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平行遺址

平行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8 07:00:26

❶ 屈家嶺文化遺址的文物遺存

遺址坐落在一片橢圓形的崗地之上,地勢緩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壋和青木河由東西兩側環繞其南,交匯合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屈家嶺遺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也具有獨特的風格。這種性質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內的江漢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與湖北相鄰的地帶,分布較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該遺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表明,「屈家嶺人」的社會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飼養、漁獵、紡織等業;農業和手工業已有分工,制陶業相當發達,陶器的品種豐富,圖案美觀。色彩鮮艷的彩陶器、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其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

從遺址中可發現屈家嶺文化稻作的痕跡,動物方面有雞、羊、狗、豬等遺留,出土的大量陶紡輪證明其紡織甚為發達。建築方面,燒土塊作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發現大量墓葬建築,多有陶器隨葬。陶器繼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屈家嶺文化大部分陶器相當樸素,有些則有壓印或彩繪圖案。屈家嶺文化仿效大溪文化,出現許多帶有圈足、底座支柱的陶器。陶器上出現的許多紡錘狀螺旋渦紋圖案顯示當時織品紡織可能十分盛行。 早期遺存主要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下層,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鷹台遺址下層,湖南安鄉劃城崗遺址中層等。這一期的特點是,石器磨製較為粗糙,許多石器的邊緣常有打琢痕跡。陶制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紡輪頗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較發達,其中朱繪黑陶最具特徵。彩陶多為厚胎,有些紋飾具有仰韶文化的風格。中期是屈家嶺文化的鼎盛時期,分布范圍最廣,代表性遺存有:屈家嶺遺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龍泉遺址中層,宜都紅花套遺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等。這一期的房屋發現較多,工具以石器為主,磨製較早期精細,陶制工具較少,以彩陶紡輪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數量很少。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長頸扁腹壺等。彩陶數量增多,彩殼蛋陶是屈家嶺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鍋、缸形器皿等,與中原地區的廟底溝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徵。晚期的主要遺址有:天門石家河遺址下文化層,均縣觀音坪遺址下層等。晚期的石器以長方形石斧、雙孔石刀和有鋌石鏃為代表。彩陶紡輪數量更多,形制變小,有太極圖式和對稱雙弧線中夾斜線彩紋。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紅陶數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鬶)的出現標志著這一時期的文化已經向青龍泉文化三期過渡。
屈家嶺文化的住房多屬方形、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一般築牆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摻加燒土碎塊培築牆壁。居住面下部鋪墊紅燒土塊或黃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塗抹細泥並經燒烤。在室內中部或偏一角處築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還遺留保存火種的陶罐。室內的柱洞大體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墊實,起著柱礎的作用。單間房屋的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現了以隔牆分間的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個大門的里外套間式房子;有的是長方形雙間、多間的連間式房子,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其隔牆上無門或還設門相通,甚至有多達二、三十間成排相連的。青龍泉的一座雙間式大房子,南北總長14米,東西寬5.6米,室內面積合計70多平方米。這種隔牆連間式住房,形式新穎,建築結構有了明顯進步。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產生的。 石器
屈家嶺文化的石器多為磨製,製作水平已相當高超,器形有斧、鏟、錛、鑿、鐮、箭頭等。
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以稻作農業為主,家畜飼養及漁獵採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建築
房屋建築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礎部分先挖大淺坑,其間伴隨有奠基祭祀的儀式,然後從外面搬運乾燥的土鋪墊淺坑,再在其上鋪撒紅燒土以隔潮,室內地面選用乾燥的土鋪在紅燒土上;還有先挖牆基槽,然後立木柱建築牆體,最後造房架。牆體有二種構築方法即夾板堆築法和土坯壘砌法。屋頂為側面起脊,室內布局有單間和分間(二間或二間以上)二種。
墓葬
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成人墓多集中於氏族公共墓地,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側門齒的現象。小孩墓多圓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個陶碗上對扣一陶盆或用兩個陶碗對扣。 陶器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多為手制,但快輪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潔,似經過打磨。陶系以泥制為主,夾砂陶較少,陶色以灰色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紅陶及桔黃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麵,有紋飾的較少,紋飾常見弦紋、籃紋、瓦棱紋及鏤空裝飾。
花紋與繪制方法
彩陶的繪制方法有特點,作筆有濃淡,不講究線條,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紅、白等色,施加陶衣後用黑色或赭色彩繪出帶形紋、網格紋、圓點紋和弧三角紋。另有較多的彩陶紡輪,其橫截面有橢圓形、長條形等,紡輪上先施米黃色陶衣,然後彩繪出旋渦紋、平行線紋、同心圓紋、卵點紋和短弧線紋。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圈足器發達,三足器較多,平底器較少,不見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領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壺形器等。

❷ 秦咸陽遺址的布局是什麼樣子的

秦咸陽遺址總面積15萬平方米。城址中部偏北有周長約2.7千米的夯土牆基。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似為秦咸陽城的宮城。宮牆以北有一條與宮牆平行的大道,路面呈魚脊形,兩旁有排水溝。在咸陽城址北部的階地上,約相當於城中軸線附近的地方,有一組高台宮殿建築遺址,它坐落在秦時的上原穀道的東西兩側,分為跨溝對峙的兩部分。西側遺址保存較為完好,經過遺址復原後可知這是一組東西對稱的高台宮殿,由跨越穀道的飛閣把兩者連成一體,是極富藝術魅力的台榭復合體。遺址可分若干個小室。南部西段的五室排成一列,西邊的四室是宮妃居住的卧室,出土有內容豐富的壁畫和一些陶紡輪。最東一室內有取暖的壁爐及大型的陶質排水管道,推測可能是浴室。浴室的一角是貯存食物的窖穴。主體宮室建在高台之上,地表為紅色,即所謂的「丹地」,門道上有壁畫痕跡,表明這是最高統治者的廳堂。在宮室的西南方,還有一處結構十分復雜的宮殿遺址。有一條閣道,兩側滿飾彩色的壁畫,壁畫內容是秦王浩浩盪盪的車馬出行圖,其中有車馬、人物、花木、建築等題材。古代宮廷壁畫因為大都毀壞無存,所以這些保存下來的秦代宮室壁畫,具有很高的價值,在我國建築史和美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宮殿區以東,線上為蘭池宮遺址所在,經勘探,已發現夯土建築遺址6處。在宮殿區以北的涇水畔,為望夷宮遺址所在,其北部已因涇水南移而崩塌,現存夯基東西98米,南北34米。宮殿區西面附近有鑄鐵、冶銅和制磚瓦的遺址,城外西南部,距宮殿區約4千米的渭水旁有制陶和制骨遺址,發現有陶窯、水井、窖穴和排水道,同時還發現3個銅器和鐵器的窖藏坑。

❸ 寧夏境內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主要有哪些

中國華北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水洞溝。曾多次發掘。水洞溝石器以硅質灰岩、石英岩和燧石為原料,可能是使用先進的間接打擊法和修理檯面技術生產出薄長而兩測大致平行的石葉,再用它們加工成有特色的端刮器、邊刮器 、凹 缺 器3和尖狀器等工具。這些工具與歐洲的莫斯特文化、奧瑞納文化的同類工具相似,因而受到研究東西文化關系的學者重視。據測定,水洞溝遺址的年代為距今38000年或34000年 。 從地層上看 ,可能比薩拉烏蘇遺址稍晚。
在時間的長河裡,3萬年只是短短一瞬,而就是在這瞬間,我們與遠古的祖先神秘相遇了。在寧夏靈武的水洞溝,在離橫城古渡不遠的明代長城的南面崖壁上,感知著一種血脈的延續與張揚。
抵達水洞溝已是黃昏,北方的大地蒼涼如血,夕陽在不遠處,水洞溝的每個角落被漸逝的陽光塗抹上大片大片的輝煌,一條由東向西的小河,把水洞溝遺址切割為南北兩部分。我們的身影在光線里投射下細長的陰影,在這個充滿神奇色彩與無窮魅力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前,思緒如潮水,與腳下閃爍著光芒的流水緩緩融合著,向遠方流淌,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向哪裡去呢?
我們從哪裡來
解放前,我國有三處著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靈武的水洞溝即是其中之一。20世紀20年代,德國傳教士肖特在水洞溝東5公里的橫山堡一處沖溝的馬蘭黃土層中發現了一個披毛犀的頭骨和一件石英石器。根據這個信息,1923年,法國地質古生物學家桑志華和德日進在水洞溝進行了第一次發掘。這次發掘面積為80多平方米,獲得了300多公斤的石器和「混合著碎骨和碳屑的痕跡」,以及13種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1928年,布勒、步日耶、桑志華和德日進共同發表了以水洞溝和薩拉烏蘇為主要材料的考古報告《中國的舊石器》。水洞溝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標志著「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這一論斷的終結和中國舊石器文化調查、發掘及研究的濫觴。
水洞溝遺址先後經歷了六次較大規模的、有系統的發掘工作,分別是:1923年桑志華和德日進主持的第一次發掘,出土標本大部分被運到國外;1960年中國與蘇聯組建的中蘇古生物考察隊的第二次發掘;1963年裴文中先生領導的第三次發掘;1980年寧夏博物館考古隊主持的第四次發掘;2003年由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對這個遺址進行的第五次發掘;2007年,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對水洞溝遺址進行水洞溝第六次正式考古發掘。

❹ 長江流域有哪些古代文明遺址

良渚
長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存非常豐富。寧紹平原-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是江南最具特色的一個文化系列。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發現的河姆渡文化,被認為是江南地區迄今最早的、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遺存。其後發展起來的馬家浜文化或草鞋山文化分布范圍更廣。已發掘的典型遺址有嘉興馬家浜、吳縣草鞋山等,距今6000年左右,他們發展成為甚為發達的良渚文化。
在距今5300~4000年的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其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有待進一步考古確定。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新發現的這座古城,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有專家認為中國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在省文物局良渚管委會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位於瓶窯鎮上的古城遺址。東西南北四個城牆門,如今安安靜靜地躺在農田裡,四周有少量的住家。
城牆上留下原始居民生活垃圾痕跡
北城牆同樣也挖出了一個坑,同樣的黃土和石頭,唯一不同的是「這座城牆坑比較考究,底部到地表的夯土層是泥和沙相間,而且很有規律,從上到下沙層逐漸加厚,泥層逐漸變薄,做工非常考究」,據劉斌推測,土牆上的那些黑色雜物,應該是原始居民殘留下的生活垃圾。
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的小山,分別被利用到城牆的西南角和東北角,因此,專家推斷,古人在建城時顯然對地理位置經過精心勘察和規劃。
良渚古城遺址的發現非常意外,緣於去年6月一次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的基建項目。
當時,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高地西側挖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時期的南北向河溝。這讓劉斌感覺到有戲,隨後,他帶領考古隊員深入挖掘。洛陽鏟一把鏟下去(洛陽鏟,長柄,鏟頭為半圓筒狀,打入地下再提起來時,鏟頭就能帶出一筒土,對土壤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別),在4米多深的地方,鏟頭碰到了石塊,換個地方再鏟,在差不多的深度再次碰到了石塊。當泥土一層層挖去,一大片石塊露出來,經過局部解剖發現,這一高地是由人工堆築而成,寬60多米,深近4米。
結果考古人員發現整塊土地其實都是人工夯築而成——土質為黃土,不同於良渚一帶灰黑色淤泥,明顯是人工從外面搬運而來。在黃土下面,鋪著一層石塊,石塊比較圓滑,應該是從周邊現成揀來的。之後的挖掘證明,這大堆的黃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牆,稻田下的那條溝渠是護城河。
西城牆全長約1000米,寬約40~60米,南連鳳山,北接東苕溪;接下來,南城牆、北城牆和東城牆依次被發現,同樣是底部鋪墊石頭、大量黃土夯築;城牆環繞著中間的莫角山遺址。
與西城牆相比,其他三面城牆相對更考究:鋪墊的石頭尖銳很多,明顯是人工開鑿;城牆外側石頭相對大點,越往裡越小;堆築的黃土層中,有時會摻加一層黑色的黏土層,增加了城牆防水能力。
考古人員推測,這些痕跡說明古人最先造的是西城牆,等到建其他三面城牆,經驗更豐富了。
古城文明勢力曾影響半個中國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說,說明良渚古城的意義,得站在「良渚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個高度著手。已經發現的良渚遺址,從其位置、布局和構造來看,專家認為當時有宮殿,生活著王和貴族,如今又找到了城牆,相當於良渚時的首都。
良渚文化的分布主要在太湖流域,包括餘杭良渚這里,還有嘉興南、上海東、蘇州、常州、南京一帶;再往外,還有擴張區,西到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江蘇北部,接近山東,曾經良渚人為了佔領這里,還打了一仗;再往外,還有影響區,一直到山西南部地帶。
可以看出,當時「良渚」勢力占據了半個中國,如果沒有較高的經濟文化水平,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的考古專家,認為良渚古城其實就是「良渚古國」。良渚古城的發現,有人認為中國的朝代的斷代應從此改寫——由現在認為的最早朝代為夏、商、周,改成良渚。
古城面積與頤和園差不多
城牆比西安城牆寬2~4倍
本報訊浙江省考古所近日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具體的建築年代,還有待於在進一步考古工作後才能確定。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這座古城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專程趕來的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進程和考古學發展。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距今5300~4000年。良渚遺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1986年,良渚反山遺址先被發現,發掘出11座大型墓葬,有陶器、石器、象牙及嵌玉漆器1200多件。這幾年,良渚文化遺址從40多處增加到135處,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
良渚,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是被謄為中華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國家文物局已正式將良渚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清單。

河姆渡
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餘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
河姆渡遺址發現於1973年,遺址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疊壓著四個文化層。經測定,最下層的年代為7000年前。通過1973年和1977年兩次科學發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類質料組成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工藝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遺物、干欄式建築構件,動植物遺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時期的繁榮景象。河姆渡遺址的發掘為研究當時的農業、建築、紡織、藝術等東方文明,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佐證,是我國建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國展覽,深深地震撼著整個世界。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聞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堆積厚度四米左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其中,第四文化層的時代,距今約七千年,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地層之一。第三、四文化層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在浙江省餘姚縣的河姆渡遺址首先發現,故於1976年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波,紹興平原,並越海東達舟山島。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6000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擴大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領域,說明在長江流域同樣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該文化目前唯一經過較大規模發掘的是河姆渡遺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主持,進行了兩期發掘。1982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浙江鄞縣辰蛟,寧波八字橋,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發現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遺存。
河姆渡遺址位於河姆渡鎮金吾廟村(原羅江鄉浪墅橋村)。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建造排澇站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北京大學碳14實驗室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65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60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6000-55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500-5000年。該遺址於1973年和1977年冬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及少量的墓葬等遺存。所有這些,為研究我國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制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古水文的演變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河姆渡遺址第一、二文化層的出土文物與省內湖州邱城遺址下層及嘉興市郊馬家濱遺址的器物相似,第三、四文化層的出土文物,在我省是新發現,而且它已擁有較為發達的耜耕農業、採用榫卯技術的干欄式建築,在國內同時代的遺址中它的生產、生活水平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是一支全新的考古學文化,暫時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後,在海內外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為盡快把它公諸於世,1976年4月,國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開「河姆渡遺址第一期發掘工作座談會」(實際是一次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陝西、廣東、福建、安徽、浙江的專家學者和餘姚縣、羅江鄉的代表共60多人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河姆渡遺址的發現,證明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同樣有著繁榮的原始文化,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遠古文化的發祥地,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一致同意了對河姆渡文化的命名。1980-198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相關市縣文管會在寧紹平原作了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普查,近年來在基本建設中又陸續發現了一些,至今共發現河姆渡文化類型遺址47處,分布於錢塘江以南的沿海地區和舟山群島,其中以姚江平原最密集,計有25處,因此可以說,餘姚是河姆渡文化的故鄉。
[編輯本段]特徵
陶器主要是夾炭黑陶和夾砂紅陶、紅灰陶。除素麵陶外,盛行在釜類腹底交錯拍印繩紋,陶器的寬邊口沿上常刻劃平行條紋、波浪、圓圈、葉形、谷穗狀等幾何圖樣,偶見白地深褐色紋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帶把缽、寬沿淺盤、垂囊式□、支腳等。與支腳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終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產工具豐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數量遠超過石、木、陶質各種工具的總和,就目前所知,為中國新石器文化中所獨有。木器較精巧多樣。梯形不對稱刃石斧、拱背厚體石錛、骨耜、斜鋌骨鏃、管狀骨針、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構件及干欄式建築的遺跡,顯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點。
河姆渡遺址的第4、3層和第2、1層,分別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兩期。①早期:約前5000~前4000年。陶系簡單,夾炭黑陶占絕對優勢。除磨平素麵外,繩紋較多,刻劃的幾何圖案花紋和動植物圖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斂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頸部雙耳大口罐、寬沿淺盤、斜腹盆、環形單把缽、大圈足豆、盆形甑、塊狀體支腳等。石器種類少,一般磨製不精,斧、錛較厚碩,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見穿孔者。②晚期:約前4000~前3300年。夾砂紅陶、紅灰陶數量最多。前段的泥質紅陶外壁紅內壁黑,常施紅陶衣;後段的泥質紅陶表裡色澤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繩紋,出現鏤孔紋飾。新出現鼎、落地式把兩足異形□、垂囊式□。其他主要器形還有敞口雞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鏤孔豆、空腹傾斜體支腳。石器多通體磨光,出現了扁平長條石錛,穿孔石斧、長方形雙孔石刀和石紡輪。
河姆渡遺址發掘發現的文物遺存具有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的特點,為研究距今七八千年前氏族公社繁榮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材料。如兩次發掘出土的陶片達40萬片之多,用同樣的發掘面積作比較,是其它新石器時代遺址所不及。又如出土的紡織工具有紡輪、繞紗棒、分徑木、經軸、機刀、梭形器、骨針近10種,根據這些部件,可以復原當時的織機,其它的遺址就沒有這么具體。它的文化特色主要還在稻作農業、干欄式建築、紡織和水上交通方面。
(1)耜耕農業: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的大多數探坑中都發現20-50厘米厚的稻穀、谷殼、稻葉、莖桿和木屑、葦編交互混雜的堆積層,最厚處達80厘米。稻穀出土時色澤金黃、穎脈清晰、芒刺挺直,經專家鑒定屬栽培水稻的原始粳、秈混合種,以秈稻為主(佔60%以上)。伴隨稻穀一起出土的還有大量農具、主要是骨耜,有170件,其中2件骨耜柄部還留著殘木柄和捆綁的藤條。骨耜的功能類似後世的鏟,是翻土農具,說明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已進入「耜耕階段」。當時的稻田分布在發掘區的北面和東面,面積約6公頃,最高總產為18.1噸。
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來源,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而且起源地不會只有1個的多元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寬了農業起源的研究領域。河姆渡遺址人工栽培稻穀的發現說明農業不是哪個聖人發明的,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結果,從而有利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和群眾觀念。
(2)干欄式建築: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范圍內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遠遠望去,密密麻麻,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河姆渡遺址的建築是以大小木樁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鋪上地板,做成高於地面的基座,然後立柱架梁、構建人字坡屋頂,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築,最後用葦席或樹皮做成圍護設施。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從地面開始,通過與樁木綁扎的辦法樹立的。這種底下架空,帶長廊的長屋建築古人稱為干欄式建築,它適應南方地區潮濕多雨的地理環境,因此被後世所繼承,今天在我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的農村還可以見到此類建築。建造龐大的干欄式建築遠比同時期黃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築要復雜,數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專人策劃,計算後進行分類加工,建築時需要有人現場指揮,否則七高八低,彎彎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建築技術說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現代人一樣較高的智商。
(3)紡織、交通工具和髹漆技術的出現: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紡織工具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所罕見。數量最多的是紡輪,有300多件,質地以陶為主,還有石質和木質,形狀以扁圓形最常見,另有少量剖面呈梯形狀。織的方面有經軸、分經木、繞紗棒、齒狀器、機刀、梭形器等,紡織專家認為這是原始踞織機的部件。縫紉用的是骨針,有90多件,最小的骨針長僅9厘米,徑大0.2厘米,針孔大0.1厘米,與今天大號鋼針差不多。從出土的葦編和器物上精緻的圖案看,當時織品為經緯線數量相同的人字紋和菱紋。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槳共8支,系用原木製作,形似後世的木槳,只是形體略小一些。有槳一定有船,推測河姆渡人已劃著獨木舟在湖泊之中捕魚采菱,也可能用於氏族間交流時的交通工具。河姆渡遺址發現的漆器有20多件,早期單純用天然漆漆於木器表面,稍後在天然漆中摻和了紅色礦物質,使器物色彩更加鮮亮,第三文化層中出土的木胎漆碗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4)發現以象牙雕刻為代表的原始藝術品: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原始藝術品可分為獨立存在的純藝術品和施刻於器表之上集實用和觀賞於一體的裝飾藝術兩大類,而以後一類數量居多,充分表現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興趣和文明程度。藝術品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件,該器長16厘米、寬5.9厘米、厚約1厘米,形似鳥窩。器物正中陰刻5個同心圓,外圓上部刻火焰紋,兩側各有一隻圓目利喙的鷙鳥向對而視。畫面布局嚴謹,線條虛實結合,圖畫寓意深刻,有人說它象徵太陽,另有人認為是鳥在孵蛋,象徵對生命、生殖的崇拜。說明該器物具有強烈的宗教意義,原始先民已有復雜的精神生活。

❺ 特洛伊古城遺址詳情

特洛伊遺址
1870年,謝里曼帶著他的希臘妻子再次來到奧斯曼帝國,開始他的發現之旅。
要在希薩里克山挖掘特洛伊遺址,需要獲得奧斯曼帝國政府的允許。但謝里曼在沒有獲得准許的情況下就開始挖掘了,而且試圖買下這塊地。結果他得到的是:奧斯曼帝國政府勒令他立即停止非法挖掘。
最後,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談判,謝里曼終於被允許挖掘了。不過,奧斯曼帝國政府強迫他許諾:如果發現對皇家博物館有意義的古代寶物,寶物的一半將歸皇家博物館所有……
挖掘再次開始的時候已是10月份,夏天行將結束,白晝越來越短。在很簡陋的條件下,謝里曼開始了挖掘工作:最初只有8個工人,幾個裝土的籃子和少量的手推車。而令謝里曼最惱火的是他不得不給一個他不需要的人支付工資。奧斯曼帝國政府硬塞給他一個名叫喬治烏斯·薩克斯的監工,以檢查任何出土物品。他成了站在謝里曼與其財富夢想之間的又一障礙。
這些困難其實還不算最大的,希薩里克這座山給謝里曼造成的困難是最大的。在奧斯曼帝國政府禁止他擅自挖掘之前,謝里曼就已經在山頂挖出了一段石牆,這石牆有6英尺厚,建築得牢固極了。起初他興奮地認為,這就是荷馬在史詩中描寫的特洛伊城牆。但隨後他就意識到,這座山其實是由無數個世紀中的一座座古城堆積而成的。它就像千層餅一樣,一層又一層,每一層都代表著一個城市——一個在前一個廢墟基礎上建造的城市。謝里曼在山頂看到的應是一座有著2000年歷史的希臘古城遺址。而特洛伊起碼應比它還要早1000多年,所以謝里曼認為特洛伊應該在山的底層。他對上面幾層的城市遺址不太感興趣,他只想要特洛伊,真正的荷馬筆下的特洛伊。
然而,該如何移走這座山呢?謝里曼可沒有耐心將這座50英尺高的小山從上向下一層一層地發掘。他需要發明一種考古挖掘的新方法。最後他決定開掘一條30英尺深的垂直通道。
這項工作既繁重又危險,而且通道內壁經常發生崩塌。謝里曼不得不一批一批地增加人手,支使他們一鏟一鏟地把大量泥土和石頭掏出來,然後在通道的內壁支上木板……挖掘工作就這樣一直持續到1871年。
令人遺憾的是,在他大刀闊斧向底層魯莽地發掘時,謝里曼無情地破壞掉了這座遺址上面幾層具有考古實證價值的地層!謝里曼對此的解釋是:「我的目的是掘出特洛伊,我估計它是較低地層遺址中的一個,我不得不破壞並放棄較上面的地層中許多有趣的遺址。」作為一名學過考古的專家,他的做法和說法都難令人相信。
30英尺深的垂直通道完工之後,謝里曼在遺址下面只找到了一些被鑒定為石器時代的遺物。失望在他的臉上顯現出來 :這里肯定不是特洛伊,他的發現令他費解。
謝里曼對這樣結果感到越來越困惑。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已失去了尋找特洛伊的全部希望。謝里曼是在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嗎?他的財產足夠他快樂逍遙一生,但他卻在野外掙扎。
時間又過了大半年。令人沮喪的挖掘工作仍無大的進展。這時候溫濕的天氣使熱病在挖掘隊伍中迅速蔓延。他向人們發放奎寧葯,給拉車的牛馬打泥罨劑,但他自己也病倒了,挖掘工作不得不緩慢下來。幸好這期間有索菲婭在。她悉心地照料他,並把《伊利亞特》牢記在心,不斷鼓勵著謝里曼。
病癒之後,謝里曼決定改變挖掘的方向。他在遺址的另一處又開挖了一條垂直通道。幾天之內,金屬物件就開始不斷出土,這又喚起了謝里曼的希望,因為他從荷馬作品中得知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們都佩有寶劍、長矛和戰車。
如今,即使是發現諸如釘子、門閂或者刀刃之類的小金屬物品,也會令謝里曼歡欣鼓舞。他充滿了期待。
隨著工程的進展,一些金屬器皿和陶罐陸續出土,特別是一種帶有梟(貓頭鷹)圖像的罐子,令他倍感興奮。梟是獻給希臘女神雅典娜的祭物,所以它一定與雅典娜有著某種聯系。謝里曼甚至認為梟是特洛伊的保護神。
1872年春天,謝里曼返回工地。他讓人們每天早5點就開始艱苦而危險的發掘工作。這時候,他僱用的工人已多達120人。他擴大挖掘規模,在遺址上開鑿了一條貫穿整個遺址的80碼長,50碼寬的壕溝,這條壕溝每天都在往下進展。
謝里曼當時和工人們一起每天工作14個小時。當信奉基督教的工人在周日離開的時候,他會讓信奉伊斯蘭教的工人接替他們繼續干。他渴望發現特洛伊的心情已經到了瘋狂程度!其實他一直都很瘋狂。
謝里曼對待工人和對待自己一樣嚴苛。他要求所僱用的工人都必須盡心盡力地工作。有一件事是他所不能容忍的,那就是吸煙。謝里曼認為吸煙分散了人們的注意力,也常常是工人們偷懶的借口,所以他禁止吸煙。當工人們抗議時,謝里曼會毫不猶豫地開除他們,然後又去別的村莊僱人。謝里曼有自己的原則。
當時,全世界的人都在注視著謝里曼。他定期向英國和德國的報紙報告工作進度。人人都想知道:他會找到普里阿摩斯國王的特洛伊嗎?他會找到寶藏嗎?
8月初,謝里曼在向下挖掘40多英尺之後,發現了極有規律的石基,他認為這是城堡的牆基。他立即宣布他找到了高塔,即荷馬所描述的赫克托耳的妻子站在上面觀看平原戰爭的高塔。
但謝里曼的希望再次破滅。他們只挖出了兩堵平行的牆,這顯然不是荷馬所描述的特洛伊。又一次,謝里曼判斷失誤。而這時天氣愈加惡劣。謝里曼只能等到第二年再繼續他的搜尋之旅 .

❻ 廣西有什麼著名的歷史遺址

金田起義遺址
鎮南關大捷遺址
百色起義紀念館
友誼關和鎮南關在憑祥市

❼ 青州有哪些考古遺址

北辛文化來遺址,位於山東青州市東源高鎮北辛村,其年代距今7300年,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母系氏族社會趨向繁榮的發展階段。
龍興寺位於青州市重要的旅遊景點駝山腳下,始建於北魏時期,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明代初被毀。共存世達800多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1996年在龍興寺遺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
青州明代城牆遺址,目前已經出土180米長的明代城牆。考古人員還發現,此明代城牆下疊壓了宋代城門,宋代城門北側還有一早期石牆,該遺址全長共計2000多米。
周朝時期的一條古道(周道)仍然遺留在青州大地,這就是臨淄到穆陵關的南北通衢。它始建於商末周初,一直使用到清末民初。青州周道以齊國國都臨淄為起點,南通莒國、吳國。青州周道臨淄到青州段基本與山東102省道平行,青州到沂水段基本與227省道平行。

❽ 重慶沙坪壩區的歷史遺址有哪些

東鄰渝北區、江北區和渝中區,南、西界九龍坡區、璧山縣,北接北碚區,緊鄰重慶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北部新區。50餘年間,沙坪壩歷經5次區劃調整,目前區轄石井坡街道、童家橋街道、磁器口街道、山洞街道、聯芳街道虎溪街道,陳家橋街道,西永街道等13個街道,歌樂山鎮、井口鎮、青木關鎮、鳳凰鎮、回龍壩鎮、土主鎮、西永鎮等8個鎮。

中文名稱: 沙坪壩區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重慶市
電話區號: 023
郵政區碼: 400000
地理位置: 四川盆地東部
面積: 396.2平方公里
人口: 90萬
方言: 西南官話成渝片、灌赤片、黔北片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機場: 江北國際機場
火車站: 重慶站
車牌代碼: 渝A

目錄

區情概況
自然地理地理簡介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區劃最新調整
經濟發展
工業概況
商貿服務中心商圈
專業市場
美食街
展望
綜合實力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工業經濟運行穩健
商貿與服務業提檔升級
重慶西部新城重慶大學城
西永微電園
鐵路物流園
文化教育幼兒教育蓬勃發展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普高教育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快速發展
城市規劃
交通旅遊區情概況
自然地理 地理簡介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區劃最新調整
經濟發展
工業概況
商貿服務 中心商圈
專業市場
美食街
展望
綜合實力 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工業經濟運行穩健
商貿與服務業提檔升級
重慶西部新城
重慶大學城 西永微電園 鐵路物流園文化教育
幼兒教育蓬勃發展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普高教育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城市規劃交通旅遊展開 編輯本段區情概況
沙坪壩區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重慶市沙坪壩區是紅岩精神發祥地(渣滓洞、白公館)、抗戰遺址密集區,國共和談、百年學府、千年古鎮,融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於一爐。沙坪壩歷史上是與江津白沙壩、成都華西壩、北碚夏壩齊名合稱為四川著名的文化四壩;也是中國大後方四大文化區之一。全區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雲集了19所高等院校、 87所全市最好的中小學。全區90萬常住人口中有30多萬學生,8萬多科技教育工作者,是西部的人才聚集區。域內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城市發展繁榮興旺。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理簡介
三峽廣場
沙坪壩區位於重慶主城區西部,東濱嘉陵江, 西抵縉雲山,幅員面積396.2平方公里。 區境中部歌樂山縱貫南北,東為沙坪壩,是重慶市的科教文化中心和工業基地,建成區面積35.26平方公里;西為梁灘壩,是農業、鄉鎮工業為主的地區,2003年重慶市大學城在這里動工興建;中部歌樂山是重慶市風景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有「渝西第一峰」、「山城綠寶石」之稱。 沙坪壩區地貌歸屬於川東平行嶺谷低山丘陵區的一部分,全區呈丘陵、台地和低山組合的地貌結構。中部歌樂山海拔高度在550~650米之間,最高峰歌樂山雲頂寺海拔680.25米。嘉陵江由北往東南流經沙坪壩區19.3公里。氣候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熱量和水分資源豐富,最冷月平均氣溫7.8℃,最熱月平均氣溫28.5℃,年平均氣溫18.3℃,無霜期341 .6天,具有冬暖夏熱和春秋多變的特點。降水充沛,全年降水量1082.9毫米。中部歌樂山森林區年平均氣溫比山下低2℃左右。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的水量豐富。全區水體除嘉陵江外,梁灘河、虎溪河、清水溪、鳳凰溪、詹家溪、南溪口溪是區內較大的溪河。全區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歌樂山、中梁山地區,歌樂山森林公園1938年定名,2003年創建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重慶地鐵一號線小龍坎站
歷史沿革
沙坪壩從周朝的巴國屬地至今,已有30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30年代初,沙坪壩隸屬於四川巴縣第一區,治所設於古鎮磁器口(龍隱鎮)。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大批學校、工廠、醫療機構遷入,沙坪壩從此人才薈萃,蜚聲中外。1938年2月6日,重慶大學、四川教育學院、南開中學、重慶電力煉鋼廠和由京滬平(北平)津等遷入該區的中央大學、國際廣播電台、中央研究院博物院、北平師范大學勞作專修科、葯學專科學校等科教文化機構及工業企業界、金融界發起創建重慶沙磁文化區。1939年劃入重慶建置重慶市沙磁區,成為戰時中國的文化區和重慶主要工業區。1950年建置為重慶市第三區,功能定位於文化區,1955年正

❾ 平行關在中國什麼地方

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專位於大同市靈丘縣同忻州市屬繁峙縣的分界線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修築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並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門額現收藏於關堡遺址)

❿ 遺跡,遺產,遺物,三者之間是什麼關系平行的還是包含的

遺跡一般用於高大上層面,比如瑪雅文明遺跡。從沒見過某個普通回人留下了什麼遺答跡的說法。
遺產則是通用,比如某某死者的遺產。
遺物主要是至遺產中物質部分。
遺物包含在遺產之內。
遺跡與遺產很難講是什麼平行關系,包含關系更是談不上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