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山遺址
❶ 位於餘杭瓶窯鎮的()遺址位於什麼山
餘杭瓶窯鎮的(良渚文化)遺址群,位於反山、莫角山。
實際上,瓶窯遺址群包括很多和良渚文化遺址。反山墓地是迄今發現的等級最高的良渚文化顯貴者墓地;莫角山是良渚遺址的中心遺址;匯觀山遺址位於瓶窯窯山東北部400米,匯觀山遺址被評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它還有:塘山遺址、文家山遺址、仲家山遺址、張家山遺址等等。
❷ 良渚遺址被外國學者贊不絕口,中國的世界遺產那麼多,為何良渚古城最特別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這是意味著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世界第一,它背後的那些故事,更是中國歷史的見證,7月6日,在亞塞拜然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世界遺產大會上,良渚古城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5處,位居世界第一,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陶器玉器都是貴的文物,在揭開其神秘的面紗同時,其背後的故事也一點一點浮出水面。
2019年7月6日,這是一個銘刻歷史的日子,浙江的「良渚古城遺址,正式成為中國第55處世界遺產,在發現的遺存中,大致歸納為4種主要類型:一是分等級墓葬,二是水利系統,三是古城遺址,四是以玉器為代表出土器物,這些全部是遺產區范圍內所出土的文物,分布在兩山之間的河網平原地帶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形成4處相對獨立的地塊,遺址核心區域面積達到290萬平方米,有「中華第一城」之稱,從135多處遺址發掘出來的文物有陶器、玉器、石器、象牙、漆器、嵌玉、石犁等1200多件,內涵豐富的令人贊嘆,這是中外學者贊嘆和良渚與其它不同的原因。
❸ 你覺得「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麼
我認為良渚古城遺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結構,在之後的版幾千年的都權城都有這樣設計良渚還是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規模最大的,擁有最完善水利系統的,最大規模的工程建設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鉞文。
❹ (二)澧陽平原遺址文化層的最優分割
1.最優分割的結果
我們對澧陽平原21個遺址86個文化層樣品,根據地球化學及相關的分析測試數據,採用多變數組合(即前述因子1至4的因子得分)進行最優分割。體現分割最優的指標為「誤差函數」(誤差函數公式定義為各級內數據的離差平方和之和),對於86個樣品進行不同段數的分割時,所分的段數越多,誤差函數就越小。
86個文化層最優分割結果列於表6-7中。這里僅列出了分類(段)數為20及其以前的最優分割結果。
表6-7 澧陽平原遺址文化層的最優分割
註:層序號見表6-1。
對本區而言,如要劃分高級別的「文化大層」,可以將類數設定得少一些;如要劃分一系列小級別的類,則可以將分類數設定得多一些。「文化大層」界面在多段分割時同樣能夠體現出來,只是隨著分割段數的增加,該界面重復被分割的次數多一些。例如:
1)誤差函數為196時,可將樣品按層序號分為如下3類(段):第一段1~59:羅家河明清文化層(1)至丁家崗湯家崗文化層(59);第二段60~67:黃家崗皂市下層文化層(60~67);第三段68~86:彭頭山彭頭山文化層(68)至虎爪山舊石器早期文化層(86)。
2)當誤差函數為158 時,可將樣品分為如下5 類(段):①1~42、②43、③44~59、④60~67、⑤68~86。其中①~③類是在前面的第一段進一步細分而來,即:羅家河明清文化層(1)至宋家台屈家嶺文化層(42)為一類;城頭山大溪四期文化層(43)單獨為一類;城頭山大溪四期文化層(44)至丁家崗湯家崗文化層(59)為一類。④和⑤類同上面的第二和第三段。
3)當誤差函數為104時,可將樣品分為如下10 類:1~3、4~15、16~18、19~42、43、44~50、51~59、60~67、68~84、85~86。各類的具體情形概述如下:
a.1~3層:羅家河明清文化層(1)至崗抱地唐代文化層(3),說明近千年來的環境相近。
b.4~15層:城頭山外圍西漢文化層(4)至胡家東周文化層(15),說明近大約2.7千至1千年來的環境相近。
c.16~18層:為文家山遺址中的3層西周文化層,其獨為一類,說明約3千年前的西周時期環境與其前後時期有異,發生了某種變化。
d.19~42層:寶寧橋商代文化層(19)至宋家台屈家嶺文化層(42),即約5.3 千~3 千年前的環境相近。
e.43層:城頭山大溪四期文化層(43)單獨為一類,是一特例,從元素的地球化學分布反映出其存在有某種異常。
f.44~50層:城頭山大溪四期文化層(44)至城頭山大溪一期文化層(50)。
g.51~59層:三元宮大溪文化層(51)至丁家崗湯家崗文化層(59),三元宮遺址中的大溪文化層(共6層)與丁家崗遺址中的湯家崗文化層(共3層)相似。
h.60~67層:黃家崗遺址中的皂市下層文化層(共8層),獨為一類,說明約7.5千~6.5千年前環境不同於前後時期。
i.68~84層:彭頭山文化層(68)至舊石器晚期文化層(84),包含了:彭頭山、八十壋兩遺址中的彭頭山文化層,八十壋、十里崗、烏鴉山等舊石器晚期地層以及金家塔、三元宮、彭頭山等遺址的生土層,時間跨度較大,約從數或十數萬年至7.5千年前。從文化層物質的成分特徵反映的環境狀況來看,基本相似,不同於前後時期。
j.85~86層:虎爪山舊石器早期文化層(85)至虎爪山舊石器早期文化層(86),為20多萬年前堆積的、夾雜人類曾經使用過的石器的更新世地層,它與典型文化層的「熟土」不完全相同,更近於「生土」。
2.最優分割的地質解釋
從上述劃分可以明顯看出,以地球化學特徵存在差異的界限段,通過最優分割劃分標定出來的「文化大層」(組合),既能把文化性質相同的同一考古學文化緊密聯系起來,如:85~86層、44~50層,實現正確劃分文化和環境演化的階段性的目的,也能將不同文化之間隱含的相同性緊密聚合在一起。
從文化層相似性與地球化學特徵的關繫上來看,城頭山大溪四期文化層(43)單獨為一類,主要是N、TOC和TC含量較高,質量分數分別為912×10-6、2.08%和2.16%,高出其他樣品數倍,可能反映樣品中存在較多的生物碎屑。
但對於考古學目前所不能充分解釋的、或未足夠重視的那些文化性質似乎相似的文化層之間是否有某種聯系和差異,其文化內涵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是什麼的探討和解釋是一項十分復雜而艱巨的任務,需要藉助考古學、環境考古學、地球化學、環境礦物學及地層標志等多方面的特徵進行廣泛對比和綜合分析探討,方可有所收益。此處我們僅是暫對個別問題作了一簡單的討論。
❺ 與良渚古城同時代的文明古國都在幹啥 良渚文明中還有哪些不解之謎
良渚古城是大國之都嗎?
——完全基於考古材料的初步還原和科學報道
良渚文化遺址,目前各地共發現135處,中心地帶是餘杭的瓶窯、安溪、良渚三鎮——33.8平方公里范圍內,密布50多處遺址。在古城發現後,你會發現,有了這一圈城牆,這些遺址在布局上,有了可徇的規律——王、高級貴族、貴族、平民,是以古城為核心,大致由近而遠,按等級有序居住的。
從地理環境上,良渚古城的南北,分別是天目山的余脈大雄山和大遮山,這為古城提供了兩道天然的屏障;再往裡,城牆北部、西部有東苕溪環繞,南部有東苕溪的支流廟前港(良渚港)所擋。
前面已經講過,良渚古城拱衛的是整個地區的核心——王或高級貴族的居住區、墓葬區。現在,讓我們根據已發現的考古遺址,來還原一下這座「古都」,重點說說城外的布局——從城外四周各個遺址的規模,出土文物的數量、規格、質量可以看出,古良渚人的貧富差距由內往外拉開,大致是——離古城越近,越富有,出土了大量貴族墓葬;離古城越遠,越貧窮,有不少平民聚落區遺址被發現。
一抹文明曙光的說法為啥要改了
大家口頭常掛這句老話——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這其實是缺乏學術根據的。
國際學術界一般只承認中國文明起源於至多約距今3600年的商代,依據有兩個——《史記·殷本紀》的文獻記載和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現;而本世紀初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雖然證明夏王朝的始年約在公元前2070年前後,但爭議很大,即便夏代說成立,也僅為距今4100年左右時間。
那還有900年去哪裡找呢?目前學術界較集中的觀點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文明形態之一,被稱為「文明曙光」。
「曙光」的意思是「初露」——古城發現前,考古界一直認為,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精美的玉器、精製的制陶技術、成句子的陶器符號文字資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會分層等現象的良渚文化,正站在文明的門檻上。
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沒有發現城——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而城正是重要標志。
現在有了這座城,而且古城內,有宮殿式建築莫角山、高等級墓地;城外有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設施;這些都是有職能分工,有規劃的,是區別一個地方是政權還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的重要標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一個統治集團來統一組織、設計、營建,能做出這樣龐大的城建工程。
嚴文明教授說:「如果有分工、有規劃,就表明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就是國家。中國古代,小國林立,稱為『天下萬國』,古代的國家都有都城。良渚古城的發現,可謂『畫龍點睛』,說明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了。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富人區
文家山遺址:古城西南,有16座墓葬,其中1號墓隨葬品106件、石鉞34把。
黃泥口遺址:古城北,出土100多顆玉珠管,另有璧、鐲等玉器,及一些生活用的陶器。
匯觀山遺址:有一座較完整的祭壇、4座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琮、璧、鉞、三叉形器、冠狀器等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尤其是4號墓,棺槨俱備(良渚文化里,有棺槨安葬的往往是貴族,平民一般都是直接埋葬土裡),是目前所見良渚墓葬中墓坑最大的一座。
瑤山遺址:它比較特殊,從位置上講,它離「富人區」微遠了點,但從12座墓葬里清理出的隨葬品卻很豐富,有700多件玉器,另外還有個內外三重組成、400平方米的祭壇。
平民區
莫角山北部的姚家墩遺址,是個大聚落村,周圍有羅村、葛家村、王家莊、金村、上口山等遺址;其中除羅村遺址發現兩座規模不算大的祭壇外,其他遺址出土的多為陶器、石器,有些是生產工具,墓葬中隨葬品也不多。
但這些聚落村簇擁著的中心——姚家墩遺址卻不小,35000平方米,發現了一處鋪設考究的沙石地面的建築基址和一處紅燒土地面的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一處中等貴族居住區。
廟前遺址:古城東南,發現兩處地窖,裡面有木頭架子撐住四面泥土,木架之間用榫連接,地窖里發掘出的東西,主要是陶器、木器、石器。還發掘出2處房址,其中一處呈長方形,面闊10米,進深8米;四周有柱坑,從柱坑樣子看,立柱有方、圓兩種,為防柱子下陷,柱底鋪設了墊板;從柱坑布局上,大致推測出屋子的形狀:大跨度,有柱子,頂上有重檐,外面還有一圈迴廊。
茅庵里遺址:廟前遺址南,這是一處依水而居的村落,發現兩排南北向護堤木樁,同時清理出大量水底沉積物:彩陶、石器、獸骨、酸棗核、蘆葦、殘木等。
吳家埠遺址:古城最西面,相當「清貧」——發掘出20座墓葬,隨葬品多為勞動用具,如石斧、錛、鑿、鏃、耕田器、礪石、紡輪等,生活用具有鼎、豆、壺、罐、盆、缽、杯、簋、瓮、臼、器蓋等陶器;有的墓里連一件隨葬品都沒有。
卞家山遺址(碼頭):古城南,從沉積土中發現木質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許多遺存,以及居址、墓地等,是個典型的平民居聚落村。
這里還發現140多個排列有序的木樁,大部分似靠岸邊,並發現兩把木槳,推測這里可能是良渚晚期的一個碼頭。
這樣的布局就看得很明白了——整座良渚古城是經過精心選址和規劃的。
。。。。。。。。。
❻ 良渚文化遺址群的遺址群發掘歷程
2000年至2001年對浙江餘杭瓶窯文家山遺址、杜山遺址及仲家山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共計約1,300平方米。在文家山遺址發現良渚文化大中型墓葬18座;在仲家山遺址發現良渚文化墓葬四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和陶器。2003年至2005年對浙江餘杭卞家山遺址進行三次發掘,共計揭露面積2,6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66座、大型灰溝二條、木構埠頭及碼頭遺跡一處、灰坑三個、房址一處,出土玉、石、陶、木、骨等各類遺物一千多件,尤其以觚為特色的漆木器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保存良好。其中橢圓形筒形漆器等為首次發現。2004年對橫圩里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揭露面積1,200平方米,清理良渚文化墓葬26座、房址二處、大型灰溝二條,出土各類遺物四百多件,其中墓地上部已遭嚴重破壞。2006年至2007年
發現良渚古城牆。試掘和大面積鑽探的結果初步顯示,良渚古城牆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周長6,000~7,000米。良渚古城牆的布局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其上再用較純凈的黃土堆築而成,底部寬度約40~60米。城牆保存較好的地段其高度約4米。如此規模和經營考究的遺址,在整個良渚文化范圍內十分罕見,證明此處應是良渚文化某個時期或某個區域的中心都城所在。
❼ 與良渚文明近同時期的文明有哪些
良渚古城是大國之都嗎?
——完全基於考古材料的初步還原和科學報道
良渚文化遺址,目前各地共發現135處,中心地帶是餘杭的瓶窯、安溪、良渚三鎮——33.8平方公里范圍內,密布50多處遺址。在古城發現後,你會發現,有了這一圈城牆,這些遺址在布局上,有了可徇的規律——王、高級貴族、貴族、平民,是以古城為核心,大致由近而遠,按等級有序居住的。
從地理環境上,良渚古城的南北,分別是天目山的余脈大雄山和大遮山,這為古城提供了兩道天然的屏障;再往裡,城牆北部、西部有東苕溪環繞,南部有東苕溪的支流廟前港(良渚港)所擋。
前面已經講過,良渚古城拱衛的是整個地區的核心——王或高級貴族的居住區、墓葬區。現在,讓我們根據已發現的考古遺址,來還原一下這座「古都」,重點說說城外的布局——從城外四周各個遺址的規模,出土文物的數量、規格、質量可以看出,古良渚人的貧富差距由內往外拉開,大致是——離古城越近,越富有,出土了大量貴族墓葬;離古城越遠,越貧窮,有不少平民聚落區遺址被發現。
一抹文明曙光的說法為啥要改了
大家口頭常掛這句老話——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這其實是缺乏學術根據的。
國際學術界一般只承認中國文明起源於至多約距今3600年的商代,依據有兩個——《史記·殷本紀》的文獻記載和河南安陽殷墟的考古發現;而本世紀初完成的「夏商周斷代工程」,雖然證明夏王朝的始年約在公元前2070年前後,但爭議很大,即便夏代說成立,也僅為距今4100年左右時間。
那還有900年去哪裡找呢?目前學術界較集中的觀點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文明形態之一,被稱為「文明曙光」。
「曙光」的意思是「初露」——古城發現前,考古界一直認為,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大量精美的玉器、精製的制陶技術、成句子的陶器符號文字資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會分層等現象的良渚文化,正站在文明的門檻上。
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沒有發現城——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而城正是重要標志。
現在有了這座城,而且古城內,有宮殿式建築莫角山、高等級墓地;城外有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設施;這些都是有職能分工,有規劃的,是區別一個地方是政權還是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的重要標志。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一個統治集團來統一組織、設計、營建,能做出這樣龐大的城建工程。
嚴文明教授說:「如果有分工、有規劃,就表明已進入了文明社會,就是國家。中國古代,小國林立,稱為『天下萬國』,古代的國家都有都城。良渚古城的發現,可謂『畫龍點睛』,說明它是一個國家的首都了。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富人區
文家山遺址:古城西南,有16座墓葬,其中1號墓隨葬品106件、石鉞34把。
黃泥口遺址:古城北,出土100多顆玉珠管,另有璧、鐲等玉器,及一些生活用的陶器。
匯觀山遺址:有一座較完整的祭壇、4座大型墓葬,出土大量琮、璧、鉞、三叉形器、冠狀器等玉器及一些陶器、石器;尤其是4號墓,棺槨俱備(良渚文化里,有棺槨安葬的往往是貴族,平民一般都是直接埋葬土裡),是目前所見良渚墓葬中墓坑最大的一座。
瑤山遺址:它比較特殊,從位置上講,它離「富人區」微遠了點,但從12座墓葬里清理出的隨葬品卻很豐富,有700多件玉器,另外還有個內外三重組成、400平方米的祭壇。
平民區
莫角山北部的姚家墩遺址,是個大聚落村,周圍有羅村、葛家村、王家莊、金村、上口山等遺址;其中除羅村遺址發現兩座規模不算大的祭壇外,其他遺址出土的多為陶器、石器,有些是生產工具,墓葬中隨葬品也不多。
但這些聚落村簇擁著的中心——姚家墩遺址卻不小,35000平方米,發現了一處鋪設考究的沙石地面的建築基址和一處紅燒土地面的房屋基址,有可能是一處中等貴族居住區。
廟前遺址:古城東南,發現兩處地窖,裡面有木頭架子撐住四面泥土,木架之間用榫連接,地窖里發掘出的東西,主要是陶器、木器、石器。還發掘出2處房址,其中一處呈長方形,面闊10米,進深8米;四周有柱坑,從柱坑樣子看,立柱有方、圓兩種,為防柱子下陷,柱底鋪設了墊板;從柱坑布局上,大致推測出屋子的形狀:大跨度,有柱子,頂上有重檐,外面還有一圈迴廊。
茅庵里遺址:廟前遺址南,這是一處依水而居的村落,發現兩排南北向護堤木樁,同時清理出大量水底沉積物:彩陶、石器、獸骨、酸棗核、蘆葦、殘木等。
吳家埠遺址:古城最西面,相當「清貧」——發掘出20座墓葬,隨葬品多為勞動用具,如石斧、錛、鑿、鏃、耕田器、礪石、紡輪等,生活用具有鼎、豆、壺、罐、盆、缽、杯、簋、瓮、臼、器蓋等陶器;有的墓里連一件隨葬品都沒有。
卞家山遺址(碼頭):古城南,從沉積土中發現木質器具和石器、陶器等許多遺存,以及居址、墓地等,是個典型的平民居聚落村。
這里還發現140多個排列有序的木樁,大部分似靠岸邊,並發現兩把木槳,推測這里可能是良渚晚期的一個碼頭。
這樣的布局就看得很明白了——整座良渚古城是經過精心選址和規劃的。
❽ 誰發現了良渚遺址誰命名了良渚文化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鎮一帶發現並發掘了多處史前遺址。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稱。
遺址特點:
1、良渚遺址空間布局上以城址為核心,分等級墓地分布於城址東北約5公里的瑤山以及城址內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圍內則分布著外圍水利系統。
2、城址是良渚古城遺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脈圍合。長命港、鍾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過這片城址,與城址內外星羅棋布、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環水抱的選址特徵。
研究價值:
1、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的部分之一,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
2、良渚遺址可實證中華文明的發展特徵—多元一體,並真實、完整地保存,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傑出代表性的東亞地區史前大型聚落遺址。
(8)文家山遺址擴展閱讀
歷史意義:
1、良渚文化以神人獸面紋為代表的紋飾和成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畫符號所反映的文化形態,對後來中國社會意識和思維的發展影響深遠。
2、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認識,標志5000年前的良渚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3、良渚文化規模農業和大型營建工程顯示當時社會剩餘勞動空前增多。社會財富的非平均分配導致社會分化日益加劇並成為普遍現象,使顯貴者階層、准國家制度形成,露出後來中國宗法政治之端倪。
參考資料
網路-良渚遺址
網路-良渚文化
❾ 良渚文化村的良渚遺址
良渚遺址 是一個帶有完整古國形態的大遺址,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特定的社會形態。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據戰國古籍《鶡冠子》記載說「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實際上就是說良渚文化集團的武力強大,天下無敵。遺址
區內能明顯地看到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這種級差式的聚落結構,以及像莫角山這樣的大型城址,匯觀山、反山、瑤山這類出土大量精美王器的祭壇墓地,塘山這類大型城市防護工程的土垣遺址。良渚遺址現有遺址點119處,其中包括宮殿、祭壇、墓地、工場、農耕區、土垣、城址、村落各類遺存。其原始地理環境和遺址保存的完整性、密集度全世界罕見,是今天研究和探討東方文明起源的重要對象,在人類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別的重要性。良渚遺址所反映出來的以原創、首創、獨創外拓為特徵的」良渚精神」,是中國文明傳統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之一,不僅開創了曾經盛極一時的「良渚社會」,而且對當今世界仍具有極大的教育和啟發意義,值得全人類保存和借鑒。反山、瑤山遺址的發掘被評為」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匯觀山遺址和莫角山遺址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9年,國家文物局明確提出了建設國家遺址公園的工作思路。2000年,浙江省確立了」以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為目標,以建設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為中心」的遺址保護方針。2002年,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編制《良渚國家遺址公園項目建議書》和《良渚國家遺址公園規劃》,計劃通過5年左右的時間,使遺址展示區基本成型,再通過若干年的努力,將良諸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成為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展示園區遺址1遺址現場展示區以良渚遺址不可移動文物的現場展示為目標。通過展示遺址的現狀與環境,顯示中國長江流域史前文化形象。莫角山(反山)台城宮殿展示:部分復原莫角山遺址宮殿群和反山顯貴者墓葬遺址,展示早期·城塘山土垣展示:展示早期水文地理、水利灌溉技術或軍事防禦體系、軍事斗爭,以及人口、社會剩餘勞動、部落或早期國家關系等。祭祀與原始宗教文化展示:以瑤山、匯觀山、文家山祭壇墓葬復合遺址為主,展示中國最早的系統化祭祀儀、葬制、天(太陽)人關系等。原始村落展示:以廟前、姚家墩等遺址為重點,再現早期村落形態。展示早期定居生活方式、村落規劃、生活設施結構、」村民」關系等。原始在耕展示:展示早期生活資源分布、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特徵、大型犁耕與生產率的變更、早期田園景緻等。原始手工業與貿易展示:再現原始制陶、琢玉、髹漆、絲織業方式、早期貿易的發生等。原始生態展示:展示古氣候及其生戀環境、復原涅地和早期人居環境等。2遺址博物館區良渚聖地座落於」中國良諸文化村內,建設有良渚文化博物館.形成集展示、教學、研究、信息交流為一體的國際性學術中心。是良渚國家遺址公園的導入及遊客中心,為」中國良渚文化村」的主要子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