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國遺址意義
㈠ 2020國際十大考古新聞發布!你都知道哪幾個
據我所知,2020發布的國際十大考古新聞中英國巨石陣周圍的巨型柱坑便是其中之一
巨石陣不僅在建築學史上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天文學上也同樣有著重大的意義。它的主軸線、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陽,在同一條線上;另外,其中還有兩塊石頭的連線指向冬至日落的方向。因此,很多人猜測,這會不會是遠古人類為觀測天象而建造的天文台。我的猜測是會不會是在當時有什麼隕石落在附近?然後被人們發現就天天觀察天象,觀察日出月落,和天氣變化,然後還把這些大石頭建造起來,用來計量時間和四季。(會不會當時居住的是外星人,他們星球被毀,流落到這個沒有適合他們生存地球,建好巨石陣沒過多久他們的食物沒了,就活不下去了ε=(´ο`*)))唉真可憐)
巨石陣的神秘
它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就是就是巨石陣的每個石頭都有幾億噸,那麼當時的人們是靠什麼工具把它們搭建起來的呢?不得不說,古人的智慧真是太令人欽佩了,(如果能分我一半就好了)當然它的用途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猜測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那他附近的巨型柱坑曾經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嗎(會不會是外星人向他們走丟的夥伴傳遞信號哇)
㈡ 中國為什麼稱為五千年歷史呢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中華文明肇始於五帝,五帝為黃帝、顓頊(音專須)、帝嚳(音酷)、堯、舜。黃帝即位據說是在公元前2698年,相傳歷法元年始於黃帝登基之日起算起,從黃帝登基開始算起,至今已有4717年了。這也就是華夏五千年的由來吧。
我國古代史書上的記載,可推算的確切紀年,是從西周的共和時期開始(公元前841年)。之前的歷史紀年,早先只能做大致的推測。從公元前2698年到公元前841年年,1800多年的歷史,是缺失確切的紀年的。
要驗證一個古代文明的存在,必須要有物質上的表明其存在的證據。現在發現的古老文明幾乎都是其遺跡被發現之後,才被確定的。
商朝的確認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事實上就在近代,商朝的地位還和夏朝一樣,被認為是傳說中的存在。但是一樣東西的發現,讓這個古老的王朝重新出現在人們的眼前。這個東西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純屬偶然。清朝末年的1899年,北京的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買到的一種叫做的「龍骨」的葯材上發現許多奇特的符號,經研究,他認為那是比漢代的文字更古老的文字。他非常開心,開始收集這些「龍骨」。
到1917年的時候,在甲骨學認字方面得到了比較大的突破,比如著名的學者王國維認出了很多商王朝國王的名字。他把這些名字串起來以後,發現跟司馬遷《史記》所說的商王朝國王的序列是一樣的,這就更加證明它是商王朝的文字了。
雙槐樹遺址發掘現場
㈢ 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陝西和河南哪個歷史古老
陝西地抄區和河南地區都是中華文襲明的發祥地,總這個意義上來說,一樣古老。
文明的起源地上舊石器時代遺跡發現最多的是山西(丁村遺址、匼河文化、西侯度文化),而陝西藍田人更早一些,而河南織機洞遺址更晚一些。然而並不是所有舊石器人類遺跡,都是我們的同系祖先,因此周口店也罷、藍田人也罷,既然並非一系的人類,何稱早晚。
再看新石器時期,大約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由我們現在人類共同祖先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從現在發現的遺址,河南裴李崗,早於仰韶文化1000年左右,而仰韶文化的中心是陝西關中。似乎是河南早於陝西。
但是7000年前,河南大部分地區還是一片汪洋,絕對不可能是人類文化的中心,因此仰韶文化中心在陝西也不足為奇了。
㈣ 炎帝陵在湖南還是陝西
陝西省寶雞市炎帝陵-寶雞為炎帝故里
湖南省炎陵縣炎帝陵
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
㈤ 西方史學界認為夏朝不存在,那夏朝真的存在嗎
存在。此前,夏朝的遺址主要集中在河南二里頭處,被學者們稱為“二里頭文化”。今年發掘的一處遺址,為夏朝的存在添了新的佐證,在今年五月份左右,在河南省鄭州鞏義發現了一處古代雙槐樹古國時代遺址,專家學者為此還專門召開了發布會,解釋和介紹了雙槐樹古國時代都邑遺址階段性的重大考古成果,專家們認為該遺址是目前為止的在中國仰韶文化中晚期時期的初期階段發現的最高規格的中心都城聚落。但是西方國家這一否認的觀點可能很快要被打破了,就前面所提到的“河洛古國”文化遺址的出現,再加上河洛古國也出土了許多珍貴文物並且還發現了被後世承襲的許多文化傳統,可以說直接填補中華文化起源的關鍵時期,證明了我們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未曾中斷,並且時間還要再往前推幾百年了!
㈥ 河洛古城發現後,你還覺得中國歷史是起源於夏商周嘛
誰說中國歷史起源於夏商周?《史記》明明白白寫著從五帝開始。《史記》第一卷叫做《五帝本紀》,隨後才是《夏本紀》《殷本紀》和《周本紀》。
即使按照考古發現的公認年代,也是從商代開始有了確切的考古證明,夏代最多隻能確認晚期,無法證明早期的細節。所以說,中國歷史起源按史書是五帝,按考古是商代,怎麼也談不到把“夏商周”當起源。
雙槐樹的年代,等於比黃帝時代早了一個周朝,還屬於仰韶文化的中期。如果說是炎帝,年代勉強對得上,但炎帝的線索更模糊,更難以匹配相關的傳說。
總體來說,5000年前的中原大地上,上古文化的復雜程度遠遠比傳說故事更加豐富多彩,遠遠不止是炎帝、黃帝、蚩尤這些人物。上古傳說留給我們的,可能只是真實歷史的一丁點皮毛,而且還是被扭曲過的。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中華文明在五千年前的發展程度,已經相當不得了。
㈦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㈧ 「北斗七星」文化內涵指的什麼
(河洛古國北斗九星)
何時的古人觀察到了「北斗」?
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陽西水坡M45號墓發現了蚌殼雕成的「北斗」圖形,就是說,真正發現並引起注意,肯定還要早得多。
距今5000多年的「河洛古國」遺址,不僅發現了「北斗七星」圖形,還發現了兩顆「伴星」,成了「北斗九星」。
神奇的是,智慧的先民,把「七星」想像成「斗」的「圖形」「圖象」。
《詩.大雅.大東》雲:「雖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僅憑「北斗」之變化,古人已可區分「四時」。
北斗七星,四星如斗,三星如杓。
南梁昭明太子蕭統《謝敕賁看講啟》雲:「均斗杓以命四時」。
「斗杓」亦稱「斗柄」。
《鶡冠子.環流》:「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不但憑藉「北斗」可以區分四季,還可以精確到月,即所謂斗柄所指具體之辰,稱「斗建」。
如,正月斗柄指寅,稱「建寅之月」;二月斗柄指卯,稱「建卯之月」。
《漢書.律歷志》曰:「斗建下為十二辰,視其建而知其次。」
以「北斗」作為基準坐標,上古先人建立了完全的星象體系。
第一步,古人重點觀測了「北斗」的兩側,發現了東方的「角宿」和西方的「參宿」,而且總結出了「北斗」運行與此二宿的關系。
《史記.天官書》說,「杓攜龍角」,「魁枕參首」。
古人以這二宿為主,劃分了天上的東西二「宮」——「東宮蒼龍」和「西宮白虎」——「角」即龍角;「參」為虎首。
向南觀測,古人又發現了「南斗」。
《史記.天官書》講了「北斗」與「南斗」之關系——「衡殷南斗」。
司馬遷說,「北斗」三星之勺的延長線,指向「東宮蒼龍」的角宿;「北斗」四星之魁指向「西宮白虎」參宿首星;「北斗」第五星「玉衡」引出的直線,指向「南斗」。
距今6500年前的西水坡遺址中,北側「北斗」蚌殼圖形的東側和西側,分別是蚌殼組成的龍虎圖形。
接著,古人又劃分出了「南宮朱雀」和「北宮玄武」。
這樣,古人將整個星空,劃分成了「四宮」,也想像成了「四象」。
這「四象」,分布於從地面觀測太陽的周年視運行軌道的東西兩端和南北兩側。每「象」,包含七個恆星群,稱「七宿」,合共「二十八宿」。
古代先人對上述恆星的觀測,是異常堅韌和持久的,每個星宿,都有幾個甚至幾十個被觀測「星」,古稱「據星」。
正是這樣持續數千年的觀測,古先民們,建立起了龐大精確的「時空體系」。
《史記.天官書》記載了長期被觀測的「星官」91個,恆星500餘顆。東漢,張衡所記錄的「常明星」,即恆星,達到2500多顆。
而這一切,都是從最早對「北斗七星」觀測開始,並以此為基準進一步延續而逐漸完善的。
古人在觀測「北斗」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分野」,即「天地合一」理論。
《史記.天官書》雲:「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汾之間。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這講的,大約是公元前兩千年以前的原始「分野觀」,考古證明,新石器時代的山東至浙江一帶古代文化,普遍流行「斗魁」圖形。
西周牆盤銘文載:「清幽高祖,在微靈處。」這是說,殷王帝乙死後升天,居住在自己的「微靈」分星。
《左傳.昭公元年》說,天帝遷高辛氏長子於商丘,遷次子於大夏,分別主祀「大火」和「參星」。
這是以「二十八宿」為依據的「分野」理論。
根據「分野」理論,形成了「星占學」。
《漢志》錄天文書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皆有星占內容。班固雲:「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行日月,以紀吉凶之象,聖王所以參政也。」
先秦至漢,諸侯到皇帝,大多迷信星占,漢武帝是典型之一。
前面說到《史記.天官書》中那句「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是司馬遷引用《書.堯典》中的原話。
這是說,帝舜不能推辭帝堯的「禪讓」,於是正月吉日,舉行了攝行天子之政的大殿。然後依天象以勤人事,觀察「璇、璣、玉衡」北斗七星之星象,視其斗柄方向分別四時、節令、物候,處理「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造」這七個方面與民生有關的要政。
可見,很早以前,「北斗七星」的星象,既是君王行權的依據,又關乎生產和民生。
總體來說,觀測包括「北斗」在內的星象,在農業社會,對農業生產具有首要的意義。
但同時,「觀象」又對中國古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形成,具有深刻影響。
具體來說,從觀測「北斗」開始的「天文觀象」,不僅是古人賴以建立時空體系的重要手段,而且,成為古代哲學觀、宗教觀、政治觀、與科學觀,以及包括祭祀在內的禮儀制度的淵源。
中國的上古先民,正是在天文觀測同時,逐漸形成了上述觀念,從而也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代宇宙觀,形成了古人對於天、地、人相互關系的深刻思考。
㈨ 位於河南的河洛古國在哪個時期,都有什麼文化
在河南有一座文物的出土驚動了這個考古學界那就是:五千多年前的河洛古國。河洛古國是在河南省的鞏義市發現的。考古學界內一聽到這個消息紛紛趕往了河南,最後由專家得出河洛古國是五千年前古國時代的一處遺址。河洛古國代表的是:黃河流域文化這一中華文化在最早期所形成的模樣,同時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心部落之一。那麼河洛文化只要是有什麼樣的價值呢?主要是有以下幾點。河洛古國這項工程代表著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也是為了讓國際學術界去認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發展,能夠承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這也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炎黃子孫為之驕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