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古遺址
❶ 武漢有哪些跟近代史有關的歷史遺跡
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起義門、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湖北共進會舊址、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等。
1、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簡稱為(武漢)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等,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北端,又稱紅樓。原是清政府於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即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並通電號召各省起義。
1961年國務院公布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2、起義門
武漢起義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後,迅速控制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
中華民國成立後,為紀念武昌起義的勝利,中和門改名為起義門。城樓解放前已傾廢。1981年,城樓在原址修復;
2011年,依據古城牆圖紙,原樣恢復重修了333米城牆,同時增加辛亥革命碑林、風雨長廊、楚望亭、首義烽火石刻等,擴大為紅色旅遊景區。
3、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1926年10月10日,湖北省總工會成立,設機關於此,後中華全國總工會由廣州遷武漢,也在此辦公。
除李立三曾任省總工會委員外,蘇兆征、劉少奇、鄧中夏、項英、林育南等都曾在此任職。大革命失敗後,中華全國總工會遷至上海,湖北省總工會轉入地下。1959年在此籌建紀念館。
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湖北共進會舊址
共進會機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口上海街楚善里28號(原寶善里14號)。共進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後,孫武等先後回國運作革命,在漢口鴻順里等地設立機關。
1911年,為策應廣州起義,孫武又在此設立機關。同年9月,文學社與共進會聯合部署起義,在此設政治籌備處。
同年10月,孫武在此造炸彈失事,機關暴露。原建築已毀。現建築是後來重修。磚木結構二層樓,東向,硬山頂,紅瓦,面闊4.5米,進深12.8米。
5、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位於武昌區解放路259號,即現湖北武昌實驗小學院內,是原清「兩湖書院」地域。
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是大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國共兩黨為培養國民革命人才而合力創辦的高等軍事院校,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舊址佔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築尚存三棟磚木結構平房。
2013年舊址已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起義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口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湖北共進會舊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舊址
❷ 武漢有什麼名勝古跡
武漢的名勝古跡有黃鶴樓、起義門、大余灣、歸元寺、晴川閣、古琴台、古德寺、楚望台、長春觀等。具體介紹以下幾處名勝古跡:
1、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台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2、起義門
武漢起義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起義街,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的歷史見證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起義門原是武昌古城的中和門,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距今700多年歷史。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工程營起義後,迅速控制中和門,南湖馬炮營得以從此門入城,在城頭架炮轟擊湖廣總督府,掀開中國近代史新的一頁。
3、大余灣
大余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南距武漢城區68公里,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大余灣始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大余灣為核心的油菜花海,向前後延伸了有十多里距離,面積3000畝。
4、古琴台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始建於北宋,重建於清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腳下的月湖之濱,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是中國音樂文化古跡、國家AAA級景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市文物旅遊景觀之一。
5、楚望台
楚望台,位於武昌起義門東面山崗上,國家AAAA級景區。楚望台位於武昌梅家山,今起義門左側山岡。元朝末年,朱元璋進軍武昌,曾駐蹕梅亭山,在此聞報得第六子,高興地說:「子長,以楚封之」。
朱元璋當皇帝後,於洪武三年(1370年)封第六子朱楨為楚王。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楨就藩武昌,在梅亭山樹立分封楚王的御制碑文,並建「封建亭」。朱楨不忘父皇之恩,常在此遙望帝京,故又建「楚望台」。
❸ 武漢有哪些歷史遺跡和著名景點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簡稱為(武漢)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等,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北端,又稱紅樓。原是清政府於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即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並通電號召各省起義。
❹ 武漢有哪些革命歷史遺跡
「武漢二七紀念館」和「二七烈士紀念碑」
(漢口解放大道2499號)
中共中央機關舊址
(漢口勝利街135—137號)
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
(漢口中山公園西北角)
武漢國民政府舊址———南洋大樓
(漢口中山大道708號)
中共湖北省委暨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舊址
(漢口江岸區珞珈山街)
中華全國總工會暨湖北省總工會舊址
(漢口友誼街16號)
獨立團烈士陵園
(武昌街道口洪山南坡)
長江書店舊址
(漢口六渡橋北側)
賀勝橋烈士陵園
(江夏區賀勝橋鎮)
❺ 武漢的古建築
建築指1861年漢口開埠前的建築。據「武漢通」劉謙定統計僅為四塔(洪山無影塔、洪山寶塔、勝像寶塔、石榴花寶塔)二橋(白洋橋、保壽橋)一牌坊(漢陽共勉街石牌坊)。歸元寺;歸元寺屬曹洞宗,又稱歸元禪寺,居武漢四大佛教叢林之首,位於中國內陸最大城市武漢市漢陽區翠微路上,國家AAAA級景點,全國重點佛教寺院,是湖北省佛教協會和武漢市佛教協會的所在地,也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歸元寺建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與寶通禪寺、古德寺、正覺寺今稱為武漢佛教的四大叢林。歸元寺之名取佛經「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之語意。
歸元寺佔地4.67公頃,以建築完美、雕塑絕妙、珍藏豐富而聲震佛門,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及許多外國遊客包括各國政要如柬埔寨西哈努克國王、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等都曾先後來此觀賞。
歸元寺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收藏佛像最多的佛寺之一。
長春觀;
武漢長春觀位於武昌大東門東北角雙峰山南坡,黃鵠山(蛇山)中部,是我國道教著名十方叢林之一,為歷代道教活動場所。稱「江南一大福地」。觀內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創始人重陽祖師門人邱處機道號「長春子」命名。
前殿後廡門廊過道更臻於完善,形成一個分為左、中右三路依山勢而上、層層遞進的建築群體,結構嚴謹,布局得體。
中路主體建築為五進:靈官殿、二神殿、太清殿、古神壇、古先農壇,兩壇之間為「地步天機」和「會仙橋」。
右路為十方堂、經堂、大客堂、功德祠、大士閣和藏經閣等;左路為齋堂、寮堂、邱祖殿、方丈堂、世譜堂、純陽祠等。
主要建築為磚木結構,斗拱飛檐,樑柱欄板和殿內神龕的雕刻,細膩生動,精緻典雅,具有典型的湖北道教建築藝術特色。
洪山無影塔
位於武昌洪山公園內。古稱興福寺塔,因原在興福寺內,故名。傳夏至中午時分,此塔無影,故稱「無影塔」。為武漢地區現存的最古老的石塔。始建於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塔身八面均雕刻有佛祖、菩薩、羅漢、力士、供養人等造像。1963年因塔身傾斜,被從洪山東麓省軍區大院移至西南麓武昌洪山公園內復原,此塔為我國少數存留古式石塔之一。塔高11米,八角八面,實心塔身、斗拱飛檐,已經風化駁脫。塔上佛龕,已無佛影。塔身兩行石刻,字跡模糊,大致看出右側為「興福禪寺重X開山當代住持……」,左側是「浴佛日XX寺知事僧X傑謹題」字樣。該塔是仿木結構樓閣式塔,全部用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高11.25米。塔身密檐逐層緩緩上收,檐下磚雕的斗拱,層層支護,直到塔頂,使塔身穩健美觀,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
洪山寶塔
位於武昌洪山南麓、寶通寺的東北面。原名臨濟塔、靈濟塔。為紀念靈濟慈忍大師而命名。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隨寶通禪寺改名為寶通塔。俗稱洪山寶塔,因坐落洪山之故。該塔由元代該寺住持贈緣寇為紀念開山祖師慈忍法師募建。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動工,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竣工,歷時十一年建成。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完工。11953年進行了維修。塔坐北朝南,是一座仿木結構樓閣式磚石塔,八面七級,逐層收分,高45.6米,塔基周長37.3米。塔頂系6.5噸紫銅鑄就。塔身內部每層每面都有窗口,從底層到最上層有旋轉式石級可登。為省級保護單位。
勝像寶塔
也叫寶像塔,因其色白,又稱白塔或元代白塔。位於黃鶴樓正前,是黃鶴樓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築。用於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由於它的外形輪廓酷似燈籠,又有三國時諸葛亮在此燃燈為關羽水軍導航的傳說,曾被誤封「孔明燈」的稱號。因為該塔分地、水、火、風、空5輪,故也稱「五輪塔」。有時還被稱為「大菩提佛塔」。始建於元至正三年(1343年)。明清兩代,白塔與黃鶴樓同立在蛇山頭,相映成趣,聞名於世。清光緒年間,黃鶴樓被火焚毀,白塔倖存。1955年修建武漢長江大橋時,白塔拆遷至蛇山西部、京廣鐵路跨線橋旁,1984年,白塔又被遷入黃鶴樓公園西大門入口處內。195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石榴花寶塔
石榴花塔在龜山南麓漢陽公園內。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明清兩代曾重修,1918年又修。原在添福巷,1964年移此復原。現塔屹立重台前中央,高約4米,底徑1米許,全為青石所砌,三層六面實心,淺檐微翹。第三層正面鐫「石榴花塔」四字,第二層正面刻碑文,後面附「遷移小志」,皆為楷書。通體穩健挺拔,玲瓏娟秀。塔後和兩側,簇擁四排數十株石榴樹。
白洋橋
位於洪山區和平鄉。石拱橋,紅砂條石砌築。引橋和橋面青麻石鋪墊,橋中砌有磚石,上壘麻石護欄。全長約50米,寬10餘米。始建於唐朝,明弘治年間重建,明萬曆年間和民國四年曾對此橋進行過兩次維修,橋側立有明萬曆年間和民國初年碑記各一通,為武漢市文物保護。據《武漢公路史》記載:「明正統元年有司歲做木籠納土石於兩岸為墩,建造本橋。後柱陷橋斷,往來者仍涉足而渡。明弘治十七年,江夏縣官周璽路經北洋渡,見待渡者達二三百人,過渡者非五升谷不渡,終因舟小人多爭涌而上乃至翻沉,周向其友陳延英敘說所見。創導修建石橋。」
保壽橋
位於漢正街葯幫巷。始建於康熙初年(1662年),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陝水煙號商人集資加以重修,重修後的保壽橋寬丈余,長三丈,條石橋面。在青石橋欄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西秋月山陝水菸眾號建修」,另一面刻有「保壽硚」三個楷書大字,現橋身和拱已埋入地下,橋面已鋪水泥,成為巷道,兩側已被砌入商戶牆內,保壽橋的欄桿成了店鋪的門坎,損毀十分嚴重。為武漢市的市級保護文物。
漢陽共勉街石牌坊
原位於漢陽共勉街,明代遺物,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因建住宅樓被遷幾十米至附近今址。共勉街原是漢陽縣學所在地,明清時為考場,亦稱「貢院」。原縣學前的青石牌坊稱「貢院坊」。共勉街牌坊為四柱三間式石牌坊,每間下開一矩形門洞。坊柱頂有石式石牌坊,每間下開一矩形門洞。坊柱頂有石雕飾。
❻ 武漢著名 文物古跡
武漢 磨山楚城 索道
武漢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紅樓)
武漢 晴川閣
武漢 歸元寺
武漢 木蘭回山
武漢 木蘭天答池
武漢 黃鶴樓
武漢 東湖
武漢 東湖梅園
武漢 湖北省博物館
武漢 東湖落雁島
武漢 江漢路步行商業街
武漢 江灘公園
武漢 武漢植物園
武漢 武漢森林野生動物園
武漢 地球村歡樂世界
武漢 長江大橋
武漢 新洲道觀河 道觀河 報恩寺
武漢 古琴台
武漢 寶通寺
武漢 盤龍城遺址
武漢 九真山森林公園
武漢 龍王廟.南岸咀
武漢 木蘭古門風景區
武漢 中山公園 解放公園
武漢 東湖聽濤景區
武漢 長春觀
武漢 漢正街
武漢 九峰森林動物園
武漢 東湖鳥語林
武漢 「大好河山」生態休閑旅遊區
武漢 木蘭湖 免費
武漢 嵩陽森林公園
武漢 武漢東湖海洋世界
武漢 新世紀水族公園
武漢 武漢動物園
❼ 武漢有什麼名勝古跡
1,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
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簡稱東湖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毛澤東一生鍾愛東湖,將其稱為「白雲黃鶴的地方」。
2,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
3,木蘭天池
木蘭天池(Mulan Great Lake),是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重要組成部分。木蘭天池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北部的石門山。
4,歸元禪寺
歸元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興建。佔地153畝,有殿舍200餘間,各類佛教經典7000餘卷。
5,武漢革命博物館
武漢革命博物館位於武昌紅巷13號,下轄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昌毛澤東同志舊居、中共五大會址暨陳潭秋烈士早期革命舊址、武昌起義門舊址、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等革命舊址和場館,是風雲1927年的重要見證。
❽ 武漢的古跡
武漢的古跡還是很多的:黃鶴樓,古琴台,晴川閣,歸元寺,古德寺,寶通寺,卓刀泉寺,長春觀,劉備祭天台等等,都是值得一看的古跡景點。
❾ 武漢的古建築有哪些
武漢著名古建築,四塔(洪山無影塔、洪山寶塔、勝像寶塔、石榴花寶塔)二橋(白洋橋、保壽橋)一牌坊(漢陽共勉街石牌坊)。
❿ 武漢的名勝古跡介紹
武漢名勝古跡有黃鶴樓、歸元寺、晴川閣、古琴台、古德寺等。
1、黃鶴樓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屢毀屢建,現在的黃鶴樓於1985年建成。外形雄偉壯觀、古樸典雅,是武漢市的標志建築,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而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為武漢「江城」的美譽奠定了基礎。
2、歸元寺
歸元禪寺,武漢佛教四大叢林之一,位於武漢市漢陽翠微街西端。為清順治15年(1658年)由白光法師興建。
歸元禪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個各具特色的庭院組成,擁有藏經閣、大雄寶殿、羅漢堂三組主要建築,佔地面積17500多平方米。北院的主要建築是藏經樓,是一座兩側五開間的樓閣式建築,高約25米,頂為大脊,魚角搬爪,飛栱飛檐,古樸玲瓏;當面為四柱通天,雙鳳朝陽,五龍戲珠。整個建築精巧壯觀,金碧輝煌。
這里藏有許多佛教文物,除藏經外,還有佛像、法物、石雕、書畫碑帖及外文典籍,是國內收藏佛像較多的一個佛寺。
3、晴川閣
晴川閣坐落在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黃鶴樓夾江相望,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跡,也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又名晴川樓,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其名取自唐代詩人崔顥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有「楚四名樓」之譽。因與對岸黃鶴樓隔江對峙,相映生輝,被稱為「三楚勝境」。
該閣自創建以來,幾經興廢。現存建築是1983年依據清末晴川閣的歷史照片及遺址范圍進行復建的。復建後的晴川閣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荊楚雄風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迴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檐迴廊,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台,台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
4、古琴台
又名俞伯牙台,位於武漢市漢陽區龜山西麓,月湖東畔,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為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台以紀念。
古琴台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是武漢的著名音樂文化古跡,也是湖北省、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文物其一。
5、古德寺
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現有的大雄寶殿。後來發展成為佔地兩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
寺內建築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佛教文物和宗教設施全部被毀。古德寺作為武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進行了全面的修復,恢復其古樸庄嚴的原貌。
全寺的核心建築是圓通寶殿。此殿仿照緬甸阿難陀寺建造,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濃郁異域建築風格的、裝飾精美華麗而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寺廟,為漢傳佛教唯一、世界僅存兩座此類風格的佛教建築之一,具有重要的宗教、建築和文化歷史價值。
圓通寶殿為單層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內空高16米,可容百人,其宏大寬綽也是其他漢傳佛教的大雄寶殿所鮮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