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宜昌商周遺址

宜昌商周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8 15:25:23

1. 中國歷史遺跡

一、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現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於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徵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於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隨時可見雲霧或纏繞於山腰,或飄浮於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三峽的雲和三峽的雨。

2. 急急急!對新三峽風景的評點

被破壞的很嚴重,冬天都沒有水。
虎跳峽還可以

3. 求從宜昌出發游三峽沿途景點順序!

三峽大壩旅遊區佔15.28平方公里,目前對遊客開放的是三個觀景點:壇子嶺、185平台、截流紀念園。登上5A級旅遊景區壇子嶺觀景點你能鳥瞰三峽工程全貌,體會毛主席詩句「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豪邁情懷;站在185平台上向俯看,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與自豪;走進近壩觀景點,你能零距離感受雄偉壯麗的大壩;登上壩頂你能直面雷霆萬鈞的泄洪景觀;來到截流紀念園欣賞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彷彿置身於「山水相連,天人合一」的人間美景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市的奉節縣,東至湖北省的宜昌市,全長193千米。自西向東主要有三個大的峽谷地段: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 三峽因而得名。三峽兩岸高山對峙,崖壁陡峭,山峰一般高出江面1000---1500米。最窄處不足百米。三峽是由於這一地區地殼不斷上升,長江水強烈切而形成的, 因此水力資源極為豐富。
自白帝城至黛溪稱瞿塘峽,巫山至巴東官渡口稱巫峽,秭歸的香溪至南津關稱西陵峽。兩岸山峰海拔1,000到1,500公尺,峭崖壁立,江面緊束,最窄處是長江三峽的入口夔門只有100公尺左右。水道曲折多險灘,舟行峽中,有「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的境界。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除此之外還有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這里兩岸高峰夾峙,港面狹窄曲折,港中灘礁棋布,水流洶涌湍急。「萬山磅礴水泱漭,山環水抱爭縈紆。時則岸山壁立如著斧,相間似欲兩相扶。時則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無。」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詩中,把峽區風光的雄奇秀逸,描繪得淋漓盡致。國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經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時酈道元寫的,書中有一段關於三峽的生動敘述:「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áng)!」。 三峽地跨兩省。兩岸崇山峻嶺,懸崖絕壁,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隨著規模巨大的三峽工程的興建,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 三峽旅遊區優美景區眾多,其中最著名的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雲陽張飛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宏偉的三峽工程,大寧河小三峽等。 游三峽有三條路線可選:1、從重慶順江而快節奏地觀賞三峽的奇特風光;2、從上海、南京、武漢逆流而上游覽長江沿途美景;3、從三峽的東口宜昌出發飽覽神奇美麗的長江三峽風光。長江三峽,無限風光。瞿塘峽的雄偉,巫峽的秀麗,西陵峽的險峻,還有三段峽谷中的大寧河、香溪、神農溪的神奇與古樸,使這馳名世界的山水畫廊氣象萬千——這里的群峰,重岩疊嶂,峭壁對峙,煙籠霧鎖;這里的江水,洶涌奔騰,驚濤拍岸,百折不回;這里的奇石,嶙峋崢嶸,千姿百態,似人若物;這里的溶洞,奇形怪狀,空曠深邃,神秘莫測……三峽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無不如詩如畫,並伴隨著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動人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長江三峽,地靈人傑。這里是中國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著奇光異彩;這里,孕育了中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李白、白居易、劉禹錫、范成大、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詩聖文豪的足跡,留了許多千古傳頌的詩章;大峽深谷,曾是三國古戰場,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用武之地;這里還有許多著名的名勝古跡,白帝城、黃陵廟、南津關……它們同這里的山水風光交相輝映,名揚四海。
三峽是渝鄂兩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著漢族和土家族,他們都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和習慣。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龍舟賽,是楚鄉人民為表達對屈原的崇敬而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巴東的背婁世界、土家人的獨特婚俗、還有那被稱為魚類之冠神態威武的國寶---中華鱘。 1982年,三峽以其舉世聞名的秀麗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5年10月23日,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發布。 評選出的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分別是:雅魯藏布大峽谷、金沙江虎跳峽、長江三峽、怒江大峽谷、瀾滄江梅里大峽谷、太魯閣大峽谷、黃河晉陝大峽谷、大渡河金口大峽谷、太行山大峽谷、天山庫車大峽谷。

1、瞿塘峽:
西起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8公里,景色最為雄偉險峻。主要景點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古棧道,風箱峽,粉壁牆,孟良梯,犀牛望月。
在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

2、巫峽:
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它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巫峽峽長谷深,奇峰嵯峨連綿,煙雲氤氳繚繞,景色清幽之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美不勝收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

3、西陵峽:
西起香溪口,東至南津關,歷史上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灘多水急、行舟驚險而聞名。
建國後,經過對川江航道的多年治理和葛洲壩水利工程建成後,水勢已趨於平緩,然綺麗景觀如舊。

當地特色

【山水畫廊】
巫峽西陵峽長江三峽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完美的組合而成,共同構造了一幅壯觀瑰麗的畫卷。
瞿塘峽山勢雄峻,上懸陡,如斧削而成,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堪稱天雄關,因而有「夔門天雄」之稱。有詩稱之「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江水至此,水急濤吼,蔚為大觀。清代詩人何明禮有一首詩寫得至為貼切:「夔門通一線,怪石插流橫。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
巫峽幽深奇秀,兩岸峰巒挺秀,山色如黛;古樹青藤,繁生於岩間;飛瀑泫泉,懸瀉於峭壁。峽中九曲回腸,船行其間,頗有「曲水通幽」之感。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富魅力,她聳立江邊,宛若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國畫。有唐代詩人元稹之詩為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西陵峽灘多水急,其中的泄灘、青灘、崆嶺灘,為著名的三大險灘。

【沿江古文化】
考古發掘表明,長江三峽巫山地區文化積淀相當豐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遺址遍布長江和大寧河兩岸,多達一百七十餘處。這些文物遺址中,最具特色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遺址、魏家梁子遺址和大寧河岸雙堰塘遺址商周遺址。其中,雙堰塘遺址面積近十萬平方米,曾出土過三羊獸形銅尊、編鍾石磬和石范。專家分析這一帶, 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域之一,還可能是「巴墟」的所在地。
巫山文化遺址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在長江南岸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發現二百萬年前人類化石,此外,新石器時代晚期魏家梁子文化的發現,又使巫山成為研究三峽歷史的重點地區。在長江與大寧河兩岸的巫山境內,還發現的幾處大型古代城址,為研究古代三峽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提供了難得的證據。有「袖珍古城」之稱的大昌古鎮,小巧玲瓏,民居保存良好。
秭歸是楚文化發源地之一,位於秭歸的屈原紀念館內珍藏有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歷史文物六百餘件,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依據;位於涪陵縣的小田溪戰國土坑墓葬群,出土了眾多文物,其中銅器最為精美。

【懸棺和棧道】三峽懸棺
三峽棧道在瞿塘峽北岸一處黃褐色懸崖上,有幾個豎立的洞穴,約寬半公尺,從前裡面置有長方形的東西,從遠處看去,形狀象風箱,所以被稱為風箱峽。那些風箱是戰國時代遺留的懸棺,共發現九副,棺中有青銅劍和人骨,現在懸棺已墜毀,洞穴仍存。南岸粉壁崖上多古人題詠石刻,篆隸楷行,造詣各殊,刻藝精湛。
古棧道遺跡是岩壁上依次排列的無數石孔,石孔一般距水面30米左右,深約一尺,孔距在四至六尺之間,多數地段為上兩排。古時,在石孔上插入根六寸木棍,然後在木棍之間鋪上木板,這就是大寧河的棧道。人們就在木板上行走並運送物資。對遊人來說,懸棺和棧道都是帶有神奇色彩,遊人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對「棧道之迷」作出解釋。

沿途景點
一、豐都:豐都鬼城、豐都雪玉洞
瞿塘峽二、忠縣:石寶寨
三、萬州:市場、雜技、青龍瀑布
四、雲陽:張飛廟
五、奉節:白帝城、瞿塘峽
六、巫山:小三峽、小小三峽、大昌古鎮
七、巴東:神農溪
八、秭歸:三峽大壩、屈原祠、香溪、古黃陵廟、九畹溪、太平溪

長江游輪
說到游輪呀,大多數人會立刻聯想到那精緻的艙房、奢華的舞會、迎風破浪的雄姿。乘坐豪華游輪是最奢侈、最享受的旅行方式之一,遊客在船上可以盡情吃喝玩樂,或享受水天一色簇擁的悠閑時光,船上還會舉辦花樣百出的各種活動,讓旅途再也不是枯燥無聊。游輪停靠的地點也都是風景名勝,安排遊客上岸游覽,遊客既不需帶著行李一路奔波,也不用為三天兩頭換旅館而困擾。
在長江上同樣有著「長江1號」,「長江天使」,「藍鯨」,「維多利亞」"世紀之星""長江探索"等著名的豪華游輪,它們就像是航行在江上的五星級度假飯店,包括餐廳、咖啡廳、酒吧、迪斯科、夜總會、影院、圖書館、游泳池、三溫暖、購物商店、健身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只要你願意,每分每秒都過得多姿多彩! 最重要的是,乘坐游輪,千萬不要一直縮在房間里,那樣你可會錯過游輪旅行最具特色的部分。長江游輪大多在重慶和宜昌之間航行,上水宜昌開航,是4晚後抵達重慶;水是重慶開航,是3晚後抵達宜昌。來回正好一個星期。一般三月份開始全年的航次,一直到11月結束。4,5,9,10為旺季,其他月份是淡季。冬季航次比較少,價格最低。

4. 長江三峽是在哪個省區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重慶市、湖北恩施州、湖北宜昌市地區境內。

三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經過恩施,東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93千米,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組成。

長江三峽位於中國的腹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跨重慶奉節、重慶巫山、湖北巴東、湖北秭歸、湖北夷陵。

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水下碑林」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巴蜀勝境」張飛廟、蜀漢皇帝劉備的託孤堂、龍骨坡巫山文化遺址等景觀。

(4)宜昌商周遺址擴展閱讀

地理:

距今7000萬年以前,在燕山運動中,川東和鄂西一帶形成了巫山等一系列褶皺山脈。它們由西南-東北走向轉為東西走向,地勢由南向北逐漸降低。

這些山脈與北面的巴山之間是一個東西相對低凹的地帶,古長江的峽江段便沿此低凹帶向東流去。而隨著該地區地殼的繼續上升,河流下切愈加劇烈,最終形成三峽。

文化:

長江三峽巫山地區文化積淀相當豐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遺址遍布長江和大寧河兩岸,多達一百七十餘處。

這些文物遺址中,最具特色的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溪文化遺址、魏家梁子遺址和大寧河岸雙堰塘遺址商周遺址。

其中,雙堰塘遺址面積近十萬平方米,曾出土過三羊獸形銅尊、編鍾石磬和石范。專家分析這一帶, 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域之一,還可能是「巴墟」的所在地。

5. 長江歷史

今長江的形成發在距今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時的燕山運動,在長江游形成了唐古拉山脈,青藏高原緩緩抬高,形成許多高山深谷、窪地和裂谷。

長江中下游大別山和川鄂間巫山等山脈隆起,四川盆地凹陷,古地中海進一步向西部退縮。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時,四川盆地緩慢上升,夷平作用不斷發展,雲夢、洞庭盆地繼續下沉。

距今3000-4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發生強烈的喜馬拉雅山運動、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消失,長江流域普遍間歇上升。其上升程度,東部和緩,西部急劇。

金沙江兩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顯著抬升,同時形成了一些斷陷盆地。由於河流的強烈下切作用,出現了許多深邃險峻的峽谷,原來自北往南流的水系相互歸並順折向東流。

長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較小,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低凹地帶下沉為平原(如兩湖平原、南襄平原、都陽平原、蘇皖平原等)。

到了距今300萬年前時,喜馬拉雅山強烈隆起,長江流域西部進一步抬高。從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長江溯源浸蝕作用加快,切穿巫山,使東西古長江貫通一起。

(5)宜昌商周遺址擴展閱讀:

長江源由北源楚瑪爾河,南河當曲和正源沱沱河組成,楚瑪爾河發源於可可西里自然保護區深處的可可西里湖,藏語意為「紅水河」,全長約515公里,流量小,夏季經常斷源,最後流入長江上游的通天河。

有關長江的歷史故事:

傳說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

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

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6. 三峽的歷史

據古人類學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萬年前,三峽地區已有人類祖先的遺跡。巫山大廟區龍骨坡發現的三峽人類化石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這一發現充分證明了三峽地區是亞洲古人類起源地之一。
至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時期。三峽地區的早期人類活動已相當活躍。位於庫區境內的秭歸、巴東、巫山、奉節、雲陽、忠縣及豐都等地,均發現了當時人類活動的遺跡、遺物。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峽東口的大溪鎮附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公元前22世紀末、21世紀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戰國時代。三峽地區曾為「九州」的深州、荊州之境。是古時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領建都於江洲(今重慶市),成為當時巴國軍事、文化中心。至西周晚期,據考證當時楚國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峽東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為三峽地區重要的氏族部落。因此本地區現存一批商周時代的遺址,如秭歸樹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雲陽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漢時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後(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普遍推行郡、縣制度。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本地區為益州巴、巴東二郡,荊州南、宜都二郡所轄。這時期本地區經濟繁榮,人民生活穩定,現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於這個時代。而且還保存了漢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遺物忠縣二闕。
魏晉時代,本地區曾為蜀漢、東吳轄區,仍屬益州巴、巴東二郡,屬荊州建平、宜都二郡轄,西晉初,巴、巴東二郡改隸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領袖李雄稱成都王,二年稱帝,國號成。公元338年其侄李壽改國號漢,轄今四川東部地區。公元347年,桓溫滅成漢,穆帝建東晉,至東晉末,本地區共設巴、巴東、涪陵、建平、宜都五郡。巴縣華光墓群為代表的晉代遺物是了解那個時期最好的歷史遺跡。
南北朝時期,行政區劃混亂。南朝蕭梁,本地區曾設楚、信、荊、宜、萬五州。北朝西魏又設楚、信、荊、拓、通、開、臨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設八州,十幾郡,下置二十縣左右。現存南朝忠縣象鼻石崖墓群為代表的墓葬是那個時期的遺存。
隋開皇元年至三年間(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以州統縣。本地區設信、臨、渝、荊、南、陝、開等州。後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縣二級制,下置巴東、臨江、夷陵、涪陵等郡。現奉節縣白楊溝墓群、宅坪墓群中均為隋代遺物。
唐貞觀年間全國實行道、州(府)、縣三級制,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設開元十五道,本地屬隸山南東道,下置渝、涪、忠、開、夔、南、歸、陝七州及雲安監。唐朝經濟繁榮鼎盛,因此大量地面、地下文物都始於這個時期,以涪陵白鶴梁枯水題刻為代表。
北宋廢道為路,南宋沿襲,本地區屬夔州。下設大寧監、雲安軍、咸淳府、重慶府、直隸夔州路,另設涪、歸、開、夔各州和巴東安撫司,石硅安撫司。本地區保留了當時大城市、早期工業遺址(窯址、冶煉址)及地面石刻。
元廢軍、監制改省、路、州、縣四級制,本地區屬四川行中書省夔州路、重慶路及湖廣行中書省峽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權,建都重慶。重慶彈子石大佛是當時的歷史遺存。
明廢路改府,省州改縣。本地區設重慶、夔州、宜昌三府、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設石柱宣慰司。崇禎十七年(公元1640年),張獻忠四川建大西農民政權,大寧隸屬,至清順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寧始被清統始。清襲明制。現存大量地面建築,廟宇、祠堂、民居都是那個時期的遺物。
中華民國元年,(公元1911年)裁廢道制,以府、州、廳、直隸省政。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設四川、湖北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區制。本區隸屬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區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區。抗戰期間,重慶市為國民政府陪都,大量遺跡的保存反映了當時抗日救國,革命斗爭年代的史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公元1949年)後,1953年撤消原行署區,成立四川、湖北兩省,該地區置重慶、涪陵、萬縣、宜昌地區行署。下設22個市縣。
1、地形環境庫區由丘陵、中低山和峽谷組成,東段為深嵌於巫山山脈中的三峽峽谷,長約160km。西段為四川盆地東部的低山丘陵區,長約450km。
巫山山脈位於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平均海拔700~800m,長江由西至東又折向東南,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峽自然景觀,亦構成川鄂間的天然通道。長江較大的支流亦分布於此段,梅溪河、大寧河、香溪河、神農溪等地區是史前巴、楚先民修養生息的主要地段。此庫段內分布有7市、縣,即:湖北宜昌市、秭歸、興山和巴東縣,重慶的巫山、巫溪和奉節縣。
自奉節縣上溯至庫尾地段的低山丘陵區,平均海拔300~700m,在該段內,長江位於盆地底部,河谷形態以寬谷為主,輔以小型峽谷段。此庫段內長江最大的支流為烏江,其它較大的支流有御臨河、龍溪河、澎溪河、磨刀溪,長灘河,它們呈樹枝狀分布於幹流兩側。由於兩岸河谷地帶地理條件優越,史前即為巴人祖先的重要聚居地。該庫段內分布有重慶、涪陵、雲陽、萬縣、忠縣、開縣、豐都、長壽、武隆、石柱、巴縣、江津、江北、合川等市、縣。
2、地質環境庫區出露的地層岩性以沉積岩為主、西陵峽段主要為震旦系(Z)、下古生界(Pz1)及上古生界(Pz2)的淺海相厚—中厚層狀碳酸鹽岩組;奉節至香溪庫段,主要為中生界下、中三迭統(T1+2)淺海的瀉湖相碳酸鹽岩組,奉節—庫尾段主要為上中生界,上三迭系及侏羅系、陸相碎屑岩組,該段出露的侏羅系砂岩中,含魚類及爬行動物化石。新生界在庫段分布者為第四系沖積、洪積、坡積和重力堆積物。沖積物分布於長江及其支流兩岸。組成漫灘和多級階地,成分以亞粘土、亞砂土及砂礫層為主,含脊椎動物化石、常伴有石製品出現。
3、水文環境庫區屬長江上游地段,較大的支流有十餘條。總體流向萬縣以上為北東向,萬縣以下為東向。受氣候的控制,洪、枯水期水位相差懸殊,素有「洪水阻於峽,枯季阻於灘」的特點,洪、枯水位最大變幅可達70m左右。三峽水位正常水位變幅在175m至156m之間。
4、氣候環境庫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受地形影響,年平均氣溫16~20℃,年平均相對濕度65%~75%。氣溫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游偏高約2~4℃。其氣候特點是:冬暖、春旱、夏熱、秋雨,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風力小。

7. 長江三峽一帶地區的遺址和遺跡有哪些

長江三峽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大峽谷,還是我國乃至亞洲最早居住古人類的地區之一,是中國和世界人類遠古文明出現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曾預言說:「我們現在稱北京猿人為我們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裡?我覺得應該到長江三峽一帶探尋。」現在,考古學家在大量的遺址遺跡中已經找出三峽人類活動的大致輪廓,在舊石器時代遺址的巫山龍骨坡,發現200多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證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人類;新石器時代遺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峽人類的聰明才智;三峽地區古代巴人的遺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峽是巴人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長江文明堪與黃河文明媲美。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與雄偉壯麗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向人們展開了一冊數千年文化歷史的巨卷。可以說,百里三峽是一根哺育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臍帶,如果沒有這個通道,中華民族文化史就是殘缺的。

三峽是中國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景觀,小學課本收入的《長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認識長江的豪邁;中學課本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名詩,和劉白羽的《長江三峽》,讓我們進一步領略了三峽的雄奇與壯麗;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峽》一文中把長江三峽那獨具魅力的風光名勝和意境渲染得淋漓盡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們對三峽的印象。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南津關,全長193公里。我們通常所的三峽風光是指泛從重慶到宜昌全長600公里的峽江風光。整個三峽位於崇山峻嶺之中,兩岸山高谷深,懸崖絕壁,群峰競秀。三峽「山水峽林泉洞,包羅萬象;雄奇秀險峻幽,無奇不有」;其景色之壯觀,氣象之宏闊,占盡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稱為天然博物館,是世界知名的旅遊熱線,位居全國十大風景區之首。

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谷,以雄奇之美著稱於世。瞿塘峽山勢雄峻,兩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樣,其中夔門山勢尤為雄奇,是瞿塘峽的代表景觀,也是長江三峽在景觀上特徵最明顯的景觀。古人詩稱夔門為:「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人們常稱「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劍門天下險,夔門天下雄」。

巫峽是三峽中最長的峽谷,以幽深秀麗聞名中外。巫峽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絕,就像一串翠綠的寶石鑲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於巫峽濕氣蒸騰不散,容易成雲致霧,隨時可見雲霧或纏繞於山腰,或飄浮於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騷人墨客游歷三峽時,感受最深的莫過於三峽的雲和三峽的雨。

8. 三峽兩岸的古跡如何遷移

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084平方公里的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曾是古代先民們勞動耕作,休養生息的重要地區,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文物資源,至今地面上聳立著形形色色的眾多古代建築,一二級台地下埋藏著大量的未經系統發掘的古代文化遺址和墓葬群。這里,地面上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涪陵白鶴梁枯水題刻,天下聞名的「鬼城」——豐都名山,「長江明珠」——忠縣石寶寨,南方珍貴少見的忠縣「漢代雙闕」,殿宇巍峨的雲陽張飛廟,多姿多彩的三峽石刻……;地下有國內外聞名的巫山大溪古文化遺址,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豐都煙墩堡舊石器遺址,忠縣中壩文化遺址……。長江三峽工程建成蓄水後,這些豐富的文物古跡資源將被淹沒或受到嚴重影響。及時保護搶救好這些地面文物,系統發掘地下文物,搞好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惠及子孫,造福人類的事業,是國家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是三峽工程建設本身的要求和人們的共同心願,也是衡量三峽工程庫區移民工作成敗好壞的一個重要方面。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從20世紀50年代起,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就與文物部門配合,在三峽庫區進行了文物資源調查工作。1990年形成的長江三峽工程移民論證可行性報告中專門列出了文物古跡保護遷建規劃一章,並於1992年隨同移民報告通過了國務院及全國人大的審查批准。1993年,國家文物局組織全國文物專家及

作者簡介:梁福慶:男(1952年-),重慶市人,國務院三峽辦移民管理咨詢中心處長,三峽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水庫移民管理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

有關文物工作者,深入三峽庫區開展了調查、勘測和試掘,並著手規劃有關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隨後,湖北、四川兩省文物部門又在宜昌、萬縣設立了三峽工程文物部門保護工作站,具體進行調查、勘測、發掘、遷建等文物保護工作。1993年國務院頒發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中明確規定:「因三峽工程蓄水淹沒的……等專業設施和文物古跡,需要復建的,應根據安置區的建設規劃,按照經濟合理的原則,提前在淹沒線上復建」。《長江三峽工程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規劃大綱》中也指出:「淹沒區及移民遷建區的文物古跡要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按照重點保護、重點發掘的原則提出保護規劃」。根據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部署,受湖北省移民局、四川省移民辦(今重慶市移民局)委託,1995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文物研究所抽調全國30多個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等數百名科學工作者到三峽庫區進行調查、勘察等規劃工作,並於1996年初步制訂完成了《長江三峽工程淹沒及遷建區文物古跡保護規劃報告》。1997年後,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及湖北省、重慶市人民政府本著對國家對歷史負責的精神,高度重視和著力搞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每年投入上億元資金進行文物保護工作,推動了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逐步深入開展。

2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特色及成效

2.1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的數量及特色

2.1.1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數量及資金

經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審批,三峽庫區文物保護項目共1087處,其中地面項目346處,地下項目723處(重慶752處,湖北335處)。地下723處項目的考古發掘面積為171萬平方米,其中重慶127萬平方米,湖北44萬平方米。

2003年,根據國務院三峽建委《關於三峽工程淹沒區及移民遷建區文物保護總經費及切塊包干測算報告的批復》規定: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包干資金5.0587億元(靜態資金,不包括白鶴梁、石寶寨、張恆候廟、屈原祠四個重點工程項目經費),其中地面文物保護1.2628億元、地下考古發掘3.5765億元,行管、庫房、培訓、綜合監理等其它費用2193萬元;切塊包干給重慶市3.7986億元,湖北省1.1633億元,國務院三峽建委統籌967萬元。

2.1.2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特色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是一個具有自身特點的系統,主要包括地下文物、地面文物兩大類,其重要性和獨特性的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2.1.2.1 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古生物化石地點有60多處,許多遺址中含有大量的具有中國南方舊石器特徵的砍砸器、刮削器,是解決我國舊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地點。

2.1.2.2 新石器時代遺址有80多處,是解決長江流域江漢平原至四川盆地的東西兩大文化系統分界的關鍵地區。

2.1.2.3 古代巴人包括夏商周時期的遺址和墓地100多處,是解開古代巴人歷史之謎的主要地段。

2.1.2.4 楚、秦、漢至六朝的遺址和墓地500餘處,是說明楚、秦及中原文化如何進入三峽地區,並與當地巴文化逐漸融合的重要地段。

2.1.2.5 古代枯水題刻6處和宋代以來洪水題刻數十幾處,組成了舉世罕見的古代石刻水文記錄長廊。

2.1.2.6 東漢石闕數處和唐宋明清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詩文題刻數十處之中,既有著稱於世的珍貴藝術品,又有可說明當地重要歷史情況的歷史文物。

2.1.2.7 包括廟祠、民居、橋梁等明清建築近300處,具有鮮明的三峽自然風貌和傳統文化結合的特點。

2.1.2.8 數處古代棧道、纖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古代航運遺址。

2.2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成效

2.2.1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進展情況

近10年來,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國家文物局及湖北省、重慶市文物、移民部門積極組織實施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湖北省、重慶市文物部門都制訂了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分階段「倒計時」計劃,並分別與各縣區政府及文物保護單位簽訂了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責任狀及有關工作合同,制定了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有序開展了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截止2005年底,湖北、重慶兩省市累計已開展文物保護項目913處(湖北323處,重慶590處),占規劃任務的84%,其中地面項目334處,地下項目579處。累計下達資金6.5億元(動態資金。下同。包括白鶴梁等四大項工程資金),摺合靜態資金5.118億元,占規劃資金84.5%,完成動態投資4.63億元。地下考古發掘方面,累計完成發掘面積 143萬平方米,其中湖北累計完成40萬平方米,占規劃任務90%;重慶累計完成103 萬平方米,占規劃任務79%。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出土珍貴文物數千件,一般文物數萬件,各類標本10多萬件。地面文物保護方面,現已征地數百畝,遷建、復建地面文物或留取資料300多處。其中,湖北省已完成留取資料71處、搬遷復建40處,原地保護5處,除屈原祠正在按計劃復建外,其餘地面保護項目已基本完成;重慶市完成留取資料96處、占規劃任務90%;原地保護46處,占規劃任務90%;完成建築物落架拆除76處,占規劃任務90%,其中完成搬遷復建16處(含張飛廟)。目前,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進度、質量、投資、安全情況總體良好,沒有發生重大質量和安全問題,文物保護的投資基本控制在包干范圍內。

2.2.2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成效情況

2.2.2.1 地下文物發掘保護成效情況

三峽庫區地下考古發掘項目進展較為順利,施工進度與計劃基本銜接,投資控制在限額范圍內,施工管理比較規范,發掘工作能嚴格按照國家《田野考古工作規程》操作,發掘質量較好,並有一些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新發現,經過近1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在從學術上探索三峽地區古代歷史信息方面,已經取得一批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一是豐都高家鎮、煙墩堡等舊石器中期遺址的發掘,將重慶的舊石器文化向前推進至距今5-10萬年前。奉節橫路、魚復浦等遺址年代在7000-8000年之間,對於研究舊石器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問題很有價值。

二是在重慶市忠縣哨棚、中壩遺址等地發現的「哨棚嘴文化」可能是重慶峽江地區龍山時代以前的新石器文化的代表。三峽地區「老關廟下層文化」、「魏家梁子文化」到「哨棚嘴文化」的提出,反映著對重慶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的逐步認識過程。豐都玉溪遺址發現的相當城背溪時段的早期文化遺存,距今約7000年左右,對建立重慶地區原始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湖北省巴東縣楠木園遺址保存有完好的城背溪文化時期的文化層,是湖北三峽工程庫區城背溪文化遺存最豐富的遺址。在秭歸縣獨石子遺址發現了較豐富的大溪文化時期的文化堆積和墓葬,秭歸官莊坪遺址發現了屈家嶺文化的地層,這些發掘進一步豐富了峽江地區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內涵。

三是重慶忠縣中壩遺址、哨棚嘴遺址、萬州區中壩子遺址、雲陽縣李家壩遺址等出土的夏商周時期遺存,大大改變了人們過去對重慶地區夏商至西周這一段早期巴文化知之甚少的狀況。上接新石器時代,初步顯現出這一時段的考古學文化序列,並將過去通過戰國晚期墓葬所知的巴文化推進到了春秋時代,使巴文化從商周到戰國形成一個不間斷的完整序列。巴人聚落包含了多方面的信息,從功能布局、建築結構到巴人的建築、冶金、鹽業、窯業,可以說已經打開了深入研究巴人社會的神秘之門。由於不少楚墓的發現,以及湖北秭歸縣白水河遺址、柳林溪遺址、官莊坪遺址都發現了商周時期的遺跡和遺物,為研究巴楚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四是秦漢以後大量城址、軍寨、聚落、墓葬、建築、窯業、農作遺跡的勘探發掘以及為數眾多的珍貴文物出土,為峽江地區文明進程、戰爭事件、環境變遷補充了大量不可替代的實物史料。

五是對重慶雲陽縣舊縣坪遺址及湖北秭歸東門頭城址范圍內的李家街遺址等的發掘,使我們對峽江地區漢、宋、明時期依山臨江的縣城情況有了更多的了解。

六是秦漢唐宋代的墓地發掘,為研究三峽地區古代的喪葬禮俗提供了新的資料。

同時,庫區各區縣加強了文物庫房建設,出土文物的保管條件有顯著改善,文物管理制度較為規范,沒有發生文物重大安全問題。

2.2.2.2 地面文物遷建保護成效情況

三峽工程庫區各地地面文物保護工作正在按規劃有計劃地實施。三峽庫區地面文物保護工作順利開展,文物保護項目的設計、征地等前期工作都已基本到位,建築物落架拆除工作進展順利,工程施工順利開展,項目復建把關嚴格,質量較好,能夠按計劃完成地面文物保護工作任務。其中重慶市雲陽縣張飛廟,忠縣「漢代雙闕」,奉節縣瞿塘峽壁石刻、清靜庵、永安宮,湖北省巴東縣清風亭,秭歸縣青灘民居、江瀆廟、屈子橋、水府廟等一批重點地面文物保護項目己經完工,保護工程質量良好,並投入旅遊、文物保護開發等使用,發揮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重慶市涪陵區白鶴梁水文石刻,忠縣石寶寨,巫山縣大昌古鎮古民居,湖北省秭歸縣屈原祠等一批重點地面文物保護項目工程施工正在按計劃進行,工程進度正常,項目保護施工質量良好,能夠按期完成有關地面文物保護工作任務。

三峽庫區地面文物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保存了峽江古民俗建築,展現了庫區古民俗文化、歷史風貌,並為庫區地方今後發展民俗旅遊創造了物質條件。

2.2.2.3 文物保護工作管理成效情況

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在全國文物保護工作中率先實行了文物保護任務完成與資金使用完成「雙包干」政策,切實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同時,重慶市、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管理辦法,在全國開創了地方政府出台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系統管理辦法的先河。在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中,三峽庫區開拓創新了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單項監理(包括地下文物考古發掘及地面文物搬遷復建的單項監理)、綜合監理,促進和確保了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常進度、工程質量、資金安全使用及管理效益提高。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單項監理及綜合監理還推廣應用到「南水北調」工程及全國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與此同時,日常性開展的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檢查及文物工作稽察,有力推進了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健康、有序,確保了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經費的正常使用及文物保護工作的 「雙包干」政策的貫徹落實。

三峽庫區加強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管理的作法及經驗,得到了國務院三峽建委辦公室、國家文物局等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並推廣應用到全國文物古跡保護工作。

3 進一步搞好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對策

保護搶救好長江三峽工程庫區的文化遺產和文物資源,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提高人民的民族自信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進而建立三峽文明工程形象及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極為深遠的意義。同時,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在歷史研究、藝術研究、自然科學研究和旅遊開發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價值。因此,我們要按照依法、科學的原則,採取得力措施,進一步做好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

3.1 依法按規定進行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切實加強文物保護的系統協調工作

在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中要堅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同時嚴格按照移民規劃大綱、移民經費切塊包干使用、分省市負責等有關規定來規范和指導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保證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科學有序地順利進行。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工作是一個涉及諸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又是三峽移民工程的子系統工程,需要與三峽工程建設和移民工程建設緊密銜接,協調配合,統一行動。三峽工程建設具有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的特點,作為移民子系統的三峽庫區的淹沒區及遷建區的文物古跡保護項目,也必須與移民工作同步或者超前,才能不拖三峽工程建設的後腿,不貽誤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因此,地下文物的發掘和地面文物的遷建保護,要遵循按照蓄水位從低到高優先安排的原則進行計劃及實施。在移民遷建區的文物保護工作還要注意與移民遷建區的建設活動協調配合,才能切實搞好文物保護工作。

3.2 大力加強正面宣傳引導工作,組織動員全社會關心和支持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

3.2.1 要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會議、資料等多種形式和方法,加強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正面宣傳:宣傳黨和國家歷來重視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宣傳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和發展前景;積極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國家大型建設工程對文物保護的積極作用,看到解放後近50年來我國文物考古工作就是因為緊緊依靠國家大型建設工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有了今天的飛速發展和輝煌成就,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也將因三峽工程建設而得到迅速發展;正確疏導輿論,澄清和消除人們的一些誤解;引導人們理解、關心和支持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形成「合力」來齊心協力搞好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

與其同時,各地還可以採取舉辦報告會、座談會,組織考察團實地考察等形式和方法,組織動員全社會來獻計獻策、技術支援、經濟贊助等,關心、支持和幫助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

3.2.2 組織動員三峽工程庫區全體社會力量來進行和搞好文物保護工作。

3.2.2.1 要全力爭取三峽庫區各級政府的重視、支持和領導,努力把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變成各級政府的大事,切實加強其領導,時常研究及協調解決文物保護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同時從政策、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最大的幫助和支持,保證文物古跡保護工作順利進行。

3.2.2.2 要努力爭取三峽庫區各級建委、國土、移民、地質等有關部門的理解、協作和支持,進而在文物發掘、遷建等保護工作的有關規劃、建設規范、徵用土地、資金保障、地質勘探等方面給予積極的配合、幫助,促進文物保護工作能夠正常開展。

3.2.2.3 要認真爭取庫區幹部群眾對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理解、重視和支持,努力把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變成庫區全社會的事。要採取各種措施廣泛、深入宣傳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的重大意義,組織動員庫區全社會來獻計獻策、技術支援、經濟贊助、行動支持等關心、支持和幫助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如在地下文物發掘方面,積極提供有關線索,在佔用土地、補償青苗、提供發掘勞力等方面積極配合、支持,不要狹不漫天要價,同時,及時揭露、制止和打擊「盜墓」行為及損毀文物行為;在地面文物遷建、復建方面,有文物價值的民居遷建時,主動將有文物價值的構件等以合理價格提供給文物部門,在地面文物復建的規劃佔地、提供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

3.3 多渠道多方面籌集三峽庫區文物保護經費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耗資巨大,今後的維護費用也不菲,因此,需要多方面多渠道籌集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經費。

3.3.1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經費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以移民資金為主,各方主動支援的原則精神,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經費以移民資金為主,不足部分由國家、文物部門及省市政府各出一部分來解決。

3.3.2 專項向國家申請一部分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資金,以解決文物古跡保護經費的不足部分資金。

3.3.3 建立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基金,組織動員全國人民、社會團體、民間組織以及國外有關組織等全社會力量來關心、支持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並通過募捐、贊助、發行債券等多種方法,廣泛吸納、籌集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資金,用於三峽庫區文物的搶救保護工作及今後的有關文物維護工作。

3.4 進一步貫徹落實重點發掘、重點保護原則,牢固樹立文物保護學術意識,努力提高庫區文物保護科技含量

3.4.1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由於數量繁多,保護力量不足,又受水庫移民工作時間制約,時間緊,任務重,人力又有限,因此,必須進一步貫徹落實「重點發掘、重點保護」原則,在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上要分清輕重緩急,突出保護重點,項目有取有舍,才能在有限的人力和有限的時間內保護好庫區文物古跡的精品及重點。

3.4.2 牢固樹立文物保護學術意識,努力建立起三峽文化的原有風貌及文化脈絡。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保護文物而保護文物,而是要通過文物古跡的發掘、遷建等文物保護工作努力保護和建立起三峽文化的原有風貌及文化脈絡:一是地下文物發掘工作要牢固樹立學術課題意識,應以形成三峽庫區學術脈絡為主,要通過地下文物的發掘研究,了解和探索巴文化的形成及發展情況,了解和探索巴、楚文化的交流、交融及發展情況,等等,從而建立及形成具有鮮明三峽特色的學術文化。二是地上文物的保護應系統全面地反映三峽庫區文化的原有風貌,要通過地面文物的留取資料、遷建、復建等保護工作,重現三峽庫區的人文景觀和歷史風貌,重現三峽庫區的特色文化。

3.4.3 要努力增大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科技含量。為了提高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要努力引進及應用新理論新方法新工藝新材料,增加保護工作的科技含量。如地下發掘工作要設法應用物理勘探、三S技術、系統方法等,地面文物遷建工作要大力應用環境系統理論,採用安全環保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努力達到費省效宏的目的。

3.5 健全完善庫區文物保護工作實施管理體系,不斷提高文物保護工作效率和效益

3.5.1 要進一步完善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規劃、計劃、項目立項評批、咨詢審估、建設管理「四制」(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施工監理制)、綜合監理、成果竣工驗收、財務審計、項目銷號等全方位全過程的科學實施管理體系,促進和確保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有序高效進行。

3.5.2 要注意健全完善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監督信息系統。要努力健全完善文物保護工作的簡報、報告、月報、季報、年報等統計、信息工作,建立文物保護工作檔案,並通過計算機聯網,建立起信息收集全面、詳細,反映及時、快捷的信息系統,以便文物管理部門及有關領導部門全面掌握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決策解決。同時,要進一步加強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日常性檢查和稽察工作,及時發現和解決重大問題,保證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的正常進行及圓滿完成。

3.6 運用科學發展觀推進庫區文物保護工作

運用科學發展觀推進三峽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就是要堅持改革開放,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把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文物的文化保存、考古、教育、旅遊、發展地方經濟等綜合效益,努力實現文物保護利用及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雙贏」局面。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風光秀麗的自然景色中,各類人文景觀星羅棋布,構成了馳名世界的旅遊觀光勝景。旅遊是三峽庫區的優勢,以文物促旅遊,發展地方經濟是文物古跡保護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因此,在嚴格區分和使用文物保護經費與發展經費的前提下,可以充分保護和利用庫區文物資源,通過地面文物的復原搬遷,重現三峽歷史風采,結合地下文物的發掘展示,提高三峽文物知名度,輔以三峽新的人文自然景觀,系統開發三峽旅遊業,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方法有:

3.6.1 遷建保護寺廟、塔、橋、石刻等古跡或紀念性建築物時,要認真考慮它們的時代文物價值性和旅遊開發性的有機結合;

3.6.2 遷建保護傳統民居時,可選其典型修建成民俗街、民俗村落,在完成遷建保護任務的同時,可供人們旅遊參觀;

3.6.3 聯合國家有關部門及地方的財力、物力修建文物庫房或博物館、博物館區,保存及展示各種文物,或將三峽庫區一些各具特色的寺廟、殿宇、街道等復原或濃縮修建於內,再現三峽庫區的歷史風采、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供人們旅遊欣賞、參觀學習;

3.6.4 一些價值不大的文物經專家鑒定篩選後可由國家批准成立的文物商店出售給國內外遊客,或進行文物復制出售給遊客,以文物養文物等等,從而使長江三峽工程庫區文物古跡保護工作更好地為「四化」建設服務

9. 上次在開封旅遊看到了八陣圖,請問是哪個景點的

開封沒有這個景點,開封景點出較出名的有:清明上河園 大相國寺 龍亭內 翰林碑園 天波楊府容 鐵塔 禹王台 開封府。我知道的八陣圖在三峽有
三峽也是是中國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華夏文明的另一個搖籃和重要通道。在歷史進程中,長江串接起下游的吳越文化、中游的荊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峽,像一個巨大的紐結,溝通了江漢平原和成都平原,將巴蜀文明和荊楚文明連接起來,造就了完整的長江文明。三峽兩岸夏商周遺址、秦時棧道、楚國陽台、豐都鬼城、忠縣石寶寨、奉節白帝城,雲陽張飛廟、夷陵(湖北宜昌)古戰場,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陣圖、永安宮、涪陵白鶴梁、黃陵廟等古代建築和文化遺跡。

10. 什麼是巴人文化、土司文化

宜昌是巴文化的發祥地。巴是活動在長江中、上游兩支主要的古老民族之一,興起於古夷水流域(今清江),即長陽武落鍾離山。

歷史上最早見於巴人的記載是殷墟甲骨文,稱為「巴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長陽發現了西周時巴人使用的直援銅戈,五峰和長陽都發現有商周時巴人使用的樂器。特別是近年配合清江隔河岩水利建設工程,文物考古部門在清江兩岸發現大量商周巴人遺址與遺物。這說明巴人起源於清江之說不是沒有道理的。

周初巴人活動中心主要在清江,楚人主要在沮漳河流域活動。巴楚由西周初期的平行發展,到春秋時,交往甚多,兩國為共同利益而協同作戰,形成結盟。但結盟的政治軍事基礎不牢固,總是為了共同利益而「和」,為了各自利益而「戰」。巴楚兩國當初由於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歷史原因形成的巴楚聯姻通婚、結盟和好只維持了不太長的時間,就征戰屢起,巴人東邊疆域不斷被強楚兼並,被迫遷徙江洲(今重慶市)和墊江(今合川)建立都城。這在客觀上促進了巴楚民族的交往與文化融合,為秦漢以後巴楚文化進入華夏文化共同奠定了基礎。

土司文化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鄉土文化、家族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統一體,是一種具有多元性、原生性、本土性、政治性、多樣 性特點的民族傳統文化。這種文化,既是一種社會文化,又是一種政治文化,是一種經過八百年釀制的倫理型政治文化。這種文化熏陶之下的中國土司,具有根深蒂 固的「中華情結」,他們在明朝晚期至近現代中華民族處於危亡的緊要關頭,能夠主動服從中國國家與中華民族需要保家衛國,在東南沿海,在西南邊疆,在中國廣大版圖之上,創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有力地維護了祖國邊疆民族地區的安全穩定。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