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上遺址是
㈠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什麼
中國抄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建築——孝堂山石祠,東漢早期。
現存最早的大型建築——嵩岳寺塔,北魏
至於南禪寺大殿嘛,只是國內最早的木構建築。算上磚石結構建築,它排不進前五。除了上面兩個,像我們熟悉的趙州橋、四門塔也都比他早
㈡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塔是什麼
釋迦塔。
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塔高67.31米。其外觀雖是五層,但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
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這座木塔歷經了千年風雨、多次地震甚至戰爭炮火的考驗,屹立至今,堪稱建築史上的奇跡。
(2)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上遺址是擴展閱讀:
元大德九年四月,距離木塔80公里的大同發生6.5級強烈地震;元順帝時,應州大地震,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屹然不動;
350年前明朝時,山西靈丘一帶曾發生9級強震,房屋倒坍,而120公里之外的木塔絲毫無損;近代,邢台、唐山、大同一帶的幾次大地震,均波及應縣,木塔曾大幅度擺動,風鈴全部震響,但強震過後仍巍然屹立。
除天災外,應縣木塔還屢受戰禍侵擾。據《應縣木塔史話》記載,1926年,馮玉祥的軍隊與閻錫山的軍隊在此大戰。此次戰爭中,木塔共中彈200餘發,大受創傷。
1948年解放應縣時,守城的國民黨軍隊以木塔為制高點設立了機槍陣地,木塔被12發炮彈擊中。奇怪的是,顆顆炮彈都穿塔而過,未在塔中爆炸。
雖然遭遇地震、戰火、大承重,木塔卻至今安然無恙。
木塔的塔基由石料砌成,僅深入地下部分就達2米,總厚度更是超過6.4米,相當於3—4個人的身高。塔基的地上部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八邊形、下層為正方形,四面再各伸出月台,形成一個穩定的大十字結構,塔基表面預留若干柱礎,用於承接木柱。
32根木柱分為3圈,被放置在柱礎之上,形成了一張八角形的柱網,柱子最高可達9米。柱與柱之間再通過「枋」「梁」橫向互連,從建築正上方俯視,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筒體」,大大提高了建築的穩定性。除此之外,柱網外圍還砌以2米厚的土牆,土牆將木柱緊緊包裹,使之更加堅固。
應縣木塔共使用斗栱54種、480朵,為中國現存古建築之最。斗栱由多個小型木塊鋪疊而成,可以承上啟下,連接各層柱、梁、枋,也可以懸挑屋檐。當大風、地震來臨時,斗栱就像一個可松可緊的彈簧,可以吸收動能,保護主體結構不受侵害。
此外,應縣木塔的每一層都有由支撐木構成的環狀結構,該結構被屋檐遮擋,從外部無法看出,形成暗層。
4個暗層有如4道金箍,可以有效約束塔身,防止位移變形。正是因為這樣的結構才使得應縣木塔扛住了地震的巨大沖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塔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應縣木塔千年不倒藏著哪些玄機
㈢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什麼地圖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宋代的《禹跡圖》。
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地圖部所藏最早的中國地圖是1136年刻繪的《禹跡圖》的十九世紀拓本。這幅石刻地圖原置於陝西省省會西安以西120里的鳳翔府岐山縣的縣學中,描繪了傳說中建於公元前2205年的夏朝大禹王統治地域內貢物運輸的情況。這幅地圖的作者不詳,鐫刻於宋代,按照裴秀的計里畫方法繪制,但又參照唐代地理學家賈耽繪制於802年的《海內華夷圖》結構做了糾正。裴秀精確的表述及熟練地運用計里畫方繪圖方法,使他的貢獻堪與公元2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克勞迪亞斯·托勒密相媲美。托勒密在天文學和地理學上的貢獻奠定了近代西方地理學和繪圖學的基礎。
禹跡圖長寬各一米多,圖中採用計里畫方的繪制方法,每方折地百里,橫方七十一,豎方七十三,總共五千一百一十方。其中水系、海岸尤接近現今地圖的形狀。所繪內容十分豐富,行政區名有三百八十個,標注名稱的河流近八十條,標名的山脈有七十多座,標名的湖泊有五個。據圖中所繪來看,尚保存有部分唐代地名,可推知系根據賈耽《海內華夷圖》中《禹貢》九州部分縮制,因而稱為《禹跡圖》。此圖為研究中國地圖學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其歷史價值和科學意義很受後人重視,英國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權威學者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中,即稱此圖是「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地圖,是宋代制圖學家的一項最大成就」。
㈣ 中國最古老的建築
長城
萬里長城,以它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和悠久的歷史著稱於世,被列
為世界奇跡,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覽勝地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
群.
紫禁城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周長3420米,牆高10米,外層
用澄漿磚包砌,裡面是夯土.它共有四門:正南是午門;向東的名東華門;
向西的名西華門;向北的明朝叫玄武門,清康熙年間因避康熙帝名字玄燁之
諱,改稱神武門,沿用至今.紫禁城周圍環有52米寬的護城河,城四角各有
一座角樓,結構精巧,造型秀麗.紫金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
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
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
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
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
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
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世界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
的文比傳統,顯示著5O0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現在,故宮成
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游覽地之一
㈤ 中國現在最古老的地面上的建築是什麼呀
潛水員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
杜魯沙 巴拉特(Trushar Barot)
人們發現了一個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其年齡約為埃及大金字塔的兩倍。這個由長方形巨石構成的金字塔式建築位於日本附近海底,考古學家認為可能是一個尚不為人知的石器時代文明的初步證據。
這一建築物寬600英尺,高90英尺,其歷史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8000年。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位於薩喀拉的階梯式金字塔的建成時間比之晚5000年。
位於沖繩西南的小島,Yonaguni島附近的這一建築物處在水下75英尺,在10年前被一群潛水員所發現。當地人相信它□是個自然現象。
沖繩島琉球大學的地質學家Masaki Kimura教授,率先對此進行了研究並推斷這個有著五層結構的建築物是人造的。他說:「此建築並非自然產物。否則應有經腐蝕而成的碎片聚集其上,但沒有找到這樣的石塊碎片」。
他並補充道:「這個建築物周圍有象道路一樣的東西,這更說明它是人造的」。
波士頓大學的地質學教授羅伯特 絲科奇(Robert Schoch)於上月潛水考察了該建築。他說:「它看上去象是一系列巨大的台階,每個約一米高。它的斷面本質上類似於階梯式金字塔。這是個很有趣的結構。水的自然腐蝕加上石塊的破裂過程有可能產生此結構,但我還沒發現什麼過程能產生如此鋒利的階梯斷面。」
能證明該建築為人造的進一步證據是在附近發現的一些小的石堆。類似於主建築,這些袖珍金字塔由拼成階梯狀的石板構成,寬10米,高2米。
Kimura教授認為要想知道是誰建造了這個紀念碑或其目的還為時過早。他說:「這個建築可能是一個遠古宗教的神殿,用來贊美某個遠古的神,就象沖繩島的居民相信Nirai-Kanai神會從海上給他們帶來幸福一樣。由於據記載在10000年前沒有人類能建造這樣的紀念碑,所以這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的證據。
「□有具有高度科技水平的人類才能完成次工程,而且很可能來自孕育了最古老人類文明的亞洲大陸。如此巨大的建築必需運用某種機械才能完成。」
東京大學的地質學教授Teruaki Ishii說,這個建築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那時它所在的陸地在最後一個冰川期結束時淹沒在海里。他說:「我希望它是人造的,那將是令人興奮的。但我覺得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我想它有可能是自然的產物,但其中部分為人造的」。
日本最早的文明始於約公元前9000年的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以打獵和採集食物為生。沒有考古學記錄顯示曾經存在過先進的人類文明足以建造這個大金字塔式建築。
而英國考古學家們對這一發現持謹慎態度。關於此發現的一個紀錄片今年夏天將在四□道播出。
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Jim Mower說:「如果能證實這個遺址確為人造且有10000年之久,那將極大地改變我們以前對東南亞歷史的看法。它將使其建造者與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谷的遠古文明具有同等水平。」
iii
50多年前,日本的一位老學者發表了一段話:「日本也存在著超古代文明。」數年
後,他親自發現日本廣島的葦獄山就是一座金字塔,而後來也證實了他的說法是正確的。
此名老學者名為酒井勝軍,他從事的是古代歷史的研究,他不僅發現了世界上最早
的金字塔,其研究范圍也擴及到古代日本與五大文明之間的關系。甚至他還談及在遠古
時代日本人與猶太人原是同種族。
但是此革命性的學說,卻受到日本官方的鎮壓,並禁止酒並勝軍的著作發行,他所
發現的遺跡更被完全摧毀。於是,此學說便漸漸地被淡忘了,換句話說,日本古代歷史
的研究,在跨出第一步時,就已被打人永不見天日的隧道中。
經過了50年的歲月,現在就像是要填補這一大段空白似地,在日本各地相繼發現了
日本古代文明的遺跡,其中就以金字塔為主。而有關金字塔的配置方式,及周圍的巨石
群,這些新發現竟然與酒井勝軍所發表的假設幾乎一致。現在就讓我們來談一談酒井勝
軍所提出的超古代文明究竟是什麼?
㈥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塔
顯然不是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於雲南大理縣西北原崇聖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築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聖寺銅鍾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於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於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塗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雲、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制葫蘆。1978年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餘件。
陝西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創於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築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後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後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後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於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後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築,是研究唐代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寧夏青銅峽108塔古塔群
一百零八塔是中國現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於銀川市南60公里的青銅峽水庫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東,依山臨水,為實心喇嘛磚塔。
最高一座3.5米,其餘均高2.5米。隨著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排列成12行,整體成三角形狀。關於一百零八塔的身世,明代李賢的《一統志》已有"古塔一百零八座"的明確記載,究其來龍去脈,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在塔群附近的黃河庫區,有被譽為"候鳥天堂"的青銅峽鳥島。每年春季,數以萬計的候鳥從南方遷徙而來,在這里產卵孵育。其中既有司空見慣的麻鴨、大雁,也有珍稀的黑天鵝。藍天碧水,綠草青山,飛鳥成群,鳴聲上下,給古老寂寞的塔群增添了無限生機。
山西應縣木塔
山西應縣木塔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佛塔。該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塔的底層直徑30米,高67.13米,五層六檐,平面為八邊形。整個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成為中國古建築中斗拱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樓閣式佛塔。由於它牢固的結構,歷經900多年,經歷多次地震襲擊,至今巍然挺立。樓閣式佛塔的特點,一是塔身高大,二是每層之間距離較大,塔身每層有木構的門、窗、枋和斗拱等。塔檐上有檁枋、椽子和飛頭等仿木構造。塔內有樓梯可供人們登臨樓層遠眺。
浙江杭州六和塔
中國宋代古塔。位於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某地舊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錢 為鎮江潮而建。共九級,高五十餘丈,北宋宣和三年(1121)焚毀。後經多次改建和整修,現存的磚構塔身為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興元年(1163)建成。塔剎系明代重修,外部十三層木檐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觀十三層,內為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須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紋、雲紋、如意等圖像,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塔內還存有南宋尚書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的《四十二章經》殘石等。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後,顯得更加壯觀。
山東歷城四門塔
四門塔建於隋朝大業七年,即公元611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石塔,也是最早的的亭閣式佛塔,在山東歷城神通寺內。四門塔呈平面四方形,全部是石結構,是一單層、亭閣式舍利寶塔,它是我國早期佛塔的範例,造型庄嚴大方,結構簡潔合理。它是由塔基、塔身、塔檐和寶頂組成。四門塔通體高15.04米,四面塔身邊長7.4米,塔身厚0.8米,在四面塔身中央各開一高2.10米、寬1.40米的半圓形拱門,總共有四個門,所以此塔稱之為四門塔。塔檐挑出五層又迭澀收回23層,形成芭蕉承托相輪寶頂。進到塔內,我們可以看到塔內有一四方平台,平台之上有一方形塔心柱,塔心柱上方是十六塊三角梁和塔身相連摯住塔頂。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我們的祖先在一千四百年以前就已知道了它的特性,從這一點上我們又一次看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文明和智慧。塔內造像雕刻細膩傳神、刀法流暢、紋飾清晰,是研究佛教史、佛教造像雕刻藝術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
㈦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遺跡在哪裡
最古老不好界定。按朝代給你排下去好了。(全是手打,親身經歷或很有價值,希望能得到懸賞分)
商朝:殷墟,在河南安陽,是華夏族的遺跡(符合你要求,漢族的前身),主要就是甲骨文一類。周朝:主要看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保留下來的大多是墓葬,比較有名的是曾侯乙的墓,他墓中編鍾現在在湖北省博物館,你可以去看一看,還有很多銅車馬。地面建築基本是別想看到了。
秦朝:秦始皇陵(也就是個土墩,但是兵馬俑要看下的,確實不錯)
漢朝:西漢的皇帝都埋在西安,比如漢武帝的茂陵,但是也基本就是黃土墩(兩千年該砸的盜的都差不多了)。
南北朝:北朝三大石窟,我只去過雲岡,應該來說,還是很值得看的,其實是鮮卑人最早搞得,但是這些少數名族慢慢都被漢化了。後期造像風格基本是漢化的。南朝可以去紹興看看王羲之的祠堂還有蘭亭。
唐朝:西安有皇帝們的墓,比如乾陵,武則天的無字碑就在那裡,不過其實也沒什麼,唐朝據現在也要一千多年,所以地面建築基本無存。有一些古代寺廟什麼的還能保存下來,你可以看到唐朝的建築風格,比如大雁塔,雖然是後期修造,但是建築風格是沒什麼變化的。如果你留意就會看到唐朝的建築和明清是多麼迥然不同,如果有條件,建議去日本的京都,那裡有真正唐朝的建築。我在正定去過一個寺廟,大殿什麼的保存的不錯,是隋朝開皇時期始建的。風格基本是隋唐原樣。(主要是斗拱什麼的)
五代:杭州的六和塔、保俶塔這些都是五代始建的,蘇州虎丘塔也是。都很值得去一下。
宋朝:宋朝的可以多看看蘇杭這邊,比如紹興的沈園(陸游唐婉相遇的地方)。
明朝:如果想看漢族的遺跡,建議多看看明朝(時間比較近,也就六百來年,文物古建保存的比較好,現存能見到的大多是明朝),十三陵去看看吧(我最近也想去趟十三陵,以前去過了,最近想全看一遍,不是跟團那種,我從來不跟),南京的孝陵(朱元璋的陵墓),鍾祥的顯陵(我去過的保存的相當完好的明朝遺跡,就是位置比較偏),其他蘇州園林大都是明朝始建的。山海關(明朝滅亡的門),其實還很多,我去的挺多也一時想不起了,一個一個說說好久,就這么多吧,要是有興趣,你問我,我在詳答。
㈧ 中國現存最悠久的遺跡是什麼
《考古中國》發現傳奇之靈魂的居所——曾侯乙
在湖北省隨縣,有一座名為擂鼓墩的崗丘,那是春秋時期兵家戰事的遺存。1978年,當地人准備鏟平崗丘修建廠房。不曾想,炸葯竟掀出幾塊大青石板,一座古墓被揭露出來,幾萬人前來圍觀,現場隨即被保護,考古者趕來。經勘查,這里封存著的是一座大型墓葬,時間為戰國晚期,墓主的身份十分顯赫。令人沮喪的是,人們在墓室中部發現了盜洞,也就是說,古墓曾被盜竊過。經過艱苦的發掘工作,萬眾期待的時刻終於來臨,當考古著打開巨大的墓槨木,人們吃驚地看到,墓室中竟存滿了水。那麼水裡會有什麼呢?為保護現場,當隨縣警力用到極限時,軍隊不得不出動了。
由於墓室在早年滲入了大量的雨水,使人們無法知曉水下的情況,考古著隨即採用抽水機抽出積水。幾口黑色的棺材付出水面,圍觀的人群再次蜂擁而至。棺材被逐一開啟,露出黑色的人骨,考古著認為,十幾具棺材裡骨架是作為陪葬的宮女,她們是如何被陪葬的呢?重型吊車居然沒能吊起大墓的主棺,因為它巨大的體量足有15頓重。奇怪的是,主棺是傾斜擺放的,其中一角插在木質槨板里。當時在下葬的時候,現場曾出現了什麼突發的事件呢?在大墓中,人們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各類兵器,其中一件的銘文記錄了使用者的名稱――曾侯乙。也就是說,曾侯乙是墓主人。古文獻記錄了在今隨縣這個地方的戰國時期,有一個名為「曾」的國家,有考古者推斷,曾侯乙就是當時曾國的君王
當墓室中的水漸漸下降的時候,一座令人震驚的器物暴露出來,那是一套巨大的曾侯乙編鍾。這座編鍾保存得很完整,是中國至今為止發現的最大者。來自物理學、光學、鑄造學與音樂方面的專家開始從不同角度對編鍾進行研究。曾侯乙編鍾所體現出的7音節使人們聯想到12音律的起源,相關學者迅即展開爭論,一場12音律的起源地在哪裡成為爭論的焦點。曾侯乙編鍾與曾侯乙漆木盒上的星象圖會說明什麼呢?在曾侯乙墓中,人們又發現了大量造型奇怪的器物,它們類似現代人使用的電線圈,但究竟是干什麼用的至今是個謎。
一件名為尊盤的青銅器再次震驚了中外學者。這件尊盤由千百條小龍舌盤繞組成,它們是鏤空的,呈浮游狀,彼此交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件工藝復雜到令人眼花繚亂的青銅器物,是古人在2400年前一次性鑄造出來的!他們用的是什麼方法呢?從曾侯乙的棺木上,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靈魂守護者的形象,在棺材的一側,開有一方小門,那是曾侯乙靈魂進出的通道。作為一國君王,曾侯乙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曾開出一長串陪葬的清單,目的是在另一個世界達到永生。當2400年後,曾侯乙編鍾重新奏響的時候,創造出偉大器物的工匠們和今天人彷彿進行了一次千古對話。
㈨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縣
我國歷史上的古代縣城
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
平遙和麗江
湖北省的荊州
遼寧省的興城
被稱為中國四大古縣城
加上近年來被引起重視
和關注的湖南鳳凰城和
四川閬中古城
合並稱之為中國六大古縣城
1平遙古城
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100公里處,古城牆始建於公元前827年—782年,為夯土築成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明代洪武3年〔1370年〕在舊城基礎上改築為石城牆,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城牆外觀呈四方形,高12米,周長6公里,牆頂寬3-6米,城牆外四周有護城河。城內由4條大街、8條小街、72條小巷組成。城牆上建垛口3000個、小敵樓72座,據傳象徵孔子有3000弟子,72賢人。從上空看,古城類似烏龜,故又稱「烏龜城」,其象徵長壽不老,堅如磐石。
2麗江古城:
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古城始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中惟一沒有城牆的古城,是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城。古城面積3.8平方公里,現有6000多住戶,少數民族主要是納西族,還有漢、白、藏等多民族。古城布局獨特,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若干支流,穿街繞巷,流布全城,形成「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古城心臟四方街,有6條五彩花石街向四周輻射。古老的街道用石板鋪成,民宅多為「三房一照壁」的土木結構瓦房。300多座古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構成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風格,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高原姑蘇」。 麗江還保存只有1400多個單字的納西象形文字,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
3荊州古城
又名江陵城。位於湖北省荊州市西郊,已有2000 多年歷史。自秦漢起,聳有城廓,五代十國後,始建磚城,宋、元、明幾毀幾修。現保存完好的城牆,為清治三年〔1646年〕依明城垣所建,城高8.3米,厚10米,長10.5公里。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古建築。荊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關羽大意失荊州」等大部分故事發生於此。城北5公里處的楚紀城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保存也較好。
歷史的烙印
4興城古城
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南24公里,古城牆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清代重修。明代稱寧遠衛城,清代為寧遠州城,民國時期改為興城縣。其內城呈正方形,南北長825.5米,東西長803.7米,城牆高8.8米。城的四面各設城門一座,門外有半園形瓮城,牆外側築有垛口,內側有女兒牆,城內有十字大街,正中有一座鍾鼓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
街道一角
5鳳凰古城
位於湖南省湘西州的西南邊,因該城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飛的鳳凰,故以此而得名。古稱鎮竿,是一個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縣。建於清康熙時代,小到城內僅有一條像樣的東西大街,有沈從文故居等。古城分新舊兩個城區,老城依山傍水,似一條綠色長廊。城西有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也叫黃絲橋石頭城,屬於古代兵營遺址。城外的苗疆邊牆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1622年〕,全長190公里,城牆高3米,底寬2米,頂端寬1米,大部分建在險峻的山脊上,被稱為「中國南方長城」。鳳凰古城被紐西蘭作家路易艾黎稱作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
6閬中古城
位於四川盆地北部,因城在閬山、閬水之中,故得名閬中。戰國中期曾為巴國國都。自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4年滅巴後置閬中縣,迄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歷代曾在此設置郡、州、府、軍、道。明末清初,為四川臨時省會達10年之久。古城選址是中國古代建城選址「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例。棋盤式的古城格局,四四方方的街道布局體現了古代城市建設的風水學理論,是按照古代特別是唐代天文風水理論營造且保存尚好的一座古城,有「閬苑仙境,風水寶地」之稱,被譽為風水古城。現有明清建築和唐代建築等,91條古街,1/5是唐代建築。閬中一直是軍事重鎮,蜀漢名將張飛鎮守閬中7年之久,並被害於此。
侯家大院(蘇維埃川軍指揮部)
其實中國還有很多上千年歷史的古城,也是保存作為完整的古城,走在古街巷道,穿越歷史與現實,享受著...
㈩ 都是歷史遺跡,中國現存最早的古建築有哪些
你問的問題非常好,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建築,關鍵是「現存」二字,是位於山專西五台屬山的南禪寺大殿。
南禪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30年代對中國古建築的大規模考察中發現的,中國古建築因其多木結構,而留存極少。唐代建築全國僅存4處,都在山西。
南禪寺位於五台縣城西南22公里處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距東冶鎮7里。林徽因看到南禪寺大殿的大樑上有一行字,仔細一看,上面記載了這座大殿建於唐建中二年(公元780年),這比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梁林夫婦發現的第一座唐代木建築)還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