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岩窗游記
㈠ 松山岩游記作文400字
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了郴州的「萬花岩」,別提有多美了!
走近岩洞中內,特別涼快,導游說,這兒容可是冬暖夏涼的。真是神奇得很。
路上的景色都很美,有的我已淡忘了,但有幾處我記得很清楚。
走著走著,我們看見了一座石頭。那像個滄桑的老人。老人似乎在望著什麼,我的想像張開了翅膀,越飛越高。我彷彿看見了——那個滄桑的老人,守護著一座天梯,那座天梯通向長壽果林許多妖魔鬼怪都來上天梯,試著去摘。可沒有一個成功回來。因為當妖魔鬼怪靠近時,老人那眼睛中便射出一道金光,於是妖魔鬼怪便化為烏有。
「接下來我們看到這里……」隨著導游的聲音,我扭過頭來,經不住贊嘆:「哇,太美了!」「好像一棵大樹……」爸爸喃喃自語。「不錯,確實是一棵『樹』。」導遊走過來問,「這棵『樹』非常神奇,是吧?」我不住地點頭:「嗯,是啊,真的很神奇!」
大自然真神奇,在時間的流逝中,用無形的畫筆,畫出一幅幅美麗的畫。
㈡ 《徐霞客游記》之《游武夷山日記》譯文
譯文:
二月二十一日 走出崇安縣南城門,尋覓乘坐的船。西北面一條溪水從分水關流來,東北面一條溪水從一 溫一 嶺關流來,匯合後流注於縣南,通過郡、省而流入大海。船順流而下三十里,見溪邊一座山峰橫斜,一座山峰獨立高聳。我感到驚詫而很注意,那橫斜的就是幔亭峰,高聳的就是大王峰了。
山峰南面有一條溪流,向東而流入大溪的,就是武彝溪了。沖佑宮背面依傍山峰,前臨溪水。我想先抵達九曲,然後順溪流探勝歷奇,於是舍棄沖佑宮而不登其門,逆流而進。流水很急,纖夫們赤腳行走於溪流之間以挽船前進。第一曲,右邊是幔亭峰、大王峰,左邊是獅子峰、觀音岩。
而溪流右邊瀕臨溪水的叫水光石的,上面幾乎遍滿題詩、刻字。二曲的右邊是鐵板幛、翰墨岩,左邊是兜鍪峰、玉女峰。而鐵板幛的旁邊,崖壁陡峭筆立,其間有三個孔穴,作「品」字形狀。三曲的右邊是會仙岩,左邊是小藏峰、大藏峰。
原文:
二月二十一日 出崇安南門,覓舟。西北一溪自分水關,東北一溪自一 溫一 嶺關,合注於縣南,通郡、省而人海。順流三十里,見溪邊一峰橫欹,一峰獨聳。余吒而矚目,則欹者幔亭峰,聳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東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沖佑宮傍峰臨溪。
余欲先抵九曲,然後順流探歷,遂舍宮不登,逆流而進。流甚駛,舟子跣行溪間以挽舟。第一曲,右為幔亭峰、大王峰,左為獅子峰、觀音岩。
而溪右之瀕水者曰水光石,上題刻殆遍。二曲之右為鐵板嶂、翰墨岩,左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間有三孔作「品」字狀。三曲右為會仙岩,左為小藏峰、大藏峰。
出處:出自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之《游武夷山日記》。
(2)四岩窗游記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徐霞客的游歷大致可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始自丁未年(1607年)泛舟太湖、登洞庭山,但因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雖然他的母親也鼓勵他,並為他製作遠游冠,以壯行色,但直到天啟五年(1625),他每次出遊的時間都不會太長,甚至有些年整年家居未出。
例如萬曆三十八年(1610)、三十九年(1611)、四十年(1612)、四十三年(1615)、四十五年(1617)、四十七年(1619)、天啟元年(1621)、二年(1622)都未出遊;泰昌元年(1620)出遊63日;天啟三年(1623)出遊54日。
第二階段則自天啟五年(1625)他母親王孺人逝世後直到崇禎十二年(1639),他的旅遊「不計程亦不計年,旅泊岩棲,遊行無礙」,這期間歷游浙、閩、贛、楚、粵西、黔、滇等地。
吳國華為徐霞客作《壙志銘》,說他的游歷「最奇者,晚年流沙一行,登昆侖天柱,參西番法寶,往來雞足山中,單裝徒步,行十萬余里,因得探江河發源,尋三大龍脈」。
徐霞客的游歷日記,在他自己有生之年並未加以整理編次。他於崇禎十三年(1640)從雲南回到故家之後,將游歷所記原稿托給他的家庭教師季夢良整理。季夢良先是推辭,後來要接受這項任務之時,徐霞客就過世了,這些文稿被徐的友人王忠紉攜去,但此時文稿已有部分遺失。
不久,王前往福建任官,僅將原稿略加排序,即交徐霞客之子徐屺帶回。徐屺仍將文稿托給季夢良說:「非吾師不能成先君之志也。」於是季夢良「遍搜遺帙,補忠紉之所未補,因地分集,錄成一篇」。
《徐霞客游記》形成一部完整著作形式,是季夢良的整理之功,這也是《徐霞客游記》的第一個抄本。
㈢ 潮陽東岩游記作文600字
在我的生活裡面來最重源要的就是家人,我生活在一個很平凡的家庭,但我不會因為這樣而感到苦惱,因為在我平凡的生活中,總有父母每天無微不至的關懷,兄弟姐妹的嬉鬧,讓我感到很溫暖。妹妹也快要上大學了,我為她感到驕傲和開心,讓我也緣了大學夢。
生活總是平淡而又無味的,記得曾經有人跟我說過,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如果你對著它笑,那麼在鏡子里的你也總是笑著的。我不追求奢華的生活,也不追求精彩的人生,我喜歡平靜的生活,就像平靜的水一樣,簡單而又透明。但是往往事宜願違,生活不可能那麼的平靜,就像水也不可能一直平靜下去,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兄弟之間的反目成仇,親人永遠的離你而去,還有一直要為生活不停的忙碌著。等等這些都會使你在生活里嘗盡酸甜苦辣,但是只要你對生活有著美好的嚮往,對於你周圍的人有著包容的心,關心著你的親人,只要把愛放在心上,用你的微笑和關心感染你身邊每一個人,用堅強的毅力克服遇到的種種困難,以一個平常心去面對問題,對於我來說這就是享
㈣ 萬石岩游記這篇游記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表達了作者什麼的思想感情
記敘了作者游歷滿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喜悅的心情,表達了專作者曠達,樂屬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自由的嚮往和希望在公事之餘能夠繼續出遊的美好願望。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和愉悅,輕松的感情!還有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棄。
㈤ 作文 岩泉寺 游記 800字
1 地理位置
岩泉寺位於雲南省宜良縣城西一公里岩泉山(一名伏獅山),距昆明55公里。宜良縣城金星村,伏獅山因山狀若卧獅得名,五峰壁立,岩峭千仞。岩下清泉晝夜淙淙,水質佳、流量大。水秀山俊,修竹茂林,清幽雅靜。因山水故,又名岩泉山。
岩泉寺佔地面積200畝,建築面積5400m2,其中殿堂面積3400m2,附屬房屋面積2000m2。岩泉寺最高海拔1620米,位置在山腰放眼亭。
岩泉寺有滇中八景之譽,以岩涌清泉、山明水秀、環境清幽而遠近聞名;歷代名人題詠甚多,懸岩刻石,古跡甚豐,價值極高,是宜良旅遊觀光的聖地。
2 旅遊景點
岩泉寺景點計有山門「岩泉仙境」坊、游泳池、天王殿、大雄寶殿、三仕殿、財神殿、關聖宮、龍王廟、觀音殿、玉皇閣、滴水觀音、摩崖石刻等。
2.1 岩泉漱玉
岩泉寺高處林木茂盛的岩石間有一股清洌泉水湧出,長年不斷。從而在明代中葉就有了「岩泉漱玉」的美名,引得許多文人學士不顧山嶺的險陡,上山來汲水、品茗,留下了許多詩文,一代又一代宣揚、塑造了岩泉寺的形象。
《宜良縣志》說:「水流潺潺,漱激於石,其聲琮爭如環佩。」
清代中葉江蘇學者陳孝治的《秋日游岩泉寺暮歸》「為愛岩泉勝,遲歸暮色交。亂猿啼峭壁,老鴉下危巢。月向峰頭出,詩從畫里敲。回看城郭近,燈火隔林梢。」寥寥8句,寫出了眷戀岩泉險峻景色而遲遲忘歸以及那如水墨畫般山林夜色。山早晚的景色,不必匆匆來去,這份悠然就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1]
2.2 摩岩石刻
岩泉寺摩岩石刻古跡豐富,有唐草聖張旭:「飛霞流雲」,每字高1.5米,寬1米,依石勢鐫刻,高低錯落有致,橫貫崖際十數米,體制宏偉壯觀,神采飛動,藝術價值極高。其次有唐韓退之「飛魚躍」,清陸樹堂「帶雪松枝掛薜蘿」,邑書家陳達「雲閑」等二十餘方,總面積上千平方米,是宜良縣規模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石刻群。進入2000年,岩泉寺管委會等籌辦鐫刻紀念性碑刻三通,充分揭示展現其文化內涵。包括:「錢穆教授著書處」碑、「袁嘉穀品茗處」碑及「藏真閣遺址」碑,碑陰鐫刻記事碑文,邑人鄭祖榮撰文。
3 修繕歷史
岩泉寺始建於元代,為雲南著名高僧盤龍祖師開山(約1341年)。據記載:祖師雲游到此,結草為庵,弘揚佛法。祖師去後,徒眾因在此建祖師殿,世代供奉,並發展成為佛道合一的名山勝境。
岩泉寺
岩泉寺
元至正初(約1341年)名僧盤龍祖師至,結茅為庵,弘揚佛釋。緣滿而去,徒眾建祖師殿供奉,代代如是。後有道士發現此處是「風水寶地」,躋身其間。岩泉古剎遂成釋道偕居、寺觀並處之所。
明景泰年間(1450年~1456年),即沐府人朱福海再修,萬曆間僧人興寬重修。得稱「岩泉漱玉」,為宜良八景之一。
清初,在龍泉南側建藏真閣,紀念岩泉有德道人尹澈清真人,故又名「尹真閣」。閣內環立石碑,刻士大夫贈記於其上。
康熙二十六年(1689年),邑令高士朗(字玉山)偕邀邑中文化人士,捐資經營岩泉山水,建閣修亭,築半月池等,賦以文化品格,使之成為代表宜良文化人格的人文山水。邑詩人徐松撰文《高玉山修建岩泉亭閣記》志其事。
道光11年(1831年),知縣吳均與糧憲永慧游岩泉,見泉側之亭無名,為題曰"宜亭",撰文《岩泉寺宜亭記》志之。以上二文均載於《宜良縣志·文藝志》。
咸同兵燹,殿閣損毀。
民國4年(1915年)縣知事錢良駿重修停台,題額曰:半山亭。
民國18年(1929年),邑紳馬雲翔募資修斗母閣、玉皇閣,新建涼風亭,廣植花木,並大規模鐫刻摩崖石刻,使岩泉勝境煥然一新,成為歷史上最鼎盛繁榮的時期,省內文化名人袁嘉穀等皆慕名來游,吟詩題壁。
1936年至1938年邑詩人嚴中英在岩泉寺尹真閣養痾三載,創作大量詠岩泉詩歌,後編為《觀海樓詩稿》付梓,為岩泉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1938年暑假後,西南聯大教授錢穆到岩泉寺小住約一年,撰與其名著《國史大綱》。此書為中國通史,53萬余言,商務印書館出版,1997年北京重印。
1939年,錢偉長先生於尹真閣新婚,小住達3月之久。後由國民黨軍隊駐扎,景觀多有破壞。
1949年後,經邑人黃士耕呈請,縣人民政府出資修葺。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毀壞,片瓦不存,樹木被毀,一片荒涼。
1985年5月,宜良縣人民政府發文成立籌備組,修建了少量亭閣、圍牆,大量植樹。
1987年7月,岩泉摩崖石刻被宜良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間,有地震台、縣衛校、皮膚病研究所等單位曾先後在此駐過。
1993年2月,經宜良縣人民政府批准,將岩泉寺所有權劃歸金星辦事處,由該辦事處總投資1200萬元進行全面大規模修復。新建大雄寶殿、天主殿、玉皇閣、財神殿、山門、游泳池等。
1994年6月23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錢偉長夫婦重遊岩泉寺,題辭"岩堅泉清,宜結良緣",已鐫諸崖際。
1995年12月25日,縣人民政府批准為宗教場所對外開放,並頒發(95)12號《宗教活動場所登記證》。
1999年4月,昆明世博會指揮部及雲南省旅遊局授牌為世博會旅遊接待定點單位。
2008年12月,岩泉寺晉升為AAA級景區
㈥ 江西觀音岩游記,作文,加急
初知龍虎山,緣於文學名著,在《水滸》開篇第一回有對龍虎山的自然景觀的繪聲繪色的描述:「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瀑布斜飛,藤蘿倒掛。虎嘯時風生谷口,狼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想像中的龍虎山應與「藏龍卧虎」,「虎踞龍盤」這類霸氣十足的詞語相吻合,這次去了龍虎山才知道那裡的丹山碧水、茂林修竹無不體現一個秀麗和柔美。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西南郊 16公里處,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這里有九十九峰、二十四岩、一百零八處自然和人文景觀,二十多處神井丹池和流泉飛瀑。峰、岩都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在地質學上稱為「丹霞地貌」。
一絕:進道都仙府溯道教之源
龍虎山原名雲錦山,是象山(應天山)的一支脈。傳說雲錦山有九十九條龍在此集結,山的形狀象盤龍,又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而上清溪水從東遠途飄入,依山緩行,繞山轉峰。九十九峰二十四岩,盡取水至柔,繞山轉峰之溪水,遍納九十九龍之陽剛,山丹水綠,靈性十足。不久,靈山秀水被神靈相中,差兩仙鶴導引張道陵攜弟子出入山中,煉丹修道。山神知覺後,龍虎現身,取代雲錦。從此以後,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我們看的第一站是大上清宮。一位道師引導我們通過九宮圖進入大門,上清宮明堂中央地下鑲刻一個偌大的陰陽八卦圖,製造一種神秘的道教氛圍。大上清宮,坐北朝南,依山傍水,是張天師做法辦公的地方。大上清宮的前身是天師草堂,後改為上清觀,宋朝徽宗升上清觀為大上清宮。大上清宮有福地門、下馬亭、午朝門(欞星門)、鍾鼓樓 、伏魔殿等許多建築。其中重點就是伏魔殿,伏魔殿就是<<水滸傳>>「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洪太尉誤走三十六顆天罡星,七十二顆地煞星的鎮妖井所在。其後我們又看了天師府,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 因張道陵在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見龍虎而名。為道教最早的發祥地,為天師道祖庭,並尊為第三十二福地。現在的天師府重檐丹楹,古樟蔽日,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天師府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歷史遺存。府第門前一對白玉麒麟,威儀尊貴,董其昌撰寫抱柱楹聯「麒麟殿上神仙客,龍虎山中宰相家」,筆力蒼勁雄渾。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嗣漢天師府」、清康熙所書「碧城」和清乾隆所賜「教演宗傳」匾額,元代趙孟手書的「仁靖真人張留孫碑」,以及萬法宗壇(本文來自 讀後感 www.99zuowen.com ,轉載請保留。)院中九龍三腳香鼎爐、千年羅漢松等,都給人以歷史的厚重感。在綉有金黃色龍、虎的大紅帳幔下,天師坐像身披鶴氅,兩眼圓睜,濃眉、高額、束發,黑須美髯,左手拿著寶劍,右手微抬,像是要斬妖除怪,顯得生動而有個性。大自然的億載造化,成就了龍虎山獨特的風光,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賦予了龍虎山很多的靈秀與內涵。
二絕:乘上清竹伐覽瀘溪之勝
有識之士說,沒有道教就沒有龍虎山,沒有瀘溪河同樣沒有龍虎山。因此,不游瀘溪河就不算到了龍虎山。龍虎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這種地質很容易風化,山體大都圓滑沒有什麼稜角,所以山並不高也不陡峭猙獰。沒有險山惡水,沒有深澗老林,肯定也不會藏龍卧虎。我們乘上清竹伐,溯江而上,粉紅色的丹霞山地貌,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峰,像從瀘溪河裡長出的生靈:僧尼、蓮花、仙桃、勺石、錦雲、道堂、鼓石、試劍、玉梳、羞女,歡迎我們款款而來。滿目是「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的美景,連綿數里的近百個奇峰怪石中,有的似猿猴靜立不動,有的如文豪向天思考,有的像蓮花含苞待放,有的如眷侶脈脈含情……種種奇特的姿態,令人目不暇接,妙不可言。
在碧綠的瀘溪河上漂流著的除遊人坐的木船和竹伐外,還有一道獨特的風景,那就是只有四根竹子做成的竹筏,像魚兒般穿梭往來,上面安一兩個竹簍,竹簍里裝著燒得熱騰騰的農家雞蛋、栗子粽等,凡遊船經過便熱情地上來叫賣,這就是當地人戲稱的「水上超市」。竹筏上的主人熱情而執著的招呼使我們無法抗拒,栗子粽的清香也讓我們久久難忘。丹山,碧水,竹筏,女人,算是盧溪河的代表作吧。我不禁感嘆瀘溪河像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楊家女」!
三絕:訪春秋古吊探崖墓之奇
陡峭如切的石壁上的千古懸棺是罕見的一大奇觀,亦是龍虎山三絕之一。懸棺也叫崖墓葬,是我國多種墓葬中最古老也最特別的一種。坐在竹排上順壁仰望,就能看到大大小小的石洞,裡面安放著或一或二的棺木,有的洞口還有泥築的平台。據說龍虎山的懸棺大多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遺跡,這里也是中國崖墓葬的發源地。那個時候由於戰爭頻繁,民不聊生,所以選擇了高不可攀的懸崖絕壁作為死後的安身之所,以示後人的「趨吉」和「盡孝」之意。懸棺是怎樣放上去的,這個巨大的問號總是懸在我的心頭?從竹排上看那些懸崖臨水、也就是安放棺木的一面,傾斜度大都接近或者超過90度,上下並沒有可以攀緣的跡象,別說把棺材扛上去,就是想空手爬上去也不太可能。懸棺究竟是怎樣放上去的?眼見為實!
為解讀3000年之古的崖墓葬之謎,看水岩崖墓彷古吊裝成為龍虎山一大奇觀。我們聚集在一個飛雲閣前平台上,在鑼鼓聲聲中心提到了嗓子眼,一號洞穴下一條船上載著一口碩大的棺木。飛雲閣前安放著一台木製的滑輪絞車,繩子一端連著絞車,一端穿過空中滑輪緊緊綁住船上的棺木。滑輪的上端,又有一根粗大的繩子被拉上頂峰,山頂上早已站了幾個人,並把繩子固定在鐵樁上。忽然一陳爆竹響起,只見一根粗大的繩索又沿著崖壁放到了瀘溪河上,一位穿黃馬甲的年青人,身上用繩子保險,從懸崖下來。他拉著繩子,一步一步往下走,到了懸崖之下,他突然懸空,表演絕技,當他與一號洞穴平行時,經過十幾次盪鞦韆似的搖晃,借著慣性盪進洞穴。接著第二位,拉住了一根牽引繩子也進了洞穴。這時又聽到一陳爆竹響起,棺木啟動了,絞車在轉,滑輪在轉,棺木被升到一號洞平行的位置。這時兩位黃馬甲青年,把繩子向裡面一拉,棺木進入洞穴,安葬成功。這種吊裝法是1989年,上海同濟大學與江西省考古隊研究成功的。
山因水活,水因山媚。龍虎山之美,美在自然,妙在原始,大自然賦予了龍虎山優美的生態環境,生物化的多樣性在龍虎山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龍虎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命樂園」
㈦ 求一篇游記,題目為:游XXXXXX,四年級,大概500字,作業用,急!!!!!!!!!!!!!!!!!!!!
游長城
今天,我們游覽了世界聞名的古建築奇跡——長城。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全長一萬兩千多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之一。我們游覽的是長城八達嶺段。當車行到離八達嶺不遠處時,就已經看到了氣勢恢宏的長城,隨著連綿起伏的山脈向遠處曲曲折折地延伸,像一條龍在雲霧繚繞的山峰中飛騰。長城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是一座烽火台,像一個個巨人手牽著手,擔起了保衛中原大地的重任。
我們從長城腳下往上爬,長城並不像我想像的那樣陡峭,而是由許多緩坡連接起來,在比較陡的地方都築有階梯,階梯的兩旁和中間還裝有扶手,一點兒也不難爬。長城上人山人海,還有許多「老外」呢!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爬到了第一個烽火,這里讓我想起了「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過了烽火台,我們又繼續向上攀登,在山間雲霧里,我隱隱約約看見對面的山上有用鋼板做成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標語牌。接著往上爬,我們看到了一座碉樓,爸爸說:「這是哨塔,古代哨兵就在這里放哨。」過了哨塔,我們就往回走,來到了「好漢碑」。好漢碑上有毛主席的題詞——不到長城非好漢。我們全家在這兒留了個影,便回家了。
「不到長城非好漢」,今天我爬上了長城,我也當了一回好漢,真開心啊!
游長城
五一,我和爸爸媽媽去首都北京的長城遊玩。
我們來到長城腳下,發現通往長城的路上有些陡峭,像是在爬山一樣。當我們走到長城的入口處時,我才發現萬里長城是那麼的名副其實,遠遠看去像一條黑龍盤踞在那裡。呵,來爬長城的人可真不少啊!說著我便和爸爸媽媽一起向第一個烽火台進發。一路上,我們邊走邊拍照。長城上,人山人海。每到一個烽火台的地方,我們就得手拉手地走過去,以免走丟。當我們走到第四個烽火台的時候,長城上的風突然大了起來,人們的頭發都飄了起來,有的人連帽子都被吹走了。於是,我們小心翼翼地爬上剩下的四個烽火台。當我站在長城的最高點時,看著長城下的一片綠色,心情非常輕松,把爬長城時的疲勞全部拋於腦後。
望著美麗的景色,我突然想起了在秦朝建造這座萬里長城的人們,是他們用智慧和雙手鑄造的萬里長城,所以這座萬里長城在這片土地上屹立了幾千年之久。
望著雄偉的景色,我突然想起了古代守衛國家的軍士們。我想起了抗戰時期,依靠頑強鬥志的中華軍民,他們保衛中國的國土,就是死,也不願做日本人的奴隸。我又想起了現在站在國家邊境線上軍人們,他們日日夜夜守衛著邊境,不讓別國侵犯中國。
望著宏偉的景色,我想明白了,終於想明白了。堅強,可以戰勝一切,而懦弱,只能接受失敗。
游蘇杭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前兩天,我和表哥一起去蘇州、上海和杭州遊玩,才真正體會到蘇杭的美麗。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蘇州了。
我們坐著大客車先到了蘇州的寒山寺,在張繼的「楓橋夜泊」處留了影,接著又去蘇州的周庄。那裡是個水鄉,到處河網密織,縱橫交錯,沒有繁華的大街,沒有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更沒有惱人的汽車鳴叫聲……
我們坐著小船在水中盪漾,兩岸的綠樹白牆青瓦從眼前閃過。小船沒行多遠,劃船的女船工開始給我們唱起江南小調。啊,那歌聲是多麼美妙動聽呀!魚兒在水中自由的嬉戲,好像也在仔細聆聽船工美妙的歌聲。天氣盡管非常炎熱,可是一到了水邊就感覺清涼多了。我們乘著小船從石橋下鑽過,江南的小橋分外別致,有簡潔粗獷的平板橋,有造型精緻的石拱橋,在水面形成形態各異的美麗的倒影。小河兩邊綠樹成蔭,幾顆柳樹婀娜多姿,像是披著長發的江南少女站在水邊梳妝打扮。河面碧波盪漾,像是一塊晶瑩的翡翠,映襯著兩岸的綠樹、人家。我正在沉迷於這美景,忽然,旁邊的一位阿姨說道:「也不知道這房子多少錢,我真想住在這里,享受享受這人間仙境。」
時間到了,總覺得還沒盡興,我們卻不得不離開這江南小鎮。一路上,還在回味那小鎮的小橋、流水、人家。。。。。。
游重渡溝
「心情大好,出去走走,碧海藍天吹吹風。河山大好,出去走走,別窩在家當懶蟲……」每當聽到這首《河山大好》,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那一次次的出遊,還有那美不勝收的勝景,均讓我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深深折服。
那是在一個「十一黃金周「,爸爸的公司正好也放假,於是便商量著帶我出去玩,我們把目的地選在了重渡溝。我曾經去過一次,雖然只是並不深入的逛了一圈,但是重渡溝的美麗卻是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於是我便提出了去重渡溝。
來到重渡溝後,經過了一天的休整,我們就開始了爬山之路。
剛爬了十幾分鍾,便來到了一個景點前,這是無數個天然形成的小水潭以梯田的形式排列,從最高處向下看,這整座池塘都顯出了不同的色彩,這是由於水潭的深淺不同還有陽光照射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整座池塘看起來流光溢彩,美麗極了。
再向上走,赫然出現了好幾塊大大的連體山石,前方的指示牌上書三個大字:水簾洞。我做看看,右看看,終於在岩壁邊上找到了幾個通道,這恐怕就是水簾洞的入口了吧,想不到這水簾洞還真是名副其實。
不知不覺已經爬了很長時間,向下看去,只見長滿黃葉的樹隨風搖晃,就像一次次的黃色的浪花,而遠處則是一片片綠色,那便是一片片竹林,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是青翠欲滴,光彩照人。
山勢陡然險峻起來,上山的路也從緩坡變成了一節節陡峭的樓梯,剛上了數十節,我便已經氣喘吁吁,這樓梯的高度還真不是蓋的。
看著近在咫尺的山頂,我橫下一條心,一口氣沖了上去。俯視著腳下的一切,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通過這次爬山,我更深刻的領悟了「堅持就是勝利」的深刻含義。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㈧ 萬石岩游記這篇游記是按游覽順序記述的表達了作者什麼的思想感情
作者用細膩而充滿詩情的筆調,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滿井專春光圖:河面浮冰剛屬剛融化,波光粼粼,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開之鏡;山巒積雪剛剛消融,座座青山秀麗,好像晨妝少女;柳條鵝黃初染;麥苗冬眠初醒;鳥兒曬太陽;魚兒戲水戲浪。這些富於早春特徵的景物組成一幅層冰解凍、波光粼粼、山川氤氳、田野生機勃勃的圖畫,給人以高度諧和的美的享受。遊人相偕出遊,作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熱鬧非凡。自然風光與人物活動相映成趣。
㈨ 作文岩石風景區游記不少於600字
第一天,我們來到潭瀑峽,又名小寨溝。谷內風景怡人,宛若江南專。「三步一泉,五步屬一瀑,十步一潭」,令人流連忘返。
我們首先看到「丫」字瀑,一塊三角形的大石頭將水流隔開後又匯成一股,形成「丫」字形的瀑布。我穿著涼鞋踏進水中,那裡的水清澈見底,冰涼清爽,將夏日的炎熱一掃而光。又走了一小段路程,就來到了「不老泉」。據說不老泉的水喝一口年輕十歲,喝兩口長生不老,喝三口返老還童。我接了一瓶子泉水,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喝,希望他們健康長壽。繼續往前走,一陣嘩嘩的水聲吸引了我,我們來到了水簾洞。那水簾像一串串珍珠似的,讓我不禁想起了《西遊記》中花果山上的水簾洞。最後,我們來到了蝴蝶石邊,兩塊岩石像巨大的展翅欲飛的蝴蝶翅膀,人站在中間,變成了美麗的蝴蝶仙子。
第二天,我們游覽紅石峽景區。當地人稱它為「溫盤峪」,有些外地人說它是「濃縮的大自然」、「盆景峽谷」。那裡的水碧綠清澈,兩岸紅色的石壁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綠色樹木,彷彿是一個鬼斧神工雕鑿而成的巨大盆景。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將山道擠得水泄不通,有時每走一步都很艱難。
㈩ 寫一篇400字的游記
門頭溝在北京可以說是一個綠色的區縣,它被連綿不斷的青山所包圍,而今天我有幸能親臨門頭溝,近距離觸摸它的山,觀賞它的景,感受它那濃郁的大自然的氣息。
早上,伴著那充滿活力朝陽,我開始了我的登山之旅。爬山還真是個體力活兒呢,特別是爬門頭溝這種沒有開發,保持著它那純正天然原貌的山,山上沒有人工的小路或是石梯,我是踏著綠油油、軟綿綿的青草和堅硬、形容怪異的岩石向上攀爬的。不一會兒,已經是汗流浹背了。天上的小鳥兒仍然在不知疲倦的叫著,或許是在催促我快點兒吧。
經過了一上午的努力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了,肚子似乎也感受到了我們的成績而興奮的打起了鼓,看來吃飯的時間到了。我們席地而坐,准備出了烤爐以及先前買好的肉串開始燒烤。不一會兒已是香氣四溢了,口水早已在我的口中翻騰好久了,不管那麼多我先開動了。不知為什麼這回的燒烤比平常的要好吃很多,或許是在大自然的料理下我的味覺都得到了提升呢。
吃完烤肉我們繼續前進,對前面風景的探索欲又促使我們加快了腳步。走著走著我無意間聽到了水的聲音,我踮起腳向前望去,透過樹林中的屢屢陽光,我看到了一條小河串流向前。微風拂過,樹林中發出了一陣富有韻味的聲音,伴隨著鳥兒的歡笑和喝水的歌唱,彷彿是一首大自然的交響曲,不覺間一種超然的氣氛油然而生,看來杜普筆下的春草圖大概也是在這種氣氛中生成的吧。
小河的水很清,在陽光的輝映下光彩粼粼,讓人覺得華而不俗、輕而不寒。穿過小河,我繼續向山頂進發,雖然這是已經很累了但我依然干勁兒十足,我堅信我能行。山上的路變的越來越陡峭,我的喘息聲也變的越來越急促,豆大的汗珠順著我的臉頰流到了地上,但不變的是我的信念與決心,因為我知道沒有付出是不會有回報的!
終於,在我的努力下我登上了山頂,我深吸了一口氣感慨的向下望去,陶醉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快感。身邊也有不少的遊客享受其中,我心中也不由得感嘆——原來愛山的人如此之多啊!
,你最好在加點兒你登山中的親身經歷,大概其的形式我已經幫你寫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