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游記遺址 » 鄴城遺址描寫

鄴城遺址描寫

發布時間: 2021-03-02 06:25:29

⑴ 「鄴」的含義「鄴城」歷史簡述


鄴(yè)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富庶繁盛的大都市之一。後趙、前燕、東魏、北齊先後在此建都,魏時曹操也曾以此為北方政治中心。鄴本有二城。北城為曹魏在舊城基礎上擴建,東西七里,南北五里,位於漳水之北,城西北隅自北而南有冰井、銅雀、金鳳三台。近代漳水南移,故址大都已在漳水之北,即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三台村迤東一帶。南城興建於東魏初年,在今漳水之南,東西六里,南北八里六十步,較北城大,在今河南安陽縣境內。
鄴原為東漢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統治中心。韓馥、袁紹前後為州牧居地。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據有鄴城的袁氏殘餘勢力,領冀州牧,即以鄴為根據地經營河北。繼而為丞相,封魏公,晉爵魏王。此後,東漢名義上的都城在許(今河南許昌東),實際政治中心是魏都鄴城。
曹丕代漢建魏後遷都洛陽,鄴長期為北方商業和軍事大城市。魏文帝黃初二年(221),以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陽平(今河北大名東)、魏(治所在鄴)為「三魏」;同時又以長安(西漢故都)、譙(魏帝本貫)、許昌(漢獻帝舊都)、鄴與洛陽合稱「五都」,足見鄴之重要。
十六國時,後趙石虎將都城從襄國(今河北邢台西南)遷至鄴城,改太守為魏尹。此後漢人冉閔建立魏國,亦都於此。前燕慕容滅冉魏,初都於薊(今北京),後亦遷都於鄴。前秦苻堅曾以王猛為冀州牧,居鄴。北魏孝文帝立相州,以鄴為州治。東魏天平元年(534),高歡入洛陽,立孝敬帝,遷都於鄴。北齊亦建都於此,改魏尹為清都尹。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滅北齊,改鄴為相州魏郡治所。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大丞相楊堅企圖代周之際,相州總管尉遲迥從鄴起兵討伐,失敗。楊堅焚毀鄴城,千年名都化為廢墟。

http://ke..com/view/162521.htm
老了不死;鄴城」歷史簡述

⑵ 鄴城遺址的歷史沿革

臨漳古時稱「鄴」,春秋時期齊桓公始築鄴城;戰國時期西門豹治理鄴城;東漢末內年,曹容操統一北方,雄踞鄴城達16載。
臨漳境內鄴城曾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6個朝代都城,據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4個世紀之久,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譽。同時,鄴城也是西門豹投巫治鄴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中軸對稱都城建設規劃肇始之地。東魏北齊時,鄴城是中國佛教文化中心,僅鄴城周邊就有大型寺廟4000餘座,僧尼8萬多人。
鄴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後營建的國都,曹丕代漢移都洛陽後,以此為北都。後趙、東魏、北齊相繼都鄴,承光元年(公元577年)北齊亡,此城衰落。鄴南城為東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依鄴北城南牆而建,毀於隋代。鄴北城與鄴南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境內。1957年後調查發掘。

⑶ 鄴城遺址位於哪裡,有什麼意義

鄴城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和河北省臨漳縣交界處,是我國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遺址。臨漳古稱鄴,據黃河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長達4個世紀之久,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譽。同時,鄴城也是西門豹投巫治鄴之地、建安文學發祥地、中軸對稱都城建設規劃肇始之地。

⑷ 鄴城遺址的遺址保護

1988年,鄴城遺址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中國36處大遺址之一。總投資1億多元的鄴城博物館是依據《鄴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實施的一項文化工程,位於鄴城遺址保護范圍以外,鄴北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距離鄴北城的北城牆基址約380米處,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鄴城出土文物,弘揚鄴城歷史文化,承擔鄴城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兼做鄴城考古工作站。博物館採用漢代建築風格,佔地65畝,建築面積5228平方米。此次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
鄴城遺址中「鄴北城考古遺址公園」被列入河北省文化產業「三個十」之「十大文化產業項目」推薦名單中,這是已知的邯鄲市惟一一個入選的省級文化產業項目。
2012年10月22日鄴城遺址產業園(鄴北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已經成功入選2012年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項目」,這是邯鄲市惟一入選的文化產業項目。
2013年5月27日,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高陵)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準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國家將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引導,全面推進大遺址保護工作。 2012年8月16日開館的河北臨漳鄴城博物館,首次展示了鄴城遺址1:600沙盤。鄴城遺址原貌首次以實物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沙盤是根據歷史文獻資料和鄴城考古隊近30年的考古勘探成果製作,展現了當時鄴城內廓城的全貌以及部分外廓城,沙盤總面積約600平方米。 臨漳縣鄴城博物館是該縣鄴北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總投資65億元。2009年8月11日,鄴城博物館奠基興建。2011年1月,博物館主體建設完工。
鄴城博物館址選定在鄴城遺址保護范圍以外、鄴北城中軸線的北延長線上,距離鄴北城的北城牆基址約380米處。
鄴城博物館採用漢代建築風格,佔地65畝,建築面積5228平方米。此次博物館共展出陶器、瓷器等各類珍貴文物300件(組)。
博物館大門外的人面瓦當照壁牆為該館的標志性建築,上面的造型是仿造鄴城遺址出土的前燕時期半人面瓦飾件以約1:50等比放大建成。博物館主館的外形是依據鄴南城的正南門朱明門的意象而建,東西長65米,南北寬50米,面積約為鄴北城的千分之一,由城樓、城門和城牆共同組成。博物館中間門洞是參考有關文獻記載及鄴城考古隊在鄴南城朱明門遺址發掘現場情況而仿製。
主館主要包括6個展廳,展示了鄴城各個歷史時期的時代面貌,包括曹魏鄴城、東魏北齊鄴城等。其中第五展廳是該館一大特色,是專門的佛造像展廳,名字為「中國北方佛都———六世紀鄴城佛教」。

⑸ 描寫古代城市

東漢雒陽城

全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里,東西約漢代六里,故稱「九六城」。城牆用土夯築,厚約14~25米。東、西、北三面城牆,遺跡尚存;南面城牆因洛河改道被沖毀,但仍可復原其位置。經實測並復原,東城牆長約4200米,南城牆長約2460米,西城牆長約3700米,北城牆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里。全城共設12個城門。東面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夏門遺跡保存較好,經鑽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它城門亦如此。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據鑽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據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據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模。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以後不斷擴建,於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模最大的前殿。南宮的遺跡雖未發掘,但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北宮始建於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據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模宏偉。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牆,平面呈長方形,其范圍較南宮為大。據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里,有復道相連。據實際的勘察看來,「七里」應為「一里」之誤。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據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和金市。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西晉潘岳的《閑居賦》說「面郊後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

曹魏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模不超過東漢。西晉時城的形制和布局亦無多大的改變。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築銅雀台等「三台」(見鄴城遺址)的經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築了金鏞城。據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於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至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勘探和研究證明,由於魏晉時戰亂頻仍,出於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牆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置了許多墩台,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後世的「馬面」,這是中國古代城制上的一個創舉。

北魏洛陽城

北魏在洛陽建都,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牆。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秏門改稱青陽門;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門;平城門改稱平昌門,小苑門改稱宣陽門,津門改稱津陽門;谷門改稱廣莫門,夏門改稱大夏門。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牆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築牆,東牆和西牆各長1400米,南牆和北牆各長660米。在南牆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模甚大。

由於宮城的范圍和個別城門位置的改變,城內的街道也有許多變更。南宮已廢棄,在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雍門已廢絕,雍門大街亦不存在。新開了承明門,增添了由此門通入城內的大街。建春門和閶闔門之間有了一條橫貫全城的東西向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是朝會之處,北半部為寢宮所在。由於新建的西陽門正好與東陽門對直,所以東漢以來的中東門大街被延長而貫通於西陽門和東陽門之間,它在宮城南牆外通過,成為全城的一條分界線,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宮殿和園囿,南面則分布著官署、寺院和貴族的邸宅。由於宮城的南門——閶闔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自閶闔門至宣陽門的南北向大街——銅駝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軸線。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級官署分布在銅駝街的兩側,有名的永寧寺遺址即在街的西側。

據記載,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圍極廣。在整個外郭城以內,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築牆,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里。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區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面朝後市」的傳統。綜上所述,北魏洛陽城的形制和布局,和兩漢以來的都城相比,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為隋代的大興城、唐代的長安城和洛陽城(見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見隋唐洛陽城遺址)開創了先例。

南郊的禮制建築和太學

東漢的辟雍、明堂和靈台,都建於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辟雍在開陽門外大路的東側,平面呈方形,每邊長170米,四面築圍牆。據記載,辟雍四面門外有水溝,其上架橋。曹魏和西晉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辟雍,曾出土晉武帝三臨辟雍碑及其碑座。北魏修辟雍,但未完成。明堂在開陽門外大路的西側,平城門外大路的東側,東距辟雍約150米。遺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240米,其中有一直徑為62米的圓形台基,為主體建築之所在。明堂的這種形制,正與《水經注》「尋其基構,上圓下方」的記載相符。西晉和北魏都曾重建明堂,應在東漢明堂的舊址之上。靈台在平城門外大路的西側,東距明堂約80米。遺址平面基本上呈方形,東西220米,南北200米,四面築圍牆,中央有一座高台,基部約50米見方,殘高約8米。房屋建在高台的四周,分上下兩層。下層是迴廊,廊外有用河卵石鋪砌的「散水」。上層比下層高出1.86米,有坡道可以升登,房屋每面各5間,用長方磚鋪地。東面房屋壁面塗青色,西面塗白色,南面塗紅色,北面塗黑色,是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主四方的學說設計的。曹魏和西晉,都沿用東漢的靈台。西晉末年的戰亂,使靈台受到嚴重破壞,北魏時遂廢棄不用。

太學遺址范圍很大。經勘探和試掘,主要遺跡有兩部分:一部分在辟雍之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約200米,南北約100米,附近曾發現石經碎片,可以認為是東漢太學主要部分之所在;另一部分在它的東北約100米處,遺跡保存較好,平面亦成長方形,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50米,四周築牆。據記載,東漢的太學始建於光武帝建武五年,以後屢經擴建,至順帝陽嘉元年(132)才全部竣工,太學生多達3萬餘人。靈帝熹平四年(175),立石經於太學,稱「熹平石經」。漢末董卓燒洛陽宮廟,殃及太學。魏文帝黃初五年,在東漢的舊址上重建太學,正始中又新立石經,稱「正始石經」。西晉初年,依漢魏之制興太學,而咸寧二年(276)又另立國子學,與太學並存。

長安城

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建都於此。現存城址有西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

西漢長安城

長安本秦之鄉名,秦時有興樂宮。漢高祖五年(前202),在興樂宮基礎上修治長樂宮,七年建未央宮,自櫟陽遷都長安。惠帝元年(前194)至五年築城牆。武帝時在城內修北宮,建桂宮、明光宮,在西城外營建章宮,並擴充上林苑,開鑿昆明池。新莽改長安為常安,於南郊建九廟。東漢建都雒陽(見洛陽城),仍以長安為西京。獻帝一度遷都於此,其後西晉惠帝、愍帝以及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相繼以長安故城為都。至隋代建大興城,漢城遂廢。城址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約3千米處,1956年開始勘查發掘。

西漢長安城平面不規則,東垣平直,其餘三面牆隨地形河渠曲折。經實測,周長25千米余,約合漢代六十二里強。城外挖有護壕。每面城牆有3門,由北至南,東牆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西牆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由東至西,北垣為洛城門、廚城門、橫門,南垣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發掘證實每門設3個門道,每道寬6米,可容4個車軌。霸城、覆盎、西安、章城四門內對長樂、未央二宮,其餘8門各與城內一條筆直的大街相通。每條街均分成3條並行的道路,中為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道路供吏民行走。班固《西都賦》「披三條之廣路,開十二之通門」,即指長安的道路和城門。

分為長樂宮和未央宮
[編輯本段]

漢長安城內的宮殿分布佔全城面積的2/3。城東南部為長樂宮,漢高祖時曾為視朝聽政之所,惠帝以後為太後之宮,佔全城面積1/6。城西南部的未央宮為朝會之所,佔全城面積1/7,其前殿規模宏偉,殿基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現高約15米。未央宮北闕附近有貴族邸宅,即所謂北闕甲第。桂宮位於未央宮北,西隔城牆與建章宮相望。平面長方形,周長5300米。桂宮之東有北宮,長樂宮北又有明光宮。長樂、未央二宮之間建有武庫,平面長方形,內設7座庫房,庫房以夯牆隔成若干間,放置木質武器架。已發掘出武器架石礎及銅鐵兵器、鐵鎧甲等。

城內商業
[編輯本段]

城內工商業區集中在西北隅的橫門大街兩側,據文獻記載共有九市。這一帶發現有許多錢范、陶俑,說明當年曾有作坊。

居民區在城東北隅宣平門附近。文獻記載,長安有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門巷修直」,漢平帝時,人口達24.6萬余。實際考古勘查確認的居民區,面積過於狹小,估計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城西的建章宮規模宏偉,已勘查出位置和范圍。城西南至東南一帶為上林苑,內有離宮別館數十處。西南有昆明池等皇家宮苑,昆明池是為訓練水軍而開鑿,又可解決長安城水源不足問題。南郊則有明堂、辟雍、靈台和王莽九廟等禮制建築。

漢長安城主要由皇家宮室及其附屬設施構成,突出表現了為帝王、貴族、官僚服務的性質,反映了中國早期都城的特點。新莽以後,宮室、城門、武庫先後被毀。其後歷代雖有營造修飾,但未能恢復西漢盛況。

唐長安城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天佑元年(904)朱溫挾昭宗遷洛陽,毀長安宮室民居,唐長安城遂為廢墟。該城遺址在今西安市區及近郊。20世紀20年代初,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曾作考察,1957年起進行正式勘查與發掘。

唐長安城由廓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廓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

廓城內有南北向大街14條,東西向大街11條。明德門至皇城正門朱雀門的朱雀大街位於全城中軸線上,寬達150餘米,是今北京東西長安街寬的兩倍。其他通城門的大街也多寬在百米以上。垂直交錯的大街將廓城劃分為108個封閉式的里坊,坊內有民居、官衙、寺觀等。朱雀大街兩側的四列坊面積最小,只設東西兩個坊門,坊內有橫街。皇城兩側諸坊面積最大,四面開門,內置十字街。當時繼承了北魏洛陽城的軍事管制制度,坊門有兵把守,早開晚閉。廓城內有東、西二市,東市稱都會,西市稱利人,各占兩坊之地。市內設「井」字形街道,沿街列置店鋪。文獻記載西市附近集居了許多中亞和西亞的「商胡」、「胡客」,其西南相鄰的崇紅坊,還設有波斯祆教(拜火教)寺。當時這一帶為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唐貞觀後對長安宮室進行增建,貞觀八年(634)於太極宮東北的龍首原高地上建永安宮,次年更名大明宮。龍朔三年(663)後這里成為主要朝會之所。玄宗時又於藩邸興慶坊建興慶宮。此外,唐長安城的東南隅,還有風景游覽區曲江池,將風景區與都城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一個創舉。

唐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善的形態。它採用中軸對稱布局,規劃嚴謹,街坊整齊。設置了封閉式皇城以處府衙,封閉式里坊控制居民。其居民區占城內面積7/8,為人口的集中與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長安城的規劃布局,對東亞一些國家的都城產生過重大影響。

唐末長安城被毀後,佑國軍節度使韓建放棄長安廓城與宮城,重修皇城安置府廨民居。北宋沿襲,為京兆府城。元代為奉元路城。明洪武年間改稱西安,置秦王府,並向東、向北擴展面積約1/3。穆宗隆慶年間,又在夯土城垣外側包砌了青磚。明西安城平面長方形,周長11.9千米,至今保存完好。

更多漢唐長安城資料看這里
http://ke..com/view/322473.html

http://ke..com/view/324084.html

⑹ 習文鄉天下第一柏、鄴城三台遺址、鄴城博物館的觀後感

親愛的旅客,今天我帶大家游覽我的家鄉——河北省邯鄲市臨漳,古稱鄴。這里是三國故地,六朝古都;這里地處平原、物產豐富;這里人傑地靈,文化璀璨。歷史名人有建安七子、鬼穀子、西門豹等,至今他們的故事還被人們傳唱。 首先向大家介紹的是銅雀台,位於縣城西南方18公里處的香菜營鄉三台村。據史書記載,在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後營建鄴都,當時共建有三台,前為金鳳台、中為銅雀台、後為冰井台。銅雀台最盛時台高十丈,台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
然後是天下第一柏——古漢柏。位於 縣城西南27公里,倪辛庄鄉靳彭城村東頭。樹高22.5米,胸圍5.6米,樹冠覆蓋面積直徑約為80米。樹主幹上生長部分半球體的骨突,形狀如緊握的拳頭。當地村民說:「樹根若被鏟破,會泌出略帶紅色的液體。」村民謂之「血柏」。 此樹是當年魏武拴馬樁。已有千年歷史。
第三站是七子湖。湖畔垂柳拂堤,鮮花簇放,景色迷人,是旅遊、休閑的絕妙去處。湖水波光粼粼,水裡游著若隱若現的小魚 ,湖中心是七子塔,幾座拱橋靜靜地立在湖中,使人心曠神怡。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上不時走過鍛煉的人
群。
走在縣城的大街上,一座現代化城市展現在我們眼前。兩旁高樓林立,商鋪鱗次櫛比, 汽車川流不息,人行道旁是綠化帶,常年生機勃勃。現在的臨漳,每村都有了圖書館,還會定期舉辦各種文娛的活動。實現了城裡現代化,農村城鎮化。這些都是黨的三年大變樣政策取得的豐碩成果, 如果你等到明天早晨,便會看到晨練的人們聚集在鄴令公園、金鳳公園、鄴都廣場……有的打太極,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散步,有的在練唱……他們不論男女老少,神清氣爽,其樂融融,這已是城市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現在的臨漳人民,已經走在幸福文明的康莊大道上,正向科技節約型城市邁進。
親愛的遊客,您是不是也愛上了這蒸蒸日上的臨漳和善良淳樸的臨漳人呢?

⑺ 怎麼寫游「鄴城博物館"

鄴城博復物館
根據鄴城遺址保護規劃制,該縣將博物館館址選定在鄴城遺址保護范圍以外、鄴北城中軸北延長線上,南距鄴城北城牆遺址約300米。博物館總預算2100萬元,佔地65畝,主體建築面積5228平方米,主體高度11米,城門高度21米,東西長66米,南北寬50米。如此龐大的博物館也僅為鄴北城面積的千分之一。博物館建成以後主要用於收藏和展示鄴城出土文物,弘揚鄴城歷史文化,承擔鄴城歷史研究和傳播任務,兼作鄴城考古工作站,同時,也是鄴城遺址旅遊景區的遊客服務中心。

⑻ 中國古代鄴城指現在的何地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臨漳縣和河南安陽市交界處,遺址主體河北省臨漳縣西南20公里專的漳河北岸,距安陽市屬18公里,鄴城遺址包含安陽曹操高陵。始築於春秋齊桓公時。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後以此為都,北周時為楊堅焚毀。1957年考古工作者對鄴城遺址進行了首次勘察,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向社會開放。鄴城遺址是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建安文學、北朝文化的大型遺址。

⑼ 「鄴」的含義鄴城的歷史

基本解釋:
--------------------------------------------------------------------------------

(鄴)

古地名,在今中國河北省臨漳縣西。
姓。

筆畫數:7;
部首:阝;
筆順編號:2243152

詳細解釋:
--------------------------------------------------------------------------------



【名】
(形聲。從邑,業聲。本義:鄴城)同本義〖Yecapital〗。古地名。春秋齊桓公始築城。秦置縣。三國·魏為鄴都。晉避懷帝諱,改為監漳。此後,歷為前秦、後趙、東魏、北齊的首都。隋復為鄴縣,宋廢。故址在今河北省監漳縣西,河南省安陽市北

鄴城的歷史
失落的文明:鄴城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這里曾經是六朝古都,這里曾銅雀春深,歌舞昇平,魏王曹操曾在這里宴飲賦詩,抒發壯懷,「建安七子」曾在這里歌詠吟唱,探討人生的要義……
而現在,這些鮮活的歷史影像都湮沒在滾滾的河水中,消失在熊熊的戰火中,留給我們的只是地上殘缺不全的城垣遺址和地下的碎磚片瓦,默默地訴說著曾經的繁華。正是「茫茫野草秋山外,豐碑是處成荒冢,華表千尋卧碧苔,墳前石馬磨刀壞」(鄭板橋詩)。
最早與鄴城有關的著名歷史人物是西門豹,我們在上中學時就知道「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西門豹是個戰功赫赫的武將,被魏文侯任命為鄴令,他到任後,發現當地的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紳、官吏對泛濫的漳河無計可施,竟想出了「河伯娶婦」的花招,蒙騙殘害百姓,借機聚斂錢財。於是將計就計,懲治了地方惡勢力。所謂河伯,指的是商王冥,商代時商王冥自商丘(今河南濮陽)遷都於鄴,因商王冥曾任水官,故死後被尊為河伯。可見商代時已有鄴城,春秋時齊桓公重新築城,戰國時屬魏。西門豹治鄴期間,對漳河進行治理,沿漳河修12渠(一說是西門豹之後的鄴令史起所修),引河水灌民田,化害為利,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畝產達到6石4斗,這在當時是很高的產量。西門豹又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使鄴城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為鄴城日後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今人痛心的是,這位對魏國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卻遭到一些小人的誣告,說他治理漳河時濫征民夫,魏文侯雖未聽信讒言,他的兒子武侯繼位後,卻未放過西門豹。西門豹終於慘遭殺害,含冤而死。
戰國末期,鄴城歸趙國。東漢末年,鄴城成為袁紹的駐地,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攻佔鄴城,建安十八年(213年),定都於鄴。此時曹操雖未稱帝,卻已稱魏王,他把鄴城當作王都,大興土木,造就了鄴城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據《水經注》記載,城垣東西長七里,南北五里,考古挖掘實際測量略小於記載。外城七個城門,城內有宮殿、衙署、苑囿等,樓台亭閣星羅棋布。左思《三都賦》中的「三都」即指魏都鄴城、吳都建業,以及蜀都成都。在《魏都賦》中,左思用這樣的語言描述當時鄴城的繁華綺靡,「街沖輻輳,朱闕結隅」,「百隧轂擊,連軫萬貫,憑軾捶馬,袖幕紛半」,「重闈洞出,鏘鏘濟濟。珍樹猗猗,奇卉萋萋。蕙風如薰,甘露如醴。禁台省中,連闥對廊」。
鄴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城市,在城市的整體布局上,採用中軸線對稱的手法。城內劃分為宮殿區、貴族區和平民區。這種設計思路對後代的城市規劃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隋唐的長安城、洛陽城、元明清三代皇城——北京城,乃至日本奈良,都是採用這種格局。
在鄴城建築中,最著名的當屬「三台」,即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三台均築於鄴北城西北角的城牆上,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有二橋相連通。左思《魏都賦》說:「三台列峙而崢嶸」,傳神地描寫了三台的建築形象。三台建成後,曹操命諸子登台,並讓他們各自作賦,曹植出口成章,下筆立成,一時傳為美談。其中冰井台高8丈,有房屋140間,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可儲藏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物,以防不虞。如果說冰井台是倉庫,那麼銅雀台就是歌舞廳。銅雀台為三台之主台,高10丈,有屋百餘間,曹操在戎馬倥傯之餘,也需要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就與文人騷客在銅雀台宴飲賦詩,或觀賞姬妾宮女的歌舞表演。有時也在這里議決一些軍國大事或接見貴賓,蔡文姬自匈奴歸漢後,曹操就在銅雀台上接見和宴請了這位女詩人。一提起銅雀台,人們便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其實銅雀台並不是困為杜牧的詩而出名 ,而是因

⑽ 鄴城遺址怎麼樣

騎車去的,在外邊轉了轉,感覺人為開發比較嚴重,而且門票有些坑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