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山東貝丘遺址

山東貝丘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8 16:09:20

A. 靜樂縣歷史遺址及墓葬

遺址
編輯
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自然與人聯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概念。遺址的特點表現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如寶雞北首嶺遺址(距今7100_+140年)、西安半坡遺址(距今6000多年),烽火台等。
中文名
遺址
外文名
ruins,relics
所屬范疇
考古學
定 義
人類活動過的遺跡
分 類
文物考古歷史
目錄
1 簡介
2 詞語
▪ 基本解釋
▪ 詳細解釋
3 舉例
4 分類
▪ 舊石器地點
▪ 夏商周都邑地點
▪ 古代手工業地點

簡介
編輯
遺址是指人類活動的遺跡,屬於考古學概念,既包括人類為不同用途所營建的建築群體,也包括人類對自然環境利用和加工而遺留的一些場所。遺址的特點表現
遺址
為不完整的殘存物,具有一定的區域范圍,很多史前遺址、遠古遺址多深埋地表以下。埋藏地下的遺址的發現多與人類活動有關,如:農業生產、建築工地施工等;很多古代遺址屬於探險發現。古代城市、古代建築遺址多為殘垣斷壁,各種生活用品表現為不殘破和不完整,但可以通過考古和人類學研究尋找人類生活軌跡。很多遺址屬於戰爭、災難之後的遺存。遺址為文物,屬於文化古跡。因而在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工作中備受重視。
人類在史前生活的遺存稱為「史前遺址」;
人類文明以後,歷史年代久遠的遺存稱為「古代遺址」;
歷史年代不久遠的遺存多屬於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為紀念地。
遺址為文物,屬於文化古跡。
●人類在史前生活的遺存稱為「史前遺址」。
●人類文明以後,歷史年代久遠的遺存稱為「古代遺址」。
●歷史年代不久遠的遺存多屬於具有特殊文化意義為紀念地。
●用於命名整個史前文化的遺址,被稱作命名遺址。

詞語
編輯
詞目:遺址拼音:yí zhǐ

基本解釋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
古城遺址
英語:ruins;relics

詳細解釋
亦作「 遺阯 」。指年久被毀的建築物所在的地方。
晉王嘉《拾遺記·前漢下》:「今台無遺址,溝池已平。」
遺址
唐劉禹錫《山陽城賦》序:「 山陽故城,遺址數雉,四百之運,終於此墟。」
宋梅堯臣《和劉原父舍人樂郊詩》:「舊池堙猶窳,遺址巋不平。」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三:「京師廣安門內 慈仁寺 ,乃古 雙松寺 遺阯。」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二章:「 北磨石岔 一條小溪旁邊,有一座茅棚的遺址。」

舉例
編輯
半坡遺址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

遺址掠影 (12張)
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分類
編輯
(按年代)

舊石器地點
人類起源於地質年代的第三紀末,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相當於更新世時期。中國當前所知人類化石產地和舊石器地點共計200餘處,除新疆、海南兩個省(區)外,各地都有發現,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存分布很廣。這些地點的地層堆積,主要有 3種類型:
①河湖相堆積。元謀猿人遺址是一處典型的地點,沉積物以粉砂亞粘土和粘土為主,猿人化石和石器出自沉積層的下部。丁村遺址和水洞溝遺址,是在黃土底部的砂礫層中發現人類化石和石器。
②土狀堆積。北方是在黃土層下的紅色土層中發現人類化石和石器,藍田猿人遺址的公主嶺、陳家窩村兩地點都是如此。南方則在耕土層下的紅土層中找到石器或化石。
③洞穴堆積。最有代表性的周口店遺址,第 1 地點(即北京猿人產地)為長約 140米、寬約 20米的巨大山洞,角礫岩堆積厚達30餘米。金牛山遺址、和縣猿人遺址、穿洞遺址等地點,也是比較典型的洞穴堆積。另外,大窯遺址是廣泛分布於山坡沖溝的石器打制場,臘瑪古猿化石地點則在第三紀褐煤層中發現古猿化石。[1]
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新石器時代遺址包括住地和葬地。廣大平原地區的古遺址,常位於河流轉彎或兩河交匯處。西北黃土高原的古遺址,由於河床沖刷下沉的關系,多在距現今河床和村莊較高的二級台地上。江淮等河網地帶的古遺址,常見於地勢高亢的土墩 (堆)。靠近海濱和河湖岸邊的古遺址,因其堆積物中包含大量的貝類介殼,在考古學上被稱為「貝丘」遺址。
中國目當前所知新石器時代遺址總計約有1萬余處,其中作過發掘的近千處。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大體可以分為兩類:
①新石器時代主要考古學文化的發現地。例如: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為磁山文化發現地,河南澠池的仰韶村遺址為仰韶文化發現地,西安半坡遺址為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發現地,甘肅臨洮的馬家窯遺址為馬家窯文化及其馬家窯類型發現地,青海民和的馬廠塬遺址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發現地,山東泰安的大汶口遺址為大汶口文化發現地,山東章丘的城子崖遺址為龍山文化發現地,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為中原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發現地,湖北京山的屈家嶺遺址為屈家嶺文化發現地。
②保存較好的住地或葬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范圍往往很大,面積幾萬、幾十萬以至幾百萬平方米。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遺址,都由居住區、制陶作坊區和墓葬區組成,居住區的房屋環繞中心廣場排列,周圍又有人工挖掘的濠溝。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發掘的房屋基址多達 240座,前仰韶階段和仰韶文化早、中期為半地穴式建築,仰韶文化晚期則為地面建築。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適應江南水鄉的地理條件,發現的主要是木構干欄式建築。遼寧凌源牛河梁遺址的中心區域,有女神廟和積石群,分布范圍 200多萬平方米。河南淮陽平糧台古城遺址及其他龍山文化晚期城址,則是中國最早的城市遺跡。

夏商周都邑地點
夏商和西周王朝的統治中心,都在黃河中游地區。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和鄭州商代遺址,均屬商代前期,都發現長、寬各1000多米的城垣以及成組的宮殿基址和其他重要遺跡。商代後期的安陽殷墟,包括宮殿宗廟區、王陵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住地及其墓葬區等,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等商代方國遺存,文化面貌既有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又有明顯的地方特色。西周時期的周原遺址和豐鎬遺址都曾發掘大型建築基址、較多的墓葬以及青銅器窖藏等。應屬周初燕國都城所在的北京琉璃河遺址,包括規模不大的城址和貴族墓地,有的大墓出土了記載燕國早期史實的有銘銅器。
東周列國都城遺址
幾乎都建在鄰近大河的沖積平原上,保存情況一般較好:臨淄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侯馬晉國遺址、禹王城遺址 (魏國早期)、鄭韓故城遺址、趙邯鄲故城、燕下都遺址、秦雍城遺址、楚紀南故城以及中山古城遺址、薛城遺址等。一般周長達10餘公里,有夯築城垣二重,平面呈不規則形狀。宮殿集中在一定的區域,並築有宮城。布局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兩種類型:①宮殿區被郭城包圍,例如曲阜、薛城、禹王城等;
②多數城址宮殿區在郭城的一角或一側,城內或周圍還有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
秦漢及以後城市遺址
秦漢及其以後時期都城最集中: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漢魏洛陽故城(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鄴城遺址(曹魏、十六國、東魏、北齊)、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北宋東京城遺址、遼上京遺址、遼中京遺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金中都遺址、元上都遺址、元大都遺址等處。通過勘察,大部城址的城垣范圍城門位置、主幹大道以及宮殿區、里坊和其他重要遺址的分布情況已基本清楚。兩漢時期的長安和洛陽,宮城約佔全城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基本上屬於帝王和貴族的專用城市。大約從曹魏鄴城開始,都城布局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唐代的東西兩京,宮城和皇城約佔全城十分之一,已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都城由宮城和外郭二重演變為由宮城、皇城和外郭三重組成。宮城由包括多處並分布在城區南部演變為集中於城區北部和中部,並以南門為正門,門前大街為全城的中軸線。居民區和商業區則由位於城區北部改為位於城區的南部,區劃和排列也由不規整趨於規整。歷代都城城內及其附近的重要遺址,作過大規模發掘的頗為不少,例如:秦咸陽的宮殿遺址、漢長安的未央宮遺址、武庫遺址和王莽九廟遺址、洛陽的東漢靈台遺址、北魏永寧寺遺址、唐長安的大明宮遺址、興慶宮遺址、青龍寺遺址和西市遺址等。
秦漢及以後時期的地方城邑遺址遍及全國各地,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城邑、長城及其沿線的烽燧,在歷史研究和考古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漢代的如崇安漢城遺址、西海郡故城遺址、樓蘭故城遺址以及居延遺址、玉門關及長城烽燧遺址;唐代的如西北的北庭故城遺址、高昌故城和雅爾湖故城,西南的太和城遺址(南詔),東北的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還有東北地區漢代以後的高句麗前期王都丸都山城、金代蒲與路故城遺址等。它們或為邊陲重鎮,或為方國都城,在建立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起過重要作用,在歷史上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西藏阿里地區的古格王國遺址,現有建築群殘跡數量之多,各類遺跡、遺物保存情況之好,都是已知古遺址中甚為罕見的。
望採納

B. 山東青島四季的氣溫怎樣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

空氣濕潤,雨量充沛,溫度適中,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緩慢,較內陸遲1個月;夏季濕熱多雨,但無酷暑;秋季天高氣爽,降水少,蒸發強;冬季風大溫低,持續時間較長。

據1898年以來百餘年氣象資料查考,市區年平均氣溫12.7℃,極端高氣溫38.9℃(2002年7月15日),極端低氣溫-16.9℃(1931年1月10日)。全年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3℃;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0.5℃。日最高氣溫高於30℃的日數,年平均為11.4天;日最低氣溫低於-5℃的日數,年平均為22天。

降水量年平均為662.1毫米,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別佔全年降水量的17%、57%、21%、5%。年降水量最多為1272.7毫米(1911年),最少僅308.2毫米(1981年),降水的年變率為62%。年平均降雪日數只有10天。

年平均氣壓為1008.6毫巴。年平均風速為5.2米/秒,以南東風為主導風向。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7月份最高,為89%;12月份最低,為68%。青島海霧多、頻,年平均濃霧51.3天、輕霧108.2天。

(2)山東貝丘遺址擴展閱讀:

青島以濱海旅遊而出名。從棧橋沿著青島海岸,由西向東再折向東北,在40餘公里曲曲折折的海岸線上,分布著八大關、奧帆中心、嶗山等景點,成為青島著名的「金邊」。

近年來,青島市繼續向南北延伸「金邊」濱海旅遊,又營造了西海岸新區金沙灘、唐島灣琴島之眼、東方影都、田橫島旅遊度假區等新濱海熱門景點。

青島向海而生,天生具有「外向」性格。近年來,青島以「輕騎兵」的作風,迅速挖掘、傳承傳統文化並發揚光大。同時,青島以向海而興的眼光,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學習、吸收海外先進文化。近年來,以外向、開放為主要特點的青島「海派文化」已蔚然成風。目前,青島城市文化氛圍獨樹一幟,成為引人矚目的文化「奇兵」。

據了解,雖然青島建置很晚,但其歷史卻可以追溯到即墨區金口鎮北阡貝丘遺址,距今6100年,春秋中期歸入齊國,秦時屬琅琊郡和膠東郡,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春秋以來,長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潤。

青島較早注意挖掘、傳承傳統文化,並通過多種辦法留住「文脈」。青島目前仍保護著齊長城遺址、田橫島、琅琊台、即墨古城等文化古跡。通過積極申報,目前青島市已經擁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創於戰國時期的鴛鴦螳螂拳、發源於今城陽區流亭街道的「活神仙」胡嶧陽傳說、秦代方士徐福傳說等,並通過戲曲、影視劇、節會展演等,不斷傳承發揚。

C. 海岱文化區的遺址類型

一.北辛文化
1、發現與分布: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縣北辛遺址調查中,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器,稱之為「北辛類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2、典型遺址:北辛文化發現以來,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滕州北辛、邳縣大墩子、兗州王因和西桑園、汶上東賈柏村、泰安大汶口、鄒平苑城、臨淄後李官莊、章丘王官、青州桃園等10餘處。
3、文化特徵、分期與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一般認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間,早期約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類型:可分為北辛類型和苑城類型。
5、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 1、發現與分布:白石村類型的遺址共發現近40處,分布區域限於膠東半島地區。近80%位於海邊或距海很近的河口兩岸,並多為貝丘遺址。
2、典型遺址:比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萊陽泉水頭、長島大欽東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莊、煙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後和姜家莊、威海義和、榮成河口和北蘭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莊和河口三處經過發掘。
3、分期、特徵與年代:白石村類型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遺跡僅在白石村灰溝中發現3具人骨架,晚期的遺跡以柱坑柱洞發現最多,尤以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後。
4、文化性質:白石村類型與北辛文化,尤其是與苑城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苑城類型與白石村類型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青蓮崗遺址位於江蘇淮安縣東北部,坐落在廢黃河的南岸。
1、研究現狀:認為青蓮崗文化是分布於魯南蘇北地區,在年代上早於劉林期大汶口文化(即大汶口文化的早期階段)的一種較早時期的新時期文化;將青蓮崗文化限定在淮河下游地區或江淮之間,代表這一小區系的早期階段;青蓮崗文化分布於以淮河為主軸,西到皖、豫、魯交界,北以泰沂山南緣為界,東至大海;時間跨度為距今7000—6000年。
2、典型遺址:相比較而言,二澗村、大伊山和萬北三處遺址較為重要。

D. 我國古代遠古居民中,使用新石器的是哪類先人

新石器時代(英語:neolithic),指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後,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里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有大地灣遺址、上山遺址,半坡遺址和大汶口遺址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有河姆渡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等。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物中發現水稻遺存,證明了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中國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起源中心。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二。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陶器也不甚發達。

上述除第3區因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前兩區大致可分為3期:

早期
以甘肅大地灣遺址最為久遠(60000-4800年),早期距今13000~7000年前,可分為前後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庄頭、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為代表。加工石器出現簡單的磨製,能夠製作簡單燒成溫度較低的陶器。在南方,主要表現為洞穴遺址和貝丘遺址,主要以打制石器和細石器為主,開始使用磨製石器。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為經過人工培育的水稻,學術界仍然存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區。後段是距今約9000~7000年,主要以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等磨製石器有了很大發展,陶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種類較多,以紅陶為主,陶色多不純正,陶質較粗疏。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獲得初步發展。
中期
中期距今約7500~5000年,可分為前後兩期。河姆渡文化、龍虯文化、北辛文化、半坡文化、前大溪文化為代表,後期以仰韶文化、馬家浜文化、大汶口文化為代表。磨製石器種類豐富,製作精美,制陶技術顯著進步,出現慢輪修整口沿的技術,農業和畜牧業獲得高度發展,長江流域已進入到灌溉農業階段,而且豬已經成為一種主要家畜。人口聚落不斷增多擴大,開始出現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規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會組織向心凝聚平等的特點。
晚期
晚期距今約5000~4000年,也叫銅石並用時期,以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王灣、山西襄汾陶寺、甘肅臨兆馬家窯、湖北京山屈家嶺湖北天門石家河、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為代表。制陶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陶器以灰、黑陶為主,輪製法得到普及。石器磨製精緻,器型變小。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展,人口急劇增加,社會復雜度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築,有了階級、貧富分化,人類社會向國家文明時代邁進。

E. "貝丘」是一種什麼遺跡 ```

貝丘 開放分類: 考古、遺址、歷史、人類遺跡 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日本稱為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人類學上指史前時期的廢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軟體動物殼與人類棲息的遺址組成。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人們曾考察了許多貝丘,尤其是丹麥東部沿海的貝丘遺址。調查表明,這些貝丘屬於中石器時代晚期的埃特博萊(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類、禽類和魚類,這顯然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貝丘還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貝丘年代一般也是從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較長,貝丘堆積繼續到鐵器的出現。在太平洋島嶼上,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積著。在美洲,以巴拿馬和北美洲東部的貝丘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測定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亞的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國沿海發現貝丘遺址最多的﹐當推遼東半島﹑長山群島﹑山東半島及廟島群島﹐此外在河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在內陸的河流和湖泊沿岸還發現有淡水性貝丘遺址﹐前者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後者則以雲南滇池東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年代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有的延續得較晚 。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這種遺址反映出漁撈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學工作中通過對貝丘位置、貝類種屬及其生活習性的研究,可幫助考察自然環境的變遷。

F. 在中國著名的文化遺址中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是什麼遺址

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址眾多。

不完全統計有華南的洞穴遺址、貝丘遺址、華北的磁山文化、華中的彭頭山文化(見彭頭山遺址)、半坡文化遺址、姜寨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大溪文化遺址;

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石家河文化遺址、山東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陽平糧台城址,湖北天門石家河、湖南澧縣城頭山的城址等等。

現著重列舉如下:

1、洞穴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

地點在春灣鎮高村牛窿洞,陂面鎮紫雲岩、赤豹岩,石望鄉馬腰岩,春城鎮崩石埇、舊石角,馬水鄉蛤窿洞。

這7個石灰岩洞穴均發現遺存有劍齒象、納馬象、犀牛、熊、鹿、野豬、豪豬、豬獾、牛、羊、鼬等動物的牙及骨化石、燒骨和螺殼等,在舊石角洞穴還採集到新石器時代繩紋夾砂粗陶7件。

但未發現人類使用的工具,還未能足以證實是古人類居住的文化遺址。有待今後發掘,進一步弄清其文化內涵,然後再作確切結論。

2、彭頭山遺址(新石器時代中期)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大坪鄉平原中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彭頭山遺址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 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彭頭山遺址的文化面貌與以往所發掘過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為彭頭山文化。

3、姜寨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姜寨遺址,中國黃河中游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省臨潼區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遺址上。

姜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人民北路,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積約5萬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區文化館合作,由鞏啟明等主持進行11次大規模發掘,揭露面積1.658萬平方米,是迄今中國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中,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

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史家類型、廟底溝類型和半坡晚期類型(或稱西王村類型)。

4、半坡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滻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滻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後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

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半坡遺址博物館於1958年4月28日建成開放。

5、平糧台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末期)

平糧台古城遺址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城址。位於河南省 淮陽縣東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糧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掘出土進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里的《陳風宛丘》以及《東門之枌》、《爾雅註疏》、《晉書》中均有記載。根據史書記載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糧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農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這座古城時代最早、面積最大、保留最好,對研究我國古代城市的出現、國家的起源、早期奴隸制等重大學術問題,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G. 北辛文化的分布

1964年4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滕州市(現棗庄市滕州市)北辛遺址調查中,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器,稱之為「北辛類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於泰沂山系南、北兩側一帶,包括了除膠東半島以外的山東省大部分地區。 2015年1月,在沂河上游右岸堤防加固工程的考古勘探中,沂水縣首次發現一處距今約七八千年的北辛時期文化遺址,這一發現填補了沂河上游新石器文化發展的序列和時代缺環。
該遺址位於沂水縣許家湖鎮邵家宅村南,東部緊鄰沂河,北、西兩側被丘嶺環繞,屬嶺前沖積平原向河邊台地過渡地段,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保存狀況較好,內涵較為豐富,採集遺物標本以夾砂紅陶、褐陶為主,質地較粗疏,器型有鼎、缽、盆、罐等。根據器型的演變特徵並經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專家鑒定,為新石器時代北辛文化遺存。
它的發現,是沂河上游乃至沂蒙山腹地幾大流域中難得的一處該時期文化遺址,大大縮短了沂河上游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文化的距離,原始文化發展脈絡更加清晰。
2、典型遺址:北辛文化發現以來,經過發掘的遺址有滕州北辛、邳縣大墩子、兗州王因和西桑園、汶上東賈柏村、泰安大汶口、鄒平苑城、臨淄後李官莊、章丘王官、青州桃園、蘭陵縣於官莊等10餘處。
3、文化特徵、分期與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一般認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間,早期約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類型:可分為北辛類型和苑城類型。
5、社會經濟與社會性質: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 2009年,考古人員在東上林村和吳家辛興村附近發現的古遺址,被專家認定為是距今7000多年的北辛文化遺址。這塊國內罕見遺址的發現,將臨朐有人居住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2000年。2009年4月份的一天上午,臨朐縣博物館研究員宮德傑和同事來到臨朐縣龍崗鎮吳家辛興村西的農田中進行文物普查。農田裡一塊有刻痕的石頭令他的眼睛一亮,這塊石頭有一位成年女性的拳頭大小,厚約0.1米,表面明顯被打磨過,已有斷裂殘缺的痕跡。同事在附近發現了很多陶片,和在臨朐以前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和龍山文化遺址里的陶器不同,年代應該還要早。隨後的兩天里,宮德傑和同事們幾乎一直在吳家辛興的田地里轉悠,不斷找到陶片、石器等古物。2009年5月27日上午7點40分左右,宮德傑又和同事們來到龍崗鎮東上林村附近普查。在觀察高出路面1米多的河邊台地斷崖面時,他就發現斷崖層里有一些紋路很奇特的陶製品殘片。將陶片挖出後,他發現這些陶片與4月份他在吳家辛興發現的很類似。他和同事們推斷,在東上林村和吳家辛興村附近,可能存在同一個時期的大量遺址。遺址大多位於東上林村東南的河邊台地上。遺址西南部斷崖處暴露有文化層、灰坑、墓葬、壕溝、紅燒土等遺跡遺物。由斷崖觀察,北辛文化層厚約0.5至2米不等。
果不其然,館員們陸續發現了很多陶片、石器以及墓葬。宮德傑跟博物館館長衣同娟商量後,帶著一大堆標本趕到了濟南,拜訪了山東大學考古專家欒豐實和方輝教授。當看到那個刻有放射形線條的石器後,專家們都變得異常興奮。2009年7月份,專家們在細致的現場勘查之後,初步確定在龍崗鎮存在著大量較為完整的北辛文化遺址。在此之前,在臨朐發現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是由距今約5000年的中晚期大汶口文化遺址。也就是說,臨朐有人居住的歷史被整整前推了2000年。對於這塊埋藏在地下近10萬平方米的北辛文化遺址,山東大學考古專家方輝說,這些遺址是目前他知道的在臨朐境內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後李文化是山東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8200至8500年,之後便是北辛文化,這樣的遺址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非常少見的。 1、發現與分布:白石村類型的遺址共發現近40處,分布區域限於膠東半島地區。近80%位於海邊或距海很近的河口兩岸,並多為貝丘遺址。
2、典型遺址:比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萊陽泉水頭、長島大欽東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莊、煙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後和姜家莊、威海義和、榮成河口和北蘭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莊和河口三處經過發掘。
3、分期、特徵與年代:白石村類型分為早晚兩期。早期的遺跡僅在白石村灰溝中發現3具人骨架,晚期的遺跡以柱坑柱洞發現最多,尤以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後。
4、文化性質:白石村類型與北辛文化,尤其是與苑城文化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時苑城類型與白石村類型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於官莊北辛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蘭陵鎮。該遺址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的。1988年秋,筆者陪同中國考古隊韓教授等人下鄉普查我縣文化遺址保護情況。下午五時許,我們一行四人在於官莊村北菜地邊休息時,筆者發現地上一些陶片和陶足,是紅陶加大的粗砂粒,比較特殊,便撿了幾塊給考古隊的韓教授看,韓教授異常興奮,立即奔向菜地,並把自己的風衣脫下,包起撿回的陶片,然後請村裡的壯年挖掘了幾處,文化層較深。韓教授明確地說,此處是北辛文化遺址。

H. 貝丘是一種什麼遺跡

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以包含大量古代人類食剩餘拋棄的貝殼為特徵。日本稱為貝冢。大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有的則延續到青銅時代或稍晚。貝丘遺址多位於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廣泛的分布。在貝丘的文化層中夾雜著貝殼、各種食物的殘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遺物,還往往發現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由於貝殼中含有鈣質,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據貝丘的地理位置和貝殼種類的變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線和海水溫差的變遷,對於復原當時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也有很大幫助。

人類學上指史前時期的廢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軟體動物殼與人類棲息的遺址組成。世界各地發現的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類獵取的更新世大型動物消失以後發展起來的。人們曾考察了許多貝丘,尤其是丹麥東部沿海的貝丘遺址。調查表明,這些貝丘屬於中石器時代晚期的埃特博萊(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類、禽類和魚類,這顯然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貝丘還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貝丘年代一般也是從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較長,貝丘堆積繼續到鐵器的出現。在太平洋島嶼上,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積著。在美洲,以巴拿馬和北美洲東部的貝丘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測定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亞的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國沿海發現貝丘遺址最多的,當推遼東半島、長山群島、山東半島及廟島群島,此外在河北、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和廣西的沿海地帶也有分布。在內陸的河流和湖泊沿岸還發現有淡水性貝丘遺址,前者以廣西南寧邕江沿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後者則以雲南滇池東岸的貝丘遺址為代表。

貝丘俗稱貝丘遺址。以文化層中包含人們食余棄置的大量貝殼為顯著特徵的古代遺址類型。年代主要為新石器時代,有的延續得較晚 。分布在沿海、內陸濱湖和臨河地帶,所含貝類基本上分為海生和淡水兩大類。其堆積層中往往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跡。這種遺址反映出漁撈活動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相當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學工作中通過對貝丘位置、貝類種屬及其生活習性的研究,可幫助考察自然環境的變遷。

I. 古代山東聊城是什麼地名

聊城在古代有多種叫法,有聊城邑,武陽郡,平原郡,聊邑縣,博州,東昌府,東臨道。

春秋時為齊國聊城邑。《戰國策·齊文》記曰:「燕將攻下聊城。」《左傳》亦有載:「聊、攝二城,齊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為名。秦朝置聊城縣,屬東郡,兩漢因之。

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改屬平原國,後改平原郡,晉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徙治至今市區東北王城,為平原郡治所。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平原郡,十六年(596年)置博州,大業年間廢,聊城縣改屬武陽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聊城縣屬河北道魏州,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博州。

天祐三年(906年)改為聊邑縣,五代又復為聊城縣。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縣治徙至今市區。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博州路,治聊城縣。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東昌路。明洪武初改為東昌府,治所在聊城縣,清代因之,屬濟東泰武臨道。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聊城縣屬濟西道,次年改名東臨道。1925年屬東昌道,1928年廢道制。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38年11月,聊城被日軍攻佔。日軍撤退後,國民黨軍收復聊城。1946年12月,共產黨軍隊進攻聊城,國民黨軍撤退。後聊城縣屬冀魯豫第六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今境內轄縣分屬平原省聊城專區、濮陽專區及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撤銷平原省,聊城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8年12月,聊城縣改為聊城市,由山東省直轄。1963年3月改市為縣,屬聊城專區,1967年改聊城地區。1983年8月,聊城縣改設為聊城市(縣級)。

1998年3月,撤銷聊城地區,改設地級聊城市;原縣級聊城市改為東昌府區。

(9)山東貝丘遺址擴展閱讀:

聊城這一名字始見於《左傳》一書,可是,那時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現在的地址,據史料記載,現在的聊城城址是經過了四次遷移才定位的。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東昌府區嘉明經濟開發區申李庄東約一華里,西新河西岸,現稱為聊古廟遺址。

春秋戰國時期,聊城為齊國屬地。秦朝統一後,設置聊城縣,治所就坐落在這里,一直到晉代沒有改變。公元499年,聊城縣城才遷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廟存續的時間有一千餘年。

時間雖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時期的聊城,城建格局與現在的古城十分相似。魯仲連射書救聊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將占守,齊將田單圍攻一年之久,卻攻不下。

齊王念魯仲連射書退敵有功,要為他加官進爵,可魯仲連辭謝了齊王的爵祿,隱逃到海上。魯仲連射書救聊城之壯舉,為後世所景仰,李白、趙孟頫、談遷等都賦詩贊嘆。

為紀念這位才智超群義俠獨行的高士,明朝萬曆年間在東城門外修築魯仲連台,後來又幾次重修。

但據舊志記載,魯仲連台原在聊古廟,所以有人推斷,《水經注》所說的東門側有層台」,指的就是「魯仲連台」。明朝修建的「魯仲連台」和原先那個「魯仲連台」,已經不是一回事了。

聊古廟的叫法據說這里有顓頊的墳墓,當地人為了懷念他,給他修了衣冠冢,冢旁蓋了廟。廟在墓的前面,山門巍峨,翠柏濃蔽。

清康熙年間,聊城狀元鄧鍾岳到此,書寫「聊古廟」匾額一方,懸於廟門,以後「聊古廟」的名稱就沿襲到現在。

過去聊古廟的規模宏大,遠近聞名。正殿內塑有顓頊帝執圭坐像,高約7尺,兩旁文武侍立。殿後三間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後妃神像。

還有亭榭迴廊,院內竹木清華,有住持僧名「了僧」,廟產良沃80多畝。顓頊墓旁有水井,稱聖泉,井旁有碑,據志乘記載,此井頗著靈異,逢乾旱禱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稱為聊城八景之一,名為「聖泉攜雨」。

後來,井沒了,聊古廟也在1945年遭到毀壞,1978年,政府為保留這歷史遺跡,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廟遺址」以志。

2010年5月30日,閆寺辦事處民營企業家吳銘友個人出資,重修了聖水井,還舉行了淘聖水井的儀式。

他尋訪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歷史淵源,考察各地遺存古井,本著「如舊修舊」的原則,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韻、古味於一體,讓聖水井成為聊城的又一大景點。

今天來到聊古廟遺址,還能看到在地表散布著的陶片。行家們說,從這些陶片可以識辨的器形看,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

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時值仲冬依然綠意蔥蘢的一棵楊樹,亭子下面就是聖水井,井後是顓頊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聊城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