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建甌茶遺址

建甌茶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8 12:24:31

A. 請問建甌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簡單點:

建甌歷史悠久,八閩首府,閩國古都,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著 1800 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詳細:

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東漢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設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五個縣之一。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設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設建州,五代晉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甌)建國,國號「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為建寧府,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 1913 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 1992 年 10 月撤縣設市。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 1154 名進士、 6 名狀元、 10 名宰輔大臣,是中國歷史上出千名進士的十八縣之一。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之一的政治家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贊譽。

B. 建茶的建茶六絕

建甌茶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驚奇的熠熠光芒。歷史上,象福建省建甌市這樣熔茶品(「北苑」龍鳳團茶)、茶具(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茶藝(建安「鬥茶」習俗)、茶神(鳳山茶神張廷暉)、茶業(前丁後蔡詹金圃)以及薈萃眾多名家的頌茶詩文和研茶專著於一爐的茶文化發祥地,可謂絕無僅有!
1996年10月4日,在福建省建甌市建縣1800周年盛典之際,日本國前東京博物館副館長林物晴三先生親臨建甌,為他1995年元月蒞甌探訪日本茶盞、茶道祖地時捐資興建的建甌宋代「北苑」龍鳳團茶遺址「鑿字岩」保護亭落成剪綵,從而又一次向世人昭示了在中國茶史上隱退已久的中國茶文化發祥地建甌的瑰麗風采。
近年來,曾先後探訪和揭示過建茶絕世之迷的專家學者有:世界醫務協會葯茶顧問、中華茶人聯誼會顧問、中國茶葉泰斗張天福教授,南京農大朱自振教授,中國茶葉博物館張子華主任,中國茶葉質檢中心駱少君主任,以及福建省博物館林忠干先生等。
可以說,建甌茶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茶史上,留下了令人驚奇的熠熠光芒。歸結起來,有以下「六絕」:一是建溪官茶天下絕;二是建安鬥茶天下絕;三是建盞茶具天下絕;四是鳳山茶神天下絕;五是建甌茶業天下絕;六是北苑茶文天下絕。 建甌植茶,根據史乘考證,大約可追溯到公元前202—300年的戰國末期和秦漢初期。至唐中期,建甌已盛產茶葉。陸羽(729-780年),在其所著的《茶經》「八之出」中就提到建州產茶,而且贊道「往往得之,其味極佳」。閩龍啟元年(938年),邑人張廷暉將鳳凰山方圓三十里的茶山悉數獻給了閩王,被列為皇家御茶園,因該園地處閩都之北,故稱「北苑」。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柯適漕閩監制北苑龍鳳團茶,茶品不斷升級,品質高貴,外形精美。在御品的推動下,建茶更是精益求精,一時名冠天下。
宋代周絳在其所著的《茶苑總錄》中盛贊道:「天下之茶建為最,建之北苑又為最」。陸游亦有詩頌道:「建溪官茶天下絕」。歐陽修曾在《歸田錄》中敘道:「慶歷中,蔡君謨(即蔡襄)為福建路轉運使,始選小片龍茶以進,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北苑龍鳳團茶分為細色五綱和粗色七綱,其中細色五綱有龍焙貢新、龍焙試新、龍團勝雪等十五個品名、無比壽芽等十三個品名、太平嘉瑞等六個品名。
建溪官茶之所以名冠天下,是因為它有以下四大優勢:
優勢一:貢御及時,先聲奪人。自驚蟄前開始采造,不出十日已成,仲春即達京師。還形成了獨特的喊山之俗:「調民數千,鼓噪山傍,以達陽氣。」歐陽修《嘗新茶麵聖諭》詩:「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優勢二:工藝精良,規程嚴謹。采造規則極其考究,可謂擇之必精,濯之必潔,蒸之必香,火之必良。為了保證質量還制訂了嚴密的七大操作流程:一為採茶,二為揀茶,三為蒸茶,四為榨茶,五為研茶,六為造茶,七為過黃。
優勢三:裝潢考究,外表華麗。細色五綱團茶的包裝圈以箬葉,內以黃斗,盛以花箱,護以香篚,扁以銀鉺,花箱內外,又有黃羅幕之,可謂什襲之珍矣。粗色七綱團茶的包裝圈以箬葉,束以紅縷,包以紅楮,緘以菁綾。元人周密《乾淳歲時記》對其華麗的包裝盛譽道:「轉遺好事,以為奇玩。」
優勢四:造型美觀,精品迭出。形態有方形、圓形、圭形、花葉形等;印模有龍騰鳳翔等,陰陽交錯,圖文並茂。主要精品有小龍團、密雲龍、瑞雲翔龍、白茶、龍團勝雪。時人慨嘆:「茶之妙,至勝雪極矣,每斤計工值四萬。采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勝造其極。」有詩雲:皇帝一盅茶,百姓三年糧。 大量史藉資料表明,唐代後期,建甌茶鄉即出現了「鬥茶」活動,當地人又稱作「茗戰」。鬥茶發源於福建建州,到了北宋,由於境內「北苑」御茶園的興起,又進一步在御品的推動下,比試茶品高低的鬥茶風氣愈加盛行。每到新茶製成之時,茶農便要將上好的新茶拿到公共場合,比試茶水的湯花,評判茶質的優劣和茶技的高下,從而演化成為一種相對固定的生產風俗沿習相承。這種鬥茶習俗後經丁謂、蔡襄等名家的倡導,傳播到上層社會,迅即發展成為鑒賞茶品、沖泡茶藝的盛會;更經大批文人墨客的刻意渲染和提煉發揮,進而充實成為一種清新雅緻的茶道藝術。
據蔡襄《茶錄》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所述,建安「鬥茶」,大體有以下幾個程序:一是研茶協盞。即第一步是要將茶餅碾碎成末,置入微熱過的茶盞之中。二是調膏點注。即第二步是先要執壺注入適量的初沸開水,調和茶末似濃膏,然後輪番點注,比試湯色,以清白色為貴,黃白色為賤。三是擊拂候湯。即第三步是要使茶麵泛起湯花,再視茶麵出現水痕的先後,先者為劣,後者為尊。四是細啜吟詠。即第四步是在勝負甫定之後,繼而細啜慢飲,品評得失,吟詩賦文,盡享其趣。
建安的茗戰,經丁渭、蔡襄等名家的倡導,傳播到上層社會,逐漸演化成一種鑒賞茶品,沖泡茶藝,清新雅緻的茶道藝術。
建安的「鬥茶」活動,被公認為中國茶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標志。茶文化的精髓是茶道,而茶道的發端則源出於建安「鬥茶」。 以和、清、敬、寂等四規七則為核心的日本茶道藝術最初就是發端於建安的茗戰。 由於宋代鬥茶,茶色尚白,應運而生的便是當年「建窯」所燒制的「建盞」——黑釉瓷茶盞珍品的問世了。
「建窯」大約創燒於晚唐五氏;鼎盛於兩宋及元初;至元中後期衰落;明代基本廢燒。據有關文獻的記載,當時計有」龍窯」99座,其生產的瓷器被列為中國八大名瓷之一,時稱「建盞」。「建盞」問世後,馳名海內外。特別是日本人對它更是珍愛有加,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把它列為國寶級的文物。
「建窯」所燒制的「建盞」——黑釉「兔毫盞」,具有自身獨特的形制風格和工藝特點。其一是器物除沿口較薄外,其餘部分都極厚重,特別是從腹部至圈足底圍厚度最大,有的器物胎厚達一厘米。其二是器物中有不少帶字器底,留有「供御」、「進盞」等字樣,表明它是專為宮廷燒制的御用之品。其三是器物都有帶有一種很深的紺黑色,有些則多少帶有一些褐色、醬色或其它顏色。由於釉中並排地呈現出褐色或鐵銹色的筋脈,酷似兔毫毛,被稱為兔毫斑,其盞以此故名「兔毫盞」。這種特殊花釉的燒成,說明我國的瓷器工藝到了宋代,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其四是器物已普遍採用輪制方法,所燒制的器形都很規整,裝燒均採用通缽,一器一匣,尚未發現疊燒的現象。其五是器物的燒制採用「龍窯」,其窯爐的長度短則幾十米,長則百餘米。一窯的裝燒量最高可達十萬余件。
歷代文獻都給「建窯」和「建盞」以極高的評價,同時賦予它很高的地位。蔡襄在《茶錄》中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朱琰在《陶說》中稱:「宋代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盞為上品。」
可以看出,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問世後,即馳名海內外,被世人尊為瓷中珍品,從而成了宋代建州茶事中與「北苑」龍鳳團茶相匹成配、名傾天下的雙璧之一,在茶藝王國的星空中交相輝映。 鳳凰山在今建甌城東16千米東峰霞鎮後焙村境內。地貌北高南低,後寬前窄,南端直抵東溪,宛如一鳳凰匍伏飲水。另有鳳髻岩,突兀佇立於鳳凰山南麓臨溪的頸部,由四、五瓣岩塊呈下窄上寬狀展開如維妙維肖的鳳冠。
蔡襄在所著的《茶錄》中稱:「(北苑鳳凰團茶)惟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丁謂在所著的《建安茶錄》稱:「鳳山高不百丈,無危峰絕崦,而岡阜環抱,氣勢柔秀,宜乎嘉植靈卉之所發也。」宋子安在所著的《東溪試茶錄》稱:「其陽多銀銅,其陰孕鉛鐵,厥土赤賁,厥植惟茶。」
鳳山茶神,供奉在今建甌東峰霞鎮東二里的後焙村境內,民間流傳當地茶農為紀念宋代北苑茶焙的鼻祖張廷暉在茶業中的開拓性貢獻,特立祠廟以祭祀之。鳳山茶神廟的原名稱恭利祠,民間老百姓又叫張三公廟,現在則稱鳳翼廟或茶神廟。
茶神張廷暉,字仲光,仕閩為閣門使,唐末五代時期原為閩國建安縣吉苑裡的茶焙地主。在當時,張廷暉不僅開墾和擁有了鳳凰山方園三十里的茶山;而且在茶葉的種、采、揀、蒸、造等方面,特別是在蒸青碎末茶向研膏茶演變發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北宋初,張廷暉去世後,里人以神祠之,歲修茶貢,祈禱多驗。宋紹興中(1131-1162年),朝庭賜封他為美應侯,累加效靈潤物廣佑侯,進封濟世公。夫人封協濟夫人。
在中國茶史上,茶人死後為神,張廷暉有可能是唯一的一個。可以說,鳳山茶神張廷暉的名字在世界茶史上留下了一道獨特而靚麗的風景線。 建甌茶業歷史悠久,至唐貞元二十年(804年),建州刺史常袞造出名震江南的研膏茶。《十國春秋唐元宗本紀》稱:「保大四年(946年),命建州制的乳茶,其品又精於研膏茶,名甲天下。」
宋代,建甌茶業走上了巔峰。先是丁謂,造鳳團龍團。《畫墁集》稱:貢不過四十餅,專擬上供,雖近臣之家,徒聞而未嘗見。後是蔡襄,又造出小龍鳳團。《歸田錄》稱:其品絕精,謂之小團,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
建茶在製作工藝上,主要是改變了工夫茶的原有做法,採用了半發酵技術,同時改蒸青為炒青,實行殺青、捻揉,並進行拼配和精製。
按《閩書》所載:當時北苑共有官焙三十二,小焙十四,內園三十六所,外園三十八所,內園專供御飲,外園以備賜予近臣。另據有關史籍文獻記載,宋代建甌已開始注重對茶園土質與茶品關系的研究,並總結歸納出「(鳳凰山)其陽多銀銅,其陰厚鉛鐵,厥土赤墳,厥植惟茶」,「庶知茶於草木,為靈最矣,去畝步之間,別植其性」,「亦猶桔過淮為枳也」(《東溪試茶錄》);「種茶宜擇山高向陽之地,有黑土小砂礫者種之,其味清遠,兼有岩骨花香之勝」(《建甌縣志》)。
建甌北苑的龍鳳團茶,自宋初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朝廷派重臣漕閩監制始,至明洪武二十四年(891年)朱元璋下令罷造止,歷時達414年之久。清道光年間,建茶再度興起。至光緒中期,建甌產茶數量已「實超宋代而過之」。 宣統二年(1010年),在南洋第一次勸業會上,建甌的金圃、泉圃、同芳星三號茶莊均榮獲金獎。民國二年(1913年),在巴拿馬展覽品賽會上,詹金圃送展的烏龍茶再獲一等獎,楊瑞圃、李泉豐茶莊送展的烏龍、水仙獲二等獎。建茶品質又一次走上巔峰,產量亦高居全省之最。建甌茶業的成就地位一直持續鼎盛到近代。
建茶從唐至清,前後歷時一千餘年之久,茶農在總結傳統經驗的基礎上,改良茶樹品種,完善培植技術,提高製作工藝,更新花色品種,從而不斷地豐富了建茶的歷史內涵,為世界茶史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更值得特別一提的是,2006年,位於建甌東峰焙前「北苑御焙遺址」被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建甌茶業在中國茶史上再次確定了一個至尊無上的地位。 在建甌傳統茶文化的諸多盛事佳話中,還涌現出大量贊頌建茶、建盞、建安鬥茶的詩文,其數量之多、名家之齊,堪稱中國文苑史上的一絕。已知寫過吟詠建茶、建盞、建安鬥茶詩文的名家有宋祁、林逋、丁謂、蔡襄、范仲淹、梅堯臣、李虛已、沈括、王安石、蘇軾、蘇轍、秦觀、黃庭堅、陸游、李清照、曾幾、晁補之、周必大、楊萬里、朱熹、鄭板橋等三十多位。其中,陸游的《建安雪》蘇軾的一首《水調歌頭·桃花茶》和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磁石般地把人們從「北苑」龍鳳團茶美奐美侖的品味中帶入了一個飄飄若仙的夢幻境界。請看:
建安雪
宋·陸游
建溪官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
雪飛一片茶不憂,何況蔽空如舞鷗。
銀瓶銅碾春風里,不枉年來行萬里。
從渠荔子腴玉膚,自古難兼熊掌魚。
蘇軾的《水調歌頭·桃花茶》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
旗槍爭戰,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
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
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
喚起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范仲淹的《和章岷從事鬥茶歌》(節選)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群豪先斗美。
鼎磨雲外首山銅,碧玉甌中翠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千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冥。
眾人之濁吾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
嘗新茶呈聖俞
宋·歐陽修
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
年窮臘盡春欲動,蟄雷未起驅龍蛇。
夜間擊鼓滿山谷,千人助叫聲喊呀。
萬木寒凝睡不醒,唯有此樹先萌發
另據統計,宋代有關茶葉研究的專著約有二十多種,其中專門研究建茶的就有十三、四種之多。主要包括:蔡襄的《茶錄》、丁謂的《建安茶錄》、趙汝礪的《北苑別錄》、呂惠卿的《建安茶記》、熊藩的《宣和北苑貢茶錄》等。此外還有一些論及建茶或以建茶為主要研究對象的茶葉專著,如顧元慶的《茶譜》、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等。
歷史上,象福建省建甌市這樣熔茶品(「北苑」龍鳳團貢茶)、茶具(建安「建窯」所燒制的「建盞」)、茶藝(建安「鬥茶」習俗)、茶神(鳳山茶神張廷暉)、茶業(前丁後蔡詹金圃)以及薈萃眾多名家的頌茶詩文和研茶專著於一爐的茶文化發祥地,可謂絕無僅有! 建茶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有「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極隹。」之語。建州位於福建北部,漢末設建安郡,唐、宋設建州府,轄建安、甌寧、崇安、建陽、浦城、松溪、政和七縣。因為當時建州所產茶並不著名,故唐人很少提及。陸亦不提「建安之品」。到了宋代,建茶成為一朝時尚,便常見之於詩文了。蔡襄《茶錄》稱之「建安之品」;趙佶《大觀茶論》稱之「建溪之貢」。而最早直接稱「建茶」的,可能要數李虛已的《建茶呈使君學士》一詩。由此可見,建茶,實際是以產地為名,泛指產於建州、建安一帶的茶。又因建州境內有建溪流經,同時也指產於建溪一帶的茶。
盡管如此,在不同歷史時期,建茶的具體涵義還是有所不同。唐、宋時,建茶的生產中心在建州府治(今建甌市)東郊的鳳凰山。當時的茶,是一種壓製成小茶餅的蒸青綠茶。工藝精緻,產量極少,主要是進貢給皇帝,由皇帝分賜給宮廷大臣。由於這種小茶餅的外形往往印有龍鳳團案,故稱之為「龍鳳團茶」。所以,那一時期的建茶,主要是這種茶。又由於五代閩國時,鳳凰山茶園成為皇家御茶園,地理上位於閩國北部,稱之「北苑」,所產茶便名為「北苑貢茶」。名雖不同,實際所指的也是「龍鳳團茶」。
到了元代,由於龍鳳團茶的製作費時費工,沖泡又極繁瑣,不為來自北方的元代統治者喜歡。再加因連年戰亂,鳳凰山茶園開始衰落,而與此同時,兩百里外的武夷山所產茶開始為人所重,元代統治者便將御茶園移至武夷山。重心雖然變了,所生產的茶依然是緊壓蒸青綠茶,仍叫「龍鳳團茶」。由於武夷山在崇安縣境內,位於建溪上游,疆域上仍屬建州,所以,盡管其時已有「武夷茶」之稱,一般人則仍然將武夷產茶當作建茶。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初,才發生較大改變。明王朝建立後,鑒於前朝教訓,採取了一些減輕民賦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項措施,就是罷廢武夷山御茶園,停止生產費時耗工的「龍鳳團茶」。皇家一旦不再支持,龍鳳團茶就沒有了前途。自此後,包括武夷山在內的建溪一帶茶園,全部改為生產散茶。初時學習安徽黃山的「松蘿」製法生產綠茶,但是由於武夷山的特殊地理環境,所產散形綠茶沒有優勢,為了尋找出路,大約在明朝後期,武夷山茶農開始生產半發酵烏龍茶,於是一舉成名。「武夷茶」成為特指名茶。這種情況,極大刺激了整個建溪流域的茶業。本已將近荒廢的鳳凰山茶園,也開始種植和生產烏龍茶。到清朝中後期,鳳凰山所在的建甌縣所生產烏龍茶,在南洋勸業會以及巴拿馬博覽會上數次獲獎,無論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可與武夷茶相抗。於是,建茶之名重新煥發光彩。只不過,此時的建茶,與歷史上的建茶,已經有了許多不同的內容。

C. 建甌茶歷史

建甌水仙茶建甌水仙茶產於千年古茶都和中國貢茶之鄉的建甌,經歷歲月的風霜,有著更專為豐富深屬刻的文化內涵,更為成熟的迷人韻味。湯色橙黃、香如蘭花、滋味醇厚回甘。水仙茶是美容茶與健康茶,具有降脂養胃的功效。輕輕啜上一口,用心領略「清和淡靜」的茶道精神。

D. 建甌的簡介

建甌
建甌市簡稱芝,位於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疆域總面積 4233 平方公里 ( 635 萬畝 ) ,其中山地 519 萬畝,耕地 49.2 萬畝;轄 10 個鎮、 4 個鄉、 4 個街道, 217 個村、 1121 個自然村、 2054 個村民小組、 27 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 51.88 萬,其中農業人口 41.65 萬;民族以漢族為主,還有畲、苗等 10 個少數民族,是福建省面積最大、閩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 2005 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 47.11 億元。

[歷史沿革]

建甌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著 1800 多年建縣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周時期為「七閩」地,秦時屬閩中郡。東漢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設建安縣,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五個縣之一。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設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設建州,「福建」之名即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來。宋紹興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為建寧府,是福建歷史上最早設置的府。 1913 年撤府,並建安、甌寧兩縣為建甌縣。 1992 年 10 月撤縣設市。歷代為郡、州、府、路、道治所和閩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出過 1154 名進士、 3 名狀元、 10 名宰輔大臣,是福建歷史上出進士最多的縣。宋代理學家朱熹成長於建甌,史稱「三楊輔政」之一的政治家楊榮和歷史學家袁樞、音韻學家吳域、外交家徐競、文學家吳激、現代革命先驅楊峻德等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誕生於此。李剛、陸游、辛棄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等曾駐足建甌並留下贊譽。

[環境資源]

建甌生態優越,資源豐富。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 18.7 ℃,年均降水量 1662.9 毫米。全市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森林覆蓋率達 81.5% ,是閩江上游的綠色屏障。水資源總量 44.6 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 57.9 萬千瓦,實際可開發裝機容量 30 萬千瓦。地下已探明或開採的礦產有金、煤、磷、鐵、水晶、石灰石、大理石、花崗石等 22 種。建甌山川秀美,古跡繁多,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大小特異獨秀的山峰眾多 , 有聚武夷風光於一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稱的閩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的省級自然保護區萬木林,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媽祖木雕神像。建甌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有福建歷史上年代最久、規模最大被譽為「南有開元、北有光孝」的光孝禪寺,有閩國帝都標志性建築「五鳳樓」,有宋敕茶神張三公廟及北苑貢茶製造遺址,有全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築風格的建寧府孔廟。還有東岳廟、艮泉井、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名勝古跡。此外,民俗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根藝文化繁榮活躍,其中挑幡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民間雜技項目名錄。

[農業經濟]

建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金甌寶地」、「綠色金庫」、「竹海糧倉」、「酒城筍都」之稱。木竹、茶果、畜禽三大農業主導產業和糧食、蔬菜、食用菌、錐栗等十三個重點農產品優勢明顯。全市農業總產值 26.03 億元。為全國商品糧基地市和糧食生產交售先進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 59.08 萬畝,糧食總產量 21.8 萬噸;為全國重點林業縣 ( 市 ) ,現有林地面積 507.2 萬畝,林分總蓄積量 1903 萬立方米,其中用材林面積 188.67 萬畝,商品材採伐量 58.59 萬立方米;毛竹林面積 124 萬畝,名列「中國竹子之鄉」榜首,竹材採伐量 1642 萬根,鮮筍產量 21.41 萬噸;為全國重點茶區之一和閩北烏龍茶發源地,茶葉面積 9.75 萬畝,產量 7129 噸;為全省柑桔生產基地市,全市水果面積 24.4 萬畝,產量 19.03 萬噸,其中柑桔 17 萬畝,產量 15.83 萬噸;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錐栗之鄉」,錐栗面積 41 萬畝,產量 1.42 萬噸,居全國首位,建甌錐栗被國家質量技術檢驗檢疫總局批准為地理標志產品。此外,還盛產食用菌、蓮子、澤瀉、仙草、松脂等多種土特產品。筍製品、茶葉、蓮子、大米等 12 個農產品獲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全年肉類總產量 21383 噸。奶牛存欄 1.06 萬頭,生豬存欄 16 萬頭,肉羊存欄 2.6 萬頭,家兔存欄 7 萬只,各類家禽存欄 181 萬羽。為全國淡水養殖重點縣 ( 市 ) ,淡水養殖面積 2.86 萬畝,水產品總產量 1.36 萬噸。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規模企業 91 家,其中明良食品有限公司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全國鄉鎮企業創名牌重點單位」,穎食物產有限公司、柏物產食品有限公司、弘光席業有限公司等 3 家企業被確認為省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茗苑茶葉有限公司等 10 家企業被確認為南平市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工業經濟]

全市工業總產值 28.05 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32 家,完成產值 20.87 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 80.4% ,其中非公有制工業企業 123 家,完成產值 19.05 億元,個數和產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 93.2% 和 91.3% 。初步形成了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兩大產業集群和機械、化工、水電三大重點產業。其中竹木加工產業產值 7.49 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 35.89% ,主要企業有麗甌人造板有限公司、萬木林木業集團有限公司、福人木業有限公司、天豐竹業有限公司、特藝竹木有限公司、華宇竹業有限公司、華鑫竹木製品有限公司、三森竹木有限公司等 57 家,主要產品有膠合板、刨花板、纖維板、細木工板等人造板系列和竹膠板、竹地板、竹涼席、竹筷等竹製產品;食品加工產業產值 6.42 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 30.76% ,主要企業有明良食品有限公司、穎食物產有限公司、東福光食品有限公司、黃華山釀酒有限公司、新葉食品有限公司、柏物產食品有限公司、聖陽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等 29 家,主要產品有白酒、精製茶、清水筍、錐栗等;機械化工產業產值 5.19 億元,佔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 24.86% ,主要企業有森華集團、立偉塑料有限公司、元潤塑料有限公司、福農華工有限公司、芝星活性炭有限公司、東方磨料有限公司、精工齒輪有限公司、巨力活塞有限公司等 28 家,主要產品有鋁活塞、碳化硅磨料、電木粉、酚醛塑料、甲醛、農葯、滿山白糖漿、軟脈靈等。全市工業產值上千萬元的企業 58 家,其中億元企業 2 家, 5000 萬元— 1 億元企業 6 家, 3000 — 5000 萬元企業 7 家, 1000 — 3000 萬元企業 43 家。工業平台不斷拓展,城東、蓮花坪工業平台及國省道沿線鄉鎮工業長廊逐步形成。

[商貿流通]

歷來為閩北商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16.77 億元,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 13.59 億元,餐飲業 1.75 億元,其它業 0.26 億元。全市城鄉共有市場 49 個,經營面積 16 萬平方米。其中城區集貿市場 7 個,批發市場 3 個,鄉級農貿市場 16 個,村級 23 個,其他專業市場主要有閩北建材市場、閩北汽車城、閩北摩托車批發市場等。在各類市場中,年貿易額上億元的市場有管葡農貿市場、閩北汽車城、閩北建材市場、閩北筍菇批發市場。全市擁有大型超市 4 家,葯品超市 3 家,傢具超市 3 家。全市已成立毛竹、水煮筍、蔬菜、錐栗、食用菌、柑桔等農村專業合作組織 230 個,擁有會員 2 萬人。建成了農副產品信息中心、農業技術中心、農業科技信息中心、農業農村工作信息中心等四個信息中心,為農副產品流通搭起了「金橋」。

[項目開發]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 19.53 億元,全市新上投資 500 萬元以上項目 91 個,新上投資 1000 萬元以上工業項目 29 個,當年投資 50 萬元以上新辦項目投資額 8.98 億元。 18 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 6.66 億元,列入省和南平市重點建設項目 6 個,完成投資 2.78 億元。

[對外經貿]

全市新批利用外資項目 24 個,合同利用外資 4100 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 3160 萬美元。全市外貿出口企業 27 家,外貿出口總額 2500 萬美元,出口規模達百萬美元的企業有明良食品有限公司、柏物產食品有限公司、穎食物產有限公司等 8 家。主要出口產品有茶葉、竹木製品、筍製品、工藝品、食用菌等,主要出口日本、美國、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財政金融]

全市財政總收入 2.05 億元,其中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 1.26 億元,地方級收入中稅性收入所佔比重達 77.5% 。財政總支出 2.84 億元。年末金融系統各項存款余額 40.58 億元,各項貸款余額 21.86 億元;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打造農村誠信社會,全市共培育信用鎮 4 個、信用村 82 個、信用戶 21838 戶。保險事業不斷發展,保險業務保費收入 9467 萬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 3867 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 5600 萬元。

[基礎設施]

為江浙入閩咽喉要地,交通便捷。橫南鐵路、國道 205 與省道 204 、 303 穿境而過 ,市區距武夷山機場 100 公里;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和規劃中的麗南高速公路在城東交匯,浦南高速公路將於 2008 年建成通車,屆時建甌至福州只需 2 個多小時,至上海只需 6 個多小時。通訊發達,各種現代化先進通信設施齊全。電力充裕,擁有水電站 117 座,總裝機容量 9.69 萬千瓦,全年發電量 2.08 億千瓦時,供電量 2.97 億千瓦時。正在興建的北津電站、紅湖電站、楊墩電站等三大水電站竣工後,全市總裝機容量將達 19.62 萬千瓦,發電量達 4.88 億千瓦時。「東擴西進、南拓北延」的城市發展略逐步推進,市區建成區面積 8.5 平方公里,規劃區面積 30 平方公里,一批標志性建築相繼建成,城市框架不斷拉開,人居環境不斷改善。

[社會事業]

先後榮獲全國科技、文化、教育、體育先進市,省一級達標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科技進步先進市等榮譽稱號。科技事業不斷發展,為第一批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縣(市),一批項目被國家、省科技部門列為重點科技項目。教育兩基成果不斷鞏固提高,素質教育深入推進,高考上線率達 86.51% ,本科和專科上線人數均居南平市第一位。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 308 個,初級衛生保健全部達到基本普及標准,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立。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版畫藝術之鄉」,全市擁有文化中心、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 21 個。全民健身活動不斷深入,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達 93.5% 和 98.8% 。人口與計生工作得到加強,人口出生率為 9.16‰ ,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6.74 ‰, 計生工作繼續位居全省計劃生育一類先進市行列,被評為省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市。

[人民生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8644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4752 元。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 29.03 億元,其中農民儲蓄存款余額 6.03 億元。年末單位從業人員 20416 人。城鎮新增就業人數 2531 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 1863 人,城鎮登記失業率 5.7% 。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 7.8 萬人。年末共有養老保險人數 74275 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 34704 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 19015 人,列入成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人數 3190 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人數 14092 人,扶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 646 人。

E. 建甌有什麼景點

建甌景點:
有武夷山,有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稱、海拔1822米的閩專北第二高屬山辰山,有被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的國家級森林保護區萬木林。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媽祖木雕神像。有福建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被譽為「南有開元、北有光孝」的佛教聖地光孝禪寺,有閩國帝都標志性建築「五鳳樓」(鼓樓),有宋敕茶神張三公廟及北苑御焙遺址,有福建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築風格的建寧府孔廟,有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4處古城門,還有東岳廟、圓通寺、宋朝理學家朱熹主持開鑿的艮泉井等名勝古跡,其中東岳廟和北苑御焙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F. 福建省建甌市的風景區有哪些

建甌境內抄有聚武夷風光於一爐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歸宗岩,有「辰山拱北斗」之稱、海拔1822米的閩北第二高山辰山,有被譽為中亞熱帶「森林博物館」的國家級森林保護區萬木林,有堪稱「中華一絕」的媽祖木雕神像。建甌悠久的歷史,形成了豐富的歷史遺存。有福建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被譽為「南有開元、北有光孝」的佛教聖地光孝禪寺,有閩國帝都標志性建築「五鳳樓」(鼓樓),有宋敕茶神張三公廟及北苑御焙遺址,有全省現存規模最大、具有濃郁宋代建築風格的建寧府孔廟,有威武門、臨江門、通濟門、通仙門等4處古城門,還有東岳廟、圓通寺、宋朝理學家朱熹主持開鑿的艮泉井等名勝古跡,其中東岳廟和北苑御焙遺址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G. 請問福建的建甌、建陽有茶葉市場嗎在哪裡,都是哪路茶

建甌的茶葉市場比較分散,可以到茶廠去了解一下。政和的茶葉也很有名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