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衛西夏遺址
A. 寧夏中衛歷史
中衛歷史悠久,據記載,春秋時羌戎雜居,秦屬北地郡,漢置郡設「眴卷縣」,明時朱元璋屯田邊,設軍事建置「中衛」,逐成地名,沿用至今。
據中衛境內長流水舊石器文化遺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遺址、大麥地岩畫、香山岩畫遺跡表明:人類早在3萬年前就在此活動,繁衍生息。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出兵擊敗義渠分置隴西、北地、上郡,中衛地屬秦北地郡,沿河置障塞,設邊戍守。公元前213年,秦築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里長城,長城自蘭州經中衛北接賀蘭山北趨陰山。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北地郡西南析置安定郡、設目眴卷縣,轄屬今中衛地(治在今中寧縣南古城鄉)。
東漢建安十六年十月夏候淵自安定領兵西進涼州,在縣西部安營紮寨,此地謂之營盤水至今。
西晉泰始初年,河西鮮卑族移居牽屯山(衛寧黃河南岸山地)西,石勒部屯居麥田山(今中衛香山及以南山地)。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在靈州黃河外(黃河以西,衛寧黃河北)180里置豐安縣,隸靈武郡。此為境內第一個縣級行政建置。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黨項族首領李繼遷佔領靈州等地。地入西夏國,置力吉里寨,蒙語俗呼應吉里(相當於縣建置,治今中衛城),境內置西壽監軍司,夏都六年(公元1062年)改為保泰軍。
北宋元豐四年,遼大康七年、夏大安七年七月,宋軍五路西征。劉昌祚大敗夏軍10萬,引地即今中衛宣和鎮南,大戰場灘由此得名。南宋蒙古兵越沙陀(今沙坡頭)至黃河九渡攻佔應吉里寨(中衛),元時稱應理州。弘治六年,參將韓玉修築勝金關,駐兵防守。
元朝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二月,改中興路為寧夏總管府,升應吉里為州,治原中衛縣城,隸寧夏府,與鳴沙州分治。
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一月,以慶王右護衛改置寧夏中衛,治元應理州城,鳴沙州並入,隸陝西都司,中衛之名由此始。
清初沿明制,並轄香山地域。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增設中衛驛丞,由寧夏西路同知兼。雍正二年十月丁酉(公元1724年12月12日),清廷議准置寧夏府,改寧夏中衛為縣,隸甘肅省寧夏府。寧夏西路同知及中衛營副將協署仍駐中衛。海原縣屬平涼府。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十月,改設中衛縣渠寧驛丞兼巡檢銜,管新、舊寧安二堡事,並從渠口移駐寧安堡。
中華民國建立後,原中衛縣建置及隸屬關系未變,縣駐寧安堡。1929年元月,寧夏省正式建立,原中衛縣直隸之。1933年12月,從勝金關、山河橋以東析置中寧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原中衛縣和中寧縣屬寧夏省,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原中衛縣和中寧縣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10月2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原中衛縣和中寧縣屬之,1972年設置銀南地區,轄屬原中衛縣和中寧縣至1998年。1998年銀南地區撤地設立吳忠市,原中衛縣、中寧縣屬之。海原縣先後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
2003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寧夏回族自治區設立地級中衛市等有關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國函〔2003〕139號):一、同意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市人民政府駐沙坡頭區濱河西路。二、中衛市設立沙坡頭區,以原中衛縣的行政區域為沙坡頭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鼓樓西街。三、中衛市轄從吳忠市劃入的中寧縣、從固原市劃入的海原縣和新設立的沙坡頭區。[1]
2004年2月6日,《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的通知》(寧政發[2004]12號):撤銷中衛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市人民政府駐原中衛縣濱河西路。中衛市轄從吳忠市劃入的中寧縣、從固原市劃入的海原縣和原中衛縣。2004年4月28日,舉行中衛市成立大會。【註:地級中衛市設立後,沒有設立沙坡頭區一級政權,只在原中衛縣轄區設立中衛城區辦公室等機構,以「中衛城區」指代沙坡頭區。2008年6月11日,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通知,要求即日起統一使用「中衛市沙坡頭區」,不再使用「中衛市中衛城區」或其他名稱。2012年組建沙坡頭區管委會。2016年將正式設立沙坡頭區人民政府】
2004年末,全市總人口10221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55210人,佔25.0%;農業人口766898人,佔75.0%。2005年11月1日,全市總人口1041821人,其中回族人口32.2萬人,占總人口的31.5%。全市人口密度為61人/平方千米。
200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批復同意將海原縣的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衛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的黑城鎮劃歸海原縣管轄;將海原縣的徐套鄉劃歸中寧縣管轄,將海原縣的興隆鄉劃歸同心縣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的七營鎮、甘城鄉劃歸海原縣管轄。[1]
2016年8月19日,中衛市沙坡頭區正式掛牌,標志著該區以市轄區行政建制模式獨立運行。
B. 銀川影視城 西夏王陵 沙湖 中衛沙坡頭旅遊!幫幫忙
有老人,又有孩子,肯定不能太累了~~
到銀川當天,在火車站坐旅遊專線去影視城玩玩吧,大概也就下午兩、三點就回來了。然後在銀川車站坐火車去中衛,大概晚上九點到,睡覺
第二天去沙坡頭,有專線車,打聽一下就成。
也就玩到下午五點左右,然後回去休息(沙坡頭很好玩,但是會有點累)。
周三回銀川,閃人就得了。
沙湖也很好,不過估計時間不夠了。西夏王陵比不過上述提到的三個地方,時間這么緊,就別去了。
費用,1500應該沒有問題~
C. 寧夏中衛在歷史上是什麼位置
中衛市 秦代屬北地郡,西漢為安定郡,北魏屬靈州鳴沙郡,北周置會州,隋置鳴沙縣和豐安縣,元設應理州,明永樂年間(1403年)置寧夏中衛,清雍正年間(1724年)改稱中衛縣(含今中衛、中寧和青銅峽部分地區),屬寧夏府,海原縣屬平涼府。1933年中衛縣分成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中衛、中寧先後劃歸銀南、吳忠市管轄。海原縣先後劃歸固原地區、固原市管轄。 2004年地級中衛市成立,中寧、海原兩縣劃歸中衛市管轄。中衛城區(原中衛縣) 考古發現的長流水舊石器文化遺址、一碗泉新石器文化遺址、大麥地新石器等文化遺跡表明,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已有3萬多年的歷史。春秋時為羌族和戎族雜居地。秦時屬北地郡;西漢屬目旬卷縣;隋唐置豐安縣、豐安軍;五代後唐置雄州,後晉改昌化軍、昌化鎮;西夏置力吉力寨;元升應理州;明永樂元年置寧夏中衛,中衛之名始此。清雍正二年裁衛置縣,改稱中衛縣,屬寧夏府。1911年中衛屬甘肅朔方道。1933年分中衛、中寧兩縣。1954年,寧夏省裁撤並入甘肅省,中衛屬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區成立,中衛隸屬之,1972年銀南行署轄制,1998年銀南地區撤地設市,中衛隸屬吳忠市轄制。2004年2月,中衛撤縣設立地級中衛市,原中衛縣轄區改稱中衛市城區,直屬中衛市管轄。 中寧縣 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設目旬卷縣。西魏時設鳴沙縣。北宋屬西夏轄。元改鳴沙縣為鳴沙州,屬寧夏府路。明、清時屬中衛縣。民國23年(1934年)1月成立中寧縣,以寧安堡為縣治。1949年9月18日,中寧縣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寧夏並入甘肅省,中寧隸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歸屬自治區管轄。1972年後屬銀南地區。1998年銀南撤地設市,屬吳忠市管轄。2004年2月成立中衛市後,歸屬中衛市管轄。海原縣 早在新石器時期,境內就有先民居住生息,「菜園文化遺存」聞名區內外。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游牧區,秦漢時期屬北地郡及安定郡,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其時牛馬銜尾,群羊塞道,畜牧為天下饒。隋唐時期置他樓縣與蕭關縣,為最早的地方建置。宋夏金對峙時期,西夏置南牟會及行宮(亦叫離宮)。宋元符二年(1099)建西安州,為西北邊陲軍事要地。元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於海原西安州。明分賜藩王為牧地。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御千戶所。清隸平涼府鹽茶同知轄。乾隆十四年(1749)同知移駐海喇都,建廳署修廳志。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1936年10月20日,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在境內建立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49年8月11日,海原解放,屬甘肅定西地區,1950年6月屬甘肅平涼專區轄,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1955年12月歸甘肅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轄,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2002年至2004年2月屬固原市轄,2004年2月10日,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
D. 西夏王陵,鎮北堡影視城,賀蘭山岩畫在一起么
沒有 這是路線: D1: 乘火車或飛機抵達寧夏首府銀川,銀川葡析接團。韓庸早餐來罐後杏鈴,赴葡析中國北系岩畫嘴管代表,反映祿喬古代游牧民族價脅生活的藝術長廊―賀蘭山岩畫,後游覽修建於西夏時期簿鑿的佛祖貪尚寺院遺址桂步―己全拜寺口雙塔捏忱,沿途欣賞賀蘭山美麗風光。籍耐宿:銀川D2:早餐後,攬傘參觀神秘西夏帝王陵墓群屢鍛―西夏王陵,赴中衛,午餐後游覽世界聞名的治沙工程―沙坡頭奉蔚旅遊區圈腰招:(自費應朔邯在嘴尖沙坡鳴鍾處滑依砍沙、乘黃河上躋旨轟最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漂流黃河、騎帷崖駱駝漫遊原始陳采彭騰格里沙漠等遊玩項目),赴沙漠腹地通湖瀾責草原觀光體驗蒙式風情接待、參加篝火晚會(騎馬、射箭、沙漠沖浪等遊玩項目),觀沙漠韓庸日落。 當晚宿繳飾蒙古包。憶培宿:蒙古包D3:早餐後騎駱駝開僧進入騰格里沙漠竣胖,游覽戈壁沙丘風光、沙漠草原,觀看駱駝山岩畫,蒙民家訪。D4:早餐後巴士裙肺返銀川閃營,疾鋪參觀中國涌源唯一乃嘛一座繹將有確切建造年代的扇相西夏樊哥古塔――承天寺塔互靡(含寧夏斗甲謝博物館),了解更多晤氛岩畫知識。送團,結束愉快淵磋肅旅程!刮夾(乘火車或似墓乘飛機返回沉慰家園 這是賀蘭山岩畫的加分啊
E. 寧夏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寧夏西夏王陵簡介: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寧夏中衛沙坡頭簡介:
寧夏中衛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高山、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奔流的黃河,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遊客。在此可騎駱駝遨遊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寧夏平羅沙湖簡介:
沙湖位於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不僅有鯉、鰱、鱅、鯇、鯽魚,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寧夏六盤山風景區簡介: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
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包的丹霞地貌風景。
F. 寧夏有沒有一些歷史遺跡
寧夏西夏王陵簡介:
西夏王陵是我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分布著九座帝王陵和140 多座王公大臣的殉葬墓。西夏王陵不僅吸收了秦漢以來,特別是唐宋皇陵之所長,同時又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與黨項民族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西夏陵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由闕台、神牆、碑亭、角樓、月城、內城、獻殿、靈台等部分組成。
寧夏中衛沙坡頭簡介:
寧夏中衛沙坡頭位於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高山、黃河、沙漠、長城和綠洲在此匯聚一地,形成了獨特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觀。奔流的黃河,無際的沙漠,神奇的沙漠草原,蒼涼的明代長城,造型雄秀的古水車,吸引了眾多遊客。在此可騎駱駝遨遊沙海,乘坐古老羊皮筏子漂流黃河,咫尺之間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異景觀。
寧夏平羅沙湖簡介:
沙湖位於寧夏平羅縣,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沙湖的魚類十分豐富,不僅有鯉、鰱、鱅、鯇、鯽魚,而且有北方罕見的武昌魚、娃娃魚。在沙湖的餐館里,專門設有魚宴,烹飪沙湖出產的活魚。湖西賀蘭山磅礴而立、倒映湖中。
寧夏六盤山風景區簡介: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包的丹霞地貌風景。
G. 中國寧夏有哪些名勝古跡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國家AAAA景區,位於銀川市西夏區,是中國現存最密集的帝王陵區,被世人稱為「東方金字塔」。
中衛高廟
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經歷代增建重修,至清代時已成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建築群。
掃帚嶺石窟
位於西吉縣城北15公里,火石寨鄉南5公里的石峰群中,因山嶺上生長做掃帚的毛竹而得名,亦稱"雲台山"、"西武當"。較完整的石雕像4尊,最大的是身高4.8米,腹圍4.4米的立佛。石窟內還有3尊銅佛像,其一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時(424年-452年)所造;其二是宋代釋迦牟尼鎏金銅像,高46厘米,重18公斤。
火石寨石窟群
從北魏開始鑿造,盛於隋唐,數處石窟均鑿建在百餘米高的石崖絕壁上
朝那城
秦、漢時期朝那縣治古城遺址,位於固原市彭陽縣城西15公里處的古城鎮境內。
中衛沙坡頭
國家首批AAAAA景區,位於中衛市沙坡頭區騰格里沙漠腹地,是一處富有濃郁西部特色的著名沙漠旅遊區。
平羅沙湖
沙湖位於石嘴山市平羅縣,國家首批AAAAA景區,距銀川市區56公里。沙湖擁有萬畝水域、五千畝沙丘、兩千畝蘆葦。沙湖盛產魚、鳥。有數萬只鳥在這里棲居,可稱得上是大自然中的一處奇觀。
六盤山風景區
六盤山國家自然保護區位於寧夏南部,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文化古跡較多,自然資源豐富。 繁茂的森林、良好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使六盤山成為休閑、消夏避暑、森林探險、科考科普和教學實習的理想場所;保護區內有老龍潭、二龍河、鬼門關、涼殿峽、荷花苑、白雲山六大景區60餘個景點。保護區中部有固原古城、戰國秦長城、安西王府遺址等。 北部有須彌山石窟為中心的丹霞地貌風景。
H. 西夏國遺址和遺物
西夏古跡主要有石窟、寺廟、碑刻、遺址等,分布在寧夏、甘肅、內版蒙等地。
1、西夏王陵。位於銀權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距市區約30公里。為西夏歷代帝王陵墓所在地。有9座帝王陵和70餘座陪葬墓。
2、承天寺塔。俗稱西塔。位於銀川老城區,始建於西夏垂聖元年(1059)。是李元昊死後,皇太後為李家天下與西夏江山永固而建造的佛塔。也是目前我國唯一有建造年代記載的西夏古塔。它與涼州9武威)護國寺、甘州(張掖)卧佛寺同為西夏著名佛教聖地。
3、海寶塔。又稱「黑寶塔」、「赫寶塔」,俗稱北塔。位於銀川市北郊。相傳為西夏國王赫連勃勃於五世紀初年重建。
4、賀蘭山岩畫。賀蘭山北至石嘴山,南到中衛縣的10多個山口中,岩崖石壁或溝邊石頭上,有數以千計的岩畫。大致分兩期:一是先秦至漢是的匈奴游牧部族所作,一是五代至西初黨項組游牧民的作品。以賀蘭口、蘇峪口、插旗口、大西佛、小西佛六處最為集中。
5、西夏碑刻。最著名的是武威涼州重修的護國寺感應塔碑,碑的正背兩面分別刻有漢文、西夏文楷書,人稱「西夏碑」。
6、西夏文,是迄今還沒有完全解讀的文字 。
承天寺有西夏文物展館可供參觀。
I. 關於寧夏的一些古跡遺址
1、蕭關,為古代西北邊地著名關隘。秦漢帝王出巡,漢唐文人出塞,都與蕭關有緣。蕭關方位在何處,向有爭議,但在寧夏固原縣東南這一大略方位是沒有爭議的。
秦漢蕭關,應該是指三關口至瓦亭峽這一險要的地帶,這里雖非絕壁,卻險峻雄奇。處在這一防禦地帶上的瓦亭,地處六盤山東麓邊緣,實質上是蕭關的重要屏障。這里不但雄峰環拱,深谷險阻,易守難攻,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而且有涇水南出彈箏峽三關口,是蕭關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個防禦體系。而今,這里四季涇水涌動,潺潺生輝。春來野桃花遍野滿山,夏秋山色滴翠,黛墨遠映,伴以高架橋涵,火車出入,天塹通途,也是遊人觀覽的去處。
最佳時間: 全年
交通指南: 鐵路交通:包蘭鐵路穿越寧夏境內,與全國各大鐵路干線相通直達沿海各口岸,寶中電氣化鐵路南北貫穿固原境風165公里,連通了京包,隴海兩大幹線,貨物可經歐亞大陸橋的隴海-蘭新線抵達中亞和歐洲。 公路交通:固原地區境內公路四通八達,西安-蘭州,蘭州-宜川,平涼-銀川國道公路 縱橫穿越固原。
秦、漢王朝與雄踞蒙古草原的匈奴長期對峙,時有戰爭。秦惠文王時,拔義渠二十五城;秦昭王時,攻滅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這就是固原城北戰國秦長城。
2、秦長城
這條長城宛如一條巨龍,起自甘肅省臨洮縣的洮河谷地,途經渭源、隴西、通渭、靜寧縣,順葫蘆河東岸經北峽口從閆廟進入寧夏西吉縣,經黃家岔、玉橋、張結子、好水川口,單民、興隆鎮、謝家東坡、王家灣、韓家堡至將台,在將台以90度的角度轉折向東,順馬蓮河河谷至馬蓮水廟出西吉而進入固原縣的張易鄉,至黃堡東,轉折為東北方向,進入紅庄鄉政府。長城過紅庄後進入滴滴溝,出滴滴溝山口後至孫家莊、白家灣,在這里又轉折向東,經過吳庄、閆家莊,至明庄西北,便分為兩道,形成"內城"和"外城"之分。
內城從明庄過公路,便爬上固原城西北5公里的一道順向小丘陵上,經郭庄、十里鋪過清水河後至沙窩。外城更向西北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弓背狀,經喬窪過清水河,過河後再折向東南至沙窩與內城合二為一。內城與外城遺跡形成極為鮮明的對比。內城城墩城牆高大、寬厚、完整,城線筆直如劃,氣勢雄偉巍峨。全線約8公里長的內城遺跡保存較完好,除現代公路及少數後期沖溝穿破外,全線基本上不曾中斷,每200至230米便有一個城墩。外城已殘毀不堪,大部分夷為平地,殘留的城墩多為2至3米高,大部分看不到城牆。
長城過沙窩後爬上程兒山,經陽窪以南、中庄喬家溝,上黃水廟、王家崾峴、黃家莊而出固原縣進入彭陽縣川口鄉的黃灣以北、彭陽鄉的姜窪、豐台、陽窪、崾峴前窪、陡坡子、李岔、城陽鄉的瑤灣、白岔、喬渠、長城白馬廟、祁家莊、張溝圈、小庄、施坪,從劉家堡子出彭陽縣,又進入甘肅省鎮原縣的孟家塬。在祁家莊和小庄之間的轉彎處,有一節多出長城主線1公里而伸向正南張溝圈村的長城。說明在長城施工之前,曾經有過系統而精心的地理位置勘察,施工中有統一的技術規范要求。但施工時由於政區的分工,兩個政區之間並末完全同步施工所致,因此,長城在此處又向東北成90度的轉向。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經過西吉、固原、彭陽3縣,全長約174公里。
3、 唐制勝關
唐制勝關(安化縣城)遺址位於縣城西2公里,永豐村南側。涇源縣地處六盤山腹地,素有「秦風咽喉,關隴要地」之稱,歷來為兵家重地。地處六盤山東麓的瓦亭蕭關,千百年來更是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留下了許多歷史紀實和遺跡。 唐朝為防禦吐蕃攻襲在原州先後設置「原州七關」:木峽關、石峽關、石門關、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七關中涇源境內就有六盤關、制勝關、木崝關、驛藏關四關。唐朝軍隊和吐蕃在爭奪這些重要關隘時不斷發生戰爭,互有勝負,爭奪異常激烈。制勝關(舊稱大震門),為原州七關之一,控制隴西一帶,管領沿坡小寨25處。宋乾德二年(964年)廢關,改置安化縣城。遺址呈方形,邊長50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開東西二門,東門有瓮城長49米、寬38米。城址現已開墾為農田,田間常露有漢代繩紋瓦片。近年出土有唐宋元代陶器、瓷器及「開元通寶」等銅幣。
編輯本段交通
唐制勝關交通 在涇源縣城西1.9公里處,香水河北岸,可在當地包車或自駕車前往。
4、 古城
古城位於寧夏朝那縣城西16公里處的古城鎮人民政府駐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遠,故名古城,為秦漢朝那縣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這里三面環山,峰巒疊嶂,為通往古長安的要沖。 朝那古城地勢平坦,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682米、南北寬480米,佔地面積32.7萬平方米。朝那城牆殘高1-13米不等,基寬14米,夯土層14~20米。朝那城依東西南北開四門,今彭固公路穿東西城門而過。沿朝那城牆外四周辟有深3米、寬20米的護城壕塹,至今猶存。
5、西安州古城,位於海原縣西南20公里處,背靠天都山,前臨銷黃川,古城大體完好,應該是固原境內保存較完好、較大的古城址之一。城址為長方形,邊長近千米,每邊有19個等距離的馬面,每50米一個。馬面,是宋代築城的標志。
6、固原城,地外寧夏南部山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固原境內城的緣起已有兩千多年了,最早應是烏氏城,而得以沿襲且發展起來的城就是現在的固原古城,並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跡,如鍾鼓樓、禹王廟鐵塔、文瀾閣等。
內城:周圍九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垛口一千零四十六座,炮台二十八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