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宕渠縣縣城遺址

宕渠縣縣城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7 14:13:48

A. 原四川省渠縣土溪鎮帽嶺村現在有沒有和別的村和並求大神幫助

渠縣的簡介:渠縣地處四川盆地東部,是達州市的南大門,幅員面積2013平方公里,轄60個鄉鎮,其中渠江鎮為縣政府所在地,全縣136萬人口。這片靈山秀水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享有中國漢闕之鄉、中國竹編藝術之鄉、中國黃花之鄉的稱譽。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片土地便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人在現在的土溪鎮城壩村建立了國都城,公元前314年設置宕渠縣,還曾建置郡、州治地,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渠縣人民創造的《巴渝舞》、《竹枝歌》、彩亭、耍鑼、花園歌、竹編等民族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六處七尊漢闕為國家級文物,其數量居全國之首,城壩遺址的漢磚、漢井,南宋禮義城的雄姿、清代文廟的建築風格,龍潭景區的自然風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古往今來曾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旅遊觀光,也曾孕育出了先秦早期著作家鵑冠子,東漢車騎將軍馮緄、蜀國鎮北大將王平、大成國皇帝李雄、宋代經術學者黎鋅、清代守護台灣的副將王萬邦、著述頗豐的翰林學士賈秉鍾等一大批不凡的歷史人物。 渠江由北向南縱貫縣境,取道鄧小平同志的故鄉—廣安,匯入嘉陵江;襄渝鐵路與達成鐵路在三匯分道而行,連通全國鐵路大動脈;國、省、縣、鄉級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完善的水陸路已構成方便快捷的交通運輸網路。程式控制電話87000門,移動用戶10萬多戶,電信光纖環路傳輸網已啟遍及全縣各地,信息傳遞迅速通暢。 渠縣礦產資源豐富居川東之首。石灰石、白雲石、石英石、膨潤土為上乘建築材料,其中石灰石碳酸鈣含量為96℅,屬全國三大富鈣礦區之一。岩鹽、鉀鹽、石膏、菱青石、煤及水利資源儲量豐富,品質優良,工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條件。華鎣山發電廠2×30萬千瓦技改工程完成後,將成為四川七大電源之一和川東地區最大的電煤基地。 渠縣是四川省農業大縣之一。擁有生物資源90餘科,是國家商品糧、瘦肉性豬、高瘦肉率商品豬基地縣和省柑桔、黃花和竹產業基地縣。尤以黃花品質最優,居全國同類農產品榜首。 渠縣將以獨特的區域優勢,經濟發展的優厚條件和熱忱優質的服務,笑迎四方賓朋,共謀渠縣的發展,共創渠縣美好未來。 答案補充 達州市渠縣土溪鎮 渠縣轄鄉。清雍正八年建場,1953年分為土溪、雙石兩鄉,1955年合並為土溪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渠江河畔,距縣城20.5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人口2.3萬。達(川)成(都)鐵路過境並設站,渠(縣)三(匯)公路過境。渠江常年通航。轄城壩、天府、上游、中河、萬眾、石千、天堂、先鋒、萬能、田壩、碑亭、帽嶺12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鄉鎮企業有釀酒、建材、糧油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甘蔗。養殖業以生豬、牛、家禽為主。縣氮肥、土溪酒廠在境內。境內有漢建馮煥闕、西晉建無銘闕,場東城壩為宕渠古縣城遺址。

滿意請採納

B. 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的歷史

四川省市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界於巴河、嘉陵江之間東出達川通湖北,南近廣安達重慶,西至南充進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幅員面積1633平方公里,總人口89萬。
營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歸巴西郡宕渠縣。唐武德四年(621)於今縣治置朗池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為營山縣。古城遺址,有三處可考。十景雖殘,而白塔巍立。隋唐時與峨嵋齊名的上石刻與摩岩造像,歷歷在目。更有宋代窯藏、恐龍化石、李特讀書堂、青羊宮、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龍興寺等文物勝跡。書畫代有名人,工藝不乏巧匠。從宋至清,57人中進士,有「科第士宦,甲於蜀都」之譽。在當代,楊伯愷等共產黨人領導的農民運動為「全川之冠」。1933年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川陝革命根據地之一;5900多名營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熱血兒女為國捐軀。
改革開放以來,營山歷屆領導班子,堅持在搶抓機遇中乘勢而上,在團結實干中探索創新,在奮力追趕中實現跨越,不斷致力於改變營山落後面貌,營山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革命老區煥發出蓬勃生機,勤勞、善良的營山人民正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更為燦爛的現代文明,正大踏步邁向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營山縣位於四川盆地東北,界於巴河、嘉陵江之間。東南與渠縣接壤,西南與相鄰,北與相依,東北與相連。
營山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界於巴河、嘉陵江之間。東南與渠縣接壤,西南與蓬安縣相鄰,北與儀隴縣依為唇齒,東北與平昌縣錯如犬牙。幅員面積1634.27平方公里,山、丘、壩兼而有之,地勢北高南低,略向東南傾斜,以低山、丘陵為主。
營山多層次的地形,適宜的氣候,為動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地上再生資源豐富,可供開發利用的有960多種。大宗的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和高梁、豌豆、胡豆、大麥、黃豆等。大米、豌豆以其質量見長,70年代曾遠銷東南亞。經濟作物中,紅麻、薴麻、黑瓜子、油菜、花生頗負盛名。黑瓜子和紅麻曾分別於70年代和80年代出口。木本植物中,蠶桑、白蠟、柑桔、油桐聞名於省內外。
營山又以生豬、山羊、雞鴨著稱,成為全國、全省的生產基礎縣。豬鬃、豬皮、豬羊腸衣、山羊板皮是大宗的傳統出口原料。野生動物有水獺、貉、獾、狐、果子狸、老鷹、白鷺、貓頭鷹; 地下礦藏有鹽、石油、天燃氣、膨潤土等。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縣城周圍山丘如營壘」而更名為營山縣 。
營山縣歷史悠久,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歸宕渠縣。南北朝時535-547年間,境內的安固、三元黃渡曾建過安固縣、綏安縣、宕渠縣。唐武德四年(621)於今縣城所在地置朗池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因「縣城周圍山丘如營壘」而更名為營山縣。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境內各縣合並後統稱營山,隸屬四川行中書省順慶路蓬州。清嘉慶七年(1802)歸四川省川北道順慶路轄.
1949年新中國建立後,由川北行署管轄,1952年屬四川省南充專區管轄,1968年為南充地區管轄縣,1993年起為南充市轄縣。
四川營山是一座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據說在這營山,從宋朝到清朝,考中進士的就有57人。可見營山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人們用「科第仕宦,甲與蜀都」來贊譽營山。
清初,清政府為解決明末戰亂,四川地廣人稀,從湖北強征移民,大批羅氏被遷移到營山,從那時起,營山羅姓就開始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羅氏宗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早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有一個部落,就是我們羅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羅山縣,以織網捕魚為生,商朝的時候,羅氏部落歸順於周武王,共同滅掉了商朝,滅掉商朝以後,周武王封羅氏部落為羅子國,羅子國後來又被楚國滅掉,滅掉以後,羅氏人就流落到我們國家現在的枝江、汩羅江一帶,散居的這些人就是羅氏的起源。
羅氏自從湖北遷到四川營山以後,歷經幾代人的勤奮努力,逐步發展成為營山的世家大族,剛開始主要以耕農為主。其後,由於受到營山古城文化的影響,營山羅氏後人的文化結構也有了本質的變化。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在我們營山一共有12支羅,其中有一支羅,叫羅天祥,東升有一支羅還有濟川也有一支羅,古今以來,姓羅的是一個大族,歷史上有兩個考取了狀元,有一個叫羅能,還有兩名考取了進士。有一個叫羅昌的進士,到京城考狀元的時候有一個笑話,去的時候,主考官,就問他你那個地方的風水如何,當時,羅昌一時想不起來,就把周圍的四座山,連起來完成了一個風景,考官很滿意,當時叫什麼山呢,雲桂山下谷花開,白鶴飛過四山來,羔羊下河吃清水,烈馬一匹跳鴻崖,就把四個山的風景結合起來,成了四句詩,當時主考官很滿意,當年取得了第二名進士。
是不是真的靠四句詩,就能考取進士,今天已經無從考證,但是羅氏家族的確涌現出了許多享譽中華的人物,《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早已家喻戶曉,著名軍事家羅瑞卿也是營山羅姓後人。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當時,我們的祖先不願意來,不願意來,就用繩子把他捆起來,捆了過後,我們現在都有這個習慣,平時,耍呀、休閑,都喜歡把手放在後面,我們每一個手棒棒,這個地方都有一個印跡,表示是捆來的。
羅氏家族在天文學、文學、經濟和科技等方面都取得過輝煌的成就,在營山羅姓的發展中,他們把楚漢文化帶入四川,對當地經濟文化結構的改變,起到了積極作用。
營山地方誌編委會主任汪嗣榮:在營山有許多蜀文化的遺跡,營山曾經出現過許多文化名人和神奇的傳說故事,有許多移民曾經來到營山,這些人的到來也豐富了營山經濟文化的內涵。
歷經風雨春秋,營山羅姓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從耕農世家走進城裡做起了文化人,也有一部分人在四五十年代的戰亂中離開營山,遠走他鄉,但是,在最近幾年,又有許多羅姓子孫回到營山,祭拜祖先。
營山縣政府文史顧問羅國建:自古以來,我們羅氏家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大族,在宋朝的時候編的一個百家姓,羅氏就列七十二位,羅氏宗族分布最多的,全國是這幾個省湖南、湖北、山東、安徽、福建、台灣和我們四川、廣東,特別是我們營山羅姓,還有在台灣的高雄,台北都還有,有的還在跟我們內地通信,因為,天下羅姓是一家。
清初的湖廣填四川早已成為歷史,今天也有不少營山羅姓人回湖北老家探親,不管走出多遠,家是不能忘記的。
羅姓在百家姓中列第二十位。羅姓名人輩出:唐代文學家羅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現代軍事家羅瑞卿。
營山縣自然條件優越,資源極為豐富,可供開發利用的再生資源達960多種。盛產糧油、畜禽、柑桔、麻類、繭絲綢等,其中豬鬃、豬羊腸衣、山羊板皮等為傳統出口物資,現已形成10大類25個優質商品基地,被列為全國山羊基地縣和瘦肉型豬基地縣。
改革開放以來,營山老區正逐步奔小康,這里工農業發展迅速。農業已形成以資源為依託,以開發建基地,以基地促發展的新格局;工業已形成紡織、食品、機械、化工、建材等五大行業並相發展的格局,五十鈴汽車貨廂已銷往全國九個省市,不少產品已走向國際市場。營山重點建設步伐加快,已通到境內;縣城日產10萬噸以上引水復線工程,已竣工投產;5000門程式控制電話和光纜通訊工程已開通。小城鎮建設取得了新的成績。素有「蜀北名山」之稱的太蓬山,宛若蓬萊仙境。
營山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界於巴河、嘉陵江之間東出達川通湖北,南近廣安達重慶,西至南充進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
511322
637700
縣人民政府駐
營山縣轄2個街道(北城、南城)、19個鎮(朗池、駱市、小橋、雙流、回龍、東升、黃渡、老林、靈鷲、消水、新店、綠水、三興、木椏、星火、蓼葉、、綠井、城南)、43個鄉(明德、合興、柏林、封竇、三元、孔雀、悅中、六合、福源、清水、木頂、大廟、茶盤、湧泉、安化、高碼、青山、增產、四喜、鹽井、柏坪、清源、通天、陡坑、普嶺、金堂、七澗、太蓬、安固、法堂、雙溪、沿碼、玲瓏、鐵頂、帶河、聯升、涼風、文殊、龍伏、雙林、琵琶、豐產、濟川)。
營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周為巴國地,秦屬巴郡,漢歸巴西郡宕渠縣。唐武德四年(621)於今縣治置朗池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為營山縣。古城遺址,有三處可考。十景雖殘,而白塔巍立。隋唐時與峨嵋齊名的太蓬山上石刻與摩岩造像,歷歷在目。更有宋代窯藏、恐龍化石、李特讀書堂、、西月台、嘉祜岩、智公墓、孔雀洞、龍興寺等文物勝跡。書畫代有名人,工藝不乏巧匠。從宋至清,57人中進士,有「科第士宦,甲於蜀都」之譽。在當代,楊伯愷等共產黨人領導的農民運動為「全川之冠」。1933年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川陝革命根據地之一;5900多名營山志士踏上革命征程,3800多名熱血兒女為國捐軀。

C. 宕渠是四川省渠縣的別稱,有誰知道這兩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

宕渠①古縣名。西漢置。治所在今四川渠縣東北。南朝宋廢。東漢末以後,屢為宕渠郡回治所。②郡名。東答漢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分巴西郡置。治所在宕渠(今渠縣東北)。轄境相當今四川南江、營山、渠縣以東,城口、開江、大竹以西,鄰水以北地區。其後屢有廢置,南朝宋廢。隋大業時又曾改渠州為宕渠郡。

宕⑴ 洞穴;洞屋⑵ 引申為空曠或昏暗。⑶ 坑窪
渠 1水道 2大 3車輞,古代車輪的外圈

D. 渠縣有什麼好玩的好吃的特產有嗎

渠縣特產主要有: 渠縣-黃花 三匯-特醋 土溪-白酒 三匯-曲葯(這個很少人知道) 砸酒罐 三匯-水八塊 渠縣的旅遊景點 渠縣漢闕 渠縣漢闕是我國現存手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中,渠縣就有6處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兩鄉不足10公里的古驛道旁,素有「漢闕之鄉」的美稱。它不僅具有豐富的雕刻內容、精湛的雕刻技術和高超的建築手法,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在60年代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較有名的有馮煥闕、沈府君闕。 馮煥闕位於渠縣土溪鄉趙家村。東漢建光元年(121年)建。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的主闕部部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通高4.38米。為仿木結構建築。闕身正面銘文為「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闕上仿木結構的仿子、窗格、斗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優美,雕刻精緻。 沈府君闕位於渠縣漢碑鄉漢亭村。東漢延光年間(122—125年)建。是渠縣漢闕中唯一的雙闕,子闕已毀。兩闕相距21.62米,均高4.84米。雙闕形體基本一致,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闕身正面均有銘文。東闕刻「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西闕刻「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闕銘文上端均鐫朱雀,下端鐫饕餮。東闕內側浮一青龍,西闕內側浮雕一白虎。兩闕樓四角雕力士,四面為漢代社會生產、生活情景及動植物的浮雕。神態生動、逼真,造型古樸、優美。 禹王廟詳細地址:位於現在的後溪溝至南門老車壩之間的「半邊街」 景點介紹: 禹王廟,位於現在的後溪溝至南門老車壩之間的「半邊街」。禹王,即大禹,他奉「舜」這個氏族部落首領之命,治理普天洪水,含辛茹苦,終於疏通了九河,華夏大地復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寧靜生活。治水十三年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成了炎黃子孫獻身精神的楷模。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後人故而稱其為「夏禹」。東漢順帝元年(公元142年),頒旨天下:「禹列王尊,祭享帝位。」中國道教信徒從此在縣、州、府、郡所在地修建殿宇供奉。渠縣的人們記憶中的 「禹王廟」,建造於清朝順治初年。每年三月初七據說禹王生日這天,船工們都去祭奠,求保佑渠河平穩,行船順利。宮門兩側聯遇是:大江東去萬里暢暢,小渠西來一水涓涓。 民國年間,禹王廟一度曾是落魄的「三教九流」輩棲之地;殘恆斷壁,煙火漸滅,抗戰前夕,軍閥楊森整治街道盡悉毀之 城壩遺址 詳細地址:位於渠縣土溪鄉城壩景點介紹: 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鄉城壩,距縣城26公里,總面積1820畝,遺址北、西、南三面渠江環繞,東西接佛爾岩,造成依山傍水之勢。城壩為漢代古城遺址,是達川地區目前尚存的唯一歷史最早、歷時最長的古城遺址。據《華陽國志》記載:秦滅巴蜀後就於此建宕渠縣,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地為『蠻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太平寰宇記》;其城興廢長達700餘年,其間屢為州、郡、縣治。城壩觸地動工,均可發現文物遺跡。解放以來,這里曾出土巴蜀青銅兵器、酒器、生活器數十件,出土發現最多的是兩漢時期的文物古跡,除漢磚遍布,還發現房屋地基、窖址、水井、墓葬,出土大量的銅、鐵生產工具、生活用器、兵器、錢幣等,以及各式陶俑、陶家禽等。又《華陽國志》載:「長老言,宕渠為故宗國,今有宗城」。《太平寰宇記》:「故宗國,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里,古宗國都也。」所指方位,可能與城壩有密切關系。城壩歷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該遺址1991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於宋代嘉定以前,在渠縣城內西隅石於崗頂.元代次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重修;明代洪武年間(公元 1368—1398年),邑侯梁從義移建於縣城南外西岩側,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邑侯邸居正又於南郊將文廟遷回舊址,明代祟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初九),文廟被農民起義軍焚毀。《渠縣志》載:「癸未重丸之交,『賊』由西城毀堞而入,學宮焚焉。」隔二十年後,清代康熙二年(公元 1663年)再度興建。康雍、乾、嘉亦相繼修葺。現存的文廟建築,是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動工重修的。整個工程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秋季才告竣工。清代文廟的建築開始於距今三百一十六年前,前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皇帝,費時達一百五十八年之久。 走進文廟,最引人注目的是雄偉壯觀的的朱紅甬壁,正背兩面皆書鎏金大字「宮牆萬仞」,其正面四字,相傳為康熙皇帝手書。宮牆建成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距今一百八十餘年?。「宮牆萬仞」四字,來源於《論語?子張篇》,「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古代人們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是形容高的意思。宮牆兩邊的大門左邊懸扁額為「聖域」二字,右邊為「賢關」即聖賢所在之地,門前一眼石井,曾立有石碑一塊,上刻行書「文武官員到此下馬」諸字。 進門後為泮池,呈半月形,池上三橋九洞,橋下游鱗戲水,碧波盈盈。正中橋頭為精雕蟠龍,封建社會時只有狀元衣錦還鄉才得過,乃是一種「獨占鰲頭」的特殊榮譽。就是兩旁二橋,也只是有了「功名」的讀書人才能走得一趟,稱做「游泮』,還有一定的儀式,即所謂「泮水生香」。泮池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公元1783年),距今已一百九十餘年。 過了泮池側為青砂石「欞星門牌坊」三楹,高大壯觀,精巧絕倫。牌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無1794年),距今已歷一百八十七年。石料采自渠縣三江小山峽,用大船從渠江水運。當時無大型起重器械似用「壘土法」豎立而成;石條全用接榫,墨法准確,雖近兩百年日曬夜露,風吹雨打,而今基本完好,沒有走性。牌坊頂端是六條蟠龍,昂首朝天,奮欲入雲,栩栩如生,正中刻「欞星門」三字。牌坊的石刻作品皆為鏤空雕,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如「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穿雲」,「五蝠歸真」,「麒麟送書」、「魚躍龍門」等圖案,生動活潑,端莊和諧,曾被譽為「蜀中牌坊之首」《渠縣志》載:「欞星門揀選石材美而巨,雕刻尤精,絕川中未曾有之」。民國十五年(公元 1926年),商務印書館編輯的《東方雜志》曾載專文和圖片於以介紹。 文廟建築群落成階梯狀,工程浩大,廂房亭閣渾然一體,坐北朝南,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文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高峨庄嚴。脊頂為江西景德鎮燒制的卧龍兩條,殿頂純為金黃琉璃瓦鋪蓋,殿堂正中原供奉孔子本主,本主上有九龍捧聖的浮雕,正中用金底紅字書寫「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八卦藻井下懸掛著「萬世師表」的扁額,東西兩廂還供奉有「四配」、嚴十哲」先賢牌位。 大成殿雕花石台之下為祠的東西兩原,供奉所謂「先賢」七十九人,「先儒」七十五人,東西兩原為碧綠琉璃瓦鋪蓋,壁上浮雕文房四寶及祥雲怪獸,木雕穿花,窗欞門扇,典雅莊重。 再下幾級石階就是戟門,列二十四戟(古兵器),使人屏聲息氣,派顯赫森嚴的氣勢。 門下有四祠:有所謂「以道為君,澤及庶民者入祀」的名宦祠,有「言行端莊者入祀」的鄉賢祠,有「忠義激烈者入祀」的昭忠祠,有「節女、孝子入祀」的節孝祠,都是供奉一些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忠、孝、節、義」的代表人物。但可惜以上四祠及戟門已在文革中毀壞了。 大成殿後還有崇聖祠(又名崇聖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祖先的地方。 站在大成殿門首,可以下視各祠及牌坊、泮池、宮牆。抬眼望去,正面可見距文廟一百公尺開外人工堆砌而成的「珠寶山」和山上小巧玲瓏的八角亭。東邊可望一瀉千里的藍色渠江,西面可望龍盤虎踞的青黛色馬鞍山,真有渠江山水,一望無余的氣概。 建國以來,文廟幾經培修,公布為渠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開辟為渠縣人民文化宮,以作人們觀賞、休息、娛樂和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 渠縣好吃的 珍珠元子 姜蔥螃蟹 五香鹵豆乾 魚香茄花 油酥竹哊 干炒牛河

E. 如果講渠縣的歷史應該怎麼講

渠縣隸屬於四川省達州市,位於達州市西南部,與廣安、南充、巴中山水相連,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8′ —107°15′,北緯30°38′—31°16′,截至2004年,渠縣轄15個鎮,45個鄉,幅員面積2013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總人口為148萬。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片土地便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賨人在今土溪鎮城壩村建立了國都城,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設置宕渠縣,明洪武九年(1376年)定名渠縣,還曾建置郡、州治地,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渠縣人民創造的巴渝舞、竹枝歌、彩亭、耍鑼、花園歌、竹編等民族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匯彩亭
渠縣三匯彩亭會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的民間藝術,它融鐵工、木工、刺綉、縫紉、建築於一體,匯文學、繪畫、雕刻、力學於一爐,結構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絢麗,工藝精湛,頗富特色,是川東地區民間藝術瑰寶。
渠縣漢闕
四川渠縣漢闕是中國現存手地面上時代早且保存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中,渠縣就有6處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兩鄉不足10公里的古驛道旁,素有「漢闕之鄉」的美稱。
劉氏竹編
作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成果項目,具有「提花編織、以竹作畫」的特點,以編工精細見長,散發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呷酒釀造技藝
歷在渠縣素有「九月九,做呷酒」的說法。因為閑暇的農家婦女習慣在九月初九這天,將高粱浸泡蒸煮,然後撒入曲葯密封貯藏在陶瓷器皿中釀酒。據《華陽國志》、《後漢書》等古代文獻記載:呷酒與中華文明同步,起源於秦漢前、古都車騎城(現四川渠縣土溪城壩村),賨人建立了賨國,發明、釀造了醇和怡暢的呷酒。公元前314年,秦滅巴蜀置宕渠郡,秦王賜賨人進貢的「清酒」為宮廷御酒。秦末漢初,賨人助劉邦滅秦,漢高祖品呷酒,觀巴渝舞,欣然封呷酒為漢朝貢酒,年年進獻。

F. 渠縣的歷史有多久

從1376年定名渠縣到2007年,歷時632年。從公元前314年先秦建縣起,歷時2331年。
1、秦國統內一蜀、巴、容賨後,於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推行郡縣制,置宕渠縣(隸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鄉城壩村)。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統一全國後,仍置巴郡宕渠縣。
2、1376年(明洪武九年)撤渠州,改流江縣置渠縣。
3、參考鏈接:
渠縣_網路
http://ke..com/view/48204.htm

G. 渠縣的古代時期是不是叫

秦國統一蜀、巴、賨後,於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推行郡縣制,置宕渠縣(隸巴郡),治地賨城(今土溪鄉城壩村)。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後,仍置巴郡宕渠縣。

H. 渠縣娛樂體驗,渠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渠縣旅遊攻略

渠縣的旅遊景點 渠縣漢闕 ?渠縣漢闕是我國現存手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中,渠縣就有6處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兩鄉不足10公里的古驛道旁,素有「漢闕之鄉」的美稱。它不僅具有豐富的雕刻內容、精湛的雕刻技術和高超的建築手法,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在60年代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較有名的有馮煥闕、沈府君闕。

馮煥闕位於渠縣土溪鄉趙家村。東漢建光元年(121年)建。原為雙闕,現僅存東闕的主闕部部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通高4.38米。為仿木結構建築。闕身正面銘文為「故尚書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闕上仿木結構的仿子、窗格、斗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優美,雕刻精緻。

沈府君闕位於渠縣漢碑鄉漢亭村。東漢延光年間(122—125年)建。是渠縣漢闕中唯一的雙闕,子闕已毀。兩闕相距21.62米,均高4.84米。雙闕形體基本一致,皆由闕基、闕身、枋子層、介石、斗拱層、屋頂6部分組成。闕身正面均有銘文。東闕刻「漢謁者北屯司馬左都候沈府君神道」,西闕刻「漢新豐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二闕銘文上端均鐫朱雀,下端鐫饕餮。東闕內側浮一青龍,西闕內側浮雕一白虎。兩闕樓四角雕力士,四面為漢代社會生產、生活情景及動植物的浮雕。神態生動、逼真,造型古樸、優美。

禹王廟詳細地址:位於現在的後溪溝至南門老車壩之間的「半邊街」 景點介紹: 禹王廟,位於現在的後溪溝至南門老車壩之間的「半邊街」。禹王,即大禹,他奉「舜」這個氏族部落首領之命,治理普天洪水,含辛茹苦,終於疏通了九河,華夏大地復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寧靜生活。治水十三年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成了炎黃子孫獻身精神的楷模。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後人故而稱其為「夏禹」。東漢順帝元年(公元142年),頒旨天下:「禹列王尊,祭享帝位。」中國道教信徒從此在縣、州、府、郡所在地修建殿宇供奉。渠縣的人們記憶中的 「禹王廟」,建造於清朝順治初年。每年三月初七據說禹王生日這天,船工們都去祭奠,求保佑渠河平穩,行船順利。宮門兩側聯遇是:大江東去萬里暢暢,小渠西來一水涓涓。

民國年間,禹王廟一度曾是落魄的「三教九流」輩棲之地;殘恆斷壁,煙火漸滅,抗戰前夕,軍閥楊森整治街道盡悉毀之
城壩遺址 詳細地址:位於渠縣土溪鄉城壩景點介紹: 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鄉城壩,距縣城26公里,總面積1820畝,遺址北、西、南三面渠江環繞,東西接佛爾岩,造成依山傍水之勢。城壩為漢代古城遺址,是達川地區目前尚存的唯一歷史最早、歷時最長的古城遺址。據《華陽國志》記載:秦滅巴蜀後就於此建宕渠縣,東漢車騎將軍馮緄增修,俗名車騎城.「東晉末,地為『蠻獠』所侵而廨,遂以荒廢」.《太平寰宇記》;其城興廢長達700餘年,其間屢為州、郡、縣治。城壩觸地動工,均可發現文物遺跡。解放以來,這里曾出土巴蜀青銅兵器、酒器、生活器數十件,出土發現最多的是兩漢時期的文物古跡,除漢磚遍布,還發現房屋地基、窖址、水井、墓葬,出土大量的銅、鐵生產工具、生活用器、兵器、錢幣等,以及各式陶俑、陶家禽等。又《華陽國志》載:「長老言,宕渠為故宗國,今有宗城」。《太平寰宇記》:「故宗國,城在流江(縣)東北七十四里,古宗國都也。」所指方位,可能與城壩有密切關系。城壩歷史悠久,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該遺址1991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建於宋代嘉定以前,在渠縣城內西隅石於崗頂.元代次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重修;明代洪武年間(公元 1368—1398年),邑侯梁從義移建於縣城南外西岩側,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邑侯邸居正又於南郊將文廟遷回舊址,明代祟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初九),文廟被農民起義軍焚毀。《渠縣志》載:「癸未重丸之交,『賊』由西城毀堞而入,學宮焚焉。」隔二十年後,清代康熙二年(公元 1663年)再度興建。康雍、乾、嘉亦相繼修葺。現存的文廟建築,是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動工重修的。整個工程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秋季才告竣工。清代文廟的建築開始於距今三百一十六年前,前後歷經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個皇帝,費時達一百五十八年之久。

走進文廟,最引人注目的是雄偉壯觀的的朱紅甬壁,正背兩面皆書鎏金大字「宮牆萬仞」,其正面四字,相傳為康熙皇帝手書。宮牆建成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距今一百八十餘年?。「宮牆萬仞」四字,來源於《論語?子張篇》,「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古代人們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是形容高的意思。宮牆兩邊的大門左邊懸扁額為「聖域」二字,右邊為「賢關」即聖賢所在之地,門前一眼石井,曾立有石碑一塊,上刻行書「文武官員到此下馬」諸字。

進門後為泮池,呈半月形,池上三橋九洞,橋下游鱗戲水,碧波盈盈。正中橋頭為精雕蟠龍,封建社會時只有狀元衣錦還鄉才得過,乃是一種「獨占鰲頭」的特殊榮譽。就是兩旁二橋,也只是有了「功名」的讀書人才能走得一趟,稱做「游泮』,還有一定的儀式,即所謂「泮水生香」。泮池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 (公元1783年),距今已一百九十餘年。

過了泮池側為青砂石「欞星門牌坊」三楹,高大壯觀,精巧絕倫。牌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九年(公無1794年),距今已歷一百八十七年。石料采自渠縣三江小山峽,用大船從渠江水運。當時無大型起重器械似用「壘土法」豎立而成;石條全用接榫,墨法准確,雖近兩百年日曬夜露,風吹雨打,而今基本完好,沒有走性。牌坊頂端是六條蟠龍,昂首朝天,奮欲入雲,栩栩如生,正中刻「欞星門」三字。牌坊的石刻作品皆為鏤空雕,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如「二龍戲珠」、「雙鳳朝陽」,「仙鶴穿雲」,「五蝠歸真」,「麒麟送書」、「魚躍龍門」等圖案,生動活潑,端莊和諧,曾被譽為「蜀中牌坊之首」《渠縣志》載:「欞星門揀選石材美而巨,雕刻尤精,絕川中未曾有之」。民國十五年(公元 1926年),商務印書館編輯的《東方雜志》曾載專文和圖片於以介紹。

文廟建築群落成階梯狀,工程浩大,廂房亭閣渾然一體,坐北朝南,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文廟主體建築為大成殿,高峨庄嚴。脊頂為江西景德鎮燒制的卧龍兩條,殿頂純為金黃琉璃瓦鋪蓋,殿堂正中原供奉孔子本主,本主上有九龍捧聖的浮雕,正中用金底紅字書寫「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八卦藻井下懸掛著「萬世師表」的扁額,東西兩廂還供奉有「四配」、嚴十哲」先賢牌位。

大成殿雕花石台之下為祠的東西兩原,供奉所謂「先賢」七十九人,「先儒」七十五人,東西兩原為碧綠琉璃瓦鋪蓋,壁上浮雕文房四寶及祥雲怪獸,木雕穿花,窗欞門扇,典雅莊重。

再下幾級石階就是戟門,列二十四戟(古兵器),使人屏聲息氣,派顯赫森嚴的氣勢。

門下有四祠:有所謂「以道為君,澤及庶民者入祀」的名宦祠,有「言行端莊者入祀」的鄉賢祠,有「忠義激烈者入祀」的昭忠祠,有「節女、孝子入祀」的節孝祠,都是供奉一些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忠、孝、節、義」的代表人物。但可惜以上四祠及戟門已在文革中毀壞了。

大成殿後還有崇聖祠(又名崇聖殿),是供奉孔子父母、祖先的地方。

站在大成殿門首,可以下視各祠及牌坊、泮池、宮牆。抬眼望去,正面可見距文廟一百公尺開外人工堆砌而成的「珠寶山」和山上小巧玲瓏的八角亭。東邊可望一瀉千里的藍色渠江,西面可望龍盤虎踞的青黛色馬鞍山,真有渠江山水,一望無余的氣概。

建國以來,文廟幾經培修,公布為渠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開辟為渠縣人民文化宮,以作人們觀賞、休息、娛樂和進行各種文化活動的場所。 渠縣好吃的珍珠元子 姜蔥螃蟹 五香鹵豆乾 魚香茄花 油酥竹哊 干炒牛河

I. 渠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渠縣位於達州市抄西南部,與廣安、南襲充、巴中山水相連,早在新石器時期,這片土地便有了人類活動。殷商時期賨人在現在的土溪鎮城壩村建立了國都城,公元前314年設置宕渠縣,還曾建置郡、州治地,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渠縣人民創造的《巴渝舞》、《竹枝歌》、彩亭、耍鑼、花園歌、竹編等民族民間文化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六處七尊漢闕為國家級文物,其數量居全國之首,城壩遺址的漢磚、漢井,南宋禮義城的雄姿、清代文廟的建築風格,賨人谷的自然風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古往今來曾吸引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前來旅遊觀光,也曾孕育出了先秦早期著作家鵑冠子,東漢車騎將軍馮緄、蜀國鎮北大將王平、大成國皇帝李雄、宋代經術學者黎鋅、清代守護台灣的副將王萬邦、著述頗豐的翰林學士賈秉鍾等一大批不凡的歷史人物。

J. 土溪鎮的著名景點

渠縣漢闕
四川省渠縣土溪漢闕是我國現存手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全國僅存29處漢闕中,渠縣就有6處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兩鄉不足10公里的古驛道旁,素有「漢闕之鄉」的美稱。它不僅具有豐富的雕刻內容、精湛的雕刻技術和高超的建築手法,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在60年代就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比較有名的有馮煥闕、沈府君闕。闕上有的刻有朱雀、青龍,有的刻有人物,雕刻精美,造型精緻,為他處少見。全國重點保文物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其餘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漢代成對地建在城門或建築群大門外表示威儀等第的建築物。因左右分列,中間形成缺口,故稱闕(古代「闕」、「缺」通用)。它的雛型是古代牆門豁口兩側的崗樓,在人們能夠建造大型門屋後,便演變成門外側的威儀性建築,防禦功能逐漸減弱。文獻記載西周時已有闕,現存最早的遺物是漢代的,是了解漢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渠縣土溪位於四川省東部,是川東北文化的起源地,巴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晉時期,渠縣土溪是川東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民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錢人厚葬之風行。渠縣六處漢晉石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產物。它是我國現存地面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結構建築遺存。200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家灣漢闕、王家坪漢闕、趙家村漢闕與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煥闕、沈府君闕合並,合稱「渠縣漢闕」
漢闕公園
為充分展示「渠縣漢闕」文化精髓,再塑一個渠縣旅遊文化品牌,達州市渠縣正精心打造漢闕公園。近日,記者在該公園施工現場看到,公園里一處仿古建築已初具雛形,由漢代雙闕造型和漢代戰馬車構成的標志性雕塑「大漢雄風」矗立在漢闕公園最高層觀光廣場的正中央,已經初步完工。其餘工程也正加緊施工。據了解,渠縣漢闕公園位於渠縣土溪火車站與土溪場鎮之間,佔地面積20517平方米,投資3500萬元。公園整體成梯形狀,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用於休閑、娛樂、觀光等;中層用於商業購物;下層用於停車等。漢闕公園設計構思新穎,氣勢恢宏,充分彰顯了漢文化元素。位於公園最高層觀光廣場中央的「大漢雄風」雕塑是整個公園的標志性建築。雕塑主體由漢代雙闕造型和疾馳的漢代戰馬車構成。雙闕造型合二為一,構成一個巨型漢闕。漢闕左右分別刻有「秦犯夷輸黃龍一雙,夷犯秦輸清酒一鍾」的對聯,展現了渠縣遠古史話。兩側下端則鐫刻了渠縣的歷史沿革。整個雕塑體現出「渠匯百川、崇文尚義、睿智堅韌、奮勇爭先」的渠縣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該公園於2014年7月28日開工建設,已完成房屋搬遷9戶,挖填方60餘萬立方米,硬化道路約5000平方米,完成「大漢雄風」雕塑施工,硬化廣場彩色地面約5300平方米,仿古建築主體完成800餘平方米。該項目計劃2015年6月完工,屆時將與漢闕建築群形成互動,為遊客提供一個觸摸歷史、傳承文化、感受文明的平台,極大地帶動當地旅遊業發展。
據悉,漢闕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全國僅存29處漢闕,渠縣就有6處7尊,佔全國漢闕的四分之一,集中在近10公里的古驛道旁。渠縣是全國漢闕保存最多、最為集中的地方,被譽為「中國漢闕之鄉」。2001年,蒲家灣漢闕、王家坪漢闕、趙家村漢闕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馮煥闕、沈府君闕合並,合稱「渠縣漢闕」。
城壩遺址
城壩遺址又名宕渠城遺址,是四川境內一處重要的巴人文化遺址。位於渠縣土溪鎮渠江東岸,北、西、南三面渠江環繞,東接佛爾岩,呈依山傍水之勢。遺址所在地包括土溪鎮天府村、城壩村全部及流溪鄉新華村、洪溪村部分,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
城壩遺址是春秋戰國時期川東巴人之一——賨人建立的賨國國都,稱為賨城。秦滅巴蜀後,在此設立宕渠縣,延續至漢、晉,屢為州、郡、縣治,成為川東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東晉末為「蠻獠」所侵而廢,興盛達千餘年。城壩遺址尤在東漢中後期經車騎將軍馮緄增修後,達到鼎盛,故又稱「車騎城」 ,《華陽國志》、《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文獻多有記載。遺址內文化堆積十分豐富,文化層可達數米,曾出土了大量的具有巴蜀符號的、典型的各類巴蜀式青銅器及漢代文物,如銅戈、銅斧、銅矛、漢代上釉磚等,其中漢磚尤多,數以萬計。有大量保存較好的水井、城牆、墓葬、窯址等文化遺跡,確定城壩遺址具備了城市的規模。目前可確定有16口漢代水井,被當地人繼續使用的有3口。對於研究古代巴人特別是賨人歷史及川東北地區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及生產、生活狀況具有重要的研究、參考價值。2005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城壩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發現的棺槨制木槨墓和出土的大量漆器、2006年渠縣文物管理所在該遺址清理的雙石棺磚室墓在川東北地區都是首次發現,填補了川東北地區以前無出土棺槨墓和漢化漆器的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城壩遺址的內涵,為研究渠江流域及古代賨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