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最古老遺址在那裡
1. 懷遠民風民俗,傳統的,謝啦!
在客家人遷移修水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里,本地人和客家人互不通婚。由於封建時代,婚配問題不完全是家庭問題,是與政治地位、姓氏宗族,改善相互關系所攸關的問題,要受到宗族和社會的干涉,說到底,是和社會關系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就有個講究"門當戶對"的規定。各個姓氏的宗譜都載有關於婚姻問題的"家訓"。如曾、吳兩姓的家訓中就有這樣一段文字:"夫婦為人倫之始,萬化之源,故兒婚必擇其婦之德,女嫁必擇其婿之賢……匹配不均,門戶不對,識者恥之。"其他譜牒所載甚多,不必重復。懷遠人出身低微,很明顯與當地人"門不當戶不對",所以不可能通婚。隨著時間的推移,懷遠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本可以逐步改變這一狀況,就因為戴上了"懷遠人"這頂具有等級意義的帽子,仍然被本地人瞧不起而不能通婚。自然客家人也不甘受委屈,在遭受歧視的時候,這種委屈心態就轉化為逆反心理:"你瞧不起我,我還瞧不起你呢。"因而相當長時間里彼此互不通婚,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另外,語言和生活習慣的差異也是通婚的障礙之一。當時,本地人很難聽懂客家話,不喜歡"大腳婆"[9],加上封建社會的婚配是"父母之命,媒酌之言",男女雙方沒有自由戀愛的權利,所以,互不通婚就形成長期的習俗。
此外,還有習俗上的其他方面的歧視與抗爭。例如,不準懷遠人到本地人所建神壇、廟宇朝拜,不準參加本地人的集會和民間組織,甚至不準過本地所修的橋和路等等。面對本地人的歧視,懷遠人並沒有屈服和氣餒,一方面通過艱苦奮斗,努力發展生產,改善經濟狀況,積極培養人才,逐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另一方面發揚客家人做善事做好事的美德,大力興辦公益事業,如捐建南崖渡,修造"善渡橋"、"福星橋"、"珠源橋"等,在梯雲書院、華國堂、山口施加園、安鄉沙堝里、安鄉十一都、安鄉十三都、黃沙橋、奉鄉何家咀、武鄉漫江等處建造文昌宮9所,在武鄉山口、泰鄉梁口、安鄉沙堝里等處建造天後宮3所,大部分姓氏都在縣城建造了宗祠,與本地人形成對峙。這樣,不僅顯示了懷遠人的經濟實力和人才實力,而且展現懷遠人的精神風貌,使本地人刮目相看,贏得了社會的公認,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地位。
二、互通與協作階段
人們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總是伴隨著經濟關系和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懷遠人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與本地人相互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即對立與抗爭的關系逐步過渡為互通與協作的關系。
首先,表現為日常生活中的互相來往,互通有無
懷遠都並非一塊完整的版圖部分,而是分插在原義寧州八鄉的高、崇、奉、武、安、泰六鄉之中,每一圖甲所轄地方甚廣。因此,除少數自然村為純客村[10]外,大多數鄉村是懷遠人和本地人的雜居地。這樣就為土、客之間互相了解和互助協作提供了客觀條件。
隨著時間的推移,懷遠人和本地人在同一地域生活,必然彼此接觸,互相往來,漸漸地熟悉了對方,聽懂對方語言,進而互相幫助,互通有無。例如操辦紅、白喜事,娶親、嫁女、喪葬等,往往需要左鄰右舍的幫忙,桌凳、餐具等日常用具需要互相借用。大家都重視和關心親鄰家的事務,誰家有了紅白喜事,即使生產再忙也要抽時間去幫工。有人生病,即時探望。生小孩做"三朝"、"滿月"、"周歲",都來賀喜,送些雞蛋表示情誼。誰家牲口遭踏莊稼或曬衣服未收等,都會互相照應。
各自然村為了共同的利益,成立各種會眾組織,如公益事業的橋會、路會、龍燈會,宗教信仰的觀音會、三聖會、關聖會、奉旨會等,本地人和懷遠人都要參加。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
其次,表現為生產勞動中的互相幫助和互相交流
在農業生產中,尤其是栽種和收獲的農忙季節,為了搶時間,左鄰右舍,普遍有"幫工"或"換工"的習慣;興修水利往往也需要很多人共同協作。於是,懷遠人和本地人就在這些共同的生產勞動中交流感情,加深了解,增進友誼。
修水地處贛西北山區,與福建、廣東和贛南在氣候和自然環境方面都有所區別,因而農業生產的季節要求及耕作技術會有一定差異。這就必然要求懷遠人要向本地人學習生產技術;反之,懷遠人從祖籍地帶來許多新的生產技術和作物品種,有利於開發本地資源,發展本地生產,因此,本地人也需要向懷遠人學習。這樣,客觀上就促使本地人和懷遠人加強互相學習與交流。
譬如寧紅茶就是懷遠人在聚居地修水漫江種植並發展起來的。沙溪郭氏以客家鄉親關系,引來廣東茶商,為寧紅茶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光緒四年,郭庭儀茶莊所產"寧紅貢品"在南洋勸業賽上,獲得最高獎譽。懷遠人羅坤化憑他精製茶葉的技藝,在他開設的"厚生隆"茶莊中,親手製成"寧紅白字型大小"新品茶葉100箱,運往漢口,每箱以100兩白銀高價出售給俄國商人。時值俄國太子來華游歷,途經漢口,發現該茶色、香、味、形俱美,品質極佳,因而贈給"茶蓋中華,價甲天下"的匾額,羅坤化被稱"茶大王"、"茶工祖師"。由於寧紅茶開發和傳播,使修水本地人學到了該茶的栽培技術和加工工藝,寧紅茶的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遠銷俄國和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
現在的山口鎮南溪村原名大南坑,復原鄉楓林村楓林洲是兩個相鄰的村莊,地處修江上游的崇武鄉東南部,毗鄰銅鼓縣西向鄉。清初,滿山遍野,雜木叢生,獐狼虎豹出沒無常。客家郭、邱等姓祖先遷到這里,發現這里的紅土壤適宜種植油茶樹,於是千里迢迢回老家引來優良的油茶種子,使油茶生產得到大面積發展。到道光、咸豐年間(即十作世紀),這里已有油茶林近10萬畝,每年可產茶油40多萬斤。很快,油茶林種植技術和優良種子傳播全縣山區,使修水的油茶生產曾興盛一百餘年。除此以外,客家人還帶來了蠶桑、棉花等栽培新技術以及陶瓷、鑄鍋、油紙傘等實用工藝品的加工技術,對發展修水的農業、副業及手工業生產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通過生產技術的傳授、學習和交流,不懂進一步增強了懷遠人和本地人的團結和協作,而且徹底改變了對懷遠人的看法和評價。
再次,表現為興辦公益事業時的相互支持和合作
1986年,黃沙港集鎮改建街道時,在原天後宮遺址附近發現一塊石碑,記載著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重修沙鍋里(今修水縣黃港鎮)永隆橋、尖角里橋、田南灣橋和車前塅驛路的捐款名單。上面刻著58姓172人的姓名及所捐銀數,共捐白銀13.9兩,銅元47吊450文[11]。該處是懷遠人聚遠人聚居的懷遠都四都一圖地域,共有48姓懷遠人和10姓本地人都捐了錢。像這樣土客共建公益事業的例子自民國以來愈加普遍,反映了土客相互團結協作的願望和必然趨勢。
第四,表現為攀親結友和部分通婚
通過長期的交往、互相支持與協作,使懷遠人和本地人進一步增進了友誼,久而久之,彼此之間產生了攀親結友的願望和要求。當時,攀親結友最為常見的形式就是攀"同年"[12],拜"寄爺"、"寄娘"[13]。與此同時,互不通婚的習俗也開始松動。
隨著清朝政府的倒台,民國興起,自由、民主、平等的意識出現,破除了婦女裹腳的陋習,200多年的禁錮開始打破,出現了少數通婚,但不完全。只是懷遠人的女兒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婦,而本地人家的女兒卻不願嫁到懷遠人家做媳婦。不過這里有另外 一種原因,那就是懷遠人家的媳婦勞作強度較重,比較勞累,所以本地人不願將女兒嫁過去,而不是過去那種門戶高低,社會地位差異的原因了。雖然這時的通婚還比較少,但那種等級觀念下所形成的土客互不通婚的束縛終於被打破。
第五,表現為土客知識分子之間共同切磋學習,政治上互相提攜
譬如泰鄉內七都桃里竹塅懷遠人陳寶箴中舉後,與相隔不遠的曹家塅舉人徐家干(本地人)以及西坑的舉人塗家傑(本地人)來往十分密切,除共同切磋學習,還給予保舉推薦,使之展示才華,做出成績。
據《徐氏宗譜·徐家干行狀》記載,徐家干中舉後,曾赴京會試不第,在家攻讀兩年後,前去拜見在湖南當巡撫的陳寶箴。陳把他介紹給貴州巡撫蘇元春。徐家干從此走上仕途,後來在湖廣總督張之洞處做幕僚,助張之洞訓練新軍。除此之外,陳寶箴還與本縣中塅鄉舉人盧以恕(本地人)來往密切,經常通過書信等形式交換對國家形勢的看法。《修水縣志·盧以恕》傳記中說:"另收存自己與本縣陳三立、徐家干及其他同事、鄉紳議論時事風尚答和詩詞的信扎。"說明確有其事。
三、融合與發展階段
懷遠人和本地人的融合發展有許多必然的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新的社會制度的建立為土客的融合與發展掃清了障礙
新中國的誕生,使懷遠人從政治上經濟上獲得了徹底解放,永遠擺脫了受歧視受壓迫的命運,享受了與本地人同等的政治、經濟和受教育的權利,真正實現了土客的平等,從而為土客的融合和發展鋪平了道路。
其次,集體的生產勞動為土客的融合和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從五十年代開始,隨著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集體所有制的建立和生產經營方式的改變,不論是懷遠人還是本地人都在同一塊土地上勞動,在一個集體組織內參加勞動分配。雖然這種大集體的生產模式在以後因為"平均分配"、"窮過渡"而阻礙了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確實對土客的融合起到過一定的作用。因為在一起勞動一起分配,大家就必然興衰與共,風雨同舟,交往更為親近,感情更加深厚,語言、習俗逐漸融洽,心理逐漸溝通,進而有力地促進了土客的融合和發展。
再次,互相通婚徹底打破了土客之間的血緣界限
隨著懷遠人獲得了政治和經濟上的平等,以及與本地人的關系更加密切,過去那種互不通婚的束縛被徹底打破。不僅懷遠人的女兒願意嫁到本地人家做媳婦,本地人家的女兒也願意嫁到懷遠人家做媳婦,而且隨著社會發展,彼此通婚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由於土客之間的完全通婚和不斷繁衍,懷遠人和當地人的血緣關系的界限被徹底打破。即懷遠人家有本地人的血脈,本地人家也有懷遠人的血脈,彼此難分,融為一體。
第四,改革開放促進了土客之間的融合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從單一的糧食作物生產的經濟模式 向多種作物生產和多種經營的經濟模式轉化,客觀上必然要求農民不論是懷遠人還是本地人都要學習更多的科技知識和經營知識,引進更多的技術和人才;彼此需要全方位的協作,從而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發展。同時,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過去那種以村為單位的封閉的自然經濟模式被徹底打破,越來越多的農民向更廣闊的范圍和領域發展,越過村、鄉、縣、市的界限,在更大的地域空間和其他民系、族群的人們打交道,這樣一來,使得懷遠人的語言、習俗以及心理素質都在發生變化。
第五,科技教育以及交通通訊事業的發展為土客的融合和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使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加上計算機等一批新的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人們對外界信息了解得越來越多,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現代的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取代著傳統的落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許多農村知識青年走出山區,到外地尋求發展,有的去求學,有的去經商,有的去務工。有的舉家外遷,有的去外地結婚,生兒育女。這樣,不僅越過了聚居的界限,而且在語言、風俗習慣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促進了土客之間的融合與發展。
第六,多次移民加速了土客的融合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由於農田基本建設、水利電力建設、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小城鎮建設等,先後組織過多次移民活動。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修建東津電站,庫區移民11400人,其中懷遠人7110人,分散遷移至全縣20多個鄉鎮。據不完全統計,近二十年來小城鎮建設中有將近1萬人口的懷遠人遷往城鎮居住。還有近幾年政府組織生態移民,又有8000餘名懷遠人從山區的聚居地遷移至公路沿線及城鎮。如黃沙橋鎮洞坑是個純客村,七十年代這里有40多戶,130多人口,現在只剩下9戶,20餘人口了。這些遷出來的懷遠人,大都分散居在本地人聚居地,因此,其語言、習俗等也隨著環境的改變而逐漸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使懷遠人和本地人逐漸融合,突出表現為語言和風俗習慣方面的變化。譬如語言方面的變化就有這樣四種情況:一是純客村通用懷遠話(即客家話),但與非懷遠人打交道時則用本地話、普通話或對方的語言;二是非純客村的,純客戶[14]自己人對自己人講懷遠話,對外人則講本地話或其他語言;三是懷遠人和本地人通婚的家庭,如果老一輩都是懷遠人,單獨對話時講懷遠話,與子女談話則立即改用本地話或其他語言;四是由於多次遷移原因,有一部分懷遠人已經改為講本地話了。如白嶺鎮的芭蕉源村,有鍾姓1000餘人,其祖籍地是贛南興國縣,在遷徙過程中,首先遷到武寧縣,後又改遷到現在這個地方,如今這1000餘人都已改講當地的白嶺話了。
風俗習慣也和語言一樣,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服飾就有明顯的改變。
從懷遠人和本地人互動關系的發展趨勢來看,經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間,作為客家民系的一部分的懷遠人(即修水客家人),其語言和習俗將可能隨著純客村和純客戶的減少而被本地人群所同化,至於是否完全被同化以及需要多長歷史時間等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去進行探討。
說明:以上懷遠人是指客家人,即懷遠就是客家。
以下為你搜集 安徽懷遠的一些習俗:
婚姻:一般是這樣的流程:
首先彼此父母答應,正式見父母一起吃個正式的飯,這時你家得給女孩見面禮,一般是4000-6000人民幣不等。
然後過一段時間,要找個媒人和你們兩家溝通,定婚,在這一段時間女方可能要你給她買一些金銀首飾之類的物品。
然後就到結婚的日期了,在結婚前女方家會通過媒人問你家要聘禮了(不是見面禮),在你家已有一套正式的婚房時,現在都一般是36000(六六三十六,吉利)---60000不等,關鍵得看女方家人怎麼樣了,好的話可能一兩萬搞定,對了這些錢是用來給女兒買嫁妝的,比如冰箱、空調、電視、洗衣機之類的。如果你家沒房,可能要的還會多一些,作為以後買房或建房的基金。
安徽懷遠的地方大,十里路改規矩,要看是懷遠南部的,還是懷遠北部的?一般說來風俗差不多,最好是徵求女方家庭的意見,首先要托出四大紅媒,男方二個女方二個,這四大紅媒是專門調解雙方訂婚事宜的,很多風俗都由媒人溝通了,包括見面禮!那裡最忌諱的數字是八,最喜歡的數字是六,下定禮的日子應該選擇每月的初六,十六,二十六。 結婚的時候必須要有四隨禮(1:豬肉辦扇要連後腿,不帶豬頭:2:整箱酒,3:什錦果子十包,4:紅糖十包),女方家肯定要陪嫁的,一般都陪送傢具,被子,車等等,不是男方要求的陪送什麼禮物,閨女走了,家裡一般都要張揚陪女兒的嫁妝,要面子!記住一點,到懷遠做客,千萬別喝酒,那裡喝酒不規矩,再大酒量也會喝醉。再者就是,酒坐上吃飯要小心,防止偷偷上飯上菜到你飯碗里,讓客人出醜,吃不完!
按照農村的規矩,買幾套衣服,買個戒指意思一下,買點煙酒。雙方父母見個面,吃個飯,互相了解一下。互相滿意的話基本就ok了。現在基本沒啥規矩了!還要看看你女朋友家境怎麼樣,,不要動不動就汽車呀,,現在農村還達不到這個標准,請親戚朋友吃個飯,意思一下,就是告訴別人,你們已經結婚了,,嫁妝是男方給錢女方,,讓女方家人買點東西到男方家,就是帶點資產嫁去你們家,以後在男方不受欺負。這些都是以前的啦。現在的人什麼也不缺,你自已意思意思就好了,,在你女朋友家千萬別小氣,大方,大度。點讓她家親戚看到嫁得不錯。以後去到老丈人家肯定是客客氣氣。在累了,,改天有不明白的再給你說說。
喪葬:先是本家人通知各位親戚朋友,然後再辦理喪事。喪事期間,每個人都要穿白大褂(僅指逝者是老人的情況下),小孩(孫子輩的)要帶紅頭巾。然後就是舉行為期三四天的吃飯。一般都會在最後一天的時候請一班人馬(就是吹奏的)來表演節目,至於節目內容,可以自己定。
2.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古代遺址在哪
中國最古老的觀星台遺址位於河南商丘古城西南3里的闕伯台,又稱火神台,火星台。經專有關專家考證和屬史料的記載,商丘火神台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處觀星台遺址。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觀星台。
我省另一處觀星台遺址位於鄭州所轄市登封告成鎮。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距今已有700年的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將「天池之中」的8處11項歷史建築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具體包括觀星台,嵩陽書院,嵩岳寺塔,中嶽廟,會善寺,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塔林,初祖庵)。
我省河南是中華名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已經發現7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5000年前的大河文化遺址。河南文物古跡眾多,截止2014年6月我省共有5項24處世界文化遺產。
(註:資料來源網路,大河網,網路圖片)
3. 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城市遺址是哪嗎
安徽在線2002-07-24報道 有關專家指出,在近年來對含山縣凌家灘古文化遺內址的發掘中發現:凌家灘原始容部落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城市,它將中國城市的歷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
此前,考古界公認的中國最早的城市坐落在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丹土村,距今4000多年,而含山縣凌家灘原始部落早在5500年前就出現了。
考古專家在對凌家灘古文化遺址的發掘中已經發現了大型宮殿、神廟等標志性建築以及布局整齊的房屋、墓地、護城壕溝、手工作坊、集市和大批禮器,這些都稱得上城市的構成要素,因此凌家灘原始部落遺址當之無愧是一座城市。
4. 四方湖畔的懷遠古城,有哪些歷史遺跡與夏朝國都相吻合
懷遠古城的周邊現存的地理地貌和夏朝國相吻合。懷遠古城的規模是非常龐大的,可以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來形容它。從孟子文章中所描述的夏朝國高度吻合懷遠古城周邊的地理地貌。
懷遠古城的防洪能力卻是非同凡響的,就算是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們還可以看到懷遠古城如此完整的城郭輪廓,不得不說大禹的治水能力還是非常優秀的。總的來說,在觀察懷遠古城的四周所遺留的地理地貌,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和夏朝國吻合的地方。
5. 懷遠縣姜家歷史
懷遠建縣於公元
1291
年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
,
取
「懷
念遠方,不忘收復中原之意」為名。位於安徽省北部,蚌
埠市西部,淮河中游,淮北平原的南緣。距安徽省省會合
肥
119
公里,距蚌埠市
23
公里。分別與
6
個地市
9
個縣
區接壤。東界蚌埠市淮上區、禹會區、固鎮縣、滁州市鳳
陽縣,西與亳州市蒙城縣接壤,南界淮南市大通區、潘集
區,北與淮北市濉溪縣、宿州市
埇
橋區毗鄰。地處北緯
32
º
43
′
--33
º
18
′,東經
116
º
43
′
--117
º
19
′。區域面
積
2400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83
萬畝。總人口
127.2
萬
人,其中農業人口
114.1
萬人,現有
19
個鄉鎮,其中
10
個鎮,
9
個鄉,
365
個村委會。鄉鎮平均人口
6.6
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地渦北新城區。
懷遠歷史悠久,相傳四千多年前,這里為塗山氏族聚
居之地,時稱塗山氏國。相傳大禹治水到此,於塗山南麓
大會天下諸侯,
取塗山氏女為妻,
留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
美好傳說。
境內交通四通八達。東有蚌懷公路與京滬鐵路相接,
2
南有蚌淮公路和淮南鐵路相接。
界阜、
蚌寧高速公路、
307
省道橫穿東西,合徐高速公路、
206
國道、
225
省道縱貫
南北。淮河、渦河、茨淮新河等河流長年通航,形成了里
外通暢、縱橫交織的水、陸交通網路。
縣境依山傍水,歷史文物、名勝古跡眾多。
一、古遺址
1
、雙崮堆:
位於縣城北,
今五岔鎮普渡村南
300
米,
宿懷公路東側,南北長
130
米,東西寬
150
米,高
4
米,
以遺址有兩個崮堆得名。
根據標本和文化堆積層分析,
崮
堆遺址為新石器早期遺址。
2
、禹會遺址:
亦稱禹墟,位於縣城東南
8
公里淮河
東岸。南北長
1000
米,東西寬
200
米,經省考古所鑒定
屬新石器文化遺址。
3
、
唐崮堆遺址:
位於縣城西南
30
公里唐集鎮唐集村
西
200
米。呈正方形,
150
米見方,高
3
米。經省考古所
鑒定為商周時代文化遺址。
4
、果園寺:
位於縣城西北
25
公里,今淝河鄉中南村
南淝河之中,四周環水,為一土島,呈橢圓形,南北長
60
米,東西寬
40
米,高出水面
7
米。唐代曾在此建有果
3
園寺,故名果園寺遺址。經鑒定,上層為商周時代文化遺
址,下層為新石器時代遺址。
二、古建築
一
廟宇寺院
1
、禹王宮:
位於縣城東南,淮河東岸的塗山之巔,
何年始建,無考。廟內主要建築有禹王殿和啟母殿,禹王
殿的正面是泥胎彩繪的大禹塑像,身著黃服,頭戴冕旒。
「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1982
年重按原樣修復。
1985
年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啟王廟
:位於荊山之巔,建於何年無考。民國二
十七年(
1938
年)為日軍所毀,現又修復。
3
、三皇廟:
又名先醫廟。位於荊山北麓白乳泉黃土
崗頂。
始建於宋代。
是古代祭祀醫神之廟。
廟內塑有伏羲、
神農、軒轅的泥胎塑像,故名「三皇廟」
。建國後,神像
被毀,
1985
年開始重新修建。
4
、大聖寺:
亦名功德林。位於白乳泉東首
100
米處。
始建於宋雍熙元年
(
984
年)
,
元朝廢棄。
明洪武五年
(
1372
年)重建。是古人祭祀國泰年豐之地。現權存院廓。
5
、關帝廟:
位於荊山北麓(現懷遠一中院內)
。明嘉
6. 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遺址是哪一座
據研究,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中美洲等五處。
1.埃及。城市起源於大約公元前3200年。據稱第一王朝美尼斯所建的首都城市孟菲斯,因其土坯牆壁塗為白色,而得名為白牆,但現在大多已不復存在。第二王朝在阿拜多斯建的城堡,雖然規模很小,但為埃及最古老的城堡,城牆用粗糙土坯砌成,外側有護牆和壕溝,內設神廟、■房及其他設施
2.美索不達米亞。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出現的時期與埃及大體相同。其著名的城市遺址是烏爾。它位於伊拉克的巴格達市東南約300公里的幼發拉底河畔。大約在距今5000年以前,烏爾已發展為強盛的城邦。烏爾第三王朝時(前—2006),以其作為首都,同時它也是當時兩河流域南部的宗教和商業中心
3.印度河流域。印度文明首先出現於現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兩岸。早期的重要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享佐達羅。前者位於北部旁遮普省的拉維河左岸,後者位於南部,在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境內。這兩座城市大約在公元前2550—2000年間建立。
4.中國黃河流域。據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時已築有城。但迄今從考古發掘的遺跡確認,中國最早的城市在鄭州市中心及北關一帶的商城,據考證,商城為商王仲丁的傲都,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
5.中美洲。在美洲,城市起源最早的地區在中美洲。其中,最古老的城市為代表瑪雅文明的蒂卡爾,與代表托爾特克文化的特奧蒂瓦坎。
所以按以上時間可以得知最早的城市起源於埃及,埃及位於尼羅河流域,所以
世界第一個城市在尼羅河流域。
7. 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農業村落遺址在哪裡
新石器時代初期,岩洞的居民開始逐漸離開岩洞,到附近的薩威克米季內節性居住地,從事農牧業生產容。他們後來就在當地建立了永久性的村落。在這個村落遺址中發現了經過馴養的綿羊遺骨,發現了鐮刀、碾石、臼和磨,但沒有發現穀物。這里大概還處在由採集經濟向原始農業過渡的階段。沙尼達爾和薩威克米村落遺址絕對年代距今約1~1.2萬年左右,這是迄今為止人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農業村落遺址。
8.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那麼中國最古老的城市遺址在哪
西侯度遺址是我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地質時代為距今約180萬年的更新世早期,是目前中國境內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文化遺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西北隅中條山之陽的西侯度村。
從縣城驅車15分鍾就可到達遺址地。迎面而來的是高大的景區牌樓,兩條寬闊的大道的景觀風貌帶深邃、整齊。可以乘車長驅,也可以下車緩行。向前走過約3公里的長廊向左繞行是寬約30米,深近3米的護城河將城市緊緊包圍,護城河成為了重要的生命屏障。走過護城河,幾條青石板路綿延開去。
環視四周,會發覺整個遺址呈圓形,據說城的造型似乎源於太陽,原始人的崇拜,美好、吉祥,象徵圓滿的圖騰。還有一說是年老的城頭山之王為了一個叫姬的年輕女子所建,那是王的妃子,一個美艷絕倫的異族女子,王怕她會離了而去,於是將城的四面河灣環繞阻斷她離去的路。一邊是情愛,一邊是故鄉,姬只能每天日落時分隔河相望故土的方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也許這真的是故事,也或許這真的有發生。
9. 誰知道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哪一條河的河邊上有一隻石頭雕刻的烏龜
渦河邊,渦河一橋南邊,叫做龜山頭的,應該就在城關
10.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遺跡在哪裡
最古老不好界定。按朝代給你排下去好了。(全是手打,親身經歷或很有價值,希望能得到懸賞分)
商朝:殷墟,在河南安陽,是華夏族的遺跡(符合你要求,漢族的前身),主要就是甲骨文一類。周朝:主要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保留下來的大多是墓葬,比較有名的是曾侯乙的墓,他墓中編鍾現在在湖北省博物館,你可以去看一看,還有很多銅車馬。地面建築基本是別想看到了。
秦朝:秦始皇陵(也就是個土墩,但是兵馬俑要看下的,確實不錯)
漢朝:西漢的皇帝都埋在西安,比如漢武帝的茂陵,但是也基本就是黃土墩(兩千年該砸的盜的都差不多了)。
南北朝:北朝三大石窟,我只去過雲岡,應該來說,還是很值得看的,其實是鮮卑人最早搞得,但是這些少數名族慢慢都被漢化了。後期造像風格基本是漢化的。南朝可以去紹興看看王羲之的祠堂還有蘭亭。
唐朝:西安有皇帝們的墓,比如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就在那裡,不過其實也沒什麼,唐朝據現在也要一千多年,所以地面建築基本無存。有一些古代寺廟什麼的還能保存下來,你可以看到唐朝的建築風格,比如大雁塔,雖然是後期修造,但是建築風格是沒什麼變化的。如果你留意就會看到唐朝的建築和明清是多麼迥然不同,如果有條件,建議去日本的京都,那裡有真正唐朝的建築。我在正定去過一個寺廟,大殿什麼的保存的不錯,是隋朝開皇時期始建的。風格基本是隋唐原樣。(主要是斗拱什麼的)
五代:杭州的六和塔、保俶塔這些都是五代始建的,蘇州虎丘塔也是。都很值得去一下。
宋朝:宋朝的可以多看看蘇杭這邊,比如紹興的沈園(陸游唐婉相遇的地方)。
明朝:如果想看漢族的遺跡,建議多看看明朝(時間比較近,也就六百來年,文物古建保存的比較好,現存能見到的大多是明朝),十三陵去看看吧(我最近也想去趟十三陵,以前去過了,最近想全看一遍,不是跟團那種,我從來不跟),南京的孝陵(朱元璋的陵墓),鍾祥的顯陵(我去過的保存的相當完好的明朝遺跡,就是位置比較偏),其他蘇州園林大都是明朝始建的。山海關(明朝滅亡的門),其實還很多,我去的挺多也一時想不起了,一個一個說說好久,就這么多吧,要是有興趣,你問我,我在詳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