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曲村遺址名詞解釋
1. 曲沃縣曲村的西周晉候鳥尊說明文介紹
西周晉侯鳥尊出土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和翼城縣交界處的天馬——曲村晉文化遺址中的晉侯墓。該鳥尊現收藏於山西省博物館,被譽為山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晉侯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隻小鳥靜靜相依,並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一象首,象鼻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彝」,可證明為宗廟禮器。
從器型的構造比例等特點來看,在形體製作上未能兼顧總體造型的勻稱,以及鳳鳥造型特點,從此上說,其時間當西周稍早時期。
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鳥背依形設蓋,蓋鈕為小鳥形。雙腿粗壯,爪尖略蜷。鳳尾下設一象首,惜象鼻殘缺,依據象首曲線分析,象鼻似該內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定的三點支撐。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完美組合,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緻、豪華,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鳳鳥頸、腹、背飾羽片紋,兩翼與雙腿飾雲紋,翼、蓋間飾立羽紋,以雷紋襯地,尾飾華麗的羽翎紋。為了尊重歷史,修復的象鼻上並沒有設計紋飾。
周時人們崇尚祭祀活動,在祭祀活動中常見到尊彝祭祀器,各種動物造型的尊彝器物旨在讓先人在冥界也可享用各種動物肉食。尊為盛酒、醴以獻祭之器的統稱,或曰小共名。尊「以小為貴」,「以下為貴」,「以素為貴」。基本形制是:口較大,容量多,足座實。尊器排序為:犧尊、象尊(鳥尊包括在內)、著尊、壺尊、大尊、山尊,由小而大。晉侯鳥尊就是第一代晉侯燮父祭祀祖先用的祭祀器物。
晉侯鳥尊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兩行共九字,其銘曰:「晉侯乍向大室寳尊彝」。銘文中「向」一字,做「享」解,意為「貢獻」。大意為晉國君主做了一件祭祀天神的寶器。可證其為宗廟禮器,這件鳥尊的主人是唐叔虞之子晉侯燮所擁有的一件高規格祭祀禮器。鳥是西周時期晉國的圖騰,是連接人與天神的神物。
國家文物局近發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山西省有3件文物入選,分別是商龍紋兕觥、西周晉侯鳥尊、西周晉侯夫人組玉佩。三件文物全部藏於山西博物院。出土於第一代晉侯燮父墓地的青銅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院之寶」,省博物院從建院之初,就將晉侯鳥尊作為博物院的標志物。
2. 晉國疆域大致范圍及國號沿用了多少年
崛起於山西汾河流域,初都翼,亦稱絳(今山西翼城東南),後遷新田(今山西曲沃)。春秋初疆域尚小,晉獻公時(前676-651年)積極向外拓展,先後向西兼並了耿(今山西河津南),並佔領黃河以西的一些地方;向北兼並霍(今山西霍縣西南);向南吞並了魏(今山西芮城)、虞(今山西平陸)、虢(今河南陝縣)等國;又打敗北狄,戰勝驪戎,於是南據河南崤(崤山)函(函谷關)天險,西及河西與秦接境,北與狄為界。及文公時(前636—628年),因興兵勤王,周襄王賜以南陽的陽樊、溫、原之地(今河南北部濟源、武陟一帶),並東奪鄭之虎牢、衛之殷墟及魯國地等,勢力又侵入山東,疆域更見擴大。到春秋中期,略有今山西大部(除去北部外)、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陝西東部和山東的西部,縱橫跨今五省境。
晉國與晉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是一部各民族、各國家不斷融合的螺旋形歷史,在這一漫長過程中,各民族和各國家均創造出了無數的先進文化,這些不同的先進文化萬涓成流,終於匯聚成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哺育著一代代華夏兒女。兩周時期正是這樣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列國紛爭、群雄逐鹿,思想解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競相鬥艷,其結果是思想和文化領域的空前絕後的大發展,它給中華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提到這段歷史,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晉國及其創造的燦爛文化,直到今天仍有許多晉國歷史的典故為婦孺所知,廣為傳誦。如秦晉之好、楚材晉用、退避三舍、刳骨奉君、趙氏孤兒、病入膏肓、高山流水、掩耳盜鈴、三家分晉等等。因此,在這里簡要重溫晉國歷史和了解晉國考古的重大成就,對我們深入了解晉文化,進而更全面地探討兩周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晉國的建立與勃興
殷周之際,在太岳山西麓的澮河中上游流域有一個古老的唐國,其范圍相當於今山西南部翼城、曲沃和絳縣之間。古唐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其先祖為我們耳熟能詳的陶唐氏――帝堯。西周初年,武王死後不久,唐國參與了管叔、蔡叔發動的叛亂,被周公一舉殲滅。為了加強對唐地的統治,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周成王將其胞弟叔虞封於唐地。《史記·晉世家》記載:"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同時還記載了叔虞封唐這一事情的經過:"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此記載雖有些戲說的成分,但它某種程度上還是反映了周初分封這一政治事件的歷史背景,其深層的原因就是為了捍衛千里王畿,為了新興王朝的統治。
叔虞封唐時,舉行過隆重的授土授民儀式。成王賜叔虞"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幫其建立新政權;此外告誡他在唐國這塊領地上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左傳·定公四年》)。這一系列舉措使叔虞能夠得以順利地開始管理這個新國家。
唐叔虞死後,其子燮父繼位,將國號由"唐"改為"晉",燮父也改稱晉侯。"晉"這個國號一直沿用了近700年,如果將韓、趙、魏"三晉"也算在內,那麼晉國的歷史就接近900年。
從叔虞封唐建國,歷經晉侯燮父、武侯寧族、成侯服人、厲侯福、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獻侯籍、穆侯費王共為9世。公元前785年,晉穆侯死,君位被其弟殤叔篡奪,太子仇被迫出逃。四年後的公元前781年,太子仇卷土重來,襲殺了叔父殤叔,奪回政權,是為晉文侯。這次內亂似乎對晉國社會的影響不大,但它卻成了晉國後來長期內亂的先聲。
晉文侯在晉國歷史上是一位傑出的君主,公元前771年,與鄭武公、秦襄公聯合勤王,保駕周平王東遷洛邑,穩定了東周初年的局勢。因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周平王對其進行了嘉獎和賞賜。在晉國歷史上獲此殊榮者僅有三人,即唐叔虞、晉文侯和後來稱霸天下的晉文公重耳。晉文侯果然不負周平王的殷切期望,於公元前760年擒殺了非正統的攜王,結束了周王室長達十年的二王並立的局面,成為再造周命的功臣。盡管如此,晉國在當時的諸侯國中仍是地方百里的偏侯,無論其政治還是經濟實力,遠不能與齊、燕、楚等國相比。
晉文侯晚年,隨著周王室的衰敗,晉國也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公元前746年,晉文侯病死,其子繼位,是為晉昭侯。晉昭侯忘記了其父襲殺殤叔奪回王位的艱辛,將其叔父成師封於曲沃,號稱曲沃桓叔,為自己種下了一顆難咽的苦果。從此,晉國開始了長達六、七十年的爭奪王位的內戰,經過一次次的血腥屠殺,公元前678年,桓叔之孫曲沃武公一舉消滅了苟延殘喘的晉公室,最終以曲沃旁支代宗的方式結束了長年的內亂,統一了晉國。史書將這一歷史事件稱為"曲沃代翼",它是晉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晉國由此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難怪春秋中後期的晉人把始祖叔虞和其後的十代國君都給遺忘,卻唯獨崇拜曲沃武公。
曲沃武公被周王室正式列為諸侯之後,僅做了兩年的國君就死了,其子詭諸繼位,是為晉獻公。獻公初年的晉國仍是偏侯小國,且其周圍小國林立,戎狄雜居,經常流竄到晉地掠奪騷擾。而此時的齊、楚、秦都已成為地方千里的泱泱大國,對晉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為了發展晉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能與諸侯爭霸天下,晉獻公先從鞏固政權入手,進而擴大晉之領地范圍,使晉國走上了勃興之路。
晉獻公作為曲沃小宗的後代,親眼目睹了其父武公同晉公室的血腥搏殺。為了避免這種強宗逼君的被動局面,防止歷史悲劇重演,晉獻公召集親信,策劃鏟除了已經成為晉國新貴族的桓叔、庄伯的支庶後裔,鞏固了自己的政權。之後又經過擴建絳都和發展軍事力量,對周圍的小國進行了逐步兼並。正當晉獻公的霸業蓬勃興起之時,公室內部最年輕漂亮的夫人驪姬導演了一起以庶代長的爭奪君位的內亂。在這次內亂中,太子申生自殺,次子重耳和三子夷吾出走。公元前651年,晉獻公病逝,驪姬所生之子奚齊終於如願以償繼承了君位,但不久就被大夫里克、丕鄭率三公子的私屬殺死在獻公靈前。接著,大夫荀息又冊立驪姬娣子卓子為國君,里克等又誅殺了卓子。在這種情況下,公元前650年,夷吾首先返回晉國做了國君,是為晉惠公。晉惠公的繼位並未使晉國從驪姬之亂中擺脫出來,反而由於其對內黨同伐異,對外言而無信,使晉國處在內憂外患的危險之中。公元前645年,晉國同秦國終於在今河津、萬榮之間的韓原爆發了戰爭,晉國在這一戰役中遭到慘敗,晉惠公及諸大夫成為秦國的階下囚。最後,晉國被迫答應秦國的條件,割讓五城,並且送晉太子(公子圉)為人質才換回了晉惠公。驪姬之亂和韓原之戰中斷了正在勃興的晉國,推遲了晉國稱霸天下的進程。直到公子重耳結束了其逃亡生涯,歸國執政,才使晉國真正走上了稱霸之路。
晉國的霸業
重耳是晉獻公五位公子中最具才能的一位,其命運坎坷,在外逃亡19年,先後流亡於戎狄部落、齊、衛、曹、宋、鄭、楚等國,歷經艱辛和磨難,最後來到了秦國。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打敗了新即位的晉懷公(公子圉),重返晉國,登上了王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的聰明才智和流亡生涯成為其寶貴的政治財富,為晉國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即位之後,立即展開了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改革,並且很快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即位的第二年,周王室發生叛亂,周襄王的異母弟王子帶與狄人聯合將周襄王驅逐出成周,自立為王。周襄王逃奔鄭國,鄭國遂向晉告急。晉文公抓住這一政治良機,親自帶兵迅速平息了叛亂,並護送周襄王重返洛邑。感激之餘,周襄王將成周王畿內的八個城邑賞賜給晉國。這一舉措令各諸侯刮目相看,晉國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但與霸主地位還有很大距離。當時實際控制各諸侯國的是楚國,因此,要想獨霸天下,必須先征服楚國。
位於南方的楚國,由於地處荊蠻,一向為中原諸國所鄙視。早在兩周之際,楚國就吞並了隔在它與中原之間的許多小國,勢力逐步向黃河流域發展。公元前638年,宋楚之間發生了爭霸的泓水之戰,楚國大勝,自此一役,除晉、秦、齊三國外,其餘諸侯國皆朝貢楚王。公元前634年,宋國叛楚歸晉。第二年,楚國派兵伐宋包圍了宋都商丘,宋向晉求援,晉楚之戰一觸即發。
楚國圍宋使晉國出師有名,但晉國仍不願主動與楚國交鋒。晉文公採取一系列迂迴戰術,誘使和逼迫楚國主動出擊。最後,楚國終於按捺不住,在城濮與晉軍展開了決戰,結果晉軍大獲全勝。城濮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它大挫了楚國的銳氣,此後,楚的盟國紛紛背楚而投向晉國。同年五月,晉文公又請周襄王到踐土(今河南滎陽)大會諸侯,襄王立晉侯為晉伯,可以王命討伐諸侯。自此,晉國確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主地位。
晉文公是晉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他執政雖僅有八年,但他卻使晉國由甸服偏侯發展為雄踞中原的超級大國,並開創了晉國的霸業,建立了以晉國為中心的政治秩序,為晉國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城濮之戰的勝利,雖然開創了晉國的霸業,但大國爭霸的戰爭並未減少,晉與秦、楚、齊大國之間就是如此。其中歷史上著名的戰役有公元前628年秦晉崤之戰,公元前597年的晉楚邲之戰,公元前589年的晉齊鞍之戰,公元前578年晉秦麻隧之戰,公元前575年的晉楚鄢陵之戰等。幾十年的戰爭使晉國的實力受到極大重創,同時晉國內部的政權又遭到大夫嚴峻挑戰,期間雖有下宮之役這樣公室對卿大夫斗爭的勝利,但仍不能擺脫其他卿大夫的專政,一時間晉國內外交困,霸業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公元前573年,孫周在新田繼位,是為晉悼公。悼公針對晉國出現的危機,對內對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振了晉國的霸業。但好景不長,悼公在位只有16年。公元前558年,悼公去世,十歲的太子彪即位為平公,六卿把持政權,"政出多門",諸侯無所適從,悼公的霸業開始衰落。此時的六卿對大國爭霸已不感興趣,他們最關注的是如何兼並土地和奪取政權,其次是探尋一種新的統治方法。同時各諸侯國也對多年的戰亂深惡痛絕,普遍要求弭兵停戰。公元前546年,晉楚等十四國盟於宋西門之外,楚國爭盟,晉讓楚先,從此結束了晉國獨霸的時代,形成了晉楚共霸的局面。公元前482年,晉吳會於黃池,吳王列兵劫盟,晉國只好退讓,標志著晉國霸業的正式結束。
三家分晉與秦滅三晉
從公元前557年晉平公即位,到公元前453年的百餘年間,是六卿專政到三家分晉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又可分為兩期,前五十年六卿輪流執政,能夠維持一種相對均衡的政治局面,但他們暗中都在加緊增強經濟軍事實力,為下一步的兼並做准備。後五十年為六卿兼並時期,先是趙、韓、魏、智四氏消滅了范和中行氏,後是趙聯魏、韓滅掉了智伯並盡分其地,最終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三家分晉後的晉國公室雖然還存在,但實際是徒有虛名。公元前403年趙、魏、韓三家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公元前376年,最後一任晉國國君晉靜公被廢為庶人,晉國徹底消亡,泱泱春秋晉國由三晉繼承並得以發展。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轉折的重要標志,許多著名歷史學家都主張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作為中國古代史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分界線,看來不無道理。
從公元前453年開始,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這時的趙、韓、魏三國雖然還未被周王室正式冊立為諸侯,但其實力早已躍入諸侯行列。經過春秋時期的兼並,西周初分封的一百多個諸侯國此時僅剩十幾個了。其中號稱戰國七雄的趙、魏、韓、齊、燕、楚、秦七國,從晉國分出的趙、魏、韓三國均在其列,其它四國均為春秋時期的老牌大國,由此可見晉及三晉的實力。三晉除了具有雄厚的基礎之外,加之素有變法革新圖謀富強的傳統,因此在戰國早中期始終處於各諸侯國的前列。
三晉中最大的是趙國,其疆域以山西的太原和河北的邯鄲為中心,佔有山西中部、北部、東南部的部分地區和河北省的東南部以及豫北、魯西的部分地區。魏國的疆域比趙國略小,其占據山西西南部、東南部部分地區和豫北、豫西及陝西黃河沿岸地區。韓國的疆域最小,其佔有今臨汾地區、運城地區的一部分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及河南的中部等地。
經過戰國早期的變法、發展和向外的擴展,戰國中期的三晉已佔領著北到大青山、南至南陽、西起西河郡、東與齊燕相交的廣大地區,包括了今山西全境,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東、陝西和內蒙的一部分,是秦國東進中原的最大障礙。三晉若齊心協力,就沒有秦國的崛起和挺進中原;然而三晉卻明爭暗鬥,相互削弱,恰恰給了秦國可乘之機,使其步步向東逼進,最終被秦國一一吞並。公元前230年,韓國滅亡。公元前225年,魏國滅亡。公元前222年,趙國徹底滅亡。至此,在晉國基礎上分出的韓、魏、趙三國,經過了二百餘年後,最終被秦國完全兼並。公元前221年,秦一統天下,結束了戰國時代,中國進入了帝國時代。
晉國考古的重要發現
山西是晉和三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省大部分地區可隨處發現有關晉國的遺址和墓葬。山西考古五十年的歷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晉國考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這些發現與研究使我們對晉國歷史和兩周歷史有了全新的認識。
一、 侯馬晉國遺址
山西兩周時期考古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對侯馬晉國遺址開始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侯馬晉國遺址即新田遺址,是為公元前585年至前403年晉國的都城。晉國在此建都182年,經歷了由強變弱直至三分公室的歷史過程。晉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光輝燦爛的文化均源於此處。60年代初的第一次發掘就發現了引人矚目的鑄銅遺址,發現陶范30000餘塊,其中有花紋者約10000塊,可辨器形者約1000塊,可以配套又能復原器形者約100件。通過與這些陶范對比,可以發現山西渾源和太原趙卿墓所出銅器大多數產於此地。此外河南、河北、陝西、內蒙等省也發現了明確出自侯馬鑄銅遺址的銅器,由此可見晉國鑄銅業的製作水平及規模非同凡響。
60年代的另一重大發現是侯馬盟誓遺址的發現,其中出土盟書5000餘件,文字可辨識者656件,每件少者10餘字,多者200餘字,多用朱筆在玉石片上寫成。盟書一經發現就轟動了學術界,其內容大致反映了晉國晚期趙氏與范氏、中行氏之間尖銳的斗爭情況,是研究晉國史和中國古代史十分難得的資料。
除了60年代的侯馬考古大會戰外,新田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一直在陸續地進行。其中重要的還有牛村、呈王、北塢、平望、台神、馬庄、白店七座古城的發現,石圭、制陶、骨器等作坊的發現,南西庄、一公司、煤灰製品廠等祭祀遺址的發現以及上馬、喬村等墓地的發現。這些發現對我們認識和研究晉國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等領域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二、 天馬――曲村遺址
考古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致力於尋找晉國的始封地,而天馬――曲村遺址
的發現與研究正反映了這一艱難的探索歷程。該遺址位於翼城縣和曲沃縣的交界處,總面積約1000萬平方米,是迄今發現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1963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與山西省文管會聯合進行了首次調查試掘,1979年進行了第二次調查試掘,1980年至1990年進行了七次大規模發掘,但最重大的發現要算90年代晉侯墓地的發掘。
80年代末期,晉南一帶盜墓活動猖狂至極,盜墓分子將黑手伸向了兩千餘年不被人所知的晉侯墓地。為了保護這千年遺產,從1992年至2000年,北京大學考古系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發掘,2001年和2002年又對剩餘的陪葬墓做了發掘。至今共發現9組19座墓葬,除M64組是一位晉侯和兩位夫人外,其餘均一位晉侯和一位夫人。根據研究,9組晉侯及夫人墓的時代上限不早於西周早期,下限不晚於春秋早期。9組墓葬的9代晉侯則為《史記·晉世家》中記載的父子相承的晉侯燮-武侯寧族-成侯服人-厲侯福-靖侯宜臼-釐侯司徒-獻侯籍(蘇)-穆侯費王-文侯仇。這一認識已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同,為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依據。
9組19座晉侯墓中有11座保存完好,8座被盜。盡管如此,仍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尤其是那些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和玉器一經出土就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人們不僅贊嘆其高超的藝術價值,同時更為其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所震撼。
從種類看,晉侯墓地的青銅器品類齊全,食器、酒器、樂器一應俱有。從組合和數量看,晉侯墓地的青銅禮器反映了重食和重樂的特點。如幾乎所有的晉侯墓都隨葬有食器鼎、簋、甗和樂器編鍾,幾乎所有的夫人墓都隨葬食器鼎、簋而無甗無編鍾。從青銅器銘文看,晉侯穌鍾銘文長達355字,最短的單件器銘文也有5字(晉侯溫鼎),這些銘文記載了以往未曾發現的晉侯之名或字和多種記時歷日,是研究晉侯世系和西周天象日歷的重要資料。從造型紋飾看,晉侯墓地青銅器形制多樣,僅鼎的造型就有圓鼎、方鼎、溫鼎;立耳鼎、附耳鼎、無耳鼎;柱足鼎、蹄足鼎之分。青銅器紋飾繁縟與簡朴並行,平面與立體交叉,別具一格,充分體現了晉國青銅藝術的高超境界。
晉侯墓地的玉器,按照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分為禮玉(包括瑞玉、祭玉)、裝飾玉、葬玉三大類;按形制可分為幾何形、像生形、像器形等。禮玉類包括玉戈、玉鉞、玉璧、玉圭、玉罍、玉鼓等。尤其是玉罍、玉鼓為西周玉器首見。裝飾玉包括各類組佩玉和其它各種裝飾、佩飾玉,這是晉侯墓地玉器中數量最多,也是最為精彩的品類,取材廣泛新穎,造型優美自然,反映了西周治玉業的高超水平。如M63:41一組由玉璜、玉珩、沖牙、玉管、料珠、瑪瑙管組成,共計204件,其中的玉璜數量達到45件,氣勢宏魄,非同一般,玉飾上的紋飾精雕細琢,姿態各異,有雙龍紋、雙首鳥紋、人龍合體紋等,尤其組佩下端的兩件玉雁,昂首展翅,栩栩如生,更增添了此組玉佩的精緻與豪華。這類大型組佩飾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為認識西周時期的佩玉制度提供了確鑿的依據。肖生類裝飾玉器小巧玲瓏,種類繁多,包括了現實生活中的人和常見的各種動物,它們大多數結構准確,製作精美,惟妙惟肖,具有極強的真實感和動感。如M8:184玉人,高9.1、寬3.3厘米,暗綠色,披發,濃眉,大眼,闊鼻,身著高領衣,右衽,束腰,裳呈梯形,前有垂葉形蔽膝,領、腰、裳周邊飾交叉斜格紋帶,衣飾華貴,應為貴族身份寫照。晉侯墓地出土的葬玉包括了綴玉覆面、玉琀、玉握、踏玉等,其中以綴玉覆面最為精緻,如M62:20,共由48件玉飾組成,面部五官採用24件形狀各異、雕琢精美的玉飾,尤其額角的虎形飾,曲腿蹲踞,回首觀望,頗具動感,整組覆面色彩斑斕,奪人眼目。
三、 太原晉國趙卿墓
1988年3-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太原市文管會在太原南郊金勝村西北發掘的晉國趙卿墓是迄今所見規模最大、隨葬品最豐富的晉國高級貴族墓。該墓為積石積炭的大型木槨墓,豎穴土壙,口大底小,形若斗狀。墓口東西長11、南北寬9.2,墓底長8.8、寬6.8、深約14米。槨室里放著墓主人套棺,四個殉葬人及各類隨葬品。隨葬品種類豐富,共計3100餘件,有青銅、黃金、玉石、骨、陶和蚌類。其中以青銅器最多,計1690餘件,按用途可分為禮、樂、兵、御、工具、裝飾、構件及飾件八類。青銅禮器是隨葬品的核心,共有110餘件,主要器類有鼎、豆、壺、鑒、盤、鳥尊、灶等20多種,僅鼎就有8種27件,造型豐富,古樸渾厚。青銅樂器為一套19件的編鎛,可分為夔龍夔鳳紋和散虺紋兩組,形體高大,豪華氣派,整套鎛可奏出38個音,形成六個八度半的整齊音列,旋律優美,清澈悅耳,填補了我國音樂史上的一項空白。趙卿墓的兵器多達500餘件,器類有劍、戈、戟、鉞、矛、匕、斧、鏃等,絕大多數兵器仍鋒利如初。玉石器除石磬外幾乎全是玉器,多出於棺內,種類有璜、瑗、環、琮、佩、玦、圭及玉龍、玉虎等,製作精美,賞心悅目。
趙卿墓北7.5米有一座陪葬車馬坑,由車坑和馬坑組成,平面呈曲尺形,面積約150平方米。馬坑從北向南放置46匹馬,車坑內的車分兩列從西向東放置,共有16輛車,均為木質實用車,宏偉壯觀。車的種類多達七、八種,按車輿形態可分方形與圓形兩種,其中圓輿車為國內唯一。
根據墓葬形制、隨葬青銅器形態紋飾、銅戈銘文和此墓位於晉陽古城附近的事實,墓主人應為春秋晚期在晉陽執政駐留的雄霸於諸侯的趙簡子(趙鞅)。
四、 其它重要墓葬的發現
除去以上這些重大發現外,還有許多非常重要的墓葬,限於篇幅不能一一介紹,在此僅能點擊,以增加我們對晉國考古的全面認識。它們主要有:1953、1954年洪洞坊堆村發掘的西周遺址和墓地,發現了帶有刻辭的卜骨。1958年和1961年發掘的萬榮廟前春秋墓,出土了兩件錯金鳥篆銘文"王子於戈"的吳國青銅戈。七、八十年代發掘的聞喜上郭村與邱家莊的西周至漢代墓葬,其中1989年出土了"刖人守囿"六輪青銅挽車,堪稱青銅器藝術的珍品。1983年發掘的潞城潞河7號春秋墓,隨葬品多達500餘件,其中青銅器170餘件,玉石器170餘件。七十年代發掘的長子縣春秋7號墓,共獲各類隨葬品500餘件。1987年發掘的臨猗程村春秋墓地,清理墓葬52座,車馬坑8座,共獲隨葬品1500餘件。1978年發掘的渾源李峪村春秋墓,該墓地為春秋時期代國墓地,1923年曾發現過數十件青銅器,大部分流於海外,僅少數為上海博物館收藏。1964年原平峙峪村發現的東周墓,其中有一件珍貴的"吳王光劍",是晉吳兩國友好往來的見證。六十年代發掘的長治分水嶺東周墓地,尤其是東西並列的M269、M270,隨葬有大量的青銅器,一直被視為春秋中期的標准墓葬。1999年長子縣鮑店鎮發掘的東周大墓,隨葬品180餘件,其中青銅禮器30多件,僅銅鼎就達12件,是山西近年發現的有關晉國的重要墓葬。
以上這些晉國重大和重要的考古發現涵蓋了從西周早期到戰國晚期的歷史階段,是我們認識和研究晉國歷史的珍貴資料。正是由於這些重要的發現,才使我們逐步廓清了晉國的歷史面貌。
本次展出的晉侯墓地13件套和趙卿墓3件套青銅器和玉器,是從成千上萬件的晉國出土文物中精挑細選出的珍品。彌足觀賞,細細品味,我們從中不難領略出那泱泱晉國的輝煌風采。
3. 曲村天馬遺址的背景
曲村—天馬遺址的發現是二十世紀西周考古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為確內認西周時期晉國的始封容地以及晉國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曲村天馬遺址 ,屬於第四批國保,在遺址東部,曲村天馬遺址是一處以晉文化為主的西周時代遺址。
4. 六區四園導游詞100字
1、晉國博物館旅遊區(曲村-天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曲村——天馬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曲沃縣曲村鎮境內,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百處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曾先後兩次被評為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以及二十世紀中國100項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該遺址背山面水,東西長3800米,南北寬2800米,面積近11平方公里,是目前發現全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周代遺址。截至目前,在該遺址內主要發現了公墓區(晉侯墓地)、邦墓區、古代房址、古城址、水井、陶窯等晉文化遺存。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北京大學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的考古工作隊,在此地進行了長達30餘年的考古工作,共揭露面積300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近千座,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初,在該遺址的核心區域發現了九組十九座晉侯和夫人墓葬以及十座陪葬車馬坑。出土各類珍貴文物12000餘件,晉獻侯陪葬車馬坑出土戰車48輛,戰馬105匹,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西周時期最大的車馬坑。其中,晉侯墓地的發掘數據為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西周列王編年課題的解決提供了支撐,並以確鑿無疑的事實證明,曲沃及其周邊地區乃晉國的始封地,是晉國早期都城所在。據考古學家論證,晉國在曲沃建都長達346年。
晉國文化是曲沃獨特的資源和優勢。它是我國歷史上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在中華文明演進歷史上佔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曲村-天馬遺址作為 「晉文化」旅遊資源,在周邊縣市乃至全省和全國范圍內都具有絕對的核心競爭力,是曲沃晉文化旅遊開發賴以依託的核心載體。曲村——天馬遺址為研究和完成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和晉文化的發掘、展示、利用,提供了絕好的條件。十一五期間曲村——天馬遺址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全國100個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晉國博物館是依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曲村——天馬遺址晉侯墓地而興建一座遺址類博物館。工程總佔地面積124000 平方米,建築面積13393平方米,總投資1.98億元。主要工程包括下沉廣場、遺址保護廳、出土文物陳列廳、臨時展廳、嘉禾台、辦公及設備用房、多媒體廳、藏品庫房及研究用房、晉魂群雕、文化牆、停車場、旅遊商品購物區、餐飲等附屬設施。晉國博物館已於2014年10月建成並接待遊人。
2、橋山黃帝文化風景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被奉為中華先祖的黃帝,其生也神秘,死亦神秘。《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橋山在何地?軒丘又在哪裡?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到底在哪裡?史學界歷來爭論不休,難下結論。據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國學大師錢穆教授研究了黃帝的活動區域,得出結論:曲沃縣北邊的橋山最有可能是司馬遷《史記》「黃帝崩,葬橋山」中的橋山,最有可能是黃帝的埋骨之處。
曲沃縣有關黃帝的歷史遺存十分豐富,不僅村村建有黃帝廟為全國罕見,亦有大型陶寺類型的古聚落遺址(東許遺址),這為研究黃帝時代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實地資料,也是開發根祖文化、祭祀文化旅遊項目的絕好資源。正在建設的橋山黃帝文化風景區,古稱「橋岳晴嵐」,曾是古曲沃十景之一。其山頂有黃帝廟,建於元大德年間,即為傳說中黃帝的東陵。目前,橋山黃帝文化風景區的登山台階和山頂黃帝廟大殿業已經建成。預計整個風景區建成後,作為黃帝東陵,將與陝西黃陵縣的黃帝西陵遙相輝映,成為華夏兒女祭祀先祖的又一聖地。
3、磨盤嶺生態農業觀光區
磨盤嶺農業旅遊觀光園區位於縣城東15公里處的史村鎮西海村。2005年以來,依託大棚蔬菜產業,圍繞「產業興村」的思路進行磨盤嶺開發建設,已形成以磨盤嶺為中心,嶺下萬畝大棚菜,東嶺千畝甜柿樹,溝地百洞雙孢菇,南嶺十里養殖帶的「蔬菜、甜柿、蘑菇和養雞」四大產業。圍繞「四大」產業,建成了既獨立又聯系的六個區:即蓄水、垂釣、遊玩區,以杏、梨、桃為主的「百果園」特色的觀賞休閑區,嶺上游覽採摘區,童兒廟地下生態餐廳飲食服務區,嶺下大棚蔬菜採摘區及豐富群眾生活的農民文化廣場娛樂健身區。
4、澮河水庫風景區
澮河自然風景區是依託澮河水庫進行規劃的一個集觀光、旅遊、娛樂為一體的自然風景區。澮河水庫是晉南蓄水最多、水面最大、設施最全、功能最完善的中型水庫之一,水庫總庫容9640萬立方米,正常蓄水水面1.5萬畝。澮河水庫有著其獨特的天然資源,它基礎設施齊全,功能完備,氣侯宜人,空氣清新,水面寬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交通便利。現可農家樂就餐、沿岸垂釣、觀光。
5、詩經山水風景區
曲沃縣南部綿延著中條山的余脈,當地人稱絳山、紫金山。晉國以絳山為宗,歷史上曾有絳、故絳、新絳、絳邑等名稱,均因此山而得名。山勢險峻,絕壁如削,長30公里,總面積約300多平方公里。絳山北麓、澮河南岸之間,文化遺跡星羅棋布,自然景觀自東向西依次展開,構成一幅風光旖旎的山水畫卷。古曲沃十景即有6處均位於此,依次為:景明瀑布、濟溪印月、晉殿懸冰、沃國春光、絳山晚照、新田秋色。其中的景明瀑布,位於縣城東南10公里景明村南,絳水懸出,形成瀑布,《水經注》贊雲:青崖若點黛,素湍如委練。《詩經·唐風》中的《揚之水》詩篇,描寫的即是這片山水。故,曲沃縣將以景明瀑布為龍頭,建設詩經山水風景區,將歷史上的六大景觀再現於世,再加上沸泉、溢溝泉、龍王泉等河流,以及三縣頂、紫陽宮、龍泉寺、周代銀杏樹等景點,連片開發,形成縣境南部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6、太子灘綜合休閑旅遊區
太子灘是春秋時期晉太子申生泛舟救弟傳說而得名。歷史上是曲沃十景之一,名曰「神陂落雁」。 1998年被列為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2001年,在園區打鑿地熱井一眼,流量每小時303立方米,水溫46.5℃。泉水富含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達到醫療熱礦水標准。太子灘綜合度假區是以溫泉為核心開發和興建的,由室內游泳館、室外游泳館和萬憬花園酒店三部分組成,目前已完成投資9800餘萬元。
7、縣城內西城巷歷史文化街區(感應寺磚塔、四牌樓、貢院、西城巷薛家大院、當鋪院等清代民居)
感應寺磚塔,又名西寺塔。位於曲沃縣西環路西,始建於宋乾道元年(即金大定五年)1165年,塔基約700m2,塔高12層。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曲沃發生了毀滅性地震。縣志載:「房舍倒塌,地裂成渠,感應寺塔墜四層,余裂為二」。 2007年我們對磚塔一、二層進行了加固維修,清除了二層以上松動磚塊。
望母樓俗稱四牌樓,位於曲沃中學大門東側。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由邑人李濟沆興建。該建築為樓閣與牌樓混合式建築,坐北朝南,三重檐十字歇三式綠琉璃瓦頂。因四角各置一座兩柱式牌樓而得名。四牌樓建築結構獨特,2002年經過落架維修保護。
貢院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代稱考院,後改稱貢院。其前身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由兵部尚書賈漢復的「雨翠小庄」改建的「喬山書院」。貢院總佔地面積1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貢院現設有「一廊」(世界文化和中國歷史文化長廊)、「一園」(為紀念賈漢復建立半畝園)、「三館」(曲沃中學校史展覽館、顧炎武紀念館和中國科舉文化展覽館),另設有歷屆校友書畫展覽室、名人名畫展覽室和晉國文化展覽室等。貢院不僅環境清靜優雅,綠樹婆娑,雕梁畫棟,質朴典雅,和諧有致,而且承載著曲沃厚重的文化,是目前中國僅存的保存完整的考院之一,同時也是臨汾市愛國主義責任教育基地。
薛家大院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1000 余㎡,建築面積約600 ㎡,大院坐北朝南,前後三進院落,系兩層閣樓式磚木結構建築,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是目前我縣保存的唯一一座三進院 。
薛家大院附近還有1號李家民居、大同智巷二進院、當鋪院、蘇家民居等清代建築。
8、晉園
曲沃縣晉都公園位於曲沃縣城東區中心地帶,是縣委、縣政府確定的2013年度76項重點工程項目,它東臨如意路,西接吉祥路,南依貢院東街,北靠城東大街,佔地約318畝,總投資8000萬元。整體設景觀可以概括為「一心一湖兩帶八大景觀」。即以「六館一中心」為一體的晉都文化活動中心為中心計立意於曲沃特級文物——春秋中晚期的錯黃銅寶壺。整個公園。以沃水瀠洄水景帶和林間小溪水景為兩帶、以公園入口處的晉國風格的仿古牌坊、晉水橋、沃水瀠洄、文化中心兩側相呼應的戲院和晉國宮、人工湖和湖內的文公舫、湖東岸的晉國街為八大景觀。
整個公園規劃設計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功能齊全。布局合理,以具有晉文化特殊意蘊的構築物為載體,表現最具代表性的晉文化內容。
9、申園
申園位於太子湖湖心島,主要由晉文化展廳、休息區和商務接待區等組成,總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外觀為仿晉四合院建築格局,其中,文化展廳以太子湖傳說和晉國文化為題材;休息區和商務接待區包括會客、會議、餐飲、休息等場所。
走進園區,呈現在遊客眼前的將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雙千畝蓮池,夏觀荷、秋賞藕猶如江南水鄉的風光; 800畝有機紅高粱,景色分外妖嬈,遊客可以穿梭於迷宮一樣的高粱輕紗帳內,感受大自然的氣息;園區里還有石徑小路、棋牌娛樂、休閑購物服務大廳,展示各種有機農畜產品,旅遊紀念品,書畫藝術品等,漫步其中,聽著耳邊隱約傳來的悠揚的音樂,令人悠然愜意,流連忘返!
10、顧園
今年,縣委縣政府擬在東城新區籌劃建設顧炎武故居——顧園,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得以弘揚和傳承;顧炎武晚年定居曲沃,更是曲沃之幸。在曲沃,他潛心施教,廣樹人才;他跋涉千里,尋探晉國源,反復求證,確定綿山界。在絳山書院,他與衛蒿、傅山等人一同講學,每課聽眾多達數百人,他所涉講的科目有政治學、經濟學、史地學等,他的講學風格和淵博的學問使眾多的學者遠道慕名而來,一批卓有建樹的人才得先生之真諦脫穎而出。在他的熏陶之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治學精神至今仍為曲沃中學所傳承所踐行。先生堅韌不拔的求學毅力、經世致用的為學宗旨、「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的學術理念已成為這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深深融入曲沃這方沃土,並在這里滋生綿延,激勵著一代代曲沃人謙遜求學,踏實進取。
11、絳園
為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弘揚晉文化,曲沃縣委縣政府規劃在曲沃縣城北部原曲沃煙廠舊址建設一處以晉文化為主要內涵的城市生態休閑公園,擬命名為「絳園」,絳園將以明堂為標志性建築,其意義在於彰顯周天子冊封重耳為侯伯(霸主)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此基礎上建設一座規模不超過1200平米的煙草史館。力求把握主題建築及其它景觀均為先秦風格,盡可能多地提取具有晉文化特點的建築信息和元素,形成特色鮮明的古晉都建築風格。使之與「申園」、「晉園」和「顧園」相得益彰,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弘揚晉文化。
5. 天馬曲村墓葬被幾千人搶劫了,當時就沒人管么!!!
管啥?中國就是一個無法的 社會 沒法管
6. 曲村天馬遺址的簡介
曲村天馬遺址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曲沃、翼城兩縣境內,是西周時期晉國的早期晉侯墓地,年代為距今2800~3000年。曲村—天馬遺址發現於1980年,又名「晉侯墓地遺址」,其埋葬時代幾乎貫穿整個西周時期。遺址
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已揭露面積達2萬平方米。遺址內現已發現8組17座晉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數十座,並探明車馬坑5座。出土有華麗精美的玉器、青銅禮器等隨葬品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萬余件。墓內隨葬的玉器種類繁多,裝飾華美,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玉器。
7. 曲村天馬遺址的介紹
時代:周
地址:翼城縣和曲沃縣兩縣交界地區
天馬村在遺址東部,曲村在遺址西部。遺址范圍包括天馬、曲村、北趙、毛張四個自然村,包括墓葬區在內,總面積約為10.64平方公里。曲村——天馬遺址是一處以晉文化為主的西周時代遺址。
1963年、1979年—2001年對遺址進行了調查和發掘。80年代以來至今共發掘12次,包括居住遺址和墓葬(曲村的邦墓群,曲村東北的晉侯墓群)。
8. 天馬遺址在那裡
位於山西省曲沃、翼城兩縣接界處,面積約10平方公里,文化堆積除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外,以晉文化遺存為主。1979年起,至20世紀80年代,為探索早期晉都晉文化,進行12次發掘,發現這里遍布居住遺址,西部發掘了可能是晉國公族墓地和「邦墓」區。1992-1994年又5次發掘了本遺址中部的晉侯墓地,清理了8組17座大墓,其中4組10座大墓完好無損,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許多青銅器的銘文載有晉侯名號。
中文名稱
曲村天馬遺址
地理位置
山西省曲沃、翼城兩縣接界處
佔地面積
約10平方公里
著名景點
晉侯墓地遺址
9. 在楚文化遺址保護區內發現了一處春秋戰國之際的楚王葬墓群 其車馬規
天馬-曲村遺址發現於1962年,翌年進行過小規模的試掘和鑽探。為尋找並確認晉的始封地,自回1979年初開答始,北京大學考古系(時為歷史系考古專業)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時為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聯合組成了以鄒衡教授為中心的考古隊,在天馬-曲村遺址開展了持續十餘年的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期間發掘了近千座西周至戰國時期的晉國中小型墓葬及數萬平方米的居住址,大量的珍貴遺物及豐富的遺跡不僅向世人重新展現了晉文化的風貌,同時也為我們清楚地勾畫出了晉文化由發生、興盛到衰落的歷史脈絡。
10. 山西在東周列國中,是屬於哪些國家領土
霍--周代姬姓霍國有兩處,一在河南汝州市西南部。另一霍國位於山西省霍縣西南,是西周時期山西境內最北的姬姓封國,大概是霍叔流放之地,或是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改封霍叔後裔於此。晉獻公十六年冬(前565),晉太子申生滅霍。
郇--文王之子的封國,地在今山西臨猗縣西南。《詩·曹風下泉》:"郇伯勞之."《竹書紀年》曰:"昭王六年,王賜郇伯命。"此郇伯即其後裔在王室任卿士者。《左傳·僖公十四年》載,前636年秦穆公送重耳回國時,晉國軍隊曾退居於郇。且"狐偃及秦大夫監於郇。"可見,至遲春秋早、中期郇國已被晉所滅。郇地盛產食鹽,這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左傳·成公六年》載:"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而近鹽,國利君樂,不可失也。"
晉--成王弟唐叔的封國。武王死後,唐地有亂,周公滅唐後封叔虞。《史記·晉世家》曰:"唐在河汾之東。"唐地所在,頗有爭議,有翼城、鄂地、永安、河東平陽、太原晉陽等說。總之,初封唐國當在商末唐國的故地。叔虞的兒子燮都於晉水之陽,改稱晉,又稱故絳(今山西省曲沃與翼城交匯處的天馬-曲村遺址)。約前725年晉昭侯曾遷都於翼(山西翼城),前678年晉武公代晉,又都故絳。晉景公時,遷都於新絳(山西侯馬)。
韓--韓國分西周之韓與戰國之韓
周初的韓國是武王之子的封國,其地望眾說紛紜。有河西說(今陝西韓城),河北說(今河北固安),河東說(山西芮城或河津)等等,以河北之韓為首封,余為後遷,春秋之初滅於晉。
戰國時的韓國也為姬姓國,屬戰國七雄之一。此韓出於晉國公族,其祖先為晉曲沃桓叔之子韓萬,又稱韓武子,因封於韓原(山西西南部)的西周韓國故地,即以地為氏。此韓是西周之韓後裔。前588年,韓獻子列為晉卿。前566年韓宣子徙居州(河南浚縣東北)。前497年韓貞子徙居平陽(山西臨汾西南)。前453年韓康子與趙襄子、魏桓子一起滅知氏,三分晉國。前416年韓武子開始向中原腹地擴張,先徙都宜陽(河南宜陽縣西),韓景侯時又遷都陽翟(河南禹縣老城)。前375年韓哀侯滅鄭後遷都到鄭(河南新鄭)。地處諸大國之間的韓國不斷遭到攻擊,戰國晚期其大部分城邑土地被強秦侵佔。前230年秦國滅韓,設韓地為潁川郡。
北虢--北虢下陽位於山西平陸縣東北,西虢上陽位於今河南三門峽,二虢隔河相望。此二虢起源的族系、時間存有異議。今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及三門峽市湖濱區李家窯上陽城遺址的發現,已證明西虢東遷在周平王東遷之前,依相關資料分析,南北二虢當系一國兩地,均由西虢東遷所置。大概在宣王時西虢先遷至山西平陸,進而渡河占據同姓焦國的部分土地,建上陽城為都邑,並於幽王七年(前775年),滅掉焦國,河北岸之下陽城仍作為其下都保留著。前655年南下拓展疆域的晉國,假道於虞,一舉消滅了虢國。
虞--周代姬姓國。虞也同吳,史書記載虞有二,一在南方,即春秋時曾爭霸中原的吳國,此略。一是山西晉南的北虞。《史記·吳太伯世家》:"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為虞仲,列為諸侯。"此謂山西平陸、夏縣一帶的虞國是周初武王所封的虞仲之國。然而,劉曉景等根據金文及相關資料論證,山西虞國乃陝西隴縣一帶西周矢國的後裔。前655年,虞國君貪圖晉獻公的寶馬珍玉、借道給南下伐虢的晉國軍隊,晉軍滅虢回師途中,順手牽羊又滅亡了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