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故陵遺址

故陵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2-28 18:12:58

Ⅰ 譚國的關於譚姓

譚國故城的考古發現與結論
譚國故城,古史記載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預註:「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里處。《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相對。」今城子崖隔武源河與龍山鎮相對。《水經注.濟水》:「關蘆水來源馬耳山,北經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源水匯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源泉。北經譚城東,俗謂之有布城也。又北經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武源水從發源至入巨合水,流經不過十餘里,而濱河古遺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則僅有城子崖,可見是譚城非城子崖莫屬。
城子崖是一處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長方形台地,其外觀狀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於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東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膠濟鐵路平陵城站0.5公里,東北距漢代齊國國都平陵古城2公里,北距商代譚國的早期都城0.5公里,舊濟青公路東西穿過遺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古譚城(城子崖)是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首次發現。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首次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整個遺址南北長530米,東西寬430米,牆基寬12.113米,總面積22,3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一般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進行發掘,遺址分為上下兩層,下層薄沙之上有一層黃土,黃土上層為一米左右的文化層,即為周代譚國故城遺存,史稱灰陶文化。出土的豆鬲等灰陶器物,是典型的譚國文化代表。下層文化堆積,厚3米左右,為首次發現的以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新時器時代遺存,她代表了龍山文化時期的先進生產力水平。初稱為黑陶文化,距今約4000年左右。在遺址周圍還發現了龍山、岳石、譚國三個歷史時期長方形版築夯土城牆疊壓的遺跡,即龍山文化城(新器時代)、岳石文化城(夏代),譚文化城(周時期)。
最下層是龍山文化城址。修築城垣採用了堆築方法,也就是邊堆土邊夯實的方法,也採用了版築法。一般在外側取土,取土溝就成為城壕,城壕內壁和城垣外壁成一整體,加高了城垣外壁的高度。城子崖龍山城是一種台城,即城內地平面高於城外,只有南北兩門,城門門道不在城垣缺口處而在缺口外方,築了緩坡形門道,南門門道西沿發現牆和房址,可能是門衛房。這是全國首次認識這種史前台城,對後來確定龍山時代的城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間層是岳石文化城是在龍山城的基礎上修築的,大多是貼龍山城垣內側修築,後又貼先築的岳石文化城垣內側修築,城內面積約17萬平方米。城垣都有基槽,全採用原始版築,使用成把的小棍夯築,夯土層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小夯窩。
最上層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一書中所說的灰陶文化時期,確切地說基本上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盡管此城的修築是在岳石文化城廢棄以後很久,但城垣仍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基礎上修築。春秋城的地面高於現今遺址地面,地面城垣已基本不存,地下牆基也很不完整。
考古發掘證明,龍山文化人來此居住時就開始建城,但並無龍山文化城以前的龍山文化堆積。而且龍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積法築成的,夯築技術比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築的,兩者城垣的夯土結構迥然有別。因此,證明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龍山文化城。龍山文化城是這次的新發現,同時對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確認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這就不禁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即,城子崖沒有商代文化遺跡,下層是龍山文化層、中層是夏文化層、上層是周代文化層。因此,是不是城子崖的諸侯「歷唐虞以迨夏、商、周,世襲子爵」,還是這三個文化層是由不同的諸侯受封,他們之間有沒有關聯,關聯是怎樣的?根據考古結論:最先在城子崖居住,即龍山文化層,是「東夷部族」,夏文化層的是「夏部落」,但這兩個文化層的居民都在夏代末或商代初期已全部離開了城子崖。商代和西周前期約700餘年城子崖一片廢墟。直至西周後期,約公元前976-前922年間,周穆王封懿公於譚,才重新開啟了城子崖的輝煌,所以這才是周代文化層。這應該是譚氏的直系祖先。下面就這三個部族的情況作簡要的說明。
1、東夷部族。『東夷』是東南沿海的古老部族,少昊是其中的一支。傳說少昊為史前五帝之首,是黃帝的兒子,姓已名摯,號金天氏,古代東夷族首領。因修太昊之法,故稱少昊。少昊自窮桑登帝位,徙都在曲阜,以金德望天下,故稱金天氏。圖騰為鳥,贏姓,都於曲阜。《史記·五帝本紀》:「少昊青陽氏降居江水。」《屍子·仁意》:「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青陽氏即黃帝之子玄囂,江水即古瀆之一的沂水;窮桑在魯北泗水之陽,是黃帝氏族的發祥地,是當時泰山周圍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夏部落。指的是大禹的部落;公元前2070-前1600間,大禹的兒子帝啟廢除推舉禪讓制度,殺原定繼承人伯益,自立為王嗣位,從此確定了家天下;伯益「贏」姓後裔被逼自「城子崖」故地西遷,至皇覃氏故地「覃卩」城,而「城子崖」故地從此住滿了夏啟的「姒」姓後裔。
3、周穆王封懿公於譚。懿公系周文王同母弟弘農西虢侯虢仲之裔。六世西虢侯,其三弟名懿者,官拜車騎將軍,因討平東方諸侯之亂有巨勛,周穆王曰:「卿之兄居宏農列侯爵,今封卿於譚列子爵矣,再立殊勛乃復侯爵」,於是周穆王封懿公於譚(譚宗浚處族譜明確記載為『周穆王十五年封於譚』,譚宗浚,南海人(現在廣州市白雲區江高鎮神山管理區沙龍村。清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陸潤庠榜進士第二人。)
4.《刺桑譚氏》記載:大宋紹興四年九代孫喆公序:譚國國君是商湯之後,也就是子姓。這個記載符合歷史學家編寫的《濟南通史》論述。

.參考資料:
濟南通史(一)遠古時代的濟南
(二)商朝前期商人東進與大辛庄聚落的建立及發展(三)商朝後期譚國易姓與大辛庄聚落的衰落(四)商朝在濟南的殖民點及其殖民統治(五)帝辛征夷方與征夷方路線考五、西周時代的濟南(一)齊魯建國及濟南一帶的諸侯國(二)周道的修通與《大東》詩篇(三)齊的西進和周的東征六、春秋時代的濟南(一)齊滅祝與「公會齊侯於濼」(二)齊桓公伐譚及其對濟南地區的經略
譚氏族源辨析
上章所提的「譚子」,作為西周王朝的侯爵中五等中的四等--子爵。在成周時封七十一國之中並無「譚國」,所以「譚為不得姓之國」①。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治郡縣亦無「譚」。但《左傳·庄公十年》明確所載,在公元前684年,齊師伐譚,譚國不能力敵,譚子奔莒國君奔莒國避難。
西漢元鼎四年(前113年),漢武帝設置弘農郡,其轄陝、澠池、新安、宜陽、陸渾、盧氏、丹水、析、商、上雒等十一縣。
「譚氏望出弘農」有兩層意思:①古譜記載「奔莒即郡稱弘農」指的是「譚氏來自弘農故地」,故譚氏總堂稱《弘農堂》,而並非自西漢始才有此郡望。②在弘農郡故地屢世仕宦,也稱「望出弘農」。而《齊郡堂》是留居青州的譚氏後裔所立的總堂名。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對先祖的源流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模糊。所以,對於譚氏的源流的說法眾說紛紜。
譚氏系出「贏、姒、姬、子、己、媯」的說法都有,到底出自何姓?
(1)出自「贏」姓
一說:夏封高陽氏之裔,伯益次子「若木」為徐侯,周武王封其裔36世「姬孝公」於「譚」,51世「祁義」始姓譚,71世「玉成」遷弘農。
二說:夏封高陽氏之裔,伯益長子「大廉」承伯益爵位為箕山諸侯,其裔附周伐商,周武王封其裔53世「襄」於「譚」,54世「雍」始姓譚,73世「宣」奔莒,76世「祁」周匡王四年(前609年)遷弘農,97世玉成遷南粵。此二說都自認為是位於今城子崖古譚國「前684年奔莒譚子」之前的譚氏源流世系,事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如冠以「譚」是不能成立的世系。我們從下面的文獻就可以看出:
《竹書紀年》有記載:「夏後相三年,征風夷」。「皇覃氏」城(城子崖龍山文化層)已被夏啟族人佔領,變成了大禹後裔「姒姓」的領地。「伯益」並未繼承「大禹」的位置,一說被禹子「帝啟」所殺(見《容成氏》「啟於是乎攻益自取」);一說 「避子啟於箕山之陰」(見《孟子.萬章上》 「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不論怎麼說,證明在「大禹」後裔到來之時「皇覃氏」暨伯益之後裔已遷徙。
在陝西、河南等地出土的器物,《父已鹵》、《父已爵》、《覃父已》、《亞中覃父乙》、《共覃父已》、《共覃父乙》、《父丁爵》、《父艾丁》等青銅器,標明了器物生產者和所有者的族氏。銘文族徽顯示,「覃」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識,有「覃」這個徽識的器物表明均系「皇覃氏」之器。在四川都江郾流域的彭州,竹瓦街,出土大批窖藏青銅器,其中《覃父癸》、《牧正父已》這兩行銘文,與當時的「皇覃氏」青銅器銘文完全一致。
【注】:以上所舉《父已鹵》....等,有可能是「商代」後期之文物,依此分析有可能「覃」的標志未必是「皇覃氏家族的徽識」;現代考古見有「婦好子曰覃」。
因為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學家對城子崖的最後考古發掘證明「城子崖」沒有「商周」文化層,暨「夏」代末至「西周」初,「城子崖」有700餘年斷代。「出自贏姓說」記載「譚」建國的時間都與考古發掘所見不符。其唯一可依據的是司馬遷寫的《史記》對「郯」與「譚」的混淆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注】事實上「郯」以鳥為圖騰,也有可能是商族;並非贏姓獨有。「郯」有可能是商族後代,「帝嚳擊磬,鳳皇舒翼而舞」(《帝王世紀》)。
(2)出自「姒」姓
此說最根本的依據是:第一,「夏後相三年,征風夷」,此時大禹後代,大將「汝艾」佔領了位於城子崖的「皇覃氏」故城。之後未見史書記載大禹後代從此地遷出。故推測後來的「譚國」就是「汝艾」的後代所建。第二:「姒」姓說的始作俑者是萬姓通譜載,明朝蘇平仲「譚氏家譜序」。以明朝的文人所著的家譜序來作為論據,未免太草率。今江西保存有宋朝紹興四年譚喆《譚氏族譜序》、宋咸淳三年《譚氏源流記》。
【注】姒」姓說在《濟南同史》論述為夏代至商中期居譚國之地的夏族姒姓,為商武丁所滅。
(3)出自「子」姓
此說主要依據「平陵為殷商帝乙之都」的傳說,認為「譚子」與商帝乙「子姓」為同姓。此說實為誤解。譚子的「子」為爵位。商帝乙「子姓」的「子」則為姓氏。是把「子爵」與「子姓」混淆的緣故。在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對「城子崖」的初步考古結論,誤把屬於岳石文化時代的「黑陶文化城址」當成了「龍山文化城」,因此「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也出現了相應的錯誤認定。混淆了「城子崖」沒有「商周」(夏末至周初)文化城的事實。在城子崖北五里河叉處,發現商周文化遺跡,但並無城址。當為商遺族采鹽之地。
【注】出自「子」姓主要依據:《濟南通史》,《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撰異》,民國檔案。及.《刺桑譚氏》記載:大宋紹興四年九代孫喆公序。皆注譚國國君是商湯之後,子姓。
(4)出自「己」姓
「己」姓出自「莒」,因譚子奔莒,故有己姓說。「莒國」己姓子爵,開國君主為茲輿期。舊都介根,春秋初遷於莒。
(5)出自「媯」姓
因公元前684年之後,「譚國」逐漸成了齊國的附庸。故有「譚,齊所出」之說。公元前386年齊國大臣田和被周王室列為諸侯「媯」姓,徹底取代了姜姓政權,但仍以「齊」為國號,都臨淄。故有譚氏「媯」姓說。有人認為:「譚」人奪了「田齊」的權,後「譚」得以復國。但此不見有史籍記載,我斗膽認為這是臆造。
(6)出自「姬」姓
出自高辛氏帝嚳「姬」姓說,江西刺桑譚氏宗支、江西浯溪譚氏宗支,湖南《弘農堂》宗支,廣東梧村宗支等四大宗支的譚氏老譜序都有記載。譚氏系出自高辛氏帝嚳,其後裔古公亶父幼子季歷傳虢仲,武王克商封虢仲於宏農②,為西虢侯。傳至六世西虢侯時,其三弟名「懿」官拜車騎將軍③,隨周穆王東征有功,周穆王封「懿」於「譚」為譚國,子爵。關於譚國始建於周穆王時期,衍昌公宗支古序有較詳盡的記載,《弘農堂》宗支古序也有記載(見寧鄉五修譜譜),梧村宗支也有記載(見梧村譜)。這些古譜記載的「譚國」建立時間與20世紀末考古學家對城子崖考古發掘得到「譚國」建國的時間出奇的吻合!
所以說周穆王封懿於譚,子爵;前684年譚子奔莒,以國為姓,以爵為名。

Ⅱ 祖國建設新成就手抄報怎樣做

抄幾段資料,例如: 三峽工程分三期,從1992年開工,到2009年竣工,總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修築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120米高),並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爬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升船機的施工。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遠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編輯本段三、三峽工程的預計投資
三峽工程所需投資,靜態(按1993年5月末不變價)900.9億元人民幣,(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庫區移民工程400億元)。動態(預測物價、利息變動等因素)為2039億元。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前)約需195億元;二期工程(首批機組開始發電)需3470億元;三期工程(全部機組投入運行)約需350億元;庫區移民的收尾項目約需69億元。考慮物價上漲和貸款利息,工程的最終投資總額預計在2000億元左右。
編輯本段四、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1、防洪:
三峽工程是減輕荊湖地區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防洪庫容在73—220億立方米之間。如遇1954年那樣的洪水,在堤防達標的前提下,三峽能減少分洪100—150億立方米,荊江至武漢段仍需分洪350—400億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禦。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可以有效阻擋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2、發電:
裝機(26+6)×70萬(1820萬+420萬)千瓦,年發電846.8(1000)億度。主要供應華中、華東、華南、重慶等地區。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發電量可以照亮大半個中國。
3、航運:
三峽工程位於長江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游航道枯水季節流量,能夠較為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游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編輯本段五、三峽工程的問題弊端
1、對庫區文物的影響
三峽工程600多公里長的淹沒范圍,使得如果不採取文物保護,在三峽庫區蓄水達185米以後,大量的文物古跡都將淹沒到水下,於是至1996年起,國家按期發放保護資金,三峽工程庫區文物的搶救性保護和發掘開始進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跡有涪陵白鶴梁、忠縣石寶寨、丁房雙闕——無名闕、雲陽張飛廟、豐都鬼城、奉節白帝城,此外還有較重要的古棧道5處,石刻、題刻56處,古橋17處;地下文物有較重要的遺址58處,墓群(墓地)45處。其中著名的有奉節縣草堂古人類化石點,是三峽水庫淹沒點唯一一處化石點;雲陽縣故陵楚墓、北宋的龍脊石題刻,巫山縣明清時代的大昌古鎮,唐代開始修建的大寧河古棧道等。
將要淹沒的地面文物,例如雲陽縣張飛廟、奉節縣的永安宮、巫山縣大昌鎮的溫家大院、秭歸縣的江瀆廟、新灘民居,忠縣丁房闕——無名闕,古代橋梁等都按照原工藝、原材料、原形制進行復建(多選址在臨近、淹沒區以外)。國內外文明的白鶴梁石刻採取的原址保護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設一座博物館,建成後遊人將可到水下參觀石刻,摩崖石刻則採用整體切割移至他處。同時在重慶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用來安放在搶救行發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認的是,雖經過大量的突擊性的文物保護也搶救發掘,一批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來,但是不可能保證保住所有的的遺跡,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沒入了淹沒線以下,而且將很難再被發掘出來。
2、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關於三峽建庫對生態壞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有利影響主要在長江中游,包括減輕洪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燃煤對環境的污染,減輕洞庭湖的淤積等。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除淹沒耕地、改變景觀和大量移民外,尚對稀有物種、天氣、庫尾洪澇災害、滑坡、地震、陸生動植物等等有影響。
氣候
三峽水庫蓄水後,由於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庫雖然對周圍氣候又一定調節作用,但影響范圍不大。對溫度、濕度、風速、霧日的影響范圍,兩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過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過400米。
年平均氣溫變化不超過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氣溫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氣溫可降低0.9~1.2度;極端最高氣溫可降低4度,最低氣溫可增高3度左右;相對濕度夏季增大3%~6%,春秋兩季增大1%~3%,冬季將減小2%。
建庫後年降水量增加約3毫米,影響涉及庫周圍幾千米至幾十千米,因地形而異;仍需警惕伏旱對農業的影響。
平均風速將增加15%~40%,因建庫前庫區平均風速僅2米/秒左右,故建庫後風速仍不大。
陸生植物
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80屬、560種。其中絕大部分在未受淹沒影響的地區廣為分布。因此,不至於造成物種的滅絕但其中三種珍惜植物必須妥為保護。
1荷葉鐵線蕨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庫區特產,斷續分布東起萬州區、西至石柱縣西沱區沿江近100千米長,想向兩岸縱深3~5千米的狹長地帶。在亞洲大陸僅存與此。保護措施為在萬州新鄉三道河村建立一個2平方千米的物種保護點進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
三峽地帶特有植物,種源數量極少,分布狹窄,分類及地理分布有科學研究價值。樹形美觀,有潛在觀賞價值;幼嫩枝葉可供入葯。分布在秭歸、巴東、巫山縣的長江兩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內。保護點選在秭歸縣一集中樹木產地。
3川明參
我國特有植物,僅此一種,多年生草本,為名貴葯材。野生原產地是夷陵區蓮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頁岩風華石縫中野生種已極稀少。該地位於三峽水庫下游,雖不受淹沒影響,但在修建對外公路或其他設施時又可能遭受毀滅,所以保護點就設在夷陵區蓮沱。
白鰭豚
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動物,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單目錄,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由於歷年來人類活動的增加或不當,使白鰭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漁具致死、江中爆破作業致死、輪船螺旋槳擊斃、誤進水閘等)。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期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對白鰭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鰭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增加。為此長江新螺江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將會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 全場135千米,該區域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是目前白鰭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華鱘
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洄遊魚類。幼魚待性腺發育到三期戀愛後,會進入長江口洄遊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壩工程於1981年1月大江截流後,阻斷了中華鱘至長江口至金沙江的洄遊路線。為此國家在宜昌建立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將幼鱘放流如長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長江達400萬尾。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但三峽工程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又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
3、移民問題
4、地質災害問題
5、國防安全問題
編輯本段六、三峽工程的「世界之最」
三峽工程被列為全球超級工程之一,有世界「十大之最」:
(1)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2)世界最大的電站;
(3)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5)施工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7)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
(8)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
(9)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10)世界移民最多、工作最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
編輯本段七、三峽工程的綜合評價
放眼世界,從大海深處到茫茫太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壯舉中有許多規模宏大技術高超的工程傑作。三峽工程在工程規模、科學技術和綜合利用效益等許多方面都堪為世界級工程的前列。她不僅將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將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有關科技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實施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宏大工程,其發電、防洪和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對建設長江經濟帶,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編輯本段八、三峽工程的旅遊環境
三峽大壩(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簡稱)旅遊觀光區(壇子嶺、185平台、截流紀念園、壩頂等)是湖北省僅有的兩個5A級國家旅遊區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5A級工業旅遊區。
隨著三峽庫區蓄水,湖北和重慶兩地原來藏在深山的大批新景觀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長江三峽旅遊的新景觀。隨著三峽寬谷成平湖,在長達650公里的水庫里,可形成峽谷及漂流河段37處,溶洞15個,湖泊11個,島嶼14個。未來的三峽風光更加迷人。

編輯本段九、三峽工程對宜昌的影響
三峽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電城。神奇秀美的長江長江三峽鍾情宜昌美麗的家園,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工程賜予宜昌跨世紀的發展機遇。宜昌正朝著建成全國一流的旅遊名城的目標奮進。
因為三峽大壩的建設,宜昌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水電旅遊名城、世界水電之都。
據悉,2007年,宜昌遊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其中,僅三峽大壩的接待量就達到了125萬人次。
可以說,三峽大壩的建設對宜昌的城市發展與知名度的提升功不可沒。
還有就是:據新華社北京電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昨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

黃春平說,發射計劃延期,「並不是出了什麼問題,而是工作周期決定。」「神舟」七號火箭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經過復雜的工作周期,首先要進行單樣技術攻關,攻關合格後再設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後進入抽樣階段。這一階段要解決兩方面的任務,一是要通過性能指標測試,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藝能力要在工廠的生產能力范圍內。抽樣合格後,再修改設計,做試樣生產,再進行產品實驗,最後進入工廠生產。此外,還要請相關專家進行測評。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於求成」。

Ⅲ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顯性成本是

編輯本段一、三峽工程的基本簡介
早在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就預想過建設三峽。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簡稱「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位於長江三峽之一的西陵峽的中段,壩址在三峽之珠——湖北省副省域中心城市宜昌市的三斗坪,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
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設計正常蓄水位l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
水電站左岸設14台,右岸12台,共26台水輪發電機組。水輪機為混流式,單機容量均為70萬千瓦,總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7億千瓦時。後又在右岸大壩「白石尖」山體內建設地下電站,設6台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2009年三峽工程完工後,屆時的年發電量可達1000億千瓦時。
通航建築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垂直升船機,均布置在左岸。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連續船閘,位於左岸臨江最高峰壇子嶺的左側,單級閘室有效尺寸為280米×34米—5米(長×寬—坎上水深),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年單向通過能力5000萬噸。升船機為單線一級垂直提升式,承船箱有效尺寸為l20米、18米、3.5米,一次可通過一艘3000噸級客貨輪或1500噸級船隊。工程施工期間,另設單線一級臨時船閘,閘室有效尺寸240米×24米×4米。
本工程預計總投資1800億元。
編輯本段二、三峽工程的施工工期
三峽工程分三期,從1992年開工,到2009年竣工,總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准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修築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120米高),並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爬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升船機的施工。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遠600公里,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
編輯本段三、三峽工程的預計投資
三峽工程所需投資,靜態(按1993年5月末不變價)900.9億元人民幣,(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庫區移民工程400億元)。動態(預測物價、利息變動等因素)為2039億元。一期工程(大江截流前)約需195億元;二期工程(首批機組開始發電)需3470億元;三期工程(全部機組投入運行)約需350億元;庫區移民的收尾項目約需69億元。考慮物價上漲和貸款利息,工程的最終投資總額預計在2000億元左右。
編輯本段四、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1、防洪:
三峽工程是減輕荊湖地區洪澇災害的重要工程,防洪庫容在73—220億立方米之間。如遇1954年那樣的洪水,在堤防達標的前提下,三峽能減少分洪100—150億立方米,荊江至武漢段仍需分洪350—400億立方米。如遇1998年洪水,可有效防禦。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可以有效阻擋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2、發電:
裝機(26+6)×70萬(1820萬+420萬)千瓦,年發電846.8(1000)億度。主要供應華中、華東、華南、重慶等地區。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發電量可以照亮大半個中國。
3、航運:
三峽工程位於長江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對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慶河段,對下可以增加葛洲壩水利樞紐以下長江中游航道枯水季節流量,能夠較為充分地改善重慶至武漢間通航條件,滿足長江上中游航運事業遠景發展的需要。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在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方面均有巨大效益。
編輯本段五、三峽工程的問題弊端
1、對庫區文物的影響
三峽工程600多公里長的淹沒范圍,使得如果不採取文物保護,在三峽庫區蓄水達185米以後,大量的文物古跡都將淹沒到水下,於是至1996年起,國家按期發放保護資金,三峽工程庫區文物的搶救性保護和發掘開始進行。其中重要的文物古跡有涪陵白鶴梁、忠縣石寶寨、丁房雙闕——無名闕、雲陽張飛廟、豐都鬼城、奉節白帝城,此外還有較重要的古棧道5處,石刻、題刻56處,古橋17處;地下文物有較重要的遺址58處,墓群(墓地)45處。其中著名的有奉節縣草堂古人類化石點,是三峽水庫淹沒點唯一一處化石點;雲陽縣故陵楚墓、北宋的龍脊石題刻,巫山縣明清時代的大昌古鎮,唐代開始修建的大寧河古棧道等。
將要淹沒的地面文物,例如雲陽縣張飛廟、奉節縣的永安宮、巫山縣大昌鎮的溫家大院、秭歸縣的江瀆廟、新灘民居,忠縣丁房闕——無名闕,古代橋梁等都按照原工藝、原材料、原形制進行復建(多選址在臨近、淹沒區以外)。國內外文明的白鶴梁石刻採取的原址保護方法,即在四十米的水下建設一座博物館,建成後遊人將可到水下參觀石刻,摩崖石刻則採用整體切割移至他處。同時在重慶市中心也修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用來安放在搶救行發掘工作中出土的大量文物。
不可否認的是,雖經過大量的突擊性的文物保護也搶救發掘,一批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物被保存下來,但是不可能保證保住所有的的遺跡,仍有很大一部分文物至此沒入了淹沒線以下,而且將很難再被發掘出來。
2、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
關於三峽建庫對生態壞境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1)有利影響主要在長江中游,包括減輕洪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減少燃煤對環境的污染,減輕洞庭湖的淤積等。不利影響主要在庫區,除淹沒耕地、改變景觀和大量移民外,尚對稀有物種、天氣、庫尾洪澇災害、滑坡、地震、陸生動植物等等有影響。
氣候
三峽水庫蓄水後,由於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庫雖然對周圍氣候又一定調節作用,但影響范圍不大。對溫度、濕度、風速、霧日的影響范圍,兩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過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過400米。
年平均氣溫變化不超過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氣溫可增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氣溫可降低0.9~1.2度;極端最高氣溫可降低4度,最低氣溫可增高3度左右;相對濕度夏季增大3%~6%,春秋兩季增大1%~3%,冬季將減小2%。
建庫後年降水量增加約3毫米,影響涉及庫周圍幾千米至幾十千米,因地形而異;仍需警惕伏旱對農業的影響。
平均風速將增加15%~40%,因建庫前庫區平均風速僅2米/秒左右,故建庫後風速仍不大。
陸生植物
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80屬、560種。其中絕大部分在未受淹沒影響的地區廣為分布。因此,不至於造成物種的滅絕但其中三種珍惜植物必須妥為保護。
1荷葉鐵線蕨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庫區特產,斷續分布東起萬州區、西至石柱縣西沱區沿江近100千米長,想向兩岸縱深3~5千米的狹長地帶。在亞洲大陸僅存與此。保護措施為在萬州新鄉三道河村建立一個2平方千米的物種保護點進行人工栽培。
2疏花水柏枝
三峽地帶特有植物,種源數量極少,分布狹窄,分類及地理分布有科學研究價值。樹形美觀,有潛在觀賞價值;幼嫩枝葉可供入葯。分布在秭歸、巴東、巫山縣的長江兩岸,海拔高程在200米上下幅度內。保護點選在秭歸縣一集中樹木產地。
3川明參
我國特有植物,僅此一種,多年生草本,為名貴葯材。野生原產地是夷陵區蓮沱。分布在海拔高程140米上下的頁岩風華石縫中野生種已極稀少。該地位於三峽水庫下游,雖不受淹沒影響,但在修建對外公路或其他設施時又可能遭受毀滅,所以保護點就設在夷陵區蓮沱。
白鰭豚
白鰭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惜水生哺乳動物,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單目錄,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由於歷年來人類活動的增加或不當,使白鰭豚以外死亡增加(包括漁具致死、江中爆破作業致死、輪船螺旋槳擊斃、誤進水閘等)。三峽水庫蓄水後,枯水期長江中下游流量增加,水深加大,對白鰭豚越冬極為有利。擱淺死亡可望避免,但由於長江中上游航運事業的發展,中游江段白鰭豚被輪船螺旋槳擊斃事件將會增加。為此長江新螺江段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將會建立,上起螺山下至新灘口江段 全場135千米,該區域江面開闊,河道曲折,水深約25米是目前白鰭豚分布最密集的水域。
中華鱘
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是一種大型洄遊魚類。幼魚待性腺發育到三期戀愛後,會進入長江口洄遊至金沙江下游交尾繁殖。葛洲壩工程於1981年1月大江截流後,阻斷了中華鱘至長江口至金沙江的洄遊路線。為此國家在宜昌建立了中華鱘人工繁殖研究所,定期將幼鱘放流如長江中。至1984年至2001年底共放流入長江達400萬尾。三峽工程位於葛洲壩上游,不存在阻隔中華鱘洄遊路線問題,但三峽工程每年10月份開始蓄水,將使下泄流量比天然流量有所減少,這就又可能幹擾中華鱘在葛洲壩下游的棲息和產卵活動。
3、移民問題
4、地質災害問題
5、國防安全問題
編輯本段六、三峽工程的「世界之最」
三峽工程被列為全球超級工程之一,有世界「十大之最」:
(1)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2)世界最大的電站;
(3)建築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5)施工難度最大的水利工程;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7)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
(8)級數最多、總水頭最高的內河船閘;
(9)規模最大、難度最高的升船機;
(10)世界移民最多、工作最艱巨的移民建設工程。
編輯本段七、三峽工程的綜合評價
放眼世界,從大海深處到茫茫太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壯舉中有許多規模宏大技術高超的工程傑作。三峽工程在工程規模、科學技術和綜合利用效益等許多方面都堪為世界級工程的前列。她不僅將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將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有關科技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我國實施跨世紀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宏大工程,其發電、防洪和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對建設長江經濟帶,加快我國經濟發展的步伐,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有著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編輯本段八、三峽工程的旅遊環境
三峽大壩(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簡稱)旅遊觀光區(壇子嶺、185平台、截流紀念園、壩頂等)是湖北省僅有的兩個5A級國家旅遊區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5A級工業旅遊區。
隨著三峽庫區蓄水,湖北和重慶兩地原來藏在深山的大批新景觀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長江三峽旅遊的新景觀。隨著三峽寬谷成平湖,在長達650公里的水庫里,可形成峽谷及漂流河段37處,溶洞15個,湖泊11個,島嶼14個。未來的三峽風光更加迷人。

編輯本段九、三峽工程對宜昌的影響
三峽捧出宜昌市,世界崛起水電城。神奇秀美的長江長江三峽鍾情宜昌美麗的家園,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工程賜予宜昌跨世紀的發展機遇。宜昌正朝著建成全國一流的旅遊名城的目標奮進。
因為三峽大壩的建設,宜昌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水電旅遊名城、世界水電之都。
據悉,2007年,宜昌遊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其中,僅三峽大壩的接待量就達到了125萬人次。
可以說,三峽大壩的建設對宜昌的城市發展與知名度的提升功不可沒。

Ⅳ 李廣的家鄉在哪裡

誰說李廣父親史書沒有記載《新唐書 宗室世系》對李廣家族上下幾十代記載的非常清楚,問題在於,李家代代都是太守等高管?這真實嗎?

李廣的家鄉在哪裡?

李廣(前183-前119)西漢隴西成紀(甘肅秦安縣)人。

李廣出生是在怎樣的家庭?
軍事世家
李廣祖先是秦朝大將李信
秦王政命王翦統帥伐燕。二十一年(前226),王翦攻克燕都薊,燕王和太子丹退保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說道:「秦軍之所以追得這么緊,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大王能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燕國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衍水(今遼寧太子河)上,燕王派人斬了太子丹的頭顱獻給秦,李信、王賁並沒有停止進攻。二十五年(前222),李信隨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李信領功。
據史記記載,漢朝大將李廣、及其孫李陵一家即為李信後代。(史記·李將軍列傳)

崇為隴西房,璣為趙郡房。崇字伯佑,隴西守、南鄭公。生二子:長曰平燕;次曰瑤,字內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將軍、隴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漢大將軍、漁陽太守。生二子:長曰元曠,侍中;次曰仲翔,河東太守、征西將軍,討叛羌於素昌,戰沒,贈太尉,葬隴西狄道東川,因家焉。生伯考,隴西、河東二郡太守。生尚,成紀令,因居成紀。弟向,范陽房始祖也。尚生廣,前將軍。二子:長曰當戶,生陵,字少卿,騎都尉;次曰敢,字幼卿,郎中令、關內侯。生禹,字子通。弟忠,頓丘房始祖也。禹生丞公,字丞公,河南太守。生先,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

《新唐書 宗室世系》

李廣的父親是干什麼的?

李廣的父親據說叫李尚。「世系」說,李尚為「成紀令,因居成紀」。也就是成紀縣縣長

李廣有什麼戰歷?

李廣出生不詳,祖先是秦朝將軍李信李廣,曾率軍戰敗燕太子丹。李廣接受世傳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舉入侵邊關,李廣以良家子弟從軍抗擊匈奴。因善於用箭,殺死和俘虜了眾多敵人,升為郎中,以騎士侍衛皇帝。多次跟隨文帝射獵,格殺猛獸,文帝曾慨嘆:「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漢景帝即位後,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升為騎郎將。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抗擊吳楚叛軍。因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顯名。雖有功,但由於李廣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給他的將軍印,回朝後,沒得到封賞。
諸王叛亂平定後,李廣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上書:「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史記·李將軍列傳》)於是被任為上郡太守。後李廣又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聞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魚河堡),景帝派一個寵信宦官同李廣一起統率和訓練軍隊抗擊匈奴。一次宦官帶幾十個騎兵出獵,路遇三名匈奴人騎士,與其交戰,結果,匈奴人射殺了所有隨從衛士,還射傷宦官,宦官慌忙逃回報告給李廣。李廣認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鵰手,於是親率百名騎兵追趕三名匈奴射鵰手。
匈奴射鵰手因無馬而步行,幾十里後被追上,李廣命令騎兵張開左右兩翼,自己親自射殺二名匈奴射鵰手,生擒一名。剛把俘虜縛上馬往回走,匈奴數千騎兵趕來,見到李廣的軍隊,以為是漢軍誘敵的疑兵,都大吃一驚,立刻上山擺開陣勢。李廣的一百名騎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轉馬頭往回奔。李廣說:「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之誘,必不敢擊我。」(《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命令所有的騎兵說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來。李廣又下令道:「皆下馬解鞍!」(《史記·李將軍列傳》)他手下的騎兵說:「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說:「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果真不敢冒攻。這時一名騎白馬的匈奴將領出陣來監護他的士兵。李廣騎上馬,帶十幾個騎兵,射殺白馬將,然後重回到他的隊里,卸下了馬鞍。他命士兵都放開馬匹,睡卧地上。這時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終覺得他們可疑,不敢前來攻擊。半夜時分,匈奴以為漢軍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襲擊他們,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廣回到了部隊。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眾臣認為李廣是名勇將,武帝於是調任李廣任未央宮的衛尉。這時程不識也任長樂宮衛尉,他倆從前都以邊郡太守的身份統帥軍隊,卻有截然不同的帶兵方法。李廣治軍簡易,行軍沒有嚴格的編制、隊列和陣勢。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駐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邏自衛。軍隊的文書簿籍一概從簡,但是也遠遠布置偵察人員,所以沒遭遇過危險。程不識則以嚴格治軍而聞名,他注重部隊的編制,隊列和陣式。晚上敲刁斗巡邏,軍官處理軍事文件到天亮,軍隊得不到休息,也沒遇到過危險。可是士兵卻苦於程不識之嚴,都喜歡跟隨李廣作戰。程不識景帝時因數次直諫而被任為太中大夫,為人清廉,謹於文法。
漢武帝三年(前133年),漢用馬邑城(今山西朔縣)誘匈奴單於入塞。派大軍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制。單於發覺這種情況,引兵離去。
四年後,李廣率軍出雁門關,被成倍的匈奴大軍包圍,李廣終因寡不敵眾而受傷被俘。匈奴單於久仰李廣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廣必生致之」(《史記·李將軍列傳》)匈奴騎兵便把當時受傷得病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讓他躺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袋裡。走了十多里路,李廣裝死,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兵騎著一匹好馬,李廣突然一躍,跳上匈奴少年的戰馬,把少年推下馬,摘下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賓士,匈奴騎兵數百人緊緊追趕。李廣邊跑邊射殺追兵,終於逃脫,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師。漢朝廷把李廣交給法官,法官判李廣部隊死傷人馬眾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當斬首,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在家閑居期間,常與潁陰侯灌嬰的孫子灌強到藍田南山中射獵。曾有一次在夜間帶著一個隨從騎馬外出,跟別人在鄉間飲酒。歸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廣不讓通行。李廣的隨騎說:「這是前任的李將軍。」亭尉說:「就是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於是就扣留了李廣等人,留宿霸陵亭下。過了不久,匈奴攻人遼西,擊敗了韓安國的軍隊。於是皇帝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准許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軍中李廣就把亭尉殺了,然後向皇帝上書謝罪。皇帝回報說:「將軍,是國家的爪牙。《司馬法》講:登車不撫車前橫木以禮敬人,遇到喪事不根據親疏關系穿規定的喪服,振兵興師去征伐不順服的人,出征時,要統率三軍之心,協同戰士之力,這樣才能做到一怒千里驚懼,威振則萬物歸順,是以名聲顯露於夷貉,神威使鄰國畏懼。報仇除害這是我期望於將軍的,您若叩頭請罪,這豈是我所指望的!」看來皇帝並沒有因此而責備李廣,倒欣賞他的這種做法。這件事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廣心胸的狹窄。
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後,匈奴畏懼,稱李廣「漢之飛將軍」,避之,數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廣出獵,看到草叢中的一塊石頭,以為是老虎,張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個箭頭都射進了石頭里。仔細看去,原來是石頭,再射,就怎麼也射不進石頭里去了。李廣一聽說哪兒出現老虎,他就常常要親自去射殺,居守右北平時一次射虎,惡虎撲傷了李廣,李廣帶傷也終竟射死了這只虎。
李廣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士兵同吃同飲。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祿二千石的官,家裡沒有多少多餘的財物,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李廣身材高大,臂長如猿,有善射天賦,他的子孫和他人李廣學射箭,但都不及李廣。李廣不善言辭,與人閉居時亦以射箭來賭酒為樂,一生都以射箭為消遣。李廣愛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對士兵寬緩不苛,這就使得士兵甘願為他出死力。李廣射殺敵人時,要求自己箭無虛發,所以非在數十步之內不射,常常是箭一離弦,敵人應聲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敵人圍追,射猛獸時也由於距離太近而幾次受傷,但李廣從不畏懼。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廣被任命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廣再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衛青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數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廣軍無功而還。
公元前121年,李廣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與博望侯張騫的部隊一起出征匈奴。李廣部隊前進了數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賢王帶領的四萬名騎兵包圍。李廣的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就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先入敵陣探察敵情。李敢率幾十名騎兵,沖人敵陣,直貫匈奴的重圍,抄出敵人的兩翼而回。回來後向李廣報告說:「匈奴兵很容易對付。」李廣的軍士聽了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陣勢面向四外抗敵。匈奴猛攻漢軍,箭如雨下,漢兵死傷過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滿,不要發射,他手持強弩「大黃」射殺匈奴裨將多人,匈奴兵將大為驚恐,漸漸散開。這時天色已晚,漢官兵都嚇得面無人色,但李廣卻意氣自如,更加地整飭軍隊。軍中官兵從此都非常佩服李廣的勇氣。第二天,他又和敵兵奮戰,這時博望侯張騫的救兵才趕到,解了匈奴之圍。李廣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得到賞賜。博望侯張騫當斬,後用錢贖罪,成為平民。
李廣前後與匈奴作戰四十多年,卻始終得不到封侯,當年同他一起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聲也遠在李廣之下,卻連連得封,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後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李廣的許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廣卻未得爵邑,官職也沒有超過九卿。一次李廣與望氣算命的王朔交談,說:「自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李將軍列傳》)王朔說:「將軍想想難道做過什麼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廣想想說:「我為隴西太守時,羌族人造反,我誘降了他們之後卻又殺死了他們。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這事。王朔說:「罪過沒有比殺已降的人更大了。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將軍衛青與驃騎將軍霍去病深入漠北打擊匈奴。李廣多次請求隨軍出征,武帝認為他年老未被啟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為前將軍,隨衛青出征。出塞,衛青得知單於的駐扎地,衛青決定自率精銳部隊襲擊單於。而命李廣與右將軍趙食其從東路出擊。東路道遠,而且水草極少,不利於行軍。李廣親自請求為先鋒,說:「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發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於,臣願居前,先死單於。」(《史記·李將軍列傳》)可是衛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囑咐,認為李廣年老又命數不好,不要讓他與單於正面對陣。這時候,衛青的好友公孫敖新失掉侯爵,擔任中將軍隨大將軍出征,衛青想給他立功機會,所以把李廣調開讓公孫敖與自己一同與單於對陣。
李廣當時知道這一內情,仍堅決拒絕調動。衛青不接受他的請求,命令長史下道文書,讓李廣趕快到所在部隊去,照文書說的辦。李廣沒有向衛青告辭就動身了,內心極其惱怒地回到營中,領兵與右將軍會合,從東路出發。部隊因無向導,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將軍後面,耽誤了約定的軍期。衛青的部隊因單於逃跑也無收獲,在回軍的路上才與右翼部隊會合。
回師後,衛青派長史拿了干糧酒食送給李廣,順便問起李廣等迷路的情況。李廣不予回答,衛青又派長史緊催李廣的幕府人員前去聽候審問。李廣說:「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回到軍部,對他的部下說:「廣結發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於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史記·李將軍列傳》)言畢引拔刀自刎。李廣部下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無論認識與不認識他的,無論老者青年,皆為之流淚。 一代名將,就這樣隕落了。

Ⅳ 湖北三峽有什麼名勝古跡

黃鶴樓
號稱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黃鶴磯頭,原為辛氏開設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隻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雲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葛洲壩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是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位於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出口即南津關以下2300米處。距宜昌市鎮江閣約4000米。大壩北抵江北鎮鏡山,南接江南獅子包,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全長2561米,壩頂高70米,寬30米。大壩中央有27個泄水閘,每秒可排泄11萬立方米特大洪水。大壩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占長江流域總面積一半以上。
東湖
位於湖北武昌城東郊,故名東湖。水面遼闊,約三十三平方公里,幾為杭州西湖的六倍。萬頃碧波,清澈見底。湖岸曲折,東、西、南三面的陵起伏,層巒疊翠,湖山相映,綺麗多姿。全湖港汊交錯,向有九十九彎之稱,加以大湖之外連小湖,小湖左右又連湖,起伏隱現,不知何處才是盡頭。東湖水陸范圍共八十七平方公里,依自然環境可分為聽濤、磨山、落雁、白馬、吹笛、珞洪六區。
三峽
在湖北姊歸、宜昌兩縣境內,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里,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一個,以灘多水急聞名。整個峽區由高山峽谷和險灘礁石組成,峽中有峽,大峽套小峽;灘中有灘,大灘含小灘。自西而東依次是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肝峽、崆嶺峽、燈影峽四個峽區,以及青灘、泄灘、崆嶺灘、腰叉河等險灘。
兵書寶劍峽在長江北岸,有一疊層次分明的岩石,看似一堆厚書,還有一上粗下尖的石柱,豎直指向江中,酷似一把寶劍,故得名。傳說是諸葛亮存放兵書和寶劍的地方。崆嶺峽內有崆峪灘,是長江三峽中「險灘之冠」。灘中礁石密布,枯水時露出江面如石林,水漲時則隱沒水中成暗礁,加上航道彎曲狹窄,船隻稍一不慎即會觸礁沉沒,加而有民說,「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燈影峽又名明月峽,河谷狹窄,岸壁陡峭,峰頂奇石騰空,岩間瀑布飛泉。南岸馬牙山上,有四塊岩石屹立,形似「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

瞿塘峽

長江三峽之一,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紂長八公里,是三峽中最短的一個,但最為雄偉險峻。瞿塘峽兩端入口處,兩岸斷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門戶,名燮門,也稱瞿塘峽關,山岩上有「墜門天下雄」五個大字。左邊的名赤甲山,相傳古代巴國的赤甲將軍曾在此屯營,又因尖尖的山嘴活像一個大蟠桃,故有桃子山卜山桃山兩個別名。右邊的名白鹽山,不管天氣如何,總是迂出一層層或明或暗的銀輝。
巫峽

在四川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餘,包括金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可以說處處有景,景景相連連。

龜山電視塔

湖北龜山電視塔是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結合旅遊的多功能電視塔,由前國家主席李先念親筆題寫塔名,並於是1986年12月下式對外開放旅遊。
湖北電視塔座落在武漢風光秀麗的龜山之顛,矗立於長江與漢水的匯合之處,占據絕佳的地理環境,也是武漢市最高的建築物。建在104m-135m間的塔樓設有旋轉餐廳,音樂茶座和眺望平台,供旅遊活動面積740平方米,能同時接待300人游覽。在這里俯視武漢三鎮,如登白雲,臨空鳥瞰,令人流連忘返。

長江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在世界上位列第三,幹流全長六千三百多公里,經青康藏高原、雲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區,注入東海,沿途匯集了七百多條支流,流域面積達一百八十多萬多平方公里,約佔中國土地總面積兩成。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長江源於青康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與唐古拉山脈問,在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西南側。這里冰川廣布,冰雪融水就是長江的源頭。從江源到人海口,可分為三大段。四川宜賓以上為上游;宜賓至湖北宜昌為中游;宜昌以下為下游。

神農架

湖北省西部的神農架山脈,一向以神奇、奧秘、幽深、荒僻著稱。自從那裡不斷發現野人的蹤跡以來,更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神農架獨具風採的奇山異水,還保存了洪荒時代的風光。
在林區首府所在地的松柏坪,兩座大山南北對峙,南山活像一頭兇猛的雄獅,昂首翹尾,虎視眈眈;北山恰似一頭高大的古象,象鼻千丈,怒吼而伸。
小天門埡也是一座奇山:兩座山峰大小相似,並列著像兩塊板壁石門,擋住萬里雲天。兩山中間又托著一座山峰,恰好形成一個「山」字。
>>沒有去向的河流
神農架山奇水也奇。這里有條河像一根銀線,把九個湖泊連在一起,從東南方向緩緩流到北頭的山腳下,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原來,這里有許多天然石縫,哪怕山洪暴發、大雨傾盆,整個盆地的積水,也只要三兩天就可以全部排完。更為奇怪的是潮水河,它每天早、中、晚要漲潮三次。

>>一千萬年前的古樹種
神農架的森林面積有二百四十二萬畝,生長著一千多個樹種,其中有離現在大約一千萬至八千萬年的第三紀殘留下來的珍貴古樹種水青樹、珙桐、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鵝掌楸等,人們稱為「活化石」。可以說,這里的樹的確是「百代同黨」。

>>白色動物
在神農架的原始森林裡,既有南方的蘇門羚、毛冠鹿、靈貓、雲豹、太陽鳥,又有北方的庖子、青鼬、狐、貉和樹 牋?。至於在南北方都能生活的野豬、獐、青羊、黑熊等,就更多了。據調查,神農架的野生動物,一共有五百七十多種。
武當山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於湖北十堰市南,武當山最早的寺觀為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後,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盪盪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築群。
由於武當拳而出名的武當山,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嶺,南接巴山,連綿起伏,縱橫400多公里。宋代書法家米芾曾為武當山寫下了剛勁有力的「第一山」三個大字。作為旅遊勝地,武當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神農溪

神農溪發源於神農架原始森林中的雞公山。
神農架橫亘於三峽以北的長江、漢水之間。方圓3250里最高峰海拔3052米,被稱作是「華中第一峰」。平方公里,地勢在海拔1000米以上。神農溪之所以四季都可以漂流,全賴於「神農泉」堤供了足夠水量。「神農泉」,源出神農架主峰西側的雞公山,其山海拔1180米,該泉不受雨旱影響,它不舍晝夜地從雞公山腹部噴涌而出,奪路而走,常年流量始終保持5.64立方米/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其壯美神奇天下無二。神農架遠眺,雲海茫茫,煙樹蒼蒼:近看古樹無數,參天覆地,奇花異草,爭艷斗芳;遍覽暴布掛彩。岩洞獻奇,珍禽異獸伏出山林。谷深林密處,淙淙泉水,條條溪流,最後匯聚成奔騰不息的神農溪。

文武赤壁

乘船順長江而下,闖三峽,過宜昌,一日還千里江陵,便見南岸一山飛峙江心,宛如一把出鞘的利劍直指江北烏林。將近山崖,褐色的石劈上,一米見方的大字「赤璧」赫然入目。這里就是三國時期有名的赤璧之戰廝殺的疆場。
赤璧位於蒲圻縣境。東漢建安十三年(元二○八年),曹操率二十幾萬大軍南下,連克新野、襄陽數城,從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西上的孫權、劉備五萬聯軍初戰於赤璧,曹軍失利,退回江北,屯兵烏林(今洪湖縣烏林公社),與孫、劉隔江相峙。後孫劉聯軍巧用火攻,乘東南風大起,向曹營舉火,火船藉助風勢,直沖曹軍水寨。曹軍船隻一時盡著,岸上營落,火逐風飛,烈焰沖天,一片火海,把南岸崖壁照得一派通紅,赤壁也因此得名。孫劉聯軍乘勢進攻,曹操領余部經華容小道(今鑒別縣西北)向江陵敗走,從而奠定了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


黃州赤壁

長江北岸的古城黃州(現在的黃岡市)是個有名的游覽勝地,著名的黃州赤壁(又叫東坡赤壁)就在這里。
古隆中

過「古隆中」石牌坊,沿著林蔭小道而上,便來到了漢諸葛丞相「武侯祠」。這是紀念諸葛亮的主體建築,為清代所建。「武侯祠」外古樹參天,松柏滴翠,祠內庭院錯,淡雅幽靜。「武侯祠」大廳的木匾上雕刻著董必武「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的題詞。正廳、西廳、後廳分別陳列著「諸葛亮生平簡介」,後廳里還存放著一尊諸葛武侯塑像,是人們憑弔祭祀的地方。
隆中的勝跡大都是以諸葛亮當年的遺址而定名,後來遂漸形成了十二景。「武侯祠」南側是「三顧堂」,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就在這里。踏進大門,一股花香朴面而來。院內花木清幽。兩旁廊璧上砌嵌著數十塊石碑,分別刻有隆中全景圖、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和《隆中對》,還刻有一些古人詩詞,以示孔明一生功業。「三顧堂」背後有「草廬亭」,亭旁古樹纏藤、垂柳恢依,別是一番風光,當年諸葛亮就住在此處。亭上「草廬」二字據稱出自明代著名書畫家唐寅的手筆。「草廬亭」旁邊的「六角井」是諸葛亮的汲水井。從「草廬」順石級而上隆中山腰,有「野雲庵」,這是後人按想像建築的一座諸葛亮的卧堂,被人們稱為下卧龍深處]。
荊州古城

凡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劉備假意哭荊州、關公大意失荊州的故事。我們的第一站就到了「兵家必爭之地。」的荊州。
這個著名的文化士城,座落在遼闊富饒的江漢平原的西沿。漢朝的時候,全國劃分為三十六州,道里因北有荊山而得名。東晉以後,有幾個皇帝在這里建都,使這座城池成了歷代王朝屯兵置府的重鎮、兵家必爭之地。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傳說三國蜀將關雲長鎮守荊州,忽遇九位仙女下凡。傳王母娘娘旨意,說荊州刀兵動得太多,要收回置於神地,不準凡人爭奪。關公忠於其兄不讓荊州,於是想了一個計策,說:「你們在西北,我在東南,各築一城,城周五千步,天黑始,雞鳴止,誰先築好,誰就管理這個地方。,九仙女用衣裙兜土,關公伐蘆葦築城。關公城就,九仙女城差一隅,雞尚未鳴。關公振動雞籠蘆席,公雞啼鳴,九仙女羞愧地上天去了。這就是現在荊州城北門外九女琢的來歷。又傳說張飛也挑擔土來幫二哥築城,可是來晚了,便將土倒在東門外,現今人們都把這兩座小口山似的土叫「張飛一擔土」。這些都是神話傳說,然而關公為了防範東吳,在漢代舊城旁築了一座新城,都是有歷史記載的。
秭歸屈原故里

興山明妃村

從秭婦順著秀麗的香溪,就來到西漢明妃王昭君的故鄉興山縣西北的明妃村。
興山明妃村
王昭君是屈原的老鄉,漢朝昨與山屬秭歸。明妃村座落在興山縣城北七里的山台上,三面臨水,,一面靠山,景色像畫一樣。美景出美人,在這里出生的昭君,因才貌出眾,被選入漢元帝宮中。傳說皇帝選美,先看畫像,一些宮中美女,便賄賂畫師把自己畫漂亮一點。照君不肯賄賂畫師,畫帥毛延壽就故意杷他的像畫畫丑,使她終不得寵。
希望能幫到你,麻煩給「好評」

Ⅵ 譚國的故都遺跡

譚國故城,古史記載繁多。《春秋.庄公十一年》杜預註:「譚在濟南平陵縣西南。」今城子崖在平陵西南兩公里處。《齊乘》:「東平陵在濟南東七十五里。春秋譚國,齊桓滅之。古城在西南,龍山鎮相對。」今城子崖隔武源河與龍山鎮相對。《水經注.濟水》:「關蘆水來源馬耳山,北經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武源水匯合,水出譚城南平澤中,世謂之武源泉。北經譚城東,俗謂之有布城也。又北經東平陵縣故城西,故陵城也,後乃加平,譚國也。」武源水從發源至入巨合水,流經不過十餘里,而濱河古遺址平陵,巨合皆在其北,南則僅有城子崖,可見是譚城非城子崖莫屬。這些記載說明譚城位於武源水與關蘆水之間平陵城西南,隔關蘆水與龍山鎮相對。現武源水已乾涸,河道已整平,但從附近整體地貌上看,仍然依稀可辨原河道走向。譚國故城遺址,宛若城垣,斷垣殘壁至今矗立在沃野平疇上。譚國故城的具體位置,不僅見載於官方的大量典籍、方誌,也見載於民間收藏的各地《譚氏族譜》之中。古譚城是1928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首次發現。1930年至1931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首次進行發掘,揭露面積15.600平方米,整個遺址南北長530米,東西寬430米,牆基寬12.113米,總面積22,3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一般為4米左右。1989年至1991年又再次進行發掘,有了新的認識:「龍山文化人來此居住時就開始建城,但並無龍山文化城以前的龍山文化堆積。而且龍山文化城主要是用堆積法築成的,夯築技術比較原始,而岳石文化城是版築的,兩者城垣的夯土結構迥然有別。因此,此次證明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龍山文化城。龍山文化城是這次的新發現,同時對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確認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 2600多年前的古譚國故城——城子崖。據《姓纂》和《姓譜》記載:「譚子國在濟州平陵縣西南二里。」這是指譚國都城所在。古譚國位今山東省中部,南倚泰山山地北緣,北臨黃河(古濟水)南岸,隔河與濟陽相望,西至長清縣西黃河右岸的廣里,東至長白山與鄒平,臨淄為界。周代的譚國四鄰:東為齊國,南為魯國,西為衛國,西南為遂國,北隔清河(今黃河)為燕國。譚國「蓋青濟之喉襟,登泰萊之要沖」。前控群山,蜿蜒其南界為屏障;後攬河澤,北扼滔滔黃河之天險,素為戰略要地。 據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董作賓先生考證:「城子崖,即古譚國之城,譚建國在殷之末葉。」徐北文著《平陵城上雨絲絲》認為,城子崖到了商代,即建立了國家——譚,並由原始社會的居民點發展成為一座城堡,修築了城池。顧東高著《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和《城子崖考察報告》均認為譚之立國是在商代。
城子崖是一處高出平地三至五米的長方形台地,其外觀狀如城垣。故村民呼之曰「城子崖」。城子崖位於龍山鎮東略北,西倚今小青河支流巨野河,南距膠濟鐵路平陵城站0.5公里,東北距平陵古城3.5公里,北距商代譚國的早期都城0.5公里,舊濟青公路東西穿過遺址。系武源河畔一隆起的台地。 譚國故城豐富的文化堆積,說明了當時城內已集居了相當可觀的人口,從文化堆積的普遍性來看,幾乎不存在空白區,並且一些房屋緊挨城牆建造,有的就建在早期的城牆之上,這說明當時在城內居住的人口已十分擁擠。目前國內學者多認為龍山時代居民數量為5000至10000人。到了譚國時期人口發展已不少於15000人。從遺址的文化遺存的面積看,足可領略龍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動人風采。遺址中出土的文物,種類之多,數量之大,構思之精巧,藝術造詣之深,皆為世人所稱道。當時的譚城處於大周王朝通往東方各國的周道上,可見在遙遠的古代,這里曾放射出燦爛的中華文明之光。譚國都城前後使用達數千年之久,是我國第一座時跨龍山、夏代至春秋使用時間最久的早期城市,也是迄今發現的中國唯一的始於夏代的城市。考古界還發現,以譚國都城城子崖為中心的夏代古城散布於周圍多達30餘處,其中8萬平方米以上的就有八處,這些都是伯益執政時期的所在。至春秋時期,譚國地域內共發現古遺址近百處,其中如巡檢遺址、七郎院遺址,東澗溪遺址、候家遺址、馬安遺址、西鵝庄遺址等文化遺存,可謂豐富至極。這些無疑對研究山東龍山文化、龍山時代城市的起源、夷商關系、譚國歷史等史學理論課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Ⅶ 哪些文物屬長江三峽搬遷文物

重要的文物古跡有涪陵白鶴梁、忠縣石寶寨、丁房闕、無名闕、雲陽張飛廟、奉節白帝城,巫山大昌古鎮等;地下文物點較重要有奉節縣草堂古人類化石點,雲陽縣故陵楚墓、巫山大溪遺址等。

Ⅷ 南京有哪些明朝遺址

環繞南京主城區的明城牆
御道街的明故宮遺址、午朝門東華門西華門五龍橋
東郊的內孝陵
太平門外容的岐陽王李文忠墓、徐達墓、常遇春墓
河西龍江的鄭和寶船遺址公園
安德門外的浡泥國王墓
中華門外的大報恩寺遺址
還有中山陵東面的靈谷寺
紫金山天文台的古代觀天儀器
夫子廟的明遠樓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