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家台遺址
⑴ 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遺址在哪裡
應該在河南安陽殷墟那邊
⑵ 屈家嶺文化遺址的文物遺存
遺址坐落在一片橢圓形的崗地之上,地勢緩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壋和青木河由東西兩側環繞其南,交匯合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屈家嶺遺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紡輪、彩繪黑陶和蛋殼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為雙弧形折壁,也具有獨特的風格。這種性質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內的江漢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與湖北相鄰的地帶,分布較廣,文化面貌具有極為濃厚的地方色彩。該遺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產工具和粳稻穀殼表明,「屈家嶺人」的社會經濟是以農業為主,兼營飼養、漁獵、紡織等業;農業和手工業已有分工,制陶業相當發達,陶器的品種豐富,圖案美觀。色彩鮮艷的彩陶器、陶質禽鳥模型及玉飾品,反映出當時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農業的進步和象徵父權崇拜的「陶祖」的出現,說明其社會的發展已進入父系氏族的社會階段。
從遺址中可發現屈家嶺文化稻作的痕跡,動物方面有雞、羊、狗、豬等遺留,出土的大量陶紡輪證明其紡織甚為發達。建築方面,燒土塊作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發現大量墓葬建築,多有陶器隨葬。陶器繼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屈家嶺文化大部分陶器相當樸素,有些則有壓印或彩繪圖案。屈家嶺文化仿效大溪文化,出現許多帶有圈足、底座支柱的陶器。陶器上出現的許多紡錘狀螺旋渦紋圖案顯示當時織品紡織可能十分盛行。 早期遺存主要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下層,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鷹台遺址下層,湖南安鄉劃城崗遺址中層等。這一期的特點是,石器磨製較為粗糙,許多石器的邊緣常有打琢痕跡。陶制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紡輪頗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較發達,其中朱繪黑陶最具特徵。彩陶多為厚胎,有些紋飾具有仰韶文化的風格。中期是屈家嶺文化的鼎盛時期,分布范圍最廣,代表性遺存有:屈家嶺遺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龍泉遺址中層,宜都紅花套遺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等。這一期的房屋發現較多,工具以石器為主,磨製較早期精細,陶制工具較少,以彩陶紡輪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紅陶數量很少。種類和數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長頸扁腹壺等。彩陶數量增多,彩殼蛋陶是屈家嶺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鍋、缸形器皿等,與中原地區的廟底溝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徵。晚期的主要遺址有:天門石家河遺址下文化層,均縣觀音坪遺址下層等。晚期的石器以長方形石斧、雙孔石刀和有鋌石鏃為代表。彩陶紡輪數量更多,形制變小,有太極圖式和對稱雙弧線中夾斜線彩紋。陶器仍以灰陶為主,紅陶數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鬶)的出現標志著這一時期的文化已經向青龍泉文化三期過渡。
屈家嶺文化的住房多屬方形、長方形的地面建築。一般築牆先挖基槽,立柱填土,再以粘土或草拌泥摻加燒土碎塊培築牆壁。居住面下部鋪墊紅燒土塊或黃砂土,以利防潮,表面敷「白灰面」或塗抹細泥並經燒烤。在室內中部或偏一角處築火塘,有的火塘附近還遺留保存火種的陶罐。室內的柱洞大體排列有序,有的洞底以碎陶片墊實,起著柱礎的作用。單間房屋的面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出現了以隔牆分間的較大住房,有的是出入一個大門的里外套間式房子;有的是長方形雙間、多間的連間式房子,各間分別開門通向戶外,其隔牆上無門或還設門相通,甚至有多達二、三十間成排相連的。青龍泉的一座雙間式大房子,南北總長14米,東西寬5.6米,室內面積合計70多平方米。這種隔牆連間式住房,形式新穎,建築結構有了明顯進步。有人認為,它可能是在父系家庭生活的背景下產生的。 石器
屈家嶺文化的石器多為磨製,製作水平已相當高超,器形有斧、鏟、錛、鑿、鐮、箭頭等。
經濟活動
經濟活動以稻作農業為主,家畜飼養及漁獵採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建築
房屋建築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礎部分先挖大淺坑,其間伴隨有奠基祭祀的儀式,然後從外面搬運乾燥的土鋪墊淺坑,再在其上鋪撒紅燒土以隔潮,室內地面選用乾燥的土鋪在紅燒土上;還有先挖牆基槽,然後立木柱建築牆體,最後造房架。牆體有二種構築方法即夾板堆築法和土坯壘砌法。屋頂為側面起脊,室內布局有單間和分間(二間或二間以上)二種。
墓葬
墓葬形制以豎穴土坑墓為主。成人墓多集中於氏族公共墓地,多單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側門齒的現象。小孩墓多圓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個陶碗上對扣一陶盆或用兩個陶碗對扣。 陶器
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多為手制,但快輪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潔,似經過打磨。陶系以泥制為主,夾砂陶較少,陶色以灰色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紅陶及桔黃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麵,有紋飾的較少,紋飾常見弦紋、籃紋、瓦棱紋及鏤空裝飾。
花紋與繪制方法
彩陶的繪制方法有特點,作筆有濃淡,不講究線條,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紅、白等色,施加陶衣後用黑色或赭色彩繪出帶形紋、網格紋、圓點紋和弧三角紋。另有較多的彩陶紡輪,其橫截面有橢圓形、長條形等,紡輪上先施米黃色陶衣,然後彩繪出旋渦紋、平行線紋、同心圓紋、卵點紋和短弧線紋。屈家嶺文化的陶器圈足器發達,三足器較多,平底器較少,不見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領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壺形器等。
⑶ 阜南縣有什麼名勝古跡呀
http://www..com/s?ie=gb2312&bs=%B8%B7%C4%CF+%C3%FB%CA%A4%B9%C5%BC%A3&sr=&z=&cl=3&f=8&wd=%B8%B7%C4%CF+%B9%C5%BC%A3&ct=0
1、村落遺址
萬溝遺址 位於萬溝集東2公里處蒙窪分洪道西部台地上。遺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積2500平方米。1950年萬溝小學校長劉金屏帶師生到湖捕魚進行生產自救時,發現此遺址,並採集到陶片、蚌殼和石器。經地、縣部門考察,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地面採集到的石器有石斧、石錛、石箭頭、石刀、石鏟,其中有帶孔石器,陶器有陶鬲足、豆頸、鼎足、網墜和陶器殘蓋。陶質有泥質灰陶、紅陶和夾沙陶。紋飾有籃紋、繩紋、雲雷紋、附加堆紋等。
賀勝台遺址 位於阜南縣城東20公里,黃崗集西南1公里,東距谷河與陶子河合流處200米。遺址高出地面6-7米,現存面積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3.55-4米,土質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為0.55米厚的灰層,夾雜大量蚌殼、陶片和獸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帶孔石鏟1件,石斧l件,石鏃多件;陶器有陶紡輪多件,陶鼎足、鬲足數量眾多。因遺址處於兩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環水,台地東端臨河處大部分被水沖刷崩塌,形成陡峭斷面,文化層清晰可辨。據考古資料分析,遺址文化層分兩層,下層為二里頭文化層,上層為商文化層。
該遺址俗稱「賀勝台」,傳說岳飛大敗金兵後曾在此慶賀勝利,故稱。
古城子遺址 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的古城子村,東北距於集3.5公里,南距洪河分洪道2公里,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20米。自上而下有3級等高線,每級3-5米,出土有石斧、石錛、陶燈、銅鏡等器物。初步考證為商文化遺址。
台家寺遺址 位於朱寨鎮閔庄的潤河灣里,分上、下兩台家寺。上台家寺台高出地面6米,南北30米,東西34米;下台家寺台高出地面5米,南北31米,東西32.5米。兩台文化層約5米,表層多殘磚碎瓦,瓦片上多繩文,系古村落遺址。
跑馬場遺址 位於安崗西1公里處,西臨六百丈湖,遺址高出地面0.3-0.4米,長寬各約300米,俗稱「跑馬場」,因傳為三國時鄧艾屯兵處,又稱「鄧艾寨」。
四石村遺址 位於焦陂鎮焦寨與王屯之間,南距陶子河半公里,是宋代四石村(村中建有望焦樓)遺址,明代為張大同讀書處。修南潁公路時,出上布紋磚、繩紋磚、麻葉紋磚和回形紋空心磚。
七旗嶺遺址 位於王化集東近2公里,谷河南岸的崗頭上。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高5-7米,東、南、西三面2000米以內崗丘起伏相連。《正德潁州志》載:「俗稱王保保常屯兵於此,樹七旗,故名,嶺頭有倉。」當地稱「七旗倉」或「七里倉」。
展家台遺址 位於中崗東南2公里,俗稱「展家荒」。據《正德穎州志》載:「展家台在州南七十里,中村崗之東。元至正甲午(1354),南山長槍賊流劫鄉村,展氏聚義民保鄉井,築台誓眾,因名。」
2、古城遺址
原鹿故城 距今阜南縣城西南5公里許,谷河南岸。長方形古城遺址清晰可辨,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窪的農田應即護城河。當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稱作城裡、城角、前樓、後樓等,統稱「阮城樓」。城內有古井16眼。現仍可汲水。阮城東門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斷碑,刻育「古平輿縣重修蓮寺碑」字樣。解放後此地陸續出土的文物有戰國兵器銅戈、銅鏃、弓、戟、陶鼎、陶罐、陶爐、陶壺,楚蟻鼻錢、秦半兩,漢五銖、新莽貨泉、大泉五十,還有漢銅鏡、銅印、銅帶鉤等。
故城春秋時名鹿上,屬宋,後為楚所佔,西漢置原鹿縣,屬汝南郡,東漢為原鹿侯國,晉屬汝陰。南朝梁置平輿縣,齊周時廢。
富陂故城 位於阜南縣城東南十餘公里處,故城東至呂家崗頭,西王七旗倉、花門樓—帶。北靠谷河南沿崗頭,南至王沖以南的楊庄、陶庄、腰庄、盧寨、大許庄等村落。解放前後曾出土楚幣、漢銅鏡、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西漢置富陂縣,東漢為侯國,永元九年(97)復置縣,東晉後廢。
永安故城 位於王堰鎮的永店孜,距阜南縣城26公里,洪河北岸。遺跡長1500米,寬1000米,地面土層松軟,呈灰褐色,土中雜有蚌殼、陶片、磚瓦殘礫。5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楚「郢爰」、漢及唐、宋銅鏡、錢幣及銀錁等古物。北千米許,有夯土高台,長寬各百餘米,高兩米許,上有居民十數家,鄉民稱它「古城孜」,為永安子城。上有古井一眼,水位恆定,今仍飲用。永安縣為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廢。會昌中(841-846)復置縣,五代初廢。
潁水故城 即今地里城,位於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故城南門在今地城集南頭,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喬印富住處尚埋有石門枕。北門在今地城小學,宅後有溝,為古城壕。西門為老街西巷口,古雙塔福寺之東北隅。東門為集東巷口,三因橋之西。
財邱故城 位於阜南縣城西南20公里處,南距洪河兩公里。南北朝時梁置財邱縣,屬財邱、梁興(今艾亭)雙頭郡,東魏置財州,北齊廢。財邱故城遺址今稱財城崗、財神崗,財城東西兩土丘相連,東起古法華寺、西至湖岸長1.5公里。南起分洪道,北至古城北關寬0.5公里。有古井數眼,還有4間廟宇的法華寺。現寺已不復存在,廟址已建起財城小學。城西有柴王墓。傳說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封柴王子要之墓。
焦邑故址 位於阜南縣城23公里焦陂鎮東1公里。楚大夫伍舉食邑,宋置焦坡鎮,為潁州十鎮之一。焦陂鐵佛寺有宋寶元二年(1039)立的石碑,碑文有「焦坡前代置鎮」。、皇佑元年(1049)歐陽修知潁州,常游焦陂。舊時的鐵佛寺、佛寺塔、東岳廟、焦陂塘、清河茶園遺址尚依稀可辨。集內外有古井30多眼,尤以原東岳廟左側的九龍泉水質最佳。
3、古建築遺址
五皇廟建築群遺址 位於阜南縣城東北9公里柳溝集西南隅。柳溝南北走向,溝東有雲台寺,溝西並排建立迎水寺、東岳廟、三官廟、地藏寺,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寺群。為南朝梁時所建。梁亡,廟廢。明中葉在雲台寺舊基重建,更名玉皇廟。
玉皇廟佔地3畝。大殿塑玉皇大帝一尊,侍女4人,手執日月龍風扇分立左右。東西兩廂對立兩尊鐵佛。院內有條甬道,一側為鍾亭、一側為鼓亭。山門外有4株參天古松,大可兩人合抱,是明嘉靖年間建廟時,由4個山主各植一株。「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時被砍伐。
東岳廟二進三間,大殿內立有12根直徑尺許、高丈二的文梓圓柱,基石鑿工精細,楹木縱橫飛架,飾以花紋。東岳神像居中端坐,四大天王分列兩側。東山牆有清初的一塊石碑,院內亦有參天古柏。
三官廟四周磚牆環繞,南有大門樓,為清光緒十七年重修。一對石獅子項系金鈴雄踞門側。兩廊為僧舍,正殿高大恢弘,四角飛檐高挑,頂伏青、黃、綠三色琉璃瓦,檐飾飛禽走獸,殿前圓柱8根,雕龍盤旋,鱗須畢現。12扇欞門,玲瓏剔透,敷色絢麗。
地藏寺後院,菩薩殿前有丹桂花墀,寺西三百步,屹立三層八角寶塔一座。上立八仙塑像,塔東南面嵌有碑記,聯文:「文著高峰德修寶塔,悟化禪林道參金經。」額題「文公寶塔」。原住持僧體仁葬於塔內,其法號「文悟」.故聯嵌「文悟」二字。
迎水寺傾圮較早,其狀不詳。
玉皇廟與迎水寺群之間的南北溝上架有石橋,橋西有高四丈、粗合圍的黃楂古樹1株,根裸露,虯曲龍卷,古樸蒼勁,其上枝葉扶疏,蔭覆半畝。寺群後有竹園3畝,梓林10畝。今僅尚存玉皇廟的石獅子一對、石門枕一對、石鼓、石香爐各1個及東岳廟的石龍頭1個,八仙圖的石浮雕一件,石碑4塊,石鼓一對。
洪林廟位於於集南1公里,背崗面灣,佔地18000平方米,廟宇近百間。有前後兩大殿、東西廊房,西院平房為僧舍。大殿及廊房內,泥塑金雕,彩繪四壁,金碧輝煌。外觀建築壯麗,氣勢恢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廟會。該廟因年久失修,解放前後,逐漸傾圮。現僅存有後殿牆基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碑刻一塊,上書「萬類同歸」。
二、古 樹
白果寺白果樹 城郊大溫的白果寺院內有兩株古老的白果樹。南株高16.7米,主幹12米,圍粗5.3米,皮及木質小部分已朽;北株高15米,主幹11米,圍粗2米,尚旺盛。
白果寺建於明初,因樹而得寺名,則樹早於寺,樹齡己逾600歲。為全縣樹齡最高的古樹。
錢小庄白果樹 柴集鎮天棚於窪村錢小庄白果樹,高13米,干高7米,圍粗1.4米,據說樹齡110年左右。枝葉扶疏,生長旺盛。
磨盤松 許堂西偏北三里許,有村叫盤磨松。村西頭宅外有一株蒼勁的古松,高27米,圍粗1.4米,冠圓形如磨盤,當地叫它磨盤松。村也因樹得名叫做磨盤松村,松下有井,水清質優。
高寨五嶽廟古松 高寨五嶽廟,明萬曆年間建,己毀。在其舊址院內有占松一株。頂高13米,圍粗4.1米,樹齡約400年。樹身挺拔虯勁,宛若游龍。樹冠疊起,枝繁葉茂,流綠溢翠,四時聽濤。舊址正門南又一古松,頂高13米,干高8米,圍粗4米,應與院內松樹同齡。
郭庄梓樹 城郊大溫郭庄有棵梓樹,高13米,粗2.3米,樹齡約百年。
⑷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遺跡在哪裡
最古老不好界定。按朝代給你排下去好了。(全是手打,親身經歷或很有價值,希望能得到懸賞分)
商朝:殷墟,在河南安陽,是華夏族的遺跡(符合你要求,漢族的前身),主要就是甲骨文一類。周朝:主要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保留下來的大多是墓葬,比較有名的是曾侯乙的墓,他墓中編鍾現在在湖北省博物館,你可以去看一看,還有很多銅車馬。地面建築基本是別想看到了。
秦朝:秦始皇陵(也就是個土墩,但是兵馬俑要看下的,確實不錯)
漢朝:西漢的皇帝都埋在西安,比如漢武帝的茂陵,但是也基本就是黃土墩(兩千年該砸的盜的都差不多了)。
南北朝:北朝三大石窟,我只去過雲岡,應該來說,還是很值得看的,其實是鮮卑人最早搞得,但是這些少數名族慢慢都被漢化了。後期造像風格基本是漢化的。南朝可以去紹興看看王羲之的祠堂還有蘭亭。
唐朝:西安有皇帝們的墓,比如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就在那裡,不過其實也沒什麼,唐朝據現在也要一千多年,所以地面建築基本無存。有一些古代寺廟什麼的還能保存下來,你可以看到唐朝的建築風格,比如大雁塔,雖然是後期修造,但是建築風格是沒什麼變化的。如果你留意就會看到唐朝的建築和明清是多麼迥然不同,如果有條件,建議去日本的京都,那裡有真正唐朝的建築。我在正定去過一個寺廟,大殿什麼的保存的不錯,是隋朝開皇時期始建的。風格基本是隋唐原樣。(主要是斗拱什麼的)
五代:杭州的六和塔、保俶塔這些都是五代始建的,蘇州虎丘塔也是。都很值得去一下。
宋朝:宋朝的可以多看看蘇杭這邊,比如紹興的沈園(陸游唐婉相遇的地方)。
明朝:如果想看漢族的遺跡,建議多看看明朝(時間比較近,也就六百來年,文物古建保存的比較好,現存能見到的大多是明朝),十三陵去看看吧(我最近也想去趟十三陵,以前去過了,最近想全看一遍,不是跟團那種,我從來不跟),南京的孝陵(朱元璋的陵墓),鍾祥的顯陵(我去過的保存的相當完好的明朝遺跡,就是位置比較偏),其他蘇州園林大都是明朝始建的。山海關(明朝滅亡的門),其實還很多,我去的挺多也一時想不起了,一個一個說說好久,就這么多吧,要是有興趣,你問我,我在詳答。
⑸ 山東省琅琊台的遺址經考古發掘,取得了哪些新進展
在山東琅琊台有了新的進展,歷史學家發現了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事,在古代有許多用陶瓷所製成的排水管道,這件事刷新了我國對歷史的認知,而且這是一個震驚世界的一件事情。在琅琊台的遺址里,有許許多多類似於現代的下水管道,這可以看得出,我國古代先人的智慧。這個下水道排水技術適用於室內排水,估計是害怕室內積水過多,會玷污神明,所以說這個琅琊的舊遺址是祭壇的可能性更多一點,這也是歷史學家所認可的一件事情。中國擁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文物都將是我國歷史長河中留下的瑰寶。
⑹ 尋十個文化遺址或非文化遺址的簡介。
1.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4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 成都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中國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始建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陵寢。千多年來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武侯祠(指諸葛亮的專祠)建於唐以前,初與祭祀劉備(漢昭烈帝)的昭烈廟相鄰,明朝初年重建時將武侯祠並入了「漢昭烈廟」,形成現存武侯祠君臣合廟。現存祠廟的主體建築1672年清朝 康熙年間(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被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享有「三國聖地」之美譽。成都境內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國文化遺跡
5西安3000年前的西安是中國古代王朝的核心要塞。現在很多遊客湧向西安,參觀當時留下來的珍貴兵馬俑。秦始皇陵中埋藏著多達6000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真人一般大小的兵馬俑,讓如今的西安蜚聲世界。考古發現,當年修建陵墓時耗資巨大,大量的人力物力,無法估價的財富和水銀才換來了秦始皇陵 6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朴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發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 的傳人。7圓明園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園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將北京西北郊暢春園北一里許的一座園林賜給第四子胤禛,並親題園額「圓明園」。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圓明園南面增建宮殿衙署,佔地面積由原來的六百餘畝擴大到三千餘畝。此後,圓明園不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覽的地方,也是他們朝會大臣、接見外國使節、處理日常政務的場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歷)即位後,在圓明園內調整了園林景觀,增添了建築組群,並在圓明園的東鄰和東南鄰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同治時改名萬春園)。這三座園林,均屬圓明園管理大臣管理,稱圓明三園。 圓明三園面積五千二百餘畝,一百五十餘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聽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宮,舉行宴會的山高水長樓,模擬《仙山樓閣圖》的蓬島瑤台,再現《桃花源記》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園勝景,如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於園中。長春園內還有一組歐式建築,俗稱西洋樓。圓明園還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館,收藏著許多珍寶、圖書和藝術傑作。
咸豐十年(1860)8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10月6日,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公使額爾金、英軍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縱火焚燒。這場大火持續了兩天兩夜。
同治年間(1862~1874),同治帝准備修復圓明園,供慈禧太後居住。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又一次遭到破壞。清朝覆滅後,一些軍閥、政客、官僚,紛紛從圓明園盜運建築材料,圓明園遺址遭到進一步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保護。1979年,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圓明園遺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開。現被辟為圓明園遺址公園。 8廣西白龍珍珠城遺址古珠城曾是令人驕傲的南珠標志,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古珠城殘留下的歷史遺跡,在今鐵山港區營盤鎮境內,距北海約60公里。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位於到城東南36公里營盤鎮白龍村。珍珠城又名白龍城,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裡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於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於此。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採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採珠之盛。 9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坐落在風景秀美的青島山上,為島城最佳觀景點之一,這里曾經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的戰場,其地下工事保存完好,是一處集教育、休閑、游覽為一體的人文景觀。 10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 黔西沙井觀音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因為他的名氣大,文章又很動人,這「不毛之地」便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把莽莽的雲貴高原想像成一片荒漠。一陣陣「蠻煙瘴雨」,把雲貴漫長的歷史湮沒,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找回這「失落的文明」。在此之前,人們研究貴州歷史,翻遍了浩繁的史書,好不容易才尋找到幾條關於牂牁、夜郎的史料。可是,仔細算來,也不過兩三千年的歷史。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試掘了黔西觀音洞遺址,揭開了貴州「史前文化」的帷幕。「史前文化」是一部沒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它彷彿是一座巨大的無字碑,碑上雖然沒有鐫刻文字,但那點點斑痕,卻依稀可見人類童年時代的足跡。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的發現,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極其邈遠的太古,使貴州的歷史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了24萬年。001年6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布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入「國保檔案」。這是貴州「史前文化」的「第一樂章」,是貴州悠久文化的源頭,在此之後,古人類在貴州這塊土地上的活動更廣,創造更多,已發現的古人類、古文化遺址將近百處,在全國佔有重要一席。
⑺ 習文鄉天下第一柏、鄴城三台遺址、鄴城博物館的觀後感
親愛的旅客,今天我帶大家游覽我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臨漳,古稱鄴。這里是三國故地,六朝古都;這里地處平原、物產豐富;這里人傑地靈,文化璀璨。歷史名人有建安七子、鬼穀子、西門豹等,至今他們的故事還被人們傳唱。 首先向大家介紹的是銅雀台,位於縣城西南方18公里處的香菜營鄉三台村。據史書記載,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
然後是天下第一柏——古漢柏。位於 縣城西南27公里,倪辛庄鄉靳彭城村東頭。樹高22.5米,胸圍5.6米,樹冠覆蓋面積直徑約為80米。樹主幹上生長部分半球體的骨突,形狀如緊握的拳頭。當地村民說:「樹根若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村民謂之「血柏」。 此樹是當年魏武拴馬樁。已有千年歷史。
第三站是七子湖。湖畔垂柳拂堤,鮮花簇放,景色迷人,是旅遊、休閑的絕妙去處。湖水波光粼粼,水裡游著若隱若現的小魚 ,湖中心是七子塔,幾座拱橋靜靜地立在湖中,使人心曠神怡。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上不時走過鍛煉的人
群。
走在縣城的大街上,一座現代化城市展現在我們眼前。兩旁高樓林立,商鋪鱗次櫛比, 汽車川流不息,人行道旁是綠化帶,常年生機勃勃。現在的臨漳,每村都有了圖書館,還會定期舉辦各種文娛的活動。實現了城裡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這些都是黨的三年大變樣政策取得的豐碩成果, 如果你等到明天早晨,便會看到晨練的人們聚集在鄴令公園、金鳳公園、鄴都廣場……有的打太極,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散步,有的在練唱……他們不論男女老少,神清氣爽,其樂融融,這已是城市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在的臨漳人民,已經走在幸福文明的康莊大道上,正向科技節約型城市邁進。
親愛的遊客,您是不是也愛上了這蒸蒸日上的臨漳和善良淳樸的臨漳人呢?
⑻ 中國已有的文化遺址
1.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 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 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 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 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2.頤和園位於北京西郊,是一座擁山抱水、氣象萬千的皇家古典園林。它是清朝皇室在京城的夏宮,也是皇家避暑、游覽、做壽的皇家花園。頤和園為歷代皇家經營了800餘年,規模宏大,總面積為290公頃,共有殿堂樓閣、亭台水榭3000餘間,全園布局可分為行宮區和風景游覽區兩大部分。舊稱「清漪園」,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1888年慈禧太後挪用北洋水師經費500萬兩白銀重建,改名「頤和園」,耗銀3000萬兩,歷時十年。 3.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位與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佔地面積極分子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建築面積15萬平米。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傑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4.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5.周口店猿人遺址是中國人民引以自豪的原始文明的聖地。它的發現,把北京的文明史從3000年推到60萬年前。周口店位於北京西南的龍骨山下,西北群山環抱,東南沃野千里,周口河蜿蜒向南流淌。60萬年前,我們的遠祖「北京人」就在這里居住、生息、繁衍。 6.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有帝陵五座——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咸豐)、慧陵(同治)。後陵五座,妃園寢五座,公主陵一座。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有單體建築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為78平方公里。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三座,妃園寢三座,王公、公主園寢四座。共十四座,葬七十六人。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大部都保存完好。這是一片丘陵地帶,樹木茂盛,景色宜人. 7.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位於承德市中心區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距離北京230公里。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與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莊以樸素淡雅的山村野趣為格調,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成為中國現存佔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宮苑。 8.山西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9.平遙古城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迄今為止,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公元1368~1911年)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10.泰山是我國最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山,為五嶽之尊,被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11.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佔1/5的縣級市,她就是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歷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淀、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12.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與黃河、長江、長城齊名,成為中華民族的又一象徵。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受世界保護的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13.皖南古村落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黃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4.蘇州古典園林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乃「園林之城」,素以眾多精雅的園林名聞天下。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15.廬山 廬山又名匡山,或匡廬,位於江西九江市南。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美剛柔相濟,自古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相傳,周朝時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以草廬為舍,故名。 16.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縣城南15公里,方圓60平方公里,四面溪谷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九曲溪沿岸的奇峰和峭壁,映襯著清澈的河水,構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景觀。 17.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中國中部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因為這里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這里地處交通要沖,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觀游勝地。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 18.武當山古建築群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玄岳山,即北武當,與峨眉山、青城山齊名,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道教信奉的「真武大帝」即在此修仙得道飛升,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這里還是武當拳術的發源地。 19.武陵源 武陵源風景區位於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脈中,由四大各具特色的風景區組成——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三個自然保護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屬張家界市管轄。 20.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一個有1600餘年歷史的曠世奇葩 21.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雕塑和製作的工藝,是中國和世界雕塑史上的瑰寶,宣示著我泱泱中華的古老文明。 22.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位於中國西南部重慶市的大足等縣境內,這里素有「石刻之鄉」的美譽。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公元649年),歷經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於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稱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與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 23.青城山—都江堰 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里處。峰巒疊翠,古樹參天,蔚然深秀。這座山以「幽」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其著名景區天師洞一帶,周圍青山四合,儼然如城,故名青城。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創建的一項聞名中外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在四川灌縣城西岷江上游。 24.峨眉山--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坐落在樂山市峨眉山東麓的棲鸞峰,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庄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雲大佛。「蜀中多仙山,峨眉邈難匹」,是大詩人李白贊美峨眉山的詩句。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國仙山而馳名中外,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完美結合,相得益彰,享有「峨眉天下秀」的贊譽。 25.黃龍 黃龍風景名勝區以彩池、雪山、峽谷、森林「四絕」著稱於世。巨型地表鈣華坡谷,如一條金色長龍,蜿蜒於原始林海和石山冰峰之間,構成奇、峻、雄、野的環境特色,享有「世界奇觀」、「人間瑤池」之譽,是我國唯一的保護完好的高原濕地。 26.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坐落於玉龍雪山腳下的金沙江畔,古城東南是數十里良田闊野。形狀如同一塊碧玉大硯,所以取名大研鎮(硯與研同音)。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7.布達拉宮 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是我國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藏族古建築藝術的精華。布達拉宮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成為世所公認的藏民族的象徵。 28.「三江並流」是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這三條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大江在雲南省境內自北向南並行奔流170多公里, 穿越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怒山和雲嶺等崇山峻嶺之間,形成世界上罕見的「江水並流而不交匯」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觀。其間瀾滄江與金沙江最短直線距離為66公里, 瀾滄江與怒江的最短直線距離不到19公里。 29.九寨溝被當地藏民尊為神山聖水。海拔4000米以上的尖峭雪山的雄奇之美與多姿多彩的秀水的絢麗之美並存。它以高原鈣華湖群、瀑群和灘流等水景為主體的神氣風貌,被東方人譽為「人間仙境」,被西方人比作「童話世界」。九寨溝的湖水清澈透底,純凈碧澄,色彩斑斕。藍天、白雲、雪山、樹影、泉華給湖泊染上恬美之色,形成層次豐富的組畫。隨著季節、光照、環境的變化,景區會呈現出不同的韻致。九寨溝高高低低、緩緩急急的瀑布也美不勝收
⑼ 章華台的考古爭議
1986年,湖北潛江龍灣發掘出一地下遺址,著名學者考證其遺址即楚章華台遺址,以致於1999年出版的《辭海》,據此把古華容縣城的地理位置也定到了潛江西南。章華台究竟建在哪裡,目前有湖北說、湖南說。
春秋戰國烽火連連,七雄爭霸。抗衡者,北秦南楚。公元前535年,楚靈王「舉國營之」,在古雲夢澤內修建了一座方圓40里的宏偉宮苑,以豪華富麗誇於諸侯,「台高十丈,基廣十五丈」的章華台被譽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台」。楚靈王日宴夜息於台上,管弦之聲,晝夜不絕。因「靈王好細腰」,宮女登台途中需休息三次,章華台又被稱為「細腰宮」、「三休台」。
章華台後毀於秦軍統一中華的戰火,其遺址所在成為千古之謎。1984年,潛江市龍灣鎮境內發現了章華台遺址,因諸多原因,有關章華台的考古和保護工作斷斷續續。2006年7月,章華台遺址的本體保護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潛江說
位於湖北潛江龍灣鎮。遺址平面呈長方形 ,南北寬1000米 ,東西長2000米 。東南部發現有十餘座宮殿基址 。其中以放鷹台為最大 ,長約300米 ,寬約100米 。高約5米 ,由4個相連的夯土台基組成 。其中1號台基為雙層台基,下層是夯土的,上層是磚坯的,基址上部分布著東西側門、貝殼路、磚坯牆等遺跡,出土有瓦當 、板瓦、銅門環等遺物。譚其驤考證後認為其即章華台遺址。龍灣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時代最早的楚國離宮別院遺址群落,2000 年,楚章華台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距章華台遺址不足5公里處發現的「黃羅崗遺址」,日前被史學權威確認為楚國城址中第一個春秋城。專家初步認定,這是一座雙垣雙壕的楚城。城垣呈平行四邊形,牆體東、南、西、北各長1250米至1335米,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鄒衡通過考證認為黃羅崗為章華之宮,並認為章華宮與章華台均在華容城內,且總體形成比荊州紀南城還要早。他認為華容城「沙市說」、「監利說」均不成立,應在潛江境內。
1987年,經國家文物局同意,一批考古學家雲集潛江,對章華台遺址進行局部試探性發掘。
這次發掘,獲得一個令世人無比驚奇的發現:在章華台遺址中出現了一條寬約2.4米,長約10米以紫貝綴砌的徑道,穿門而過,橫到了宮柱基之前。
屈原在《九歌》中寫到:「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貝殼路在章華台遺址的出現,再一次證明了這是一座非同凡響的楚王宮建築遺址。
羅仲全回憶說,當年的5月23日,北京大學考古權威鄒衡教授來工地,面對部分暴露的大型楚宮殿基址,他興奮地說:這是楚國宮殿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一座春秋戰國時期的宮殿基址。貝殼路是全國首次發現……
1987年6月26日至28日,「楚章華台學術討論會」在潛江市召開,國內考古、歷史、古建築歷史地理學專家對宮殿基址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是我國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部分專家認為其中的放鷹台I號基址就是春秋時期楚靈王修建的章華台。
遺憾的是,此後10年間,由於諸多原因,章華台遺址的保護、開發工作進展一直停滯不前。
1997年,國家文物局將章華台所在的龍灣遺址納入全國大遺址保護規劃。
潛江市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劉鋼回憶當年在北京申報大遺址項目時的情形仍唏噓不已:大家帶著從親友處挪借來的錢進京,住的是最便宜的地下室……
1999年12月26日,章華台現身後的第15年,終於迎來了最高級別的論證。
北京大學考古系商周考古權威鄒衡教授、考古系主任高崇文教授,原北京大學考古系秦漢考古權威、原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湘鄂豫皖四省楚文物研究會會長俞偉超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古建築學家楊鴻勛先生等人,一致認為龍灣楚國宮殿基址群建築面積之大、規格之高,建築形式之獨特、保存之完好,在我國先秦建築史上幸均屬獨領風騷。
專家們認為,龍灣楚宮殿基址群應定名「楚章華台宮苑群落」。
1999年-2001年,考古人員對遺址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調查發掘,發掘面積3500平方米,勘探出夯土台基22處,古河道一條,各類文物數十萬件,確定了整個佔地100餘平方公里遺址群落的整體布局。
羅仲全介紹說,在考察中,章華台遺址的概貌也逐漸清晰。章華台實際上是楚靈王離宮,是一座以台為主體的園林化宮殿,主體工程章華台高23米,寬35米,相當於一座近10層的高樓。
據資料,章華台作為離宮,有層台、殿堂、寢室、府庫、武器庫、作坊、碼頭等等,周邊有千餘間房屋,住萬人,曾修人工河道往來於此,其繁盛可想而知。
龍灣遺址的保護工作進入加速度階段:200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單位」;2005年12月,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重點項目;2006年7月,遺址的本體保護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
荊州說
章華寺坐落在荊州市沙市區東北隅之太師淵,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章華寺是在章華台的遺址上修建的,章華台,又稱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後章華宮毀於兵亂,在章華台遺址上,元代修建章華寺,清代又重修。寺廟座東朝西,面積8790平方米。廟宇建築宏偉,裝飾典雅,殿堂井然有序,佛像栩栩如生。一進山門,繞過荷共池,見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方丈堂等主體建築。殿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寺院綠樹環繞,分外幽靜。寺內藏有清代皇室御賜《藏經》,及許多宮廷珍品,還有緬甸國王敬贈的兩尊玉佛。寺院建有民國以來歷年高僧墓塔,供奉6位法師靈骨。寺院有全國第一古梅--楚梅、沉香古井、唐代銀杏樹等古跡。章華寺內現存有一株春秋楚靈王時(公元前520年至420年)的梅樹,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古梅了。
監利說
監利為古華容縣地。宋沈括雲「華容即今之監利,非岳州之華容也,至今有章華故台在縣郭中。」明清《監利縣志》俱載章華台在縣西北。「章台曉霽」被列為監利「容城八景」之一。據文物部門考察,監利周老嘴鎮西3里天竺村有數平方公里的古城址,散有大量秦漢以前的磚塊瓦礫,其地望與古籍章華台遺址大致相符,實證則尚待發掘。
武漢說
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章華村據說是章華遺址的一部分。面積8292平方米。遺址南部是大殿,北部是院落和小房子。發掘資料表明,有正殿、配殿、廂房及宮內暗道等建築。遙想當年,楚國東拓,甲車轟隆,旌旗高揚,戰鼓咚咚,戈矛曜日,黃塵彌空。伯侯威武,金鎧銀甲,飲馬府河,屯兵河岸,高台之巔,夯土築城,宮殿乍起,城垣始興,金湯之固,鐵崖之險。碼頭河道,舟楫縱橫。潮浮潮退,穿梭航行,東達揚越,南下蠻荊,西登巴蜀,北抵商都,具有園林綠化傳統,村民在庭院內建水榭亭台、園林綠地,這次在古樹之下又新增了紅葉石楠、欒樹、紫玉蘭、櫻花、金邊黃楊、金森女貞、蘭天竹等樹苗,形成了苗木繞灣的生態宜居類型。 位於華容縣勝峰鄉清水村。晉杜預注雲:台在南郡華容縣城內。遺址為兩層土台,台體規整,邊線整齊。台高11-12米,台頂南北長102.5米,東西寬78.8米,面積8073平方米。何光岳力主此說。
⑽ 阜南縣的文化旅遊
阜南景點有:融自然風光、生態景觀、文化景觀和現代化的游樂場於一體的淮河風景區,以人文景觀和古遺址、古文物、古文化、古集鎮為開發主題的田集黃巢公園,以弘揚「王家壩精神」為主題申報的王家壩國家水利風景區,濕地生態景觀的王家壩閘等。 萬溝遺址位於萬溝集東2公里處蒙窪分洪道西部台地上。遺址背坡面湖,靠近蒙河,高出地面1-3米,面積2500平方米。1950年萬溝小學校長劉金屏帶師生到湖捕魚進行生產自救時,發現此遺址,並採集到陶片、蚌殼和石器。經地、縣部門考察,確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地面採集到的石器有石 斧、石錛、石箭頭、石刀、石鏟,其中有帶孔石器,陶器有陶鬲足、豆頸、鼎足、網墜和陶器殘蓋。陶質有泥質灰陶、紅陶和夾沙陶。紋飾有籃紋、繩紋、雲雷紋、 附加堆紋等。
賀勝台遺址位於阜南縣城東20公里,黃崗集西南1公里,東距谷河與陶子河合流處200米。遺址高出地面6-7米,現存面積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 積層厚3.55-4米,土質呈黑灰色。在地表3-3.5米以下為0.55米厚的灰層,夾雜大量蚌殼、陶片和獸骨。1956年出土石器有帶孔石鏟1件,石斧 1件,石鏃多件;陶器有陶紡輪多件,陶鼎足、鬲足數量眾多。因遺址處於兩河口,每逢汛期四面環水,台地東端臨河處大部分被水沖刷崩塌,形成陡峭斷面,文化 層清晰可辨。據考古資料分析,遺址文化層分兩層,下層為二里頭文化層,上層為商文化層。該遺址俗稱「賀勝台」,傳說岳飛大敗金兵後曾在此慶賀勝利,故稱。
古城子遺址位於縣城東南15公里的古城子村,東北距於集3.5公里,南距洪河分洪道2公里,遺址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20米。自上而下有3級等高線,每級3-5米,出土有石斧、石錛、陶燈、銅鏡等器物。初步考證為商文化遺址。
台家寺遺址位於朱寨鎮閔庄的潤河灣里,分上、下兩台家寺。上台家寺台高出地面6米,南北30米,東西34米;下台家寺台高出地面5米,南北31米,東西32.5米。兩台文化層約5米,表層多殘磚碎瓦,瓦片上多繩文,系古村落遺址。
跑馬場遺址位於曹集鎮安崗西1公里處,西臨六百丈湖,及淮河對岸的三河尖鎮。遺址高出地面0.3-0.4米,長寬各約300米,俗稱「跑馬場」,因傳為三國時鄧艾屯兵處,又稱「鄧艾寨」。
四石村遺址位於焦陂鎮焦寨與王屯之間,南距陶子河半公里,是宋代四石村(村中建有望焦樓)遺址,明代為張大同讀書處。修南潁公路時,出上布紋磚、繩紋磚、麻葉紋磚和回形紋空心磚。
七旗嶺遺址位於王化集東近2公里,谷河南岸的崗頭上。長約500米,寬約300米,高5-7米,東、南、西三面2000米以內崗丘起伏相連。《正德潁州志》載:「俗稱王保保常屯兵於此,樹七旗,故名,嶺頭有倉。」當地稱「七旗倉」或「七里倉」。
展家台遺址位於中崗東南2公里,俗稱「展家荒」。據《正德潁州志》載:「展家台在州南七十里,中村崗之東。元至正甲午(1354),南山長槍賊流劫鄉村,展氏聚義民保鄉井,築台誓眾,因名。」 原鹿故城距今阜南縣城西南5公里許,谷河南岸。長方形古城遺址清晰可辨,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夯土城垣突出地面,垣下低窪的農 田應即護城河。當地村落沿用古地名,稱作城裡、城角、前樓、後樓等,統稱「阮城樓」。城內有古井16眼。現仍可汲水。阮城東門外路北水井沿上有—斷碑,刻 育「古平輿縣重修蓮寺碑」字樣。解放後此地陸續出土的文物有戰國兵器銅戈、銅鏃、弓、戟、陶鼎、陶罐、陶爐、陶壺,楚蟻鼻錢、秦半兩,漢五銖、新莽貨泉、 大泉五十,還有漢銅鏡、銅印、銅帶鉤等。故城春秋時名鹿上,屬宋,後為楚所佔,西漢置原鹿縣,屬汝南郡,東漢為原鹿侯國,晉屬汝陰。南朝梁置平輿縣,齊周時廢。
富陂故城位於阜南縣城東南十餘公里處,故城東至呂家崗頭,西王七旗倉、花門樓—帶。北靠谷河南沿崗頭,南至王沖以南的楊庄、陶庄、腰庄、盧寨、大許 庄等村落。解放前後曾出土楚幣、漢銅鏡、陶器、陶井筒等古文物。西漢置富陂縣,東漢為侯國,永元九年(97)復置縣,東晉後廢。
永安故城位於王堰鎮的永店孜,距阜南縣城26公里,洪河北岸。遺跡長1500米,寬1000米,地面土層松軟,呈灰褐色,土中雜有蚌殼、陶片、磚瓦 殘礫。5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楚「郢爰」、漢及唐、宋銅鏡、錢幣及銀錁等古物。北千米許,有夯土高台,長寬各百餘米,高兩米許,上有居民十數家,鄉民稱它 「古城孜」,為永安子城。上有古井一眼,水位恆定,今仍飲用。永安縣為隋置,唐武德六年(603)廢。會昌中(841-846)復置縣,五代初廢。
潁水故城即今地里城,位於阜南縣城南16公里處。元至順三年(1322)置縣,至正十一年(1351)劉福通率紅巾軍攻破潁水縣,縣廢。故城南門在今地城 集南頭,洪河分洪道左堤下,居民喬印富住處尚埋有石門枕。北門在今地城小學,宅後有溝,為古城壕。西門為老街西巷口,古雙塔福寺之東北隅。東門為集東巷 口,三因橋之西。
財邱故城位於阜南縣城西南20公里處,南距洪河兩公里。南北朝時梁置財邱縣,屬財邱、梁興(今艾亭)雙頭郡,東魏置財州,北齊廢。財邱故城遺址今稱 財城崗、財神崗,財城東西兩土丘相連,東起古法華寺、西至湖岸長1.5公里。南起分洪道,北至古城北關寬0.5公里。有古井數眼,還有4間廟宇的法華寺。 現寺已不復存在,廟址已建起財城小學。城西有柴王墓。傳說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封柴王子要之墓。
焦邑故址位於阜南縣城23公里焦陂鎮東1公里。楚大夫伍舉食邑,宋置焦坡鎮,為潁州十鎮之一。焦陂鐵佛寺有宋寶元二年(1039)立的石碑,碑文有 「焦坡前代置鎮」。皇祐元年(1049)歐陽修知潁州,常游焦陂。舊時的鐵佛寺、佛寺塔、東岳廟、焦陂塘、清河茶園遺址尚依稀可辨。集內外有古井30多 眼,尤以原東岳廟左側的九龍泉水質最佳。留有「焦陂八月新酒熟、秋水魚肥膾如玉」等名篇佳句。 五皇廟建築群遺址位於阜南縣城東北9公里柳溝集西南隅。柳溝南北走向,溝東有雲台寺,溝西並排建立迎水寺、東岳廟、三官廟、地藏寺,形成一組錯落有致的寺群。為南朝梁時所建。梁亡,廟廢。明中葉在雲台寺舊基重建,更名玉皇廟。
玉皇廟佔地3畝。大殿塑玉皇大帝一尊,侍女4人,手執日月龍風扇分立左右。東西兩廂對立兩尊鐵佛。院內有條甬道,一側為鍾亭、一側為鼓亭。山門外有4株參天古松,大可兩人合抱,是明嘉靖年間建廟時,由4個山主各植一株。
東岳廟二進三間,大殿內立有12根直徑尺許、高丈二的文梓圓柱,基石鑿工精細,楹木縱橫飛架,飾以花紋。東岳神像居中端坐,四大天王分列兩側。東山牆有清初的一塊石碑,院內亦有參天古柏。
三官廟四周磚牆環繞,南有大門樓,為清光緒十七年重修。一對石獅子項系金鈴雄踞門側。兩廊為僧舍,正殿高大恢弘,四角飛檐高挑,頂伏青、黃、綠三色琉璃瓦,檐飾飛禽走獸,殿前圓柱8根,雕龍盤旋,鱗須畢現。12扇欞門,玲瓏剔透,敷色絢麗。
地藏寺後院,菩薩殿前有丹桂花墀,寺西三百步,屹立三層八角寶塔一座。上立八仙塑像,塔東南面嵌有碑記,聯文:「文著高峰德修寶塔,悟化禪林道參金經。」額題「文公寶塔」。原住持僧體仁葬於塔內,其法號「文悟」.故聯嵌「文悟」二字。
迎水寺傾圮較早,其狀不詳。玉皇廟與迎水寺群之間的南北溝上架有石橋,橋西有高四丈、粗合圍的黃楂古樹1株,根裸露,虯曲龍卷,古樸蒼勁,其上枝葉扶疏,蔭覆半畝。寺群後有 竹園3畝,梓林10畝。今僅尚存玉皇廟的石獅子一對、石門枕一對、石鼓、石香爐各1個及東岳廟的石龍頭1個,八仙圖的石浮雕一件,石碑4塊,石鼓一對。
洪林廟位於於集南1.22公里,背崗面灣,佔地18000平方米,廟宇近百間。有前後兩大殿、東西廊房,西院平房為僧舍。大殿及廊房內,泥塑金雕,彩繪 四壁,金碧輝煌。外觀建築壯麗,氣勢恢宏。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廟會。該廟因年久失修,解放前後,逐漸傾圮。現僅存有後殿牆基和清道光二十七年碑刻一塊, 上書「萬類同歸」。 白果寺白果樹城郊大溫的白果寺院內有兩株古老的白果樹。南株高16.7米,主幹12米,圍粗5.31米,皮及木質小部分已朽;北株高15米,主幹11米,圍粗2米,尚旺盛。白果寺建於明初,因樹而得寺名,則樹早於寺,樹齡己逾600歲。為全縣樹齡最高的古樹。
前小庄白果樹新村鎮於窪村前小庄白果樹,高13米,干高7米,圍粗1.5米,據說樹齡110年左右。枝葉扶疏,生長旺盛。
磨盤松許堂西偏北三里許,有村叫盤磨松。村西頭宅外有一株蒼勁的古松,高27米,圍粗1.4米,冠圓形如磨盤,當地叫它磨盤松。村也因樹得名叫做磨盤松村,松下有井,水清質優。
高寨五嶽廟古松高寨五嶽廟,明萬曆年間建,己毀。在其舊址院內有占松一株。頂高13米,圍粗4.1米,樹齡約400年。樹身挺拔虯勁,宛若 游龍。樹冠疊起,枝繁葉茂,流綠溢翠,四時聽濤。舊址正門南又一古松,頂高13米,干高8米,圍粗4米,應與院內松樹同齡。
郭庄梓樹城郊大溫郭庄有棵梓樹,高13米,粗2.3米,樹齡約百年。 地處淮河之畔的黃崗鎮,盛產杞柳,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杞柳之鄉」。當地5萬多農民中,有近一半的人常年從事柳編加工。黃崗柳編產品成為了受歐美市場「青睞」的工藝品,成為當地出口創匯的主導產業。
阜南杞柳種織歷史亦達500多年。2008年營業收入達11.2億元,出口創匯2295萬美元。截至2012年底,阜南縣共有柳編企業101家,主要集在黃崗鎮、曹集鎮、中崗鎮、郜台鎮等地區。 曹集地處淮河幹流流域,因地理位置特殊孕育了淡水產品,並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以曹集「蜆子」,「河鮮」「淮河魚」最為有名,河鮮時節,吸引大量外地遊客品「鮮」,垂釣,觀光,遠足,騎行,自駕前來品「鮮」。逐步轉變為周邊各縣市的「廚房」,「後花園」,逐步成長為河鮮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