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戶遺址新聞
⑴ 觀音寺的寺院歷史
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南八公里處,觀音寺鎮政府南側,前有姬水衿帶,後有黃崗拱衛,東臨南水北調運河,遙望新鄭國際機場;南連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戶遺址,遠眺陘山風光;西毗鄭禹公路,仰觀黃帝文化景區,及森林公園具茨山;北依黃帝故里、鄭韓古城新鄭。觀音寺歷史悠久,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據寺院現有碑文推測觀音寺始建於我國南北朝時期北齊,興盛於盛唐:在現原址之北,寺院僧眾數百人,房屋二三百間,佔地數百畝,分前東院西院,後東院西院,四院僧眾恪守「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規,僧眾應飲食隨宜,務於勤儉,各院僧眾各種地一百二十五畝,全體僧眾均出坡勞動。時之,廟宇規模宏大,殿堂雄偉,香火鼎盛。寺內出家僧眾雲集,每天誦經念佛,嚴持戒律,弘揚佛法,利益一方眾生,別有名勝古剎之風貌。至今新鄭還有「萬僧崗、和尚坡」之地名。唐朝繼續沿襲前朝僧官制度,管理寺院僧尼,觀音寺便有「世襲替代僧官」之始。據傳,新鄭有士子,德才兼備,高中狀元,當朝皇帝下詔封為僧官,駐地觀音寺,統管所有大小寺院及違犯國法的僧尼,並派遣少林寺武僧、相國寺文僧輔佐新科狀元一同治理,「重犯者刑於西紅丼」其時,觀音寺及其苑林「儀觀雄偉」,遠近聞名者紛至沓來,社會名流「皆樂游其地」。
觀音寺歷唐、明兩朝興盛之後,明清交替之際,受戰亂毀壞、風雨侵蝕,殿宇破落,故重修。後又有乾隆、咸豐年間重修大雄寶殿、金剛殿、伽藍殿等記載,甚為詳細。據咸豐年間石碑記載,奉官府之命,當時住持元泰及新鄭駐防海門張步雲共同監工,在寺中加蓋後東院一處,創辦「潩陽學」,義務教授聖賢教育及佛學。
今觀音寺遺留石碑數十之多,詳細為我們講述了觀音寺的歷史沉浮,至中華民國十二年,觀音寺最後一位僧官往生後,這一制度被廢除。1930年左右,時河南督軍府驅散僧眾,將寺院土地全部納入官府,後雖經遠近信眾發心,但香火逐漸衰落,後經戰亂,寺院舊址幾乎殆盡。至此觀音寺歷朝歷代所經歷的輝煌都成為了歷史。只有因寺而得名的「觀音寺鎮」依稀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⑵ 我們如何保護我們文明與文化的命脈作文
南水北調世紀工程 文物保護文明命脈
一張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河南段2006年開工文物保護項目示意圖上,密布著墓地、遺址、古建築、古樹、古化石五大類77個項目。
河南省文物局昨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來自全國34家考古發掘單位經過去年1年的共同努力,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重要收獲,共發掘古城址5處、古遺址25處、古墓葬54處,共出土各類文物27500餘件。專家稱,1年的考古成果,堪稱8000餘年的河南歷史文化縮影。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首先發現,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目前已知河南歷史文化的最早起源。去年6月,在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占壓8萬平方米的河南省新鄭市唐戶遺址,考古人員發掘4000平方米,就發現了斐李崗文化堆積及宋金墓葬等一批遺跡和遺物,而去年1年,整個中線文物保護項目,所完成發掘面積就達26萬平方米。
專家說,所發掘遺址和出土文物,就像一個個鮮明的路標,展現了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不斷的悠久文明史。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介紹說,許多出土文物具有重要價值,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的徐家嶺墓地清理的一座戰國早期楚國貴族墓葬,出土了一件小口鼎,鑄有清晰的銘文達50餘字,彌足珍貴。安陽市固岸墓地首次發現一方有明確紀年的東魏墓誌磚,為研究豫北地區北朝時期的葬俗、葬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一些考古新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如溫縣徐堡城址為龍山晚期的古城址,城牆、壕溝等重要遺跡保存較好,填補了豫西北、晉東南地區龍山城址的空白,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及發展和早期夏文化研究具有較大價值;滎陽關帝廟商代遺址,為研究商代晚期京畿地區以外的聚落形態和社會生活等課題提供了依據。
據介紹,已發現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和出土文物的比對分析整理工作正在進行,專家們期待著有更新更重要的發現。
⑶ 唐戶有多少名人
唐戶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內部和南部,地處潩水河容與九龍河兩河匯流處的夾角台地上。潩水河從遺址東部自北向南、九龍河從遺址西部自西北向東南環繞流過,在遺址南部約1公里處交匯後繼續東南流,注入潁河。遺址東、西、南三面環水,地勢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高度123-126米。
唐戶遺址面積約140餘萬平方米,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300—860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
唐戶遺址所在地歷代相傳稱該地為「黃帝口」,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戶遺址文化遺存堆積豐富,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
中文名
唐戶遺址
地 點
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南
遺址面積
140餘萬平方米
南北長
1860米
別 名
黃帝口
⑷ 作文留住我們的文化命脈
南水北調世紀工程 文物保護文明命脈 一張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河南段2006年開工文物保護項目示意圖上,密布著墓地、遺址、古建築、古樹、古化石五大類77個項目. 河南省文物局昨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來自全國34家考古發掘單位經過去年1年的共同努力,文物保護工作取得重要收獲,共發掘古城址5處、古遺址25處、古墓葬54處,共出土各類文物27500餘件.專家稱,1年的考古成果,堪稱8000餘年的河南歷史文化縮影.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首先發現,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也是目前已知河南歷史文化的最早起源.去年6月,在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占壓8萬平方米的河南省新鄭市唐戶遺址,考古人員發掘4000平方米,就發現了斐李崗文化堆積及宋金墓葬等一批遺跡和遺物,而去年1年,整個中線文物保護項目,所完成發掘面積就達26萬平方米. 專家說,所發掘遺址和出土文物,就像一個個鮮明的路標,展現了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不斷的悠久文明史.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介紹說,許多出土文物具有重要價值,如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源頭的徐家嶺墓地清理的一座戰國早期楚國貴族墓葬,出土了一件小口鼎,鑄有清晰的銘文達50餘字,彌足珍貴.安陽市固岸墓地首次發現一方有明確紀年的東魏墓誌磚,為研究豫北地區北朝時期的葬俗、葬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一些考古新發現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如溫縣徐堡城址為龍山晚期的古城址,城牆、壕溝等重要遺跡保存較好,填補了豫西北、晉東南地區龍山城址的空白,對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及發展和早期夏文化研究具有較大價值;滎陽關帝廟商代遺址,為研究商代晚期京畿地區以外的聚落形態和社會生活等課題提供了依據. 據介紹,已發現遺址的進一步發掘和出土文物的比對分析整理工作正在進行,專家們期待著有更新更重要的發現.
⑸ 唐戶有多少年歷史
唐戶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部和南部,地處潩水河與九龍河兩河匯流處的夾角台地上。潩水河從遺址東部自北向南、九龍河從遺址西部自西北向東南環繞流過,在遺址南部約1公里處交匯後繼續東南流,注入潁河。遺址東、西、南三面環水,地勢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高度123-126米。
唐戶遺址面積約140餘萬平方米,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300—860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
唐戶遺址所在地歷代相傳稱該地為「黃帝口」,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戶遺址文化遺存堆積豐富,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
中文名
唐戶遺址
地 點
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南
遺址面積
140餘萬平方米
南北長
1860米
別 名
黃帝口
⑹ 唐戶遺址的介紹
唐戶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西部和內南部,地處容潩水河與九龍河兩河匯流處的夾角台地上。潩水河從遺址東部自北向南、九龍河從遺址西部自西北向東南環繞流過,在遺址南部約1公里處交匯後繼續東南流,注入潁河。遺址東、西、南三面環水,地勢北高南低,台地高出河床7-12米,海拔高度123-126米。唐戶遺址面積約140餘萬平方米,南北長1860米,東西寬300—860米,其中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唐戶遺址所在地歷代相傳稱該地為「黃帝口」,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戶遺址文化遺存堆積豐富,包含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周文化,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
⑺ 有熊國的遺址
根據有熊國君活動的范圍又與考古學的仰韶文化分布一致,而黃帝有關發明創造,可多在仰韶文化中找到相關的遺存,仰韶文化是黃帝時代文化的遺存。仰韶以前的裴李崗文化,可能是黃帝之前的少典部落創造的文化遺存。
這里應當指出的是:其一,古代「有熊國」的地域,要比當前的新鄭的地域廣,當應包括禹州的東北部、長葛的北部、新密的東部、中牟的西南部、尉氏的西部、鄭州市區的南部,以及山東省的一部分。
有熊始於少典,黃帝繼為有熊國君(實為部落首領)。黃帝是少典之子,比黃帝早的古文化遺存也應當有。我們已將仰韶文化視為黃帝時代的遺存,比仰韶文化早的裴李崗文化當為少典時期的文化遺存。而裴李崗文化因首先發現於新鄭裴李崗而由此得名。經過考古學者近30年的工作,這種文化遺存共有130餘處。分布也比較廣泛,東到項城後高老家,西至嵩縣塢稍嶺,北達林州蒿園、濮陽孫悝城,南抵潢川雙崗。主要分布在嵩山周圍的縣境內,如登封、鞏義、新密、新鄭境內。新鄭除裴李崗遺址外,還有唐戶、西土橋、沙窩李、崗時、洪府、店張等處⑧。特別是唐戶遺址面積較大,內涵豐富,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時期遺存,新石器文化從早期到晚期相連,這樣就將中國歷史上古代的少典、有熊一直到禹的文化連接起來。黃帝的發祥地當是以古新鄭(包含但不限於今河南新鄭)為中心的豫中地區,以後不斷擴大到黃河中下游地區,對周鄰文化有較大的影響,為中華民族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⑻ 唐戶遺址的遺址意義
唐戶遺址文化堆積豐富,是一處跨時代的聚落群址,從上世紀七十年代發現至今,一直為研究者所重視。通過2006年、2007年、2008年連續三年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使我們對唐戶遺址的認識更進一步。1、裴李崗文化發現後,經過在河南省范圍內的調查,目前已發現裴李崗文化遺址160餘處。這類遺址多分布在山前洪積扇區或淺山區的河旁階地上,聚落面積均較小。唐戶遺址經調查、勘探,確認裴李崗文化遺存面積達30萬平方米,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屬於裴李崗文化聚落群的一級聚落遺址。 2、唐戶遺址發現裴李崗文化時期房址65座,是我國目前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時期房址最多的一處遺址。從平面布局分析,第四和第五區居址的布局形式已具有環壕防禦性質和凝聚式向心布局的特徵。第四居址共發現房址23座,主要分布於Ⅲ區東北部濠溝(G11)內側階地上。經勘探和發掘初步認定該溝呈東南-西北向,向西呈環狀與九龍河相接,為一條自然濠溝。跨發掘區Ⅱ、Ⅲ、Ⅳ區,已知長度300餘米,寬約10—20米,最寬處達40米,深約2—4米,該組房址在選址方面有意識將居住基址定在溝旁階地上,房屋依溝的自然走向布局,一方面便於生活用水、排水及廢棄物的處置,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防禦野獸侵擾的屏障作用。第五區房址基本呈西北-東南向布局,分為南、北兩組。北邊一組共有房址18座,以面積最大、方向呈南北向的F46為中心,其外圍的F39、F40、F45、F47、F50等5座房址門向基本朝向F46,此外,F35、F36、F37、F38、F41門向基本向南,呈環狀分布於F46的前方,具有內向凝聚式布局和前排防衛的性質。南面一組共有房址16座, 該組房址以門向朝南的F42面積最大,周圍的F24、F26、F27、F29、F34、F43等房址的門向朝向F42,也具有以F42為中心內向布局特徵。從考古發掘來看,西安半坡、臨潼姜寨等仰韶文化遺址聚落布局為典型的內向凝聚式布局,聚落以廣場為中心,房址分布在廣場周邊,門向均朝向廣場,這種布局方式和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房址布局有相似之處。因此我們認為,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聚落中出現的內向凝聚式布局為仰韶時代半坡、姜寨等遺址的內向凝聚式布局找到了源頭。3、G12呈西北-東南向環繞於IV區居住基址的外圍。揭露長度約35米,溝殘寬約0.30—0.45米,殘深0.40—0.50米。在T0512東北部,有一處寬約0.80米的間隔,當是居址出入外部的通道。我們推測該溝內可能立有籬笆柵欄,應為居住基址外圍的防護設施。 G13 由三條支流由依地勢由北向南延伸,匯流後向西南地勢低窪處流出,雖然與灰坑之間存在打破現象,但其流經區域均從房址外圍穿過,推測應為居住基址內的排水系統。排水溝的發現,表明當時的人們已充分考慮到人地關系,懂得利用自然地勢來建造排水設施,保持居住區的乾爽。反映了當時人們先進的建築構思。5、在F26、F39等房屋中發現有加工石器的跡象,這些房址地面均不平整,在地面上發現有呈扇面分布的碎小石片,特別是F39內發現的一件細石器石核,具有明顯的打擊痕跡,說明這些房屋不僅具備居住功能,而且已經作為生產工具的加工場所。 6、從目前對唐戶遺址的調查看,在遺址東部的潩水河東岸、南部九龍河河岸斷崖地層內,發現舊石器及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4處。特別是潩水河東岸舊石器地點,是一處大型石器加工場所,出土有豐富的石製品,主要有石英石片、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這4處舊時器地點的發現,說明至少在晚更新世,這里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唐戶遺址舊石器地點及裴李崗文化層石核、石片等遺物的發現,為進一步探討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過渡提供了新材料。唐戶遺址裴李崗文化時期大面積居住基址的發現進一步豐富了鄭州地區裴李崗文化的內涵,居住基址分區、分片布局,從社會學角度為探討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家庭組織的出現提供了重要資料。這對深入研究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的聚落形態,房屋建築方式、家庭、社會組織及裴李崗文化的性質、分期等具有非常重大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