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銅綠山遺址
A. 銅綠山古礦遺址在哪裡,湖北的。
我要怎麼樣才能成為聖鬥士,哪怕是青銅的也好啊
B.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的意義
古銅礦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初步回答了中國青銅時代銅是怎樣開采、冶煉這一重要歷回史課題,為研答究中國礦冶技術發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有力地說明,中國古代采冶技術有一套獨立發展的體系。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內涵十分豐富,除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外,在保護區內尚有古礦遺存,可供今後發掘研究。
C.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遭受嚴重破壞
然而銅綠山並未因抄此而走向全國和世界。這塊稀世瑰寶,還來不及發出耀眼的光芒,就蒙上了厚厚的灰塵。由於長期不合理開采和亂采濫挖,遺址所在的銅綠山地質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2006年8月,這一國寶級活化石,突然出現了錯位、下沉和開裂的險情,遺址面臨滑坡、垮塌的危險。緊鄰遺址的三號公路也出現了大面積塌陷。2006年12月,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從候選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撤了下來。2007年6月,因各種因素影響,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閉館。
D.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的特點
採用木支護結構井巷進行地下開采,是銅綠山礦區古代開采技術的顯著特點。其開采深度一般版在權30-40米,有深達60餘米,已低於當地潛水位23米。此外,在采礦方法、礦井提升、通風、排水以及工具的製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創造。采冶結合是銅綠山古銅礦的又一特點。春秋早期即已採用鼓風爐煉銅。遺址內遺存的古代煉渣均呈薄片狀,流動性能良好,冶煉溫度控制在1200oC左右,渣樣分析表明,渣型合理,渣含銅大多低於0.7%,粗銅純度已達94% 表明銅綠山古代冶煉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E. 大冶銅綠山古礦遺址的考古發現
銅錄山又名「銅綠山」, 據載,銅錄山「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時有銅綠版如雪花小豆點權綴土石之上,故名。」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一座從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漢代開采和冶煉的古銅礦遺址,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9世紀—公元1世紀, 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地表積存了約40萬噸古代煉銅渣,是一處規模龐大,保存完好,埋藏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代礦冶基地。遺址內已清理出各種采礦井巷數百條,生產、生活用具上千件,還有多種形式的煉銅爐,並發現有春秋時期的煉銅爐8座。經考古發掘表明,此處遺址當時的開采技術已成功地採用豎井、平巷、斜巷的聯合開采方法,將礦井開採到地表以下60餘米,低於當地潛水位23米,隨同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千件,其中有大型銅斧、銅錛、石鑽、木鏟、木耙、木槌、銅鑄、鐵鋤、鐵鏨、船形木斗和轆轤等采礦工具。還有春秋早期殘存的鼓風豎爐10多座。這充分證明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國就創造了完整的采礦煉銅技術。
F.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的介紹
博物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反映古代礦冶科技史的專門性博物館。位於湖北版省黃石市大權冶縣境內。1984年12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展覽大廳長36米,寬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現場內,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時期運用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的豎井70個,平巷66條,盲井、斜井各1個。它們縱橫交錯,層層迭壓,再現了當時開拓井巷採掘礦石的情況。排水巷道和木製水□,蜿蜒其間。
G.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在銅綠山開采時,發掘出13柄銅斧,最大的一個重達回3.5公斤。隨後,一答柄銅斧寄到了國家歷史博物館,引起國家文物部門高度重視。
1974年春,考古部門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包括西周至漢代數百口豎井、斜井、盲井,以及百餘條平巷等采礦遺跡,並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和開采工具。
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考古界。英國、德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等國的考古學者蜂擁而至,贊嘆不已:「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古跡!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1982年,國家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列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4年,銅綠山開建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1991年,國務院下文「劃定紅線」,要求古銅礦遺址負185米以上及周邊80畝范圍內的礦產資源不予開采。
1994年,國家文物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6年12月,因「周邊環境太差,其地位與形象不符」,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從候選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撤了下來。
H. 銅綠山礦冶遺址的遺址概況
地理位置:西周至漢代銅礦開采與冶煉遺址,位於中國中部湖北省的大冶縣。
意 義:銅綠山礦冶遺址的發現,對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銅礦的開采和冶煉具有重要意義。它是中國古代高超礦冶技術的有力見證。 銅綠山又名「銅錄山」,銅綠山遺址是一處西周至漢代時期的銅礦開采與冶煉遺址,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位於湖北省大冶縣西。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1公里。地表積存了約40萬噸古代煉銅渣,是一處規模龐大,保存完好,埋藏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代礦冶基地。遺存的時代包括春秋和戰國、西漢兩個時期。這處古礦冶遺址的礦井由豎井和巷井(平巷)組成,古代工匠用木材製成的方形框架作為井巷的支護已能承受巷外的壓力,保證豎井和平巷的暢通,使礦工能在距地表40——50米的深處採掘。井巷框架大多用榫卯法,即在四根方木或原木的兩端砍鑿出長榫或榫孔,相互穿接而成。框架之間用木棍、木板或竹索相接,形成一個整體,排水是通過木質水槽把地下水引導儲水井,或利用專門的排水巷道,用木桶將水經豎井提出地面。通風是利用坑口的高低不同產生的氣壓差而形成的自然風。礦山和地下水的提取,春秋時期依靠人力,戰國時已利用轆轤。遺址內已清理出各種采礦井巷數百條,生產、生活用具上千件,還有多種形式的煉銅爐,並發現有春秋時期的煉銅爐8座。已發現的採掘工具包括木鏟、木耙、木槌、銅斧、銅鑄、鐵鋤、鐵鏨、船形木斗和轆轤等。
I.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迄立發掘的什麼一處古銅礦遺址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是中國商朝早期至漢朝的采銅和冶銅遺址,最新考古發現銅綠山的開采時間可追溯到夏朝早期。
J. 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導游詞
銅錄山又名「銅綠山」, 據載,銅錄山「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時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土石之上,故名。」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一座從商代晚期一直延續到漢代開采和冶煉的古銅礦遺址,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9世紀—公元1世紀, 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地表積存了約40萬噸古代煉銅渣,是一處規模龐大,保存完好,埋藏豐富,延續時間長的古代礦冶基地。遺址內已清理出各種采礦井巷數百條,生產、生活用具上千件,還有多種形式的煉銅爐,並發現有春秋時期的煉銅爐8座。
經考古發掘表明,此處遺址當時的開采技術已成功地採用豎井、平巷、斜巷的聯合開采方法,將礦井開採到地表以下60餘米,低於當地潛水位23米,隨同出土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千件,其中有大型銅斧、銅錛、石鑽、木鏟、木耙、木槌、銅鑄、鐵鋤、鐵鏨、船形木斗和轆轤等采礦工具。還有春秋早期殘存的鼓風豎爐10多座。這充分證明早在二、三千年前我國就創造了完整的采礦煉銅技術。
銅錄山古礦冶遺址堪稱世界第九大奇跡,此遺址系公元前13世紀殷小乙時期的遺址,目前發掘的部分從春秋時期及其以前,經戰國延續到漢代,是迄今已經發掘的古銅礦中生產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個。銅綠山礦冶遺址的發現,不僅對了解、研究早期古代銅礦的開采和冶煉具有重要意義,成為中國古代高超礦冶技術的有力見證。同時銅錄山遺址的發掘也解決了許多歷史之謎。
首先,推翻和粉碎了「青銅文化外來說」,證明青銅文化是中國人民自己創造發明的;
其次,揭開了彈丸之地楚國崛起的原因,一個弱小的楚國,因為擁有了大冶的青銅,迅速崛起,成為抗衡列國的強國;
再者,解開了在湖北出土的吳王夫差矛、越王勾踐劍、戰國編鍾和湖南出土的商代人面紋高鼎等無價之寶,原材料青銅在何處開采冶煉的歷史之謎。