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尉遲寺遺址
⑴ 剛到蒙城,這里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啊,景點什麼
九頂靈山寺
九頂靈山寺位於蒙城縣城西北16公里小澗鎮狼山山頂,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共十三間,分兩進院落,有院牆圍護,總體為磚石結構。
蒙城縣雙公廟
莊子祠
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莊子祠舊址上重建莊子祠。2008年後,該縣增設了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莊子草堂、莊子養生院、五五池、逍遙池等新景觀。全祠佔地52畝,由仿漢代祠堂建築群和東西萬樹園等景觀構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⑵ 安徽蒙城縣的尉遲寺遺址是如何體現出古代村落的存在的
尉遲寺遺址位於安徽省蒙城縣許町鎮畢集村東150米處,是皖北地區最大的一處古代村落遺存,1989—1995年發掘。大型紅燒土排房建築,是尉遲寺遺址的一大特色。經過考古工作者幾年的發掘,共清理出成排成組的紅燒土房基40餘間。房屋多為東南一西北向,門向西南;少數為東北一西南向,門向東南或西北,形成一個具有向心力的聚落共同體。每間房子的面積約在8-20平方米。其建築工序均經過了挖穴、立柱、抹泥、燒烤等過程。房子雖然成排成組,但都以單間獨立,未發現套間,體現了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居住形式。每間房子根據面積的大小,分別設有一門或兩門,房內都有數量不等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最多達80餘件,這些房子分別起著居住和儲藏的功能。在有的排房前面,發現有用小紅燒土粒鋪墊的大型活動廣場,是當時人們集體活動的地方。這樣,一幅生動的先民生活的畫卷就展現在我們眼前。
⑶ 安徽蒙城有什麼遊玩的地方
安徽蒙城可以遊玩的地方有:尉遲寺遺址,文廟,萬佛塔,庄祠。
1、尉遲寺遺址
尉遲寺遺址位於蒙城許疃鎮境內目前內保存較完整、規模較汶口文化主原始社聚落遺存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998至今先進行12發掘共土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央電視台、民報、光明報、文物報、北京晚報、新民晚報、文化周報及北京、河北、山東、安徽等其幾十家媒體都曾作報道20017月公布全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尉遲寺遺址保護與展示規劃已家文物局審核通。
⑷ 尉遲寺遺址的簡介
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安徽省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約200米處,是國內保存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從1989年至今,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在一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共清理出房跡78間,墓葬300餘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出土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為研究皖北地區原始社會中、晚期的歷史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
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尉遲寺一帶的自然景觀十分優美。溪水潺潺,林木蔥蔥,各種動物游盪河畔林間,戲水覓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創造著豐富多彩的古代文化,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通過發掘使這座沉睡了五千年之久的古代遺址重放光彩,並以它獨具特色的文化面貌展現著當時人們的居住形式、活文化生、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
⑸ 蒙城縣有什麼景點
萬佛塔
萬佛塔 萬佛塔位於蒙城縣城中心,因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近萬軀而得名。此塔為宋代建築風格,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造型優美,現已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莊子祠
莊子祠
莊子祠,宋元豐元年(1078年)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始建莊子祠,大文學家蘇軾著《莊子祠堂記》。原址在渦河北岸,後被洪水所沒。明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吳一鸞重建莊子祠,規模宏大,蔚為壯觀。明崇禎五年(1632年),知縣李時芳重修莊子祠。今天,宋、明時期莊子祠均已不在。1995年6月,縣委、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堂舊址重建莊子祠,聘請中國科學院著名古建築專家張馭寰作總體設計。第一期工程已告竣,分漢圍牆、東西萬樹園圍牆、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二期建設項目為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台、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道舍、客舍等,目前,已籌建完畢。 馬公府 馬公府位於蒙城縣馬集鎮境內,系清末抗日愛國將領馬玉昆府第,是目前皖北地區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存有大量磚雕、木雕,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09年,蒙城縣委縣政府對馬公府進行保護維修,維修主體工程於2010年初完工,文化內涵充實也已完成,2010年3月底對外開放,現已成為一處文化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⑹ 尉遲寺遺址的介紹
尉遲寺遺址,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許曈鎮畢集村東150米,是5000年前人類文化遺址。該遺址是國內目前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存,東西長約37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遺址地上曾建有一寺,相傳是紀念唐代大將軍尉遲敬德在此屯兵而建,故稱「尉遲寺」。遺址中的紅燒土排房是我國迄今為止已經發現的最完整、最豐富、規模最大的史前建築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隊,從1989年起,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在一萬平方米的范圍內,共清理出房跡78間,墓葬300餘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尉遲寺遺址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
⑺ 蒙城旅遊景點大全
九頂靈山寺九頂靈山寺位於蒙城縣城西北16公里小澗鎮狼山山頂,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共十三間,分兩進院落,有院牆圍護,總體為磚石結構。九頂靈山寺
馬公府
馬公府坐落在蒙城縣馬集鎮境內,為晚清一品當朝馬玉昆府邸。馬公府存房屋46間,分前後兩進院子,後院又分為東西兩院,整個建築為「品」字型,磚木框架結構,房梁一般為三層垛梁,存有大量磚雕、木雕。馬公府板橋集戰斗紀念館板橋集戰斗紀念館位於蒙城縣板橋集鎮雪楓公園內,紀念館是為紀念板橋集戰斗而建,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0平方米。館內展示了100多幅圖片和部分實物,同時收藏了120名將軍的題字,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板橋集戰斗紀念館萬佛塔萬佛塔又名插花塔、興化寺塔、慈氏寺塔,位於蒙城縣城中心。因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近萬尊而得名。萬佛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塔的四正面辟門,其餘四面砌作假窗,上檐第二、第三層用磚砌作塔檐平座。萬佛塔
蒙城縣文廟
蒙城文廟又名蒙城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1284年),是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築有靈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和大成殿。蒙城文廟尉遲寺史前文化遺址
尉遲寺史前文化遺址位於蒙城縣東北20公里處,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遣址,為大汶口文化演化中的一種新的類型,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聯盟最高首領所居住的村寨或城堡,距今5000年左右。尉遲寺史前文化遣址
雙公廟
雙公廟位於蒙城縣呂望鎮,始建於唐,清末重修,是安徽省少有的唐代廟宇。尚存前殿3間,供奉莊子,後殿3間,供奉姜子牙。雙公廟為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140平方米。蒙城縣雙公廟莊子祠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莊子祠舊址上重建莊子祠。2008年後,該縣增設了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莊子草堂、莊子養生院、五五池、逍遙池等新景觀。全祠佔地52畝,由仿漢代祠堂建築群和東西萬樹園等景觀構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⑻ 蒙城的文化
蒙城,古稱漆園,始建於殷商,聖賢莊子曾為漆園吏,唐天寶元年(742年)更名為蒙城縣,馳名中外的道家文化聖地。境內有萬佛塔、文廟、莊子祠、九鼎靈山寺、尉遲寺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其中位於縣城東北的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遺存,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199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已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黃淮海大平原腹地的蒙城,已經有五千年文明的輝煌歷史,她每一處遺跡,無不烙上時代的足音,無不昭示著蒙城這塊熱土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
馬公府 馬公府位於蒙城縣馬集鎮境內,系清末抗日愛國將領馬玉昆府第,是目前皖北地區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民居,存有大量磚雕、木雕,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2009年,蒙城縣委縣政府對馬公府進行保護維修,維修主體工程於2010年初完工,文化內涵充實也已完成,2010年3月底對外開放,現已成為一處文化旅遊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莊子祠
莊子祠,宋元豐元年(1078年)蒙城縣令、秘書丞王競始建莊子祠,大文學家蘇軾著《莊子祠堂記》。原址在渦河北岸,後被洪水所沒。明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吳一鸞重建莊子祠,規模宏大,蔚為壯觀。明崇禎五年(1632年),知縣李時芳重修莊子祠。今天,宋、明時期莊子祠均已不在。1995年6月,縣委、縣政府在宋代莊子祠堂舊址重建莊子祠,聘請中國科學院著名古建築專家張馭寰作總體設計。第一期工程已告竣,分漢圍牆、東西萬樹園圍牆、大三門、影壁、山門、逍遙堂。二期建設項目為古衡門、濮池、五笑亭、觀台、觀魚橋、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道舍、客舍等,目前,已籌建完畢。
尉遲寺遺址
尉遲寺遺址位於蒙城許町鎮境內,是目前國內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98年至今先後進行了12次發掘,共出土各種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貴文物近萬件。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物報、北京晚報、新民晚報、文化周報及北京、河北、山東、安徽等其他幾十家媒體都曾作過報道。2001年7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尉遲寺遺址的保護與展示規劃」已被國家文物局審核通過。
萬佛塔
萬佛塔位於蒙城縣城中心,因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近萬軀而得名。此塔為宋代建築風格,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造型優美,現已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⑼ 安徽蒙城的歷史來歷
五帝時期 距今約4500年至4000年,「尉遲寺人」,沿北淝河擇高地而居。從出土的農耕文物判斷,他們已與中原華夏的高辛氏族和禹氏族,有了融合關系。 夏 《禹貢》:屬豫州之域。巴、過、戈氏族居於渦、淝間。 商 北冡山,乃《詩經·殷武》所記之景山;乃《竹書紀年》:盤庚自奄遷都的「北冡」;明嘉靖《壽州志》:「北冡」為商湯會盟之地; 《國語》記為「蕭蒙」之「蒙」;故蒙古稱景亳,湯的初都。今古城垣猶存,且有「殷社」古碑。 商時,蒙境有冡、嵇二方國。明萬曆《蒙城縣志》雲:「蒙為國,且數千年,舊故無志,於壽陽志中見之。」舊志又稱:商時為「北冡」。羅泌《路史》辯:「北冡,蒙字爾」。故「北冡」乃蒙也。 西周 為蒙國(見《阜陽地區志》)。 春秋 蒙國和蕭國(今蕭縣境)被宋國並吞,為宋「蕭蒙」之地(《國語·楚語下》雲:「宋有蕭蒙」)。宋昭公曾將「蕭蒙」封給其弟公子鮑,鮑即宋文公。宋楚反復爭奪「蕭蒙」,「蕭蒙」歸屬不定。 戰國 「蕭蒙」屬楚。莊子出生之「蒙」,即「蕭蒙」之蒙。 戰國末,楚於蒙故邑(今檀城)置蒙縣。 秦 蒙縣屬泗水郡(一說屬碭郡)。 西漢 置山桑縣,屬沛郡,治所仍為今檀城。 東漢 光武封橫野大將軍王常為山桑侯,建山桑侯國。王常子王廣時,國除,復置山桑縣,屬汝南郡。 三國 屬魏國豫州譙郡,後劃歸汝陰郡。 西晉 屬譙郡。 東晉 屬譙郡。 北魏 取南朝宋淮北之地後,廢山桑,於皇興年間(467年-470年),置渦陽縣,屬魏譙州南焦郡,治所遷至今蒙城渦河北岸漆園故址。 太和(477年-499年)中,改譙州為渦州,渦陽為州治(見《水經注》)。 景明(500年-503年)中,置渦陽郡(渦陽為郡治)。 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取渦州,改置西徐州,渦陽仍為州治,治所遷至渦河南岸。梁同時置北新安郡(治今渦陽蒙關店)。 東魏 武定六年(548年),東魏取梁之西徐州、北新安郡,復置譙州、譙郡、渦陽縣,改北新安郡為蒙郡,轄蒙(蒙關店)、勇山(今渦 陽丹城集)二縣(見《輿地廣記》、《安徽建置沿革》)。 北齊 廢蒙郡,保留蒙縣。 北周 仍為譙州、譙郡、渦陽縣(治今蒙城縣)。蒙縣、勇山廢,並入渦陽縣。 隋 開皇初,廢郡,渦陽縣屬譙州。 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渦陽縣為淝水縣(治所今芮集),屬譙州。 大業七年(611年),復改淝水縣為山桑縣,屬譙州。 唐 貞觀十七年(643年),山桑縣屬河南道亳州。 天寶元年(742年 ),改山桑為蒙城縣(治所遷至今蒙城。縣名沿襲迄今,故以下只記隸屬變化),屬河南道亳州。 五代 屬亳州。 北宋 屬淮南東路亳州。 政和六年(1116年),屬安豐軍(治壽州)。 金 屬南京(開封)路壽州。 元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屬河南行省(治開封)安豐路(治壽州)。 至政二十六年(1366年),屬江南行省(治今南京)安豐路。 明 屬南京鳳陽府壽州。 清 順治二年(1645年),屬江南省鳳陽府壽州。 康熙十五年(1676年),建安徽省,蒙城屬安徽省鳳陽府壽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安徽省穎州府。 民國 元年(1912年),屬安徽省壽州。 三年,屬安徽省淮泗道(道尹駐泗縣)。 十七年,直屬安徽省。 二十一年,屬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泗縣)。 二十七年(1938年),屬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治阜陽)。 二十七年六月,中國共產黨建立板橋區抗日民主政府。 三十三年(1944年)十二月,蒙城北境建立宿蒙縣,屬中共淮北路西第二行署。 三十四年十二月,宿蒙縣屬華中區第八行署。 三十六年六月,宿蒙縣屬豫皖蘇區第三行署。 十一月,縣南境中共建立蒙城縣,屬豫皖蘇區第六行署。 新中國時期 1949年3月,裁撤宿蒙,宿懷、蒙城(渦河南)、雪渦四個邊區縣,建立蒙城縣,原蒙城轄區恢復。屬豫皖蘇區第六行署,4月,屬皖北行署阜陽專區。 1952年4月,屬安徽省阜陽專區。 1971年3月,屬安徽省阜陽地區。 2000年6月,屬安徽省亳州市。 2009年,現轄3街道辦事處,14鎮,3個鄉,1個林場。 *街道辦事處:城關街道辦事處 莊周街道辦事處 漆園街道辦事處 *鎮:壇城鎮、雙澗鎮、小澗鎮、三義鎮、樂土鎮、柳林鎮、許町鎮、大興鎮、岳坊鎮、楚村鎮、立倉鎮、范集鎮、馬集鎮、板橋集鎮。 *鄉:籬笆鄉、王集鄉、小辛集鄉。 *林場:白楊林場。 2000年,蒙城縣轄18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106749人,其中: 城關鎮 90815 雙澗鎮 56001 小澗鎮 56884 漆園鎮 55778 壇城鎮 36146 范集鎮 38050 許町鎮 43407 板橋集鎮 66153 馬集鎮 39789 田橋鎮 16413 岳坊鎮 50579 柳林鎮 34775 立倉鎮 46385 常興鎮 36358 楚村鎮 42833 樂土鎮 47165 三義鎮 60939 籬笆鎮 52779 王集鄉 40603 移村鄉 23990 小辛集鄉 41003 呂望鄉 26121 羅集鄉 40641 白楊未批鎮 17108 莊周虛擬鄉 46034 2004年底,蒙城縣轄18個鎮、5個鄉:城關鎮、雙澗鎮(副縣級)、小澗鎮(副縣級)、漆園鎮、壇城鎮、范集鎮、許町鎮、板橋集鎮、馬集鎮、田橋鎮、岳坊鎮、柳林鎮、立倉鎮、常興鎮、楚村鎮、樂土鎮、三義鎮、籬笆鎮、王集鄉、移村鄉、小辛集鄉、呂望鄉、羅集鄉;白楊林場。 2006年,經省政府同意,省民政廳下發《關於同意蒙城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4月5日,蒙城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面展開。全縣鄉鎮由原來的25個調整為15個,平均人口由原來的5萬人增至8萬人以上,鄉鎮平均面積由原來的84平方千米增至140平方千米。 蒙城縣轄13個鎮、2個鄉:城關鎮(漆園鎮並入)、雙澗鎮、小澗鎮、壇城鎮、許町鎮、板橋集鎮、馬集鎮、岳坊鎮、立倉鎮、楚村鎮、樂土鎮、三義鎮、籬笆鎮、王集鄉、小辛集鄉。
⑽ 誰能告訴我蒙城的歷史
蒙城,古稱漆園,始建於殷商,聖賢莊子曾為漆園吏,唐天寶元年(742年)更名為蒙回城縣,馳名中外的答道家文化聖地。境內有萬佛塔、文廟、莊子祠、九鼎靈山寺、尉遲寺遺址等眾多名勝古跡。其中位於縣城東北的尉遲寺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遺存,被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1994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已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處黃淮海大平原腹地的蒙城,已經有五千年文明的輝煌歷史,她每一處遺跡,無不烙上時代的足印,無不昭示著蒙城這塊熱土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