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遺址
① 滁州的幾個著名旅遊景點,不去不行
滁州的旅遊景點有很多如: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白鷺島風景區,鳳陽狼巷迷谷景區、小崗村鄉村旅遊區、吳敬梓故居,吳敬梓紀念館等
1、琅琊山風景名勝區
韭山洞因山暖多滋生野韭而得名,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位於鳳陽縣城南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內,距離縣城30公里,總面積約4.5平方公里。
② 滁州有什麼著名風景
滁州最著名的該屬琅琊山了,就是那個醉翁亭的琅琊山,歐陽修寫的醉翁亭的,就什麼「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那個,歐陽修也在那住過,那個山蠻大的,裡面有各個景點,一票通的,其中有個琅琊寺是另外花15塊錢的,裡面就是寺廟唄,還有個大型娃娃魚,看一眼兩塊錢,啥也沒有,就黑咕隆咚一條魚,因為太暗,還看不清。。。。不過琅琊山的空氣啊很好呢,門票是200塊錢,我們學生都是從後面繞的,繞進去就不花錢啦,哈哈,但是有時候有人看著,不過山那麼大,好幾條路,看也看不住。。。個人覺得200塊錢有點小貴
還有滁州市鳳陽縣也有玩的,要便宜一些,但是我沒去過,同學是做導游的說那還行吧,我沒去過就給你在網上抄了點啊,你自個參考啊
韭山洞:(30元/人)
位於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產韭菜而得名,距今已有五億年的地質歷史,為喀斯特溶洞。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早在唐代,就已是游覽勝地。據南宋《濠梁志》:「洞水長流不絕,其(石)形如器物甚眾,左右多唐人詩刻石,深崖中有石觀音及石老人像」。明嘉靖方誌雲:其「後為峻崖,游者莫能至,愈水而還」。主洞長1472米,支洞長400米。洞內的石鍾乳、石筍、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態千姿,身置其間,彷彿進了仙境世界,故稱「韭山仙境」
明皇陵:(門票30元/人)
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時,不過是幾座矮小的民家墳丘。朱元璋稱帝後,將其擴建成「宮闕殿宇,壯麗森嚴」的一代帝王陵寢。明末清初,歷經滄桑,到乾隆年間,「唯二碑及石人石馬僅存而已」。昔日「郁蔥王氣接邱壇,雲繞乾坤得大觀」的皇陵,此時已是「荒碑欹蔓草,石馬卧幽宮」。但是,每當風雨之際,皇陵好象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卷:那一簇簇蒼松翠柏,野花蔓草,隨風雨搖曳,沙沙作響,如述說歷史的興衰;那一對對石人石馬、殘碑斷碣,任風雨侵蝕,潸然淚下,象泣訴悲慘的遭遇。因進景緻奇異,人稱「明陵風雨」。
狼巷迷谷:(60元/人)
位於鳳陽縣南部,韭山國家森林公園和省級鳳陽山風景區的東端,距離縣城35公里,總面積約9平方公里。風景區包括禪窟寺、禪窟洞和狼巷迷谷三個景區,裡面有苗寨、塔林、禪窟寺、玉蟹泉、貯嵐亭、禪窟洞、蟠桃園、天石、瘦人谷、暈頭轉巷等大小景點40餘處。整個風景區是以佛教文化為背景、綠色生態為重點、石灰岩溶地貌為特色的自然風景區。
明中都城遺址:(10元/人)
全國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鳳陽縣城的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發祥地鳳陽所營建的一座卻於中途夭折的都城。 1369年,朱元璋為顯示其新王朝的威勢,開始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大興土木,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以《宮皇圖》為模本,設置「行工部」,其「規模之大、規制之盛、工藝水平之高,實冠天下」。中都城共有內、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長約30公里,設四門,每座城門以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幹道,縱橫交錯。中間一道為禁垣,周長7.85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四面設4門。即南曰承天門、北曰北安門、東曰東安門、西曰西安門。禁垣以內為寬約80米的護城河,被護城河環繞的才是內城,即皇城;皇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佔地84萬平方米;皇城牆高15米,全為長40、寬20、厚11厘米的特製大磚所砌。在中都城內十分明顯地存在著一條縱貫全城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的洪武門,北到外城的正北門(未建成),全長近7公里。中都城內的各種建築無不規整對稱地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居中者為三大殿,其左、右分別為東、西二宮,向兩翼分別為文華、武英二殿。其前為奉天門,後為後三宮。皇城午門以南,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台、社稷。 明洪武八年(1375年),「罷中都役作」。後因取材建龍興寺、歷戰火等原因,城牆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
龍興寺:(20元/人)
在鳳陽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建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築。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之地,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系,數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名剎之一。1981年被列為安徽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寺殿後山腰鍾亭內懸掛大鍾一口,為建寺時所鑄。此鍾是用合金材料鑄成,高2.05米,重約4噸。鍾的頂部鑄有一對似龍非龍的奇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稱蒲牢。明清時,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鳳嶺鳴鍾」,其聲響徹雲霄,龍興寺眾僧隨著鍾聲開始早晚佛課。特別是在夜晚,鍾聲格外幽清,遠傳數十里,俗有「改朝換代江河變,唯獨鍾聲繞鳳陽」之說。
96年重新修建,舉行開光儀式,全國乃至東南亞各地的知名寺廟主持雲集鳳陽。鳳陽大小旅店、賓館全部爆滿。與鳳陽臨近的安徽蚌埠市高檔賓館客房也被預定一空。
就知道這些了。。。。
③ 如果我沒說錯的,滁州市有六個縣...那個縣是這到文物各遺址看的啊
滁州市轄琅琊區、南譙區,天長市、明光市和全椒,來安,定遠,鳳陽4縣。回
定遠縣城西發掘出答新石器時代遺址,陶器飾圖案花紋,骨角器磨製精良;
天長市城郊發掘出漢代墓葬群,隨葬品有漆器、木器、玉器、銅器、陶器等,其中多件為珍品。
④ 滁州有哪些景點
滁州市內復有琅琊山風景區,里制面有醉翁亭,琅琊寺等景點,都在一起,一張門票就可以了。轄區下的縣,最著名的就是鳳陽縣了,有小崗村,是4A的。還有全國最大的鼓樓,中都城遺址,朱元璋出家的龍興寺,有韭山國家地質公園,還有級一個4A級的旅遊景點叫狼巷迷谷,還有朱元璋父母的皇陵。
⑤ 滁州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滁州的旅遊景點有很多如:琅琊山風景名勝區,白鷺島風景區,鳳陽狼巷迷谷景區、小崗村鄉村旅遊區、吳敬梓故居,吳敬梓紀念館等
⑥ 滁州名稱的由來
滁州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作。考古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夏、商、周時期,這里分布著一些部落方國,有鍾離國、椒國等,沿淮「淮夷」部族經過長期開發和征戰,逐步融入華夏文明。
春秋戰國諸候爭霸,攻戰頻繁,這里曾為吳國、楚國分據,所謂「吳頭楚尾」。秦統一中國又亡於暴政,接著楚漢相爭,江淮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和「霸王別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場。西晉「八王之亂」時,琅琊王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經歷了兩晉南北朝三百年的爭戰,到隋唐時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始稱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韋應物、李紳、李德裕等先後任過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跡,詩詞和史話。
北宋歐陽修貶任滁州,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風之淳,蘇軾又將「兩記」寫成了碑貼,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揚四海,聲播古今。南宋時期,江淮一帶成為宋金對峙的前沿,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整軍抵禦金兵,滁州面貌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對滁州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朝後期,鳳陽縣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經過十幾年南征北戰,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鳳陽府曾一度營造明代開國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隸於京師。如今鳳陽皇城遺址和皇陵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滁州產生了許多學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長狀元戴蘭芬,卓有成就的女學者王貞儀,全椒「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吳氏宗族等,在滁州歷史上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吳敬梓於貧病交加中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300多年來,這本名著以各種文本傳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江北皖東一線成為太平軍與清王朝軍隊反復爭奪的重要戰場,1858年爆發了有名的烏衣之戰。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滁州經歷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運動的啟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東抗日根據地寫下了不朽的史篇,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革命家曾轉戰於此。1949年1月,皖東全境解放,成立滁縣行政專員公署,下轄9縣。
建國後的滁州經歷了幾十年曲折發展的歷程,1979年鳳陽小崗村農民以石破天驚的大包干創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滁州設立省轄地級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一座新興的工貿旅遊城市,屹立在長江北岸。
⑦ 滁州市明中都皇城遺址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全國及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皖東鳳陽縣城的西北隅,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其發祥地鳳陽所營建的一座卻於中途夭折的都城。1369年,朱元璋為顯示其新王朝的威勢,開始在全國調集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等,數以萬計,大興土木,在鳳陽營建中都。「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以《宮皇圖》為模本,設置「行工部」,其「規模之大、規制之盛、工藝水平之高,實冠天下」。中都城共有內、中、外三道城。外城周長約30公里,設四門,每座城門以內都有一條筆直的幹道,縱橫交錯。中間一道為禁垣,周長7.85公里,平面呈長方形,四面設4門。即南曰承天門、北曰北安門、東曰東安門、西曰西安門。禁垣以內為寬約80米的護城河,被護城河環繞的才是內城,即皇城;皇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佔地84萬平方米;皇城牆高15米,全為長40、寬20、厚11厘米的特製大磚所砌。在中都城內十分明顯地存在著一條縱貫全城南北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南起外城的洪武門,北到外城的正北門(未建成),全長近7公里。中都城內的各種建築無不規整對稱地排列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居中者為三大殿,其左、右分別為東、西二宮,向兩翼分別為文華、武英二殿。其前為奉天門,後為後三宮。皇城午門以南,左為中書省、太廟,右為大都督府,御史台、社稷。明洪武八年(1375年),「罷中都役作」。後因取材建龍興寺、歷戰火等原因,城牆及宮殿被大量毀壞,至20世紀70年代初,僅剩殘存的午門、西華門台基及1100米長的城牆,但察其規模布局和遺物、遺跡仍十分壯觀。現正陸續修復中。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明中都皇城遺址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⑧ 滁州的歷史沿革
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採集耕耘、生息繁衍。考古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如濮家墩、侯家寨等遺址出土的先民生活使用的原始器具印證著歷史年輪。夏商周時期,這里分布著一些部落方國,有鍾離國、椒國等。「淮夷」部族經過長期開發和征戰,逐步融入中原華夏文明。
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滁地曾是諸侯爭霸的分野。吳楚相爭,攻戰頻繁,這里先屬吳、越,後屬楚,故有「吳頭楚尾」之稱。公元前559年,楚國令尹子囊率舟師沿滁河打到吳國的棠(今南京六合),當回撤到滁河叫「皋舟之隘」的地方(今南譙區汪郢與全椒縣陳淺之間),被埋伏的吳人打得大敗。
秦漢一統天下分封郡國,江淮地屬九江郡(又曾為淮南國)。在這片歷經滄桑的土地上,發現多處秦漢時期的古遺址、古墓葬、古文物,印證著當年車轔轔,馬蕭蕭,旌旗獵獵的鐵血場面,民間至今還流傳著楚漢相爭霸王別姬一路悲歌的故事。定遠有虞姬墓遺址,其博物館內存放的漢畫像石在淮河以南絕無僅有。 三國兩晉時期,滁河稱為「塗(chu)水」,今滁州市區一帶稱為「塗中」。三國時,江淮為魏吳爭戰之地,境內置縣多因戰亂而廢弛。曹魏在江淮地區的爭奪,構成對孫吳都城建鄴(今南京)的直接威脅。吳軍截塗水(滁河)築「塗塘」,以水代兵,阻擋魏軍。史載東吳與魏交兵,吳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吳王孫權遣兵10萬,作堂邑(滁河下游今南京六合)塗塘,水淹北道,以阻魏兵南侵。所謂「塗塘」就是堰滁河水為塘。
兩晉之時,「塗中」為江淮軍事重地。西晉咸寧五年(279年),晉武帝發六路大軍攻吳,派鎮東大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擊「塗中」。翌年2月,吳主孫皓遣使獻璽於塗中,「一片降幡出石頭」宣告投降。石頭城即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那時的「塗中」之城鎮就是南京的橋頭堡了。
西晉「八王之亂」時,東晉元帝司馬睿為琅琊王、南下建康(南京)鎮東將軍督都揚江明交廣五州諸軍事時,曾在滁州西南山中避難,運籌帷幄蓄勢渡江,在南京建立了東晉王朝。今之滁州琅琊山就是唐代人因晉元帝司馬睿曾「駐蹕於此」而命山名。
東晉南朝270多年間,南方的政治形勢很不穩定,戰爭較多,政權更迭。北方民族不斷南侵,南北割據對峙,大體沿淮河為界,江淮之間首當其沖成為戰亂的前沿。咸安元年(371年)大司馬桓溫破前秦王鑒、張蚝軍於全椒城內積玉橋。太元四年(379年),兗州刺史謝玄率三萬精兵進駐白馬塘(天長東北)打敗前秦軍隊,安定江北。南北朝宋元徽元年(473年),置新昌郡,治塗中鎮(滁州市區)。大同二年(536年)置譙州。陳太建七年(575年),移盱眙之北譙州於塗中鎮,改稱南譙州。在東晉建立前後的數十年間,中原地區數以百萬計的人口流向南方,其中有士族地主,也有大量的勞動力,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技術也隨之而來,這對於推進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而與南朝統治中心建康一江之隔的「塗中」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地位重要,演變加劇。東晉統治者在南渡僑人比較集中的地區設置了與僑人籍貫同名的州、郡、縣以及行政機構,叫做僑置,在當時也造成了一些建置版圖的混亂。塗水流域在這一段時期內,建置迭更頻繁,撤並立州郡縣不斷,曾先後僑置過頓丘、南譙郡等。公元473年,劉宋元徽元年設立新昌郡,新昌城(即今滁城)成為郡治所在。其後100餘年間,又先後設過譙州、南譙州等。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正式設立滁州建置,州治在今滁州市區,隸屬於揚州江都郡。
自隋初始置滁州至今近1500年,滁州建置雖代有變遷,興廢交替,但滁州之名在唐宋元明清一統朝代卻少有更改,滁州轄境相當今市區和來安、全椒兩縣及南京市浦口區部分地區;濠州轄境相當今鳳陽、定遠和明光;天長屬泗州。 唐朝時,全國分為十道,市境屬淮南道。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滁州,置三縣,即清流、全椒、永陽(三縣隸滁州,治今滁州市區)。鍾離、定遠、招義(三縣隸濠州,治今鳳陽縣)、天長(隸泗州)。其中永陽縣建置於景龍三年(709年),五代十國時期改永陽縣為來安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滁州為永陽郡屬淮南道揚州。天寶七年(748年)因改唐玄宗誕日「千秋節」為「天長地久節」,千秋縣亦更名為「天長縣」。
唐中後期,出現藩鎮割據,土地兼並日益嚴重,社會矛盾加劇。天寶元年11月,淮西節度使劉展反唐,攻佔滁州。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龐勛率農民出身的戍卒起義,義軍將領丁從實率數千人攻破滁州,殺死刺史高錫望。到了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掃盪江淮,攻克滁州。
唐朝滅亡後,經歷了50年南北割據的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滁州先置於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吳國統治,後為南方「十國」的南唐政權所轄。(937年)楊行密部將徐溫養子徐知誥(原名李升),奪取吳政權,都金陵,建國南唐。滁州成為拱衛金陵的江北重鎮,南唐同光元年(923年)在滁州西北關隘處建清流關,雄偉險要,扼南北交通。
柴世宗領導的後周與南唐展開了激烈的角逐。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率軍破清流關,大破南唐兵馬,攻佔滁州城。世宗率軍親征,奪取南唐在江淮的十幾個州縣,南唐求和,後周與南唐隔長江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滁州成為前沿。柴世宗和後來成為宋太祖的趙匡胤在滁留下很多傳說。如全椒神山寺有一口「柴王井」。
北宋統一後,改道為路,宋代地方上有路、府、州、軍、監之設。監設於礦冶、牧馬、鑄錢、產鹽地區,軍設於要沖之處。監、軍多與府、州同級,府多設於較大而重要的州,各級長官稱為知某府事、知某軍州事、知某縣事等。路在府州之上。市境分屬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建隆元年(960年)滁州領清流、全椒、來安三縣,屬淮南東路(淮東);濠州領鍾離、定遠、招義三縣,屬淮南西路(淮西)。
北宋統一後近百年之間,江淮地區不見干戈,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一批賢臣先後任職滁州。至道元年(995年)。王禹偁貶守滁州,善政愛民,深得後來的歐陽修景仰。王歐兩人被滁州人稱為「二賢」。包拯也曾任過定遠和天長知縣。慶歷五年(1045年)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歐陽修任滁州知州,寬簡施政,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寺僧智仙為其建醉翁亭,歐陽修為此寫下了留芳百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他又在豐山之側建立了豐樂亭、醒心亭,並撰《豐樂亭記》、《菱溪石記》。
歐陽修知滁是滁州歷史上輝煌的一頁。《醉翁亭記》使滁之山水天下揚名,歐陽修在滁期間,吸引了一大批著名文人士大夫對滁州的關注,或來游、訪歐,或詩文唱和,如梅堯臣,蘇舜欽、韓琦、富弼、范仲淹以及政見不同的王安石,還有後學門生如曾鞏、蘇軾等人。歐陽修逝世後,蘇軾應滁州知州王詔之請,將「兩記」寫成碑帖,鐫刻於石碑上,「歐文蘇字」珠聯璧合,成為世代瑰寶。
南宋時,江淮一帶又成為宋金對壘的前沿,滁州城先後九次被金兵所陷,百姓外逃,城垣殘破,生產力受到破壞。滁州大地同時成為抗金的戰場。主戰派將領岳飛、韓世忠、張俊、李綱、楊沂中等,曾在江淮間給金兵以重創,滁州、天長、定遠、全椒等地都發生過激戰。乾道八年(1172年),辛棄疾出任滁州知州,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組織民眾訓練軍事,抗禦金兵,並向朝延上策「守江必先守淮」,再收復中原。辛棄疾還在滁州建起一座「繁雄館」和一座「奠忱樓」,寫下了充滿收復失地之情的《聲聲慢·滁州旅次登樓作和李清宇韻》等詞作。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舉南侵,南宋叛將李成領兵攻打滁州。知州向子伋面臨大軍壓境,誓不投降,率滁軍民在琅琊山摩陀嶺一帶壘石築寨,抵抗強敵,最終壯烈陣亡。
唐宋時期600年間,滁州經濟社會發展與遭受破壞交替出現。
唐代前期和北宋前期,由於統治新政和社會相對安定,江淮地區農業、水利、手工業在前代基礎上有所發展,田畝擴大、戶口增加,城鎮形成規制。滁州城池格局形成於唐初。據《兵要地誌》記載,唐武德三年(620年),城垣築有子城、羅城、月城;永徽年間(650—655年),向東北擴展,城周達7里258步,呈「申」字格局,四門均設城樓。北宋時期,城池又幾經修葺擴建。自歐陽修治滁始,滁州因名人效應和山水景觀而成為北宋中後期的一座文化名城。《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滁州有銅坑」。琅琊山銅礦古采坑中曾發現隋唐時期瓷片等遺跡。
唐宋時期,南北方經濟文化進一步交融,北宋末「靖康之難」,以及其後一段時間,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人口大遷移(第一次是兩晉時期)。經濟、政治、文化重心不斷南移。滁州因地處江淮間,滁河水路連通長江,陸路交通驛道扼守南北,護衛金陵,成為渡江涉淮的跳板。
地理區域的特點,常常使滁州成為割據和爭奪的戰場,「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南宋以後宋金南北對峙,滁州一帶兵禍頻仍,經濟、民生每每遭受嚴重破壞。
元朝創立行省制,市境先後屬江浙行省之揚州路滁州,河南江北行省之揚州路滁州(轄今市區和全椒、來安二縣)、安豐路濠州(轄今鳳陽、定遠二縣)、淮安路泗州(轄今明光、天長二縣)。 朱元璋起兵後在濠州奠定了建立明王朝的基礎,後璋率兵南下攻佔江淮重鎮滁州,威脅金陵。至正十四年十月,朱元璋在滁設伏兵打敗元朝丞相脫脫,次年,在滁州建太陽翊元帥府,率軍渡江攻打元軍,此後,又迎小明王韓林兒入駐滁州。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定鳳陽為中都。洪武三年,朱元璋追封已故的郭子興為滁陽王,在滁州建滁陽王廟祭祀。明朝洪武六年,兵部在滁州設立管理放牧繁殖軍馬的機構—太僕寺。令滁州軍民養殖馬牛。
明朝一些要員往來於中都(今鳳陽)、南都(今南京)之間,如宋濂扈從太子經滁州游琅琊山,寫下了有名的詩篇。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曾在滁州講學,收羅戚賢等一批弟子,影響很大,王陽明離滁州後,滁州人在其講學處建「陽明祠」以記之。江南才子文徵明父子都與滁州結下了諸多緣分,在滁州留下詩文碑刻。陳璉、胡松為一代名宦。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在醉翁亭內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
明朝時期,滁州為南京直隸州,直隸於南京(治應天府,今南京市),領來安、全椒二縣。其他州縣仍為鳳陽府管轄。
明朝後期,崇禎八年(1635年),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軍一部進占江北,次年正月攻滁州,太僕寺卿李覺斯知州劉大鞏等率眾守城,明總督盧象升率部駛援滁州,在城東至珠龍橋一帶大戰,打敗農民軍。
清朝實行省、道、府、散州四級行政體制,市境初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置安徽省後,改屬安徽省,至清末,鳳陽、定遠屬鳳陽府;明光、天長屬泗州直隸州(治今泗縣縣城);來安、全椒及市區屬滁州直隸州。 辛亥革命前後,皖東革命志士方紹舟等追隨孫中山先生,反清、討袁,光復起義,革命黨人活動頻繁。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皖東青年學生積極響應,新思潮在皖東傳播很快。1926年,滁州各地先後成立中共黨組織。民國16年(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到達滁州活動。5月28日下午,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乘鐵甲專車北上停靠今滁州火車站,乘轎去琅琊山游覽醉翁亭。民國26年(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佔領滁州城,皖東各地先後淪陷。日軍在皖東暴行累累。在抗日戰場上,國民黨軍隊(李宗仁指揮的第五戰區)在津浦鐵路南段和淮河一線進行了激烈的阻擊戰。皖東民眾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涌,人們用大刀、長矛、紅纓槍、土槍土炮同侵略者進行殊死搏鬥。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游擊隊,在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建立了津浦路東、路西抗日根據地(後統稱淮南抗日根據地)。劉少奇、羅炳輝、方毅、張雲逸、張勁夫、鄭位三、劉順元等人曾在這里戰斗。藕塘烈士陵園和半塔紀念碑昭示著先烈們的英雄業績。1945年8月,抗戰勝利。1946年,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新四軍主力北撤,堅持深入敵後游擊戰,反「清剿」恢復淮南解放區,支援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迎接全國解放。1949年1月皖東全境解放。
民國元年(1912年),安徽省廢道、府、州、廳,各府州縣直屬省府,滁州改為滁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7年,北洋政府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體制,市境各縣均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21年,析盱眙、滁縣、定遠、來安等縣地置嘉山縣。同年安徽省劃分為10個行政專員督察區,其中鳳陽、定遠屬第四專區,其餘各縣屬第五專區(專署駐滁縣)。
⑨ 安徽有哪些文化古跡
1、醉翁亭
景區內丘壑林泉、寺宇亭台、古道、古關隘均以其蔚然深秀,清幽淡雅而得天獨厚。境內大小山峰九九八十一座,層巒起伏,溝谷深邃,溪流潺潺,林茂深秀。
午間時分的醉翁亭,在陽光的襯托下,熠熠生輝,古樸優雅,給人一種智者陷入沉思之中的奇妙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