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山東濟南商周古遺址

山東濟南商周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1 03:09:13

『壹』 濟南的歷史遺跡 作文

城子崖遺址----恢復了一段歷史本來面貌,「鵝鴨城」的傳說更令人深思:

4000多年前,山東章丘這片土地上就有一座很氣派的城市,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陶器,預決吉凶的卜骨,夯實的的城牆等等,都說明這里曾經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

1928年4月4日,當時還是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學生的山東籍學者吳金鼎來到平陵進行考古調查。平陵在章丘龍山東北,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城邑。吳金鼎登上高阜東眺,一個長方形小城垣狀台城映入眼簾,這就是城子崖,當地人俗稱「鵝鴨城」。說起鵝鴨城,相傳是養鵝鴨的地方:唐初,唐太宗五子李佑被任命為齊州都督,李佑驕奢淫逸,特別喜歡斗鴨、斗鵝,在平陵養了許多善斗的鴨鵝,老百姓就諷刺這里叫鵝鴨城。「養鵝鴨何必建城?」吳金鼎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一段不尋常的考古。

歷史在城子崖改寫

吳金鼎在城子崖西面的斷崖上看到火燒的痕跡裸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土裡有陶片、貝殼和動物的骨頭,隨手挖幾下,竟挖出兩枚粗糙的骨針,再細察土層,不見金屬、瓷器碎片,更無煤渣,吳金鼎意識到這是一處遠古文化遺址。隨後的1930年和1931年,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兩次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一個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被命名為「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後又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發現,證明中國東部在4000多年前存在著一個土生土長、不同於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

20世紀20年代,國外考古學家根據仰韶文化的彩陶與中亞和遠東的彩陶有近似之處,提出了中國史前文化西來說的假說,有意無意地對中國古代文明進行貶低,不是將中華文明的歷史估計過短,就是將中華文明的高度估價過低。當這種假說甚囂塵上之時,城子崖考古發現無疑是一道文化宣言,黑陶文化讓「中國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當時參加考古發掘的學者無不為之感激涕零,在他們的考古報告中寫道:「我們替中國原始問題的討論找到了一個新的端緒」,「希望由此漸漸地上溯中國文化的原始,下釋商周歷史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田野考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可循的軌道」。在城子崖遺址田野發掘和資料整理中,剛剛步入這一領域的中國考古學家在掌握和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的能力上有了突進式的提高,把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田野發掘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從齊魯大地上正式起步了。

『貳』 濟南的歷史,有哪些世界著名的古跡

西河遺址

【西河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東章版丘市龍山鎮西北約400米處。遺權址呈緩坡狀隆起,周圍漸低。西部向河凸出,東西約500米,南北約35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3米。1987年春,濟南市文化局文物處和章丘縣博物館在文物普查時發現。由於窯場取土,遺址已被破壞約6000平方米。1991年7~8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房址、墓葬、灰坑等遺跡和陶器、石器、骨器等遺物。時代分屬於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後李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唐代。這次發掘較為重要的收獲是清理了兩座後李文化的房址。此外,文物普查時還在遺址上採集有商周時期的遺物。

『叄』 濟南歷史

濟南是國務院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四瀆之一「濟水」(故道為今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據考古發掘資料,遠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距今4000~4500年前以磨光黑陶為特徵的「龍山文化」,系因1928年首次發現於濟南東郊龍山鎮而被命名。夏代,龍山鎮城子崖一帶建有較大規模的城市。

商周時代,濟南為古譚國(東方方國,都城在今城子崖、平陵城一帶)地。春秋戰國時代,濟南屬齊國,稱「濼」「鞍」「歷下」等邑,為齊國西南邊陲重鎮。

秦代,地屬濟北郡(郡治博陽,即今泰安)。西漢始置濟南郡,郡治東平陵(今濟南市章丘平陵城)。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設濟南國,首府東平陵。

前154年,廢濟南國,復置濟南郡。漢武帝時,濟南郡轄東平陵、歷城等14縣,屬青州刺史部。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濟南郡復稱濟南國,轄14縣,後改轄10縣。

魏晉南北朝時期,朝代屢屢更替,濟南先後為魏、西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東晉、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轄境,置郡置國,變化頻繁。

其間,濟南郡治於西晉永嘉末年(313年前)從平陵(即東平陵)遷至歷城。從此,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郡國、州府的行政中心。

劉宋元嘉九年(432年)在濟南郡僑置冀州,濟南為州、郡兩級治所。北魏皇興三年(469年),改僑冀州為齊州,轄濟南郡、東魏郡、太原郡等6郡35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撤郡並縣,齊州仍治濟南,轄歷城等10縣。大業三年(607年)齊州改稱齊郡。唐朝建立後,復稱齊州,轄歷城、章丘、長清等6縣。唐中葉天寶年間,齊州曾一度改稱臨淄郡、濟南郡。五代時期,仍稱齊州,先後為梁、唐、晉、漢、周的轄境。

北宋,齊州先後屬京東路和京東東路。政和六年(1116年),齊州升為濟南府,轄歷城、章丘、長清等5縣。建炎二年(1128年)後,被金朝所據,仍為濟南府,轄7縣,屬山東東路。

其間,曾一度為原濟南知府劉豫建立的偽齊轄境。元初,改為濟南路,直隸於中央中書省。至元二年(1265年),轄棣州、濱州2州及歷城、章丘、濟陽、商河等11縣。

金元時期,濟南先後為金山東東西路提刑司、元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治所,是山東地區的監察中心。

明初,復稱濟南府,轄泰安、德州、武定、濱州4州及歷城、章丘、長清、濟陽、商河等26縣。洪武九年(1376年),山東最高行政機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遷至濟南。

濟南成為山東省會,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清初,沿明朝建置。雍正二年(1724年)、十二年(1734年)調整區劃。

濟南府改轄德州和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州15縣。民國初年,撤銷濟南府,置岱北道,轄27縣。1914年岱北道改稱濟南道,轄縣未變。

1925年改轄歷城、章丘、長清、濟陽等10縣。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廂及其四郊,正式設立濟南市。時濟南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40餘萬。

1948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設立濟南特別市。1949年5月復稱濟南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經歷了漫長的原始、奴隸、封建社會的濟南。

開始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1958年,歷城縣劃歸濟南市。其後,章丘、長清縣於1978年,平陰縣於1985年,濟陽、商河縣於1990年陸續劃歸濟南市管轄。

1994年2月,濟南市被正式確定為副省級城市。2016年12月,章丘撤市設區。濟南市現轄7區3縣。

(3)山東濟南商周古遺址擴展閱讀:

「濟南」,顧名思義,因位於濟水之南而得名。濟水,是一條早已消失了的河流,它發源於河南省的濟源縣,在山東境內的故道大約就是現在的黃河。

上古時代,濟、河、淮(最初可能是指濰水)、江(最初可能是指沂水)並稱「四瀆」,都是古中國的聖河,也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名川。

濟水,是溝通中原與山東半島沿海地區的黃金水道,她在濟南上古歷史中的地位和意義,用任何語言形容之都不過分。然而「濟南」作為地名,卻出現較晚。

西漢初年,設置濟南郡,郡治在東平陵。東平陵今屬章丘,位於今濟南以東大約二三十公里處。東平陵西側2公里,就是舉世聞名的城子崖古城遺址。

城子崖古城遺址面積20萬平方米,它創建於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當時應該是一個早期國家的都城所在。夏朝的時候,它是贏姓譚國的都城;商周時期,它是子姓譚國的都城。

春秋前期,齊桓公滅掉譚國,設置平陵邑。到了戰國,齊國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便在城子崖平陵城的東側,新建一座360萬平方米的東平陵城。

漢代,這座東平陵城成為濟南郡的郡城,或者是濟南國的都城。東漢末年的曹操,就曾做過濟南國的國相。

所以,上古時代,今濟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今濟南以東的章丘一帶,只是到了西晉末年,才轉移到現在的濟南。論其原因,主要在於生態環境的變化。

具體說,東平陵由於是漢魏時期的一座繁榮的大都市,人眾物阜,居民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過多,勢必導致地下水位降低。另外,過度的開發,也使得森林植被遭到嚴重破壞。

而影響到附近河流(如武原水)的流量,乃至枯竭。用水問題日益突出,最終迫使人們放棄東平陵城,而將濟南郡治遷到歷城,也就是今日的濟南。

『肆』 對濟南產生重大影響的歷史傳說或遺跡

城子崖遺址----恢復了一段歷史本來面貌,「鵝鴨城」的傳說更令人深思:
4000多年前,山東章丘這片土地上就有一座很氣派的城市,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陶器,預決吉凶的卜骨,夯實的的城牆等等,都說明這里曾經是一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
1928年4月4日,當時還是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學生的山東籍學者吳金鼎來到平陵進行考古調查.平陵在章丘龍山東北,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城邑.吳金鼎登上高阜東眺,一個長方形小城垣狀台城映入眼簾,這就是城子崖,當地人俗稱「鵝鴨城」.說起鵝鴨城,相傳是養鵝鴨的地方:唐初,唐太宗五子李佑被任命為齊州都督,李佑驕奢淫逸,特別喜歡斗鴨、斗鵝,在平陵養了許多善斗的鴨鵝,老百姓就諷刺這里叫鵝鴨城.「養鵝鴨何必建城?」吳金鼎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一段不尋常的考古.
歷史在城子崖改寫
吳金鼎在城子崖西面的斷崖上看到火燒的痕跡裸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土裡有陶片、貝殼和動物的骨頭,隨手挖幾下,竟挖出兩枚粗糙的骨針,再細察土層,不見金屬、瓷器碎片,更無煤渣,吳金鼎意識到這是一處遠古文化遺址.隨後的1930年和1931年,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兩次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一個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徵、被命名為「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後又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發現,證明中國東部在4000多年前存在著一個土生土長、不同於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
20世紀20年代,國外考古學家根據仰韶文化的彩陶與中亞和遠東的彩陶有近似之處,提出了中國史前文化西來說的假說,有意無意地對中國古代文明進行貶低,不是將中華文明的歷史估計過短,就是將中華文明的高度估價過低.當這種假說甚囂塵上之時,城子崖考古發現無疑是一道文化宣言,黑陶文化讓「中國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當時參加考古發掘的學者無不為之感激涕零,在他們的考古報告中寫道:「我們替中國原始問題的討論找到了一個新的端緒」,「希望由此漸漸地上溯中國文化的原始,下釋商周歷史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田野考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一個可循的軌道」.在城子崖遺址田野發掘和資料整理中,剛剛步入這一領域的中國考古學家在掌握和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方法的能力上有了突進式的提高,把中國近代考古學的田野發掘水平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標志著中國近代考古學從齊魯大地上正式起步了.

『伍』 誰能具體介紹濟南市張馬屯—大辛庄遺址

大辛庄遺址 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北約 4公里處。面積約10萬余平方米。1955年起,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等單位曾多次調查和試掘。遺址延續時間較長,對探討山東地區商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遺址的商代文化堆積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達4米。試掘中沒有發現居住遺跡。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銅器。陶器的器形有鬲、□、豆、簋、罐、盆等,見有硬陶、原始瓷器和白陶的殘片。石器有斧、錛、刀、鐮。骨器有笄和鏃。此外發現有卜骨和卜甲,卜骨有鑽、灼而無鑿,也不見刻辭。銅器只發現有鏃、針和鋸等小件器物。1970年曾發現一批青銅器,有 □、觚、□和2件銅戈,可能是墓葬的隨葬品,年代相當於殷墟早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當夏朝人以河南西部為中心確立統治范圍時,遠在山東的東夷人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土著文化——「岳石文化」。公元前16世紀,商人滅夏,在中原地區立定腳跟後不斷向東擴張,將山東境內的「岳石文化」漸次同化和取代,最終完成「邦畿千里」的版圖。這一段歷史是如何發生的?在考古人員對大辛庄遺址的歷次調查、發掘和研究中,通向遠古的時光隧道逐漸打開了縫隙……
發現——
打開通向遠古的時光隧道大辛庄遺址考古日前結束為時2個月的田野發掘,被挖成一個個探方的考古現場開始回填。盡管戴著遮陽帽,考古隊領隊、山大考古系教授方輝和他的考古隊員們一個個還是曬得臉色黝黑。
「這次大辛庄遺址發掘出較大規模、成組的墓葬群,共清理出商代早期至晚期墓葬23座,幾乎每個墓葬中都有兵器,應當是一個家族或軍旅的墓葬群,其中一墓葬有殉人現象。發現窖穴、灰坑200多處,有字卜甲8片,青銅器30餘件,其中有觚、鼎、爵等禮器和戈、劍等兵器。發現的生產工具多為石斧、石鐮,骨針、骨錐、蚌鏟等。」站在探方隔樑上的方輝對記者介紹說。
而此前的近70年中,大辛庄遺址早已是「寶貝迭現」。
1935年,濟南東郊大辛庄農民在村東蠍子溝挖土時偶得一批青銅器。齊魯大學英籍教師林仰山獲悉此情後於次年冬天趕到現場進行調查,正巧看到溝邊挖開的墓坑。在清理完墓中陶器、銅器後,林仰山還買到一殘碎銅觚的上口。5年後,他又戲劇性地從朋友那裡得到了銅觚的下部。
1960年,山東大學歷史系教師劉敦願與剛參加工作的蔡鳳書步行來大辛庄調查。蔡鳳書一眼看出蠍子溝溝壁上掛著的一個完整灰褐色陶盆是商代器物,兩人興奮不已。這件現存山大博物館的陶盆是該校在大辛庄採集到的首件完整器物。
除無數次的調查外,建國後從1955年到1984年,考古工作者對大辛庄遺址的試掘、探查也已是六進六齣,試掘面積最大的一次是1984年。時任考古隊領隊的山東大學教授徐基說:「當時共發現房址6座,灰坑200餘個,甲骨約400片,復原完整陶器100餘件,找到一處商人族墓地,清理出15座墓葬。其中5號墓出土了成套禮器(鼎、觚、爵等),為以往多次發現的青銅器找到了源頭。」揭秘——
從碎片中拼接歷史的原形考古不是簡單的「挖寶」,其真正價值在於從古人的遺跡遺物里,解讀未知的古代,從文明的碎片中拼接歷史的原形。
從大辛庄遺址發現之初,學者們便在猜測,商文化是大辛庄的本土文化還是外來文化?如果是後者,那麼商文化是何時介入大辛庄的?
1973年,蔡鳳書匯集1955年—1963年的大辛庄歷次調查材料,第一次提出「它包含了早商至商末周初的東西」。通過1984年的考古發掘,徐基得出結論,商文化在大辛庄的存在時間段是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晚期,最早出現時間距今3500年左右。剛剛收尾的2003年大辛庄遺址發掘再次證明,所發現商文化沒有早於這一時間段的。
「《竹書紀年》有商王中丁征蘭夷(東夷部落)的記載,大辛庄商文化的外來可能與此事件有關。至於大辛庄的有些東西似乎比中丁征蘭夷時期要早,也可能始自商王太戊時期,文獻有『太戊復興』的記載,他在位時勢力可能到達大辛庄。」徐基說。
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侵入」和同化需要一個過程,這在大辛庄遺址的發掘中證據確鑿。如大辛庄所發現陶器中,除灰陶外,素麵紅褐陶占很大比例。專家認為,灰陶為典型商文化遺存,普遍流行於中原商文化中,素麵紅褐陶則為夷人土著文化的典型遺存。
1984年的發掘中,大辛庄出土的一隻小巧骨匕上端刻著「五」字元號,字體似武丁時期。而今年3月18日至24日,大辛庄遺址先後發現數片龜甲,其中8片刻有文字。據方輝介紹,可辨認出的共25字,加上那些腐蝕較厲害或只剩下殘筆的字跡,共有34字。此前的百餘年中,甲骨文一直是河南安陽殷墟的「專利」。
「大辛庄商代甲骨文的發現具有界標性質。」專程趕來的「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說。他認為,只有占卜活動發展到高峰時期,才會出現在卜甲上刻字的卜辭,一般王侯貴族占卜才會用卜辭來記錄。所以,甲骨卜辭的發現證明大辛庄遺址在商代不是普通區域,應是商王朝在東方的一處中心性的聚落,蓋為一處方國都邑。值得一提的是,在1984年的考古發掘匯報表中,徐基就曾推斷,大辛庄可能存在一個與商文化有密切聯系的方國。
「除甲骨文外,在大辛庄出土的青銅爵上還首次發現了族徽,雖然在現代漢字中沒有找到對應的字體,但它的發現是一個重要信息,是研究大辛庄商人部落的一個重要佐證。」方輝透露說。
蔡鳳書介紹說,目前在山東省發現商代遺址或有商代文化遺存的地點300多處,但是經過正式發掘的只有十處左右,除了濟南市大辛庄之外,還有如滕州市前掌大、泗水縣天齊廟、濟寧市潘廟等,這些商代文化遺址大部分在魯西地區。這說明,在商代末期濟南附近地區不僅已經納入「邦畿千里」的商帝國版圖,而且在文化上也融合到中原地區中,東夷人那種特有的文化基本上不再繼續存在。思索——
大辛庄還有多少謎團在解開一個又一個謎團的同時,大辛庄遺址帶給學者們的思考亦接踵而來。
思索之一:甲骨文內容是什麼,還有可能再次出土嗎?
方輝說,初步可以判定,其內容是對某位「母」的祭祀。即要不要對「母」進行祭祀,如需要,將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祭祀。
對此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甲骨文中的「母」通「女」,其內容是祭祀時要不要用女來作犧牲的意思。
「按道理,既然有人已經開始用甲骨文,這么大一片遺址下應該還藏有甲骨文。但已出土的甲骨文距地表僅40厘米,如此淺的地層,不少在漢代取土時就被破壞了。建國後,大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還進行過深挖土的耕種活動。所以,今後發掘中甲骨文能否再次出土仍是個謎。」方輝說。
思索之二:如果大辛庄是商代的方國,為何沒有發現「城」?
學術界一般將城、銅器和文字作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要素。在青銅器、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大辛庄遺址中「城」的隱而不現自然引起人們的猜疑。如果大辛庄確是商代的方國,為何沒有發現「城址」?
在此次考古發掘後期,大辛庄遺址T0401、T0402號探方發現一段神秘夯土層,當時考古人員懷疑這就是大辛庄方國的城牆遺址。但從解剖結果看,這段夯土層的寬度僅有五六米,也與當時城牆寬度在十米以上的標准有一定差距。方輝最後判定,它可能是當時的一處大型的建築基址。
1984年和今年對大辛庄遺址的發掘面積分別是800多平方米和600多平方米,相對於30多萬平方米的大辛庄遺址總面積,充其量只發掘了其中的1/200。因此在未來的考古發掘中,「城」得以發現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思索之三:甲骨文中出現的地名「樂」和「濼」指的是大辛庄嗎?近年來,在考證文化歷史名城濟南的源頭時,有學者提出,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的「樂」、「濼」指的就是濟南,其具體位置在濼水之源趵突泉附近。對此,大辛庄遺址發掘的兩任領隊徐基和方輝進一步指出,「樂」、「濼」指大辛庄的可能性很大。
方輝說,「濼」是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的一個地名,我認為其位置在廣義上的濟南一帶,應是商王駐扎的地方,且是商人與夷人打仗經常路過的地點,這個地方在一定區域內具一定規模。大辛庄北距濼河(小清河)僅3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表明,這里有可能就是「濼」的中心區域。
徐基指出,趵突泉一帶地勢低窪,不適合商代大型聚落點的建立。展望——
累贅還是資源,大辛庄何去何從? 藝術大師羅丹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對考古工作來說,不是缺少證據,而是缺少發現。
繼1984年山東大學、省考古所、濟南市考古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確定大辛庄商代遺址范圍是30萬平方米之後,今年聯合考古隊在大辛莊周邊進行踏查又有意外驚喜。在大辛庄以東約40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大規模踏查時,考古隊員新發現上到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下到漢代的50多處遺址,其中,有七八處商代遺址,雖然規模較小,但包含物很豐富。
談及大辛庄遺址及周邊遺址的保護和考古,方輝認為,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緊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新石器遺址的洪家樓、甸柳庄、葛家莊一帶,現在均被樓群所覆蓋。伴隨著城市化腳步的逼近,今後如何保護大辛庄這片彌足珍貴的古文化遺址將很快變成一個形勢嚴峻的問題。對此,方輝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並非是完全沖突的,文化遺跡完全可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來利用。利用好了就是保護,否則會讓地方上覺得遺址是個累贅。大辛庄遺址完全可以建一個商文化遺址主題公園,提供休閑場所的同時還能發揮文化教育功能。
「大辛庄是山東境內最早的、最大的、最豐富的、最重要的、特徵最鮮明的、出土甲骨文最早的商代遺址。」這是徐基對大辛庄遺址最新歸納出的「六個之最」。他說,與中原地區商文化相比,大辛庄類型存在鮮明的「個性」,諸如陶器中紅陶較多且少見壺、觚、爵等日用陶器、水井於相鄰邊挖角窩、墓葬普遍設腰坑,殉狗普遍和卜骨不用鑿等,均為中原商文化所少見。濟南作為一個都會城市其歷史可上溯到距今約3500年商代前期晚段,作為見證這一歷史的大辛庄遺址,建遺址博物館意義重大。
據悉,除商代遺址外,大辛庄還發現了龍山文化、西周、東周和漢四個時期的堆積。如此重要的遺址堪稱蘊含濟南乃至山東古文化的「數據寶庫」,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它的未來吧!

『陸』 古城遺址的山東濟南

位於濟南市槐蔭區段店鎮古城村東。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米,主要為商周時期遺存。保存較好。遺址地望與歷代文獻記載之祝阿故城相符,是濟南市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

『柒』 位於濟南處是什麼遺址

【西河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西北約400米處。
【城子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文化的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和周至漢代的遺存。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武原河畔被稱為"城子崖"的台地上。
【大辛庄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王舍人鎮大辛庄東南。
【小屯遺址】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周時期遺址。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歸德鎮小屯村東、前平村西南的瀕河高地上
【東平陵故城】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位於濟南城東章丘市龍山鎮東北,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長清縣孝里鎮孝堂山(原名巫山)頂。
【黃石崖石窟造像】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歷下區千佛山東南
【道貴墓】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齊墓葬。位於濟南市歷下區馬家莊南(現山東省冶金賓館樓下)。
【四門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市歷城區青龍山小坡上。
【靈岩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岩峪方山之陽。
【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城南千佛山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佔地3000平方米。
【房彥謙墓】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墓葬。位於濟南市歷城區彩石鄉西彩石村北1公里處趙山之陽。
【千佛崖石窟造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亦稱"神通寺造像"。位於濟南市歷城區柳埠東北白虎山腰。
【九頂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九塔寺內。
【龍虎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南金輿谷西北白虎山坡下
【多寶佛塔】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濟南城西南平陰縣翠屏山(又名水山)頂的玉皇閣院內。
【卧虎山風景區】位於濟南城南山區仲宮鎮西4公里處。
【齊煙九點坊】位於濟南城南千佛山西盤道中段。
【萬竹園】位於趵突泉西鄰。面積1.4公頃。始建於元代,因園內有竹林而得名。明代隆慶年間,為內閣大學士殷士儋所有,改稱"通樂園",又名"川上精舍"。
【五峰山】位於濟南城西南25公里處長清縣境內。

『捌』 想知道: 濟南市 山東英才學院附近哪有遺址

山東英才學院附近沒有遺址!距離山東英才學院的遺址最近的要到章丘市了!
章丘市有:
一、城子崖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武源河東岸高阜地帶。宛若城垣,鄉土史稱「鵝鴨城」,故名城子崖。 「龍山文化」代表遺址和命名地,兼有「岳石文化」及周、漢文化遺存。南北長520米,東西寬430米,總面積20餘萬平方米。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吳金鼎首先發現。1930~1931年,進行2次發掘,揭露面積1.5萬平方米。城子崖遺址文化層厚達4~6米,
分上下兩層,上層出土的有豆鬲等灰陶器物,為東周時期遺存;下層出土器物以泥質夾砂黑陶為主,其中蛋殼黑陶器為稀世珍品,稱黑陶文化。因遺址與龍山鎮毗鄰下層所代表文化共同體便正式命名為「龍山文化」,年代在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1990年,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再次發掘,發現距今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城和夏代城址,表明當時東部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是中國早期文明的中心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城子崖遺址」碑碣1塊。1982年,立界碑4塊。被評為1990年度和「七五」期間全國雙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二、西河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龍山三村北約500米處, 東距龍山文化命名地——城子崖遺址約1600米。其主要文化遺存為西河文化時期,還有少量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以及部分漢唐時期遺跡和遺物。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距今8400~7700年,填補了山東地區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空白。西河遺址發現並認識之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抽出部分人員於1991年6月在龍三磚廠北側進行了第一次發掘,發掘面積450平方米,發現了西河文化時期的兩座房子和部分灰坑,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
三、東平陵故城
是漢代濟南國、濟南郡、平陵縣治所遺址。自公元前204年至815年,歷經1000年。位於龍山街道駐地東北約0.6公里處,西南與城子崖遺址相距近2公里。城址略呈方形,邊長各約1900米,總面積約360萬平方米。城址四周可見殘存的夯土城牆,寬10~30米、高1~4米不等,城牆頂殘寬2~7米,地下保留的牆基寬40米,有4座城門遺址。1975年,進行探測、發掘,搜集到大量遺物。陶器有板瓦、筒瓦、瓦當、平磚、空心磚、地下管道、路釘童棺、瓮缸、背壺、模拍等。器物花紋為禾鋤紋、羊角紋、雙鳥紋、人面紋等。文字瓦當為「千秋萬歲」「萬歲富貴」等。鐵器有鋤、钁、鏟、鋸、錛、斧、刀、劍、犁、范等。石器有磨、臼、柱礎、滑石錢范。銅器有鏃頭、五銖、貨幣、大泉五十、銅燈、銅洗,洗有銘文「延平元年制」。城內地貌南高北低,遺址中部西側300~400米的范圍內殘留大量殘渣、礦石、木炭、耐火材料和燒土,為當時的冶鐵遺址,說明當時手工業非常發達。另外,在群眾稱之為「殿基地」的城東北方向,出土大面積的夯土和鋪地磚及房基,證明這一帶為東平陵宮殿區。由此斷定東平陵城是漢代政治、經濟、手工業高度發達的重要城池。東平陵故城城址保存較好,四周城牆猶存,是山東保存最好的一座古代城址。1978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碑碣1塊。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小荊山遺址
位於刁鎮茄庄村南約500米處, 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1991年春,縣博物館文物調查時發現該遺址。 是年10月至1992年2月,濟南市文物處與縣博物館對該遺址瀕臨消失部分進行了搶救性發掘。1993年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其進行第二次發掘。兩次發掘面積共計600餘平方米。發掘結果表明,遺址文化堆積原為1.5~2米,內涵較為單純,主要為西河文化遺存,具有明顯的氏族部落特徵。小荊山遺址發現一處氏族墓地。墓葬年代距今約8000~9000年。墓地位於居住區東南30米處,墓坑東西向密集排列有序,形制為南北長方形豎穴。葬式以單人仰身直肢葬為主,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蚌、陶器。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紅陶為主,灰陶和灰褐陶佔一定比例,均手制,陶器燒成火候較低。該遺址是山東目前所知為數不多的新石器時代較早時期遺址中較為重要的一處,填補了山東地區北辛文化以前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對於了解和認識海岱地區乃至國內同時期文化面貌,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大康遺址
2001年5月,市博物館對相公庄鎮大康遺址進行調查清理,共開探方2個,清理灰坑5個、新石器時代墓葬1座,出土陶器、石器等10餘件。
六、馬安遺址
2004年4月13日至2005年10月28日, 濟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章丘市博物館對雙山街道馬安村馬安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 共開探方77個,發掘面積5150平方米,發掘墓葬102座,灰坑239個,出土各類文物157件。
七、王官遺址
位於刁鎮王官村南,屬北辛文化至戰國時期的遺址。遺址東西寬約600米,南北近500米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89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此遺址進行試掘,區域內主要為北辛文化晚期至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存, 是泰沂山系以北的一處重要古文化遺存。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焦家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焦家村西約800米處。 遺址中部隆起,四周低平,為大汶口文化遺存,並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代、漢代的遺存。其東西長約900米,南北寬約700米,西部一直延伸至歷城區境內。1987年發現,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試掘,出土及採集大量石器、陶器等。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王推官遺址
位於寧家埠鎮王推官村南,向北可延伸至村中。東西約800米,南北約200米,面積16萬平方米以上, 文化堆積厚約2.5米,包含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漢代的遺存。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
1989年曾先後對該遺址進行試掘,清理房址6座、灰坑96個、墓葬16座、
灶1個,出土各類陶器30餘件。1992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侯家遺址
位於明水街道侯家莊北約700米, 1987年3月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文化堆積厚約1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主要為春秋、戰國時遺存,採集遺物有陶鬲、豆、盆、罐等,是濟南地區東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
十一、寧家埠遺址
位於寧家埠鎮寧家埠村北約200米處。 1988~1989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進行大規模發掘。遺址面積約20萬平方米,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漢代遺存,以商周時期遺存最為豐富,出土遺物有陶鬲、豆、簋等,保存較好。
十二、巡檢遺址
位於相公庄鎮巡檢村西北, 1987年4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主要為商周時期遺存,是濟南市商周時期重要遺址之一。
十三、邢亭山遺址
位於曹范鎮北3公里處。遺址南北地勢略高,向東為緩坡,西為大溝,河邊台地,屬龍山文化時期遺址,東西寬約150米,總面積在3萬平方米以上。遺址文化層厚約2.5米,最深處達3米以上。1982年發現該遺址,1985年曾試掘,出土的遺物有石、骨、蚌、陶器等,陶器以黑色多見,器類豐富多彩,造型優美別致,1995年,被公布為濟南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南河遺址
位於綉惠鎮南河村東200米處,1987年3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以上, 主要為商周時期遺存,採集遺物有陶鬲罐等,是濟南市商周時期的重要遺址之一。
十五、埠村東南遺址
位於埠村街道埠村東南約100米,西巴漏河東岸,1987年11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5~2.4米,主要為北辛文化遺存。
十六、黃桑院遺址
位於龍山街道黃桑院村北,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約10萬平方米,包含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等時期遺存,以岳石文化最為豐富,是濟南市岳石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
十七、土鼓城遺址
位於明水街道綉水居東。 《水經注》 雲:「濟水右納百脈水,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按:土鼓城百脈水出其西,楊緒溝水逕其東,二水之間其城在焉)」。1973年,文物普查,在綉水村東發現有漢代陶片。1980年,明水大街展寬時,在小峨眉山北端挖出編鍾3個。
十八、舊軍遺址
據舊《章丘縣志》 載:「清平軍在縣治北一十五里舊軍鎮」。宋景德三年(1006年),齊州以章丘置清平軍。宋熙寧三年(1070年),廢軍復為縣,隸齊州,稱舊清平軍鎮。後沿革為舊軍鎮。時,舊軍鎮水陸交通便利,村西南有白雲湖,盛產魚蝦、藕葦。小清河從村中穿過,船隻往來如梭,景似江南。明洪武二年(1369年),外縣移民遷至舊軍鎮落戶,以姓氏集中居住。李姓住李家亭街,孟姓住南北孟家寨。為防洪水、戰亂,築土圍牆。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舊軍鎮設稅課局,收白雲湖稅達56年之久。清咸豐十一年 (1861年) ,舊軍圍牆重修加高按古城式樣建炮台、城樓。四門有石鐫橫額:東作、西成、南、拱北。民國初,為南北交通要道,汽車站設於鎮中心。解放後,存有孟氏故宅1處,
現已殘缺不全。1981年文物普查時,將清平軍城垣和孟氏故宅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寧戚城遺址
據舊《章丘縣志》 載,在縣治東北12.5公里。《水經注》雲:「寧戚城當在濟水之南,獺河之東。 」1981年,文物普查,在刁鎮東南張官、王官兩村之間發現大片文化層,有灰陶豆、
罐燒土層及漢代墓葬多處。因張官、溪柳兩村窯場用土,遺跡大部破壞。所掘陶器屬戰國、秦、漢時期文物。
二十、水寨城遺址
漢建安十二年(207年) ,黃巾軍首領張角為屯兵,在今水寨鎮城子庄建城堡,稱黃巾固(齊人壘堡為固故名)。
二十一、冶鐵遺址
位於棗園街道權庄村東南400米處。南北長30米,東西寬20米,總面積600平方米。上邊現一窯口,有生鐵渣、鐵钁頭、磚瓦、灰陶器等。四周崖壁有紅燒土多處,均屬漢代遺物。1981年,文物普查,定為漢代冶鐵遺址,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二、廣宗、平郭故城遺址
章丘市文祖鎮《魏書·地形志》雲,東平原郡領縣六,五曰廣宗。舊《章丘縣志》載:「廣宗城在縣治東南五十里文祖鎮」。文祖鎮為章(丘)、萊(蕪)通衢。鎮東南青山下與鎮北孤山南分別為廣宗、 平郭兩城。城南大溪西通爪漏河(今西巴漏河)。近年來,群眾在文祖鎮南「夜戰溝」,挖出大批鐵桿鏃頭、刀幣、錢范等物,多屬戰國、秦、漢遺物。

『玖』 禹州商周古墓遺址

1995年 江西萬年大源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湖南省道縣壽雁鎮玉蟾岩遺址 河南鄭州西山仰韶文化城遺址 鄭州石佛鄉小雙橋商代遺址 山東長清縣仙人台國貴族墓地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 新疆民豐縣尼雅遺址 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國遺址 杭州市中山南路趙氏太廟遺址 1997年 陝西秦嶺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山東章丘市龍山鎮西河新石器時代遺址 廣西邕寧頂螄山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址 香港東灣仔北遺址 河南偃師商城小城 河南新鄭鄭韓故城鄭國祭祀遺跡 遼寧綏中石碑地遺址 廣東廣州南越國官署御苑遺跡 新疆尉犁營盤漢晉墓地 1998年 泥河灣盆地於家溝舊石器遺址 含山凌家灘新石器時代祭壇和墓地金壇 三星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忠縣中壩遺址北票康家屯夏家店下層文化石城址 紹興印山越國王陵三峽庫區雲陽李家壩遺址 小浪底水庫東漢漕運建築基址 南京仙鶴觀、象山東晉貴族墓地 慈溪上林湖寺龍口越窯窯址 1999年 江蘇江陰高城墩新石器時代遺址 吉林通化萬發撥子遺址 雲南羊甫頭墓地安徽淮北隋唐大運河考古 遼寧桓仁五女山山城 山太原市晉源區隋代虞弘墓河北元中都 四川成都水井街酒坊遺址 河南焦作府城商代早期遺址 湖南虎溪山一號漢墓 2000年 福建三明萬壽岩舊石器遺址 江蘇連雲港藤花落龍山時代城址 河南新密古城寨龍山時代古城 廣東博羅橫嶺山先秦墓地 湖北潛江龍灣宮殿遺址 四川成都古蜀國大型船棺獨木棺墓葬遺址 山東章丘洛庄漢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遺址 南京鍾山六朝壇類建築遺跡 浙江杭州南宋臨安府治遺址 河南寶豐清涼寺汝官窯遺址 2001年 山西吉縣柿子灘舊石器時代遺址 青海民和喇家齊家文化遺址 廣東深圳屋背嶺商代遺址 浙江蕭山跨湖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遺址貴 州赫章可樂墓葬 浙江杭州老虎洞南宋窯址 浙江杭州雷峰塔遺址 河南禹州神鎮鈞窯遺址 浙江杭州南宋恭聖仁烈皇後宅遺址 2002年 廣西革新橋新石器時代遺址 湖南里耶古城及出土秦簡牘 山東日照海曲漢代墓地 河北鄴南城東魏北齊塔基遺跡 太原王家峰北齊徐顯秀墓 湖北巴東舊縣坪遺址 吉林延邊西古城城址 黑龍江阿城劉秀屯金代大型宮殿 基址 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 浙江寧波元代慶元路永豐庫遺址 2003年 遼寧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時代遺址 河南鄭州大師姑夏代城址 西眉縣楊家村西周青銅器窖藏 陝西扶風周原李家西周鑄銅作坊遺址 山東章丘危山漢代墓葬與陪葬坑及陶窯 山東臨沂洗硯池晉墓 陝西唐昭陵北司馬門遺址 內蒙古通遼吐爾基山遼墓 內蒙古集寧路古城遺址 江西景德鎮珠山明、清御窯遺址(據國家文物局網站)
補充:
評選出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按時代先後排列如下: 1.北京周口店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與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 2.雲南元謀人的發現; 3.陝西藍田人的發現; 4.遼寧營口金牛山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及金牛山人的發現; 5.廣東曲江馬壩人的發現; 6.河北陽原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7.山西襄汾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8.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調查與發掘; 9.湖南道縣玉蟾岩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的發掘; 10.河南新鄭裴李崗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1.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2.甘肅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3.湖南澧縣城頭山新石器遺址的發掘; 14.內蒙古赤峰興隆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5.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6.陝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7.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8.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19.山東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掘; 20.重慶巫山大溪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1.湖北京山屈家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2.河南安陽後岡三疊層的發現; 23.河南陝縣廟底溝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4.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5.上海青浦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26.山東章丘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27.浙江餘杭良渚文化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8.湖北天門石家河新石器時代遺址群的調查與發掘; 29.甘肅臨洮馬家窯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0.青海樂都柳灣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墓地的發掘; 31.遼寧凌源、建平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的發掘; 32.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3.廣東曲江石峽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 34.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 35.香港馬灣島東灣仔北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遺址的發掘;
追問:
暈,我爺爺那一輩啊
回答:
我的第二個補充回答的前幾項應該合適。第一項1930年就已經發現、開掘。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