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鄒平古遺址

鄒平古遺址

發布時間: 2021-03-01 04:52:12

⑴ 歷史上的鄒平名人事跡、歷史遺跡

1、鄒平的歷史名人
伏生:秦漢之際鄒平人,《尚書》的收藏口傳承續者,著游《今文尚書》,歷代學者譽之為《尚書》「再造」。
劉徽:魏晉時期鄒平人,著名數學家,被譽為「古代世界數學泰斗」,著有《九章算術注》等,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領先世界的地位。
段成式:晚唐時期鄒平人,著名文學家,所著《酉陽雜俎》,以內容廣博而聞名中外,其詩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在鄒平度過青少年時期,謚號文正,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其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中華民族最高尚的道德規范。
張萬鍾:明末鄒平人,鴿子研究專家,著有《鴿經》,被譽為「世界鴿子研究的真正開創者」。
馬驌:清初鄒平人,著名史學家,著有《繹史》、《左傳事緯》、《十三代瑰書》等。
梁漱溟:中國現代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31年在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進行了長達7年的鄉村建設實驗。
李廣田:鄒平人,現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與何其芳、卞之琳並稱為「漢園三詩人」,曾對民間文學的挖掘作出過顯著貢獻,後期任雲南大學校長,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建庵:中國現代著名版畫藝術家,出版過連環畫《阿Q正傳》、《高而基的童年》,曾任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長等職。
郭在貽:現代著名語言學家,訓詁學專家,著有《訓詁叢稿》
2、鄒平縣丁公村遺址、西南庄遺址、鮑家遺址、梁漱溟墓、范公祠、唐李庵

⑵ 鄒平縣名勝、名人、美麗傳說

旅遊勝地
范公祠 坐落於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舊志載,該祠為宋治平二年(1065年)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最後一次修葺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建築分主殿和後殿,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祠院內原有古槐3株,為宋治平二年(1065年)知縣韓澤所植。「文化大革命」中,2株被伐,現僅存1株。因樹干空心,干中又生新枝,稱「懷(槐)中抱子」。樹高10米,干徑1.5米,樹冠闊徑15米,至夏日,枝繁葉茂,濃蔭蔽天。1984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2000年,縣內又經3年次修復。重塑范公像,對主殿壁、柱飾物重新復制翻新,院內新置石碑10通,大門新添石獅2尊,千年古祠,又展現了昔日風貌。
唐李庵 坐落於鄒平縣鄒平鎮石樊魯村西北300米山谷中,系小型佛教寺院。相傳古時有唐、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興建年代失考。碑記記載最後一次重修為明朝隆慶年間。寺院久歷風雨剝蝕,殿內彩色壁畫大部塗鏟。現存有大殿、山門、東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經樓及客房共32間。山門左右有重修寺碑4通。院內有丁香、古柏,院東有500餘年的文冠果樹1株。唐李庵古建築群,小巧玲瓏,布局精密,與周圍自然風物渾然一體,堪稱勝景。該寺院為縣境內僅存的較完整的古建築之一,1984年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1998年,縣兩次撥款修葺此寺。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山東省鄒平縣境內,地處鄒平縣與章丘市交界處的長白山脈白雲山群落,北距縣城15公里。
公園總面積480公頃,其中林業用地356公頃,天然灌木林124公頃。園內有大小山峰18座,主峰玉皇頂海拔728.8米。群山連綿,危岩陡澗,山勢陡峭險峻;峪深谷長,茂林蔥郁,濃蔭蔽天,山中澗泉流溢,鳥啼鹿鳴,景色宜人。公園內15條主要山谷之水流經黛溪河,注入小清河。園內多鳥、獸,據統計鳥類有10目、29科、43屬、64種,屬市級自然保護區。碧雲谷、碧雲坊、漱溟橋、翠竹林、鶴伴仙境、仙翁石、抗日橋、銅牆鐵壁、一線天、英烈石、抗日洞等23處景點,留下了遊客的串串足跡。峪底平坦之處,建有1000平方米的綜合服務樓1座,2000平方米的停車場1處,160平方米的公園辦公室和3座遊玩景亭。是一處集餐飲旅遊、避暑度假、學術研討、休憩娛樂於一體的理想旅遊勝地。環山路蜿蜒曲折直達公園內,每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
黃山位於鄒平縣城南側,據傳因土黃得名。其山勢狀如伏虎,又稱虎頭崖。山勢不高,海拔僅有168.4 米。
黃山古時多廟宇,西嶺有碧霞元君廟,東嶺有玉皇廟,又有捕蝗之神劉猛將軍廟、古大夫廟、黃山文筆峰等建築,皆金彩絢麗。一年一度的盂蘭盆會,召來眾多文人墨客、南北商賈,遠近善男信女、進香祈願者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四月初一至四月十五是黃山廟會期,屆時南北葯商雲集,以葯材交易為盛,形成了海內外聞名的黃山葯會。
1983年,辟為黃山公園後,山上自然景觀與現代城市建築和諧交融,渾然一體,使黃山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黃山北麓東側,有庄嚴肅穆的烈士陵園,園中紀念碑、憶英亭、懷烈亭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北麓西側的兒童游樂園,不時傳來孩子們的陣陣歡聲笑語。南坡,濟青高速公路猶如蒼龍橫穿其下,飛馳電掣的汽車洪流,為黃山迎來了勃勃生機。西面,黛溪湖倒映如畫,范公像背水面山而立,黛溪山莊簇擁在黃山懷抱之中。東路,林木繁茂,曲徑通幽,梁漱溟先生之墓坐落其中。山頂,電視差轉台巍然矗立;山腰,環山公路盤旋其間,直通山頂,又有連心亭、仙遐亭、步雲亭點綴在綠樹蔥蘢之中;山下山上,紅樓擁翠,綠樹掩映;登山可瞰全城,入城可仰山景,山城相映,恰如畫圖。
丁公遺址 丁公遺址位於鄒平縣苑城鄉丁公村東,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在遺址中發現大量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遺物。所採集的文物標本除蚌器外,主要有石鏟、石錛、磨製石斧等石器,還有骨簇、骨針及具有龍山文化典型特徵的蛋殼陶片。陶器中有小陶罐,為泥質灰陶,鼓腹,頸部有一弦紋,口徑5.2厘米,腹徑8厘米。還有陶瓮殘片,為泥質灰陶。細繩紋並附加堆紋。尤為珍貴的是黑陶鬼臉式鼎腿、豬嘴鼎腿等。經考證,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遺存。以上類型的陶器在濱州地區是首次發現,對研究古文化發展有重要意義。該遺址1984年被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經山東省文物管理局批准,又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工作站。1988年山東大學投資建立了1850平方米的3層考古樓,陳列文物1000多件。丁公遺址是重要的史前遺址,被列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近幾年,省內外各界人士到此參觀者不斷,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將此作為專業教學和科研實習之地。
醴泉寺 醴泉寺位於鄒平縣境西南長白山中,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後圮。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院,時東山有一泉湧出,中宗賜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
醴泉寺建於群山環抱之中,坐南面北。大門兩側蹲踞一對石獅,迎門為文昌閣,閣上有殿,塑有文昌帝君神像。殿西有一古鍾,徑2米,高3米有餘,撞擊之聲,響徹數里。閣南為大雄寶殿,能容千人。中有釋迦牟尼石像,系一巨石刻成,僅頭部就有1米多高。殿後有東西兩個跨院,東為范公祠,西為三星殿等,整個建築完整和諧,渾然一體。
范公祠,為宋代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祠堂。范仲淹幼年隨母嫁適長山,曾寄讀醴泉寺,飽經流離寄寓之苦,後官途成名,醴泉寺亦名聲大震。范仲淹去世後,縣人為其建祠紀念,醴泉寺香火也隨之日盛。
寺南5里為黌堂嶺,山峪縱深,古木參天,中有一石洞,相傳當年范仲淹曾避寺中喧囂來此攻讀,世稱「讀書洞」,又稱「上書堂」。
醴泉寺環境幽美,為一方之名勝。抗日戰爭爆發前,梁漱溟先生曾在此建鄉學並設醫院。抗戰中,曾為八路軍兵工廠和後方醫院。1939年清明時,日軍掃盪,千年古寺被毀於一炬。現僅有唐志公之碑與石佛頭像。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醴泉寺作為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古寺遺址和一代名相范仲淹的求學故地,仍不失為人們弔古勵今的游覽勝地。

名人
伏生:秦漢之際鄒平人,《尚書》的收藏口傳承續者,著游《今文尚書》,歷代學者譽之為《尚書》「再造」。
劉徽:魏晉時期鄒平人,著名數學家,被譽為「古代世界數學泰斗」,著有《九章算術注》等,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領先世界的地位。
段成式:晚唐時期鄒平人,著名文學家,所著《酉陽雜俎》,以內容廣博而聞名中外,其詩與李商隱、溫庭筠齊名。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在鄒平度過青少年時期,謚號文正,有《範文正公文集》傳世。其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中華民族最高尚的道德規范。
張萬鍾:明末鄒平人,鴿子研究專家,著有《鴿經》,被譽為「世界鴿子研究的真正開創者」。
馬驌:清初鄒平人,著名史學家,著有《繹史》、《左傳事緯》、《十三代瑰書》等。
梁漱溟:中國現代思想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1931年在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進行了長達7年的鄉村建設實驗。
李廣田:鄒平人,現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與何其芳、卞之琳並稱為「漢園三詩人」,曾對民間文學的挖掘作出過顯著貢獻,後期任雲南大學校長,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劉建庵:中國現代著名版畫藝術家,出版過連環畫《阿Q正傳》、《高而基的童年》,曾任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長等職。
郭在貽:現代著名語言學家,訓詁學專家,著有《訓詁叢稿》

⑶ 鄒平有哪些景觀

濱州丁公遺址
丁公遺址位於鄒平縣苑城鄉丁公村東,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在遺址中發現大量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遺物。
濱州范公祠
范公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享堂,地處長山城南、孝婦河畔的河南村,瀕臨河水,古木參天,建築清新幽雅。
濱州雕窩峪
雕窩峪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阿陀村南5華里處,深邃寬闊的山谷長達3華里。青陽鎮自1993年起,對峪中王薄起義舊址進行綜合開發後,形成了自然、人文、廟文化三大景觀。
濱州醴泉寺
醴泉寺位於鄒平縣境西南長白山中,始建於南北朝時期,後圮。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院,時東山有一泉湧出,中宗賜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
濱州唐李庵
唐李庵名稱的由來,眾說不一。傳有唐、李二仙曾在此-,故名。實際上這是一座小型佛教寺院,現存主體建築有大殿、東西偏殿各三間,另有跨院僧房、藏經樓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東的姑子庵草房等,總計有房屋32間,建築面積為820平方米。
濱州鄒平黃山
鄒平黃山據傳因土黃得名,位於鄒平縣城南近郊,山城相映,別具特色。其山勢狀如伏虎,又稱虎頭崖。山勢不高,海拔僅有168.4米,然而自古以來卻遠近聞名。
濱州會仙山
會仙山在鄒平縣城西南7.5公里處,高590.8米,為長白山脈北部山群的主峰。周圍環拱大小山頭幾十座,山勢起伏,壑峪縱橫,千姿百態,氣象崢嶸。
濱州鶴伴山
鶴伴山國家森林公園是經林業部批准,於1992年9月建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鄒平縣境內,地處鄒平縣與章丘縣交界處,系長白山脈,白雲山系,地形復雜多變,山勢陡峭險峻,溝谷曲折狹長,懸崖絕壁較多,公園內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

⑷ 山東濱州鄒平旅遊怎麼樣有什麼景點

景點不少,其中鶴伴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還有黃山、范公祠、王薄起義遺址、醴泉寺等。
鄒平旅遊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旅遊產業迅速崛起,四海賓朋絡繹不絕。
雕窩峪:雕窩峪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阿陀村南5華里處,深邃寬闊的山谷長達3華里。青陽鎮自1993年起,對峪中王薄起義舊址進行綜合開發後,形成了自然、人文、廟文化三大景觀。
系隋末(公元611年)第一次農民起義遺址,山谷深邃奇險,風景十分奇特。雕窩峪三面皆與高山相連,唯西北角有東西寬20餘米的峪口—石門。傳說石門為王薄起義時所建造,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石門東、西各有「古石牆」(亦名石城牆),隨山勢向兩邊延伸,高約2丈,長各約2華里。進石門即聽到水聲潺潺,不見水影,西南方有一山澗,亂石蹲踞,水從石底默默穿行,故名「潛龍澗」。 峪北山之西首為九頂峰,奇險怪異,峭壁流滴,匯成山河與滸水相連。接九頂峰而東野花遍布,棘草叢生,向陽花開早適春,世稱「迎春嶺」。東嶺山頂,巨石集束傾斜,聳立峰巔,遠望形似蓮花怒放,人稱蓮花台(亦名蓮花峰)。 雕窩峪峪南山之巔有東、西兩巨石相對,形似門洞,世稱「天門」。據說碧霞元君去「泰山奶奶家」必過此門。天門向西有流峪瀑布。夏天山洪暴發直瀉而下,水勢洶涌,如萬馬奔騰,在十餘里外的青陽鎮即聞其驚天動地的轟鳴,看到千仞白練,宛如「銀河落九天」之奇觀。
峪北下首的三角地有一泉井,世稱「美井」。美井水甘美異常,久旱不涸,供遊人飲用,眾遊客汲水回家奉為神水,可消炎祛病。此美井之水經過大東南峪,山上的葯材百餘種,其葯根部經水潤而下,滲於井內,水中含有多種葯物元素,故有消炎祛病之功效。
由美井而上,東南峪中平坦之處突兀樹立著約二丈高的一石柱,形似一巨筆倒立,故稱「筆尖石」。
人文景觀
青陽鎮根據雕窩峪自然景觀和特殊的意境,1993年恢復了王薄起義遺址,從石門到碧霞祠3里多長的峪中,建造了雕塑「王薄亭和王薄像」,並書寫了各種體裁的斗方大字,雕刻在不同位置的懸崖、峭壁上,供遊人雅賞、觀光。其中有石門橫額「雕窩峪石門」與對聯,上聯:清泉石流自生趣,下聯:松風林海別有天,皆為楷書;「潛龍澗」為隸書;「點將台」為楷書;「除暴安良殺富濟貧」為篆書;「龍潭」為楷書;「天開勝景」為隸書;「梁鄒山河領風騷」為行楷;「九頂峰」為楷書;「迎春嶺」為楷書;「峰迴路轉」為行書;「卧佛石」為行楷;「曲徑通幽」為行楷;「王薄兵糧處」為隸書;;「碧霞崖」為行楷。「廟文化」:雕窩峪建有「文昌閣」、「山神廟」、「碧霞祠」。「碧霞祠」包括「山門」、「送神娘娘」、「運糧姑」、「眼光奶奶」、「玉皇閣」等,在碧霞行宮內有明萬曆和清雍正、乾隆、道光、咸豐各年代和是年的各種新舊碑記石刻10餘通矗立其中。 鶴伴山瀑布1993年雕窩峪恢復山會,時間定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在此前一周時間為會期,九月初九為最後一天。山會期間,聘請知名劇團在此演出助興,地方小吃別具特色,旅遊者絡繹不絕。
長白山
鄒平長白山旅遊度假區位於鄒平縣。由鶴伴山國家級森林公園、白雲山、會仙山、玉泉山、黃山、碧雲湖、花盆河、范公祠、范仲淹讀書洞、唐李庵、醴泉寺、丁公遺址、鮑家遺址、古城遺址、大商遺址、鄒平故城遺址、梁鄒故城遺址、朝陽故城遺址、高苑故城遺址、梁鄒侯墓、王薄起義遺址、梁漱溟墓以及大量古碑、石刻等80餘處自然及人文景觀組成。
唐李庵
唐李庵名稱的由來,眾說不一。傳有唐李二仙曾在此修煉,故名。實際上這是一座小型佛教寺院,現存主體建築有大殿、東西偏殿各三間,另有跨院僧房、藏經樓和寺南接待香客的客房、寺東的姑子庵草房等,總計有房屋32間,建築面積為820平方米。
唐李庵興建年代已不可考。據碑記記載,其最早的一次重修是在明隆慶年間,距今已有400餘年。現存唐李庵大殿,屋脊、檐角均飾有雙龍和吻獸。內部裝飾大量壁畫,是珍貴的文化藝術遺產。大殿北牆繪有彩色雲、海為佛象之襯托。西邊有4條幅山水畫。在東西兩山,彩繪的征戰圖隱約可辨。大殿廊檐上方有九幅彩畫,內容有鍾道捉鬼、菩薩像、唐三取經、八仙人物等,廊檐兩側繪有哪吒鬧海、托塔李天王等。西偏殿壁上,繪有墨色老虎、彩色神仙飛升圖。
東偏殿壁上,繪有墨色老虎、竹子和彩色三國演義故事。此外,山門內兩側也繪有墨色山水、人物畫等。寺院附屬文物有明隆慶元年至清道光年間增修唐李庵石啤四座。院內有丁香、柏樹數株。寺東有相傳約有五百年樹齡的文冠果樹一株。唐李庵小巧玲瓏,與周圍風物渾然一體,堪稱勝景。又因內有壁畫,頗具歷史與藝術價值,已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撥款修復,1997年縣政府又撥款20餘萬整修。
到唐李庵交通便利,山村路鋪了柏油路,可從鄒平縣城乘計程車直達。有山村餐館提供就餐,井水、山泉水清澈甘甜。瀏覽完古剎,可到周圍深谷密林中遊玩。瀏覽最好的時節是清明至五月一日期間,至時鳥語花香,人們到此踏青,情趣無限。唐李庵座落的山區盛產水杏、黑棗、香椿、金絲瓜、雜糧。民俗具有魯西北山區農村的特點。
鶴伴山
位於鄒平縣境內,地處鄒平縣與章丘縣交界處,系長白山脈,白雲山系,地形復雜多變,山勢陡峭險峻,溝谷曲折狹長,懸崖絕壁較多,是經林業部批准,於1992年9月建立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公園內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四季分明。
再說一下鄒平特產,鄒平南部長白山區為山地丘陵,是重要的林果產地。鄒平水杏、禮參葡萄、長山山葯、紅芽香椿、金星山楂,久負盛名,遠銷四方。

⑸ 范公故里 山水鄒平

鄒平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人文景觀豐富。古文化遺址遍布縣境。 1991年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首「丁公遺址」出土的「陶文」將中國的文字歷史提前了八百年。鄒平西漢置縣,人文薈萃。秦漢之際伏生傳《尚書》,名聞天下;魏晉之際劉徽作《九章算術注》,光采照人;隋末王薄長白山首舉義旗,亨名字內,晚唐段成式撰《酉陽雜俎》,播芬四海;北宋范仲淹在鄒平渡過了青少年時代,他的「先憂後樂」的思想發端於此,鄒平被譽為「范公故里」,名聞遐邇。明清以降,墨客騷人,紛紛雅集於此,酬答唱和,蔚然一時之盛。馬驌、成瓘與經濟學者脫穎而出,張實居、郝秋岩等詩家名流獨標詩壇,璀璨奪目。近代學者梁瀨溟曾在鄒平進行了七年鄉村建設實施活動。現代著名詩人李廣田、版畫家劉建庵、語言學家離在貽也都為桑梓鄒平增添了亮麗的光彩。 縣境南部長白山綿延百里,山不高而秀雅,林不廣而茂盛,松柏交翠溪流潺潺,向有副岳「小泰山」之稱。白雲、摩河、會仙三峰,霧靄繚繞,突兀崢嶸,蔚為奇觀,古有「洞天福地」之譽。屹立山顛北望,黃河、小清河,宛如兩條巨龍,自西向東,徑奔大海。孝水、月河、黛溪、可花河等水系,自南向北,巧綉沃野,澄碧如畫。「魯中生態明珠」鶴伴山森林公園,「齊魯小靈岩」佛教寺院唐李庵等景觀點綴於其中,倍顯錦山秀水之靈氣。 鄒平四季分明,沃土坦盪,物華天寶。境內銅、花崗岩、麥飯石以及中葯材資源蘊藏豐富,鄒平水杏、紅芽香椿、貢品山葯、車頭甜柿、青陽小米等弛名國內,琥珀啤酒、碧雲洞礦泉水等產品飲譽海內外。<BR>鄒平旅遊環境優越,區位優勢明顯,旅遊產業迅速崛起,四海賓朋絡繹不絕。 鄒平是全國唯一的農村地區對美國學者開放的調查點,自1986年以來,先後有二千餘人次的外國朋友造訪鄒平。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曾專程來鄒平進行考察訪問。鄒平交通便利,濟青高速公路橫穿縣城,東距青島港240公里,西距濟南國際機場50公里,距周村火車站12公里;通訊設施發達,連通世界各地;全縣有旅行社9家,四星級餐館2家,四星級酒店1家,三星級酒店2家,三星級餐館1家,二星級酒店1家,接待、購物、娛樂等旅遊基礎設施完備,熱情為遊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鄒平,將以秀美的山水、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全新的旅遊形象歡迎八方的朋友光臨!

⑹ 濱州有哪些中國古代文化遺址、古建築、革命紀念地

范仲淹故居,在濱州鄒平縣。

⑺ 求山東濱州市歷史文化特點。如名人故居,剪紙及特產或者民俗活動

民間藝術
1978年,全區的民間藝術處於低谷階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黃河、徒駭河沿岸村莊的民間剪紙開始恢復,有鞋花、枕頭花、門簾花、帳沿花、窗花、牆花、燈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魚蟲等一起出現,還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等,逐步豐富起來。1985年,濱縣民間剪紙赴濟南展出,隨後又晉京展出,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選送全國剪紙展。 1988年, 濱州市文化館出版《濱州民間剪紙》一書,較詳盡地介紹了全區民間剪紙的源流、題材、風格、花樣種類等。1990年起,惠民縣的木版年畫、惠民縣河南張村的泥娃娃,生產數量和藝術質量都有所發展,並不定時舉辦各種展覽,吸引中外遊客參觀、購買。博興縣的柳編製品、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花樣品類到生產數量都成倍增加,並暢銷國內外。1991年,濱州市的剪紙、惠民縣的木版年畫、博興縣的柳編工藝品,聯合在上海市舉辦民間藝術展覽,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生產數量到創造花樣均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暢銷日本、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而擴展到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

遺址遺跡
一、西南庄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西南庄西,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3米,為東周
至漢代遺存。出土北辛文化時期的石器有石斧、鏟、磨盤;骨器有針、錐;陶器有斂
口缽、紅頂缽、鼎、罐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小韓遺址
位於陽信縣商店鎮小韓村北兩公里處,遺址呈漫坡狀,略高於地面,面積約15萬
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採集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蚌殼紅陶鼎、泥質紅陶缽、
小口雙耳壺、泥質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器,商周時期
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丁公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東的高埠上,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典
型城堡遺址。文化堆積厚3.5~5米,分為13層。清理了一批城牆基礎、墓葬、灰坑、
窯址、房址遺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盂、泥質紅陶罐;龍山文化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黑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黃褐陶,紋飾有弦紋、堆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
和突棱紋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蓋。岳石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灰陶為主,次為褐陶和黑陶,紋飾多為繩紋、突棱紋、附加堆紋和劃紋,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蓋。商周時期陶器多為夾砂和泥質灰陶、紅褐陶,流行
繩紋。在1235號灰坑內發現一片龍山文化刻13個字元號的陶片,將漢字起源向前推進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路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胡集鎮路家村東, 面積近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以上,主要為
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蓋、石錛等;商周時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西南150米處, 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5米,
暴露有紅燒土、灰坑等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以夾砂黑陶、夾砂紅陶為主,紋飾
有弦紋、堆紋,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質灰陶尊形器、罐、夾砂黑陶盆、
鼎;商周時期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六、秦台遺址
位於陽信縣雷家鄉秦家村西北800米處, 為台形地遺址, 東西約400米、南北約
250米,遺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銅器,文化層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遺物有商周時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紡輪、石鐮等。為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七、棒槌劉遺址
位於陽信縣水落坡鄉棒槌劉村北, 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7米,采
集有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方格紋罐、紡輪及骨錐、蚌鐮等。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鮑家遺址
位於鄒平縣長山鎮鮑家村南, 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6米,下層為龍山
文化遺址,上面疊壓商周至秦漢遺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鏃、黑陶杯、鼎等,具有
龍山文化的特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蘭家遺址
位於濱州市堡集鎮蘭家村東,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米。1957年,
發現一批青銅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發現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大商遺址
位於惠民縣何坊鄉大商村南,面積近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發現有赤黃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殘片、堆紋鬼臉形陶鼎足、繩紋夾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屬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類居住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大郭遺址
位於惠民縣麻店鎮大郭村,面積3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錐、磨石、
蚌鐮、陶拍等。1973年,發現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銑、戈、矛、
刀等青銅器和石錛、石鏟、玉環等,墓室有二層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東、西、北
側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寨卞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卞村北1公里處,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3米,經鑽
探發現16萬平方米的城址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多為夾砂褐陶、黑陶和紅陶,紋
飾有弦紋、竹節紋、堆紋,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遺物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
灰陶豆等。據考,此為蒲姑國故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村高遺址
位於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北,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採集的龍山文
化陶器以夾砂紅陶、黑陶為主,紋飾有弦紋、堆紋,器形有、罐、鼎;商周時期有
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簋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郝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城關鎮郝家村西南100米處,面積12萬余平方米,為漫坡狀台形遺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層距地表較淺,堆積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遺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東魯遺址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東魯村西南,俗稱「龍檯子」,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
1.5米。 採集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黑陶素麵鬲、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另有漢
代、南北朝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賢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博興鎮賢城村西200米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
經鑽探發現長寬各1000米的城牆基址,遺址中發現有南北朝時期的寺廟遺址。採集有
商周夾砂褐陶素麵鬲、夾砂紅陶繩紋鬲,戰國獸紋瓦當、泥質灰陶豆、鼎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西(feng)遺址
位於沾化縣馮家鎮西(feng)村西500米處,為漫坡台形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約2米。 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麵罐、夾蚌紅陶素麵陶器。
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楊家古窯址
位於沾化縣富國鎮東楊村北,面積15.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5~2米。1955年
試掘,清理東周墓一座,出土貝幣、青銅劍、矛等。因徒駭河水沖刷暴露出大量東周
盔形器、濾器、鬲、盆等殘片,器壁厚重,質地堅硬,燒制火候高,河岸邊有幾處顯
露的殘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信陽故城址
位於無棣縣信陽鄉謝家村西南500米處, 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西南角殘存城牆
500米, 最高處6米。文化層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戰國晚期的陶豆、罐、盤、銅劍
及少量齊刀幣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龍華寺遺址
位於博興縣陳戶鎮趙樓村北, 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
基、灰坑等遺跡。出土北魏、東魏、北齊、隋代銅造像200餘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壺、盤、杯、泥質灰陶瓦當、滴水、板瓦、筒瓦、磚以及北齊和隋代銅錢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一、王薄起義遺址
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窩陀村東南雕窩峪內。 公元601年隋煬帝東征高麗,橫征暴
斂,鐵匠王薄在此聚眾起義,後轉戰數十郡縣達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臨池鎮古城村,面積1.71萬平方米,屬商周文化遺址。遺址西南、東
南各有一段殘存的於陵縣故城城牆, 此城建於戰國,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層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雲紋和樹木紋半瓦當、方折豆盤等,文化層
中有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城牆夯土層發現有石斧、石鐮等石器。

二十三、鄒平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孫鎮東南1公里處, 西為利民橋和慶淄公路,中間為利民河,為漢代
鄒平縣故城。舊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舊城牆基夯土痕跡。

二十四、梁鄒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韓店鎮舊口村北1.5公里處。 北宋宣和末年縣城遷址後廢。出土文物
有商周時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陽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碼頭鄉甜水村西2公里處。為古朝陽縣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王世庄。傳為戰國齊桓公之苑囿,漢置高苑縣,後廢。清稱苑
城店。遺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磚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遺址
位於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東南。公元518年(隋開皇元年) 置棣州。此處先後為
棣州、樂安州及厭次縣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為避水患,遷新
城。出土文物有銅錢、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為春秋
時期齊國博昌邑,後為博昌縣治所。採集有陶罐、瓦、盆、壺、銅削、盤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屬漢、南北朝文化遺存。

二十九、延侯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湖濱鎮安柴村西500米處,面積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5米。1981
年發現,採集瓦、罐、盆等陶器標本,屬周、漢文化遺存。經考,此地為漢延鄉侯國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遺址
位於濱縣舊城內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蚌、骨器物和殘片,
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遺址范圍擴大,重點區面積約
1500平方米,先後出土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文物有石斧、石鑿、骨錐、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壺、罐、缽等陶片。1983年8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

一、魏氏庄園
位於惠民縣魏集鎮魏集村,建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問」戶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孫魏肇慶的住宅。庄園主體由城堡、廣場、水塘、花園四部
分組成,呈長方形,南北84米,東西46米,佔地5.7畝。城牆為磚牆,高10米,底寬3
米, 頂寬1.5米,內砌立牆,外壘垛口,四面臨街,為封閉式宅院。院內東南、西北
轉角處建圓形碉堡,牆內側上部及碉堡內遍布射擊孔。圍牆內以南北軸線,分三進六
院, 共有房屋256間,現存48間,均為磚木結構;前、中、後院,各為廳廂迴廊組成
的四合院。正廳為二層樓,山牆辟門,設翻板吊橋與圍牆連通。庄園布局嚴謹,房屋
畫梁雕棟, 脊頂房檐有陶禽陶獸,頗具中國北方傳統建築特色。1994年4月,開始維
修倒座房、 客廳前後院、東西廂房和復原倒座,總造價200多萬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海石橋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王海村東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為青石結
構三孔拱型橋,橋長6.5米,寬4.4米,高3.7米,每孔寬1.35米,起拱0.4米,從分水
石至孔頂1.2米,孔頂至橋面1.5米,孔眉淺浮雕卷草圖案,中孔頂部刻一水獸頭,獠
牙眥目。橋面鋪青石板,每邊欄桿用五塊石板、六根石柱和兩個石鼓組建。北側中間
欄板上刻「鳳陽橋」,下雕「雙鳳朝陽」圖案,其餘鐫「八仙過海圖」。南側中間欄
板上刻「青龍街」,下雕「二龍戲珠」圖案,其餘鐫「四季花鳥圖」。南北兩側中間
一根石柱分別刻「明嘉靖歲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歲在戊申重修」銘文。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范公祠
坐落於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後殿,
皆為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現有重修大殿三間。1990年,鄒平縣長山鎮政府
集資6萬元,對范公祠大殿的門窗、楹柱、石階、匾額、塑像、殿內外裝飾進行修復,
基本恢復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牆、大門形成原有的格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唐李庵
位於鄒平縣鄒平鎮石樊魯村西北300米會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傳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記最後一次重修為明隆慶年間。現存大殿、
東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經樓、客房及山門共32間。山門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內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廳撥款2萬元,於1986年春對唐李庵進行部分維修,主要修復
主大殿屋頂, 更換西殿後牆,修復東、西偏殿屋頂和安裝所有瓦獸,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縣府先後撥款14萬元,自籌資金6萬元,對唐李庵主建築群(大殿、東
西偏殿、影壁、山門、院牆) 進行重建與維修、恢復了原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五、劉廟南清真寺
位於陽信縣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楊村南隅,俗稱劉廟南寺,建於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毀。1927年重建。為境內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讀經「掛帳」的執教者
遍及省內及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寧夏等省市區,佔地3600平方米,建
築面積800平方米。

六、大覺寺塔
位於無棣縣城東南關,始建於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 ,高13級,八角形密檐
式磚結構。塔基高約2米,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鐫刻「文筆沖霄」,
落款為「羅柱書」 , 塔內築券形踏步迴廊,逐級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經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縣政府集資和社會投資155萬元,重建海豐塔。
七、吳式芬故居
明清間廳堂建築。位於無棣縣城南門里,是晚清金石學家吳式芬的宅第。吳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時期科甲相繼,素有「九世朝運」之稱。故居古樸典雅、一宅兩院,
南院原稱「尚書府」,北院原稱「尚書第」,布局呈長方形,坐西面東,佔地7000餘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縣撥款13萬元專項維修經費對故居內建築物進行了搶救性
維修。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⑻ 鄒平有沒有古玩店

齋號:瑞香軒
地址:黃山一路紅綠燈西南側
電話:4357269

謝謝請給我一個好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