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記游
A. 徐霞客游記概括
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 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①對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鍾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②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③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④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詞彙豐富,敏於創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並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游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B. 《徐霞客游記》之《游武夷山日記》譯文
譯文:
二月二十一日 走出崇安縣南城門,尋覓乘坐的船。西北面一條溪水從分水關流來,東北面一條溪水從一 溫一 嶺關流來,匯合後流注於縣南,通過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順流而下三十里,見溪邊一座山峰橫斜,一座山峰獨立高聳。我感到驚詫而很注意,那橫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聳的就是大王峰了。
山峰南面有一條溪流,向東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沖佑宮背面依傍山峰,前臨溪水。我想先抵達九曲,然後順溪流探勝歷奇,於是舍棄沖佑宮而不登其門,逆流而進。流水很急,纖夫們赤腳行走於溪流之間以挽船前進。第一曲,右邊是幔亭峰、大王峰,左邊是獅子峰、觀音岩。
而溪流右邊瀕臨溪水的叫水光石的,上面幾乎遍滿題詩、刻字。二曲的右邊是鐵板幛、翰墨岩,左邊是兜鍪峰、玉女峰。而鐵板幛的旁邊,崖壁陡峭筆立,其間有三個孔穴,作「品」字形狀。三曲的右邊是會仙岩,左邊是小藏峰、大藏峰。
原文:
二月二十一日 出崇安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一 溫一 嶺關,合注於縣南,通郡、省而人海。順流三十里,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余吒而矚目,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東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沖佑宮傍峰臨溪。
余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歷,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舟子跣行溪間以挽舟。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岩。
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遍。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岩,左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三曲右為會仙岩,左為小藏峰、大藏峰。
出處:出自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之《游武夷山日記》。
(2)徐霞客游記游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徐霞客的游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雖然他的母親也鼓勵他,並為他製作遠游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遊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例如萬曆三十八年(1610)、三十九年(1611)、四十年(1612)、四十三年(1615)、四十五年(1617)、四十七年(1619)、天啟元年(1621)、二年(1622)都未出遊;泰昌元年(1620)出遊63日;天啟三年(1623)出遊54日。
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後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他的旅遊「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岩棲,遊行無礙」,這期間歷游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
吳國華為徐霞客作《壙志銘》,說他的游歷「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昆侖天柱,參西番法寶,往來雞足山中,單裝徒步,行十萬余里,因得探江河發源,尋三大龍脈」。
徐霞客的游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游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說:「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志也。」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一篇」。
《徐霞客游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個抄本。
C. 《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的全文解釋
原文: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後,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攀之亦隕,間得一稍粘者,綳足掛指,如平帖於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後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發現層層懸崖的上面,有個洞口朝東的山洞,我抬著頭攀岩上去。(懸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後,土崖太陡峭擱不下腳,用手抓著草根向上攀登。不一會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虧到了石崖地帶;但是石頭也不結實,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爾能找到一個稍微牢固的石頭,綳緊了腳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貼在崖壁上,不能動一步,想往上沒有援助想往下也沒有地方,是我生平經歷的最危險的境地。過了好長時間,先試著找到兩手兩腳周圍牢固的石頭,然後身體懸空挪動一隻手,隨即再懸空挪動一隻腳,一隻手一隻腳抓牢以後,然後又懸空挪動另一隻手另一隻腳,幸虧石頭沒有掉落;手腳又感到沒有力氣想自己墜落,很長時間,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隕】墜落。 ③【帖】同「貼」。 ④【摧】崩裂。
1.查閱工具書,給「間得一稍粘者」中的「間」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讀出韻味。請認真閱讀原文,憑你的語感,將文言詞「之」、「以」、「其」正確填入文中的(1)、(2)、(3)處。(2分)
3.請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順口後用三個逗號斷句。(2分)
4.作者艱險的攀登經歷引人深思。閱讀後,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請結合文中的具體內容寫出你的思考。字數在40個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錯一處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此者。 (對一處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無「標准答案」。本題考查的核心能力:領悟作品內涵,獲得有益啟示。感悟明確,符合文意,思考得當即可。)
D.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的編輯整理和流傳,除了徐霞客家的塾師季夢良幼子李介立(徐霞客的小兒子,為徐霞客侍妾周氏所生。周氏孕後因「不容於嫡,改嫁於李」,遂名李介立,又名李寄)作出了很大貢獻外,民間藏書家的珍藏、校訂、增補,也是《游記》得以保存和流傳的一個重要因素。 在明、清改朝換代的政治變亂中,季夢良輯集的首部《游記》稿本在戰火中成為灰燼。此後,季夢良再次搜集材料,又編成了一部稿本。後來,徐霞客志同道合的族兄徐仲昭,為使《游記》盡早成書梓印,把這部抄本面交常熟名士宿儒錢謙益。 錢謙益,明萬曆進士,官至吏部侍部,著有《初學集》、《有學集》,編有《列朝詩選》,是當時「操海內文字之柄」的著名學者。他又是個大藏書家,曾不惜重資購聚古本,在紅豆山莊築了絳雲樓,藏書一萬卷。錢謙益同徐霞客有過交往,深知《游記》是霞客畢生「手攀星岳,足躡遐荒」的考察記錄,是「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當令泯滅不傳」。可惜,已屆耄耋之年的錢謙益生活窘迫,特別他那座萬卷樓剛剛被大火焚毀,《游記》再好也無條件珍藏,更談不上刻印了。為此,他只得求助於當時全國聞名的大出版家毛子晉,寫了《囑刻游記書》,連同稿本一並交給了毛子晉。 毛子晉也是常熟人。他好古博覽,藏書八萬多卷,專門構建了汲古閣、目耕樓存放。還聘請文士校勘、梓印了《十三經》、《十七史》、《古今百家》及未印刷的書籍。當然,《游記》應該是毛子晉所歡迎的書稿,但不知什麼原因未能刻印成書,卻把它讓給了獨山莫繩孫。莫也是個搜訪異本的藏書家,他把《游記》長期珍藏在他的影山草堂里,也始終未能刻印。後來,這部《游記》稿本輾轉到了浙江湖州南潯鎮喜嘉業堂藏書樓。這是樓主劉承干為擴充藏書,向江浙等地十多家藏書家收購古籍時無意中得到的。劉見了書稿,視為善本,一直收藏在鷓鴣溪畔的書樓里。新中國成立後,劉承干把書樓捐贈給國家,《游記》稿本也隨之轉到了北京圖書館。直到七十年代,一批「徐學」研究者重新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記》,才在善本特藏部發現了這部轆轉大江南北、歷時三百餘載、數易書主的《游記》稿本,這不能不說是民間藏書家的功勞。 《游記》在藏書家們長期保存和傳抄中,還做了大量校訂、增補和梓印、刊行等工作。今天還有兩部珍藏在北京圖書館善本特藏部的《游記》抄本,就是經藏書家們考證,充實的稿本。第一部系江陰人楊明時抄錄、編訂的《游記》稿本。楊為康熙進士,曾任雲貴總督,當過吏部尚書。他也著書立說,曾纂《周易折中》、《性理情義》等,乾隆時入召教授皇子,是個大學者。康熙四十八年(1707年),他從外舅那裡獲得了《游記》稿本,親手謄抄了一部,寫了「序言」。不及,又得到了一部經文祿堂趙季方、廣東番禺蔡乃煌、京師廣東學堂等收藏過的稿本。第二年,楊明時按江陰友人所藏《游記》原本,對手頭稿本進行了校勘、考訂。經過「訂其異同,考其缺失」,對傳抄中的謬誤或同「實境不符,文意不協」之處,均加以改正,然後又一次謄抄了一部,並再次撰寫了「序言」。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徐霞客的族孫徐鎮正式梓印的木刻本《游記》,就是以楊明時稿本為基礎的。因此,經楊校勘的《游記》,是目前留傳下來內容完整、正確,學術價值較高的早期稿本。
E. 徐霞客游記的主要內容
徐霞客游記是中國著名旅遊家、地理學家徐弘祖的旅遊日記,由於明清之際戰亂,多有散失,殘余篇幅由後人輯編成冊,共20卷,根據許多其他人,如他的朋友,家人的墓誌銘,後來游記中和其他材料的記載,可以推知散失的部分。
徐霞客自22歲(1607年)新婚那年開始旅遊,直到去世前一年(1640年),足跡遍布中國16個省。
1607年,開始旅遊,母親為他制遠游冠,游歷太湖泛舟,登東西洞庭山,游記缺失;
1609年,「歷齊、魯、燕、冀間,上泰岱,拜孔林,謁孟廟三遷故里,嶧山吊枯桐」,游記缺失;
1613年,入浙,從曹娥江獨走寧波,渡海游落迦山,游記缺失。從3月30日開始是游記第一卷,游天台山,游雁盪山。
1614年冬,游金陵(南京),游記缺失;
1616年,游白岳、黃山、武夷山、九曲溪、杭州西湖;
1617年,第一位妻子病逝,沒有旅遊;
1618年,再游黃山,廬山;過波陽湖;年底續娶第二位妻子;
1619年,妻子生子,沒有旅遊;
1620年,游浙江仙游九鯉湖,試錢塘江潮;
1621年- 1622年,母病危,沒有旅遊;
1623年,游嵩山、華山、太和山(武當山),開始游記第二卷;
1624年,陪母親游荊溪、勾曲(在浙江),沒有游記;
1625年- 1627年,母親去世,守孝,沒有旅遊;
1628年,游福建;
1629年,游北京、天津薊縣盤山,游記缺失;
1630年,再游福建;
1631年,沒有旅遊;
1632年,游天台山、雁盪山,泛舟太湖;
1633年,北上游五台山、恆山;
1634年-1635年,長媳生長孫,次子娶妻,沒有旅遊;
1636年-1640年,放舟赴浙江,從浙江旅遊至江西、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年沒有回家,游記中第三卷到第19卷都是這四年的游記,每日都有記載,其中有部分散失,第20卷是他的詩文,其他人寫的序等。
1641年,回到家中病逝,時年56歲。
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最早記述岩溶地貌並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徐霞客一生除了家中發生重大事件外,幾乎沒有停止旅遊,並詳細記錄途中所見,是地理學家和考古學家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
F. 名人眼中的《徐霞客游記》
歷朝歷代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的評述
徐霞客及其游記不僅獲得了他同時代人的推崇和贊賞,而且贏得了後人的景仰。
在徐霞客的朋友中,陳繼儒、文震孟、錢謙益、陳函輝、陳仁錫等人無不對徐霞客的旅遊壯舉和游記奇文給予高度評價。
錢謙益對《徐霞客游記》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前已述及;黃道周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對徐霞客「乃欲搜剔窮真靈,不畏蠼岩不避死」的探險精神贊嘆不已,當他在獄中得到徐霞客長子徐屺送來的游記,則不僅「感激不已」,而且「讀游記知名山幽勝無奇不有,不覺手舞足蹈欣賞無已」;陳函輝《徐霞客墓誌銘》說:「霞客工詩,工古文詞,更長於游記。文湛持、黃石齋兩師津津贊美而霞客自怡笥篋,雅不欲以示人。今散帙遺稿,皆載六合內外事,豈長卿《封禪書》乎?」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有陳繼儒的評價。陳繼儒(1558~1639),字仲醇,號眉公,又號麋公,自稱「清懶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明史》卷二百九十八《隱逸傳》載,陳眉公自幼穎異,能文章,得到後來任首輔的同郡徐階的器重;為諸生時,與董其昌齊名;當朝宰相王錫爵曾招他與自己的兒子王衡一起讀書;文壇盟主「王世貞」亦雅重之。他在二十九歲時,焚棄儒冠,隱居崑山。顧憲成在東林講學時,「招之,謝弗往」;朝中官員多次舉薦,「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終生杜門著述,閑時與黃冠老衲登山臨水,吟嘯忘返,足跡罕入城市。《明史》認為他「通明高邁」、「志尚高雅」。這樣一位可以薄丞相的名士對小自己二十九歲的一介布衣徐霞客卻禮敬有加,殷勤有加,他說徐霞客「不謁貴,不借郵符,不覬地主金錢,清也;置萬里道途於度外,置七尺形骸於死法外,任也;負笠懸瓢,惟恐駭魚樵而驚猿鳥,和也。吾師乎徐先生也」。正由於對這份「清」、「和」的欣賞,陳眉公為徐霞客寫了許多推薦信,盡量為其西遊提供幫助,而且請求徐霞客「出遊記示我,請為滌耳易腸而讀之」(《答徐霞客》)。
後來的《徐霞客游記》整理者,從不同角度重申或闡釋錢謙益「奇人奇書當流傳不朽」這一看法,對徐霞客及其游記進行熱烈禮贊。清代著名山水詩文作家潘耒傲視千古,對往昔諸名人游記皆不以為然,可是在讀了《徐霞客游記》後卻「遜謝弗如」,在《序》中不但發出「牧齋稱為古今紀游第一,誠然哉」的感嘆,而且進一步強調說:「宇廟間不可無此畸人,竹素中不可無此異書。惜吾衰老,不復能褰裳奮袂,躡其清塵,遂令斯人獨擅奇千古矣。」奚又溥《序》將徐霞客及其游記與司馬遷及其《史記》相比,說:「先生之游過於子長,先生之才氣,直與子長埒,而即發之於記游,其得山川風雨之助者,固應與子長之《史記》並垂不朽,豈僅補桑《經》酈《注》之所未備耶。」楊名時《序一》以徐霞客的探險喻「學道」,說:「霞客之游也,升降於危崖絕壑,搜索於蛇龍窟宅,亘古人跡未到之區,不惜捐軀命,多方竭慮以赴之,期於必造其域,必窮其奧而後止;學者之於道也,若覃思鼓勇,亦如霞客之於山水,則亦何深之不窮,何遠之不屆?」楊名時《序二》則對《徐霞客游記》的文學價值作了高度評價:「大抵霞客之記,皆據景直書,不憚委悉煩悶,非有意於描摹點綴,托興抒懷,與古人游記爭文章之工也。然其中所言名山巨浸弘博富麗者,皆高卑定位,動靜變化之常;下至一澗一阿,禽魚草木,亦賢人君子,偃仰棲遲,寤言寫心之境,正昔人所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者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徐霞客游記》在全面評價的基礎上尤其強調其地理學價值:「弘祖耽奇嗜僻,刻意遠游;既銳於搜尋,尤工於摹寫;游記之夥,雖莫過於斯編。雖足跡所經,排日記載,未嘗有意於為文,然以耳目所親,見聞較確。且黔、滇荒遠,輿志多疏,此書於山川脈絡,剖析詳明,猶為有資考證。是亦山經之別乘,輿紀之外編矣。存茲一體,於地理之學,未嘗無補也。」葉廷甲《序》稱《徐霞客游記》為「千古不易之書」。除了這些整理者之外,清代著名史學家趙翼在82歲高齡時欣然賦詩盛贊徐霞客的豐功偉業:「霞客乃好奇,足踏天下半。」「曷勿繼遐蹤,探奇盡禹甸,歸補圖經全,供我臥遊遍。」
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徐霞客身上體現出來的科學考察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在清華園中掀起了一股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記的高潮。
中國古代的學者大多在書齋里皓首窮經,研究學問,徐霞客卻能走出書齋,通過實地考察糾正經書上陳陳相因的錯誤。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對徐霞客這種科學的考察方法和精神推崇有加,他認為徐霞客和宋應星是晚明新風氣下誕生的兩大怪人,留下了兩部怪書,而《徐霞客游記》是「中國實際調查的地理書」中的「第一部」,並強調說:「是以科學精神研治地理,一切皆以實測為基礎,如霞客者真獨有千古矣。」
新文化運動的骨幹胡適也十分推崇《徐霞客游記》,他不僅建議而且自始至終關心丁文江整理《徐霞客游記》的工作。在《丁在君與徐霞客》一文中,胡適說:「徐霞客在三百年前,為探奇而遠游,為求知而遠游,其精神確是中國近世史上最難得、最可佩的。」
這一時期,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的研究用力最深、貢獻最大的是首任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丁文江(1887~1936)。丁文江自16歲始留學歐洲10年,歸國後,前輩葉浩吾對他說:「君習地學,且好游,宜讀《徐霞客游記》。徐又君鄉人,表彰亦君輩之責。」他千方百計購得此書,在雲南野外考察時,以《徐霞客游記》與所見所聞對證,「驚嘆先生精力之富,觀察之精,記載之詳且實」。於是,他在梁啟超、齷適、羅叔韞、張菊生等人的幫助之下,整理出版《徐霞客游記》,並撰寫《徐霞客年譜》,又集地學界同仁編制《徐霞客旅行線路圖》,還將《徐霞客游記》中的部分精華譯成英文推向世界。丁文江以銳利的地學家的眼光,看到了徐霞客及翼游記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精神和迥異於傳統的新學風,並對此給予高度評價:「當明之末,學者病世儒之陋,舍章句而求實學,故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輩,奮然興起,各自威家,遂開有清朴學之門。然霞客先生生於顧、黃、王諸公之前,而其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摯,殆有過之無不及焉,然則先生者,其為朴學之祖歟?」(《重印徐霞客游記及新著年譜序》)丁文江認為徐霞客是一代新學風的開創和實踐者,是朴學的先驅和近代地理學的先驅。如果說,明清文人評價徐霞客及其游記為奇人奇書,主要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面,那麼,丁文江對徐霞客的全面推介,尤其是對其實證考察的科學精神的推介,則已上升到理性的層面。這一評價奠定了現代「徐學」的基調。
抗日戰爭期間,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等倡議召開了紀念徐霞客逝世300周年學術討論會,產生了第一批研究徐霞客及其游記的論文,全方位肯定了徐霞客在地理學上的貢獻及其作為中國近代地理學奠基者的地位。這是徐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紀念大會和學術活動,對日後徐學的深入發展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除了地理學界之外,文學界、政界不少名人也曾給予徐霞客及其游記以高度的重視和評價。青年魯迅曾為自己珍藏的《徐霞客游記》題《跋》,從《跋》中得知,魯迅曾將《徐霞客游記》由原來的八冊重訂為四冊,閱讀過兩遍,並擬以「獨鶴與飛」四字為次。對此,有人認為魯迅是化用蘇軾《後赤壁賦》中「孤鶴掠舟而飛」之典,表明自己如一隻孤鶴與霞客一起神遊祖國山水;也有人認為,魯迅是受徐霞客「我欲倒騎玉龍背,峰顛群鶴共翩翩」等詩句的啟發,以此四字來表達自己與徐霞客一樣的高蹈之志。李先念曾為徐霞客誕生400周年的紀念活動題詞:「熱愛祖國,獻身科學,尊重實踐。」對徐霞客其人其游其書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評價。毛澤東在1958年1月一次最高國務會議上說:「明朝那個江蘇人,寫《徐霞客游記》的,那個人沒有官氣,他跑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長江的發源。『岷山導江』,這是經書上講的,他說這是錯誤,他說是『金沙江導江』。」毛澤東說徐霞客沒有官氣,能夠堅持實地考察並敢於糾正經書否定權威,強調的是「實踐出真知」以及「反對官僚作風」。
在國外,徐霞客也贏得了廣泛的贊譽。早在17世紀中葉,義大利傳教士就研讀過《徐霞客游記》,並將它作為編寫《中國新圖志》的重要材料之一。現代美國、英國的一些學者也很重視徐霞客及其游記。美國學者亨利·G·施瓦茨在《徐霞客與他的早年之游》一文中說,徐霞客追求並體現了一種「中國的自然之愛」。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李祁有著作《徐霞客旅遊日記》,第一章即以「中國的自然之愛」為題,認為徐霞客是這種「自然之愛」的代表人物。所謂「自然之愛」就是徐霞客自己所說的「五嶽之志」,即有別於政治旅行和宗教旅行、完全超功利的對山水的興趣和摯愛。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鄭和、耶律楚材等都是受朝廷的派遣而出遊,具有政治色彩;唐玄奘西遊求佛典,出於宗教目的,並且也曾得到唐天子的資助,像徐霞客這樣「非宦非賈,而山水是癖」(《豫庵徐公配王孺人傳》)之游,的確別具一格。這種「自然之愛」雖然不能說始於徐霞客,卻由徐霞客而發揚光大。此外,美國匹茲堡大學地理學教授謝覺民在《徐霞客——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一文中認為,顧炎武的《日知錄》、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都受到《徐霞客游記》的影響。
在所有外國學者中,對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最深、評價最高的是英國著名學者、科技史權威李約瑟博士。他認為,就徐霞客觀察自然之精細和記載之翔實而言,「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位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他不但在分析各種地貌上具有驚人的能力,而且能夠很有系統地使用各種專門術語」(《中國科技史》)。李約瑟強調的有三點:第一,徐霞客寫於17世紀的游記幾乎與20世紀的野外考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具有同樣的科學價值;第二,分析推理的邏輯方法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傳統思維方法上的弱項,徐霞客卻具有驚人的邏輯分析能力;第三,徐霞客沒有也不可能受到現代地理學的專門訓練卻已系統地使用了各種專業術語。從這三個方面來說,徐霞客及其游記的確可以說是科學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不禁要再次重復潘耒的感慨:斯人獨擅奇千古矣!
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徐霞客游記》的內容涉及地理、民俗、民族、政治、宗教、邊防等諸多方面,其科學價值主要體現在地理方面,李約瑟說它像20世紀的野外勘察家所寫的考察記錄」,也主要指地理方面的內容。這一部分的內容是地理學界研究的主要對象,對一般讀者來說卻比較枯燥、隔膜。據筆者了解,唐錫仁、楊文衡《徐霞客及其游記研究》一書在這方面的研究全面系統而且條理清晰,我們即參照此書中的有關章節進行介紹。
概括地說,《徐霞客游記》在地理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地貌;二、水文;三、生物;四、人文地理。這四個方面又各自包含若乾子項。
地貌:《徐霞客游記》記載的地貌類型主要有岩溶地貌、山嶽地貌、紅層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緣地貌、應用地貌7種;描述地貌形態時所使用的名稱多達102種,分別是山、洞、峰、嶺、江、溪、水、關、瀑布、灘、石、河、湖、塘、潭、泉、岩、伏流、渡、坪、石峰、崖、台、原、坡、坳、池、岡、灣、壩、沖、峒、川、石山、坑、峽、天生橋、井、澗、塢、溝、典流、壑、一線天、谷、分水嶺、脊、干海子、岳、隴、頂、眢井、盤窪、穿山、洲、嶂、磯、窩、峪、隘、渠堰、阜、嶠、崾、尖、屏、落水坑、門、槽、岫、獨山、梁、淵、坂、澤、闕、天窗、丘、窪、凹、堆、平川、洋、窟、平原、砥柱、石鍔、石齒、石鍾乳、石筍、乳柱、天池、阱、穿、龍井、巔、瀆、海、菌類有樹蛾、木耳、靈芝、竹菰、玉菌、蕈、蒸菌、天花菜、八擔柴等等。
藤類有扶留藤、木氈藤、藤、藤刺等等。
竹類有竹、刺竹、粽竹、方竹、觀音竹、實心竹、細竹、貓竹、筋竹、淡竹、紫竹等等。
《徐霞客游記》中記載的動物約50種,包括魚類、昆蟲類、鳥類、家禽家獸類、鼠類、蛇類以及虎、象、猿等等,其中魚類最多,近20種,包括:大魚、竹魚、白鰱、香魚、錦鯉、綠鱖、鯽魚、金線魚、油魚、比目魚、時魚、鯖魚、黑魚、邊魚、金魚、青魚、巨魚、小鯽等等。
人文地理:除了自然環境外,徐霞客還很注意人們改造、利用地理環境的各種活動,記錄了手工業、礦業開采、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的分布和興衰演替等情況,這些都屬於人文地理尤其是經濟地理的研究范疇。
至此,我們對《徐霞客游記》的地理學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接下來,我們分別對這些內容舉例進行分述。
岩溶地貌
我國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超過13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七分之一。其中,從湖南南部至雲南東部有55萬平方公里,接近全國岩溶面積的一半。徐霞客第一階段主要游覽的是非岩溶區的名山勝景,雖然在《游嵩山日記》、《閩游日記前》等篇章中也有一些關於岩溶的記載,但不多,也不夠典型;第二階段西南萬里遐征,對湖南至雲南的岩溶地貌作了詳細的考察,並有10餘萬字的記載和論述,具體可分為地表岩溶和地下岩溶兩部分。
地表岩溶
石芽、溶溝、谷峽等是典型的地表岩溶地貌,《徐霞客游記》對它們的特徵作了生動形象的記錄。
石芽和溶溝。石芽與溶溝是由於地表水沿石灰岩節理裂隙流動,不斷進行溶蝕和沖蝕而形成的。溶痕由微小而逐步加深以至形成溶溝,溝槽間突起的地方就是石芽。溶溝寬一般為十幾厘米至兩米,深為幾厘米至三米。溶溝間的間距一般為一至二米,很少超過十米。石芽與溶溝將平坦的地面分割得崎嶇不平,難以行走。《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杭州飛來峰「洞頂靈石攢空,怪樹搏影,跨坐其上,不減群玉山頭也」;湖南茶陵雲陽山附近「嶺忽亂石森列,片片若攢刃交戟」;湖南永州(今零陵縣)南面的陳皮鋪「西山層墜而下,時現石骨,逗奇標異,已而一區奏靈,萬竅逆幻」,「石片層層,盡若雞距龍爪下蹲於地,又如絲瓜之囊,筋縷外絡而中悉透空」;廣西桂林以東的廖村「石俱廉厲鑿足」,使徐霞客「目有餘而足不及」等等,其中,靈石攢空不減群玉山頭、亂石森列若暫刃交戟、石骨逗奇標異、石片若雞距龍爪又如絲瓜之囊、石俱廉厲鑿足等等都是典型的石芽溶溝地貌。此外,《徐霞客游記》中描寫的「花萼」、「石萼」、「石鍔」、「石紋」、「石齒」等也都是指石芽溶溝地貌。
岩溶裂隙。岩溶裂隙是由於地表水沿可溶岩的節理裂隙進行垂直運動,不斷對裂隙四周進行溶蝕和沖蝕,從而不斷擴大成幾厘米至一二米寬的岩溶裂隙。《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雲南省羅平與師宗交界處,路面上有「石孔眢井,故用木補填之也」,即用木頭嵌在石隙中填平道路;雲南騰沖烏索附近的一個岡脊,「脊兩旁皆削,中復有容下陷,故以木填之」。
落水洞。落水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主要通道。流水沿裂隙進行溶蝕和機械侵蝕,使裂隙擴大,引入大量的地表水,當流速較大時,水中挾帶的岩屑就對管道進行強烈的磨蝕,使原本狹窄的地下通道不斷擴大,頂板發生崩塌,就形成了落水洞。它多分布在溶蝕窪地和岩溶溝谷的底部,有時也分布在斜坡上,形態有圓形、井狀和縫隙狀三種,寬度一般在十米以內。《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如,湖南省茶陵縣東嶺「嶺頭多漩渦成潭,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或深或淺,或不見其底,是為九十九井。始知是山下皆石骨玲瓏,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竅之直者,故下墜無底;竅之曲者,故深淺隨之。井雖枯而無水,然一山而隨處皆是」。這里描寫的是井狀落水洞的形態,而且明確指出它形成的原因是「上透一竅,輒水搗成井」。在廣西崇左縣媚娘山附近,「路側有容一圓,名龍井。下墜五六丈,四圍大,徑三丈,俱純石環壁,墜空綴磴而下,下底甚平,東北裂一門,透門以入其內,水聲潺潺,路遂昏黑。踐崖捫隙,其下忽深不可測」,這是圓形落水洞。在崇左縣青蓮山,「有深客懸平疇中,下陷如阱,上開線峽,南北橫裂,中跨一石如橋,界而為兩,其南有磴,可循而下,泉流漱溉,仰睇天光,如蹈瓮牖也」,這是縫隙狀落水洞。漏斗又稱斗淋、灰岩坑、溶斗、盤坑、盆坑等,為漏斗形或蝶狀的封閉窪地,直徑在一百米以內,因地表水沿節理裂隙不斷溶蝕並伴有塌陷、沉陷、滲透及溶濾作用發育而成。前引「如釜之仰,釜底俱有穴直下為井」即典型的「漏斗」地貌;再如,《徐霞客游記》所記載的浙江金華府(今金華市)的一個大型漏斗地貌:「兩山夾中,又回環而成一窪,大且百丈,深數十丈,螺旋而下,而中競無水。」
豎井。豎井又叫天然井,天坑。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育而成,深度由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徐霞客在湖南省茶陵縣東嶺所見「九十九井」、在廣西慶遠(今宜山)會仙山所見的「周回大數十丈,深且百丈」的深井、在廣西崇左縣馱朴墟所見的「下墜五六丈,四圍大,徑三丈」的龍井等等都是典型的豎井地貌。
溶蝕窪地。溶蝕窪地是由於岩溶作用而產生的封閉窪地,四周為低山丘陵和峰林所包圍。《徐霞客游記》稱溶蝕窪地為「盤窪」,具體形態為「深岩回淵,其上削崖四合,環轉無隙,高墉大纛,上與天齊,中圓若規」。這些「盤窪」「淺者為田,上下異穴,彼此共容」,「低平可植五稼」。在湖南、廣西的一些地方,溶蝕窪地被當地百姓稱為「峒」,有的峒底部有「大溪橫貫之」,有的峒則「甚辟,居民甚眾」。
岩溶槽谷。岩溶槽谷即長條狀的合成窪地,《徐霞客游記》對其形態有具體的描寫:「南北石山排閥成塢,中有平疇,東向婉轉而去,大溪亦貫其中」;在貴州獨山縣普林堡村有一個塢,「南北開洋,其底甚平,犁而為田,波耕水耨,盈盈其間」,這都是平底塢。有的平底塢規模很大,是農業生產基地,如雲南劍川縣沙溪塢,「東西闊五六里,南北不下五十里,所出米穀甚盛,劍川州皆來取足焉」,貴州定番州(今貴陽市)八壘有一個塢,「南北長二里,水亦中窪下墜,兩旁多犁為田」。也有的塢荒無人煙,貴州普安縣有一個很大的塢,「皆荒茅盤錯,絕無禾塍人煙」。塢底也並不一定是平的,有時地形漏陷,會導致「塢中有坑,中墜如井」。
岩溶盆地。岩溶盆地是大型的溶蝕窪地,也可稱作坡立谷。其底部或邊緣常有泉和暗河出沒,《徐霞客游記》中稱之為「盤壑」、「甸」、「塢」。如,雲南羅平有一個地方,「環山成窪,中有盤壑,水繞其底而成田塍」,「盤壑之東,有峽穿隴而至,其峽自東南大山破壁而至者。峽兩崖皆亘壁,其上或中剖而成峽,或上覆而成梁,一塢之中,倏斷倏續,水亦自東南流穿盤壑」。塢的形態是「夾環為塢,中平如砥,而四面崖回嶂截」;雲南騰沖縣芹萊塘有一個塢,「乃四面小山環圍而成者,不比他川之沿溪成峽而已」,這些都是圓形塢。雲南右甸城(今昌寧)處於一個典型的岩溶盆地之中,「右甸之城,中懸南坡之下,甸中平疇一圍,聚落頗盛。四面山環不甚高,甸中自成一洞天,其地猶高,而甸乃圓平,非狹嵌」。
盲谷。盲谷是岩溶地區沒有出口的地表河谷,地表的常流河或間歇河的水流消失在河谷末端的落水洞中而轉為暗河,多見於封閉的岩溶窪地或岩溶盆地里。《徐霞客游記》記載的雲南保山縣的大小落水坑都是典型的盲谷,他「西下絕壑,視西來騰躍之水,一里抵壑之懸絕處,則水忽透石穴下墜,此所謂『小落水坑』也」;又見「一溪西南自落水寨後,破石門東出,盤曲北來,至此嶺東麓,即搗入峽,水從南入峽,懸溜數尺丈,匯為潭。東崖忽迸而為門,高十餘丈,闊僅數尺,西向峙潭上,水從潭中搗而入之,其勢甚沸,余從西崖對瞰,其人若飲之入喉,汩汩而進」,此即大落水坑。《徐霞客游記》中記載了各地盲谷十餘個。
干谷是岩溶地區乾涸的河谷。因地殼上升,地表河侵蝕基準面下降而轉為地下河,地表河谷則成為干谷。《徐霞客游記》記載了不少干谷,如:雲南元謀縣茶房附近,「有枯澗自西來,其中皆流沙沒足,兩傍俱回崖亘壁,夾峙而來,底無滴水」;雲南鶴慶縣松檜之南,「山盤大壑而無水,溝澗之形,似亦望東南去」;雲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崖腳院附近,「院東南有窪地在村廬問,中涸無水,尚有亭台堤柳之形,乃舊之海子環為園亭者,今成廢壑也。又南二里,有枯澗嵌地甚深,乃雪山東南之溪,南注中海者。今引其水東行塢脊,無涓滴下流澗中。南四里,有枯澗東西橫塢中」。
G. 《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
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經30多年旅 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①對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僅在中國廣西、貴州、雲南3省區,他親自探查過的洞穴便有270多個,且一般都有方向 、高度、寬度和深度的具體記載。並初步論述其成因,指出一些岩洞是水的機械侵蝕造成,鍾乳石是含鈣質的水滴蒸發後逐漸凝聚而成等。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②糾正了文獻記載的關於中國水道源流的一些錯誤。如否定自《尚書·禹貢》以來流行1000多年的「岷山導江」舊說,肯定金沙江是長江上源。正確指出河岸彎曲或岩岸近逼水流之處沖刷侵蝕厲害,河床坡度與侵蝕力的大小成正比等問題。對噴泉的發生和潛流作用的形成,也有科學的解釋。③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④調查了雲南騰沖打鷹山的火山遺跡,科學地記錄與解釋了火山噴發出來的紅色浮石的質地及成因;對地熱現象的詳細描述在中國也是最早的;對所到之處的人文地理情況,包括各地的經濟、交通、城鎮聚落、少數民族和風土文物等,也作了不少精彩的記述。他在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上超越前人的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在文學上的主要特點是:寫景記事,悉從真實中來,具有濃厚的生活實感;寫景狀物,力求精細,常運用動態描寫或擬人手法,遠較前人游記細致入微;詞彙豐富,敏於創制;絕不因襲套語,落入窠臼;寫景時注重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注意表現人的主觀感覺;通過豐富的描繪手段,使游記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性,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此外,在記游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布、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並等等情事,多為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游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H. 徐霞客游記 天台山游記賞析
《游天台山日記》這篇游記先略敘一路風光美景,再著重記敘登華頂峰,觀斷橋、珠簾瀑布,對華頂峰景色以及草木異狀亦有一定描繪,
而對斷橋、珠簾之水的描寫則尤為細致,對水石交映、潭深水急之勢頗有重筆。對明岩石洞之闊大、洞外石壁高聳之奇也寫得氣勢非凡。其後對寒岩、鳴玉澗、瓊台等各景也一一描繪。
《游天台山日記》是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記》的開篇之作,是公元1613年徐霞客初游天台山時所記,反映了天台山的全貌,其語言清新樸素,精練准確。
(8)徐霞客游記游擴展閱讀
《徐霞客游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做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的游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雖然他的母親也鼓勵他,並為他製作遠游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遊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後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這期間歷游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
徐霞客的游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游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手跡,整理殘稿,補上王忠紉所沒有補的那部分,按照地區分類,整理成篇。《徐霞客游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個抄本。
I. 徐霞客游記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主要按日記述徐霞客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弘祖(一作宏祖,號霞客)經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重要的價值。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江蘇江陰人。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地理學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行家和文學家。
J. 《徐霞客游記》寫的是什麼
《徐霞客游記》是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明末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年)所著。
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游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散失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該游記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至1639年問旅行觀察所得,內容涉及地貌、地質、水文、氣候、生物、人文地理、民俗、風俗等,其中尤以地貌、水文、生物、人文地理的內容最多,成就最大。徐霞客在地理學上的重要成就有:地貌學方面的成就包括岩溶地貌、山嶽地貌、紅層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冰緣地貌和應用地貌7個方面,對喀斯特地區的類型分布和各地區間的差異,尤其是喀斯特洞穴的特徵、類型及成因,有詳細的考察和科學的記述,他是中國和世界廣泛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卓越先驅,他對熱帶岩溶地貌的考察,比德國榮格胡恩(F.Junghuhn)早200多年,在洞穴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比德國瓦爾瓦索(J.W.Valvasor)早半個世紀。水文學方面用較大的篇幅描述了各地的水體類型及其水文特徵。書中記載大小河流551條,湖澤59個,潭、塘、池、坑131個,沼澤8個,海2個。記載了河流水文包括河流的流域范圍、水系、河流的大小、河水的流速,河水的含沙量、河流水量的變化、河水水質、地形與水文的關系等。書中對湖泊水文、成因、沼澤的物理性狀、沼澤的水文特徵作了描述,對地下熱水、鹽泉以及地表水與泉水的相互關系也作了論述。觀察記述了很多植物的生態品種,所記載植物總數約150餘種(不包括糧食作物和蔬菜)。其中以雲南最多,62種,佔41%;其次是廣西,約30種,佔20%;其他地區則只記當地特殊的植物。明確提出了地形、氣溫、風速對植物分布和開花早晚的各種影響。人文地理學方面,記錄了各地的手工業、工礦業、農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城鎮聚落的分布和興衰更替、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風俗等。
《徐霞客游記》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英國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在其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評價道:「他的游記讀來並不像是17世紀的學者所寫的東西,倒像是一部20世紀的野外勘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