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雪山村遺址

雪山村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1 04:09:02

『壹』 「上宅文化」 「雪山文化」 「子之之亂」的名詞解釋,13日之前回答

上宅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谷區內。包括上宅遺址和北埝頭遺址。屬於北京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是北京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原始農業萌芽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1989年建成上宅文化陳列館,是中國第一所以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專題陳列館。
上宅遺址 位於韓庄鄉上宅村北山坡台地。1984年發現並試掘,1985~1988年進行考古發掘。遺址東西長100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5 000平方米,文化層厚0.5~4米。總發掘面積3 500餘平方米,出土器物3 000餘件。發掘出長80餘米、寬9米的東西走向灰溝1條和陶窯1座。灰溝東淺西深,東段分岔為2條小灰溝,陶窯位於2條小灰溝之間。上宅遺址的地層堆積可分為8層:第1層,耕土層;第2層,灰黃色土,質地鬆散,厚0.31~1米,出土唐遼磚瓦、陶瓷碎片,此層下有夏家店下層文化墓葬;第3層,淺灰色細粉砂土,厚0.2~0.3米,出土細泥紅陶殘片;第4層,灰黃色粉細砂土,厚0.3~0.5米,出土泥質紅褐陶、夾砂紅褐陶和少量泥質灰陶及石器;第5層,暗褐色細粉砂土,厚1米,含大量炭屑、炭塊及炭化果核,出土大量細石器、石器、陶器以及陶塑和石刻;第6層,青灰色土,乾燥後近灰黃色,土質較硬,厚0.5米,出土夾砂陶器和石器,陶器種類少於第5層;第7層,黑灰色粉砂粘土,厚0.3米,出土的陶器、石器種類與第6層相近,數量較少;第8層,灰黃色粉砂粘土,厚1米,出土較少網格紋厚胎夾砂紅褐陶片。。①文化遺存分期。上宅遺址的文化遺存可分為3期。第1期(第8層)年代約距今7 500年,陶器的種類少,器類單一,主要是含滑石的夾砂厚胎大口深腹筒形罐,器表呈黃褐色,厚唇,口沿下飾數圈凹弦紋,其下有一匝麻點狀附加堆紋,以下為網狀棱形紋。未見泥制陶,石器很少。第2期(第7~4層)年代約距今7 000~6 500年,為上宅遺存的典型代表,陶、石器數量多,種類豐富。可分為早段和晚段兩個階段。早段主要以第7層為代表,陶器中夾砂陶和摻有滑石粉的陶質佔大多數,燒成溫度較低,陶質粗糙;陶器上的紋飾主要是抹壓條紋、刮條紋、「之」字紋和篦點紋,較模糊粗糙;器形以深腹罐、缽為主,口沿部唇圓厚、罐口微侈。晚段泥質陶增多,並出現了細泥陶,燒成溫度增高,胎質較硬;紋飾種類增多,如方格形紋、「回」字形紋、波折紋,還有幾何形紋飾,紋飾較精細,「之」字紋、篦點紋組成的雙一紋較有規律;出現了一些新器形,如鼓腹罐、舟形器、細泥陶缽、碗等,圓足器增多,罐腹變淺,口沿唇部變薄並有圓尖唇。第3期(第3層)年代約距今6 000年,陶器出土數量不多,以細泥紅陶為主,有少量的泥質灰陶,以素麵為主。②出土文物。包括陶器和石器。出土陶器1 000餘件。有深腹罐、鼓腹罐、缽、圈足缽、碗、杯、盅、舟型器、勺等,陶質以夾砂羼滑石粉為主,還有少量泥陶。夾砂陶以紅褐色為主,均為手制,器表多飾有壓印「之」字紋、抹壓條紋、刮條紋、篦點紋、剔刺麻點紋和刻劃紋等。還有鳥首支架形陶器、鳥首形陶柱和鳥首鏤空器,應為用於祭祀的器物。陶質工藝品有豬頭、羊頭、熊頭、海馬、蛇等動物小型塑像及耳璫形器等。空心陶球,為泥質紅陶,壁厚1毫米,素麵無紋,核桃般大小,內裝1個實心陶丸,為夾細砂黃褐陶質。出土石器2 000餘件,以打制、琢制或磨製的大型石器為主,兼有少量細石器。大型石器有用於砍砸、研磨的盤狀器,還有石斧、石鏟、鋤形器和石磨盤、石磨棒等。細石器有石鏃、尖狀器、刮削器、石刀(復合工具)等,用間接打製法製成。此外還有用於狩獵的石球、彈丸及捕魚用的網墜、石制小工藝品等。

雪山文化遺址
雪山文化遺址 新石器文化遺址。位於昌平縣到南口的公路南側雪山村。1958年發現,1962年開始發掘。遺址分布在雪山東南的台地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個遺址面積l平方公里,內涵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文化遺址與中原仰韶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有相似之處,距今6000年,陶器以紅陶為主;中期屬龍山文化范疇,已屬於原始社會末期,距今5000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約5500年。雪山文化遺址文化層的一、二期的社會性質為原始社會階段,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時期。雪山文化晚期,近似於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中原地區的商文化的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

「子之之亂」(指國相子之與太子平之間的一場爭奪王權的內亂)
《史記·燕召公世家》載,燕王噲三年(公元前318年)將王位讓於國相子之,這樣引發了太子平的不滿,於是在公元前315年,太子平勾結齊宣王和大將市被發動了內亂,記載這樣描述這場燕國的內亂:「因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

全部內容寫不下了,麻煩自己看看,可以么?http://blog.stnn.cc/StBlogPageMain/Efp_BlogLogKan.aspx?cBlogLog=1000122249

『貳』 雍正為何為弟弟建造了清朝最大的王爺園寢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六王墳殘存的大理石牌坊 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皇朝,即延續了267年的大清朝,卻將定都北京至被迫遜國之間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別埋葬在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墳。 北京城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王墳 北京是六朝古都,除了皇陵而外,王墳乃至中外名人的墓葬也多。但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皇朝,即延續了267年的大清朝,卻將定都北京至被迫遜國之間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別埋葬在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墳。 入關之初的清王墳,有不少就在北京城邊。如建國門外的豫王墳,即豫親王多鐸的墳墓;八王墳是英親王阿濟格的墳墓;城西的五路居有鄭親王的墓園。豫王墳、八王墳等以墳而名之的地名一直延續使用至今。這是因為當時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么大,建國門外的地方就屬荒郊野外了;而且這些王爺經過殘酷的征戰或宮廷的內斗,或者英年早逝,或者獲罪暴亡,沒有條件事先經營自己的陵寢。到晚清的王爺,養尊處優,腐化奢侈,請人相度風水,用很多精力、時間、金錢營建自己的陵寢,所以北京上風上水的京西北地區,就有不少頗具規模的王陵,其中有兩處最為著名,即恭親王墳和醇親王墳。 這兩位王爺是兄弟,皆系道光皇帝之子,同為咸豐皇帝之弟,都是同治皇帝之叔,恭親王自然也是光緒皇帝的親叔叔,醇親王則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在晚清歷史上都有重要作用。 恭親王墓地背倚元寶山 恭親王奕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值得重視的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資質極佳,聰慧干練,最為道光所鍾愛,親自敕封為恭親王,爵位格外尊貴。在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恭親王幾度執政,也幾度被罷黜,真正三上三下。最榮耀時是與慈禧太後聯手發動辛酉政變以後,以議政王頭銜執掌國柄,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悲慘時又被無理斥逐,閑廢十年。他還是晚清皇族宗室中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長期主持洋務,經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同文館」,是主管總理衙門的王大臣,堪稱近代中國的首任外交部長。他死於戊戌變法的前夜,謚為「忠」,稱恭忠親王。 恭親王的墓地在現今北京市昌平區崔村鎮麻峪村,是恭親王賦閑時親自選定的陵址,到現在當地百姓還俗稱為「六爺墳地」。這個小村背倚的山名叫元寶山,應是以形似元寶而得名。以恭親王的地位,當初興建陵寢時,王陵的規模應該不小。據有關記載,恭親王陵寢依例修建了碑亭、享殿等建築,還有一座三丈多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間,頗為壯觀。不過晚清風雨飄搖,一朝覆亡;民初軍閥混戰,天災人禍,恭親王的墳墓幾次被盜掘,很快衰頹破敗了。新中國成立後,初期無力保護此類文物,以後為修十三陵水庫,需要大量石料,故而就地取材,恭親王陵寢逐漸凋敝。 麻峪村中現在還有兩個大坑,已為樹叢雜草所遮掩,即是恭親王的墳墓,早已挖掘一空。但村前的田地里,還突兀地矗立著那座淡青色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鐫刻「履祥錫祜」四字。左右刻上下聯,字體規整秀逸,沒有落款,但從小字注書看,應為恭親王所自書而無疑。據說僅剩的這座石牌坊,也曾計劃遷移,來了四輛大吊車同時起吊,竟抬不動,因而留了下來,成了六爺墳地殘存的印記。 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醇親王陵寢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他除是光緒的本生父和慈禧的四個小叔子之一,還是慈禧唯一的親妹夫,所以格外受到慈禧的眷顧和信用。不過醇親王志大才疏,自詡知兵好武,很想步武和重振祖宗入關時鐵騎橫掃千軍的八旗雄風,卻實在沒有什麼政績偉業可言。倒是他當「太上軍機」時,曾主持與李鴻章一起興辦北洋海軍,把不少錢挪作慈禧營建頤和園的一己之私,使得「渤海灣換作昆明湖,鐵甲艦變成大石舫」,成為人們記憶猶新、沒齒難忘的恨事。不過醇王一生戒慎恐懼,對慈禧惟命是從,把「家大業大禍也大」作為座右銘,所以能善始善終,到1890年病逝時,謚為「賢」,尊為醇賢親王,配享太廟,祀以天子禮,得到「皇帝本生考」的稱號,死後的哀榮高於親王的禮制,其陵寢的規制也優於一般的王陵,是現今西山的歷代陵寢古墓中規模最大又保存最完好的。它處於現在的海淀區蘇家坨鎮大西山風景旅遊區內(原北安河鄉草場村地界),大約是由守陵者發展而成的庄戶村落,現在就叫七王墳村。 七王墳也是醇親王在同治年間因病在西山養息時自己選定的,在西山妙高峰下,唐代法雲寺舊址,金章宗所設西山六院之一的香水院之地,經過多年營造。它坐西朝東,前方後圓,面臨朝陽旭日,後鄰萬壑松風,氣派里帶著野趣,尊貴中露出閑逸,依山順勢,步步升高。進入陵區先是111級青磚石階,不陡不險,卻首先讓人生出仰之彌高之感。 上得平台,是一座黃琉璃瓦的碑亭,其四面辟券門,內中矗立著光緒親書銘文的石碑。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黃琉璃瓦只有皇家能用,王公宅邸、陵寢至多用綠、藍色琉璃瓦。僅此一端,就能了解醇親王身份的不同凡響和七王墳規制的非同一般。據有關記載,在醇親王過世時,最初打造的石碑比現在碑亭里的要高大偉岸得多,已經運到了草場的山下,可實在無力搬運上山,不得不留於山下,豎立在醇王同母弟孚郡王墓園的碑亭中,而將這塊較小的石碑刻字抬上山來。 七王墳陵寢的林木之盛,是現今存留的王陵中極為少見的。就是這林木之盛,使醇親王死後難安。那是在他死後的六七年,其墓後一株金元時期的大白果樹長得枝繁葉茂,就有人在慈禧面前造作謠言,道是王爺的墳上長白果樹,「王」上加一「白」,儼然是個「皇」字,會使皇家的風水移轉。經過頑固守舊的封建衛道士推波助瀾,慈禧終於下懿旨命令砍掉那株白果樹。這當然不是慈禧對已經死去多年的醇王有什麼宿怨,還要找他的麻煩,倒可看成是對親政後銳意變法、越來越不聽話的光緒皇帝的一種警告。果然沒過兩年,就發生了著名的戊戌變法和戊戌政變,使中國的歷史發生倒退,也註定了清朝衰極必亡的命運。 七王墳是非常罕見的陰陽宅,陵寢北側就是陽宅。醇親王生前自取別號「退潛居士」、「九思堂主人」,處處向慈禧示以謙退、無為之意,以防招災惹禍,所以陵寢的陽宅也取名「退潛別墅」。它是一個五進的四合院落,也是構思精巧的一處園囿。此處陽宅因為一直是一個培訓中心,閑人無法入內,使這處王陵的陰陽宅保存得如此之好。去年北京市作為人文奧運保護規劃的一部分,投資對七王墳進行了搶險修繕。 王爺墳的正式名稱叫「園寢」,園寢制度在清代有詳細的規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園寢規制·墳塋規制》記載: 「順治十年()題准,親王給造墳工價銀五千兩,世子四千兩,郡王三千兩,貝勒二千兩,貝子一千兩。鎮國公五百兩,輔國公同。又議准,親王至輔國公碑身均高九尺,用交龍首龜蚨。親王碑廣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稱之。世子、郡王碑廣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趺高四尺三寸。貝勒碑廣三尺七寸三分,首高三尺六寸,趺高四尺一寸。貝子碑廣三尺六寸六分,首高三尺四寸,趺高四尺。鎮國公碑廣三尺六寸三分,首高三尺三寸,趺高三尺九寸。輔國公同。又題准,親王給碑價銀三千兩,世子兩千五百兩,郡王二千兩,貝勒千兩,貝子七百兩,鎮國公四百五十兩,輔國公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定親王塋制,饗堂五間。親王世子至輔國公皆三間。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門三。貝勒以下門一。親王繪五彩飾以金,覆以級琉璃瓦。親王世子、郡王,只繪五彩,皆覆以綠琉璃瓦。貝勒以下施朱不繪,用筒瓦。親王墳園周百丈,親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貝勒、貝子七十丈,鎮國公、輔國公六十丈。鎮國、輔國將軍三十五丈,奉國、奉恩將軍均三十丈。」 除了以上詳細規定之外,還有六個王爺墳實例。年代較早的是順治帝之子追封榮親王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六尺二寸,縱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饗殿一座,廣三丈八尺六寸,縱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門,廣三丈五尺,縱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房各三間,廣三丈八尺六寸,縱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圍牆周長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這位名為兩歲,實際三個多月夭折,未命名的榮親王,死後享受的殊榮,固然與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感情有關,顯示了皇權的尊嚴,但也反映了清初王爺墳的具體情況。 第二個王爺墳實例,是「朱華山理密親王(康熙第二子允礽)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八尺,縱八尺,檐高一丈四尺。東西卡子牆長九丈四尺,高一丈一尺。正中饗殿一座,廣六丈二尺,縱四丈一尺,檐高一丈七尺。前有大門,廣四丈五尺,縱二丈八尺,檐高一丈五尺。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各三間。圍牆周長七十二丈,高一丈一尺。」允礽卒於雍正二年(1724),這座園寢反映雍正年間王爺墳的規模。 乾隆帝上台後,追封長兄弘暉和七弟福惠為端親王、懷親王,在易縣建設園寢,在「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移,」(56)爾後添設兵丁五十名看守。端親王園寢和懷親王園寢都是「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六尺,縱六尺,檐高一丈六寸。正中饗殿一座,廣三丈八尺,縱二丈五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門,廣三丈四尺,縱二丈,檐高一丈五寸。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各三間,廣三丈一尺,縱一丈二尺,檐高一丈。圍牆周長五十一丈四尺,高一丈。」 從《易州志》的記載來看,端親王園寢、懷親王園寢大門外還各有下馬樁二根、平橋一座(57)。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第二子永璉去世,他雖然年僅九歲,但「乃皇後所生」,「聰明貴重,氣宇不凡,……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58)賜皇太子,謚端慧。「端慧皇太子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八尺四寸,縱八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正中饗殿一座,廣六丈五尺四寸,縱三丈四尺,檐高一丈四尺。兩廡各五間,廣四丈八尺,縱二丈四尺五寸,檐高一丈三尺五寸。東有燎爐一座,廣九尺三寸,縱六尺六寸,高七尺。南有大門三,廣五丈一尺,縱二丈二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各三間,廣三丈六尺七寸,縱二丈一尺七寸,檐高一丈二寸。圍牆周長一百三十丈二尺,高一丈一尺。」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卒於乾隆四十一年,嘉慶四年(1799)三月追封貝勒。他的園寢可以與端慧皇太子園寢作一比較。「皇十二子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五尺五寸,縱七尺一寸,檐高一丈一尺五寸。正中饗殿一座,廣三丈八尺,縱二丈八尺二寸,檐高一丈一尺二寸。前有大門,廣一丈五尺二寸,縱一丈八尺,檐高一丈六寸。門外設守護班房。圍牆周長四十九丈,高九尺二寸。」 第六個王爺墳實例,就是「妙高峰醇賢親王園寢。」醇親王奕譞,為光緒皇帝之父,宣統皇帝之祖父,地位很特殊,卒於光緒十六年(1890),十八年葬於西山妙高峰。園寢內「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四尺,縱五尺二寸,檐高九尺八寸。東西卡子牆各長五丈三尺,高八尺。正中饗殿一座,五間,廣五丈三尺,縱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饗殿前抱廈三間,廣三丈三尺,縱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北面燎爐一座,廣九尺三寸,縱六尺五寸,檐高八尺六寸。大門一座,三間,廣三丈四尺,縱一丈六尺,檐高一丈。門外設守護班房,南北廂各三間,廣二丈八尺,縱一丈六尺,檐高八尺五寸。圍牆周長七十一丈九尺四寸,高八尺。黃色琉璃碑亭一座,四面各顯三間,廣二丈,縱、高一丈三尺八寸。碑高九尺,廣四尺,龍首高四尺五寸,龜蚨高稱之。碑文內恭書皇帝御名。」 隨著王爺墳的建立,或利用原有的林木,或在園寢內栽種儀行樹,周圍栽種松柏樹,綠化區域成了嚴禁民人樵採的准軍事區,周圍樹立界樁,增加了王爺墳的肅穆氣氛。個別的王爺墳,一般都安置十家守護。而王爺墳集中地區,如天津薊縣黃花山、朱華山,河北易縣張各庄、王各庄,淶水縣水東村都是利用軍隊守衛。淶水縣的怡親王允祥墓,「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守兵五十名。雍正八年(1730)怡賢親王金棺安葬,庄親王奏准續添千、把總各一員、馬步兵五十名,由鎮標中軍核轉歸鎮統轄與左右兩營並入三營。」相應的,園寢附近設立營房,蓋造衙署及執事人房屋等,易縣張各庄二所四十間,王各庄一所二十間。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與王爺墳有關的「內務府奏案」等原始檔案很多。筆者因時間不敷,沒能看到太多的內容。但僅就已讀到的檔案來看,作為推崇封建皇權的一種手段,王爺墳從設計、備料、選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數以萬兩計的白銀。 通過幾年的業余調查,發現王爺墳規模大體相同,但也能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河北淶水的怡賢親王墓神道上有石牌坊、神橋多座,顯然是逾制,至少是雍正帝「命更定園寢之制,視常例有加。」昌平縣雪山村的成親王永瑆墓,據說未建碑樓。昌平縣仙人洞前「蘭旗王」墳地的神橋趨於實用。有的王爺墳附近風光秀麗,如攏駕庄的顯親王dan臻墓。有的王爺墳則在窮鄉僻壤。有的王爺墳沒有墳頭。有的王爺墳的寶頂四米多高。它們的差異反映出清代王爺的盛興和衰落,從某一側面幫助人們了解清代歷史暨社會發展的線索。 怡親王為什麼有這么大的陵寢 拚命推辭皇帝陵寢「待遇」 怡賢親王允祥園寢,建在河北省淶水縣境內的水東村。清王朝有王爺240多位,建王爺園寢200多座,其中規模最大的當數怡親王允祥的園寢。當年雍正皇帝曾經一度打算把泰陵附近一塊中吉之地賜給允祥。允祥聞言「驚懼色變」,極力推辭。此後,他親自在淶水縣水東村選擇了一塊平善之地,請求雍正賜予。允祥患病以後,更為懇切地要求將淶水之地賜給自己,雍正同意了,允祥聞聽,喜不自勝。為防止發生變化,允祥派侍衛到淶水取土,自己吞食了一塊,然後對雍正說:「如果這樣,則臣的內心得以安寧,子孫後代也就會蒙受福澤。」 高規格王陵如今只余遺址 允祥園寢坐西朝東,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雖不高峻,卻十分青秀。神道竟長達3華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龍首龜趺。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神道碑」15個大字,一邊是漢字,一邊是滿文。 神道以西為火焰牌坊,三門四柱,全為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火焰牌坊後是五孔拱橋一座,過了五孔橋就是石牌坊,三門四柱七樓,石牌坊建造得極其精美,可以與清東、西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爺墳中有兩座牌坊的也為數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對,分列兩旁。擎天柱即華表,此擎天柱與皇帝陵的大碑樓的擎天柱有所區別。皇帝陵的華表,柱身上盤繞著一條雲龍,須彌座環以石欄桿。而怡親王園寢的擎天柱,柱身雖然也是八棱的,卻是每面各雕二條龍,上面的龍頭朝上,下面的龍尾朝上,龍頭又抬起。柱身上有8個側面,共雕龍16條。石座周圍也無石欄桿圍繞。原來華表後還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制碑文,在清代王爺墳中一個王爺有兩座馱龍碑僅此一處。亭後還有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對,大殿後為圓形寶頂。園寢周圍還有八旗駐軍守護。 可惜的是,規模如此之大的園寢並沒有完全保留到現在。1931年神道碑亭被人拆毀,1935年地宮被盜,據當地老鄉說地宮門框是風磨銅滲金,石券門三米寬。日偽時期,日偽軍利用怡王陵建築與八路軍作戰,1944年八路軍為了打擊侵略者,將怡王陵拆除,磚瓦石片和木料用車拉走。至此,怡王陵地面建築除三里多長的神道牌坊之外沒有遺存。前幾年園寢最前方的神道碑還躺在地上,2000年被怡親王的後人出資重新立起。怡親王陵現為河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密雲境內的三座清代王爺墳 隨著《還珠格格》的熱播,五阿哥永琪也被人們所熟知。歷史上永琪確有其人,並非作者杜撰,而他的墳墓就坐落在密雲境內。密雲以其山水秀麗,風光優美而備受乾隆皇帝的嘉許。因此,與他有關的三位清代王爺都葬在這兒,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永琪。這三座王爺墓分別是:和親王墓、安定親王墓和定恭親王墓。 和親王墓 和親王墓為雍正第五子和親王弘晝之墓,坐落於密雲縣原卸甲山鄉北宮上村的鳳山之側,靈山之前。弘晝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謚號恭。墓地佔地九頃多,其內種有松柏,橫豎成行,庄嚴肅穆。 安定親王墓 安定親王墓俗稱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長子和三子、五子之墓,位於今不老屯鎮楊各庄村2里許,風水極佳。這里埋葬的是乾隆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這三位皇子均英年早逝,永璜活了23歲,永璋、永琪均活了26歲。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於修建密雲水庫,遂將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宮因從未被盜,挖開後殉葬品十分豐富,後移入首都博物館收藏。 定恭親王墓 定恭親王是乾隆皇帝之孫,皇長子永璜第二子綿恩。他在歷史上很有名,任火器營總統達五十三年之久。歷乾隆、嘉慶、道光三代,是個實權人物。綿恩墓地佔地100多畝。 乾隆曾對密雲的靈山秀水留下了「密雲古雄郡,山川何壯哉」的詩句,而他的弟、子、孫都長眠於此,足以了卻他對密雲山水的鍾愛之情

『叄』 雪山文化是北京附近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我想問具體的文化分布及其文化面貌和時代

雪山文化遺址屬於新石器文化遺址,位於昌平縣到南口的公路南側回雪山村。此處遺答址於1958年發現,1962年開始發掘。

遺址分布在雪山東南的台地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整個遺址面積l平方公里,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文化遺址與中原仰韶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有相似之處,距今6000年,陶器以紅陶為主;中期屬龍山文化范疇,已屬於原始社會末期,距今5000年,樹輪校正年代距今約5500年。雪山文化遺址文化層的一、二期的社會性質為原始社會階段,相當於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化時期。雪山文化晚期,近似於夏家店下層文化與中原地區的商文化的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

『肆』 除了北京人,山頂洞人,元謀人,我國境內還有哪些遠古人類遺址

遠古人類
最早了解磨製技術的新洞人

(50-70萬年前——4000年前)
在北京西南部的一個山洞裡,人們找到了一顆男性左上第一前臼齒化石,時代距今約20萬年至10萬年。這顆牙齒的主人更象現代人,所以稱為新洞人。 新洞人是中國最早掌握磨製技術的原始人類,在他們的住處發現了兩件磨製過的骨片。可別小看「磨製」二字,它們是現代最復雜技術的基本技能。

會修房屋的東胡林人

在北京門頭溝區東胡林村西側的清水河畔,有一座距今10000年以前的古墓葬。墓中有兩個成年男子和一個少女的遺骸。在少女胸前有一條用50枚小螺殼製作成的項鏈,異常美麗。從出土文物看,北京先民已從山中洞穴來到廣闊平原。失去了山洞的保護,他們自己便「築土構木,以為宮室」。修房技術是家庭出現的前提,有了家,生活就更加安定了。

進入了農業社會的雪山人
在北京昌平縣雪山村出土了一大批陶器。面對如此精緻的陶器,你不敢想像它們是6000年前的作品。其中一個黑陶罐尤其美麗。它高34.5厘米、口徑28.5厘米,罐口有飾紋,腹部突出圓滑,罐底圓平穩重,表面還有一層黝黑發亮的陶衣。 純熟的制陶技術是人類進入農業社會的標志之一,雪山村古文化遺址展示了北京先民牧放牲畜、種植莊稼的農耕圖景。

知道用火的北京猿人 讓我們回到50萬至70萬年前的北京。那時的北京地區氣候溫和、水量充沛,到處是森林和動物。在西南郊的山邊生活著北京猿人。 1929年12月2日,人類學家在京郊周口店的一個山洞裡發現了他們蹤跡:一枚頭骨化石,40多個男女骨骼化石,10000餘件石器和大批古生物化石。復原後的猿人頭骨前額低平、嘴巴前伸,所以有猿特徵,但能直立行走,會製造工具、有了語言,所以是人,又因在北京地區發現,故而被稱為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知道使用火的原始人類之一,在他們居住的山洞裡發現的灰燼和燒過的獸骨就是明證。有了火,文明就開始了。 北京猿人頭骨是本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但在30年代的抗日戰爭期間,這枚頭骨化石神秘地失蹤了,50多年至今下落不明,又成為本世紀最大的奇案之一。 愛美的山頂洞人
1933年,在北京猿人的故鄉周口店龍骨山山頂又發現了8個男女古人類的骨骼化石,他們的形態和現代人基本一樣,距今約有18000年的歷史。山頂洞人已經知道在獸牙、小礫石上面鑽孔;也知道用皮條把鑽了孔的蚌殼做成項鏈;還會欣賞用艷麗的赤鐵礦粉塗抹過的裝飾品。他們知道了美,而美是所有藝術的源泉。

此外還有半坡,河母渡,藍田人,soso~~

『伍』 一道歷史題,急!

上谷郡
-------------------------------
歷史:(1)昌平區雪山村古文化遺址表明:遠在內新石器時代,昌平地區居民已開始使用石斧容、石鏟等原始工具。(2)昌平區的歷史,有考證的可上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堯、舜時期。(3)周、秦,昌平屬上谷郡。(4)西漢時期設縣。(5)唐開元25年(公元737年)建燕州古城,為契丹族厥稽部封地,今昌們區興壽鎮上苑西新城村北仍殘存東、西、南三面城牆。(6)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主持修築通惠河,源頭就在昌平白浮泉,今仍有白浮九龍池遺址。(7)明永樂7年(公元1409年),明永樂皇帝朱棣接受禮部尚書趙翔和善察風水的廖均卿等人的建議,定昌平城北天壽山一帶為皇陵之地,北後建起十三個陵墓,即今明十三陵。

『陸』 雪山村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在哪

20世紀50年代末,北京大學在昌平建分校,建校過程中在位於昌平區到南口的公路南側雪山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遺址。1962年開始發掘,命名為雪山文化。雪山遺址坐落在南口台地上,面積1平方千米。雪山文化分為兩期。一期文化遺存大致時代相當於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二期文化遺存晚於雪山文化一期,與河南龍山文化後崗類型相似,早於夏家店下層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
根據大量的考古發掘顯示和專家學者的研究,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期,北京地區已出現了農業的萌芽。這些可從新石器時代文化在北京地區的分布及其文化內涵中得到證實。譬如,在上宅遺址中發現了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工具,並在地層中發現了禾穀類的花粉。在北京其他地方也發現了與農業有關的遺物,如石磨盤、石磨棒、磨製石斧、石鐮、石鋤和石鏟等。經專家們的研究,北京地區在進入銅器時代以後,仍然保留著來自北方的影響,同時,北京地區的聚落也逐漸增多。到了商周時期,北京地區隨著社會組織的發展和政治因素的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

『柒』 清朝阿哥陵墓

清代王爺墳冢現狀:凋敝六王墳罕見七王墳 六王墳殘存的大理石牌坊 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皇朝,即延續了267年的大清朝,卻將定都北京至被迫遜國之間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別埋葬在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墳。 北京城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王墳 北京是六朝古都,除了皇陵而外,王墳乃至中外名人的墓葬也多。但距今最近的一個封建皇朝,即延續了267年的大清朝,卻將定都北京至被迫遜國之間死亡的九位皇帝,分別埋葬在遵化的清東陵和易縣的清西陵,因此在北京城的四周,沒有清代的皇陵而只有清朝的王墳。 入關之初的清王墳,有不少就在北京城邊。如建國門外的豫王墳,即豫親王多鐸的墳墓;八王墳是英親王阿濟格的墳墓;城西的五路居有鄭親王的墓園。豫王墳、八王墳等以墳而名之的地名一直延續使用至今。這是因為當時的北京城遠沒有現在這么大,建國門外的地方就屬荒郊野外了;而且這些王爺經過殘酷的征戰或宮廷的內斗,或者英年早逝,或者獲罪暴亡,沒有條件事先經營自己的陵寢。到晚清的王爺,養尊處優,腐化奢侈,請人相度風水,用很多精力、時間、金錢營建自己的陵寢,所以北京上風上水的京西北地區,就有不少頗具規模的王陵,其中有兩處最為著名,即恭親王墳和醇親王墳。 這兩位王爺是兄弟,皆系道光皇帝之子,同為咸豐皇帝之弟,都是同治皇帝之叔,恭親王自然也是光緒皇帝的親叔叔,醇親王則是光緒皇帝的生父,在晚清歷史上都有重要作用。

恭親王墓地背倚元寶山 恭親王奕欣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值得重視的人物,他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資質極佳,聰慧干練,最為道光所鍾愛,親自敕封為恭親王,爵位格外尊貴。在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恭親王幾度執政,也幾度被罷黜,真正三上三下。最榮耀時是與慈禧太後聯手發動辛酉政變以後,以議政王頭銜執掌國柄,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悲慘時又被無理斥逐,閑廢十年。他還是晚清皇族宗室中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長期主持洋務,經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同文館」,是主管總理衙門的王大臣,堪稱近代中國的首任外交部長。他死於戊戌變法的前夜,謚為「忠」,稱恭忠親王。 恭親王的墓地在現今北京市昌平區崔村鎮麻峪村,是恭親王賦閑時親自選定的陵址,到現在當地百姓還俗稱為「六爺墳地」。這個小村背倚的山名叫元寶山,應是以形似元寶而得名。以恭親王的地位,當初興建陵寢時,王陵的規模應該不小。據有關記載,恭親王陵寢依例修建了碑亭、享殿等建築,還有一座三丈多高的大理石牌坊,四柱三間,頗為壯觀。不過晚清風雨飄搖,一朝覆亡;民初軍閥混戰,天災人禍,恭親王的墳墓幾次被盜掘,很快衰頹破敗了。新中國成立後,初期無力保護此類文物,以後為修十三陵水庫,需要大量石料,故而就地取材,恭親王陵寢逐漸凋敝。 麻峪村中現在還有兩個大坑,已為樹叢雜草所遮掩,即是恭親王的墳墓,早已挖掘一空。但村前的田地里,還突兀地矗立著那座淡青色的石牌坊。牌坊正中鐫刻「履祥錫祜」四字。左右刻上下聯,字體規整秀逸,沒有落款,但從小字注書看,應為恭親王所自書而無疑。據說僅剩的這座石牌坊,也曾計劃遷移,來了四輛大吊車同時起吊,竟抬不動,因而留了下來,成了六爺墳地殘存的印記。
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醇親王陵寢 醇親王奕譞是道光的第七子,他除是光緒的本生父和慈禧的四個小叔子之一,還是慈禧唯一的親妹夫,所以格外受到慈禧的眷顧和信用。不過醇親王志大才疏,自詡知兵好武,很想步武和重振祖宗入關時鐵騎橫掃千軍的八旗雄風,卻實在沒有什麼政績偉業可言。倒是他當「太上軍機」時,曾主持與李鴻章一起興辦北洋海軍,把不少錢挪作慈禧營建頤和園的一己之私,使得「渤海灣換作昆明湖,鐵甲艦變成大石舫」,成為人們記憶猶新、沒齒難忘的恨事。不過醇王一生戒慎恐懼,對慈禧惟命是從,把「家大業大禍也大」作為座右銘,所以能善始善終,到1890年病逝時,謚為「賢」,尊為醇賢親王,配享太廟,祀以天子禮,得到「皇帝本生考」的稱號,死後的哀榮高於親王的禮制,其陵寢的規制也優於一般的王陵,是現今西山的歷代陵寢古墓中規模最大又保存最完好的。它處於現在的海淀區蘇家坨鎮大西山風景旅遊區內(原北安河鄉草場村地界),大約是由守陵者發展而成的庄戶村落,現在就叫七王墳村。 七王墳也是醇親王在同治年間因病在西山養息時自己選定的,在西山妙高峰下,唐代法雲寺舊址,金章宗所設西山六院之一的香水院之地,經過多年營造。它坐西朝東,前方後圓,面臨朝陽旭日,後鄰萬壑松風,氣派里帶著野趣,尊貴中露出閑逸,依山順勢,步步升高。進入陵區先是111級青磚石階,不陡不險,卻首先讓人生出仰之彌高之感。 上得平台,是一座黃琉璃瓦的碑亭,其四面辟券門,內中矗立著光緒親書銘文的石碑。按照《大清會典》的規定,黃琉璃瓦只有皇家能用,王公宅邸、陵寢至多用綠、藍色琉璃瓦。僅此一端,就能了解醇親王身份的不同凡響和七王墳規制的非同一般。據有關記載,在醇親王過世時,最初打造的石碑比現在碑亭里的要高大偉岸得多,已經運到了草場的山下,可實在無力搬運上山,不得不留於山下,豎立在醇王同母弟孚郡王墓園的碑亭中,而將這塊較小的石碑刻字抬上山來。 七王墳陵寢的林木之盛,是現今存留的王陵中極為少見的。就是這林木之盛,使醇親王死後難安。那是在他死後的六七年,其墓後一株金元時期的大白果樹長得枝繁葉茂,就有人在慈禧面前造作謠言,道是王爺的墳上長白果樹,「王」上加一「白」,儼然是個「皇」字,會使皇家的風水移轉。經過頑固守舊的封建衛道士推波助瀾,慈禧終於下懿旨命令砍掉那株白果樹。這當然不是慈禧對已經死去多年的醇王有什麼宿怨,還要找他的麻煩,倒可看成是對親政後銳意變法、越來越不聽話的光緒皇帝的一種警告。果然沒過兩年,就發生了著名的戊戌變法和戊戌政變,使中國的歷史發生倒退,也註定了清朝衰極必亡的命運。 七王墳是非常罕見的陰陽宅,陵寢北側就是陽宅。醇親王生前自取別號「退潛居士」、「九思堂主人」,處處向慈禧示以謙退、無為之意,以防招災惹禍,所以陵寢的陽宅也取名「退潛別墅」。它是一個五進的四合院落,也是構思精巧的一處園囿。此處陽宅因為一直是一個培訓中心,閑人無法入內,使這處王陵的陰陽宅保存得如此之好。去年北京市作為人文奧運保護規劃的一部分,投資對七王墳進行了搶險修繕。
王爺墳的正式名稱叫「園寢」,園寢制度在清代有詳細的規定。《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九百四十九《工部、園寢規制·墳塋規制》記載: 「順治十年()題准,親王給造墳工價銀五千兩,世子四千兩,郡王三千兩,貝勒二千兩,貝子一千兩。鎮國公五百兩,輔國公同。又議准,親王至輔國公碑身均高九尺,用交龍首龜蚨。親王碑廣三尺八寸七分,首高四尺五寸,趺稱之。世子、郡王碑廣三尺八寸,首高三尺九寸,趺高四尺三寸。貝勒碑廣三尺七寸三分,首高三尺六寸,趺高四尺一寸。貝子碑廣三尺六寸六分,首高三尺四寸,趺高四尺。鎮國公碑廣三尺六寸三分,首高三尺三寸,趺高三尺九寸。輔國公同。又題准,親王給碑價銀三千兩,世子兩千五百兩,郡王二千兩,貝勒千兩,貝子七百兩,鎮國公四百五十兩,輔國公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定親王塋制,饗堂五間。親王世子至輔國公皆三間。親王、親王世子、郡王門三。貝勒以下門一。親王繪五彩飾以金,覆以級琉璃瓦。親王世子、郡王,只繪五彩,皆覆以綠琉璃瓦。貝勒以下施朱不繪,用筒瓦。親王墳園周百丈,親王世子、郡王八十丈,貝勒、貝子七十丈,鎮國公、輔國公六十丈。鎮國、輔國將軍三十五丈,奉國、奉恩將軍均三十丈。」 除了以上詳細規定之外,還有六個王爺墳實例。年代較早的是順治帝之子追封榮親王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六尺二寸,縱六尺,檐高一丈八寸。正中饗殿一座,廣三丈八尺六寸,縱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門,廣三丈五尺,縱二丈一尺,檐高一丈一尺。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房各三間,廣三丈八尺六寸,縱二丈六尺五寸,檐高一丈二尺。圍牆周長五十二丈六尺,高一丈」。這位名為兩歲,實際三個多月夭折,未命名的榮親王,死後享受的殊榮,固然與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感情有關,顯示了皇權的尊嚴,但也反映了清初王爺墳的具體情況。

第二個王爺墳實例,是「朱華山理密親王(康熙第二子允礽)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八尺,縱八尺,檐高一丈四尺。東西卡子牆長九丈四尺,高一丈一尺。正中饗殿一座,廣六丈二尺,縱四丈一尺,檐高一丈七尺。前有大門,廣四丈五尺,縱二丈八尺,檐高一丈五尺。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各三間。圍牆周長七十二丈,高一丈一尺。」允礽卒於雍正二年(1724),這座園寢反映雍正年間王爺墳的規模。 乾隆帝上台後,追封長兄弘暉和七弟福惠為端親王、懷親王,在易縣建設園寢,在「乾隆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移,」(56)爾後添設兵丁五十名看守。端親王園寢和懷親王園寢都是「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六尺,縱六尺,檐高一丈六寸。正中饗殿一座,廣三丈八尺,縱二丈五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有大門,廣三丈四尺,縱二丈,檐高一丈五寸。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各三間,廣三丈一尺,縱一丈二尺,檐高一丈。圍牆周長五十一丈四尺,高一丈。」 從《易州志》的記載來看,端親王園寢、懷親王園寢大門外還各有下馬樁二根、平橋一座(57)。 乾隆三年(1738)十月,乾隆帝第二子永璉去世,他雖然年僅九歲,但「乃皇後所生」,「聰明貴重,氣宇不凡,……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58)賜皇太子,謚端慧。「端慧皇太子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八尺四寸,縱八尺,檐高一丈二尺。前正中饗殿一座,廣六丈五尺四寸,縱三丈四尺,檐高一丈四尺。兩廡各五間,廣四丈八尺,縱二丈四尺五寸,檐高一丈三尺五寸。東有燎爐一座,廣九尺三寸,縱六尺六寸,高七尺。南有大門三,廣五丈一尺,縱二丈二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門外設守護班房,東西廂各三間,廣三丈六尺七寸,縱二丈一尺七寸,檐高一丈二寸。圍牆周長一百三十丈二尺,高一丈一尺。」 乾隆帝第十二子永璂,卒於乾隆四十一年,嘉慶四年(1799)三月追封貝勒。他的園寢可以與端慧皇太子園寢作一比較。「皇十二子園寢,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五尺五寸,縱七尺一寸,檐高一丈一尺五寸。正中饗殿一座,廣三丈八尺,縱二丈八尺二寸,檐高一丈一尺二寸。前有大門,廣一丈五尺二寸,縱一丈八尺,檐高一丈六寸。門外設守護班房。圍牆周長四十九丈,高九尺二寸。」 第六個王爺墳實例,就是「妙高峰醇賢親王園寢。」醇親王奕譞,為光緒皇帝之父,宣統皇帝之祖父,地位很特殊,卒於光緒十六年(1890),十八年葬於西山妙高峰。園寢內「琉璃花門一座,廣一丈四尺,縱五尺二寸,檐高九尺八寸。東西卡子牆各長五丈三尺,高八尺。正中饗殿一座,五間,廣五丈三尺,縱二丈七尺,檐高一丈一尺五寸。饗殿前抱廈三間,廣三丈三尺,縱一丈五尺,檐高一丈一尺。北面燎爐一座,廣九尺三寸,縱六尺五寸,檐高八尺六寸。大門一座,三間,廣三丈四尺,縱一丈六尺,檐高一丈。門外設守護班房,南北廂各三間,廣二丈八尺,縱一丈六尺,檐高八尺五寸。圍牆周長七十一丈九尺四寸,高八尺。黃色琉璃碑亭一座,四面各顯三間,廣二丈,縱、高一丈三尺八寸。碑高九尺,廣四尺,龍首高四尺五寸,龜蚨高稱之。碑文內恭書皇帝御名。」
隨著王爺墳的建立,或利用原有的林木,或在園寢內栽種儀行樹,周圍栽種松柏樹,綠化區域成了嚴禁民人樵採的准軍事區,周圍樹立界樁,增加了王爺墳的肅穆氣氛。個別的王爺墳,一般都安置十家守護。而王爺墳集中地區,如天津薊縣黃花山、朱華山,河北易縣張各庄、王各庄,淶水縣水東村都是利用軍隊守衛。淶水縣的怡親王允祥墓,「設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守兵五十名。雍正八年(1730)怡賢親王金棺安葬,庄親王奏准續添千、把總各一員、馬步兵五十名,由鎮標中軍核轉歸鎮統轄與左右兩營並入三營。」相應的,園寢附近設立營房,蓋造衙署及執事人房屋等,易縣張各庄二所四十間,王各庄一所二十間。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與王爺墳有關的「內務府奏案」等原始檔案很多。筆者因時間不敷,沒能看到太多的內容。但僅就已讀到的檔案來看,作為推崇封建皇權的一種手段,王爺墳從設計、備料、選址、施工,到竣工,都使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數以萬兩計的白銀。 通過幾年的業余調查,發現王爺墳規模大體相同,但也能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河北淶水的怡賢親王墓神道上有石牌坊、神橋多座,顯然是逾制,至少是雍正帝「命更定園寢之制,視常例有加。」昌平縣雪山村的成親王永瑆墓,據說未建碑樓。昌平縣仙人洞前「蘭旗王」墳地的神橋趨於實用。有的王爺墳附近風光秀麗,如攏駕庄的顯親王dan臻墓。有的王爺墳則在窮鄉僻壤。有的王爺墳沒有墳頭。有的王爺墳的寶頂四米多高。它們的差異反映出清代王爺的盛興和衰落,從某一側面幫助人們了解清代歷史暨社會發展的線索。 怡親王為什麼有這么大的陵寢 拚命推辭皇帝陵寢「待遇」 怡賢親王允祥園寢,建在河北省淶水縣境內的水東村。清王朝有王爺240多位,建王爺園寢200多座,其中規模最大的當數怡親王允祥的園寢。當年雍正皇帝曾經一度打算把泰陵附近一塊中吉之地賜給允祥。允祥聞言「驚懼色變」,極力推辭。此後,他親自在淶水縣水東村選擇了一塊平善之地,請求雍正賜予。允祥患病以後,更為懇切地要求將淶水之地賜給自己,雍正同意了,允祥聞聽,喜不自勝。為防止發生變化,允祥派侍衛到淶水取土,自己吞食了一塊,然後對雍正說:「如果這樣,則臣的內心得以安寧,子孫後代也就會蒙受福澤。」
高規格王陵如今只余遺址 允祥園寢坐西朝東,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雖不高峻,卻十分青秀。神道竟長達3華里左右,神道最前方是神道碑,龍首龜趺。碑身陽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鐫刻「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怡賢親王神道碑」15個大字,一邊是漢字,一邊是滿文。 神道以西為火焰牌坊,三門四柱,全為石制,每門的上額枋上正中有一個火焰寶珠。火焰牌坊後是五孔拱橋一座,過了五孔橋就是石牌坊,三門四柱七樓,石牌坊建造得極其精美,可以與清東、西二陵的石牌坊相比,在清代王爺墳中有兩座牌坊的也為數不多。 牌坊再往西有擎天柱一對,分列兩旁。擎天柱即華表,此擎天柱與皇帝陵的大碑樓的擎天柱有所區別。皇帝陵的華表,柱身上盤繞著一條雲龍,須彌座環以石欄桿。而怡親王園寢的擎天柱,柱身雖然也是八棱的,卻是每面各雕二條龍,上面的龍頭朝上,下面的龍尾朝上,龍頭又抬起。柱身上有8個側面,共雕龍16條。石座周圍也無石欄桿圍繞。原來華表後還有神道碑亭一座,上刻雍正御制碑文,在清代王爺墳中一個王爺有兩座馱龍碑僅此一處。亭後還有神廚庫、井亭、值班房、月台、朝房、宮門、南北焚帛爐、大殿、殿前石雕麒麟一對,大殿後為圓形寶頂。園寢周圍還有八旗駐軍守護。 可惜的是,規模如此之大的園寢並沒有完全保留到現在。1931年神道碑亭被人拆毀,1935年地宮被盜,據當地老鄉說地宮門框是風磨銅滲金,石券門三米寬。日偽時期,日偽軍利用怡王陵建築與八路軍作戰,1944年八路軍為了打擊侵略者,將怡王陵拆除,磚瓦石片和木料用車拉走。至此,怡王陵地面建築除三里多長的神道牌坊之外沒有遺存。前幾年園寢最前方的神道碑還躺在地上,2000年被怡親王的後人出資重新立起。怡親王陵現為河北省重點保護單位。
密雲境內的三座清代王爺墳 隨著《還珠格格》的熱播,五阿哥永琪也被人們所熟知。歷史上永琪確有其人,並非作者杜撰,而他的墳墓就坐落在密雲境內。密雲以其山水秀麗,風光優美而備受乾隆皇帝的嘉許。因此,與他有關的三位清代王爺都葬在這兒,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永琪。這三座王爺墓分別是:和親王墓、安定親王墓和定恭親王墓。 和親王墓 和親王墓為雍正第五子和親王弘晝之墓,坐落於密雲縣原卸甲山鄉北宮上村的鳳山之側,靈山之前。弘晝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去世,享年五十九歲,謚號恭。墓地佔地九頃多,其內種有松柏,橫豎成行,庄嚴肅穆。
安定親王墓 安定親王墓俗稱太子陵,是乾隆皇帝長子和三子、五子之墓,位於今不老屯鎮楊各庄村2里許,風水極佳。這里埋葬的是乾隆帝長子安定親王永璜、第三子循郡王永璋、第五子榮純親王永琪。這三位皇子均英年早逝,永璜活了23歲,永璋、永琪均活了26歲。太子陵保存完整直至1958年,由於修建密雲水庫,遂將太子陵全部拆除。地宮因從未被盜,挖開後殉葬品十分豐富,後移入首都博物館收藏。 定恭親王墓 定恭親王是乾隆皇帝之孫,皇長子永璜第二子綿恩。他在歷史上很有名,任火器營總統達五十三年之久。歷乾隆、嘉慶、道光三代,是個實權人物。綿恩墓地佔地100多畝。 乾隆曾對密雲的靈山秀水留下了「密雲古雄郡,山川何壯哉」的詩句,而他的弟、子、孫都長眠於此,足以了卻他對密雲山水的鍾愛之情。

『捌』 南口鎮有一個叫雪山村的地方。。

因為過去楊門女將打仗時候在那休息 士兵把靴子脫下來倒沙子 倒出的沙子堆成了山 所以這就叫靴山 後來改得名字叫雪山 我是昌平人我知道這個哦 這老一輩兒的人都知道這個的

『玖』 關於諸葛亮城

你說的應該是唐朝的地圖。雲南一帶有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傳說。其實,史家早已證實,諸葛亮本人,南征時連保山也未曾到過。但怒江以西的龍陵民間,卻有不少他領兵親臨的傳說,並有不少與傳說有關的地名風物。
在龍陵北部與保山的交界處,唐時即有諸葛亮城,後有古城寺。現寺已荒圮,遺址尚存。
《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啞泉」,龍陵共有二處:一在怒江壩南端西邊,龍陵鎮安雲頭村的北邊,早年立有石碑,上刻「此水有毒不能飲」7字。另一處在天寧鄉大水溝下,的怒江岸上,崖刻「啞泉」兩字及「此水有毒」四小字。
天寧鄉雪山村旁的一個山樑單腰,地名叫「諸葛打仗處」
天寧鄉政府駐地,原為天寧古寺。寺東有盂節崖.崖畔有泉水湧出,稱「金泉」。泉旁石間有葉如韭菜的香茅,稱「韭葉芸香」。相傳這寺和崖都是盂獲之兄盂節的修行、隱居之處。當年諸葛亮的士兵因在江邊誤飲啞泉中毒,諸葛亮曾親自登寺向盂節大仙求救。大仙教飲「金泉韭葉芸香水」,救了三軍。五十年代時當地的一些老人,能把軍師與丈仙會見時的情景對話講得繪聲繪色。過去,常有運來群眾帶啞童到天寧寺燒香,飲「金泉韭葉芸香承」,但未聞有有湊效者。
蘇帕河匯人怒江處的三江口,施甸一則有盂獲山,其萬仞絕壁之上有一巨大方形石塊,人稱「孔明碑」,相傳是孔明在山上擒了盂獲之後留下的「紀念」。
另外,龍陵南端木城鄉的花椒村後,原有一十分有名的孟雅寺。相傳這盂雅亦是孟獲的胞兄,因與盂獲志不同道不合,故在此修仙。
這些風物傳說雖不能作為歷史依據,但卻說明了諸葛亮南征,對龍陵歷代各民族人民的影響十分深遠。

『拾』 昌平旅遊景點

鐵臂銀山,銀山塔林大陽山,虎峪風景區,蟒山十三陵,居庸關,菩薩山,撂子台望兒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