,廣一畝,曲干撐石崖而出,自上穿下,石為中裂,糾結攫拏,所謂擾龍松也。石筍工、煉丹台峰石特出,離立無支隴,無贅阜,一石一松,如首之有笄,如車之有蓋,參差入雲,遙望如薺,奇矣,詭矣,不可以名言矣。松無土,以石為土,其身與皮、干皆石也。滋雲雨,殺霜雪,勾喬元氣,甲坼太古,殆亦金膏水、碧上葯、靈草之屬,非凡草木也。顧欲斫而取之,作盆盎近玩,不亦陋乎?
度雲梯而東,有長松夭矯,雷劈之仆地,橫亘數十丈,鱗鬣偃蹇怒張,過者惜之。余笑曰:「此造物者為此戲劇,逆而折之,使之更百千年,不知如何槎枒輪菌,蔚為奇觀也。吳人賣花者,揀梅之老枝屈折之,約結之,獻春則為瓶花之尤異者以相誇焉。茲松也,其亦造物之折枝也與?」千年而後,必有徵吾言而一笑者。
3、《記承天寺夜遊》
北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4、《湖心亭看雪》
明代: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余拏 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小石城山記》
唐代: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或曰:「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Ⅷ 中國古代著名的游記或散文有哪些
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勃 《滕王閣序》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蘇軾《石鍾山記》曾國藩《石鍾山考異》 《馬可·波羅游記》全書共四卷,問世後被大量翻譯、出版,成為中世紀最暢銷、影響歐洲人最大的游記著作.《馬可·波羅游記》直接或間接地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系和接觸的新時代,也給中世紀的歐洲帶來了新世紀的曙光.事實已經證實,《馬可·波羅游記》給這個世界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其積極的作用是不可抹殺的.
《徐霞客游記》:這部書四十多萬字,是把科學和文學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書」.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發生重大事件外,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始得西山宴遊記》: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恆惴粟.其巢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卧,卧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伊本·白圖泰游記》: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於1346年(至正六年)來中國游歷,考察中國風土民情.白圖泰先後訪問過泉州、廣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後,白圖泰將他的游歷筆錄成書——《伊本·白圖泰游記》.這部旅行家筆錄,以豐富翔實的資料,成為中世紀地理、歷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價值極高的著作,被許多學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時代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關系的重要資料.
《希臘游記》:在旅行家沙尼亞斯巴(Pausanias)的一書中,曾對宙斯神像作了詳細的描述,書中記載:「宙斯神主體為木製,身體裸露在外的部份貼上象牙,衣服則覆以黃金.
Ⅸ 名家游記散文
豐子愷:《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兩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煙的。我們趨之如歸。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最初因游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所謂「山色空濛雨亦奇」,我於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大人化」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確,拍子還拉得不錯。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作廣告的。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只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你會拉的?你會拉的?」我就拉給她們看。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准。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內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阿慶的教法很特別,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嘆,始終學他不來。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確的音階者,一半由於以前略有摸小提琴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於大漢的教授的。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
兩女孩和著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一個女孩唱著《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著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鋼琴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別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
鋼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數十百元一具,製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只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小提琴之廣,也盡夠演奏尋常小曲。雖然音色不比小提琴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
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般流行於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別。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曾經搪塞他們說:「下星期再來!」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於我這路人有何惜別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於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樂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1935年秋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