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元代遺址房屋格局

元代遺址房屋格局

發布時間: 2021-02-28 13:26:55

⑴ 古代房屋布局

四合院在建築上有一套固定的規格:北面是正房,東西是廂房,南面是倒座,東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間是天井,整體由廊子貫通。

坐北朝南,北邊的就是正房,南邊是南廂房,東邊的房子叫東廂房,西邊的叫西廂房。還有人說,從陽光照射的角度來區分:早上光線先照到的是西廂房。

老式中國家庭居住在四合院時,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間為大客廳(中堂間),長子住東廂,次子住西廂,傭人住倒座房,女兒住後院,互不影響。

大四合院的正房是前廊後廈,後有罩房。東西廂房南邊的花牆子中間有一座垂花門,門內是四扇木屏風,東西廂房都有抄手游廊,與垂花門相通。正房與廂房之間,有圓月亮門兒,可以穿行。外院,東西各有一道花牆,中間是月亮門兒,四扇綠油漆的木屏風,紅斗方字,東邊的是「動壁圖書」,西邊的是「西園翰墨」。可以從這個門兒到跨院去,南房有穿山游廊。如此布局,形成了東西南北互相連通的幾個院落。

中四合院一般是正房五間或七間,屋裡有木隔斷或落地罩,也有的正房和廂房帶廊子。五間的是三間正房兩間耳房,耳房單開門。七間的,在正房和耳房之間,有兩個與正房相通的套間兒。東西廂房各三間,廂房和耳房之間,有過道兒,可通後院。東西廂房的南邊,有一道院牆,把院子隔成里外院。院牆的正中間有月亮門兒,月亮門兒的後邊,立一個影壁。外院,東西各有鹿頂一間或兩間。鹿頂的房子比廂房稍小一些,用做廚房或是僕人們住。南房七間的格局,盡東頭兒的一間是大門洞兒,大門西邊的一間是門房兒,房門開在大門洞的西山牆。盡西頭兒的一間做車房或是做旁門。

小四合院布局簡單,一般是北房三間,分成一明兩暗或是兩明一暗。東西廂房各兩間,南房三間,都是卧磚到頂、起脊的瓦房,清水脊的門樓兒,兩扇對著關的街門,各有一個小鐵環兒,用來敲門。也有的小四合院是棋盤心的,或是仰瓦灰梗兒的。一家兒兩三輩兒人,住小四合院,獨門獨院,非常合適。

⑵ 元朝都城修建按照什麼的什麼規定

大都城是元代的都城,包括今北京市舊城的內城及其以北部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它始建於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基本完工。大都城平面呈長方形,城牆全部夯築而成,四面辟有城門11座,由外城、皇城和宮城組成。全城南北長7600米,東西長6700米,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宮城在皇城的偏東部,全城的規劃設計,均以漢族統治者建都的思想為主導,遵循"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制度。城址內發現有城門、街道、水涵洞、下水道、居住遺址等遺跡,出土物以瓷器為主。
意 義:元大都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結構及風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1]
元大都遺址
建築結構
元亡後改造為明北京城。對元大都的研究和考察始於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後,經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和考古調查、發掘、鑽探,對元大都的平面規劃作了復原。
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50平方千米。城牆為夯土築造,有城門11座。南城牆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牆即明清北京內城東西牆,北城牆在今北四環路一帶。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為扁長方形。城中部有南北縱貫的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御苑區,西部是興盛宮、隆福宮、太子宮組成的宮殿群。東部為宮城,大部與今故宮重合而略偏北。宮中前朝大明殿(今故宮後三殿)、後朝延春閣(今景山下),採用宋元時通行的「工」字形台基。元大都的中軸線起自外城的麗正,經縱貫宮城的南北大路,盡於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同。
共7張
元大都遺址
在元大都的東北部發現街道遺跡,在南北向主幹大街東西兩側,等距離地排列著許多東西向胡同。今北京內城從朝陽門(元齊化門)至東直門(元崇仁門)間排列的22條東西向胡同,就是當時的舊跡。大都城有3個大的市場,即海子北岸至鼓樓一帶市場,今西四丁字街一帶市場和樞密院角頭(今王府井大街至美術館) 市場。
元大都有兩個供水系統:一是由高梁河、海子(范圍稍大於今太平湖和什剎前、後海),通惠河構成的漕運水系;一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構成的宮苑用水系統。在元大都城址上發現了3處水涵洞遺跡,是向城外泄水的設施。文獻記載這樣的水涵洞有7個。城內大街兩旁有排水渠,是石條砌築的明渠,通過大街時頂部加蓋石條。
元大都是在荒野上平地起建的,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都城的規范。它三重城垣、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有九經九緯的街道和標準的縱街橫巷制的街網布局,成為宋以來城市發展的一個總結,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元大都在規劃中還注意促進商業的發展,並有發達的給排水系統和完善的軍事防禦、對內監督設施。在當時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

⑶ 重陽宮的建築格局

重陽宮在鼎盛時期,范圍南至終南山北麓,北臨渭水之濱,東傍水之岸,西以白馬河為界,佔地面積約40平方公里,建有殿、堂、樓、閣、塔、亭約5048間(座),後因戰亂和歷史變遷,宮城逐漸縮小。
現重陽宮,佔地面積53畝,殿堂樓舍百餘間,靈觀殿、祖師殿及下院城道宮、集仙觀、遇仙宮等廟點共佔地1.0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229.2平方米,紀念塔建築面積105.6平方米,附設建築面積222.5平方米。
今之重陽宮,除保存的珍貴文物元及歷代碑石外,還留存著倖存下來的古代建築與歷史遺跡。
元代鼎盛時期的建築已盪然無存,現僅存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的「靈官殿」、「祖師殿」(現改為「七真殿」年)。重要遺跡有元代建築「靈官殿」、「七真殿」高台遺址;「玉皇殿」遺址;「北極殿」遺址前遺存的石雕香爐,香爐上銘刻著「北極宮」三字,這就是附近人稱「重陽宮」為「北極宮」的緣由。元代殿宇石雕柱基石;元代重陽宮掌教真人安放遺蛻之石函。這些元代石刻浮雕,精妙絕倫,留存極少。
「活死人墓」遺址。在距今重陽宮東北2里的成道宮村(金元時稱南時村年)原「重陽成道宮」遺址內。「活死人墓」是當年重陽祖師修煉成道之處,經過簡單修葺的「活死人墓」,穿過陋舊的堂廳,裡面仙境洞開。不大的庭院,祖師當年親植的海棠婆娑起舞,樹蔭下立著「活死人墓」的木牌,一座磚砌的碑龕下面是地宮。
「遇仙橋」遺跡。在今之重陽宮北約10里之甘河村。橋為宋、金時期在甘水上所建三孔石拱橋。相傳王重陽48歲那年,在此遇鍾、呂二仙點化,而離家修道,創立全真教,終成正果。此橋遺存至今,橋梁尚好,拱石浮雕精美,橋洞之間有石雕龍頭。相傳其中一個為龍王小兒子,龍頭下有一小龜口咬龍須;另一個龍頭有玉兔卧於其下。人雲:人人都從此橋過,不知玉兔那邊卧。今遊人站立橋上,浮想聯翩,超然若仙。
殿宇兩側分別為碑林觀賞區、祖師祭祀區、蓬萊仙園區。另外設建道教養生齋、重陽文化藝術研究中心,道眾生活區、辦公接待區等幾大區域。整個景區,築以山石水景,小橋、竹影、曲徑通幽;松濤古柏,掩映殿宇;奇花異草,蓬萊仙境。使人移步換景,觸景生情,以感悟道教「尊道貴德」、「慈愛和同」、「崇尚自然」的文化內涵與人性魅力,領會全真道教文化理念,恢復昔日重陽宮殿宇宏偉;「茂林修竹陰翳於其上,清泉白石秀萃於其中;誠神明誕瑞之奧區,國家民眾祈福之聖地」的終南勝境,使道教「天下祖庭」再現輝煌。

⑷ 元代時皇城(紫禁城)建築

樓上說的是明清故宮,不是元代的,以下是查閱到的相關資料

大都位於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為重要的一座都城。元朝建立後,因統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繼續擴建上都的同時,於至元元年(1264)八月,將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為中都,開始正式確立兩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舊城殘破不堪,忽必烈決定在中都的東北建築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為大都,到至元十三年,新都建成。元朝統治期間,大都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也是當時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國際大都會。

元大都的考古調查工作,主要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配合北京城市建設進行的。當時,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市文物管理處先後勘查了大都的城郭、街道和河湖水系等遺跡,發掘了十餘處不同類型的建築基址。經實地勘測,元大都全城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周長約2.86萬米.北面的城牆和東西兩面城牆的北段,雖在明清被廢棄,但地面上仍存有遺跡,即今天北京市北郊所謂的「土城」;東西兩面城牆的南段,與明清北京城的東西牆一致;南面城牆的位置,在東西長安街的南側。南牆在靠近慶壽寺雙塔(即海雲、可庵二師塔)的地點,稍向外彎曲,以便繞開雙塔。大都11個城門中,肅清門與健德門的瓮城土牆,地表仍有部分殘存。從對肅清門和光熙門基址的探鑽結果來看,城門地基夯築得很堅固,城門建築有可能為「過梁式」木構門洞。1969年夏,在拆除西直門箭樓時,又發現義和門瓮城城門的遺址,門洞內的題記,表明它是在1358年加築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座城門的構築採用了當時的新技術.如改「過梁式」木構門洞為磚券門洞,添設滅火設備以彌補木質城門的缺陷等。元大都的城牆,全部用夯土築成,基部寬達24米。在拆除北京西城牆時,還發現元大都土城頂部中心安有排水的半圓形瓦管,順城牆方向斷斷續續長達三百多米,這表明當時土城的防雨排水採用的是管道泄水的方式。

大都皇城和宮城的范圍,在此次調查中也已基本清楚。皇城位於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區,東牆在今南北河沿的西側,西牆在今西皇城根,北牆在今地安門南,南牆在今東、西華門大街以南.宮城偏居皇城東部,它的南門(崇天門)約在今故宮太和殿的位置,北門(厚載門)在今景山公園少年宮前,其夯土基礎已經發現。東、西兩垣約在今故宮的東、西兩垣附近。宮城的牆基,因明代拆除改建,保存得不好,殘存的最寬處尚超過16米以上.宮城西北為以萬歲山(又稱萬壽山,即今北海瓊島)和太液池(今北海與中海)為中心的西苑。太液池西岸,靠南為隆福宮,靠北為興聖宮。

元大都全城的中軸線,與明清北京城一致,經過探鑽,在景山以北發現一段南北向的道路遺跡,寬達28米,當是大都中軸線上的大道的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大都的鍾鼓樓,並不在中軸線上,而是位於偏於中軸線稍西,即今天的舊鼓樓大街,這與後來明清的北京城不同。大都的街道布局,非常整齊。勘查結果表明,在南北向主幹大道東西兩側,等距離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約25米左右,胡同寬約6—7米。今天北京內城的許多街道和胡同,仍可反映出元大都街道布局的舊跡。

⑸ 不同風格的房屋例如:江蘇民居 北京四合院 傣族竹樓 四川山村民居、內蒙古圓頂土房、伊斯蘭特色的房屋等外

1、四合院: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

(5)元代遺址房屋格局擴展閱讀:

民居建築是中國傳統的人民居住的房屋建築。包含了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

另外中國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設計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有水之地自然也有橋,橋既是連接交通的重要設施,也是水鄉一景。

⑹ 古代房屋的格局以及裝修是怎樣的最好詳細說說

從遠古到漢代的木結構的形式迄今未能完全了解,仍在探索中。從半坡遺址到商代盤龍城遺址、西周周原建築遺址、漢代禮制建築、石闕等,雖已有復原研究,但還都未能得出系統的結論,只能看出一些脈絡:①殷商的墓室均用井乾式結構,後代雖不普遍使用,但在木結構發展史中卻有重要作用。②自商代至戰國宮殿遺址中已發掘的平面柱網布置,均縱向成行列而橫向常不成行列。據此可推斷屋架構造,系以縱架為主,直至漢代仍有應用,故縱架應是早期普遍使用的構造形式。後來,遼金時期偶然也有使用縱架承托橫架的構造,那是經過改進提高的縱架。③自西周開始已用櫨斗作為結合柱、梁的構件,以後逐步發展成櫨鬥上用拱、昂等組合成鋪作(見斗拱)的復雜構造形式。

現在知道最早的關於具體的結構形式的記錄,是宋代《營造法式》中的殿堂結構、廳堂結構、簇角梁結構三種。根據現存實例,可以推斷這三種結構至少在唐初即已普遍應用。它們的特點如下所述。

殿堂結構:全部結構按水平方向分為柱額、鋪作、屋頂三個整體構造層,自下至上逐層安裝,疊壘而成。如造樓房,只須增加柱額和鋪作層(平坐)即可。應用這種結構的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有四種地盤分槽形式,即金箱斗底槽、雙槽、單槽和分心斗底槽。

廳堂結構:用橫向的垂直屋架。每個屋架由若干長短不等的柱樑組合而成,只在外檐柱上使用鋪作。每兩個屋架間用椽、襻間等連接成間。每座房屋的間數不受限制,屋架只要椽數、相應步架的椽平長相等,各屋架所用樑柱數量、組合方式可以不同,因此不必規定平面形式。廳堂結構施工較殿堂結構簡便,但不宜建造多層房屋。用廳堂結構建造小規模房屋,不用鋪作,稱為"柱樑作",應用普遍。現存實例中,還有一種綜合殿堂和廳堂結構的形式,如奉國寺大殿,用縱、橫、豎三個方向的柱、梁、鋪作等構件,互相交錯,組成一個整體,施工繁難,遼金以後未見再用。

簇角梁結構:用於正圓或正多邊形平面的建築,每個柱頭上的角梁與中心的棖桿(雷公柱)相交,組成圓或方錐形屋頂。

宋式簇角梁構架示意

在明清官式建築中,殿堂結構僅存表面形式,實際均為廳堂結構,稱"大木大式"。普遍應用的"柱樑作",稱為"大木小式"。而簇角梁,則稱為"攢尖",多用於小型亭榭。

此外,在長江流域和東南、西南地區,習慣用穿斗式構架。它與廳堂結構同屬橫向垂直的屋架,但廳堂結構由逐層抬高而減短的梁承受檁和屋頂的重量,故稱抬梁式構架。穿斗架用柱直接承檁,不用梁,柱間穿枋僅是連系構件。

構件種類 大木作結構構件,按功能可分為12類。其中拱、昂、爵頭、斗4類屬鋪作構件。

宋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營造法式》作如下介紹:

①形制。殿堂型構架內、外柱同高,柱頭以上為一水平鋪作層,再上即為貫通整個房屋進深方向,隨屋面坡度疊架的梁。廳堂型構架內柱升高,沒有貫穿整幢房屋進深方向的大梁,在柱間使用較短的梁疊架起來。

②柱。大多加工成梭形,外檐四周的柱子帶有生起和側腳。

③梁。露明的梁稱為明伏,被天花遮住的梁稱為草伏,明伏有的加工成月梁形式。按每根梁長度和位置的不同稱謂,如檐伏、乳伏、平梁、搭牽等。梁的長度以椽架來衡量,一椽架即指一條架在兩伏之上的椽子的水平長度,一般梁的長度為幾個椽架的長度即稱幾椽檐伏,但兩椽架長的梁在構架最上一層的稱為平梁,在內外柱之間的稱為乳伏,處於乳伏之上一椽架長的梁稱為搭牽。

④鋪作。在樑柱交點的斗拱形成鋪作層,它既能加強構架的整體性,又能巧妙地吸收、傳遞來自不同方向的荷載,是抬梁式構架中起結構作用的重要部分。

清代抬梁式構架

根據清工部《工程做法》作如下介紹:

清七檁硬山大木小式構架

①形制。清官式建築構架有大式、小式之分。大式建築等級較高,多用斗拱。有的檐柱、內柱同高,上加主要起裝飾作用的斗拱層,上承梁架,近似宋式殿堂構架,多數則近似宋式廳堂構架。大式也有不用斗拱的,用材較為粗壯。小式建築規模小,不用斗拱,用料也較節省。但無論大式或小式建築均無明伏、草伏的區別。
②柱。抬梁式構架中的柱子按位置定名。位於前、後檐最外一列柱子稱為檐柱,位於山牆正中的柱子稱為山柱,在建築的縱中線上的內柱稱為中柱,除中柱以外的內柱,均稱金柱。從故宮現存建築看,明代建築柱子尚保留了側腳、生起的作法,清代則很不明顯。
③梁。每榀梁架中主要的梁,按本身所承托的檁數定稱謂,例如上承九檁者稱為九架梁,依次有八架梁、七架梁,直至三架梁。梁的長度以步架(即檁間水平距離)來計,九架梁者長八步架,七架梁者長六步架,六架梁者長五步架等。此外,還有幾種次要的短梁,如檐柱與金柱間的梁,長僅一步架,在大式建築中稱桃尖梁,在小式建築中稱抱頭梁。如果廊寬兩步架,桃尖梁加長一倍,稱雙步梁;這時往往上面還有一道一步架長的短梁,稱單步梁。各種類型的梁,截面高寬比,多近於6:5,或5:4,截面近於方形。
④斗拱。元代以後,梁、柱節點上的斗拱逐漸變小,與唐宋建築中的斗拱相比,結構作用減弱,裝飾性加強。到清代斗拱幾乎蛻化為裝飾性構件。
⑤其他。梁架中的叉手、托腳被取消,縱向的聯系構件減少,襻間、串等被統一成檁、墊、枋三位一體的標准作法,稱"一檁三件"。

抬梁式構架所形成的結構體系,對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為現代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材料

穿斗式構架

中國古代建築木構架的一種形式,這種構架以柱直接承檁,沒有梁,原作穿兜架,後簡化為"穿逗架"和"穿斗架"。

⑺ 南北方古代府邸房屋格局一樣么

我看樓上的都是過來的,基本上沒有理解問題的意思。
今天是周末,我就用自己的一點見解給你回答下,慢慢打字。
在建築思想上,南北方的建築格局都差不多。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在這里,不說官式建築,只說民居。
北方建築是典型的四合院,這個建築格局連黃土高原上的下沉式窯洞都是如些。
北方建築本人不是特別了解,不過大致也是主人、長輩住正屋,也就是面對大門的那一棟,正屋比其它屋稍高,以顯示其等級和中心位置,正房後面有一小院。然後是兩側的東廂和西廂,東廂房一般住輩分稍低的,通常是主人的兒子兒媳,如果子嗣多,東廂就建得比較多房間,以長幼分別住不同房間,正屋右邊是西廂,一般家底比較殷實的,西廂分客房和綉房,綉房建在正房邊單獨一樓,是為主人未出嫁的女兒住的,綉房如有兩層,那就小姐住樓上,丫頭住樓下;客房離正房稍遠,跟綉房有一定距離。靠大門兩邊分別建有小房間,是供下人用的,大門的東邊再有一房是為柴房,做雜屋間和廚房,西邊有馬房和廁所。
南方的建築格局相對豐富些,有些是園林式的建築群,有些是單體的龐大建築,像福建土樓,有些是幾間房按前後排列,又單個獨立的,像徽派建築和嶺南建築。
其實不管建築格局怎樣,但大體長幼尊卑的秩序還是差不多的。就拿徽派建築來說,如果是前後三進(三間)的,從後到前建築依次從高到低,最後一進肯定是長輩房,中間棟為兒女房,東間為兒子兒媳,西邊為女兒房,第一棟是中間大門,兩邊是男僕和女僕房,兩側有柴房雜屋,遠些有廁所。
園林式建築通常是豪賈富商所建,長幼順序也大抵如此,只是更精緻些。
只說這些吧,如有不明白的我又能回答的,可以繼續。

⑻ 北京四合院的建築成因

元代在北京建都,元代四合院目前在北京已無實物,唯一能供參考的就是在元大都舊址上發掘出來的後英房元代住宅遺址。這座遺址所反映的院落布局、開間尺寸、工字廳、旁門等內容,與歷代的四合院十分近似,說明元代四合院與歷代居住建築間密切的承襲關系。

明王朝建立後,社會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明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並分別從浙江、山西等處遷進數以萬計的富戶,從而有力地推動了北京經濟的發展。在明代,制磚技術空前發達,這也促進了建築業和住宅建設的發展。這個時期出現的《魯班經》、《三才圖會》等書籍,說明明代不僅第宅建設的實踐活動十分活躍,而且有理論方面的指導。為維持封建秩序,明代對各階層人士的居住建築從制度、規模、色彩各方面均作了嚴格規定。從《三才圖會》、《魯班經》等書中的插圖可以看到,明代住宅仍沿襲了元代四合院的形式。

清代定都北京後,大量吸收漢文化,完全承襲了明代北京城的建築風格,對北京的居住建築四合院也予以了全部繼承。清王朝早期在北京實行了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城內的漢人全部遷到外城,內城只留滿人居住。這一措施客觀上促進了外城的發展,也使內城的第宅得到進一步調整充實。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築是宮室式第宅,這就是官僚、地主、富商們居住的大中型四合院。清代是北京四合院發展的巔峰時期。自清代後期起,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北京四合院的發展也開始逐步走下坡路。

在外族入侵和西方文化滲入的影響下,北京傳統住宅建築也受到一定影響。這個時期建造的四合院,有的或多或少加進了一些西洋建築的裝飾成分,最典型的就是圓明園式隨牆門的出現。受「西學東漸」之風影響較深的人為標榜自己為「新派」代表,也有一些在宅內興建「洋樓」的例子,但為數不多。總的來說,這個時期,北京的傳統民居基本保持了明清型制。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使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市民經濟狀況每況愈下,很多原來住獨門獨院的居民已沒有能力養更多的房子,只好將多餘的房子出租,以租金來補貼生活。居民的住房越來越少,院里的房客越來越多。獨門獨戶的四合院開始變成多戶雜居的大雜院,四合院的居住性質發生了變化。

1949年以後,北京傳統四合院在使用上出現了根本性變化。由於所有制的變更,很多清代遺留下來的王府、宅院由私產變為公產。它們不再為昔日的貴族所佔有,轉而成為國家機關、學校、醫院、工廠、幼兒園、俱樂部等公用住房。使用功能的改變,使得建築本身與使用者的需求之間產生了難以解決的矛盾,最終的結果,不是人服從建築,而是建築被人所改造。那些仍作為住宅用的院落,己不再為獨家佔有,變為多戶居住的「大雜院」。這些用途上的變化,使四合院再難保持昔日的深邃、安謐、幽雅和溫馨,四合院被分割、改造、瓜分成了普遍現象。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是北京四合院罹難最為嚴重的時期。60年代末的紅衛兵「掃四舊」,將四合院中精美的磚雕、木雕、石刻、彩繪盡行掃盪,無數價值極高的藝術品,或被砸成碎塊,或被抹上泥灰,能得以倖存者為數寥寥。緊接著發生的為「備戰」搞的全民挖洞運動,進一步破壞了四合院的原有格局和排水系統,造成嚴重後果。1976年唐山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為避震災,在已經很擁擠的院子里塞滿了「抗震棚」,隨著人口增長,這些抗震棚後來都成了永久性建築,把四合院搞得面目全非。

文革以後,北京城市發展總體規劃中確定了四合院保護方針,使上述惡化趨勢有所控制,但緊跟而來的大規模的舊城改造與四合院的保護又出現了尖銳的矛盾,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如何解決好舊城改造和四合院保護的矛盾,仍是—個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

在80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四合院聚集區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景象:一些移居北京的僑民和在改革開放中先富起來的人們,抱著懷舊心理和對傳統文化的強烈追求,在四合院集中的地方買下舊院,重新翻建新四合院。有些長期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也征地建房,住進了傳統的中國民居。這種新四合院大多採用傳統建築的外形和色彩,室內則是暖氣、上下水、衛牛間、空調等現代化設施和高檔裝修。經過翻建的四合院,由多家居住的大雜院重新變成一家一戶的私宅,院落寬敞,花草豐茂,景緻幽雅,安恬靜謐,四合院似又回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種新的景象近年來愈演愈烈,大有蓬勃發展之勢。這種現象,是北京四合院的復甦,還是傳統住宅建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日前尚未有人進行研究和界定,但它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歷史現象,已在北京四合院的發展史上書寫了新的一筆。

⑼ 元代於1267年遷都於中都元大都遺址位於現在的哪裡

元代於1267年遷都於中度,元大都的遺址位於現在的「北京市舊城的內域及其以北地區」。

元大都的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全城南北長7600米,東西長6700米。

元大都平面呈長方形,面積約50平方千米。城牆為夯土築造,有城門11座。南城牆在今東西長安街稍南,東西城牆即明清北京內城東西牆,北城牆在今北四環路一帶。皇城位於外城南部中央,為扁長方形。

元大都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結構及風貌,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9)元代遺址房屋格局擴展閱讀:

元大都的中軸線起自外城的麗正,經縱貫宮城的南北大路,盡於大都城中心的大天壽萬寧寺中心閣,與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相同。

元亡後改造為明北京城。對元大都的研究和考察始於20世紀30年代。50年代後,經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和考古調查、發掘、鑽探,對元大都的平面規劃作了復原。

在元大都的東北部發現街道遺跡,在南北向主幹大街東西兩側,等距離地排列著許多東西向胡同。今北京內城從朝陽門(元齊化門)至東直門(元崇仁門)間排列的22條東西向胡同,就是當時的舊跡。

元大都是在荒野上平地起建的,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都城的規范。它三重城垣、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有九經九緯的街道和標準的縱街橫巷制的街網布局,成為宋以來城市發展的一個總結,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元大都在規劃中還注意促進商業的發展,並有發達的給排水系統和完善的軍事防禦、對內監督設施。在當時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大都遺址

⑽ 比較分析唐朝長安城、北宋東京城、元朝大都城、明朝北京城的布局特點!

北京故宮,原名"紫禁城"。在明代朱元璋之孫,通過地理風水反復研究後,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歷時十四年建成。其規模宏大,佔地7.2平方公里,建築面積為1.5平方公里,有房屋9999間,黃色琉璃瓦屋頂,藍色護城河和紅色圍牆把它與外界隔開。

故宮在設計建造時,遵循了許多儒家的原則,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所謂前朝,是指宮殿的前面是百官議政的朝堂;所謂後市,是指皇宮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交易市場,以滿足宮廷生活的需要;左祖,指的是皇宮的左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廟;右社,指皇宮的右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穀物神的社稷壇。

故宮的建築都嚴格遵循對稱的規則,沿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排列,而這條中軸線上的建築,更以故宮為重心,這些建築都坐北朝南,體現著皇帝的至尊。午門是故宮的正門,紅牆黃瓦,朱漆大柱,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平面呈"凹"字形,以聚生氣,中間洞開三門。在午門高大磚石墩台上建有崇樓五座,正樓九開間。這些都是傳統思想"九五至尊"的象徵。

過了太和門就是三大殿。三大殿坐落在一個"土"形的三台上,這個三台一方面抬高了三大殿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中國文化陰陽五行中"土"居中,所以故宮的設計者將故宮最重要的部分用漢白玉砌成了"土"形三台。

坤寧宮與乾清宮的名字和功用都是對應的。《易經》中,乾對天,主陽;坤對地,主陰。清、寧二字都是安定、詳和的意思。

故宮的後門為神武門,位於中軸線之北。神武門原稱玄武門,為了避康熙玄燁之諱將玄武門改為神武門。故宮中有一條稱為金水河的小河,橫貫東西,將廣場分為南北兩半。在中國人的環境觀念中,背山面水是一種理想的模式,甚至以風水的形式被固定下來。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並流經幾座重要的建築前面,以造成背山面水的吉利環境。按五行相生,金生水,故名金水河,也是皇家飲用之用。

故宮的規劃與建築布局運用了五行學說的觀念。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世界觀和宇宙觀。古人認為世上萬物皆分陰陽,男性為陽,女性為陰;方位的前為陽,後為陰;數字中的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等等。在故宮,屬於陽性的帝王執政的朝廷放在前面,將皇帝、皇後生活的寢宮放在後方,這不僅適應使用功能方面的需要,也符合陰陽之說。前朝安排了三座大殿,後宮部分只有兩座宮(即乾清和坤寧二宮,交泰殿是後期加建的),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之說。又如天上五官的中官居於中間,而中官又分為三垣,即上垣太微、中垣紫微、下垣天市,這中垣紫微自然又處於中官之中,成了宇宙中最中心的位置,為天帝居住之地。這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宮殿也應該稱為紫微宮。明、清兩朝把皇帝居住的宮城禁地稱為紫禁城自然是事出有據了。唐朝長安的皇城和宋朝汴梁的宮城,它們的南門都稱為朱雀門。明、清朝紫禁城的午門也稱為五鳳樓,鳳本屬鳥類,所以午門也是朱雀門,北面的宮門自然稱玄武門。

紫禁城的龍脈就是北京城的龍脈。中國的龍脈在昆侖山,在引用了許多古人論述天壽山與北京城的關系後斷言北京的龍脈在昌平的天壽山,龍穴就在紫禁城。作者強調:「古人建城必靠山,古人建陰宅必選山」、「古人建城必尋龍脈」、「定龍脈是建城的首要原則」。意思就是古人在建北京城和紫禁城時肯定是先選定天壽山龍脈後建城。如果二環路內的北京城是明朝選定的,倒可勉強附會,可偏偏這個城址不是明朝的首選地,而是明的前朝元代選址定都的。明清紫禁城也是在元故宮的遺址上南北稍加移動修建的,決不是明朝根據龍脈重新選址修建的。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弄明白,昌平那座山明朝之前叫黃土山,明朝選為皇陵後才改名天壽山,因此所有論述天壽山與北京城關系的書都是明朝以後文人的附會說。忽必烈選址都城時有個得力參謀劉秉忠,此人有些迷信,當過和尚,又懂得道教理論,但未見他的風水和龍脈之說。據一位元史專家介紹,迄今為止,他也沒發現一篇元朝建大都城和故宮前先根據風水理論定龍脈的文獻。

曾有人把北京城西北缺角、東南角歪斜解釋為風水學上的「天塌西北、地陷東南」。近期另一本國家級的權威雜志的風水專輯上,也有教授根據風水理論把西北缺角稱為「天缺口」。所以北京城和故宮筒子河西北都缺一角,總之都是人為故意。中國歷史上哪朝哪帝不迷信風水,但為什麼魏洛陽城西北多一角?南朝建康城、北宋東京城、唐長安城、元大都城、元明清宮城都不缺西北角?元大都是非常典型的方正平直的都城,大街小胡同都規定尺寸、馬可·波羅在游記中有清楚的記載,但為什麼東直門和西直門不能通順平直?非常重要的安定門大街到了大佛寺就得拐一個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